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系列之高中课本(必修1-5)

必修1

《沁园春·长沙》

1.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2. 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3. ⑵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

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拓展: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贯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爵位: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

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相当与现在的先生。 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比重于称子。

父(读第三声)--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

父(读第四声)--

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 甫--古代男子的美称。 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 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

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

--古代女子表谦卑的自称。 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长辈女性。 古代俾女的代称。 裙衩--古时为妇女的代称。 拙荆--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

粉黛--古代美女代称。 蛾眉--亦作`娥眉`,古代美女的代称。 巾帼--古称妇女为巾帼。 姥--古称老妇人为姥。 妪--古对妇人,一般指年岁大者,亦有指少女者。

2 媪--古对妇人或老妇人的称乎。 娘--古代指母亲,少女或泛指妇女。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卿:

1)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卿相

2)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君主称臣民;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4)古代夫妻互称: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5)姓。

3.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朋友之间的敬称。

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麾下、膝下;在下:自谦词)

4.邑:1.通称诸侯的封地;2.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5.仆:称自己的谦词。鄙人、敝人、愚

6.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 后世沿之,多于路旁亭舍或在野外临时设立帷帐,备酒肴送别行人,故也称祖帐、祖送、祖道等。

7.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变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8.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汉承秦制,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秩二千石。”属官有太子门大夫5人,庶子5人,洗马16人,舍人、太子中庶子、太子御骖乘、护太子家等,可知中庶子确无掌管车马之职。在秦、汉以后,中庶子一直是太子宫官,职掌侍从太子,与皇帝身边的侍从相似。南北朝时期仍称中庶子。隋代太子官署有门下、典书二坊,各设庶子,门下坊为左庶子,典书坊为右庶子。唐代改称左、右春坊,以比朝廷的门下、中书省,有左春坊左庶子与右春坊右庶子;高宗时一度改成左右中护,不久恢复旧称。后代沿置。清代无官署而仅留官名,并且官无职事,只用以备翰林官的迁转。清末废置。) 郎中:宫廷的侍卫。(郎中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9.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10.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11.封邑制度

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叫“采地”、“采邑”、“食邑”。封建社会君主赏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受到这种赏赐的人必须效忠君主,并承担进贡和在战时提供兵员的义务;对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课征租税。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

12. 五音: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变徵声调悲凉。

六律:律本为定音竹管,后指古代音乐专门名称: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子八类。 雅乐: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

俗乐:与雅乐相对。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宫廷宴会中也用称为“燕乐”。 阳春白雪:《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歌曲名,被认定为高级音乐。后来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下里巴人:《下里》《巴人》都是古代楚国歌曲名,被认定为通俗音乐。后来比喻通俗的文 学艺术作品。

12.九宾: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鸿门宴》

1.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2. 《史记》,是由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太史公记》或《太史记》。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它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都依照《史记》体例,都是纪传体。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是断代史。

4. 古代“座次”安排: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故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之说。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如: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5.古代坐姿与礼节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跽】跽就是跪坐,也叫做长跪,臀部离开双足称为跽,以两膝着地。由坐而跽,多是表示敬意

或被对方所震动,或表示警惕。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6.参乘she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7.窃: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称

8.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9.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 10.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必修二

《荷塘月色》

1. 鹢首:古时画鹢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鹢首。

2. 敛裾: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一种有前后襟的衣服。

《诗经》两首

1. 有关年龄的文化常识:

幼年泛称——总角(泛指男女少年时代,尤其注意不分男女);13、14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束发;20

岁(男)——弱冠。

2.《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六艺:含义有二:

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其中《乐》早已失传,甚至其存在与否都众说纷纭)

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4.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4 5.猃狁:1.旧时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称呼。2.对外国侵略者的称呼。3.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种。 6.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又叫戎车,周代时战争是车战。 7.象弭鱼服:两端用象骨装饰的弓,用鲨鱼皮制作的箭袋。形容装备精良。

《离骚》

7.“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8.绳墨: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比喻规矩或法度。

《孔雀东南飞》

9.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

乐府三绝是指:《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

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刘彻设置的音乐机构,职责是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10.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1.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这里泛指一般经书。(孔雀东南飞) 12.妾:旧时妇女谦卑地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结发:结发,汉族婚姻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

15.黄泉:在中国道家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往之地,也就是阴曹地府,黄泉亦是九狱九泉之一。日本、朝鲜半岛的文化中也有相近说法。

16.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名。 17.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18.床:古代坐具。

19.新妇:当时对年轻妇女的泛称。下文中“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中的“新妇”是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20.我自不驱卿:卿,本处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 21.初阳岁:冬至之后,立春之前。

22.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23.初七:支农里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24.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

女欢聚的日子。

25.不图子自归:古代女子出嫁以后,一定要得到婆家的同意后,娘家派人来接,才能回娘家。

下文“不迎而自归”也是按照这种规矩说得责备的话。

26.主簿:太守的属官。 27.义:是对男子的美称。

28.适:出嫁

29.六合:(1)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 (2) 又指一年十二个月中季节相应的变化,如仲春和仲秋为合,仲夏和仲冬为合。古时候迷信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甲、乙、丙、丁…;支,地支,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这叫“六合” 履至尊而制六合。——贾谊《过秦论》 30.榻:是一种坐具。

