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心脏彩超检查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左心室肥厚心脏彩超诊断标准

左心室肥厚心脏彩超诊断标准

左心室肥厚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它是指心脏左心室壁增厚,导致心脏收缩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心脏的功能。

心脏彩超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用来诊断左心室肥厚。

本文将介绍左心室肥厚心脏彩超诊断标准。

一、左心室肥厚的定义左心室肥厚是指心脏左心室壁增厚,导致心脏收缩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心脏的功能。

左心室肥厚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生理性的左心室肥厚通常是因为长期的运动或者肥胖等原因导致的,而病理性的左心室肥厚则是由于心脏病造成的。

二、左心室肥厚的原因左心室肥厚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心肌病等。

高血压是导致左心室肥厚最常见的原因,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壁增厚,从而影响心脏的功能。

三、心脏彩超诊断左心室肥厚的标准1、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壁厚度是诊断左心室肥厚的一个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左心室壁厚度应该在0.6-1 .0厘米之间,如果左心室壁厚度超过1.0厘米,就可以诊断为左心室肥厚。

2、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是根据左心室壁厚度和左心室内径计算出来的一个指标。

正常情况下,左心室质量指数应该在70-110g/m2之间,如果左心室质量指数超过110g/m2,就可以诊断为左心室肥厚。

3、左心室肥厚的类型左心室肥厚可以分为对称型和不对称型。

对称型左心室肥厚是指左心室壁厚度均匀增厚,而不对称型左心室肥厚则是指左心室壁厚度在某些区域明显增厚。

这两种类型的左心室肥厚在心脏彩超检查中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来。

四、结论心脏彩超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用来诊断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心肌病等。

诊断左心室肥厚的标准包括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和左心室肥厚的类型。

通过心脏彩超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左心室肥厚的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知识大全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知识大全

认识了解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指病因不明的、主要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肥厚的肥厚型心肌病,由日本首次报道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一个亚型。

约占肥厚型心肌病的24%,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0.01%,病变主要累及左心室心尖部,右心室较少受累。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以男性居多,占全部肥厚型心肌病的比例,日本为25%~51%,美国为2.4%,中国为8.1%~8.8%。

日本报道男女比为12:1,美国为2:1~4:3。

因受累心肌局限于乳头肌以下水平,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约43%病例可无临床症状。

常见症状为胸闷、心悸及心功能减退,也可出现心绞痛、眩晕、疲乏、心前区不适及肩胛区钝痛等,发生猝死者少。

肥厚位于前侧壁心尖处,平均厚约25mm,室间隔基底部多无肥厚,心室腔不扩大,部分病例可见心腔变形或缩小。

光学显微镜可见心肌纤维增厚,细胞排列紊乱、肥大、核畸形,有灶性纤维化和斑块样增生,心尖处心内膜增厚,部分有二尖瓣关闭不全。

其典型表现为:心电图的胸前导联出现巨大倒置的T波:心血管造影示左心室呈特征性的“黑桃样”改变(有部分病人无此表现),心室内无压力阶差;症状轻微或缺如;病程一般呈良性过程。

什么是肥厚型心肌病?有何特征?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肌的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下降及不同程度的心室排空受阻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变。

根据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又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最具特征的异常不是收缩功能障碍,而是舒张期松弛性的异常。

其病理生理改变为室壁肥厚使室腔狭小,左室舒张顺应性降低,致左室栓张充盈明显障碍,可致肺、体循环淤血的表现;肥厚室间隔在收缩期凸入室腔可致左室流出道梗阻及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体循环供血不足表现。

肥厚型心肌病组织学有如下特点:肌束团结构破坏呈螺旋状,心肌细胞异常肥大,形态特异;心肌细胞排列明显紊乱,并呈纤维化改变;肥厚型心肌病壁内冠状动脉壁变厚,管腔变小,这种变化最多发生在室间隔及广泛心肌纤维化区域,是心肌缺血所致。

老年人肥厚型心肌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老年人肥厚型心肌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老年人肥厚型心肌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检查项目:心电图、胸部平片、心血管造影、心脏彩超晚期肝淤血时肝功能异常。

1.心电图大多数HCM病人均有心电图异常。

最常见的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及劳损,ST-T改变明显,T波有时类似“冠状T”,心前区导联V5若出现宽大而倒置的T波(>10mm)则可能为心尖肥厚的指征。

约30%~50%的病人有异常性Q波,常见于Ⅱ、Ⅲ、aVF、V1、V2、V5、V6导联,Q波深而窄,常<0.03~0.04s,在出现Q波的同一导联T波直立,有时与心肌梗死难以区别。

异常Q波的产生机制可能与心肌排列紊乱、纤维化变性及心电活动传导途径异常有关。

有时可见P 波改变,反应左房扩大。

此外,可见各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多型性室早、心房纤颤、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等。

