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规范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场外营养。
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
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一.适应证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1.胃肠道梗阻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
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
肠外营养规范配制培训

衰竭等; ⑥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患者。 吃不下、吸收不了、营养不良、呕吐、胃肠道疾病等
肠外营养禁忌证
①肠道功能正常, 能获得足量营养的; ②计需 PN 支持少于 5 d 的; ③心血管功能紊乱或严重代谢紊乱尚未控制或纠正期; ④预计发生 PN 并发症的风险大于其可能带来的益处的; ⑤需急诊手术者, 术前不宜强求 PN; ⑥ 临终或不可逆昏迷患者。
5. 并发症及处理
(1)静脉炎: 是静脉给药常见的并发症。
①临床表现: a.局部感染型。给药当时无不良感 觉,24-48h 针眼局部发红、疼痛、肿胀,如不 及时处理,针眼处有炎性出血,甚至逐渐形成脓 肿。b.红肿型。静脉穿刺周围出现红肿,沿静 脉走向发红、触痛或明显烧灼感,如不及时处理 可发展为硬结型。c.硬结型。静脉穿刺处节段 疼痛、触痛、变硬、摸之呈条索状,说明血管组 织广泛受累。d.全身型感染。静脉炎处理不当 或处理不及时,可导致败血症。
离子(如Na+ 、K + )虽然作用较弱,但 150mmol·L-1 、二价阳离子浓度< 如果达到一定高的浓度,也会产生“破 5~8mmol·L-1 为宜
乳”。
配伍不当产生沉淀
磷酸氢钙是最危险的结晶性沉淀 应严格限制加入钙离子的体积和磷酸根的浓度,
它们总量<45mEq/L(毫克当量) 钙剂和磷剂应分别加在不同的溶液中稀释 一般来说,应该在先加入磷酸根,混合顺序的末
肠外营养规范配制及合理使用
药剂科
主要内容:
1 肠外营养的定义及适应症
2
肠外营养的组成及稳定性
3 肠外营养液的配置及注意事项
4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就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能量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与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目的就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使体重增加与创伤愈合,幼儿可维持生长、发育。
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与部分补充肠外营养。
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
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与中心静脉营养。
一、肠外营养治疗适应症:肠外营养就是临床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凡就是需要营养治疗,但又不能或不宜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均为肠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
(一) 基本适应症: 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患者1.肠功能衰竭:胃肠道梗阻(贲门癌、幽门梗阻、肠梗阻)、胃肠道吸收面积不足(短肠综合征、肠瘘等)、小肠疾病(Crohn’s病、肠结核、小肠缺血性病变等)、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等;2.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病人: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4.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合并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或创伤者5.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病人;7.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50%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8.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不足50%者应给予完全或部分肠外营养。
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不足时需行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一、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肠功能不全、吸收障碍、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无法通过口服摄取足够营养的患者。
2.禁忌症:急性胃肠道出血、高度心衰等严重胃肠道疾病、重度营养不良、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二、选择适当的肠外营养方案1.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方案,包括成分选择、剂量、输注速度等。
2.根据患者的能量需求和营养状态调整肠外营养方案,避免过度或不足的营养供给。
三、注意肠外营养过敏反应1.在肠外营养开始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对一些成分存在过敏或不耐受反应,并避免使用这些成分。
2.在肠外营养开始后,定期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变化,如过敏反应、皮疹、恶心、呕吐等,及时调整方案或停止使用。
