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及作文教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藤野先生》学案(学生版)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3、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2、赏析课文重点语句,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3、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和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绯红()宛如()驿站()解剖()油光可鉴()畸形()不逊()匿名()血管()深恶痛疾()诘责()挟着()教诲()杳无消息()瞥( )2、解释下列词语:标致:掌故:匿名:诘责:凄然:精通:杳无消息: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美其名曰:3、作家和作品: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鲁迅是笔名,本名,是。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本文选自,“朝”读,的意思。
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是。
二、合作探究: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2、请把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写出各部分的大意。
(全文共有38段)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3、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优待: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写作 学写仿写》赛课导学案_22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写作学会仿写---偷来一笔也生花学情分析:八年级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文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他们观察生活能力不强,生活素材积累还不丰富,还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所以写出的作文给人感觉文字平淡,描写不够生动,而且缺乏感人细节,作文教学任重道远。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什么是仿写,掌握仿写的切入点。
2.通过实践、探究,掌握仿写步骤和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仿写的基本类型,掌握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运用方法分析仿写切入点,实践创作。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读写结合,指导点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古人写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下面的诗句曾被古人化用,然后成了千古名句,你能猜出这句诗来吗?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被化用为什么?王勃模仿出了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韩愈模仿孟子成为唐宋八大家,欧阳修模仿韩愈成为一代宗师。
可见,仿写是提高写作的有效途径。
现在有很多同学都害怕写作文,说作文难,难作文。
今天我们就仿写经典文章,偷来一笔也生花。
(板书)二、学习仿写仿写:模仿某些范文的语言,立意,构思,表现手法等技巧,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
仿写可以分为局部仿写和全文仿写。
局部仿写也叫点仿,全文仿写也叫全仿。
(一)学习点仿读一读,析一析: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语段,分析其仿写的是哪篇文章片段,然后总结仿写的方法。
除此之外,局部仿写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切入?师生明确:点仿的切入点,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表达方式等。
(板书:模仿标题,句子,段落,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独具特点的片段细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社戏教学目的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2.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介绍写作背景: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一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3、检查字音归省:xing行辈:han g b e i惮:d a n絮叨:x u d a o怠慢:da i擂掇:c u a n d u o凫水:f潺潺:chan歌吹:c h u I蕴藻:y u n z a o家眷:Juan皎洁:jiao漂渺:p i a o m i a o纠葛:J i u g e三、听录音,理清文章结构1、听录音,2、.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记住作者、课文出处。
2、能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记住成语意思。
3、记住课文内容要点,会做课后习题。
二、导学提纲(一)记住本单元文章题目、作家作品、出处和体裁。
读课文,完成下表:第一单元课文题目作者出处、代表作体裁第1课散文第2课自传第3课散文第4课传记第5课散文(二)会读每课“读一读,写一写”和下面补充的字词,并把写不准确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习两遍。
(尤其记住成语意思)宛如驿站解剖杳无消息芋梗汤畸形匿名教诲瞥见扒手食宿发髻绰号庶祖母一绺绺吹笙摹画眼翳舔去酷似掺和脊背枉读规规矩矩哄堂大笑迢迢胡髭长髯面红耳赤鬈发锃亮甲胄寒颤颤直戳要害粲然盎然绽开栖息枝桠(三)记住单元课文内容要点:《藤野先生》1、本文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
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为中心选材,写作流程是“未识藤野――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怀念藤野”。
2、围绕藤野先生主要写了四件事:()――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严格要求、治学态度严谨;()―诚恳热情无私;()―认真求实,实事求是。
3、围绕“我”的思想变化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途经日暮里和水户,自己在仙所受的优待,匿名信事件,课堂上看电影。
其中“”和“”两件事对作者后来弃医从文影响很大,因为“匿名信事件”写弱国人民受歧视,极大的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看电影事件”写中国老百姓愚昧麻木,不觉悟,这正式造成我们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
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为:收藏讲义;悬挂照片;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5、藤野先生性格――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6、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事件。
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八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导学案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第一单元:记叙性散文一《背影》(一)三维度要求:1、知识与技能(1)查字典或工具书,读准下列带点字音:交卸()奔丧()踌躇()()簌簌()赋闲()游逛()栅栏()蹒跚()()颓唐()琐屑()迂腐()妥贴()(2)查工具书或借助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含义。
狼藉:簌簌:惨淡:赋闲:勾留:迂腐:蹒跚:颓唐:琐屑:典质: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祸不单行:大去之期:天无绝人之路:(3)概括本文主旨:课文通过记叙,特别是通过对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
(4)理清文章结构:课文以为线索,按的思路梳理结构,揣摩作者精妙的构思及其表现手法。
(5)品味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2、过程与方法(1)摘抄文中写“背影”的语句并进行品析。
(2)找出文中可以体现父亲“无微不至”的博大而真挚的“爱子深情”的细节描写。
(3)精读“望父买橘”一段,揣摩“背影”的动人魅力及期表现手法。
(4)通过文中四处直接引用父亲的语言描写,品味本文寓深情于平淡叙述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至爱亲情,心存感激与爱心。