2.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无创诊断HCM的最佳方法,不仅可以确定诊断,还可以对HCM进行分型。

其主要阳性表现有:(1)室间隔肥厚及运动异常:多呈非对称性肥厚,成人厚度多在15mm以上,室间隔与左室厚度之比>1.3~1.5(正常=1.03±0.07),室间隔运动幅度及收缩期增厚率减低。

心室腔变小,有中部间隔肥厚者可见左室中部收缩期闭锁,而心腔长轴缩短、心尖部闭锁则为心尖部HCM的特征。

正常部位心肌运动正常或代偿性增强。

(2)左室流出道狭窄:正常左室流出道宽度为2.0~2.5cm,由于室间隔肥厚,二尖瓣前叶体部收缩期前向运动,使左室流出道狭窄<2.0cm。

(3)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由于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特别是主动脉瓣下肥厚,心腔变小,乳头肌位置靠近室间隔,使二尖瓣叶相对过长。

心室收缩期,血流急速通过狭窄的流出道,形成相对的低压区,使二尖瓣前叶向低压的左室流出道膨出,致使流出道狭窄或阻塞。

老年患者可见二尖瓣环钙化。

(4)主动脉瓣收缩中期提前关闭:收缩末期二尖瓣开放,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延长,EF斜率明显下降,反应心室肌顺应性下降。

心电图T波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心电图T波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心电图T波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分析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讨论T波变化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HCM)的意义。

方法对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61例HCM患者的ECG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心电图T波倒置47例,占77.0%(47/61),伴ST段下移者17例,占27.9%(17/61),单纯ST段下移不伴T波倒置者仅2例,占3.3%(2/61)。

非室间隔肥厚型及全心肥厚型患者心电图T波倒置为100%,室间隔肥厚型T波倒置占57.4%(35/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固定性T波倒置高度提示HCM。

【关键词】心肌病;肥厚;心电图;T波肥厚型心肌病(HC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文献[1]提示80%以上的患者常规心电图有异常。

我们以超声心动图为诊断基础,对61例HCM患者的心电图(ECG)进行分析,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HCM患者61例,男37例、女24例,年龄17~80岁,平均48.5岁。

其中有胸闷胸痛26例,心悸21例,劳力性呼吸困难7例,头晕5例,晕厥2例。

1.2 仪器与方法心电图仪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 FIVE 或美国ACUSON 生产SEQUOIAC256型。

患者取平卧和侧卧位,观察胸骨旁长轴、左室短轴二尖瓣、乳头肌及心尖部水平、心尖四腔或五腔切面。

按左室后壁≥1.5或绝对厚度≥15 mm标准诊断心肌肥厚,并除外继发性心肌肥厚。

按肥厚部位分为室间隔、游离壁、心尖部及全心肥厚4个类型。

对各型心肌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T波变化及ST段、病理性Q波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61例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HCM中心电图异常占 93.4%(57/61),其中T波倒置占77.0%(47/61),伴ST段下移者占27.9%(17/61),单纯ST段下移不伴 T波倒置者仅占3.3%(2/61)。

左心室肥厚心脏彩超诊断标准

左心室肥厚心脏彩超诊断标准

左心室肥厚心脏彩超诊断标准
左心室肥厚是一种心脏疾病,它是指心脏左心室壁厚度增加,导致心脏功能异常。

左心室肥厚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可以导致心脏功能不全,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左心室肥厚是非常重要的。

彩超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用来诊断左心室肥厚。

以下是左心室肥厚心脏彩超诊断标准:
1.左心室壁厚度增加:左心室壁厚度增加是左心室肥厚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彩超检查中,可以通过测量左心室壁厚度来判断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厚。

一般来说,左心室壁厚度超过 1.1厘米就可以诊断为左心室肥厚。

2.左心室内径缩小:左心室肥厚会导致左心室内径缩小。

在彩超检查中,可以通过测量左心室内径来判断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厚。

一般来说,左心室内径缩小到2.5厘米以下就可以诊断为左心室肥厚。

3.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左心室肥厚会导致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

在彩超检查中,可以通过测量左心室收缩功能来判断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厚。

一般来说,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就可以诊断为左心室肥厚。

4.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左心室肥厚会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在彩超检查中,可以通过测量左心室舒张功能来判断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厚。

一般来说,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就可以诊断为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肥厚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彩超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用来诊断左心室肥厚。

通过测量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内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左心室舒张功能,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左心室肥厚。

及早发现和治疗左心室肥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心脏功能不全,甚至危及生命。

肥厚性心肌病诊断主要标准

肥厚性心肌病诊断主要标准

肥厚性心肌病诊断主要标准
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心脏病,主要是由心脏肌肉变厚引起的,它的发病机制是心肌发生异常的增殖和分化,而不是由心肌细胞增加导致的内科疾病。