四、维持适当的水电解质平衡1.输注肠外营养药物的同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包括血钠、血钾、血钙、血镁等指标。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肠外营养药物中的电解质含量,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
五、防止感染并减少并发症1.在输注肠外营养药物前,需进行皮肤消毒,避免细菌感染。
2.定期更换输注管道,避免管道感染。
3.定期监测患者的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和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时处理并预防相关并发症。
六、监测营养治疗效果1.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血液指标、尿液指标等,评估肠外营养治疗的效果。
2.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七、适当的肠外营养药物停用措施1.患者恢复了正常的肠道功能和吞咽功能,能够通过口服途径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时,可以逐渐停用肠外营养药物。
2.在停用肠外营养药物前,需逐渐减少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变化,以确保患者可以逐步过渡到口服摄入营养物质。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的制定和贯彻,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及时调整和监测,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治疗效果。
同时,也需要注意患者的特殊情况和需求,个体化制定营养方案,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肠道外营养管理规范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肠外营养分为彻底肠外营养和部份补充场外营养。
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
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者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1.胃肠道梗阻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 - 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强性呕吐>7 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者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彻底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 7-10 天;估计大手术后 5-7 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 48h 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者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
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 Crohn 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者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歇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 7-10 天进行肠外或者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者恢复进食为止。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在医学领域中,肠外营养治疗是指通过静脉途径提供营养支持的一种方法,用于患有消化道功能障碍或无法正常摄入食物的患者。
为了确保肠外营养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需要遵守规范并进行相应的管理。
本文将重点探讨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
一、肠外营养治疗的目的及适应症肠外营养治疗的目的是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维持或恢复患者的营养状况。
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重度消化道功能障碍、吸收不良、胃肠道功能丧失、严重脓毒症或创伤等。
二、肠外营养治疗的团队进行肠外营养治疗需要组建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多学科团队。
团队成员包括但不限于营养科医师、肠外营养治疗专家、临床药师、营养师、注册护士及临床病理学家等。
三、营养评估及配方制定在开始肠外营养治疗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营养风险等因素。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适的配方,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
四、肠外营养治疗的操作肠外营养治疗需要精细的操作技巧和严密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清洁操作环境:术前和术后需要做好手卫生,器械和药品应当储存于干净无菌的环境中。
2. 导管插入:选择适当的导管插入部位,并在操作过程中遵循无菌原则,减少感染的风险。
3.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特殊需要,合理选择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法和方案。
4. 监测与调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代谢情况,及时监测并调整营养配方中的营养成分和剂量。
五、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肠外营养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肝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等。