31.仕宦于台阁:台阁,原指尚书台,这里泛指大的官府。

32.窈窕艳城郭: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33.青庐:用青布搭成的蓬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34.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35.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补充:五更报鼓计时法 如: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诗三首》

36.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

37.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由于该诗描写的是周朝学子的服装,因此“青衿”代指周朝国

子生,此后也成为北齐、隋唐两宋学子的制服,这里作为贤士的代称。古指读书人。这里代指有学识的人。

39.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0. 五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

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成熟代表。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这些诗“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钟嵘称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41.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兰亭集序》

42.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补充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三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

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3)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wù)、己(jǐ)、庚(g 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丑、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天干地支纪年法计算的万能公式:

天干计算法:年减去3再除以10得到的余数对应的天干字就是干。

地支计算法:年减去3再除以12得到的余数对应的地支字就是支。

43.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一年分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44.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5.流觞:为古人每逢农历三月上巳日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时,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叫做流觞。

46.若合一契:契,用木和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47.彭:即彭祖,传说曾活到八百岁。

48.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49.有关序跋

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序又分为赠别序如《送东阳马生序》,赠序与书序不同,赠序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宴集序如《滕王阁序》、《兰亭集序》,同时《滕王阁序》、《兰亭集序》也是书序。

《赤壁赋》

50.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51.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52.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53.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4.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55.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

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56.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57.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58.浮屠:梵语音译,本义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59.终南捷径:出自《新唐书·卢藏用传》: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指求名利的最近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60.禄:古代官吏的奉给。

必修3

《蜀道难》

1.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2.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战国时代。人们将黄道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配属于各个诸侯国,称为分野,春秋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

6 “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 3. 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 补充:

1.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的诗风格豪放飘逸,具有构思巧妙、想象奇特,好用夸张手法,语言流转自然,善于从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汲取养料的特点。

2.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指唐代以前的四言诗(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和乐府诗。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诗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音节、格律较自由,没有严格固定的限制,表现在诗题上,有歌(如《长恨歌》)、行(如《琵琶行》)、吟(《秦妇吟》)等体裁。

3.锦城:即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杜甫诗三首》

4.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5.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补充: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成“明妃”。

《琵琶行》

6.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7.左迁,贬官,降职。

8.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9.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10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12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12.五陵年少: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高、惠、景、武、昭) 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 补充:善才:当时对琵琶师的通城。

九江郡:隋置,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

京都声...

【指唐代京城长安流行的乐曲曲调。】

《李商隐诗两首》

14.九州,战国时代齐国的邹衍曾宣扬“大九州”之说,传说中中国的上古行政区划,起于春秋、战国时代,《书·禹贡》: 冀、衮、青、徐、扬、荆、豫、梁、雍,泛指全中国

15.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16.“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17.莫愁,古时,洛阳的女子,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水歌》:"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

侯。"此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与帝、妃的爱情悲剧对比。

18.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19.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20.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1.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2.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23.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24.孝悌:孝顺父母称之为“孝”,敬爱兄长称之为“悌”

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鸡豚狗彘:豚,小猪。

五亩之宅: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谷不可胜食也:谷,粮食的统称。

《过秦论》

27.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8.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29.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30.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31.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唐]杨炯《盂兰盆赋》:"上可以荐元符七庙,下可以纳群动于三车者也。"

补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一派。他的政论文最著名的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强。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贾谊所处的时代,正属西汉的所谓“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形象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战国四君子: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君子”。

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师说》

33.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34.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补充:

【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文官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州的最高在行政掌管。

【博士】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

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武帝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晋置国子博士。唐有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

【杏坛】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现在也多指教书育人的地方,与教育有关。

【杏林】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红楼梦》《祝福》

35.万机宸翰之宝,宸翰,皇帝的笔迹,宸,即是北极星,代指皇帝。

36.总角,把头发扎成髻,

总角是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7.教引嬷嬷,清朝皇子一落生,就有保母,乳母各八人;断乳后,增“谙达”(满语,伙伴、朋友的意思,这里指陪伴并负有教导责任的人),“凡饮食言语、行步,礼节皆教之”。(见《清稗类钞》)贵族家庭的“教引嬷嬷”,职务与皇宫的“谙达”相似。

38.膏粱,肥肉精米,这里借指富贵子弟。

39.江宁织造,官署名。清代沿明代旧制,于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三府各设织造监督一人,隶属内务府,由内务府司官中派充。除自设机房织造外,并兼管机户、征收机税等事务。40.护身符,以佛经、佛像或者符篆带在身上,企求依赖神佛僧道的威力以避免灾祸,添福添寿,谓之护身符。这是迷信习俗。

41.祝福,旧社会我国江南一带的迷信习俗,在过旧历年时用酒肉和香火供奉,酬谢祖先和天神,祈求来年的幸福。祝福仪式通常在腊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之内举行。

42.中人,旧社会介绍职业、联系买卖的中间人,其中有些人以此为职业,从中牟利。

43.阴司, 迷信传说中的阴间官府。

44.替身, 旧社会的迷信习俗,认为人死后到阴间还有鬼魂,人活着时有什么罪,可以用人或物代替赎罪,这人或物叫替身。

45.庙祝, 庙里管香火祭祀的人。

46.炮烙, 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烫死。

32.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

8 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必修四 《窦娥冤》

1.老身:老妇人自称

2.冲末:元杂剧的男配角

3.正旦:元杂剧的女主角

4.读尽缥缃万卷书: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后来用作书籍的代称。

5.不说当垆说子虚:这里运用了司马相如的典故。司马相如,西汉文学家。他早年贫困,在临邛做客时,寡居的卓文君爱上了他,即私奔成婚。后来在成都卖酒,卓文君当垆卖酒,他洗涤酒器。不久,汉武帝读到他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召他做官。当垆,坐在垆前卖酒。垆:古代酒店前放酒瓮的土台子。

