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

合集下载

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山有高低,有陡峭的峻岭,也有平坦的山坡。

人们常说“文如山”,意思是说文学作品像山一样,有高山峻岭般的影子,也有平缓如坡的稳定。

在我看来,文学作品更像是一座高山,而不是平坦的山坡。

平坦的山坡,没有太多的变化和挑战,给人的感觉平淡无奇,乏味无聊。

而高山则不同,它凭借其高耸的身姿和险峻的路线,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挑战感。

阅读文学作品也是一样的道理。

文如山,不仅因为字里行间蕴含着山水之美,更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高山之上的独特体验。

读文如登山,一开始是艰辛和困苦,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文学作品的海洋中航行,我们需要懂得游泳,方能畅游其中。

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才能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文学作品有时会让人产生迷茫和疑惑,仿佛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岩,需要全力以赴,才能攀登到高峰。

有时,文学作品又会让人陶醉仿佛漫步在乐山大佛的脚下,欣赏着山水之美。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带来这种强烈的体验和感受,是因为它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备了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与平坦的山坡不同,高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勇气,才能征服它。

同样,阅读文学作品也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品味。

只有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丽和智慧,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收获和进步。

平坦的山坡也有它的价值。

它给人以宽阔和舒适的感觉,也能让人感到平静和安详。

文学作品中的平坦之处,就像山坡的柔和,给人带来了愉悦和放松。

有时,我们也需要这样一片平坦的土地,让我们暂时停下脚步,休息和回味。

文如山,大部分时候更像是高山而不是平坦的山坡。

它给人带来了独特的体验和挑战,让人在攀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平坦的山坡也有其价值,它给人带来了舒适和安宁。

无论是面对高山峻岭还是平缓山坡,我们都应该勇往直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发现和探索文学作品中的美丽和智慧。

高中作文_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

高中作文_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

四、层层铺垫法。
• 铺垫就像登山的台阶,一级一级引人入胜;铺垫就 像潮水掀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作文也是如此, 前面垫得越厚,后面就站得越高。 • 《明湖居听书》中,相貌丑陋的男人出场的演奏, 已令“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接着黑妞的演唱更 令人“叹为观止”。经过这一衬再衬,最后王小玉 才出场演唱,她当然就更胜一筹了。 • 《猎户》中的尚二叔和“百中”老人,为董昆的出 场作了铺垫,有力地衬托了打豹英雄的形象。 • 这两文,欲擒故纵,层层映衬,逐步铺垫,写得跌 宕生姿,曲折有致。
走进现场
“三顾茅庐”
• “刘玄德三顾茅庐”是曲折叙事的典范,毛宗岗的评点也历来 为人称道,注意品字、品句、评章法。 •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极尽曲折之能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作者之所以要这样极尽曲折之能事,首先是如实地反映生活的 面貌。诸葛亮再三地不肯露面,一方面是避乱世之秋,不愿出 山,另一方面也是考验刘备的诚意和为人。其次是为了通过曲 折的情节来刻画人手的性格。诸葛亮再三地避而不见,刘玄德 三顾茅庐,写出了诸葛亮的矜持、老练、沉着、精于谋略等性 格特点,刻画了刘备求贤若渴、有诚意、有耐心的性情,同时, 也写出了张飞的粗鲁、莽撞,关羽的稳重、宽厚等。第三是为 了增加阅读的趣味,正如古人所言:“诗文无顿挫,只是说白 话,无复行文之妙。顿挫者,横断不即下,欲说又不直说,所 谓‘盘马弯弓惜不发’。若一直滚去,如骏马下坡,无控纵之 妙,成何文法?”小说愈是曲折多变,愈能增加读者阅读的兴 趣。
文似看山不喜平
----叙事贵曲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曹永斌
Email:jsjrcyb@cn
学习目标
•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写文章宜曲不 宜直的道理,了解曲折叙事与正确反映社 会生活的关联。 • 2、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艺 术方法来营造文章的波澜。 • 3、在“有人敲门”等写作实践中,激发学 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卢钰《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二板块“陨落与升华”的第一篇文章。

它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同学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同学们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清代散文家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指出:“文似看山不喜平。