为了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 感染预防: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导管和换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2. 肝功能保护:根据患者的肝功能情况,合理调整脂肪的摄入量,避免脂肪肝的发生。
3. 电解质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情况,及时调整营养配方以维持正常的电解质平衡。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

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配制管理规定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为了规范肠外营养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合理,控制医保费用的支出,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制定本规定。
一、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简称TPN)是指用完全的营养要素由胃肠外途径直接输入到血液中,起到营养支持作用。
TPN必须包括所有必需营养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水、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二、严格掌握肠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凡不能或不宜经口摄食超过5-7天的病人,都是胃肠外营养的适应症。
(一)消化系统疾病:1、消化道瘘、气管食管瘘,高位小肠瘘等。
2、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
3、广泛小肠切除后的短肠综合征。
4、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或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
5、胃肠梗阻,如贲门癌、幽门梗阻、高位肠梗阻、新生儿胃肠闭锁等。
6、严重营养不良伴胃肠功能障碍者。
(二)、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破感冒、大范围的手术等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存在严重的分解代谢状态(5-7天内胃肠道无法使用者)。
(三)、严重感染与败血症。
(四)、中度以上营养不良患者必须进行重大手术时,尤其是消化道重建手术的病人,应给予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
建议术前营养治疗7~10d。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
(六)、妊娠剧吐与神经性厌食。
早孕反应所致的严重恶心、妊娠呕吐超过5~7天。
(七)昏迷病人。
(八)晚期肿瘤病人化疗和放疗引起的胃肠管反应等短期内不能由肠内获得营养的患者。
(九)其他无肠外营养的禁忌症的:如严重循环、呼吸功能衰竭,严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肝、肾功能衰竭等;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施行营养支持者。
三、肠外营养药及配合肠外营养药包括:肠外营养药:氨基酸类,脂肪乳剂类;配合肠外营养药:有水溶性、脂溶性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丙氨酰谷氨酰胺等;4、使用上述二类药物时,在病历中应有使用理由的记录。
不符合使用肠外营养治疗适应症使用上述二类药时,应按自费处理,并做好患者或家属的知情赞成并签字。
肠外营养规范

肠外营养疗法规范全静脉营养也称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是将机体所需旳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7大营养要素按比例混合在一种输液袋中,以外周或中心静脉插管输入旳方式直接输入机体旳注射剂。
TPN旳长处有:(1)减轻护理工作,简化操作。
(2)多种营养成分同步均匀输入, 有助于机体代谢、运用,防止过度营养。
节省营养液,减少了费用。
(3)一次性无菌条件下配制,减少营养液旳污染机会。
无需空气进入袋中,可减少气栓发生。
(4)减少败血病、血栓性静脉炎旳发生率。
【适应证】全营养混合液(TPN)重要合用于: 1 胃肠道梗阻 2 胃肠道吸取功能障碍 3 胰腺炎 4 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额烧伤、严反复合伤、感染等。
5 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6 大手术、创伤旳围术期7 肠外瘘8 炎性肠道疾病9 严重营养不良旳肿瘤病人10 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禁忌症】1、胃肠道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
2、不可治愈、无存活但愿、临终或不可逆昏迷病人。
3、需急诊手术、术前不也许实行营养支持者。
4、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并发症】1、高糖血症和低糖血症(1)高糖血症:肠外营养(PN)时易致高糖血症,而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激素治疗、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旳病人在接受肠外营养时,高糖血症旳发生率更高。
严重时可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体现为头晕、嗜睡、烦躁及其他旳神经症状,深入体现为迟钝和昏迷。
高糖血症可致免疫功能减少,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
2 (2)低糖血症:持续应用营养支持时,病人血中胰岛素浓度较高,忽然停用PN时易发生反跳性低糖血症,应在停用PN前4小时,将输入速度减少二分之一,并改用等渗糖溶液。
添加了胰岛素旳病人更应如此。