(2)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3)感悟孝心,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恩情”。
二、知能精华理解文章精巧的构思《背影》是一篇著名的散文,它写出了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
这种亲子之近,反映了优秀的文化传统。
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上,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1)它是展示人物形象本质特征的最佳表现角度。
由于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亲以为自己“大去之期不远”,未知往后还会发生什么祸害,这都是人生莫大的痛苦,加上一种灰暗社会的世态,所以作者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本质特征“背影”这一最佳表现角度。
(2)它是文章丰厚意蕴的“承载点”: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最集中、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3)“背影”是贯穿全文材料的线索,集中凸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作文训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3)我们从母亲那 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 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
4.“报得三春晖”。
三、总结
同学们,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我们一生都无法回报,让我们共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认真倾听,感受母爱。
寻找有关母亲的诗歌、格言等。
谈谈母爱。
分清溺爱和母爱。
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二、新授
1.“道不尽的母爱”。
“母爱”的主题,在各种文学艺 术 作品中都有表现。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和体裁中去,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母爱”情感的浸润,同时培养诸如编辑、概括、交际等语文能力。
2.“剪不断的‘脐带’”。
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通过与母亲聊天,向母亲采访,进一步了解母爱,体会母爱。
3.“多角度看母爱”。
(1)从生活中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寻常小事,再说说你的感受。要说出对母爱的回忆和追叙,也有对母爱的再体验和反思。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那寻常的小事却富含着深爱。因此,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反思,从而培养美好的人格情操。
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同步作文指导》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同步作文指导》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教材为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同步作文指导。
本单元的作文主题是“描绘一处景物”,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展现出景物的特点和魅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篇优秀范文,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此外,教材还针对写作过程中的要点和难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如如何观察、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景物描绘的基本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七年级的时候已经接触过景物描绘的写作,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
但他们在观察细致度、选材新颖度以及构思创意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景物描绘的基本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选材、构思、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景物描绘的基本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观察细致、选材新颖、构思创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同伴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交流、模仿创新。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优秀范文、写作指导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便捷的学习途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为例,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景物,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2.讲解示范:分析教材中的优秀范文,提炼出景物描绘的技巧,如观察方法、选材原则、构思思路等。
3.实践训练:布置学生进行景物描绘的写作练习,要求观察细致、选材新颖、构思创意。
4.互动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借鉴、学习,提高写作水平。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写作技巧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第1单元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

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导学目标】1.初步领会形同神似的仿写要求。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仿写的基本类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习作,集体评议。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有一位哲人说过:“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酝酿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是积累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这么重要的仿写,我们该如何去写呢?先看一篇例文。
例文引路掌握要点流年匆匆,母爱相随天空依旧蔚蓝,远山依旧爽朗。
踏着羊肠小道,按捺不住满溢的思念之情,加快了脚步……哦,我日夜思念的慈母,一定在焦急地倚门而望……母爱,又何只会在短暂的分别后凸显,当记忆的涓涓细流静静淌过,我发现,原来它一直与我相随。
小时候,母亲是那温馨的小屋——我静静地坐在小屋内,小脑袋不时向窗外探望着。
每天的此时,妈妈总会那么神奇地出现。
脚步声!我惊喜地跑到门前。
“吱——”门被轻轻推开,门外是那熟悉的身影。
虽然夜色已深,我却感觉到那身影带着光亮,带着温暖。
“我回来喽——”妈妈快步向我走来,微笑着,轻轻蹲下,紧紧搂住我。
“肚子饿了没?”“冷不冷?”“一个人在家想妈妈吗?”妈妈的双眸中充满无尽的担忧与心疼。
温馨的小屋内,无尽的母爱在荡漾。
后来啊,母爱是那双拭泪的手——我拒绝一切光亮,关掉所有的灯,独自忍受着考试失利的心痛……“啪”,灯照亮了眼前的试卷,我又一次看到了那刺目的分数。
于是,我再也无法忍耐,放声大哭。
泪眼朦胧中,妈妈的身影悄然走近,伴我而坐。
抬头,妈妈的眼眸中分明满含着疼惜……“妈妈——”我更加心痛。
突然,一双印记着劳累的手慢慢伸向我,瞬间,我的脸好温暖。
妈妈的手指轻轻在我的眼角滑过,带走那已变凉的泪水,带来了那满是鼓励的话语:“从头再来,哭泣不属于你,要赢得微笑,妈妈相信你!”那双手,总在黯淡的日子里为我擦亮心情。
而现在,母爱是那幸福的叮咛——吃完早餐,妈妈早已为我拿好了书包,在清晨的阳光中,笑着送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1.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课堂小结,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不满和恶。
在全文结构上是为作铺垫。
合作交流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探究质疑研读第二部分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这句话中2.我的母亲5.“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的中国人和的中国人。
6..“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也似的喝彩”的“他们”是。
7..“呜呼,无法可想”是对无可奈何的慨叹。
“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8..“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
