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件)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药PPT课件

UV
TLC-S
原子 吸收
滴定
26 38 1 38
2020年版 1265 70 41 33 2 53
精选PPT课件
(三)增订剂型品种
新增 露剂品种:金银花露 涂膜剂品种:疏痛安涂膜剂
精选PPT课件
增修订பைடு நூலகம்容与特点
精选PPT课件
(一)收载品种数量大幅度增加
2005版收载中成药564种 2020版收载中成药1063种
精选PPT课件
2020年版药典一部立项情况
不上的原则:
(1)品种增加的越多越好,但不降低要求、不破 规矩,质量标准达不到要求的品种不上;
(2)含保护动、植物的不上; (3)含龙骨的不上; (4)含人中白、紫河车、五灵脂的不上; (5)含鲜活动物的不上。 (6)处方药材基源不清楚或基础工作薄弱的品种 原则上不收载。
(二)标准整体水平全面大幅度提高
黄氏响声丸 05版:TLC-S法测定贝母素乙含量 10版:HPLC法测定贝母素甲和贝母
素乙含量
精选PPT课件
(二)标准整体水平全面大幅度提高
4、HPLC用于乌头碱限量检查 如:原乌头碱限量检查基本用TLC,
二十五味珊瑚丸、木瓜丸用 HPLC检查乌头碱限量
精选PPT课件
(二)标准整体水平全面大幅度提高
5、含量测定增加了较多的新对照品 独一味:山栀苷甲酯和8-o-山栀苷甲酯 知母:芒果苷、知母皂苷BⅡ 青叶胆片:獐牙苦苷 金莲花润喉片:荭草苷
精选PPT课件
(三)药品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障
增加剂型安全性要求: 眼用制剂按无菌制剂要求;
(公告:中国药典关于眼用制剂无菌要求的 具体执行时间将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规范》实施的要求另行规定。)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摘要本文介绍了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重要性及其相关内容。
传统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诊疗方法和理论体系。
遵循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可以提高诊疗效果,保护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引言传统中医在中国历史悠久,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
中医的诊疗方法和理论体系与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
正因为如此,保护和规范传统中医的诊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旨在准确、科学地进行中医诊疗,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2.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重要性遵循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有助于规范中医的诊疗方法,确保其能够准确传承。
2.2 提高诊疗效果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不仅可以保护中医文化,还可以提高诊疗的效果。
通过规范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2.3 发挥中医的优势中医与西医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有助于发挥中医的优势,运用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3. 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内容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包括以下内容:3.1 诊断方法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对中医的诊断方法进行了规范,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
遵循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诊断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3.2 治疗方法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对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规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遵循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3.3 注意事项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还包括一些注意事项,如对特殊人群的诊疗要求、卫生操作规范等。
遵循这些注意事项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及诊疗的科学性。
4. 结论传统中医特色诊疗规范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的重要举措。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一、引言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是中医学中独特的诊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规范的指导,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影响了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为了规范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效果,制定了以下操作规范方案。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范方案适用于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包括经络穴位诊疗、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
三、操作规范1.器械与场所准备(1)确保使用的针灸针、推拿仪器等器械洁净无损,并进行必要的消毒。
(2)保证诊疗场所安全、环境舒适,准备必要的灯光、温度和音乐等。
(3)提供适当的诊疗床椅,以便患者就诊时能够舒适地躺卧或坐姿。
2.問診與初診(1)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了解病史、症状及不适情况。
(2)依据中医问诊四诊合参的原则,进行舌诊、脉诊、面诊和问诊。
(3)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适宜的治疗方法或技术。
3.穴位定位与针灸操作(1)准确找寻经络穴位并进行标记,确保穴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按照穴位刺激方法的要求,采用适当的刺激手法和角度进行针刺。
(3)遵循针灸操作规范,确认针刺深度和力度,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留针时间和取针方式。
4.推拿操作(1)了解推拿的基本手法和操作要点,保证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推拿手法和力度,保证患者的舒适感。
(3)结合推拿操作,配合针灸、热敷等其他治疗手段,提高疗效。
5.中药熏蒸操作(1)准备好中药材料,确保其质量和新鲜度,避免患者对中药过敏或中毒。
(2)了解中药熏蒸的操作步骤和要点,选择合适的熏蒸器具和熏蒸时间。
(3)在操作中保证患者的安全,避免熏蒸过程中出现烫伤或中毒的情况。
(4)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和熏蒸方法。
四、质量控制(1)操作人员需具备相应的中医学知识和技能,持有相关的医师资格证书。
(2)定期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规范意识。
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操作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操作规范1. 引言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是中医临床中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中医特色诊疗手段的规范操作,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制定本操作规范。
2. 定义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指的是中医药领域中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针灸、中药煎煮、推拿按摩等。
3. 操作规范为确保中医特色诊疗手段的安全有效实施,以下操作规范应被遵循:3.1 资质要求执行中医特色诊疗手段的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中医临床经验和资质,包括相关职业证书和执业许可。
3.2 鉴别与评估在应用特色诊疗手段前,医务人员应进行患者的综合鉴别与评估,包括患者病情分析、体质辨识等,确保手段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3.3 操作环境中医特色诊疗手段的操作应在干净、整洁、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所有使用的器具和设备应符合卫生标准,并做好消毒工作。
3.4 操作流程针对不同的诊疗手段,应建立相应的操作流程,明确每个步骤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操作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3.5 安全措施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操作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医务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6 监测与评估对于应用中医特色诊疗手段的患者,应定期进行治疗效果的监测和评估,根据患者反馈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4. 结论中医特色诊疗手段操作规范的制定和遵守,是确保中医临床安全和质量的关键环节。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注:本文档为操作规范,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中医特色治疗 PPT课件

浸蜡法
刷蜡法
蜡饼法
30
早期的操作方法
缺点:耗时,产生烫伤的几率较大
31
患者取舒适 体位,暴露
改
治疗部位。
良
后
用小铲刀将蜡块 从盘中取出,做 成蜡饼,再敷于 治疗部位
治疗完毕,取出冷 却的蜡块并擦去患 者皮肤上的汗和蜡 块上所沾的汗,把 蜡块放回蜡槽内
32
操作步骤
1
2
3
4
5
6
33
操作视频
34
操作标准
44
Nurse
做出特色 加强沟通 做好专科护理 接诊、评估
Docto r
做出特色
创新
观察效果
辨证论治
45
46
47
2019/9/13
48
11
2.腰背肌筋膜炎
• 概念: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 慢性劳损使腰背部肌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 肿、渗出及纤维变性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 症状。