2 高脂血症: TPN 引起高脂血症重要是由于予以旳脂肪量超过机体清除脂质旳能力所致,重要体现为高甘油三脂血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外营养规范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肠外营养疗法规范全静脉营养也称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是将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7大营养要素按比例混合在一个输液袋中,以外周或中心静脉插管输入的方式直接输入机体的注射剂。
TPN的优点有:(1)减轻护理工作,简化操作。
(2)各种营养成分同时均匀输入,有利于机体代谢、利用,避免过度营养。
节约营养液,减少了费用。
(3)一次性无菌条件下配制,减少营养液的污染机会。
无需空气进入袋中,可降低气栓发生。
(4)减少败血病、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适应证】全营养混合液(TPN)主要适用于:1胃肠道梗阻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3胰腺炎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额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6大手术、创伤的围术期7肠外瘘8炎性肠道疾病9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10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禁忌症】1、胃肠道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
2、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病人。
3、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实施营养支持者。
4、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并发症】1、高糖血症和低糖血症(1)高糖血症:肠外营养(PN)时易致高糖血症,而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激素治疗、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在接受肠外营养时,高糖血症的发生率更高。
严重时可致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表现为头晕、嗜睡、烦躁及其他的神经症状,进一步表现为迟钝和昏迷。
高糖血症可致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
2(2)低糖血症:持续应用营养支持时,病人血中胰岛素浓度较高,突然停用PN 时易发生反跳性低糖血症,应在停用PN前4小时,将输入速度减少一半,并改用等渗糖溶液。
添加了胰岛素的病人更应如此。
2高脂血症:TPN引发高脂血症主要是由于给予的脂肪量超过机体清除脂质的能力所致,主要表现为高甘油三脂血症。
当机体清除脂质的能力降低时更容易发生高脂血症,这种情况见于危重疾病、尿毒症、糖尿病、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和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TPN引发的高脂血症一般是短期的良性过程。
但严重高甘油三脂血症有诱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偶而也可导致脂肪过载综合征(fat-overloadsyndrome),表现为发热、黄疸、贫血、肝脾肿大和凝血功能障碍等。
3高尿钙症:高尿钙症在接受长期TPN的患者中较为常见。
原因包括基础疾病的影响、骨骼对钙的利用减少以及肾功能损害后对钙的再吸收发生障碍等。
长期高尿钙症可导致肾钙质沉积症并促进骨病的发生。
适当降低TPN配方中的钙量有助于维持血清钙和尿钙浓度于正常水平增加TPN中的无机磷含量则可通过增加肾小管对钙的再吸收而降低尿钙浓度;但过量的维生素D可能加重TPN相关骨病的发生。
4水、电解质紊乱:水、电解质紊乱在接受TPN的患者中仍然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5肝胆并发症:PN 时,肝脂肪浸润可能在早期即会发生,而典型的胆汁郁积则发生较迟(数月或数年后)。
停用PN后,胆汁郁积可能逆转。
但长期PN有时可致不可逆的胆汁郁积性肝病,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
肝功能的严密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对有异常者应及时改变PN配方,或尽早改用肠内营养(EN)支持。
6肝脏脂肪变性:肝脏脂肪变性是常见的肝胆系统并发症,常在开始TPN的1-4周内发生,多见于成人。
患者表现为肝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115倍)、胆红素轻度升高、肝脏增大,超声检查可显示肝脏结构改变。
脂肪变性早期发生在门脉周围,此时一般认为是可逆的,但可进展为整个小叶的脂肪性肝炎,伴有不同程度的胆汁淤积和纤维化。
肝硬化阶段可出现门脉高压的症状。
7代谢性骨病:临床表现为骨痛和骨折,应注意维生素D、钙、磷的摄入。
骨密度测量有助于其早期发现。
8导管性脓毒症:是接受PN病人的常见并发症。
严密地观察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如寒战高热、血白细胞升高和高糖血症等),若无其他感染灶可解释,则可认定导管性脓毒症已存在。
9感染并发症感染是中心静脉导管的严重并发症。
接受肠外营养的患者往往已有明显的基础疾病和伴发疾病,而缺乏肠内营养可造成肠道免疫功能下降和菌群移位,这些都使该类患者成为感染的高危人群。
【并发症的监测】1.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接受PN时应密切监测血清磷、镁、钾和血糖水平。
2.糖尿病病人或糖耐量异常者,糖的输入速度应减慢且必须严密监测尿糖、血糖。
3.在营养支持实施的前三天,或胰岛素剂量有任何变化时,应每天监测血糖直至指标稳定。
4.血清电解质(钠、钾、氯、钙、镁和磷)必须在营养支持的前三天每天监测一次,指标稳定后每周仍应随访一次。
5.静脉输入脂肪乳剂的病人应监测其脂肪廓清情况,通常采用血浊度目测法,必要时可查血甘油三酯水平。
6.PN病人应每周监测肝肾功能,定期行肝、胆囊超声检查。
7.长期PN的病人应定期测骨密度。
8.体温及血常规:以便及时了解感染性并发症。
9.24小时出入水量:有助于了解体液的平衡情况。
10.血浆渗透压测定:仅用于疑有高渗性非酮性昏迷者。
11.血氨、血气分析:肝硬化病人及疑有酸碱失衡时需特别注意。
