《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学案例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学案例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案案例教案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2、掌握肺泡与血液间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3、了解并掌握气体扩散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思考、概括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途径,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气体的浓度与压力有关,浓度高,压力大;浓度低,压力小。
气体总是由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扩散的。
教案重点:肺泡与血液间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教案难点:肺泡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教法:(1)讲述法,(2)图示法,(3)活动法。
学法:(1)自主、探究学习法,(2)合作学习法。
教案过程:一、认定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案,要使学生掌握肺泡与血液间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和肺泡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前提测评:课件展示:(教师用电脑投影并提问)(1)什么叫呼吸运动?肺的通气是通过什么运动来实现的?(2)胸廓是怎样扩大和缩小的?胸廓的扩大和缩小与什么运动有关?(3)肋骨间的肌肉或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分别能使胸廓发生怎样的变化?师述:今天我们在掌握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三、导学达标: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1、电脑投影“气体的扩散”录像片,让学生观察与思考。
(一)课件展示:(电脑投影提问)(1)气体分子不论在气体状态或溶解在体液中,都在不断地(),具有()性。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什么作用实现的?(3)气体扩散的原理是什么?(4)气体的浓度与压力有无关系?(二)、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生答:(1)气体分子不论在气体状态或溶解在体液中,都在不断地(运动),具有(扩散)性。
七年级下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20141027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人教版2012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授课教师:曾妙娜(福建省福州三中金山校区)【教学设计】一、教学构想根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创设情境,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尝试利用信息网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针对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情况,调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信息化元素,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可以自主选择补充旧知识夯实基础,也可选择扩充知识进一步学习,这样缓和了学生间的差距,学生学习自主化.二、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知识,如氧气、二氧化碳的特性、植物的呼吸作用、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等;并具有一定的网页浏览能力.但是对新鲜事物的自控能力还不够,课堂中需采用任务驱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基础知识和课外拓展的选择性网页学习,因材施教.三、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说出人体呼出气体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大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
2.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概述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3。
通过网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自己解决学习疑惑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4。
通过资料学习,关注空气污染,认同保护空气质量的环保意识.四、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网络自主合作学习,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难点:1.通过网络自主分析资料,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通过教师演示,说出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扩散.五、教学策略与手段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主要采用学生分组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学生网络学习与教师指导点拨相结合等策略;为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有效创设情境,合理的任务驱动,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六、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三章第二节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一、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肺泡壁薄(只有一层细胞)、量多、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与思考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与思考周云勇桑植县澧源中学教学设计:目标:1、通过资料分析、演示实验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环境中的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比较与分析。
难点:理解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动力来源。
一、定向自学:(5分钟)学生课前预习后,上课时教师辨别并收集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1、环境中的气体成份和呼出气体成份比较,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其动力来自哪儿?3、我们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吗?二、小组讨论:(20分钟)1、环境中的气体成份和呼出气体成份比较,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1)氧气:呼出气体中氧气减少了,由21%减少到16%,原因是减少的部分到血液中去。
(2)二氧化碳: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由0.03%增加到4%,原因是增多的部分从血液中来。
(3)水:呼出气体中水分增多了,由0.07%增加到1.1%,原因是增多的部分从血液中来。
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其动力来自哪儿?(1)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动力:演示实验:取一个盛有清水的烧杯,向水中滴一滴红墨水。
现象:红墨水向四周扩散,直至分散均匀为止。
结论:物质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动力:扩散作用。
一一对上述气体交换过程作相应的解释。
3、我们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吗?(1)演示实验:过程:如右图所示。
吸气时,捏紧呼气管;呼气时,捏紧吸气管。
数次后观察。
现象:乙试管内浑浊程度比甲试管内浑浊程度大。
分析:二氧化碳使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它的特性。
由上现象表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环境中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2)这是对照实验吗?它是探究什么问题的?(学生回答后再整理)试管甲为对照。
探究: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吗?(3)这个实验能证明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吗?(学生回答后再整理)不能。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优秀教学案例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问题。
3.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
4.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反思和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肺部结构和功能,从而深入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评价方式上,我采用了多元化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他们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2.通过对肺部结构和功能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人体生理机制的复杂性和神奇性,增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3.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通过动画演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气)过程,讲解呼吸运动的原理和过程。
3.利用实验或动画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换气)过程,讲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肺泡的结构特点如何有利于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怎样的?”
