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起源和历史发展
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税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贡税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必须向国家缴纳物品、劳务或货币等形式的税款来维持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权的运转。
税收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形式和目的的税收。
税收的历史可以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开始讲起。
在这些文明中,国家通过收取农产品的一部分作为税款来维持国家的运作。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税收的性质逐渐多样化,包括土地税、贸易税、奴隶税等。
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税收制度较为复杂,有时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政权的崩溃。
中世纪的欧洲是封建社会的时代,国王和贵族统治着各自的领地,通过收取土地租金和公共领地的收入维持政权。
此外,教会也有权力征收教会税。
然而,在这个时期,征税的形式并不公平,通常是由贫穷人负担大部分税收,而富裕人可以借助特权免税。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税收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到了17世纪,国家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来维持国家军队、行政机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因此,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税收制度,如英国的窖税、酒税和消费税等。
这些税收主要是为了提供国防和国家建设所需的财政资金。
18世纪,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学中的"税赋应当通过能够缴税的人民所能接受并公平地分摊负担"这一观点,形成了现代税收理论的基础。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税收制度进一步发展为通过收取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等直接税来提供经过审慎考虑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20世纪后期,随着福利国家的兴起,更多的税收用于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教育等领域。
现代社会的税收制度不仅仅是为了维持政府的运作,也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实现而存在。
近年来,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税收制度带来了挑战。
跨国公司和个人往往通过避税和逃税手段来减少税负,这导致国家的税收收入减少和税收不公平的问题。
因此,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加强税收监管和国际税收合作,以确保税收制度的公正和有效性。
税收原理-第二章税收的产生与发展

2021/3/18
17
一、税收制度的演变
1958年简化税制,1973年税制进一步简化
税制结构趋向简单,在流转环节征收的各种税合并为工商统 一税,工商业所得税从原来的工商业税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 税种。
利用税收杠杆发展国营经济、扶植合作经 济、改造私营经济。
主要税种有货物税、商品流通税、工商业 税、农牧业税、盐税、关税等。
其中货物税(含后来的商品流通税)、工
商业税为主体税种,农牧业税为第二主体
税种。 2021/3/18
16
一、税收制度的演变
表1 1950年的中国税制结构
薪给报酬所得税、利息所 货物税、工商业税、 得税、房产税、地产税、 盐税、关税 遗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 船舶吨税、印花税、契税、 屠宰税、农业税、牧业税、 交易税、特种消费行为税
“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这样一 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 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 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 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 律。随着法律的产生,就必然产生出以维 护法律为职责的机关——公共权力,即国 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国家的本质
▪ 明代的一条鞭法,变田有赋人有役为赋役合一。
▪ 清朝的摊丁入亩,把丁银完全摊入地银征收。(土地税为
主)
2021/3/18
13
二、中国古代皇权专制的小农经济社会 的税收
(二)正税负担不轻,杂税繁多
(三)轻徭薄赋王朝兴旺,重税苛派王朝灭 亡
如:“文景之治”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与朝廷推崇黄老之术,采取“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的政策有很大关系。
在原始社会末期,确实存在过以氏族公社组织 为主体的满足公共需要的分配。剩余产品的分配 过程是非强制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税收基础知识税收的起源与发展

税收基础知识税收的起源与发展税收是一种国家通过征收税款来筹集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税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开始形成的时候,税收的发展则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
本文将从税收的起源、税种的演变以及税收的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税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当时人类开始形成社会组织,国家政权逐渐形成的同时,也诞生了对人民财产的征税的行为。
最早的一种税收形式是劳动交换制,即人民通过劳动来供养国家,这种形式也是最早的国家征税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交换制被货币交换制所取代,货币成为交换的媒介,税收也从劳动转变为金钱。
在古代社会,税收的主要形式为地租、贸易税和人头税等。
地租是国家从土地所有者那里收取的租金,贸易税是对商品进行交易时征收的税款,人头税则是对每个公民收取的一定数量的税金。
随着社会的发展,税种也不断变得复杂多样化。
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中,诞生了更多的税种,如进出口关税、契约税、业务税等。
这些税种的征收方法也逐渐变得更加严格和复杂,税务机构也逐渐形成。