肥厚性心肌病可以分为冠状动脉病变型(HOCM)和非冠状动脉病变型(non-HOCM)。

一、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也是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重要标准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早期发病期病人仍然正常,但伴随有不服常的疲劳、心悸和呼吸困难;
2.中期发病期病人出现轻度心力衰竭的征象;
3.先兆性心力衰竭,伴随着冬季腹胀、胸闷、乏力等症状。

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有心脏彩超、心脏电融合和心肌磁共振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肥厚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肌肉厚度、形态及心尖部位的变化,心室壁厚度指标可以为医生判断患者诊断是否正确提供重要参考。

三、心电图:心电图是衡量心跳节律及心脏电活动习惯性异常的重要诊断工具,常用于分析心肌病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及室间传导延迟,如肥厚性心脏病的检测,可以检测出ST-T改变、室上性早搏和室心性早搏等异常表现。

四、肥厚性心肌诊断量表:以上所提到的检查项目,如心脏彩超、心脏电融合和心肌磁共振检查等,均为肥厚性心肌病的客观检查项目,但也可以通过临床表现来进行主观诊断,此时可以使用肥厚性心肌诊断量表,以衡量患者的临床表现,帮助诊断出肥厚性心肌病。

总之,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有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心电图和肥厚性心肌诊断量表等,它们可以有效地诊断出肥厚性心肌病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

看心脏彩超如何确诊心脏疾病

看心脏彩超如何确诊心脏疾病

看心脏彩超如何确诊心脏疾病现今心脏彩超比较常见,其项目能检查出心血管疾病,具有应用范围广、方便以及无创等优势,能够准确检查出多种心脏疾病,所以很受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那心脏彩超到底怎么诊断出心脏疾病呢?又能诊断出那些心脏疾病呢?一、心脏彩超怎么诊断心脏疾病?又能诊断出那些心脏疾病?(1)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彩超能清晰查出心脏的结构和形态,较适合筛查心脏结构出现改变的一些疾病,比如室缺、房缺等一些先天性心脏病。

且心脏彩超还能准确诊断出缺损的形态、大小以及部位等。

所以说对于大部分先天性心脏病,仅使用心脏彩超筛查即可,无需再使用其他项目进行检查。

同时,对于一些较复杂且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彩超联合心导管检查或者是心脏磁共振也可以准确诊断出病情。

(2)风湿性心脏病:此疾病会引起瓣膜关闭不全或者狭窄。

讲到这里有的读者会问什么是瓣膜?其实瓣膜相当于一扇门,将两个房间隔开。

我们的心脏是由两个心室和两个心房以及若干个大血管等组成的,心房与心室间有瓣膜存在,心室与大动脉间也有瓣膜存在。

正常情况下,有血液要通过时,瓣膜会自动打开,以确保血液流通顺畅,且血液通过后,瓣膜会自动关闭上。

当出现风湿性心脏病时,瓣膜就会出现狭窄病变,血液通过此处时,瓣膜就不会像以往一样正常打开,还是处于关闭状态,阻止血液的去路。

且也会出现关闭不全现象,就好似房间门关闭不严,进而让血液出现倒流现象。

此疾病使用心脏彩超进行诊断,能较清晰显示出瓣膜的关闭状态和形态,进而准确判断病情,且无需辅助其他检查就可确诊。

(3)心肌病:最常见的心肌病类型为扩张型,使用心脏彩超能准确诊断出此疾病。

在检查此病症时,会看到明显扩大的心房和心室,且各个室壁收缩呈现无力状态,室壁肌肉也比较薄。

此外,心脏彩超还能诊断出肥厚性心肌病,检查时能清晰显示出变厚的室间隔。

所以,对于心脏形态或者结构出现变化的疾病,都可以借助心脏彩超进行诊断。

对于心脏彩超无法直接确诊的心脏疾病,也可以查出疾病对心脏功能和形态的影响,进而为疾病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门诊特殊疾病(十八种病)――诊断标准

门诊特殊疾病(十八种病)――诊断标准

门诊特殊疾病(十八种病)――诊断标准省直医保门诊十四种特殊疾病诊断标准一、重症冠心病诊断范围界定在以下四型:1、心绞痛型冠心病2、心肌梗死型冠心病3、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4猝死型冠心病。

(一)心绞痛型冠心病1、有典型症状和体征。

(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级3.4级,但仅供参考)2、典型心电图或(排除其他因素的)心肌酶学改变。

3、冠脉造影:单支狭窄程度≥70%(左主干≥50%);或两支以上狭窄均50%。

4、多层螺旋CT提示有明确冠状动脉狭窄。

具备1+2基本条件再加3或4任何一项符合诊断标准。

(二)陈旧心肌梗死(见后单列)(三)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1、心脏扩大(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心脏扩大,对有高血压、心绞痛病史者应重点考虑)。

