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通史复习(表解;中外对比)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精品7篇)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精品7篇)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篇1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教学目标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称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动教材中介绍的比较详细,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其称霸过程的分析,了解到诸侯争霸的实质认识到齐桓公称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诸侯称霸的历史作用:

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学好它对于后面历史学习作了铺垫。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从战争的性质看,"春秋无义战",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丁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抽象,理论难度又比较大,而且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析争霸战争的实质和结果,要明白这个问题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地位分析: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本课是这段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以后要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本课,对于以后历的动荡时期学习不利。 教法建议: 关于"春秋五霸"。教师应指导学生回忆上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出夏、商、西周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并引导学生回答出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先后是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那么为什么要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呢?从而导入新课。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高中历史人教版与《中外历史纲要》对比 ——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关于新航路的开辟,人教版将其放在了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开辟新航路”。《中外历史纲要》将其放在了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第一课,课题名为“全球航路的开辟”。从课题名称对比,人教版“开辟新航路”,强调“新”,区别于旧的航路而言;新编教材“全球航路的开辟”,强调“全球”,突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于两本教科书的本节课题我将从体例结构、主干内容、指导思想和学生能力要求等方面来对比分析。 一、体例和结构对比 (一)从体例来说 体例包括“体裁”和“类例”。“体裁”即“各种史书所采取的不同编著形式”,“类例”是编者在编撰过程中所使用的组织内容的方法,如前言、目录、标题、注解、格式等。具体到“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即指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架构和组织样式”。高中历史人教版教科书采用采用“模块+专题”的编写体例,将历史的主体内容整合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在模块之下又分设若干专题来阐释。《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形式编写,历史线索比较清晰,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人教版的《开辟新航路》作为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开篇之作,有其重要的作用。从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开始形成。《中外历史纲要》的《全球航路的开辟》作为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更加注重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二)从结构上说 教科书的“结构”是指“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方式”,也就是指教科书是由哪几个部分、哪几种形式构成的,具体包括:引言、课文、图片、练习等部分。教科书的结构还可以分为“以体现教学内容为主的课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学案: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器物”阶段(解析版)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器物”阶段(1840—1894年)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并,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阶段特征】 大清帝国在天朝上国的梦境里,被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打的威风扫地。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列强对中国大肆的商品倾销,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列强的冲击,使中国被动的反应着,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掀开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沉重幕布。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开展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艰难的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国人对西学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船坚炮利的先进军事科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先认识到了学习西方制度的必要性,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发展。社会的巨变也使得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主要表现】 (1)政治上: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鸦片战争回声的太平天国运动将农民战争推向了顶峰;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经济、军事和教育近代化的开始。早期维新派开始制度变革的努力。 (2)经济上: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在列强商品倾销的冲击下发生了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土生土成的资本主义萌芽被中断,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民族工业艰难产生,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扮演者了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的角色。 (3)思想文化上:“开眼看世界”促使了向一股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先进的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强国御侮艰难探索。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中体西用”的旗帜,开始了探索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教育近代化由此开始,客观上推动了西学东渐。资产阶级维新派将向西方学习的“器物”层次逐渐推进到“制度”新阶段。 【重点识记】 1.政治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2.经济上: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产生;洋务企业发展概况。

高中历史的通史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的通史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备的通史知识框架 我们在进行高中历史复习时,可以运用多元史观构建通史,从多个角度切入知识点,有利于多方位对历史知识体系有深入的认识。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的通史知识框架,希望能帮到大家!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 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的背景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提供了舞台。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设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和崛起。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同,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 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人的内心本来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周人。现存《苟子》一书。萄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3)道家学派 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后被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他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其思想言行被后人整理为《道德经》。又称《老子》。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老子认为诸如有和无、难和易、贵和贱等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 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老于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纯朴风气。 战国时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4)墨家学派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主张“兼爱”,这是无等差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墨子还主张“非攻”。 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同时期的显学。 (5)法家学派 韩非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认为,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御群臣的工具;势力是君主的政权、威势,即权威。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 二、科学技术 指南针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日食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我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记录。 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记载了已测定的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春秋时期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至迟秦秋末已发明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