现代税收体系的形成主要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国家的建立而兴起的。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国家对财政收入的需求越来越大,税收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同时,税收的征收对象也从个人扩大到了企业、机关团体等,税种的数量更是大幅增加,如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
税收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税制的合理化与简化。
在税收发展的过程中,税制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税制的合理化和简化是提高税收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减少税收征收成本,提高税收公平性和公正性。
其次是税收的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合作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税收政策也影响着国际贸易和投资。
因此,税收的国际化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各国需要加强税收合作,制定国际税收规则,以避免税收竞争和税收逃避。
最后是税收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税收是国家主权的体现,也是国家对公民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PPT课件

经济条件——私有制的存在 税收是国家凭借行政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力的
分配,这种分配只有对那些不属于国家所有 或者国家不能直接支配使用的社会产品才是 有意义的。当社会存在着私有制,国家动用 政治权力将一部分属于私人所拥有的社会产 品转变为国家所有的时候,税收这种分配形 式就产生了。因此,国家征税实际上是对私 有财产的占有。
的赋役项目编为一条。 清代的“摊丁入地” 就是丁银摊入地亩征收
16
四、封建社会税收的特点
以对农业的课税为正税和主体税,而且这种对 农业的课税大都按田、丁、户征收;
对工商业的课占主导地位。
17
五、国民政府时期的税收
旧中国国民党政府税收体系
贡、助、彻这三者都是王室作为土地所有者对土 地收获的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在当时土地所有 制下,其基本特征为地租,从税收起源角度看, 由于王室又是国家代表,因此,贡,助,彻也具 有一些税收萌芽的原始形式,是我国税收产生的 起源。
8
(二)工商税收的出现
关市之赋——是指为适应手工业发展,开 始对经过关卡和上市交易的物品的征收。 具有关税和商品交易税的性质。
济制度的迫切要求。
19
1950年,前政务院颁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 除农业税外,规定全国有14种税,即:货物税、
工商业税、盐税、关税、存款利息所得税、薪给 报酬所得税、印花税、遗产税、交易税(未公布全 国的统一税法),屠宰税、房产税、地产税、特种 消费行为税、使用牌照税。 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 社会主义新税收体系建立。
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1
n 税收的起源 n 我国税收的历史发展 n 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建立和发展 n 西方国家的税收发展简况
2
一 税收的起源
一、国家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并 非从来就有的,而是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相联 系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关于国家的起源问题,除马克思主义外,有代 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社会契约论 (二)暴力征服论
税收基础知识税收的起源与发展

(一)初税亩 (二) 租庸调制(三) 两税法 (四)一条鞭法 (五)摊丁入亩
四、结束语
一、税收的起源
(一)税收起源于何 时?
(二)税收为什么说起源于禹夏时期?
1.文献记载: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自虞夏时,贡赋 备矣”
《左传》—— “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 国。”
实物形式、力役形式和货币形式。
力役形式巳不复存在,实物形式也在我国 失去了地位,货币形式是当今世界各国税收 的主要征收形式。
二 税收的传承与发展
(四)税收作用的演变 调控作用的运用日渐自如。 如: 重农抑商--仕、农、工、商 计划生育——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为 刺激生育,规定女子年15岁以上至30岁不嫁 的,要课五倍的税收,目的就是利用税收促 使女子早婚,从而增加人口,增加劳动力来 求得经济发展。
三 五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初税亩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 行“初税亩”,实行“ 履亩而税”,井田制被 废除。初税亩是我国古 代赋税制度的第一次重 大改革,它废除了按劳 力计征的力役地租制, 确立了以田亩计征的实 物地租制,是税收由初 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的标记。
三 五次重大变革
第二次、租庸调制
魏晋至唐前期逐步改变了秦 汉时期的赋税制度,至唐时实行 租庸调制,国家征收租庸调时, 只问丁身,不问财产,定额缴纳 。这次改革取消了按土地产量分 成的税制,确定了按土地数量定 额缴税的制度。租庸调制是对唐 以前我国两千多年来各朝代所实 行的实物税的总结,并有一定的 创新。
2.西周以后时期的税务人员称谓 (1)乡有秩:秦汉乡官之一。掌听讼收税等
事。 (2)盐官:官名。西汉武帝时为专卖盐铁,
东汉时在隶郡县设,主收盐税。 (3)大使:官名。多指特派出巡之大臣。从
税收的起源

税收的起源税收,历史上又称租税、捐税或赋税,是国家的产物。
税收的形成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故曰“起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税收是伴随国家的起源而起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终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税收和国家一样,是个历史的范畴,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
一、税收的起源税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国家起源而起源。
夏王朝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从夏代开始就有了税收的雏形。
有无早于“夏贡”的税收雏形!《史记》:“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可追溯至高辛氏时代。