6.京兆:本指西汉国都长安及其附近的地区,这里指京都。

7.春榜动:进士考试要开始了。唐宋进士考试都在春季,因此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8.仙吕:宫调之一。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成“宫调”。

9、 戏曲中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末 行:在京剧形成之初,舞台上确实有末这一行,而且由专攻末行的演员来出演,不能由生行演员兼演。京昆十三绝中的张胜奎就是末行的杰出代表,他在那张画像中扮演的《一捧雪》的莫成,就是末行。因为末与衰派老生非常相近,而且后来一些擅于演老生的演员兼演末戏,一些演末的演员兼演生行戏,二者的界限被打破,末就并入了生行。

末行与生行表现手法不同,化妆方式也不同,直观上来看,最大的区别是髯口上,生行是戴“三”,其余的都算末行。现在舞台上还有末的痕迹可见,比如《四进士》的宋世杰,戴白满,这就是原来末行的戏。马派《龙凤呈祥》的鲁肃,戴二涛,也是末行的遗风。但是现在已经不单把末再拿出来了。

丑 行: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

生 行: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胡子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胡子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髯口(胡子),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

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女画中的头型)穿花盆底鞋。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净 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如包拯就是“净”角色。

10.红鸾天喜:旧时星象家认为命中遇到红鸾星,预示婚姻成功。天喜,指吉日。 11.羊酒缎匹:羊酒缎匹等是宋元时订婚的礼物。 12.祗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13.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14. 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望海潮》《雨霖铃》

1.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人称称谓:称排行】,又曾经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人称称谓:称官职】。为人放荡不羁,终生潦倒,其词自成一派,世称“屯田蹊径”“柳氏家法”。柳永擅长以纤细婉丽之笔写离别相思,男欢女爱,但他常把自己羁旅行役的生活经历和仕途蹭蹬(险阻难行)的情感体验纳入词中,他大力创制和写作长调,为宋词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天地。如词牌名《望海潮》就是柳永开创的。 柳永,也称“柳郎中”,曾任“郎中”一职。

2.三吴:说法不一,《水经注》以吴兴(今属浙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三吴”。这里泛指江、浙一带。 3.三秋:秋季。

4.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5.凤池:即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 6.兰舟:木兰木做的船,这是对船的美称。

7.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

8.《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1] 的《雨霖铃》最为有名,

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9.玉堂:官署名,翰林院的代称。

另有多种含义:

一、汉语词语:1、玉饰的殿堂。2、汉宫殿名。3、泛指宫殿。4、官署名。5、居所。6、经穴名

二、江山文学网知名写手玉堂

三、其它,关于玉堂,玉堂之职是指即事业成功,在同行中成绩必佳,或者某个区域范围内能够扬名的职位。

《苏轼词两首》

1.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辛弃疾词两首》

1. 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古代吴国制造的一种宝刀。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烽火扬州路: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犹如明清的省。宋代的路,较常设的机构有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机构互不统属,互相牵制。转运使与提举刑狱公事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

4.封狼居胥: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李清照词两首》

1.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

2.金兽:兽型的铜香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司马迁,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2.《史记》,是由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太史公记》或《太史记》。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它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是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

“列传”为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3.史书的体例。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拜为上卿)

2.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3.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4.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补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中的“宾客”即“门客”。门客:门客是古代有身分和地位的人收养的有学问能技能的人)

5. 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6.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朕”“孤”“不谷”

7.章台: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角。

(补充:①“楼高不见章台路”欧阳修《蝶恋花》,诗中的章台,指的是汉长安街名。古代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②宣室:古代宫殿名。指汉代未央宫中之宣室殿。)

8.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往。

补充不同朋友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延伸其他的称谓:

10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柳敬亭传》中的“优孟”。 (3)年龄的称谓。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注意:不分男女)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女孩(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9.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之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10.拜送书于庭: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拜:古代的一种隆重的礼仪,行跪拜大礼。

11.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翻译为“有关官员”、“有关部门”。

12.设九宾于廷: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13.广成传:宾馆名。传:招待宾客的馆舍。 14.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补充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关于“春秋五霸”史上至少出现过8种说法, 但中学历史教科书通常用的都是《史记》或《荀子》的版:《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而《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

15.就汤镬:受汤镬之刑。就:动词,接近。这里是“受、接受”的意思。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16. 弄臣:弄臣是古代宫廷中以插科打诨来为国王消烦解闷的人物(但未必是正式的职衔,为帝王所宠幸狎玩之臣。

17.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官阶,比卿低一级。

18.西河:秦晋之间的一段黄河,古称“西河”,渑池在西河以东,所以称为“西河外”。

19.御史:在本文中指战国的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20.为秦王寿:寿,向人进酒或献礼。

21. 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22.将军:指蔺相如。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战国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名。