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

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

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这里说的是,写文章要像山一样起起伏伏,不要平淡无味,要写出点波澜,有曲折起伏,那才吸引人。

欧·亨利的小说一向以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吸引读者,《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作品正体现了这一点。

小说的开端,描述了在纽约的格林尼治村,有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主人公苏艾和琼珊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年轻画家,她们租用了同一间画室并在一起生活、工作,但很不幸,琼珊感染了肺炎,生命垂危。

情节不断发展,尽管好友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琼珊就是不理睬,只是痴痴地望着窗外凋零的藤叶。

此刻的她,已经放弃了求生的努力,而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随风飘零的树叶上,深信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时,她也该离开人世。

故事的高潮,出乎琼珊和读者的意料,正是那最后一片叶子使得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第二天早晨,当苏艾拉开窗帘时,苏艾和琼珊都惊呆了:“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

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这使得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最终,琼珊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地永不飘落?最终,苏艾揭示了谜底,原来是老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身的杰作,而正是这幅作品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文似看山不喜平——学会如何写出记叙文的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学会如何写出记叙文的波澜
• 第九讲 文似看山不喜平 • ——学会如何写出记叙文 的波澜
•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曾说“文似看山 不喜平”,即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 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从阅读心理上 来说,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 人入胜的效果。 • 所写记叙文在做到真情实感动人心的同时, 要注意情节的曲折含蓄,就是说要写出事 件的波澜、曲折,多一点曲折起伏的情节 设置意识。只有把一件事叙述得多些变化、 起些波折,才能引人入胜。那么,如何才 能做到文章一波三折,使得文章富有波澜
• 文章升格后成为一篇构思独到的记 叙文。作者巧借神枪手泰勒以第一人称自述 的方式,先写了“神枪手之死”,吸引读者 去探究其死因。接着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万无 一失的具有神奇色彩的“神枪手”形象,揭 示了“平常心”是“神枪”的根源。以上的 内容是为了与下文对照,为下文蓄势。当 “消灭对方长官”的任务落到他头上的时候, 他太渴望名誉与成功 —— 那枚“特等射手”奖 章,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伏笔。紧接着用蛇的 出现增添文章的波澜,增强了紧张气氛,揪 紧了读者的心,起到了对照作用,神枪手能 战胜现实中的“蛇”,但却无法战胜自己的
• 作为一名狙击手,我想我是优秀的。每次 在执行长官所发出的命令时,我都能做到 万无一失。他们也曾问我制胜的玄机,我 笑而不答——在我眼中,输赢对我并不重要, 我需要做的,只是瞄准,扣动扳机,射击, 然后静静地等待着他们像对待英雄一般把 我高高地抛向空中,因为我知道,即使一 次失手,我仍会是人们心中的王者,毕竟, 这只是练习。
• 写记叙文,可以通过虚构故事或自身或他 人身上发生的真实事件,揭示“目的颤抖” 的危害,平常心的重要性。写法上,文似 看山喜不平,正如脂砚斋评《红楼梦》所 说:“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萦回, 便是死水。”所以记叙文的写作需要运用 技法,如渲染、铺垫、伏笔、对比、衬托 等手法。从人称上,可以采用第一人称自 述的方式增强真实性可信度,也可采用第 三人称写作,自由灵活,写作时应注意心 态的变化要自然,心理描写要细腻真实, 揭示出“目的颤抖”的原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及解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及解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及解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及解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及解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答案: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答: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与您离别之时心中包含着无限的情意,我们都是现在都是出外做官。

全国各地有知心的朋友,即便是在遥远的地方也好像很近一样。

不必在送行的岔路上分手的时候,像是多情的男女一样挥泪告别泪水浸湿了衣襟。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从整片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都是在劝友人在离别的时候不要那么哀伤。

从第一句山式地貌可以看出了送别的情景,而第二句直接说明了离别的必然,第三句则是说明了即便是天涯海角,朋友之间的情意也是不能阻断的。

最后一句更是直接点题了“送”,对于朋友的叮嘱以及自己情怀的吐露,可以说整个诗作意境非常的矿大,是送别诗当中的经典之作。

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上来看,作者在长安缩写,而这位杜少府则是将要去四川上任,这时候王勃在长安城送别,别离的时候就将这首诗送给了他。