【注意事项】1混合液最好现配现用。
聚氯乙烯(PVC)输液袋,应于24h内输完,最多不能超过48h,而且应放置在4℃冰箱保存。
如果是聚乙烯醋酸醋(EVA)输液袋则可保存7d2配好的混合营养液输液袋上应注明床号、姓名和配制时间。
3混合液中不要加入其他药物,除非已有资料报道或验证过。
胰岛素和抗菌药物的输入方法如下:1)胰岛素胰岛素在营养液中较稳定。
如果病人血糖调节比较稳定,可按胰岛素与葡萄糖的比例将胰岛素加入营养液中与营养液同时输入,并要定时测定血糖。
2)抗菌药物所有的抗菌药物都不能加在营养液中输入,以免被稀释和营养液输入时间过长而降低药效。
可将抗菌药物加人10毫升液体中,串上输液管道后与输液袋管道的侧孔相连接或使用三通接头连接,把营养液管道的螺旋夹关闭,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营养液输入管道再打开抗菌药物管道上的螺旋夹,输入抗菌药物,输入完毕后,撤去抗菌药物管道,再用20mL生理盐水冲洗营养液输入管道。
打开营养液输入管道,继续输入营养液。
4微量元素在全营养混合液(TPN)中的稳定性。
铜能促进维生素C的氧化分解,降低维生素B12的活性。
铁在含磷酸的输液中慢慢产生胶体铁沉淀。
如用国产的氯化钾注射液,因其4着色剂磷酸核黄素,可遇锌析出结晶阻塞终端滤器的滤孔,所以,对附加剂酸配值变化应予注意。
TPN复合物的最终稳定性将受pH、组分浓度、电解质浓度和贮存及应用条件(温度、时间、光线)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应注意其配值,现配现用24h内输完。
5TPN液的临床应用常采用周围静脉和中心静脉给药。
当采用周围静脉给药时,疗程一般不超过15d,若长时间使用则应采用中心静脉给药。
输注TPN液不能时快时慢,太快易产生高血糖、尿糖、渗透性利尿脱水等,太慢则高营养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6TPN液的体积每天应控制在3000ml以下,为促进糖的利用,避免或减轻出现渗透性利尿和糖尿,应给予小剂量的胰岛素,同时为使葡萄糖及氨基酸进入细胞内,抵偿氨基酸分解代谢时钾离子比氮更多的丢失,必需补足钾离子。
在采用中心静脉给药时,为防止导管内血凝,每1000ml的TPN液中要加入肝素600-1200u,并定期测定患者的尿糖、血糖、血清电解质、血浆蛋白和尿素氮,通过监测防止患者出现代谢紊乱以及可能发生的其他合并症及不良反应。
7为防止环境受到污染,在临床应用TPN液的时段,要求视病房的环境状况定期用紫外线灯消毒,室温最好保持在18-26℃,室内常态下要保持通风、干燥、采光。
【“全合一”营养液的配置】1配置环境:配置间洁净度为万级,水平层流台洁净度为百级。
由于全静脉营养液内的某些成分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脂肪乳的稳定性易受到各种因素如电解质、pH值和温度的影响,某些维生素的稳定性会受到光线和空气的影响,所以其混合配置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
正确的做法:氨基酸为两性分子,具有缓冲和调节pH作用,故电解质(10%氯化钾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25%硫酸镁注射液、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优先加入氨基酸注射液中,也可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多种微量元素只能加入氨基酸注射液中,因其pH值为,呈酸性,可使葡萄糖脱水形成有色聚合物而变浅黄色;丙氨酰谷氨酰胺、门冬氨酸鸟胺酸、精氨酸、谷氨酸钠、乙酰谷酰胺加入氨基酸注射液中;水溶性维生素应以乳剂形式与脂肪乳混合即先用脂溶性维生素溶解然后加入脂肪乳中,因水溶性维生素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受光线、空气影响,而脂肪乳有保护水溶性维生素免受紫外线照射而发生降解;胰岛素、磷制剂(格列福斯、复合磷酸氢钾)只能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其余成分如维生素K1、复方维生素B4、辅酶A、复合辅酶、三磷酸腺苷二钠氯化镁、三磷酸腺苷、二丁酰环磷腺苷钙等优先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也可加入氨基酸注射液中;最后先将氨基酸注射液和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再与脂肪乳混合。
2注意事项:钙制剂(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与磷制剂(格列福斯、复合磷酸氢钾)会形成磷酸氢钙沉淀,故两者应分开加入不同瓶中;维生素C和含维生素C制剂(水溶性维生素)为还原剂,会与多种微量元素、醌类维生素K1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两者应分开加入不同瓶;每加5完一种药都需及时核对澄明度,以防有色物质加入后影响检查;不是整支的药物应先及时取量加入,以防后面不小心整支加入,并把取量写在瓶签或输液标签上,以便核对;混合完毕后,应先进行排气再锁口,然后翻转全静脉营养袋,使里面各组份充分混均;配好的TPN若没有马上使用,应避光冷藏。
【“全合一”营养液的输注】1.经外周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适应证:①短期肠外营养(<2周)、营养液渗透压低于1200mOsm/LH2O者;②中心静脉置管禁忌或不可行者;③导管感染或有脓毒症者。
优缺点: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避免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机械、感染),且容易早期发现静脉炎的发生。
缺点:输液渗透压不能过高,需反复穿刺,易发生静脉炎。
故不宜长期使用。
2.经中心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1)适应证:肠外营养超过2周、营养液渗透压高于1200mOsm/LH2O者。
(2)置管途径: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上肢的外周静脉达上腔静脉。
优缺点: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易于活动和护理,主要并发症是气胸。
经颈内静脉置管使转颈活动和贴敷料稍受限,局部血肿、动脉损伤及置管感染并发症稍多。
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ICC):贵要静脉较头静脉宽、易置入,可避免气胸等严重并发症,但增加了血栓性静脉炎和插管错位发生率及操作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