《苏武传》

1.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郎:官名,汉代专指皇上的侍从官。

2. 稍迁至栘中厩(ji ù)监:栘中,厩名。监:管事的官员,这里指管理马厩的官。

3.斥候:侦察兵。(萧关逢候骑——候骑即侦察兵)

4.阏氏: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5. 左伊秩訾:匈奴贵族的一种称号。

6. 为降虏于蛮夷: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常成“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为中原外的少数民族。

7.中郎将: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8.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9.天汉:汉武帝的年号。天汉是汉武帝刘彻的第八个年号。汉武帝的“建元”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

10.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11.恩荫又可称为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12.长水虞常:指汉朝投降匈奴的原长水校尉虞常。 13.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

7.武与李陵俱为侍中:侍中,汉代时在其本官职外的加衔。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8.前长君为奉车: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从至雍棫阳宫:雍,在今陕西凤翔南。棫阳宫:本是秦宫,在雍的东边,在今陕西扶风东北。 10.扶辇下除:除,殿阶。

11.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①河东:郡名,在今山西夏县北。②后土,相对于“皇天”而言,指地神。③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12. 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①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②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

官。

13.系保宫:保宫,汉代囚禁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

14.春秋高:年纪高。

15.位列将:官职升到列将。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苏武的父亲苏建伐匈奴有功,封为“游击将军”“右将军”。

16.爵通侯:爵位封为通侯。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代继承秦制,后因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苏建封为平陵侯。

补充: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因此产生了为帝王、长官、圣贤、长辈等避讳的现象。有国讳、家讳、圣讳等。

17.斧钺: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这里泛指刑戮。

18.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9.廊庙宰:殿四周的廊和太庙,是帝王与大臣议论政事的地方,因此称朝廷为廊庙。“廊庙宰”,即指朝廷中掌权的人。

20. 去帷:改嫁。去,离开。

21. 丁年:成丁的年龄,即成年。

22. 终堂:死在家里。终:死。

23. 蛮貊(mò):泛指少数民族。这里指匈奴。貊,古代对居于东北地区民族的称呼。

24.茅土之荐:指赐土地、封诸侯。古代帝王社祭之坛共有五色土,分封诸侯则按封地方向取坛上一色土,以茅包之,称茅土,给所封诸侯在国内立社坛。

25. 千乘之赏:也指封诸侯之位。古代诸侯称千乘之国。

26. 典属国:官名。掌管民族交往事务,位在三公之下,属官有九译令。秩中二千石,即每月受俸一百八十斛。

《张衡传》

1.三辅:三辅,又称“三秦”,汉朝以京兆尹(原为官名,汉朝也作政区名)、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

2.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补充: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1]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魏晋至明清时期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3.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温柔宽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词比事,《春秋》教也。汉武帝立五经博士,儒教国家化由此谓开端。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4.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5.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成为“孝廉”。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6.公府: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公署。

补充:秦代的三公指:宰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宰相拥有金印紫绶,简称“金紫”,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唐宋的官服和佩饰。因亦用以指代贵官。

7.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8.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9.官秩:官员的俸禄或官阶。汉代太史公的官秩是六百石。太守的官秩是两千石。镌秩:减少俸禄,即降官。

10.帝引在帷幄:帷幄,皇宫。帷幄有三个词义:①指帝王。天子居处必设帷幄,故称。②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③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11.诡对:不用实话对答。

补充:廷对,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

12: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陈情表》中“拜臣郎中”,“郎中”为尚书省的署官。

13、豪右:豪门大户。

补充:.对于豪族的称谓:豪右、豪门、闾右、衣冠。

和豪族有关的成语:五菱年少、钟鸣鼎食、列鼎而食。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于闾右。

缙绅:达官贵人。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又指古时做过官的人。

14.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表示“宦官”的词:中人、中官宦官、宦者、内官、内臣、内侍、内监、黄门、黄衣15.国:指汉代的诸侯王国。诸侯王国的相,职权相当于郡的太守。

16.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17.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8.皇帝年号:

一个皇帝可以用多个年号,比如东汉顺帝年号,阳嘉元年、永和。唐玄宗:开元、天宝等。

多个皇帝可以用一个年号:中国历史悠久,年号重复现象也就在所难免。有的是刻意重复,如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他的年号“建武”就很受一些国运衰颓时期帝王的青睐,西晋惠帝、东晋元帝、南朝齐明帝等都使用过这个年号;更多的则是失察,无意中用了别人的年号。如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如果他知道在封建时代被称作“贼”的方腊也用过这个年号,恐怕就不会用了。

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12 1、选自逯钦立《陶渊明集》。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于东

晋义熙元年辞去彭泽令。这篇赋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2、辞,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3、幼稚盈室:指孩子多。幼稚,小孩。

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长吏,指职位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5、乃瞻衡宇: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

6、复驾言兮焉求:驾言,《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的简省,是“驾车出游”的意思。

5《滕王阁序》王勃

1.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也是宴集序,诗文序。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写于书后的称为“跋”。

3.滕王阁:是唐高祖的儿子滕王(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

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江苏南京的阅江楼并称为“江南四大明楼”

4.豫章:汉朝设置的郡,治所在南昌。豫章故郡意思就是过去的豫章郡。南昌在汉代至南北朝是豫章郡的郡治,唐初罢豫章郡而置洪州。所以说“故郡”唐代宗当政之后,为了避讳唐代宗的名(李豫),“豫章故郡”被替换为“南昌故郡”。所以现存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称作“南昌故郡”。