中外历史大事年代对比详表(时间轴)

中外历史大事年代对比详表(时间轴)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 公元1636年 —- 1840年 (一)政治: 1、中央:1661年-1722年 康熙皇帝在位。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2、地方:旗盟、自治区、行省 (二)经济:大力发展封建经济,完善封建土地制度 1、农业:继续发展,重农抑商 2、手工业:制瓷业清代烧制出珐琅彩;著名丝织品种:“金宝地” 3、商业:闭关锁国,广州一口通商,十三行 (三)思想——三大进步思想家 A、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

耕者有其田 B、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黄宗羲: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炎武、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 C、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 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实践求真知。 王夫之批判“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唯物主义体系。(四)科技文艺: 1、京剧:乾隆和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 2、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为代表。 《红楼梦》把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向高峰 3、公元1782年《四库全书》修成 4、对外关系: 公元1793年 英国使节马戛尔来华,中英首次正式通使;公元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明清时期特征的基本线索 政治上:君主专制主义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经济上: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 文化上:出现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丧失了世界领先地位 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面临欧洲国家的侵略 总体特征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等。使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大权。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 1689年 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讲义:第3单元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含解析)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01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⑵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⑶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02翻车、唐朝时发明03|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_04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⑵隋唐 ①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 05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②陶制品唐三彩”风靡一时。 (3)纺织业 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 ①魏晋南北钢『北方商业一度週到严険破坏』匕題蹩文帝故箪后. 商业恢篡发展.洛阳成 为蛋耍的商业城市. 门》发展②附样:邯市商业和宾村策市贸易发展起来+區勉和飞钱相绅 历程j问世* 3桝閒时:广州脏为匝陵的外贸港设冇一市厲使“进仃专门管理・ ①南北切[在离城預稍远、交通褪利的-代地点n然形成民间 ⑴严市"的集市——“蛍|草市S政府对•■卓市”也实仃行政城展"②宙代广貳市”演进为帼对集 中的堆方商业中心严夜市”第荣. 対市场交易严格管理•按时开市和用市"实讦市切分开.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时练习: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课时作业 1.(2019湖北荆州三模)[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家与儒家在战国时期一起号称“世之显学”。墨子指责王公贵族“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认为“制为节用之 法”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墨子反对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怠惰思想,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提出“仁则兼矣”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非攻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兼并问题而提出的主张。墨家提出“杀人者死,伤 人者刑”的观点,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深刻的影响。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墨子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家学说在当时成为显学的历史背景。 答案(1)墨子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任答三点) (2)墨家学说否定传统的命定论,强调人的力量,主张有所作为,具有积极意义;墨家提出非攻学说,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和平、过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具有严密的组织,且经常到各国进行政治活动,墨家学说的影响越来越大,故成为各阶层所追捧的显学等。(任答三点)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可知,墨子主张“兼 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墨子主张“官无常贵,而 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见其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子主张 “制为节用之法” “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可见其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根据材料“非攻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兼并问题而提出的主张”得出墨子主张 非攻。第(2)问,根据材料“反对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怠惰思想”可知,墨家学说否定传统的命定论,强调人的力量,主张有所作为,具有积极意义;墨子主张非攻,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和平、过安定生活的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具有严密的组织,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全面梳理与深度挖掘 在高三历史学习的关键阶段,我们迎来了第二轮历史通史专题复习。这一轮复习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重要事件、杰出人物和政治制度,从而形成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把握和深度理解。 一、历史背景:源远流长,跌宕起伏 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首先从历史背景入手。我们需要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氛围。例如,封建社会的形成,需要我们理解先秦时期的土地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封建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二、重要事件:穿越时空,探索历史的轨迹 在历史的长河中,重要事件的发生改变了历史的轨迹。例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深入了解这些重要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进程和规律。 三、杰出人物:闪耀的历史明星,引领时代发展 历史是由无数杰出人物共同书写的。在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中,我们要关注那些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深烙印的杰出人物。例如,秦始皇

