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篇13

合集下载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20篇)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20篇)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20篇)曾国藩读后感(通用20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读后感篇1以前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在曾国藩家书上,虽然并没有真正读过曾国藩家书,但是从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对曾国藩形成的印象总体上是正面的,某种程度上有点先入为主,觉得曾国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均堪为楷模。

读了唐浩明的三卷小说《曾国藩》,在结尾部分通过左宗棠之信,康福之思,陈广敷之言表达了作者对曾国藩的评价。

真实的曾国藩到底如何,当然需要从历史中探寻,但是严肃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提供一个视角。

左宗棠之信赞曾国藩知人善任,并从正面肯定曾国藩的尊君敬上。

也就是说,曾国藩立功方面成绩斐然,通过镇压太平军、推举人才、举办洋务,使清朝实现了短暂的中兴。

虽然并没有解决专制统治的根本问题,也谈不上客观地看世界,毕竟比同时代的人走在了前面。

陈广敷则对曾国藩之愚忠持否定态度。

从一个在野之人的角度,从儒家学说的另一面否定了曾国藩。

也就是说,曾国藩的立言及依其言之所为并不完全符合儒家观点,儒家认为,当天子无道时,在天道助推下,臣下犯上进而另立新朝也是合理的。

当然,即使不愚忠,改朝换代在儒家理论下,不可能产生质变,仍然是王权专制。

而康福则看到曾国藩权诈与失信的一面。

也就是说,曾国藩在立德方面是有瑕疵的,而且不仅仅是瑕疵,而是与其言相悖的大的失德,应该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法家的权变与机谋。

曾国藩读后感篇2读完了这本以史实为材,又带一些小说特质的曾国藩传,感触很多。

曾公是一位让后人尊敬的伟人。

第一,曾公的识人,培养人的能力。

个人感觉跟早年其担任刑部侍郎有关,通过察言观色,从言谈举止的细节把握一个人,培养了大量人才。

第二,曾公强大的自律能力。

感觉他的这种自律甚至达到了死板的地步,多年如一日的记日记,身居高位依旧简朴如初,公事再忙也要对诗歌字体的磨炼,名声显赫而对妻子始终如一,佩服。

曾国藩传 读书笔记

曾国藩传 读书笔记

《曾国藩传》读书报告一、人物简介老话说的好:"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曾国藩(1811-1872),湖南人,晚清重臣,湘军创建者,洋务派领袖。

他帮清朝镇压了太平天国。

他一生不爱财,不怕死,努力做清官,做名臣,是儒家最后一个圣人,也是儒家最后一个榜样。

曾国藩德行高尚、志趣高远,不仅仅是近代以来,甚至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不多见的。

他始终能够立德、立功、立言,达到古人“三不朽”的境界,他的成就震古铄今,没有一个人能与之相比,究其原因,在于他一生立志一定要超出普通庸碌之辈,他不断克服困难,从中求得知识,不断亲身践行知识,不遗余力,即使经历重重艰辛阻碍也无法令他失去斗志;不求成效很快显现,谦虚地接受,勤勉地奉行,以刚直自立于世,坚定而有节操,以诚意为前导,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中华文化大讲堂书系:曾国藩传》作者用现代的目光和系统的方法,为读者展现了曾国藩不凡的一生,揭示了他能从进士一直做到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的人生之路。

为什么他一介书生,却打造出了晚清最具战斗力的湘军;从一个乡下秀才,却成为毛泽东、蒋介石都学习的盖世名相,他功高震主,令慈禧寝食难安,却能全身而退……修身之道、为官之道、创业之道、治军之道、治家之道、育人之道都可在阅读《曾国藩传》中有所领悟。

二、人物事迹曾国藩生于嘉庆16年十月十一,父亲曾麟书是塾师。

他自科举出身,是道光18年(1838年)进士,曾叙任各部侍郎。

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作为一支地方官僚的私人武装,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

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世人皆知曾国藩成就斐然,然而却鲜有人知晓其起点之低。

他的祖上数代皆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毫无文化根基。

而曾国藩本人,亦较为愚钝,仅是一个秀才,他便考了七次之多。

李鸿章曾言他太过“儒缓”,梁启超亦评价他“在并时诸贤杰中最顿拙”。

但身为笨人,曾国藩却肯下笨功夫。

他比他人更为虚心,也更愿意付出,行事从不取巧,亦不走捷径,而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也正因如此愚笨,他自幼所受打击众多,其抗逆境商数更为强大。

