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7篇
《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

《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范进中举》教案(必备10篇)人教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1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黄河中学刘春英一、设计依据1、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的传统名篇,作者以及漫画式的笔触,塑造了范进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腐儒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众生相,在讽刺科举制度的同时揭露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
首先要将人物放回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
第一课时主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资料,了解《儒林外史》、吴敬梓、科举制度等,分析其社会背景。
第二课时从探讨范进中举的悲喜剧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基础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小说学习,基本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并能够自行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对于人物的深层把握还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
3、教学任务分析:《语文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因此我对本课的把握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节,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去认识小说的主题,认识社会。
新课改还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
因为班级中学生层次存在的差异,我在设计问题时也照顾到各层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人都觉得有话可说,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2.能力目标分析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典型意义。
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范进中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所揭示的封建社会的黑暗现象,培养学生批判现实、关注社会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范进中举》的主要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尤其是实词、虚词的运用。
2. 作品中所揭示的封建社会黑暗现象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问题,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阅读理解测试,检验学生对《范进中举》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范进中举》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进中举》教案(通用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进中举》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走集上2 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
(2)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古典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范进中举》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
(2)介绍课文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古代习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举例说明。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如范进、胡屠户等,揭示其性格特点和社会形象。
(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个人感受,谈谈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6. 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方面。
教师也应考虑自身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以及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自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等方面。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模仿、创编、表演等形式,提高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范进中举》原文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3. 教学难点:(1)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讽刺意味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范进中举》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要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其作品《儒林外史》。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给予积极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给予适当评价。
3. 表演展示:评价学生在表演中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范进中举》原文2. 相关资料:关于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介绍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范进中举》的兴趣。
范进中举语文课文教案

范进中举经典优秀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分析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科举制度的严峻,体会主人公范进的艰辛与无奈。
(2)认识科举制度对个人命运和社会阶层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反映的古代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2)如何把握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科举制度及其历史背景。
(2)介绍课文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3)提问:同学们对课文《范进中举》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要求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成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示范如何分析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范进中举》。
2. 相关资料:关于科举制度、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介绍。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范进中举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范进中举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2.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难点、重点分析]1.本文如何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分析: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粗鲁没修养,一副市侩丑像。
胡屠户又道:“……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哩!”——讽刺、夸张意味很浓,胡屠户对“亲家”的嘲讽,反映了他的嫌贫爱富。
屠户见女婿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替他扯了几十回。
——横蛮不讲理的胡屠户,一下子变得憨态可鞠,十分可笑,用意颇深,讽刺效果很强。
2.与《孔乙己》相比较,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分析:A、从人物形象上看,写孔乙己侧重写孔乙己自身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的矛盾,通过对几个场面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完成的;写范进则侧重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通过他的疯和周围人的变化完成的。
B、从行文上看,《孔乙己》写了“笑”,笑得悲凉。
批判中见同情:,虽字面少见“笑”字,但却处处可笑,充满着嘲讽、批判。
C、从主人公的结局上看,一个悲惨,一个富贵,没爬上去和爬上去终究不是一回事,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实质。
3.本文如何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范进中举》,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范进中举》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范进中举》全文。
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特色。
3.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对文章深层次意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字词难关,理解文章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章内涵。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重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2. 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3.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翻译和解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范进中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以《范进中举》为例,讲解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3. 比较学习:引导学生将《范进中举》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谈话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八、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教案7篇范进中举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
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
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布置自学: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3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
)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三)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
(学生讲前先展示范进中举前后的有关图片)(四)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讨论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因为一旦中举,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
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难怪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这两道题是开放性题目,不要求有标准答案,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看法,鼓励有理有据,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五)移(知识迁移)(多媒体展示以下三个问题)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同学举例说说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
)3、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
(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五)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作业)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范进中举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难点:1.理解范进中举反而喜极发疯这一现象。
2.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过程:一、1、导入语: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是的,彩票!小小彩票。
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
在我国封建社会,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不是) 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
二、分析主人公范进1.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请学生简要复述这一情节。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明确: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
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
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
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提问: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贫困潦倒、唯唯诺诺、逆来顺受、圆滑、虚伪、世故、猥琐懦弱、热衷功名4.提问:刻画范进这一人物形象,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5.提问。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小说对比描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三、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找找全文可笑的地方,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主题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五。
结合对文本内容和范进的理解,请你为“范进中举”拟一副对联。
六。
作业: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就在胡屠户刚笑咪咪地走出范进家门,没多久,来了四报说,前三报弄错了,中举的不是现在的范进,而是邻庄范进。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故事,不少于200字。
《范进中举》教案篇三一.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
但作文水平低。
三.教法分析《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安琪的礼物》,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
如果全由老师讲课,学生就会先有了一个定式思维,认为老师的都是对的,就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但让学生先预习,再讲自己预习的收获和心得或预习时的疑问,其他的同学通过讨论可以发表与他不同的看法或解答他的疑难。
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也常常有激烈的辩论,学生对所学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四.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五.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六.解决办法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平台。
九.教学步骤(一)布置自学:1.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A.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B.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C.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
)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
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三)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四)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出示幻灯片: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