诗中的第三句是经典名句,将前面的忧伤淡淡地冲开,诗人设想到了今后两个人的心境,即便是相隔天涯海角,只要心意连接在一起,那么也就近在咫尺。

这和一般的别离诗的情调有所不同,不仅反映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更是一句富含哲理的经典名句,让人印象深刻,赋予了友谊深刻的定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一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可以从审美情趣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于山水的热爱是非常普遍的,他们在创作诗词、画作时都以山水为素材。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而且在中国文学中,也有大量描写山水情怀的诗歌,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等等。

这些诗词,画作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对自然景观的追求和品味,也表达了文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赞赏和推崇。

那么,为什么文人们喜欢山水而不喜平凡之地呢?这其中蕴含着文人对于内心世界的一种诉求和寻求。

山水之间的美景对于文人来说是一种情感抒发和心灵寄托的象征。

在山水之间,他们可以尽情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博大与神秘,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平凡之地虽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却缺少了那一份灵动的美感。

山水情怀的内涵和意境,就如同文人内心的表达和追求,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文人趋之若鹜的原因吧。

把“文似看山不喜平”仅仅理解为审美情趣的表达未免有点狭隘。

因为这句话所表达的观念,更多地是一种对于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的一种映射。

山水之间的美景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对于生活而言,也应该有那么一份对于美好的追求和期待。

生活中总是充满着种种不如意,繁芜纷杂,迷失了自己,但如果我们有着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那么即使处于困难的环境之中,也可以找到一丝温暖与希望。

“文似看山不喜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追求一种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情趣。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愈发加快,工作压力也日益增大,生活中总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纷扰,有时难免让人觉得单调乏味。

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并不是由外在环境的繁华与否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内心的世界。

在我们日常的琐碎生活中,如果我们内心还有一份对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那么即使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充满了色彩。

“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品味。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许我们曾有过许多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内心也许会变得越来越平静和淡然,甚至对于美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麻木和厌倦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600字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600字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600字《文似看山不喜平》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写作文就像看山一样,如果山平平的,一点儿也不高,也没有什么起伏,那多没意思呀!文章也是这样,如果从头到尾都平平淡淡,没有一点变化,读起来就会很无聊。

比如说,我们写一次有趣的旅行。

如果只是说“我去了一个地方,那里很美,我玩得很开心”,这就太平淡啦!我们可以说一说路上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情,比如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还抢了我们的零食;或者是在河边捉鱼,结果不小心摔了一跤,弄湿了衣服。

这样,作文就变得有趣多啦!再比如写一个人,如果只说“他长得很帅,学习很好”,这多没劲儿!我们可以讲讲他做过的一件特别勇敢的事,像是在公交车上帮助老奶奶抓小偷;或者是他有一次考试没考好,但是没有放弃,努力学习,取得了好成绩。

这样的描写,是不是能让这个人变得更加生动呢?所以呀,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让它像一座有高有低、有起有伏的山,这样大家才会喜欢读。

《文似看山不喜平》小朋友们,今天我来和你们说一说写作文的小秘密。

你们想想,如果一座山,从这头看到那头,都是一样高,一样平,是不是一点儿都不好看?写作文也是这个道理哦。

就像我上次写“我的妈妈”,如果我只说“我的妈妈很爱我,每天给我做饭”,这多普通呀!后来我改了改,我写妈妈有一次生病还坚持给我做饭,我看到她苍白的脸,心里特别感动。

这样是不是就好多啦?还有一次,我写“春天来了”,我一开始就写“春天来了,花开了,树绿了”。

老师说太简单啦!然后我就加上了我在公园里看到的景象,有小朋友在放风筝,风筝飞得高高的;还有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个不停。

这样一写,春天就变得更美丽啦!所以,我们写作文要像山一样,有高有低,有精彩的地方,这样别人读起来才会觉得有意思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万安
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1年第04期
古人有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写文章亦是如此,一篇考场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名篇引路
和父亲牵手
詹草
黄昏时分,依旧是懒洋洋地趴在窗台上看风景。