高辛氏即帝喾,为‘五帝“之一,相传为黄帝曾孙,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21世纪之间。
帝喾果有其人!据《中国历代食货典》卷一百一十赋役部记载上古时代赋役二则,其中之一就是“帝喾[帝喾(kù),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
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高辛氏正畛均赋”(畛同畎,即深圳的圳),将“均赋”列入“赋役部”,可见帝喾时代就有每种税收的雏形,距今已逾4000多年。
有人质疑,上古时代没有文字,有了文字记载税收的也少见。
孟子关于税收的论述也是后来追记。
孟子生活在公元前372年——289年间,是东周战国时代,距夏代1500多年,论述的依据和准确性如何!更何况三代历经1500多年,其税收负担“其实皆什一也”,百分之十的税率一直没有变化?可信呼!试从社会发展看,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共同生活。
原始社会晚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农业的发展,畜牧业、原始手工业的出现,产生了社会分工,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从此有了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的私人占有,出现贫富差距,直至产生阶级。
为了把阶级利益冲突限制在一定“秩序”范围内,需要有执行这一社会职能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出现了管理公共事务的国家雏形。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矛盾激化,推动社会变革,原始社会晚期向奴隶社会发展。
《税收发展史》课件

中国税制改革日趋深入,稳定和公平的税收环境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也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
总结
税收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随着税收科技的发展,税收模式将会永远变化。
财政税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税收贡献着国家财政收入,助力国家经济发展,同时支配经济和社会方方面面。
税收逃漏与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税制现状
1
现代中国税制的发展历程
中国税制体系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自1980年代开始实行个人所 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税种。
2
所得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的特点和应用
所得税对个人和企业的所得征收,增值税对商品和劳务的交易征收,企业所得税 作为税收体系组成部分引起了许多关注。
3
未来税收改革与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
1
秦汉的均田制度与属地税制
2
秦朝实行的是秦始皇生前的燕、赵、韩地的
属地税制;汉初实行的是均田制度,晚期由
地亩制代替。
3
Hale Waihona Puke 周朝的赋役制度周朝实行的赋役制度,是农民自耕自战的生 产方式,同时形成了徭役赋税制。
隋唐的均田税制与衙役制度
隋代的均田制度,是对古代均田制度的发展 和完善,在唐代基本确定,在衙门设置衙役。
现代国家税制
1 工业革命后的税收制度 2 个人所得税的出现
3 税收体系的变革与完善
欧美国家在工业革命后逐渐 制定新的税收法规,如个人 所得税、增值税等。
个人所得税是现代税制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 展必然与流行的纳税原则联 系在一起。
现代国家税收主要实行征收 “直接税“的核心,结构和税 率等都在长期不断地调整完 善。
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第二节 我国税收的历史发展
(三) 税制结构的发展变化—各社会主体 税种的演变 (四) 税收征收实体的发展变化 (五) 税收管辖权的发展变化 (六) 税收名称的发展变化
(一)税收地位和作用的发展变化—在财政收入中 的比重的演变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王室土地收入 税收收入
税收收入
1949年以后,建立社会主义新税收是新中国国家政权的建 立和全国统一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迫切要求。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建立和发展
1950年,前政务院颁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
除农业税外,规定全国有14种税,即:货物税、工商业 税、盐税、关税、存款利息所得税、薪给报酬所得税、 印花税、遗产税、交易税(未公布全国的统一税法),屠 宰税、房产税、地产税、特种消费行为税、使用牌照税。
2023最 新 整 理 收 集 do
something
第二章 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第二章 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 (1)国家是随着人类的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形成
的; (2)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 (3)我国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税收、封建
中唐的“两税法”
明代的“一条鞭法” 清代的“摊丁入地”
第二节 我国税收的历史发展
四、封建社会税收的特点
以对农业的课税为正税和主体税,而且这种对农业 的课税大都按田、丁、户征收;
对工商业的课税得到了很大发展; 封建社会前期、中期仍以实物征纳为主,后期以货
币交纳占主导地位。
第二节 我国税收的历史发展
不久又公布了《契税暂行条例》,开征了契税。 社会主义新税收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知识点、重点与难点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国家是随着人类的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形成的。
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我国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税收、封建社会税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税收,新中国税收经历了新税制的建立和历次税制改革。
西方国家税收也经历了前资本主义税收、资本主义税收的发展过程。
建议本章的学时数为2课时.二、本章知识点1、国家是如何形成的。
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社会契约论和暴力征服论.2、税收是如何起源的。
3、我国税收发展简史。
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税收、封建社会的税收、国民政府时期的税收和社会主义的税收。
4、我国封建社会的重大税制改革。
主要包括唐初叶的“租庸调”、唐中叶的“两税法”、明中叶的“一条鞭法”和清前期的“摊丁入地"等。