郡治:郡守府署所在的首县,郡守的治所。

治所:古代指地方政权的政府驻地所在。包括:省治、府治、州治、县治等。

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

5. 分野: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扪参历井:参,井,星宿名,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

6. 翼、轸:星宿名。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牛、斗,星宿名。

7. 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

8. 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9.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10. 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

11. 瓯越:就是东瓯,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

12.龙光:宝剑的光芒。

13.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东汉时名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置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说法。

14.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床:古代坐具。

15. 台隍,城台和城池,这里指南昌城。

16. 夷,古代称少数民族为夷,这里指荆楚地区。夏,古代汉族自称夏,这里指中原地区。17. 都督:掌管督察诸州军事的官员,唐代分上、中、下三等。

18. 棨戟,有衣套的戟,古时官吏出行时用作前导的一种仪仗。

19. 襜帷,车的帷幔,这里借指宇文新州的车马。渐车帷裳:帷裳:车旁的布幔。

20. 旬休:是我国唐代的官员休假制度。唐代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我国的假日制度由来以久,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那时,政府官员也有休息日,叫做“休沐”。这是因为,官员休息那天要沐浴更衣,每五日返家休沐,称作“五日休”。东汉时,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史记·百万君传》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它规定官员不但可以洗澡更衣等,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夫妇团聚。

到了唐代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之年,改为“旬休”,官员每10天休息一天,分为上旬、中旬、下旬,当时叫做上浣、中浣、下浣。“浣”也是洗头洗身的意思。王勃《滕王阁序》中说: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21. 学士,掌握管文学撰述的官。

补充: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唐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宋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唐代略同。明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清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馀如故。清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

22. 词宗,文词的宗主。

23. 紫电,宝剑名。青霜,也是指剑。

24. 宰,县令,这里指交趾县的县令。

25. 三秋,秋季,这里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26. 骖騑,驾车两旁的马。

参乘:陪乘或陪乘的人。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

27. 飞阁,架空建筑的阁道。

28. 桂、兰,两种名贵的树,这里是形容宫殿的华丽、讲究。

29. 闼,小门。甍,屋脊。

30. 闾阎,里门,这里代指房屋。

31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补充:列鼎而食:列:陈列;食:吃。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32. 青雀黄龙之舳,船头作鸟头形、龙头形。舳,船尾。

33. 彭蠡:古代大泽,即现在的鄱阳湖。

34.衡阳雁: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回。

35. 籁,排箫,一种由多根竹管编排而成的管乐器。

36. 彭泽,指陶渊明,他做过彭泽县令,喜好饮酒。这是称其官地。

37. 临川之笔,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今属江西)内史。这是称其官地。

王安石,又称王临川,这是称其籍贯。

38. 朱华,荷花。

39. 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9二难:指贤主,嘉宾。难,难得。

40. 长安:唐朝的都城,在诗文中用来借代都城,比如“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41.北辰:北极星,这里暗指国君。宸翰,帝王的墨迹

42.帝阍:原指天帝诗文守门者,这里指皇帝的宫门。

43.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为皇帝召见大臣议事之处。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这里用这个典故来自比。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44.海曲:海隅,指齐鲁一带临海的地方。明时,政治昌明的时代。

45.太傅:太傅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1、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2、为辅导太子的东宫官。其制甚早,西汉起称为太子太傅。后亦用作虚衔。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保】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

46.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引申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47.循吏: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说白了就是好官。司马迁先作《循吏列传》,后世因之,代有循吏传。一个真正的好官,其受百姓钦敬的程度甚至使人羡慕。

48.三尺:士佩三尺的绅(古代礼服上束带下垂的部分)

49.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

50.簪笏:这里指代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51.百龄:一生,百年:指一生,或者晚年,例如,百年多病独登台。

52.叨:惭愧地承受,表示自谦。比如,叨扰。

53.衣袂:衣袖。捧袂: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

54.龙门: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西北的黄河中,那里两岸夹山,水险流急,相传鲤鱼跃过龙门就成为飞龙,这里是借“登龙门”的说法,表示由于谒见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价。

55.狗监:掌管天子猎犬的官,杨得意,西汉人,为汉武帝掌管猎狗的官,称"狗监",举荐司马相如。移中厩监,汉宫有栘园,园中马厩叫栘中厩。如:稍迁至栘中厩监。

56.梓泽:即晋代石崇的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

57.疏:写、撰写。引:序。

1.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2.《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内篇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所著,是庄子思想核心;《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

3.鲲:传说中的大鱼。

4.鹏:传说中的大鸟。

5.朝菌:一名大芝,朝生,见日则死。

6.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7.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8.蟪蛄: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

9.春秋:指四季。

10.冥灵:树名。

11.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活了八百岁。

12.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

13.棘:商汤时之闲人。

14 14.羊角:旋风。旋风盘旋而上如羊角。

15.蓬蒿:两种草名。蓬,飞蓬。蒿:蒿子。

16.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为八尺。

7《陈情表》

1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

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

2、关于文体---表

表,就是“奏章”,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一种公文,常用来陈述衷情。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分条说明的文体,属于议论文。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指自己一房以外的亲族,古代一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4、.臣密言:开头先写明上表人的姓名,是表文的格式。当时的书信也是这样。