2、心力衰竭3、4级。

3、心律失常(比较明显的心律失常,如出现短阵室速,24小时室早≥5000个)。

1+2+3符合诊断标准。

(四)猝死型心脏病有发病的确切证据,经抢救存活者。

二、陈旧性心肌梗死1、具有典型急性心梗病史(心电图、酶学改变等)。

2、急性心梗后8周内仍见陈旧心梗心电图。

3、放射核素检查显示梗死后斑痕。

4、冠脉造影,见三支冠脉中任何一支完全阻塞。

(具备1+2基本条件,再加3或4任何一项符合诊断标准。

)三、风心病1、心脏彩超诊断。

2、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3级。

(联合瓣膜病或单个瓣口中等程度的狭窄及关闭不全)。

1+2符合诊断标准。

四、高血压合并症原则界定在按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属极高危险组。

(1)血压水平(持续)3级(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2)高血压的1~2级伴靶器官损害。

要求:靶器官损害:心脏疾病(左心室肥大,心绞痛、心肌梗死,即往接受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的头部CT检查结果);肾脏疾病(蛋白尿或血肌酶升高);周围动脉疾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3级)。

具备上述任何一条均符合诊断标准。

五、肺原性心脏病原则界定在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彩超检查是肥厚型心肌病极为重要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不仅可以确定诊断,还可以对肥厚型心肌病进行分型。

心脏彩超是临床医生随诊观察判断和评估临床治疗效果、提示预后,进行鉴别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有效工具。

什么是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左室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肌纤维排列不对称性肥大紊乱、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流充盈受阻、心室舒张顺应性降低,可伴有或不伴有流出道狭窄或梗阻为基本病变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病。

肥厚性心肌病占原发性心肌病的10%~20%,约1/3的病例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症状大多开始于30岁以前,40岁以下者较40岁以上者症状严重。

可出现眩晕、晕厥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发生心脏猝死。

肥厚型心肌病分型——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肌肥厚可以发生于室壁的任何部位。

按肥厚部位分为三型:①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约占90%,室间隔明显增厚>1.5(正常成人舒张末期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厚度≥1.3)。

②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也称弥漫性肥厚型心肌病。

指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普遍增厚,心肌可呈同心圆性肥厚,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1.3。

③特殊部位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的心肌可局限在心室下1/3、游离壁等部位,分为心尖肥厚型(约占3%)和其他部位型心肌病(约占2%)。

还有一种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常局限于室壁某一阶段,为非对称性肥厚性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称局限性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血液动力学改变——肥厚型心肌病中约有25%~50%患者有左室流出道(LVOT)梗阻,根据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所致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临床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两类。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流出道狭窄,临床上较为多见。

随年龄增长,病情晚期心肌纤维化加重,室壁厚度变薄,心腔狭窄程度也降低,也可扩大,伴发心力衰竭者,提示预后不良。

肥厚性心肌病在心脏彩超检查中都有哪些异常变化: 1.心室壁增厚:正常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的厚度平均为10毫米,两者的比值为1.0。

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最主要的特征是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室间隔厚度(IVS)>1.5厘米,增厚的部位凸向左心室腔,病变部位心肌回声增强,不均匀,
纹理不清,呈毛玻璃状或斑点颗粒状。

肥厚部位的心肌收缩速度及幅度明显降低,一般不超过0.5厘米,收缩期增厚率<30%,甚至消失。

2.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向前运动(SAM):二尖瓣E峰降低,EF斜率下降,二尖瓣前叶收缩期CD段向室间隔呈弓形隆起,导致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称为SAM征。

该现象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征性征象之一。

超声心动图将SAM征分为轻、中、重三度。

3.左室流出道狭窄:正常左心室流出道宽度(LVOT)为20~35毫米。

肥厚型心肌病由于其肥厚的室间隔在收缩期向左心室流出道膨出,加之SAM现象并与室间隔接触,导致严重的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多<20毫米。

左心室腔内径减小,收缩期心尖部心腔几乎闭合。

左心房扩大较为常见。

4.主动脉瓣运动异常:主动脉瓣在收缩中晚期可有半开放后再开放或扑动现象。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时,因为梗阻发生在收缩中、晚期,所以收缩早期左心室流出道基本正常,主动脉瓣开放也正常;而收缩晚期梗阻加重,血流阻滞,左心室流出道远端血流量减少,导致主动脉瓣部分关闭;射血末期,左心室流出道内压差减小,血流量增加,主动脉瓣再次开放。

5.左室舒张功能受损:射血分数(LVEF)下降,心功能改变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

肥厚型心肌病左室舒张功能受损,表现在二尖瓣口血流频谱的心脏舒张功能E/F比值异常,E峰降低,A峰增高,E/A<1(正常成人A峰E峰流速比值>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