恰是由于这一点,当他领悟门道、获取方法之后,他会比他人行进得更为迅速,走得更为长远。

故而,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便是尚拙,他曾言:“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不走捷径、不图虚名,点滴积累,艰难前行,君子虽成功较晚,但一旦成功便是巨大的成功。

后来,曾国藩进入翰林院,此时他方才察觉自己与同辈相比竟是如此庸俗。

与那些自幼便被歌颂立志的伟人不同,在他 30 岁那年,才立下学作圣人之志。

他有着诸多与我们相似的毛病,如“急躁、傲慢、虚伪、好色”,他曾反复告诫自己,却又屡屡犯错。

他所期望达到的圣人标准,要求对自然本性进行激烈搏杀,可谓针针见血、刀刀剜心,然而他却始终坚持不懈。

曾国藩曾花费 30 天时间戒烟,然而为了戒掉自身的劣根性,他却用了一生,以至于后来他钻研愈深、敬仰愈高,最终达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实际上,曾国藩身上最为突出的当属其家国情怀。

他曾面对清朝末年的政治局势而心灰意冷,一度不愿为官,但最终还是决定重新出山,继续为国家效力。

当面对太平天国军队连连获胜而清军节节败退的局面时,他毅然决定组建湘军。

在立下此目标之际,既无政府支持,亦无周围同乡理解,他顶着嘲笑与讥讽,凭借着心中的一腔报国之志以及那股争强好胜之气,组建了一万七千余人的湘军,此后殚精竭虑,步步为营。

但值得注意的是,湘军的成功并非仅他一人之功。

书中有一段故事令人尤为感动。

当时太平军逼近武昌,而曾国藩的座师吴文镕坐镇武昌。

由于当时湘军装备不齐,兵未练成,为顾全大局,确保万无一失,曾国藩无法支援武昌,他与吴文镕频繁书信往来。

《曾国藩》读后感15篇

《曾国藩》读后感15篇

All great actions and thoughts have a trivial beginning.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曾国藩》读后感15篇《曾国藩》读后感1不好的习惯:把欣喜当作知识、把收藏当作学习、把阅读当作思考,把存储当作掌握。

发现《曾国藩》时来自于一个朋友的推荐,为什么要说“发现”呢?知道《曾国藩》这本书其实已经很早了,那个时候由于自身的惰性,一直没有翻阅。

读到第三本《黑雨》的时候,不经暗叹作者唐浩明,强大的故事构造力,短短半个月时间,把三大本与曾国藩有关的史事,当小说一样一览而尽,甚至常常需要打破作息规律,挑灯夜读。

一个从湖南走出去的小官职,没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如何发展成为国家重臣,曾国藩的官场路,就如同生活中与各种妖魔鬼怪的一场斗争。

第一章中,当曾国藩身边最得力也最亲信的金松龄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时,曾国藩痛下决心,将金松龄斩首示众,面对曾国藩冷酷无情的赶紧杀绝,我一度想甩书而去,看不下去看不下去,为什么会有这么下的狠心的领导者?当阅读到后面,才明白,也许对于当时的大清,老中堂这一斩钉截铁的做法,才是捍卫了真正的士气之在吧,对于自己的忍痛割杀,可能当之后想起的每一天,惭愧和隐痛的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吧。

曾国藩对战事的敏锐,对人性的洞察、对人情世故的尺度把握、对亲人的严苛礼教,对君的倾心尽力,无疑是当时社会中的宝藏。

对于书籍所牵扯到中国近代史,借用一位书友的评论:“完整地读过两遍,比较佩服的是唐浩明,反而不是曾国藩。

唐对曾的了解如此之深,当代应该是拿不出第二个了。

曾国藩为人处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才干本能在那个历史转折点成为力挽狂澜的人物,可惜视野和格局有限,错过了近代改变中华民族最好的时机,这也是曾身上最大的缺陷。

”《曾国藩》读后感2闲来无事,喜欢读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全传》,昨天临睡觉时读到这段文字:静思细虑,古今亿百年无有穷其,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当思一搏。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篇1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化启迪。

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

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

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开展。

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他可以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可以忍辱负重,否那么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假设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那么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到达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可以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平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曾国藩》读后感1说起曾国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风,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