在嘈杂和喧闹中度日,一颗疲而倦怠的心,总想在一天里的某个时刻得到一点点宁静与安闲。

而此时此刻的我,也只不过是想要清风与这隅难得的安静梳理我千头万绪的心情。

【开篇的心理描写细腻传神,巧留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然而,就在這样一个不经意的时刻,一幅温馨的画面触动了我的心弦。

那是一对父女俩,小女孩大约只有两三岁,坐在父亲的自行车后,伸出手去使劲儿地喊着:“爸爸,牵!”可是父亲为了确保小女儿的安全,正全神贯注地骑着车。

孩子急了,伸出的手抓住了父亲的衣角,父亲于是腾出一只手去牵住孩子的手,另一只手牢牢地控制着自行车。

孩子于是心满意足了,露出开心的小模样。

而她的父亲却是一脸的紧张和小心翼翼。

我忍不住微笑起来,心竟被一种莫名的感动填得满满的……【运用极其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副温馨感人的牵手画面,为后文议论做了铺垫。

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生动活泼,现场感强。


几年前,也是这样一个黄昏,我曾看见一位父亲牵着小女儿在花园里赏花,两个人和谐而又自然地沉浸在他们的世界中,旁若无人。

那一刹那,一切仿佛只为了父女俩而存在。

【巧妙引用插叙,画面温馨,直奔主题。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通过卞之琳的诗句来引出论述,行文生动有趣,语言富有哲理。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在做那个站在楼上看风景的人,可是每次看到这一幕幕的父女温情,我敏感的心就总是暖暖的而又润润的,我知道我早已过了那种可以无拘无束地依偎在父亲怀里撒娇的年纪,甚至连和父亲牵着手,仿佛都成了一种奢求。

刚到异地求学那阵儿,父亲送我。

过马路的时候,父亲突然牵住了我的手。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可我却从这个小小的动作中读出了父亲对我的全部感情。

他完全是自然的真情流
露,可他的女儿却从这个他几乎会忽略的动作中体会到她的父亲是怎样用心在爱她。

【再次运用插叙,写出了“父爱”的博大深沉,且让行文波澜起伏。


也许,当我们走过人生一个又一个驿站的时候,我们忽略过许许多多要用心体味的感情。

也许匆匆的成长脚步让我们觉得父亲渐渐离得远了。

但是,不要忘记,父亲也曾牵过我们的手,也许我们真的会走得很远,但是父亲却从不曾在心里放过我们的手啊!
真想,再和父亲牵手!【结尾点题升华,照应标题,结构圆融。


(摘自《读者文摘》2020年第2期)
写作借鉴
1.选材新颖,视角独特。

本文作者独具匠心,为了凸显“父爱”的话题,作者选取了“牵手”的三个现实场景,尤其是第三个画面,父亲虽然已多年不再牵“我”的手,但在车流滚滚的异地过马路这一特定时刻,他是那样自然地伸出了手。

这样的选材贴近生活,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2.对比写人,凸显形象。

孩子要牵父亲的手不需要理由,甚至是在父亲全神贯注骑车过马路的时候,可能是需要安全感,可能是因为习惯,也可能只是出于好玩。

她的要求得到了满足,却不知父亲为此要付出百倍的紧张。

那孩子奶声奶气的“牵——”和父亲小心翼翼、全神贯注的“骑”,这样对比写人,构成了一幅多么动人的画面啊!
3.善用插叙,时空转换。

作者站在楼上看到如此曼妙的风景,并从中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

这些插叙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更突出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底蕴,使文章的主题显得更丰满厚重。

并且,还起到设置铺垫的作用,作者最后写长大的孩子终于完全彻底地读懂了父爱,这样的抒情是水到渠成极其自然的,饱含深情的议论深深地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本文给我们的又一启发是,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在组合材料时,可以突破单一的叙事方法,为了达到主题凸显的目的,可以将顺叙和插叙(或倒叙)巧妙地结合起来,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4.双线并进,引人入胜。

线索是谋篇布局的重要手段。

线索,能把文章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好的线索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主题突出,相反,线索不清就会使文章结构松散,主题不明确。

此篇记叙文以“牵手”为明线,以情感“父爱”为暗线,双线并进,能使叙述更为集中,更为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有无数个美妙的瞬间,瞬间展示的是拼搏的汗水,隐藏的是过程的艰辛,蕴藏的是情感的积聚。