5、舅夺母志:夺,夺走,剥夺,改变。母志:母亲守节之志。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6. 鳏寡孤独: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7. 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

五尺,汉代的五尺,相当于现在的三市尺多

僮:童仆。

8、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9、孝廉,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用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10、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这里指益州刺史

11、察举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个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是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12、郎中:尚书省的属官。“诸郎中执兵”中的郎中指的是宫廷的侍卫。

13、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14、东宫:指的是太子,因太子居东宫。还可以用“春宫”来指代太子。15、乌鸟私情:乌鸦的反哺之情,比喻人的孝心,晋成公绥《乌鸦序》“夫乌之为瑞久矣,以其反哺识养,故为吉鸟。”古代吧=把乌鸦当做是吉鸟,曹操《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16、牧:古代称州的长官。伯,长。

17、死当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记的一个故事说,晋大夫魏武子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魏没有照办,而把她嫁了出去。后来魏和秦国的将军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捕,魏国夜里梦见这个老人。自称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的。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

18、犬马怖惧之情: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比如成语“犬马之劳”。

19、秀才:本指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文中指优秀人才,与科举"秀才"含义不同。

20、文言文中表敬意有两种形式,一是用敬辞,一是用谦辞,前者是尊人,后者是卑己。在《陈情表》中共有29个“臣”除了两个是臣子对于君王的称呼,其他的都是谦称。

其他的谦称还有:

(1)表谦副词。常见的表谦副词有“窃”“敢”等。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敢,可译为冒昧)

(2)表谦虚人称专用名词。古人为了表示谦敬,自称常用自己的名字或自称身份。常见的自称身份的谦辞有“愚”“臣”“某”“仆”“牛马走”“寡人”等。例句: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报任安书》牛马走,像牛马一样被驱使的仆人,走,仆人,译为“您的仆人”)

(3)其他谦辞。古人常在称自己的身份、居处、器物时,冠以“鄙”“贱”“愚”“蔽”“猥”等表鄙意的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还有“区区”“犬马”等。例句: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鄙邑。(《殽之战》“鄙邑”翻译时原封不动)

必修5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

一、天文、地理

1、银河:在古诗文里有很多称谓,如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等。

2、九州:中国。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工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3、山东

4、河内、河外、河东、河西、河南、河北(黄河流域)

5、江南、江北、江左、江右、江表(长江流域)

6、三秦、三吴、三楚

我国古代常以“阴”“阳”构成地名,这种命名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地理命名中的一个很普遍的规律,即以“山”或“水”为坐标来标识地名。在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就取名为“阳”;在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就取名为“阴”。用这种命名法保留下来的地名很多沿用至今。如“洛阳”在洛河的北面,“辽阳”在辽水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淮阴”在淮河的南面等。

16 腊日——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要祭祀百神。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以十二

月初八为腊日,简称腊八,民间至今尚有喝腊八粥的习惯;又是“佛成道日”,据说释迦牟尼是日得道成佛。

除夕——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岁除,要吃丰盛的“年夜饭”。其夜叫除夕,俗称大年夜,儿童有守岁不睡以迎接新年的习俗。

三、姓名字号

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礼貌。

春秋时代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

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礼记·冠义》上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文天祥字宋瑞。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如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又号“醉翁”等。

谥号,帝王将相死后有谥号,谥号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照临界四方曰明”“杀戮无辜曰厉”“早孤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帝王赐给大臣的谥号褒扬居多。如北宋范仲淹、司马光的谥号都是“文正”,欧阳修、苏轼的谥号都是“文忠”。

外号也叫绰号,多是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水浒传》把这种外号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四、礼仪制度

礼仪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即有关祭祀的“吉礼”,包括祭祀自然神和祖先;有关丧葬的“凶礼”,包括凭吊各种天灾人祸;有关军事活动的“军礼”,包括所有的军事行动规范;有关外交活动的“宾礼”,包括、聘、会、盟等国事活动;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嘉礼”,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等。

室内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坐东朝西。《鸿门宴》里有详细记述。

古人见面时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拜礼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揖礼则以拱手示意为主。

如果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表示敬意。如《滕王阁序》里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对古代避讳问题:

古代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反映了我们民族崇尚礼仪精神。但是避讳不能走向极端,走向极端就适得其反。

在现代社会,对父母名的避讳也还是我们遵循的一条道德习惯,但也不能走极端,比如一些正式的场合,该称名的时候就要称名。

《逍遥游》

1.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2.《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内篇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所著,是庄子思想核心;《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

3.鲲:传说中的大鱼。

4.鹏:传说中的大鸟。

5.朝菌:一名大芝,朝生,见日则死。

6.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7.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8.蟪蛄: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

9.春秋:指四季。

10.冥灵:树名。

11.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活了八百岁。

12.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

13.棘:商汤时之闲人。

14.羊角:旋风。旋风盘旋而上如羊角。

15.蓬蒿:两种草名。蓬,飞蓬。蒿:蒿子。

16.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为八尺。

陈情表

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

关于文体---表

表,就是“奏章”,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一种公文,常用来陈述衷情。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分条说明的文体,属于议论文。

文言文中表敬意有两种形式,一是用敬辞,一是用谦辞,前者是尊人,后者是卑己。在《陈情表》中共有29个“臣”除了两个是臣子对于君王的称呼,其他的都是谦称。

其他的谦称还有:

