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城市生态管理
城市绿化管理规章制度

城市绿化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绿化管理,美化城市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城市绿化管理工作应当综合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统筹推进,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第三条城市绿化管理应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绿色生态格局。
第四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城市绿化管理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城市绿化设施和配套服务,提高城市绿化建设水平。
第五条市民应当积极参与城市绿化管理,保护城市绿化环境,爱惜绿色资源,共同营造美丽城市。
第二章城市绿地规划管理第六条城市绿地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科学确定绿地布局和规划指标,合理划分绿地功能区域。
第七条城市绿地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系布局、交通互通等因素,注重绿地连通性和功能互补性,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网络。
第八条城市绿地规划应当注重绿化植被的选择和配置,提升绿地生态效益,增强城市绿色景观魅力,推动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九条城市绿地规划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城市绿地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提高城市绿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第十条城市绿地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健身等需求,提供舒适便捷的绿地服务设施,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第三章城市绿化建设管理第十一条城市绿地建设应当按照规划要求,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注重生态保护,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第十二条城市绿地建设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节能等绿色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三条城市绿地建设应当注重植物多样性,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优化景观效果,增加生态价值。
第十四条城市绿地建设应当加强生态保护,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十五条城市绿地建设应当合理设置绿地边界,统一绿地围栏,营造和谐绿色边界,提升城市绿地整体品位。
环境卫生学:第11章 城乡规划卫生

• 式中平面系数为居住面积占建筑面积之比。
31
4. 居住区人口密度
人口毛密度(residential density) 每公顷(1 ha=l0000m2)居住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
人口净密度(net residential density)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居住的人口数量。 人口净密度与人均居住面积定额、居住建筑密度 等参数有关。 从卫生学角度 面积和居住面积减少,人群密集,接触频繁,使传染 病易于流行;且建筑密度提高后,室外空地减少,影 响住宅的通风和日照。
5
第二节 城市规划卫生 City Planning Sanitation
一、城市问题与健康城市
6
(一)城市的特征
• 聚集性:人口、文化、信息、建筑、交通 高度密集;
• 稀缺性:生物种类、植被、水源、光照、 清洁空气、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稀缺。
• 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环 节的不均衡性。
指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与总建筑用地面积的 比值。 2.人均居住面积定额 指平均每人所占卧室、 起居室等的面积。居住面积定额直接影响 人们生活居住的卫生条件。
29
3.居住建筑密度 (density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居住建筑密度 居居住住建建筑筑用基地底面面积积((mm22))100%
20
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
3.工业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应考虑风向和河流的流 向。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应保持适当距 离,中间配置绿化防护带。
风向:如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的方 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转换夹 角大于90度,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位, 居住区位于其下风位;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 风时, 应避免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任何一个盛行风 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区及居住区一般可分别布置 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第11章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

伦敦现状值
16.00
东京、汉城等城市现状值
90.00
国内领先的城市, 如太原(89.6)的现状值
污染控制综合得分(市区) 构 城市
空气质量(SO2) (市区) 环境
环境噪声(市区)
50为满分 50.00
国家环保局制定的标准
ug/L
15.00
深圳的现状值
dB (A)
<50.00 国家一级标准
城市 绿化
万 人 口 中 高 等 学 历
人 数
人 均 道 路 面
积
人 均 住 房 面
积
万 人 病 床 数
污 染 控 制 综 合 得 分
空 气 质 量
环 境 噪 声
人 均 公 共 绿 地 面 积
城 市 绿 地 覆 盖 率
自 然 保 留 地 面 积
固 体 废 弃 物 无 害 化 处 理
废 水 处 理 率
工 业 废 气 处 理 率
三、协调度
城市中的关系协调包括: • 1.人类活动和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 • 2.资源利用和资源承载力的相互匹配 • 3.环境胁迫和环境容量的相互匹配 • 4.城乡关系协调 • 5.正反馈与负反馈相协调等
第三节 城市生态评价的指标
一、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 1.综合性: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为指
• 三级指标又是在二级指标下选择若干因子 组成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图11—2)。
•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都是由 许多因子组成的,其中有些因子可以定量并且容 易定量,而有些因子是难以定量或者说是难以取 得定量数据的。
• 因此,对二级指标,特别是三级指标的选择只能 根据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加以选择,不可避免地 存在着不完备的缺陷。
社会学第11章城市

