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文化
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与思想

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与思想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思想。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与思想,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文化艺术1.文学:明清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明代时期,杨慎、杨简和等人的词作为江南文学的代表,其作品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
随着明代文学的发展,小说也逐渐兴起,著名的《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问世,为后来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清代时期,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艺术性而闻名于世。
2.绘画:明清时期的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明代时期,文人画逐渐兴起,画家们以文人的情怀和审美追求创作作品。
清代时期,四王文人画成为主流,王翬、王时敏、王原祁和王鉴分别代表了明清时期绘画的不同风格。
他们追求笔墨之意境,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个人的独特风格,使得明清绘画达到了新的高度。
3.戏曲:二、思想1.文化交流:明清时期,明朝和清朝统治者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积极进行着和外国文化的交流。
明朝时期,东西方的文化开始发生碰撞,人们在接触中互相借鉴,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清朝时期,满族的统治者与汉族的文化发生接触,中国文化笼罩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之下。
2.儒学思想:明清时期,儒学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明代的王守仁、杨嗣昌等人提出“理气论”和“心学”,激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
清代的程朱理学则更加发扬光大,成为士人学术的主流,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3.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
明清时期,宋明理学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王弼、朱熹等重要思想家对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儒家学说,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与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绘画和戏曲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明清时期的文化》课件

这一时期,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创作和传播。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西游 记》等经典小说,这些作品在情节、人物塑造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此外,小说在题材和风格 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既有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也有世情小说、神魔小说等。
诗歌
总结词
明清时期的诗歌创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 有所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教学内容
明清时期的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 典为主,包括《四书》、《五经 》等,同时数学、天文、地理等 科学技术也逐渐被引入教育体系
。
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是明清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分为乡试、会 试、殿试三个级别,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要求考生按 照固定的格式和主题进行写作。
科举与教育
科举考试与教育紧密相连,许多士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 得功名和官职,从而推动了教育事业测和记 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人们对 宇宙和地球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地理测绘的发展
明清时期,地理测绘技术得到了进一 步发展,如地图的绘制技术得到了提 高,使得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更加 深入。
天文观测的进步
明清时期,天文观测技术得到了显著 的提高,如浑天仪、简仪等天文仪器 的制造技术得到了改进,使得人们对 天体的观测更加精确。
VS
详细描述
在诗歌方面,明清两代出现了大量优秀的 诗人和诗作。这一时期的诗歌在形式上继 承了唐宋以来的格律诗,但在内容上则更 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体情感。同时,晚明 时期还兴起了以李时中、辛幼安等为代表 的豪放派诗人,他们的作品气势磅礴、意 境深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戏剧
总结词
明清时期的戏剧发展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众多优秀的 剧作家和作品。
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

类别 四大名著
内容 《三国演义》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备注 (明)罗贯中著,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 (清)曹雪芹著,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古典小说 (明)施耐庵著 (明)吴承恩著
戏剧
医学 农学 地理 手工业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本草纲目》 《农政全书》 《徐霞客游记》 《天工开物》
清朝也曾强 盛一时,但它的 发展并未逾越中 国传统封建专制 主义体制的轨道。 经济上仍然以农 立国
清皇帝大兴文字狱维护自己 的统治,打击异己分子,镇 压对自己统治不利的的思想 言论而制造的一些因言论而 获罪的案件。请朝的文字狱 案件多样,纵观有有清一代, 尤以清初雍正,乾隆时期最 甚。
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 文字狱
明(1368一1644年)→清(1644一1911年)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 月21日-1398年6月24日), 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 兴宗。濠州钟离人。明朝开 国皇帝。幼时甚贫困,曾为 地主放牛。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元璋 通过废除丞相、建立厂卫特务机构、以八 股取士和在地方设三司等措施,极大地强 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 朝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 建君主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历史进入 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中国历史开始了崭新阶段
对外关系上长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
乾隆帝在其《敕谕英吉利国王书》 中说:“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 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清政府最后同英国 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之后, 英、美、法、俄、日等国家不断强迫清政府签订各种不 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密切了中国和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关 系。
明清时期的文化