概括地说,“变化”的原因是。
9..这个文段既表现了日本“爱国青年”、的思想和对中国人的,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精神。
课堂小结:反思第二课时独立阅读课文结尾两个自然段(可布置为作业):1.第一段中,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是和。
2.“小而言之”意思是。
3.结尾一段,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三:(1);(2);(3)。
4.“良心发现”指的是。
5.“正人君子”是讽刺那些的文人。
这是运用的修辞方法。
6.“深恶痛疾”是短语;“良心发现”是短语;“增加勇气”是短语;“黑瘦的面貌”是短语。
五、进一步深读课文,研讨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和本文主题。
1.本文的特点之一是“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一: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提供“教师教学用书”的答案,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3.启发质疑,提供下列名言(投影):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本校校训:明理,创新。
4.指导质疑,鼓励创造。
(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答案:不是,应是5个,还有“惜别”。
(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吗?答案:不是,应是某种更高尚、更感人,更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
作者在后文说:“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不能称为“伟大”。
(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答案:不是。
只是对鲁迅一人,因此还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怀疑。
(4)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答案:不准确。
只要他不像“爱国青年”那样歧视鲁迅,就是“不怀民族偏见”了。
他对鲁迅不但不歧视,反而比对日本学生更关心,更热情,更优待。
5.提供参读材料──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投影: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
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
”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
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
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
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进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
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
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
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
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
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
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
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6.得出结论,揭示答案: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
“认真负责”之类,失之浅陋。
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投影)。
7.提供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印证以上观点: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
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
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教师评:藤野先生对本文的理解,应该是有权威性的。
从他的文章中,不仅能证明他“看重中国人”,还能知道其中原因──少年时学习汉文,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
六、研讨课文其他内容与主题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
1.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那么,本文又渗透着鲁迅先生什么思想感情?答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本文的暗线;明线是写藤野先生。
2.具体说明哪些事例渗透着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1)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2)只记得“水户”“日暮里”两个地名;(3)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发奋学习以救国;(4)对“爱国青年”的愤怒;(5)弃医从文。
3.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答案:“日暮里”──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
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
目的: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4.再次概括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说明写这一内容的目的。
答案: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先生认识到: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精神,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首推文艺,因此弃医从文。
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5.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答案: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6.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是什么目的?答案: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
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
7.“惜别”时,藤野先生“似乎想说话”,但为什么“竟没有说”?答案:尊重鲁迅的人生选择。
(电脑投影藤野先生赠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字)8.归纳本文主题,有两个要点:(1)表现藤野先生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2)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七、填表,理解本文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
八、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艺术。
1.本文写人物外貌,注意抓住特征,画出灵魂,因而用极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极深刻丰富的内容,例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盘辫子”的特征。
请你说说,写藤野先生抓住了什么特征?答案: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旧外套,寒颤颤的。
总之,是当时典型的严谨治学、生活简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2.老师总觉得作者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不太漂亮,因此改为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吗?他,既有高仓健一样的体魄,又有三浦友和一样的相貌。
脸色白而透红,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整齐而又有一点波浪。
他穿着一套笔挺的西装,洁白的衬衣上打着一条漂亮的领带,皮鞋擦得又黑又亮。
一走上讲台,就用洪钟一样的声音说:“我,就是藤野严九郎。
”答案:不好,失去了特点,像电影明星,不像藤野先生。
3.写藤野先生的外貌,先写八字须、眼镜,再写黑瘦,可以吗?答案:不可,应先整体,后局部,这才符合人们观察和描写事物的习惯。
九、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