• 城镇化主导的模式 在中国,得益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 的发展。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大问题”,国家政府 提倡“离土不离乡”。 • 大城市化主导的模式
考虑的是大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 逆城市化与郊区化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现象。在美国有 45%以上的人生活在郊区。 • 政府主导型城市化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
1、何谓城市化?
• 人口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也就 是一个人口集中的过程。 • 地理学认为城市化是农村地区(空间)转变为城市地区(空 间)的过程,或者说,是城市中心区向四周的扩张。
• 经济学——城市化则是由农村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 生产的过程。世界银行专家尤素福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有10% 是从城市化进程中获得的。 • 社会学角度看,虽然也承认以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作 为城市化的水平,但城市化决不是简单的人口过程。城市化更 是一个社会整体的变迁过程。 比如,古代也有很多大城市,但讲究等级、家族和血缘,与 现代城市不一样。
(5)住房问题、隔离与贫民窟 由福利房到商品房的转型,呈现出住 房供应“过度市场化”。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土地国有,居 民住房负担却创造了世界之最,甚至超过 了土地私有制的发达国家。 如帕克所言,大城市是一个巨大的选 择和筛选机制——挑选一部分人进入某个 区域。
(6)交通问题与通勤 原住居民被大量迁往城市边缘和 远郊 ,中心城区的空心化。 居民的生活结构被破坏。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计划斥资 60多亿元建新城,但用地违规、资金不 继,一场历时10年的造城运动,结果留 下了一堆烂尾楼。 2002年起,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呼 伦贝尔市等区旗县开始“造城运动”。 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呼伦贝尔的“空 城”、鄂尔多斯的“鬼城”、清水河的 “烂尾城”都是典型。美国《时代》周 刊一篇文章叫《鬼城》(Ghost City), 就是在我国内蒙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 拍摄的 。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复习资料要点第一章生态学概论1、生态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得相互关系得科学。
(P3)2、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得空间条件及其她条件得总与。
生境(生物得生活环境)包括:物理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
(P6)3、生态因子:组成生境得因素称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有两方面因素所组成: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
(P12)4、种群: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得总与(P17)种群得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得动态参数: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年龄结构与性别比、种群内禀增长率。
种间关系:种间竞争关系、种间捕食与寄生关系、种间合作与互利共生关系。
5、种群增长模式:内禀增长率(A)、实际增长率(B)、环境阻力(C):A—B=C(P20)6、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得功能与位置。
(P22)7、群落(即生物群落):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得生物种群得集合。
(P24)群落得特征:a)群落中得优势种;b)群落得物种多样性;c)群落得种间关联性;d)群落得交错区与边缘效应;e)群落得安定性。
(P25-26)8、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内生物与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得循环、能量得流动、信息得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得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P29)9、生态系统得组成成分:a)生产者;b)消费者;c)还原者;d)非生物环境(P29)生态系统得结构:空间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
10、生态系统得基本功能:a)生物生产;b)能量流动;c)物质循环;d)信息传递;(P35-39)11、破坏生态平均得因素: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P42)12、生态系统平均得调节机制:1)反馈机制;2)抵抗力;3)恢复力(P43)13、生态系统有两大部分(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14、简述生态系统得基本特征及类型?答:(1)生态系统得基本特征:a)生态系统就是动态功能系统;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得区域特征;C)生态系统就是开放得“自持系统”;d)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电大最新版《城市管理学》第11章城市突发事件与非常态事件管理

• 包括诸如地震、洪水、雷暴、飓风、暴雪、泥石流、火山 爆发等自然灾害,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四 川汶川大地震、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都对城市人民 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性损失。
• (2)由非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
• ①事故灾难,主要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重
•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应急队伍(如消防、特警、医护、抗震、防洪等) 的专业化、职业化是我国城市管理中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加强城市 应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能够显著提高应急效率,最大限度减低伤 害。
•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 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 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 制化。突发公共事件可能会有很多表现形式,出现时会使 人猝不及防,为了防止应对时的混乱,必须要有一套规范 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程序。以规范的程序为依托进行管 理,并非实行僵化的死板的管理,要在程序中的具体操作 环节根据事件性质的不同留有一定的弹性。
突发事件的特征
• (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 • (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 (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 • (4)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 • (5)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据引起紧急状态的原因不同,一般可以把“突发事件” 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紧急状态;一种是由非 自然因素引起的紧急状态。
•
•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 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 必须将日常的安全检查和质量管理等常态工作真正落到实 处,绝不能敷衍了事,要将事故的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 力争及时发现及时处置。
生态-《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共10页)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63210开课单位:城市建设学院课程类型:专业教育适应专业:城市规划总学时数:54 学分:3选用教材:?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沈清基编著〕出版单位及时间: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一、教学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生态系统的根底理论、城市环境生态学的根本内容和研究方法,用系统思维方式、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城市的可持续开展。
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开展的内涵出发,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树立社会经济开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互进的意识,要以城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将其实现在此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合理调空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城市居民创造清洁、优美、舒适、平安的生态环境,从而真正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设想1、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学课件的制作,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2、结合讲座、实验、讨论等形式的教学引导学员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3、通过实证考察研究,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
三、成绩考核方法闭卷考试。
四、讲授大纲及课时分配第一章生态学概论 3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生态学根底知识和根本理论,为以后学习打好理论根底。
要求学生结合生态学知识,了解生物的生存环境、生态系统的组成等根底知识。
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生态学根底知识和根本理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起源及开展一、生态学的概念二、生态学的起源和分类三、生态学的开展第二节生物的生存环境一、生物的能量环境二、生物的物质环境三、生物圈第三节生态因子及其作用一、生态因子概念及其分类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三、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四、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第四节种群一、种群的根本概念及特征二、种群动态参数与统计三、种群增长的根本模式四、种间关系第五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四、生态系统的根本功能第六节生态平衡及其调节一、生态平衡的概念二、生态平衡的破坏三、生态平衡的调节城市生态学及根本原理 3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主要介绍城市生态学的定义,城市生态学的产生背景和开展阶段,介绍城市生态学的学科根本原理。
中国国家环境全集1-20章

