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山有高低,有陡峭的峻岭,也有平坦的山坡。
人们常说“文如山”,意思是说文学作品像山一样,有高山峻岭般的影子,也有平缓如坡的稳定。
在我看来,文学作品更像是一座高山,而不是平坦的山坡。
平坦的山坡,没有太多的变化和挑战,给人的感觉平淡无奇,乏味无聊。
而高山则不同,它凭借其高耸的身姿和险峻的路线,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挑战感。
阅读文学作品也是一样的道理。
文如山,不仅因为字里行间蕴含着山水之美,更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高山之上的独特体验。
读文如登山,一开始是艰辛和困苦,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文学作品的海洋中航行,我们需要懂得游泳,方能畅游其中。
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才能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文学作品有时会让人产生迷茫和疑惑,仿佛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岩,需要全力以赴,才能攀登到高峰。
有时,文学作品又会让人陶醉仿佛漫步在乐山大佛的脚下,欣赏着山水之美。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给人带来这种强烈的体验和感受,是因为它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备了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与平坦的山坡不同,高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勇气,才能征服它。
同样,阅读文学作品也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品味。
只有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丽和智慧,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收获和进步。
平坦的山坡也有它的价值。
它给人以宽阔和舒适的感觉,也能让人感到平静和安详。
文学作品中的平坦之处,就像山坡的柔和,给人带来了愉悦和放松。
有时,我们也需要这样一片平坦的土地,让我们暂时停下脚步,休息和回味。
文如山,大部分时候更像是高山而不是平坦的山坡。
它给人带来了独特的体验和挑战,让人在攀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平坦的山坡也有其价值,它给人带来了舒适和安宁。
无论是面对高山峻岭还是平缓山坡,我们都应该勇往直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发现和探索文学作品中的美丽和智慧。
高中作文_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

四、层层铺垫法。
• 铺垫就像登山的台阶,一级一级引人入胜;铺垫就 像潮水掀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作文也是如此, 前面垫得越厚,后面就站得越高。 • 《明湖居听书》中,相貌丑陋的男人出场的演奏, 已令“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接着黑妞的演唱更 令人“叹为观止”。经过这一衬再衬,最后王小玉 才出场演唱,她当然就更胜一筹了。 • 《猎户》中的尚二叔和“百中”老人,为董昆的出 场作了铺垫,有力地衬托了打豹英雄的形象。 • 这两文,欲擒故纵,层层映衬,逐步铺垫,写得跌 宕生姿,曲折有致。
走进现场
“三顾茅庐”
• “刘玄德三顾茅庐”是曲折叙事的典范,毛宗岗的评点也历来 为人称道,注意品字、品句、评章法。 •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极尽曲折之能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作者之所以要这样极尽曲折之能事,首先是如实地反映生活的 面貌。诸葛亮再三地不肯露面,一方面是避乱世之秋,不愿出 山,另一方面也是考验刘备的诚意和为人。其次是为了通过曲 折的情节来刻画人手的性格。诸葛亮再三地避而不见,刘玄德 三顾茅庐,写出了诸葛亮的矜持、老练、沉着、精于谋略等性 格特点,刻画了刘备求贤若渴、有诚意、有耐心的性情,同时, 也写出了张飞的粗鲁、莽撞,关羽的稳重、宽厚等。第三是为 了增加阅读的趣味,正如古人所言:“诗文无顿挫,只是说白 话,无复行文之妙。顿挫者,横断不即下,欲说又不直说,所 谓‘盘马弯弓惜不发’。若一直滚去,如骏马下坡,无控纵之 妙,成何文法?”小说愈是曲折多变,愈能增加读者阅读的兴 趣。
文似看山不喜平
----叙事贵曲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曹永斌
Email:jsjrcyb@cn
学习目标
•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写文章宜曲不 宜直的道理,了解曲折叙事与正确反映社 会生活的关联。 • 2、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艺 术方法来营造文章的波澜。 • 3、在“有人敲门”等写作实践中,激发学 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
文似看山不起平的理解

正确的说法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
是说写文章要象山一样起起伏伏,不要平淡无味,要写出点波澜,有曲折起伏,那才吸引人。
这是一句俗语,出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
“文似看山不喜平”就好比画家不大喜欢画比较单调的平原一样,高山、大海则不一样,有高低,有起伏,有层次,有激荡,气象万千,变幻无常,是文人墨客最喜欢涉足的地方。
就文章而言,要犹如山川,波澜起伏,变化有致,而不是四平八稳,平铺直叙。
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卢钰《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二板块“陨落与升华”的第一篇文章。
它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同学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同学们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清代散文家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指出:“文似看山不喜平。
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
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
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这里说的是,写文章要像山一样起起伏伏,不要平淡无味,要写出点波澜,有曲折起伏,那才吸引人。
欧·亨利的小说一向以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吸引读者,《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作品正体现了这一点。
小说的开端,描述了在纽约的格林尼治村,有一个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主人公苏艾和琼珊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年轻画家,她们租用了同一间画室并在一起生活、工作,但很不幸,琼珊感染了肺炎,生命垂危。