• 王被斩立决,家属按例受株连。江西巡抚 满人海成,当初在接到王泷南控告后,立 即上报,拟革除王锡候的功名。乾隆认为 海成判的太轻,“有眼无珠”,被革职治 罪。这个满洲大吏,以前因查缴出禁书 8000多册,曾受到乾隆嘉奖,如今一着不 慎,便沦为阶下囚。从此以后各省督抚大 员及各级官员,遇到这类案件就更加刻意 苛求,吹毛求疵,在拟具处理意见时,就 宁严勿宽,宁枉勿纵,以免被皇帝加罪。
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 的顶峰。
黄宗羲
浙江余姚人 反宦官,抗清 隐居著述
顾炎武
王夫之
江苏昆山人 湖南衡阳人 反宦官,抗清 抗清 生平 隐居著述。 隐居著述 作品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 《读通鉴论》 利病书》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①世界是物质 ①倡导经世致 的,变化有规律; 提出“天下为主 用 ②事物是可认 主张 君为客”,以天 ②把亡国和亡 识的。③静止 下之法代一家之 天下相区分 是相对的,运 法 动是绝对的 农工商皆本,参加抗清斗争,隐居著书立说; 相同 ② 明末清初人 点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猛烈抨击君 倡导经世致用 朴素唯物论和 不同 点 主专制制度 和爱国精神 辩证法思想
《同光十三绝》晚清·沈蓉圃 绘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 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都是名噪一时的艺人。 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康氏)张胜奎(《一捧雪》 莫成)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 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 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采 桑》罗敷)杨鸣玉(《思志成》明天亮)卢胜奎(《空 城计》诸葛亮)朱莲芬(《琴桃》陈妙常)谭鑫培 (《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探母》杨延辉)
(1)破除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迷信 (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 的思想,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有力地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 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 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清文化

明清文化明清文化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繁荣和变革,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明清文化的特点和传承。
首先,明清文化在艺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朝时期,绘画、雕刻、陶瓷器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
明代以文人画的兴起而闻名,这种画风追求意境和精神内涵,强调笔墨技巧和表现意念。
而清朝时期,宫廷画以及各种织锦、珐琅彩等工艺品也独树一帜。
此外,明清时期还有许多著名的剧种和曲艺形式,如京剧、昆曲、评弹等,它们都对后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明清时期文化思想上的变革也非常显著。
明朝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相互融合。
明代文人如王守仁、杨慎等提出了新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发展。
而清朝时期,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家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诠释,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念。
这种思想转变的背后,既是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也是文人士大夫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此外,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和礼仪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明代的社会风俗注重礼仪和仪式,尤其是官方的各种场合。
清朝时期,由于满族的入主,使得宫廷礼仪更加严谨和庄重。
此外,明清时期的家庭制度和婚姻观念也都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儿女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教,婚姻则更多是家族利益的考量,讲究门当户对和世系世交。
这些社会风俗和礼仪的传统在中国文化中扎根深厚,并且一直影响到现代。
最后,明清时期的文化传承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中国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
江南地区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兴盛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也为中国引进了新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
这些外来的文化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种传承和融合的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6.4明清时期的文化

①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②唐代传奇小说的问世 ③两宋风俗画的出现 ④明代中期书院的兴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解此题要把握两点:一是“直接相关”就是二者之间没有中间环节,有了甲就有乙;二是,城市经济繁荣,就是商品经济繁荣和城市市民的增多。①不成立,南北朝佛教的盛行,是长期战乱情况下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以寻求精神寄托和封建统治者为利用佛教麻痹人民而大力支持的直接结果,与城市经济繁荣毫不相干。②成立。正是因为以和江南经济的繁荣,城市市民增多,为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一种情节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③成立。宋风俗画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代表。这幅画描绘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没有两宋城市经济的繁荣。就不会有直接取材于城市生活的风俗画。④不成立。明代中期书院的兴起,是适应科举考试和士大夫聚众讲学评议朝政的需要,与城市经济繁荣无关。故D项为正确选项。
思想:理学走向极端,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发展成为主观唯心主义的阳明心学,说明其走进了死胡同。反封建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如黄宗羲揭露和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当由公众评判天下的是非。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在思想上的反映。也证明了封建制度渐趋没落。
文学:明传奇佳作不断出现和明清小说蓬勃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级的成长和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在文学上的充分表现。
教育:实行了更加规范和严格的思想控制。从科举考试到学校教育都绝对禁止学生发挥主观见解,对违反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私人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这是封建专制主义强化维护封建制度的体现。
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的矛盾,预示着维护封建制度和反对封建制的斗争即将来临。
明清的中国的民间文化