中国国家环境全集1-20章第一章: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本章阐述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等内容。
强调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本章介绍了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环境监测与评估等方面。
第三章:大气环境保护本章详细阐述了大气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包括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等内容。
第四章:水环境保护本章介绍了水环境污染的来源与防治策略,包括水质标准及排放标准的制定、水环境监测与保护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第五章:土壤环境保护本章探讨了土壤环境污染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包括土壤质量标准的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第六章: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管理本章详细介绍了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管理与处理方法,包括废物分类、处理与处置的标准、废物回收和再利用等方面。
第七章:噪声与振动控制本章阐述了噪声和振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噪声与振动监测、防治措施和管理标准等内容。
第八章:辐射环境保护本章介绍了辐射环境的形成与控制措施,包括辐射监测、防护与控制标准的制定和应用等方面。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本章探讨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包括生态系统保护、物种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内容。
第十章:自然保护区管理本章介绍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包括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和监督管理等方面。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科技与工程本章详细阐述了环境保护科技与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成果,包括环境技术研发、环境工程设计和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
第十二章:环境教育与宣传本章介绍了环境教育与宣传的重要性和推广途径,包括公众宣传、环境意识提升和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等内容。
第十三章:环境监测与评估本章探讨了环境监测与评估的意义和方法,包括环境监测技术、数据分析和评估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第十四章: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本章详细介绍了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和协调要点,包括生态城市规划和环境管控措施的整合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英国生物学家坦斯莱1935):生态 系统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上使用的“系统”整 体,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也包 括构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美国奥登1971):生态系统是特定 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的统一体,并且在 系统内部因能量流动而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
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及标准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 壤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组成要素)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物理环境质量、化学环境质量和 生物环境质量(要素的性质) 广义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市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 环境质量 城市自然环境质量: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环境质 量 城市社会环境质量:经济、文化和美学
二、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平衡 城市生态系统:生物组成要素、非生物 组成要素、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城 市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社会 结构、经济结构和营养结构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一,生产功能。 第二,生活功能。 第三,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功能。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构成的 生命系统与由气候、土壤、地貌、纬度等构 成的环境系统所组成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的多要素、多层次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① 成分 ② 结构 ③ 功能
生态平衡是指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 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总是不断地进行 的,但在一定时期和空间的生态系统中,生物 物种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生物 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也保持 相对稳定,达到高度适应、统一协调的状态。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障城市人群健康、 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 虑技术、经济条件,对城市生态环境中有害物 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两级: 一是低级标准(安全环境标准) 二是高级标准(舒适环境标准)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在我国环保工作中的作用: 第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 划的体现。 第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行 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 第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 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 第四,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是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评 价的准绳。 第五,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第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人 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超出了城市生态环境的 承载能力和容量。 第二,不尊重生态规律,片面追求经济的数量 增长,因循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 第三,城市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和市场机制失灵。 第四,社会消费需求猛增和生产技术、防治环 境污染的技术落后。
第二节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一、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 物污染和噪声污染(污染领域和污染物质) 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污染的性质) 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污染产生的原因)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 1、水体污染 2、大气污染 3、噪声污染 4、固体废物污染
四、建设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一般是指基本结构和功能符合生 态学原理,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完善,物质能量高效利用,信息 传递流畅快速,居民生活安全舒适的城市。
生态城市的特点: (1)和谐性 (2)可持续性 (3)整体性 (4)高效性 (5)区域性
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有三个层次:生态县(县 级市)、生态市和生态省 生态县(含县级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 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县级行政区域。 生态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 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 域。 生态省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 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太湖蓝藻爆发
案例
二、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原则
1、协调发展,互惠互赢。 2、强化法治,综合治理。 3、依靠科技,创新机制。 4、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三、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机构和制度
城市政府的环境保护局及其下属的区、 县环保机构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1)环境质量标准制度 (2)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三同时制度” (5)环境监测制度 (6)排污管理制度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赔偿制度 (9)限期治理污染源制度 (10)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1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1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制度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复合 生态系统,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第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完整性,对外 依赖性很强。 第三,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稳定性。 第四,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
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取决以下因素: ① 城市规模与地区资源的平衡 ② 城市人口与土地空间的平衡 ③ 生产设施与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的平衡 ④ 城市“三废”排放与环境容量的平衡 ⑤ 劳动力数量与职业岗位的平衡 ⑥ 各类产业之间的平衡 ⑦ 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 ⑧ 城乡物质供应与居民需求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