5、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包括1950年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一九五0年七月至一九七八年期间的税收调整和改革;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一年的税收改革;一九九四年的税收改革;进入21世纪以来的新一轮税制改革。
6、1994年我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所得税制的改革、流转税制改革、其他税种的改革和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
7、西方国家税收发展简况。
西方各国税收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从税收结构看,走过了由以简单原始的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演变为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再进一步发展为也现代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三、本章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一)税收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要认识到税收始终是国家的公共权力作用于社会经济的产物。
(二)一九九四年的税收改革经过1979—1991年的税收改革,使工商税制突破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的分配格局,强化了税收组织财政收入和宏观调控的功能。
但是,当时的税制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外,特别是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和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方面,难以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
其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税负不平,不利于企业平等竞争;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犬牙交错,很不规范;税收收入和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上,不能适应分税制体制的需要;税收调控的范围和程度,不能适应生产要素全面进入市场的要求;内外资企业税制不同,矛盾日益突出;税收征管制度不严,征管手段落后,流失较为严重;税收法制体系尚不健全,没有形成税收立法、司法和执法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机制。
为此,必须进一步改革工商税制。
这次改革工商税制的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障财政收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制体系。
这次改革工商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所得税制的改革1、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内资企业统一实行33%的比例税率;取消“国营企业调节税”、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
2、修订个人所得税,把原来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乡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统一了起来。
第二,流转税制的改革改革后的流转税制由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组成。
在工业生产领域和批发零售商业普遍征收增值税,对少量消费品征收消费税,对不实行增值税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征收营业税。
新的流转税制统一适用于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取消对外资企业征收的工商统一税。
原来征收产品税的农、林、牧、水产品,改为征收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增值税扩大了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货物交易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消费税作为增值税的配套税种有选择地对一些消费品征收。
第三,其他税种的改革1.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矿产资源,配合增值税改革适当调整了税负。
2。
开征土地增值税,证券交易税(暂缓出台)、遗产税(未开征)。
3.调整城乡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
4。
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将特别消费税并入消费税,盐税并入资源税;取消对外资企业、外籍人员征收的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统一实行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并适当调高税负;将屠宰税、筵席税下放给地方。
第四,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以保证税法的贯彻实施,建立正常的税收秩序。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普遍建立纳税申报制度;②积极推行税务代理制度;⑧加速推进税收征管计算机化的进程;④建立严格的税务稽查制度;⑤适应分税制的需要,组建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⑥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税收基本规范;⑦中央税和全国统一实行的地方税立法权集中在中央;⑧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三)进入21世纪以来的新一轮税制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必然要求进行新一轮税制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由于1994年税制改革是为推进经济体制整体改革而实施的,所以,新一轮税制改革应是渐进地调整和改革。
1、开征车辆购置税.为了发挥税收筹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作用,2000年10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从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它是改车辆购置附加费为税的,是一种兼有财产税和行为税性质的价外税。
2、废止农业税为了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在经过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之后,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议草案。