(1)表谦副词。常见的表谦副词有“窃”“敢”等。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敢,可译为冒昧)

(2)表谦虚人称专用名词。古人为了表示谦敬,自称常用自己的名字或自称身份。常见的自称身份的谦辞有“愚”“臣”“某”“仆”“牛马走”“寡人”等。例句: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报任安书》牛马走,像牛马一样被驱使的仆人,走,仆人,译为“您的仆人”)

(3)其他谦辞。古人常在称自己的身份、居处、器物时,冠以“鄙”“贱”“愚”“蔽”“猥”等表鄙意的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还有“区区”“犬马”等。例句: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鄙邑。(《殽之战》“鄙邑”翻译时原封不动)

《陈情表》中文化常识

1. 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臣密言:开头先写明上表人的姓名,是表文的格式。当时的书信也是这样。

3. 舅夺母志:夺,夺走,剥夺,改变。母志:母亲守节之志。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指自己一房以外的亲族,古代一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5. 鳏寡孤独: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6. 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

五尺,汉代的五尺,相当于现在的三市尺多

僮:童仆。

7.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8.孝廉,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用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9.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这里指益州刺史

"秀才"含义不同。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个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是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序》“夫乌之为瑞久矣,以其反哺识养,

故为吉鸟。”古代吧=把乌鸦当做是吉鸟,曹操《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宣公十五年》记的一个故事说,晋大夫魏武子临死前,嘱咐他的儿子魏没有照办,而把她嫁了出去。后来魏和秦国的将军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捕,魏国夜里梦见这个老人。自称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的。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学常识

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文学常识汇总 1、《<物种起源>绪论》作者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著有《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之一。 2、绪论,又叫导言,学术论述的开头部分,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写作经过、出版缘由、文章内容介绍、作者的基本观点、作者情况等文体。 3、《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作者是杨焕明,浙江温州人,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主任。 4、《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作者是贾祖璋,浙江省海宁人,中国科普作家。著有《鸟类研究》、《生物学碎锦》等。 5、《斑纹》的作者是周晓枫,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上帝的隐语》、《鸟群》等。获得冯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6、《景泰蓝的制作》的作者是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7、景泰蓝,我国特种工艺品之一,明代景泰年间在北京开始大量制造,珐琅彩釉多用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8、《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作者是俞孔坚,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学者,著有《生物与文化基因上的图式》、《理想景观探源》等。 9、《陈情表》作者李密,一名虔,字令伯,三国人。“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10、《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明代散文家,江苏昆山人。有《震川文集》。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作家。有人把归有光与欧阳修比较,推崇他为明代第一散文家。《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 11、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散套又叫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体例一般为每本四折一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角色有末、旦、净、丑等。由曲、白、科三部分组成。一本基本上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以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以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12、《长亭送别》的作者是王实甫,他名德信,元代戏曲作家,大都(今北京)人。所作杂剧,据《录鬼簿》著录有十四种,现仅存三种《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破窑记》(全名为《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丽春堂》(全名为《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厢记》,它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 王实甫善于以古典诗词酝酿气氛,锻炼字句,创造出诗一般的动人意境,形成十分优雅有风格。他和关汉卿分别开创了中国戏曲史上文采和本色两个流派。 赵景深在《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中称“《西厢记》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 13、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1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和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切记王实甫不在元曲四大家之列) 15、莎士比亚,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其主要成就是戏剧,作品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又译为麦克佩斯)等,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学常识

必修五文学常识 1、《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中国明代长篇小说。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施耐庵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水浒传》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并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即上至皇帝和高俅这样的大臣,下至大小官吏的横行霸道、昏庸无能,致使民不聊生,尖锐的阶级矛盾逐渐加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写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情节。 3、施耐庵(1296~1371),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 4、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5、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6、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创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因此后来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作品中也有表现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 7、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人。初唐文学家,“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滕王阁序》成为他的“绝唱”。 8、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9、《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5出现过的文化常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 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古代文化常识必修

古代文化常识必修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必修四《窦娥冤》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拿来主义》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2)指第一;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廉颇蔺相如列传》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修订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系列之高中课本(必修1-5) 必修1 《沁园春·长沙》 1.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2. 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3. ⑵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 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赤《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拓展:史书体例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贯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爵位:案《通典·职官·封爵》记载,自尧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无子、男二等。究竟事实怎样,并无实物资料佐证。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 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各代体制习惯虽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美称,相当与现在的先生。 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语气比重于称子。 父(读第三声)--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 父(读第四声)-- 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 甫--古代男子的美称。 丈夫--古时称成年男子为丈夫,并不专指女子配偶。 匹夫--本指一个人,古代多指平民中男子,或一般人。 古代称男子为须眉,古曾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有此称。 --古代女子表谦卑的自称。 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长辈女性。 古代俾女的代称。 裙衩--古时为妇女的代称。 拙荆--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 粉黛--古代美女代称。 蛾眉--亦作`娥眉`,古代美女的代称。 巾帼--古称妇女为巾帼。 姥--古称老妇人为姥。 妪--古对妇人,一般指年岁大者,亦有指少女者。

语文教材必修一的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是语文考试中的常考知识点,也是写作中的加分内容,所以平时要多督促孩子对这些知识进行记忆哦。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完整版)语文必修二文学文化常识试题