腰背肌筋膜炎包括:1.棘上、棘间韧带 损伤。2.腰3横突综合征。3.臀上皮神经炎。 4、腰方肌损伤。5.梨状肌综合征。
12
腰
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外伤后治疗不当、 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
二
• 疗效好,见效快, 具有活血、抗炎、 祛风除湿的多重 功效。
• 打通人体经络, 将体内风寒湿邪 点
• 安全可靠、 对皮肤无任 何副作用。
四
五
• 操作方便, 成本低廉, 经济实惠
40
可 塑 性 强
41
结束语
42
宣传方式
43
在医院的总体规划下,医生带领我 们共同的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治疗,为 传承中医药的事业共同努力,也为医 院的发展贡献力量。中医特色治疗开 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 开拓。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艾灸艾灸是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
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禁忌症1、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件的穴位,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柱直接灸。
孕妇少腹部禁灸。
2、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元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操作规范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蹈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灶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一般连续灸5~7壮。
3.2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姜或独头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 9 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 ,上置艾柱,点燃施灸。
当艾灶燃尽或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
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看。
整理床单,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中医特色诊疗指南

中医特色诊疗指南1. 中医特色诊疗概述中医特色诊疗是中医传统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其主要特点包括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调理阴阳平衡、强调整体观念等。
中医特色诊疗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是整体失调的表现,因此治疗应该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2. 中医特色诊疗方法2.1 辨证论治中医特色诊疗中的核心方法是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表现来确定病因病机,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治疗。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施治和辨证施药两个方面,通过辨证来确定针对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2.2 个体化治疗中医特色诊疗强调个体化治疗,即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根据病人的体质、疾病类型、病程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2.3 调理阴阳平衡中医特色诊疗认为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因此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阴阳平衡。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手段调理病人的阴阳平衡,恢复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2.4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特色诊疗强调整体观念,即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疾病是整体失调的表现。
因此,治疗过程中会综合考虑病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并采用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疾病。
3. 中医特色诊疗指南的实施中医特色诊疗指南的实施需要结合具体的疾病情况和病人个体差异。
医务人员应遵循指南提供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治疗,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和调理。
4. 中医特色诊疗的优势与局限性4.1 优势- 考虑全面:中医特色诊疗注重综合分析病人的多个方面,包括症状、体质、环境等,以全面治疗疾病。
- 个性化治疗:中医特色诊疗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强调预防:中医特色诊疗强调疾病的预防,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患病风险。
4.2 局限性- 证据不足:由于中医特色诊疗方法的复杂性和个体化,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支持相对不足。
中医特色疗法诊疗技术规范2.0版(上册)

中医特色疗法诊疗技术规范2.0版【上册】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省中医院目录康复中心中药外治法................................................................................... - 1 - 熥疗法.......................................................................................... - 1 - 中药热奄包疗法....................................................................... - 3 - 中药熏药疗法 .......................................................................... - 5 - 中药蒸气浴.............................................................................. - 7 - 全身浴 .............................................................................. - 10 - 半身浴 .............................................................................. - 13 - 足浴.................................................................................. - 15 - 中医蜡疗法............................................................................ - 18 - 针灸疗法 .................................................................................... - 21 - 针刺疗法................................................................................ - 21 - 毫针疗法........................................................................... - 30 - 电针疗法........................................................................... - 34 - 头针疗法........................................................................... - 37 - 耳针疗法........................................................................... - 40 - 温针疗法........................................................................... - 44 - 梅花针疗法 ....................................................................... - 47 - 针灸放血疗法.................................................................... - 49 - 穴位注射疗法.................................................................... - 53 -穴位埋线疗法.................................................................... - 56 - 灸法....................................................................................... - 60 - 传统灸法........................................................................... - 60 - 雷火灸疗法 ....................................................................... - 66 - 拔罐疗法 .................................................................................... - 68 - 拔火罐疗法............................................................................ - 70 - 走罐疗法................................................................................ - 73 - 中药竹罐疗法 ........................................................................ - 75 - 刮痧疗法................................................................................ - 77 - 推拿疗法 .................................................................................... - 88 - 传统推拿疗法 ........................................................................ - 88 - 整脊疗法.............................................................................. - 102 - 火疗法...................................................................................... - 105 - 小针刀疗法............................................................................... - 108 - 物理疗法 .................................................................................. - 115 -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 - 115 - 超短波临床操作规范............................................................ - 118 - 电脑骨伤治疗仪................................................................... - 121 - 磁振热治疗仪 ...................................................................... - 123 - 中频治疗仪.......................................................................... - 125 - 低频治疗仪.......................................................................... - 127 - 双频超声治疗仪................................................................... - 129 -直流药物导入仪................................................................... - 131 - 电动牵引床.......................................................................... - 133 - 现代康复疗法 ........................................................................... - 138 -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 - 138 - 电动起立床.......................................................................... - 140 - 电子生物反馈疗法 ............................................................... - 142 - 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与康复................................................. - 145 - 肌电图临床操作规范............................................................ - 148 - 减重步态训练系统 ............................................................... - 151 - 泰玛平衡功能评定系统........................................................ - 158 - 泰玛悬吊训练系统 ............................................................... - 161 - 脑功能(障碍)治疗仪........................................................ - 164 - 正压顺序循环疗法(气压疗法).......................................... - 167 - 踏步起立床.......................................................................... - 169 - 言语治疗.............................................................................. - 171 - 针刺运动疗法 ...................................................................... - 173 - 运动疗法.............................................................................. - 175 - 智能系统.............................................................................. - 178 - 作业疗法.............................................................................. - 182 - 关节松动术.......................................................................... - 184 - 骶管封闭术............................................................................... - 187 - 膝关节腔内药物注射 ................................................................ - 190 -儿科特色疗法 ........................................................................... - 193 - 小儿中药洗浴疗法 ............................................................... - 193 - 小儿中药熏蒸疗法 ............................................................... - 195 - 小儿捏脊疗疗法................................................................... - 197 - 小儿艾灸疗法 ...................................................................... - 199 - 输合配穴针刺疗法 ............................................................... - 201 - 美容美体中心特色疗法............................................................. - 206 - 刮痧疗法.............................................................................. - 206 - 背部刮痧美容疗法 .......................................................... - 206 - 面部玉棒刮痧临床操作规范............................................ - 209 - 经络疏通及按摩疗法............................................................ - 212 - 肠胃经络疏通疗法 .......................................................... - 212 - 脊髓经络疏通疗法 .......................................................... - 215 - 乳腺经络疏通疗法 .......................................................... - 217 - 调理冲任经络按摩疗法 ................................................... - 219 - 温阳补肾经络按摩疗法 ................................................... - 222 - 超声波导入疗法................................................................... - 224 - 国医大师保健系列疗法........................................................ - 225 - 女性内疗保健疗法 ............................................................... - 227 - 手足皲裂症蜡疗法 ............................................................... - 229 - 穴位埋线美容美体疗法........................................................ - 230 - 眼周经络拔筋疗法 ............................................................... - 233 -游走罐美体疗法................................................................... - 236 - 针灸减肥疗法 ...................................................................... - 238 - 药面膜疗法.......................................................................... - 241 - 中药蒸藤疗法 ...................................................................... - 243 -中药外治法熥疗法一、项目简介熥疗是将装有二十多味中药的药袋放入蒸锅内蒸熥加热,然后置于体表特定部位进行持续加温的一种中药外治疗法,它能使腠理疏松、气血流畅,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镇痛消肿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中医特色诊疗规范(课
件)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
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
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
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
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三、中药贴敷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适用于糖尿病肠病引起的腹痛、腹泻、便秘等。
各种病症眩晕(高血压病)。
2.作用:温阳止泻、散寒止痛等
3.部位及选穴:肚脐、涌泉
4。
治疗方法:腹泻者:肉桂、车前子以温阳渗湿止泻。
腹痛者:附子、肉桂温阳散寒止痛。
眩晕(高血压病),吴茱萸、川芎贴涌泉穴.
5、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刮痧
适应症: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感谢聆听
禁忌症: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
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
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 感谢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