七年级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七年级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使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肺的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 教学难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肺的功能和作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肺的构造和功能。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如显微镜、肺模型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肺的结构和功能图解、动画演示等。
3. 提前给学生发放相关学习资料,让他们预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登山、潜水等,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活动中肺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肺的结构和功能,解答课后问题。
3. 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的结构特点等。
4.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肺模型或动物肺的结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肺的功能和作用。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观察结果,分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机制。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实验观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对实验和观察环节进行反思,考虑如何改进实验设计,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肺的功能和作用。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评价学生对肺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程度。
八、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和实验观察,绘制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图。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说课讲稿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说课讲稿说课人: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殷雪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及地位《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位于义务教育教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二部分的内容(p49—p51)。
其内容包括了人体内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有3个中心问题:1.气体交换的原理2.肺泡里的气体交换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体内的气体交换是呼吸过程的重要环节,而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与消化、运动、循环、排泄存在紧密的联系,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体内气体交换与体内能量、物质变化直接相关,即与新陈代谢直接有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也有助于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描述气体扩散的原理。
(2)掌握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及血液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能力目标:(1)学生尝试规范操作实验,并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2)锻炼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创新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同“生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分析:在前一节课的内容中学习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它与本节的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构成一个完整的呼吸过程,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无论从本节篇幅安排来看,还是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来看,都应作为本节的重点。
更要提到的是,在课本中对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并未多做讲解,而在这我把它作为重点来讲解是为后面学习第四章《体内物质运输》中的体循环、肺循环及动脉血、静脉血转变埋下了伏笔,奠定基础。
难点:气体扩散的原理。
分析: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而扩散作用这个物理概念要从生物学的角度教给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加上肺泡里、血液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都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让学生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微观过程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七年级生物下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示意图,标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传递过程,并说明肺泡结构特点对气体交换效率的影响。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气体扩散作用在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中的应用,并简要分析其原理。
4.能够运用图表、模型等辅助工具,形象地描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体交换的原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肺泡结构特点与气体交换效率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气体在不同浓度下的扩散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b.新课导入:结合课本,讲解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强调重点知识。
c.实践环节: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气体扩散现象,加深对气体交换过程的理解。
d.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肺泡结构特点与气体交换效率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e.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原理,掌握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血液间的传递过程。
2.知道肺泡数目、面积与气体交换的关系,理解肺泡结构特点与功能适应性。
3.学会运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的过程,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给予鼓励和引导,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案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案
目标:理解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血液中的
传递过程,以及影响气体交换效率的因素。
教学目标:
1. 理解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实现呼吸的关键过程。
2.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泡和血液中的传递过程。
3. 掌握影响气体交换效率的因素。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黑板
2. 图片或模型展示肺泡和血液的结构
3. 笔记本或活页纸
教学过程:
引入:
1. 展示肺泡和血液的结构图,引导学生关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接触面积。
2. 引导学生思考:肺泡和血液之间是否有任何交换发生?交换什么物质?
讲解气体交换过程:
1. 解释肺泡中的气体交换:当我们呼吸时,氧气进入肺泡中,通过薄膜传递给血液,同样,二氧化碳从血液中通过薄膜进入肺泡,最终被呼出体外。
1. 呼吸膜的厚度:若呼吸膜过厚,气体交换的速度会减慢。
2. 气体压差: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梯度差异越大,气体交换的速度越快。
3. 肺泡表面积:肺泡的表面积越大,气体交换的面积也越大,速度越快。
活动:
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一下如何保持健康的肺泡和良好的气体交换。
2.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总结: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肺部的健康,例如戒烟、避免有害气体的吸入等。
拓展:
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他影响气体交换效率的因素。
2.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气体交换速度的变化。
希望以上教案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教案案例
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2、掌握肺泡与血液间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
3、了解并掌握气体扩散的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讨论、思考、概括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培
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途径,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
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
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气体的浓度与压力有关,浓度高,压力大;
浓度低,压力小。
气体总是由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扩散的。
教案重点:肺泡与血液间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
教案难点:肺泡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法:(1)讲述法,(2)图示法,(3)活动法。
学法:(1)自主、探究学习法,(2)合作学习法。
教案过程:
一、认定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案,要使学生掌握肺泡与血液间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和肺泡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前提测评:
课件展示:(教师用电脑投影并提问)
(1)什么叫呼吸运动?肺的通气是通过什么运动来实现的?
(2)胸廓是怎样扩大和缩小的?胸廓的扩大和缩小与什么运动有关?
(3)肋骨间的肌肉或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分别能使胸廓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述:今天我们在掌握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三、导学达标:
板书: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1、电脑投影“气体的扩散”录像片,让学生观察与思考。
(一)课件展示:(电脑投影提问)
(1)气体分子不论在气体状态或溶解在体液中,都在不断地(),具有()性。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什么作用实现的?
(3)气体扩散的原理是什么?
(4)气体的浓度与压力有无关系?