明清的中国的民间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间文化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魅力,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民俗习惯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文化。
一、民间艺术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艺术繁荣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传统绘画和剪纸艺术。
明清时期的绘画注重写实和肖像,以人物画、山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剪纸艺术则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备受推崇。
剪纸不仅用于装饰和祭祀,还充当了民间故事和传说的载体,成为人们记录和传承历史的重要方式。
二、民间传说明清时期的中国传说故事丰富多样,充满了神奇和想象力。
其中,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代表了明清时期民间传说的巅峰。
这些传说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塑造了许多传奇的英雄形象,传达了社会正义和人性哲理。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传说,如白蛇传、嫦娥奔月等,这些传说多以民间故事和民间信仰为背景,渗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
三、民俗习惯明清时期的中国,民俗习惯非常丰富多样,与民间文化相互交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春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着新年的到来和新的希望。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习俗活动,如贴对联、放烟花、腊肉、包饺子等,旨在祈求平安和幸福。
中秋节则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敲锣打鼓等,以表达对亲情的珍视和思念之情。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文化是多元而丰富的。
民间艺术通过绘画和剪纸等形式,展示了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民间传说通过各种故事,描述了丰富多样的英雄形象和社会哲理;民俗习惯则通过春节和中秋节等节日,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明清时期的中国而言,民间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
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明清文化的特点 二、明清文化成就
一、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
总特点:承古萌新 具体特点: 1.科技: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2.思想:出现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3.文学: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4.官纂图书: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 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 5.西学东渐
3.下列活动及作用与明清时期传教士来华活动及 其影响无关的是 A.传播西方科学知识 B.促进“西学东渐”发展 C.传播天主教 D.促进中国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4.关于明清时代西学东渐现象的评述,不正确的 是 A.传教士和封建士大夫肩负起这一使命 B.以传播宗教为主要目的 C.大多利用入乡随俗的传教方法 D.推动了明清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
1.中国现存最大的辑录各种书籍上有关的材料, 依内容分门别类编排起来,便于寻检、征引的工 具书是 A.《古今图书集成》 B.《永乐大典》 C.《四库全书》 D.《天下郡国利病书》 2.对古代典籍进行大量禁毁,是在编修 A.《永乐大典》时 B.《古今图书集成》时 C.《四库全书》时 D.《坤舆万国全图》时
C.《徐霞客游记》——世界上最早的游记 D.《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 书”
2.下列四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 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 食货志》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3.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 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是 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 B.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
3.反封建成为明清小说的主旋律。下列能证明此 观点的文学作品是 ①《三国演义》②《红楼梦》③《西游记》④ 《聊斋志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的文化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第七节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的著作成果;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明清小说;《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利玛窦与西学东渐。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理学的演变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潮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对其中反映的观点进行正确分析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明朝中叶,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明传奇和明清小说蓬勃发展,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产生了激烈的撞击,一些领域开始注意吸收来自域外的学说和技术。
教学要点一、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程大位的《算法统宗》明安图及《割圆密率捷法》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三、理学的演变程朱理学的盛行王阳明的心学四、进步的思想家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五、明传奇和明清小说明传奇明清小说六、类书、丛书的编纂《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七、西学东渐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重点:科学技术新成就和科技巨著;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小说。
本节难点:理学的演变;对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的评价。
二、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回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及这一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由此引入新课。
鉴于本节知识点较多,且部分内容已在初中学过,教师讲述中应按照高中教学的要求,侧重于重点问题的分析。
三、“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一目,应讲明四点。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此内容初中已学过,教师可围绕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强调其总结性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
该书不仅对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进行了全面总结,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而且是一部生物分类学的经典之作。
它所采用的药物分类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本草纲目》于16世纪末刻版印刷后,很快流传到日本、朝鲜,先后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这部书是农学著作的集大成者。
因初中已学过,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其主要内容及成就,并紧扣教材归纳:全书60卷,60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等12类,对有关农业生产问题,从政策、制度、生产技术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论述,所以教材指出:“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该书的一个特点是吸收了西方的科技知识。
该书水利类中引《泰西水法》两篇,其中讲汲水具三种:龙尾车、玉衡车、恒升车。
后两种和我国传统汲水具相比,由于使用了活塞,科技水平较高。
其中恒升车至今仍在我国的北方一些农村使用。
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此部分内容因初中学过,亦可围绕教材所述引导学生回忆。