2006年3月14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庄严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从而结束了我国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历史.废止《农业税条例》后,已经对有关财政作出相应安排:按照现行体制和政策,农业税为地方税,取消农业税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沿海发达地区原则上由自己负担,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补助。
3、开征车船税国务院新近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车船税适当提高了税额标准,统一适用于各类纳税人.原车船使用牌照税和车船使用税同时废止,从而结束了车船税内外分设的局面。
该税由财产与行为税改为财产税4、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为建立统一、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2007年3月16日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从2008年1月1日起实行,从而结束了改革开放以来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分设的局面。
5、开征烟叶税2006年4月18日,国务院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叶税暂行条例》。
烟叶税纳税人为收购烟叶的单位,实行从价定率征收,税率20%。
6、修订城镇土地使用税2006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公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新条例的出台是地方税改革的最新进展,有利于统一税制、公平税负、拓宽税基,贯彻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增加地方财政收入7、调整有关税种2006年4月,调整了消费税税目、税率。
消费税税目由原来的11个调整为14个。
税率也作了相应调整。
此外,还对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的扣除额作了调整,从原800元增加到1600元;增值税扣除范围的扩大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了试点,2007年起试点范围扩大到中部地区的一些老工业城市。
本章难点:(一)对税收产生的条件的认识和理解理论上讲,税收的产生和存在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主要是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的产生就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于是出现了贫富分化,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阶级,阶级的产生必然产生阶级斗争,而国家正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这样,税收产生的第一个条件就概括了第二个条件.公共经济学理论认为,国家或政府拥有市场主体所不具有的公共权力,所以,它能凭借这种公共权力将其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分摊到每个社会成员身上.这种分摊的手段就是税收,所以,称之为“税收价格”。
(二)当代西方国家税收改革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西方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降低税率,扩大税基”是二十世纪80年代税制改革的共同特征.各国普遍大幅度降低了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税率,并减少了一些对经济产生扭曲作用的不必要的税收优惠,同时增加了某些税前扣除和减免。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起,拉弗减税思想被广泛采纳,使减税成为一种普遍的政府行为,亦成为反经济周期的一项重要政策。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国的税制调整基本上是在80年代“降低税率,扩大税基”的基本框架中进行的,“通过减税以刺激投资,从而增加供给”一直是税收竞争的主旋律,亦是税收竞争的实质所在。
围绕着减税这个主旋律,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国开始重新启用凯恩斯主义,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理论,这是90年代中后期税收竞争区别于80年代税收竞争的最显著特征。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放弃了80年代中期反复强调的“税收中性”原则,而用广义的“税收效率"取而代之,更加强调税收作为宏观经济手段的调控功能。
在国家干预理论的指导下,美国政府一方面继续推行减税政策,如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提高个人宽免项目的金额,对中低收人家庭和小企业减税,恢复投资抵免优惠;通过《R&D减税修正案》等.另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适度增税,如通过对个人所得税税率微调,对富有阶层增税;通过提高社会保险税的限征额,增加社会保险税的收入;通过增加联邦消费,提高汽油税、烟税、机票税、电话使用税等税的税率,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可增加近200亿美元的财政收入。
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减税和增税税收政策,以及其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使美国在国际税收竞争中一直处于有利的地位,并使美国经济在二十世纪90年代持续增长,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更是走势强劲,成为稳定世界经济的关键因素。
除美国以外,其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加拿大等,情况也大致如此。
第二部分背景资料:奥尔森的税收起源观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M。
Olson,1932—1998)在讨论国家的起源时,提出了一种有意思的税收起源观。
他假定:国家出现之前,兵荒马乱,土匪横行,而土匪又分为两种,一是“流寇",二是“坐寇”。
“流寇”到处抢掠,流窜犯案。
“坐寇”在固定区域内活动.“流寇”到处奔走,累了,就会变成“坐寇”。
“坐寇”不能无限度地掠夺财产,因为过度掠夺的结果,很可能是未来再也抢不到财物了。
经过缓慢的演变,“坐寇”开始理性地思考如何从势力范围内获得财物。
渐渐地,“坐寇”给势力所及的范围内居民提供安全和其他保护措施,而居民要按照规定的标准给“坐寇"进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