一瞬间,可以创造历史,可以凝聚永恒。

同时,只有善于捕捉和感悟生活的瞬间,人生才会变得丰富而精彩。

那么你和“一瞬间”有哪些故事或经历呢?请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
这道作文题意在鼓励学生说实话、吐真言,形式新颖,意义深远!从写作内容来看,我们要抓住关键词“一瞬间”,用组词法填上自己感受较深的内容,如“一瞬间,我们多么感动”“一瞬间,我们多么震撼”“一瞬间,我们多么伤心”“一瞬间,我们泪流满面”“一瞬间,我们与死神在抗争”“ 一瞬间,我们忘记了天荒地老”“ 一瞬间,我们的心连在一起”,等等。

在这里“刻”是指“时间”,“ 一瞬间”是指很短的时间。

一瞬间发生的事里有大事,如奥运会夺取金牌的瞬间镜头、四川芦山大地震等;有小事,如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甚至于一缕春风、一行文字、一幅画面等,于不经意间怦然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

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象,深刻的哲思,一瞬间漾遍全身,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强,并且学会生活与创造。

从选材和文体来看,文章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要紧紧抓住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表述,要形象化、典型化、具体化,而不是概括抽象地说。

佳作赏析
那一瞬间,我哭了
万孝刚
又是星期天了,我拎着大包小包来到马路边,等车上学去。

从家门到马路,只有二十几米的距离,可他执意跟出来,还抢着背起我那又大又沉的书包。

他在前,我在后。

看得出,他很吃力。

他弓着身子,尽力保持平衡,可还是有些踉跄。

“还是给我吧。

”我淡淡地说。

他回过头来,满脸通红,摇着头说:“那么近,没问题的。

”然后便小跑着远离了我,好像怕我抢走似的。

站在路边,我把东西放在脚旁,便两眼直直望着公路的尽头。

风很大,吹得脸生冷。

我跺着脚,心里埋怨起来。

而他却唱着歌,不停地在我身边转来转去,其实他已经冷得身子抖了起来。

我心不在焉地说:“你回屋里去吧。


他笑着说:“我一点儿都不冷。


我不再理他。

在我看来,一个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和一个不思进取的小学生之间是没有共同语言的。

我曾经试图改变他。

我要他好好学习,我给他布置学习任务,我跟他谈学习的重要性。

可这些从未起到任何效果。

所以我认定我和他是无法交流的。

車终于来了,我上了车,他在窗外兴奋地冲我喊:“哥哥,bye-bye!”我嘴角动了动,微微点了点头,算是和他告别。

车缓缓开动,越来越快。

我看着他,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越来越小,直到从我的视线里消失。

我从未见到他那样安静长久地站立,他从来都是不知疲倦的,可这一刻,他却如此安静。

我忽然想起一些关于他的故事。

在他三岁多时,不知谁问他:“如果有人欺负你的哥哥,你会怎么办?”他二话不说便从后院拖出一根长竹竿,“他敢——”结果卡在了门口;有一次,家里买回了很多零食,我去学校那一天,吃过午饭后,我回自己的房间取书包,推门进去时,我看见他慌乱地站起来,不停地用手擦着嘴,我知道他又在偷吃了,到学校时我才发现自己的书包里塞满了零食;每次我心情不好时,他都会坐在离我很近的地方,一遍一遍轻声地叫我,直到我搭理他为止……
天空很蓝,万里无云,可我的眼睛却模糊了。

佳作点评
这是一篇真情流露的文章。

从内容角度来看,作者选材生活化,以“弟弟送我上学”为线索,从语言、动作、环境等多个角度刻画了弟弟善解人意、天真善良的特点。

比如“然后便小跑着远离了我,好像怕我抢走似的”这一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弟弟对“我”的依恋和不舍。

文章选点虽小,张力却极大,真情直逼人心。

从表达方面来看,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我”前后的心理变化,凸显了人物形象,运用了时空转换的手法,插叙了弟弟小时候的事情,增强了文章的起伏。

此外,作者善于描写与渲染,比如“天空很蓝,万里无云,可我的眼睛却模糊了”,情感真挚,主题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