(二)、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答:(1)气体分子不论在气体状态或溶解在体液中,都在不断地(运动),具有(扩散)性。
(2)人体内的气体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3)气体扩散的原理是: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4)气体的浓度与压力有关,浓度高,压力大;浓度低,压力小,气体是由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扩散的。
师述:气体进入肺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背景资料:人体吸入的空气中,气体的种类很多,但主要的是O2、CO2、N2三种,具有生理作用的只有O2和CO2,N2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虽然很大(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但是由于它对人体既无用,也无害,在讨论气体交换时,可以暂不考虑。
2、电脑投影:(Ⅰ)、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分析、思考、讨论左下图所示的实验:
图中所示的实验,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
在吸入气体时,左手捏紧橡皮管,右手松开。
在呼出气体时,右手捏紧橡皮管,左手松开。
结果,乙瓶中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
课件展示:(电脑投影提问)
(一)、问题与思考:
(1)甲瓶、乙瓶中石灰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CO2的含量较少。
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呼出的的气体中CO2的含量较多。
(2)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设置甲瓶,是起对比作用。
(3)人体吸入的空气,CO2含量较少,而呼出的气体,CO2含量较多。
再加上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O2的含量较少。
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中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
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Ⅱ)请同学们分析、思考、讨论上述表中的数据。
课件展示:(电脑投影并提问)
(一)探究讨论:(细心想一想)
(1)由肺内呼出的气体,其种类与环境中的气体是否相同?
(2)存在于环境中的气体,其各种气体的容积百分比与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
(3)呼出的气体成分与环境中的气体成分相同的有哪些?增多了的有哪些?减少了的有哪些?
(4)在坏境中,O2约占21%,而呼出的气体中,O2仅占16%,两者比较,则表明已有百分之几的O2扩散到哪里了?
(5)至于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不同,是由于什么原因?
(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并让学生举手回答上述探究讨论中的“细心想一想”中的5个问题:
生答:(1)由肺内呼出的气体,其种类与环境中的气体是相同的。
(2)存在于环境中的气体,其各种气的容积百分比与呼出的气体是不同的。
主要是O2的百分比减少,而CO2和水的百分比增多。
(3)呼出的气体成分与环境中的气体成分相同的有N2和其他气体;增多了的有CO2和H2O;减少了的是O2。
(4)在环境中,O2约占21%,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仅占16%,两者比较,则表明已有5%的O2扩散到血液中,被组织细胞所利用。
(5)至于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不同,是由于每次呼出的气体中,开始的一部分是上次吸入的新鲜空气存留在呼吸道中的,因此这种不同,实际上是呼吸道内存留的气体和肺泡气混合的结果。
师述: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分析,可以推断呼出的气体中,O2的含量减少;CO2的含量增多,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那么这种变化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因为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我们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希望同学们一定要认真观察、分析、思考“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到本节课的教案目的。
3、电脑投影“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投影片,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
(一)课件展示:(电脑投影提问,用心议一议)
(1)、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中,肺动脉血管中流的是什么血?肺静脉血管中流的是什么血?
(2)经过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后,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
(3)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中的氧气是变多了?不是变少了?
(4)肺泡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
师述: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途径,下面我采用对照投影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途径。
(二)、课件展示:(电脑投影“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途径的示意图)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途径)、
师述:通过对照投影,我想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同学们获得“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真实感受,通过反复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请同学们回答上述投影提问中的“用心议一议“。
(三)、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举手回答上述投影提问中“用心议一议”中的4
个问题:
生答:(1)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中,肺动脉血管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
(2)经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后,血液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3)经过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中的氧气变多了。
(4)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
(a)因为进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肺泡周围静脉血液里的多,而CO2的含量比肺泡周围静脉血液里的少。
(b)所以氧便由肺泡扩散到静脉血液里,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通过体循环将氧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里。
(c)而静脉血液里的CO2,便扩散到肺泡中,后又由呼气排出体外。
4、小结:(引导学生归纳)
(1)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2)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中,肺动脉血管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
(3)气体的浓度与压力有关,浓度高,压力大;浓度低,压力小。
气体总是由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扩散。
四、达标测评:(技能训练、动动脑)
(1)经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后,血液由变成了。
(2)肺动脉和肺静脉内流动的血液依次是
A、动脉血、静脉血
B、静脉血、动脉血
C、动脉血、动脉血
D、静脉血、静脉血
五、课堂作业:(问题与思考,耐心做一做)
(1)在这些活动中,在相同的时间内,哪类活动可能需要的能量最少?哪些活动需要的能量可能最多?你的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请自己查阅资料并回答这个问题。
六、课外练习:(探究讨论:决心搏一搏)
下面两幅曲线图,表示一个人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
(1)这两幅图的曲线所反映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有什么差别?
(2)这两种状态可能是什么状态?
七、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知道、理解并懂得了经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后,血液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肺动脉血管和肺静脉血管中各流动的是什么血?掌握了肺泡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
八、板书设计:
a、肺动脉血管流动静脉血
(1)血液成分的变化相反
b、肺静脉血管流动动脉血
a、O2由肺泡扩散静脉血液里进入组织。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途径
b、静脉血液中的CO2 进入肺泡排出体外。
(鲜红)(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