首先,该书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徐霞客三十余年间,走遍了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该书即他对祖国地理、地质进行深入考察的科学记录。
其次,该书在科学上的贡献最主要的是它记录和揭示了我国西南广大石灰岩地区溶蚀地貌的特征。
他是世界上个对此种地貌进行大规模考察的人,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此部分内容初中学过,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
重点要让学生概括了解本书的内容及其学术地位。
本书的内容是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其学术地位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四、“进步的思想家”一目,应讲清四个问题。
教师首先应指出,明朝后期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代特点,具有民主的因素。
此目内容大部分初中学过,应重视理性分析,避免简单重复。
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
这部分内容初中已学过,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回忆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分三方面进一步分析。
,批判孔孟儒家思想。
他说自己写《焚书》的目的就是将《论语》《孟子》的疵谬逐一揭发。
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说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因而表现了强烈的反传统、反教条的精神。
第二,批判程朱理学。
他揭露了理学家的虚伪,说“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对假人、假言、假事、假文深恶痛绝,要求“真心”“真人”。
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表现,在当时独树一帜,引起震动。
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可依据教材,分三方面分析。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
“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指君主争夺帝位时对天下之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指君主得帝位后只图个人享乐而对天下之害。
这里,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不但在当时引起震动,而且推动了以后民主启蒙思想的兴起。
第二,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他不是主张废除君权,而是主张限制君权,因而提出改革君主专制的办法。
他提出君臣共治天下,反对将君主作为绝对权威,这已不是“君为臣纲”的旧规范,而颇具民主色彩了。
第三,他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反映了明清之际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依据教材,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
他注意对现实的迫切问题进行研究。
每到一处地方,均详细调查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
提倡实学,这种学风是值得提倡的。
第二,反对君主专制政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他把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来。
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则是所有人的事了。
这段话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
依据教材,从三方面分析。
,他具有唯物主义观点。
他对“气”和“理”关系的论述肯定了精神性的理依赖于物质的气,认为“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反对程朱理学关于物质实体之外,有所谓精神性的“理”存在的说法。
在道、器关系上,他认为器是性的,道是第二性的。
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第二,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如水是一种物质,遇寒结成冰,遇热化为汽。
他认为事物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这些,都反映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具有发展的观点。
王夫之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批判传统的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趋势,是有历史规律可循的,由上古的野蛮变成后世的文明就是历史的规律。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是进步的。
因为郡守、县令如果“残民”就可以罢免,而分封制下则不能变更。
他这种发展的观点很可贵。
最后教师应指出,王夫之的思想是对理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否定。
七、“明清小说”一目,应讲清两个问题。
一是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二是六部小说的特点。
,关于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教师首先应指出,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
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
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
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第二,关于六部明清小说,教师可让学生按教材所列表格的诸方面谈自己的认识,最后按表格内容掌握。
六、“类书丛书的编纂”一目,应讲清两个问题。
《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
关于《永乐大典》,教材从时间、主持人、性质、数量几方面进行介绍。
教师可补充说明:《永乐大典》是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规模很大,动用官员、文士两千多人,总计三亿七千万字,它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比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均早300年。
其中所引材料一字不改,保存了宋元前大量文献资料。
可惜的是因数量太多,未能刻版。
正本约毁于明亡之时,副本至乾隆时尚存9678册。
后因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两次浩劫,《永乐大典》只剩64册。
解放后,经多方搜集,现藏215册。
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
教师可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于《古今图书集成》,教材从时间、性质、数量、价值几方面作了介绍。
教师不必再补充。
该书是我国现存的一部规模最大、体例最好、用处最广泛的类书,全书一亿六千万字,比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多三四倍,是查找康熙前各种资料最主要的工具书之一。
最后,通过对以上二书的介绍,请学生看教材注释,归纳类书的特点。
《四库全书》。
教材从时间、主持人、性质、特点、数量、价值几方面进行了介绍,教师可稍加补充。
乾隆编此书的目的,在于他认识到继承和发扬封建道德文化,有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故提倡文治。
此书是规模庞大的丛书,收有图书3461种,79309卷。
篇幅之多可谓集我国古籍之大成。
该书对以往学术作了较全面的总结,保留了大量古籍,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贡献。
教师同时应指出,由于该书是官修书,乾隆帝对不利于封建统治、不利于清朝的图书内容,大肆禁毁。
修书期间,全毁两千四百多种,抽毁四百多种,即使收录其中,亦有很多文字被删削、窜改。
七、“西学东渐”一目,应讲清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和交流。
首先,教师应分析西方传教士来华的目的。
16世纪中期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在西欧、北美势力缩小。
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耶稣会,作为传教组织。
由于西方的新教势力强大,耶稣会转向东方发展。
真正为其在中国传教奠定基础的人是利玛窦。
其次,分析利玛窦为何能在中国站稳脚跟,获准留北京传教。
主要包括他用西洋器物引起明神宗及官绅们的兴趣;广泛结交朝野人士;语言、装束顺应中国的习惯,重视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介绍西方科学技术。
因此,他得以在中国顺利开展传教活动。
利玛窦前后在中国活动近三十年,他在传教的同时,把西方文化带到了中国。
依据教材,可从五方面进行介绍。
比如,天文方面有《乾坤体义》,数学方面有《几何原本》和《同文算指》,地理学方面有《坤舆万国全图》,还带来了乐器西洋琴、西洋画圣母像、天主像等。
据统计,利玛窦在中国期间著书多达二十余种,其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十余种,对西学东渐起了突出的媒介作用。
随着西方传教士大量来华,明清之际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
为了在中国传教,利玛窦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
他曾译《四书》为拉丁文,寄回意大利。
以后,在华传教士进一步把儒学介绍到西方。
中国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在当时欧洲有广泛的影响。
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了解利玛窦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