统一六国,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他的智慧和胆识无疑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政治制度:国家治理的基石,孕育社会变革 政治制度是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理解各个时代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影响社会发展的。例如,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其特点是君主专制强化和官僚制度完善,这一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结合考试大纲,把握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做到理解深入、记忆准确。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以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为了提高复习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通过制作时间轴或者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关联性;通过比较不同政治制度的异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挑战自我,挖掘自身潜力。同时,我们还要善于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在未来的考试中,我们要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融入到题目解答中,不仅要理解历史知识,还要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提分教程通史融通练习

模块二通史融通 一、世界近代史 阶段一西方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 (一)阶段特征概述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并向世界各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 (二)要点时空定位 14-16世纪欧洲社会转型的四大体现 (1)在社会经济和社会关系方面:生产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 (2)在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侵略,这些活动又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3)在意识形态方面: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宗教神学思想受到强烈批判,封建天主教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为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除了精神枷锁。 (4)在自然科学方面:由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崛起冲破了神学蒙昧主义的束缚,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唯物主义科学研究方法得以推广。这些不仅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进步,而且有利于对封建神学的批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段二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扩展——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 (一)阶段特征概述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初步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二)要点时空定位 (三)阶段融会贯通 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的关联 (1)经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化,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2)政治——专制独裁向民主法治转化,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3)思想——愚昧迷信、思想专制向民主科学、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转化。 (4)阶级构成——世俗王权取代天主教会,工商业资产阶级取代地主阶级,公民取代臣民。从本质上看,近代社会转型实际上包含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本身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历史大事年代对比详表历史时间轴

中外历史大事年代对比详表历史时间轴 标题:中外历史大事年代对比详表历史时间轴 历史,是一个迷人的领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事件。这些故事和事件,不仅记录了人类的进步和变革,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个详细的时间轴来对比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此揭示这两个不同历史体系的交互与影响。 我们的时间轴将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一直到21世纪。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将标注出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年代。这些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战争、王朝的更迭、科学的进步、艺术的繁荣等。 在我们的时间轴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外历史的诸多相似之处和差异。例如,中国的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771年)与古埃及的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年-公元前1069年)都经历了繁荣和衰败,而在同一时期,古希腊的荷马时代(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700年)则见证了史诗的诞生和繁盛。 进入中世纪后,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三国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等时期,而欧洲则经历了罗马帝国的崛起和衰落(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以及黑暗的中世纪(476年-800年)。 进入现代历史,我们看到中国经历了唐宋元明清(618年-1911年)

等朝代,而西方则经历了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工业革命(18世纪-19世纪)以及二战后的全球化时代。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外历史的相互影响和交融。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经由阿拉伯人的手传播到欧洲后,对欧洲的科技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古希腊的哲学和艺术,如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阿波罗的雕塑艺术,也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影响。 总的来说,中外历史就像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虽然有时会交叉,有时会并行,但它们始终在各自的轨道上发展,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的丰富多彩。通过对比这些重要事件的年代和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个不同的历史体系,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共同贡献。 参考文献: 1、徐中约. (2008). 世界文明史 (第2版). 北京:中信出版社. 2、汤因比. (1999). 历史研究 (刘北成, 郭小凌,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斯塔夫里阿诺斯. (2016).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 (吴象婴, 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知识清单必考38个重点梳理(通史体系)