情节不断发展,尽管好友苏艾鼓励琼珊要有信心战胜病魔,琼珊就是不理睬,只是痴痴地望着窗外凋零的藤叶。
此刻的她,已经放弃了求生的努力,而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随风飘零的树叶上,深信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时,她也该离开人世。
故事的高潮,出乎琼珊和读者的意料,正是那最后一片叶子使得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第二天早晨,当苏艾拉开窗帘时,苏艾和琼珊都惊呆了:“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
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这使得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最终,琼珊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是什么力量使它奇迹般地永不飘落?最终,苏艾揭示了谜底,原来是老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身的杰作,而正是这幅作品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文似看山不喜平——学会如何写出记叙文的波澜

•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曾说“文似看山 不喜平”,即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 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从阅读心理上 来说,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 人入胜的效果。 • 所写记叙文在做到真情实感动人心的同时, 要注意情节的曲折含蓄,就是说要写出事 件的波澜、曲折,多一点曲折起伏的情节 设置意识。只有把一件事叙述得多些变化、 起些波折,才能引人入胜。那么,如何才 能做到文章一波三折,使得文章富有波澜
• 文章升格后成为一篇构思独到的记 叙文。作者巧借神枪手泰勒以第一人称自述 的方式,先写了“神枪手之死”,吸引读者 去探究其死因。接着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万无 一失的具有神奇色彩的“神枪手”形象,揭 示了“平常心”是“神枪”的根源。以上的 内容是为了与下文对照,为下文蓄势。当 “消灭对方长官”的任务落到他头上的时候, 他太渴望名誉与成功 —— 那枚“特等射手”奖 章,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伏笔。紧接着用蛇的 出现增添文章的波澜,增强了紧张气氛,揪 紧了读者的心,起到了对照作用,神枪手能 战胜现实中的“蛇”,但却无法战胜自己的
• 作为一名狙击手,我想我是优秀的。每次 在执行长官所发出的命令时,我都能做到 万无一失。他们也曾问我制胜的玄机,我 笑而不答——在我眼中,输赢对我并不重要, 我需要做的,只是瞄准,扣动扳机,射击, 然后静静地等待着他们像对待英雄一般把 我高高地抛向空中,因为我知道,即使一 次失手,我仍会是人们心中的王者,毕竟, 这只是练习。
• 写记叙文,可以通过虚构故事或自身或他 人身上发生的真实事件,揭示“目的颤抖” 的危害,平常心的重要性。写法上,文似 看山喜不平,正如脂砚斋评《红楼梦》所 说:“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萦回, 便是死水。”所以记叙文的写作需要运用 技法,如渲染、铺垫、伏笔、对比、衬托 等手法。从人称上,可以采用第一人称自 述的方式增强真实性可信度,也可采用第 三人称写作,自由灵活,写作时应注意心 态的变化要自然,心理描写要细腻真实, 揭示出“目的颤抖”的原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及解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及解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及解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及解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答案: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答: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与您离别之时心中包含着无限的情意,我们都是现在都是出外做官。
全国各地有知心的朋友,即便是在遥远的地方也好像很近一样。
不必在送行的岔路上分手的时候,像是多情的男女一样挥泪告别泪水浸湿了衣襟。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从整片诗中可以看出诗人都是在劝友人在离别的时候不要那么哀伤。
从第一句山式地貌可以看出了送别的情景,而第二句直接说明了离别的必然,第三句则是说明了即便是天涯海角,朋友之间的情意也是不能阻断的。
最后一句更是直接点题了“送”,对于朋友的叮嘱以及自己情怀的吐露,可以说整个诗作意境非常的矿大,是送别诗当中的经典之作。
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上来看,作者在长安缩写,而这位杜少府则是将要去四川上任,这时候王勃在长安城送别,别离的时候就将这首诗送给了他。
诗中的第三句是经典名句,将前面的忧伤淡淡地冲开,诗人设想到了今后两个人的心境,即便是相隔天涯海角,只要心意连接在一起,那么也就近在咫尺。
这和一般的别离诗的情调有所不同,不仅反映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更是一句富含哲理的经典名句,让人印象深刻,赋予了友谊深刻的定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翻译及赏析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一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岔路上,伤心地痛哭;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可以从审美情趣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于山水的热爱是非常普遍的,他们在创作诗词、画作时都以山水为素材。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而且在中国文学中,也有大量描写山水情怀的诗歌,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等等。
这些诗词,画作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对自然景观的追求和品味,也表达了文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赞赏和推崇。
那么,为什么文人们喜欢山水而不喜平凡之地呢?这其中蕴含着文人对于内心世界的一种诉求和寻求。
山水之间的美景对于文人来说是一种情感抒发和心灵寄托的象征。
在山水之间,他们可以尽情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博大与神秘,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平凡之地虽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却缺少了那一份灵动的美感。
山水情怀的内涵和意境,就如同文人内心的表达和追求,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文人趋之若鹜的原因吧。
把“文似看山不喜平”仅仅理解为审美情趣的表达未免有点狭隘。
因为这句话所表达的观念,更多地是一种对于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的一种映射。