然而,其实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

“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

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

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

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挑战。

他自幼聪慧,但在科考之路上却屡屡受挫。

第六次科考时,他甚至被主考官点名批评文章逻辑不通。

然而,正是这次挫折,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并找到了应试的秘诀。

此后,他坚持写日记,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曾国藩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自省精神。

他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

这种自我反思的能力使他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挫折和困难,只有学会自省,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问题所在,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曾国藩的做人理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创立湘军的目的是为了成就大事业,因此在面对大事时,他总能坚守自己的原则,有理有据,不退不让。

同时,他也能做到公私分明,为官清廉。

这种高尚的品德使他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信任。

反观当下,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种行为最终只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我们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此外,曾国藩待人接物的肚量也令人钦佩。

他不参杂个人恩怨感情,对事不对人,能够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处理问题。

这种品质使他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游刃有余,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赞誉。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只有学会宽容和理解,才能化解矛盾,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曾国藩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他在面对洋人的时候,能够摒弃传统的偏见,接受洋人的平等思想,并与之平等相待。

这种开放的心态使他能够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而清政府却因循守旧,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从曾国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开阔视野和创新精神。

然而,尽管曾国藩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终究未能改变清政府的命运。

这也让我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历史问题,往往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7篇)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7篇)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7篇)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7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1一、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做人低调,做事高调是曾国藩的人生写照。

少年的曾国藩就显现出非凡的谦让之举,他和同窗好友读书时,把好的位置让给别人,把他人休息的时间作为自己苦读的时间,后来中了举人以后,更加谦和有佳,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

从现代人的价值观看来他是一种懦弱,是一种无能的体现,身为高官却不将自己放在高居之处,俯视他人,有点与身份不相符,故弄高雅,然而正是曾国藩品性却体现出一种超俗的恢弘的气度、平和的外表、遭遇鄙弃不暴跳如雷的自我保护的大智慧,低调是一种高的境界,是一种智慧,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

二、凡事皆贵专。

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清政府手足无措,不是所以然。

曾国藩在致吴大廷信中指出自己的观点“凡事患在不为,不患不能……心愈用则愈灵,技愈推则愈巧。

要在专精,非其才力聪明果远于中国。

”意思就是不做事就会有忧患,没有忧患就不作为。

大脑越用就越灵活,技艺越练就越精湛。

曾国藩就奏请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学,这一举动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曾国藩深深的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够挽救中国,只有自己的技术精湛才能超越他人。

任何事情要在“精”“专”上下功夫,功夫自然成,我们做事也应该像曾国藩那样精益求精,才能成功。

三、乐至则无忧,礼至则不争。

曾国藩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没有抱怨,他选择的是这样改变自己改变困境。

在攻打太平天国的时候,他和胞弟其上阵,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有的将士气馁了,不知道这样攻破太平天国的城池,抱怨声在湘军中蔓延。

曾国荃也忧郁成疾,此时的曾国藩多次给曾国荃写信鼓励他,他写道“功名之际,终之始难,消长之机,盈之必缺”,使得曾国荃振奋精神上下同心攻克了南京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13
一直对曾国藩的生平很感兴趣,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就这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解读呢。

推荐《曾国藩传》的罗振宇老师说:曾国藩特别普通,出身平凡、缺点很多、才智中等。

但正是这种平凡蜕变的过程,对绝大多数人都有借鉴意义。

我也想借鉴一下,于是便开始了阅读《曾国藩传》。

曾国藩从小很努力学习,他在湖南老家的岳麓书院学习一年半,参加湖南乡试,之后中了举人,后来他背起行囊去京城考试时却名落孙山。

后来他在父亲的鼓励下,留在京城,发奋攻读,但是后来也没有考中,家里也没有能力供他继续留在京城。

但是对于考场失利,父亲并没有责备他。

回家后他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一直苦读,他又一次踏上了进京的道路,家人借钱为他凑足了路费。

这一次他没有让父母失望,他中了进士。

这一下他让父母扬眉吐气,因为这时的曾家六百年没有出过一个进士,但是这并没有让曾国藩满足。

再后来他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御笔朱批,得到了一个翰林院庶吉士。

从此开始了他的传奇故事。

读完《曾国藩传》我的感受是曾国藩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人,他的智商一般,并没有考中状元,但是他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为了他的
目标不断苦读,最终黄天不负有心人,尽管后来的曾国藩被人们批判过,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曾国藩作为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他本本分分,为清朝鞠躬尽瘁。

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做人一定要有耐心,做一个内心光明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