语文必修二文学文化常识复习 1、下列文化常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为农历每月十五,既望为农历每月的十六。 B、“长乐王回深父”中的“父”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阳”为山的南面,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D、“妇女无所幸”中所提到的“幸”是指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 2、下列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是() A、“遂通五经”中“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B、“贯六艺”中“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旧唐书》被称为“前四史”。 3、“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古代官职制度,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个词语都曾在《琵琶行》中出现,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右迁”等。 C、“出官”是外出做官,在文中并不涉及官职升降。 D、“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4、下列对文体常识的的理解正确的是() A、传,传记,记叙的内容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传记的基本特点:详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 形象的文学色彩。 B、“记”是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记”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C、赋是秦朝时形成的文体。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具诗与散文的性质,形式铺张扬厉、夸饰,有 大量的描述。 D、“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B、“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视事”指官吏任职,“乞骸骨”指告老还乡。 C、“庐陵萧君圭君玉”中“庐陵”为籍贯,“萧”为姓,“君圭”为名,“君玉”为字。 D、“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中“下车”是指从所乘车骑中下来。 6、下列对古代官职或官署名称的理解错误的是() A、教坊:唐代官设的教习歌舞技艺的机关。 B、公府:官署。指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掌管军事)、司徒(掌管政事)、司空(掌管工程)为三公,是当时最低的官。 C、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而被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称为孝廉。 D、大将军: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 7、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日。 C.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著有《王临川集》等。 D.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凤凰涅槃》。 8. 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鸿门宴》中项羽“按剑而跽”,就是握着剑,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古人席地而坐,两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教学博苑 10-18 0629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作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尤其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除了要学习大量的文言现象外,还应当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今天我们就来对这方面的知识作一基本探讨。 二.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

必修一文化常识整理

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 (1)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体裁)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主要记载了春秋(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B.《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2)《左传》亦称《左氏春秋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3)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4)关于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烛之武退秦师》: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自觉理亏。 (5)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汉朝开始公之上设王爵;王爵只封给开国功臣。品级是官职的等级,与爵位是两码事。爵位是世袭的,品级不能世袭。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我们学过其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荆轲刺秦王》。(2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邑,封地。 (4)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5)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音律度量 1,音律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这个“音”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音阶,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再加上变宫、变徵,就构成了七音,与今天的七音阶对比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即1234567。其古代还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包括金(钟等)、石(磬等)、丝(琴瑟等)、竹(管、箫等)等八类,每类包括若干种乐器。 中国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致可分为合奏与独奏两大类。合奏乐器多为锣鼓、锁呐、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独奏乐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筝等为主。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鸿门宴》 (1)司马迁是西汉(朝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开创了我国史学纪传体的先河,被后人尊称为“史圣”。司马迁(作者)创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 年的历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它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鸿门宴 〖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3)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4)【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总结必备

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汇编 必修一 《诗经》两篇? 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 1、考:指已故的父亲。 2、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 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1、罗敷:指古代美女的通名。 12、床: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银河。 3、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4、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5、杜康:相传古代发明造酒的人,后用作酒的代称。 6、周公吐哺: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来访,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7、双鲤鱼(鱼书):指代书信。古人常把两块刻有鲤鱼图形的木板合在一起制成木盒,中夹书信。故称鱼书。 必修二 《阿房宫赋》 1、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 一。后指全国各地。 《赤壁赋》

高中语文必修5文学和文化常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学和文化常识汇总 《归去来兮辞》 本文是一篇辞赋。 辞:“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1 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2 风波:战乱。 3 公田:供俸禄的田。 4人事:指做官。 5三径就荒: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滕王阁序》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滕王阁序》成为他的“绝唱”。 1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2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3“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孺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孺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说法。 4棨戟:有套的戟,古时候官员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 5襜帷:车的帷幔。 6旬假: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7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8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9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不再南飞。 10“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在睢水旁边修建的竹园,他常和一些文人在此饮酒赋诗。 11北辰:北极星。这里暗指国君。 12帝阍:原指天帝的守门者,这里指皇帝的宫门。 13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做宣室。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14“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 15“冯唐易老”: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经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 16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17贾谊:汉文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任他为长沙王太傅。18“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 19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酌贪泉而觉爽”,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表达了廉洁的人绝不会受外界污浊的侵蚀,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涸辙之鲋”,原指鲋鱼处于干涸的车辙中,用以比喻处在困境之中急待救助,《庄子·外物》:有此典故,“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又有成语“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课文中引用这个典故意为处境艰难但能自得其乐。 20北海:北冥。扶摇:猛烈的旋风。 21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22三尺微命:三尺,士佩三尺长的绅(古代礼服上束带的下垂部分)。

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2018年高考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3.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4.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6.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7.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8.犬马:臣子自谦。 9.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 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学常识

必修一文学常识第一单元 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词:是诗歌的一种。词的全名为曲子词,又叫长短句,是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词。词起源于隋唐之际,隋代已有声腔,曲调,但不见曲子词。到了唐五代开始出现发间曲子,也就是有了乐谱后而按谱写词,名为曲子词,后简称为词。现存最早的民间曲子词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因而李白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词发展于五代,到了宋代发展到顶峰。根据风格特点,词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按照字数,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课本中选入了他的作品《雨巷》。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有诗集《黎明的通知》,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第三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