山水之间的美景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对于生活而言,也应该有那么一份对于美好的追求和期待。
生活中总是充满着种种不如意,繁芜纷杂,迷失了自己,但如果我们有着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那么即使处于困难的环境之中,也可以找到一丝温暖与希望。
“文似看山不喜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追求一种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情趣。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愈发加快,工作压力也日益增大,生活中总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纷扰,有时难免让人觉得单调乏味。
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并不是由外在环境的繁华与否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内心的世界。
在我们日常的琐碎生活中,如果我们内心还有一份对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那么即使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充满了色彩。
“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品味。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许我们曾有过许多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内心也许会变得越来越平静和淡然,甚至对于美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麻木和厌倦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事要有点波澜
【教学目标】
1、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品味其艺术效果。
2、掌握一些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3、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素材整理】
名家之谈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脂砚斋语
中国的园林,往往是叠嶂迥廊,曲水萦绕,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展现“山重水复”,又不断展现“柳暗花明”。
读(写)文章也是如此。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
”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名著名篇在叙事中很注重写出波澜。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中皆不乏其例。
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杨志、鲁智深等人物的命运发展起起落落,作者的巧妙设置令人叹服。
当然外国文学作品也具有这个特点,《项链》构思独具匠心,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生际遇几番变化,围绕项链情节的戏剧性的推进紧紧牵系着读者。
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俄国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他们的异曲同工之妙皆在于情节的波澜起伏,形成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但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
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兴波澜的方法,巧妙地显示出事件的波澜。
【思路点拨】
①情节突转法:
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
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②设置悬念法:
设置悬念的方法有以下三种:A.倒叙法。
即利用突出事件结果的手段设置悬念,使读者
知道导致这种结果的事件的起因及发展过程。
B.反常法。
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导致这种反常言行的原因的期待心理。
C.切隔法。
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起来。
从某一具体事来说,就是中途中断叙述,转叙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
一个悬念贯彻始终,或者环环设置,不但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富于变化美,而且还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张有弛,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③铺陈误会法: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
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
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
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
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
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可以造成文章波澜的还有设计巧合法、抑扬交错法等。
需要注意的是,一篇文章写事件的波澜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例文借鉴】
求职始末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
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
想到年迈的父母正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
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恰到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一聘请书。
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
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
【常见误区】
1、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的中心关系不大,会使文字冗长拖沓。
2、情节的构思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
【写作训练】
请以“意外”为话题,自拟题目或从下边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波澜。
①使我(难忘、惊讶)的一件事②出人意料的一件事③疙瘩是怎样解开的④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