202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代史知识清单必考38个重点梳理(通史体系) 知识点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发展;1839年林则徐禁烟运动。 目的:打开中国的市场。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破坏了通商主权;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协定关税),破坏了关税主权。 此后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等条约,英国进一步获取了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设立租界的特权。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工人阶级出现;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知识点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经济的统治地位,其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相继开放,列强纷纷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洋货畅销,中国传统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自然经济的生命力此时依然顽强。此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自然经济难以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 知识点3: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于19世纪40、50年代提出) 背景: (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 (2)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3)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4)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代表人物及主张: 林则徐: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编译书籍《华事夷言》、《四洲志》。

高中历史中外史实对比时间表

外国: 公元前594(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 公元前506(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5世纪(大致春秋战国),智者运动。 公元前5世纪中期(希波战争后),伯里克利改革。公元前449(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 前3世纪中叶,万民法。 15世纪晚期~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 的雏形开始出现。 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487,迪亚士,好望角。 1492,哥伦布,美洲。 1497,达·伽马,印度。 14~17世纪,文艺复兴。 1517~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九十五条论纲》。1519~1522,麦哲伦船队。 1588,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40~168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51,《航海条例》。 1652~1674,三次英荷战争。 1687,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8,光荣革命。 1689,《权利法案》。 17~18世纪,启蒙运动。 1721,沃波尔出任第一任首相,责任内阁制正式 确立。 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1756~1763,英法七年战争。 1765,英国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 1785,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7,美国宪法(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 阶级成文宪法)。 1765~1840,英国工业革命。 18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1807,美国富尔顿,汽船。中国: 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夏。 公元前1600~1046,商。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西周,都镐京。 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公元前770~公元前446,春秋(奴隶最后)。 公元前594,鲁国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战国(封建开端)。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秦的统一,“远交近攻”。公元前221,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十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中外通史大事年表对照表(修)

中外通史大事年表对照

政治经济文化时间政治经济文化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孙中山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发生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同盟会成立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通商口岸出现外商资 本主义经济;自然经 济开始逐步解体;中 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 洋务运动兴起,迈出 近代化第一步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近代饮食、服装、建 筑、报刊、邮政、电 讯等呈现近代化趋向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 步发展 詹天佑主持兴建京张 铁路 林则徐组织编译《四 洲志》,魏源编撰《海 国图志》,提出“师夷 长技以制夷”思想 洪秀全颁布《天朝田 亩制度》 洪仁玕提出《资政新 篇》方案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 用”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 戊戌变法,形成近代 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 义”思想 1840年 1842年 1848年 1851~1864 1856~1860 1861年 1868年 1871年 1875年 1894~1895 1898年 1900~1901 1903年 1905年 1911年 欧洲早期工人运动兴 起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 《共产党宣言》 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 革;美国内战爆发 日本明治维新,建立 君主立宪制国家 德意志帝国建立;法 国巴黎公社革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宪法》颁布,确立法 国共和政体 欧洲形成同盟国和协 约国两大军事政治集 团对峙局面 日俄战争爆发 俄国爆发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 命,成为第一个工业 化国家 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开始第二次工业 革命,人类社会进入 “电气时代” 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 界第一 垄断组织出现,进入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 段 以美德英法日为首的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 全形成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兴起(拜伦、贝多 芬等) 马克思主义诞生 在法拉第发现电磁 感应原理基础上, 电动机和发动机先 后发明,电力工业 诞生 达尔文发表《物种 起源》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艺术兴起和发展 (巴尔扎克《人间 喜剧》、印象派:莫 奈、凡高) 美国贝尔发明电 话;内燃机和汽车 发明,汽车工业和 石化工业兴起 电影艺术诞生 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美国莱特兄弟制成 飞机 列宁主义诞生 爱因斯坦发表《论 动体的电动力学》,

(必修+选修):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 表2: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晚清(1840——1912)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1840 —1864 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 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 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 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 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 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 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 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 习的新思潮萌发。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 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 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天 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 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 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 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 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 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 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内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 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 各口岸通航等。 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 到西方的影响。“洋布”“洋装” 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 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 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和商 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 璧的豪宅。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 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 律例》等资料。《四洲志》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 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 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 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 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