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的研究的文献综述(精)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的研究的文献综述(精)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的研究的文献综述11级会计(CPA 2班汪宇浩 11020537【摘要】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础,通过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属性两个方面,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营治理,进而影响公司绩效水平。

本文回顾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等问题的研究方式、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目前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的不足之处, 期望探求未来写作毕业论文的方向及思路。

【关键词】上市公司 ; 股权结构 ; 公司绩效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繁荣,上市公司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治理方案,以求公司利益最大化;资本市场上的中小股东也都希望公司业绩不断上升,使得个人利益最大化。

但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础,通过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属性两个方面,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营治理,进而影响公司绩效水平。

20世纪 30年代, Berle 和Means 在《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一书提出“股东高度分散并且经理人员拥有较少股权,企业的资源就很有可能被用来最大化经理层的利益而非股东的利益”这一观点引发了学界对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

在如何量化对于“公司业绩” 进行评价时, 学者们常用的绩效指标有 RoA 、RoE 、 cRoA 、托宾 Q 值、 EVA 等可见公司财务指标依然是首选。

其中 , 由于公司资产市值和资产重置成本在我国现行资本市场环境下很难衡量 , 导致托宾 Q 值指标的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 而经济增加值 (EVA是一个绝对一值指标 , 不能反映不同企业的规模差异 , 并且在计算时所进行的调整可能会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 , 因此的使用也极为有限 " 对于经济学学者常用的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 (CROA指标而一言 , 虽然表面看来主营业务利润指标的引入增强了利润指标的可信度 , 但容易忽略了该比率分子与分母不匹配的事实 , 主营业务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缺乏充分的会计学意义, 相比而言净资产收益率 (ROE作为反映资本收益能力的国际通用指标 , 是所有财务比率指标中综合性最强、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

[经济学]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经济学]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第二部分:机制研究----股权结构与 公司绩效
理论分析
激励机制 监督机制 并购市场机制 代理权竞争机制
结论:股权相对集中的结构较优
第三部分:现状研究---我国上市公司 股权结构
现状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总市值、总股本数 和公司数);
股票根据流通性分为:流通股(A股、B股、H股、N 股和S股)和非流通股(发起人股、定向募集法人股和 内部职工股等);
正文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 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机制研究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
第三部分:现状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第四部分:实证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
研究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研究
(1)股权集中度 (2)内部持股
国内文献研究
(1)股权集中度 (2)股本性质(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
多元回归线性模型 (一次项回归)
(3)Yit=α+β1L1it+β2CR5it+β3H5it+β4Zit+β5LNTSit+β6ALRit+μit (4)Yit=α+β1SS it+β2CSit+β3LASit+β4LNTSit+β5ALRit+μit
多元回归非线性模型(二次项回归)
(5)Yit=α+β1L1it+β2(L1)^2it +β3LNTSit+β4ALRit+μit (6)Yit=α+β1SSit+β2(SS)^2it+β3LNTSit+β4ALRit+μit (7)Yit=α+β1CSit+β2(CS)^2 it+β3LNTSit+β4ALRit+μit

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最新整理)

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最新整理)

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股权激励理论基础的研究一、关于管理层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关于股权激励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的前沿和热门课题,现代管理科学也一直把企业管理激励作为研究的重要范畴,:组织设计理论、行为理论、企业文化理论等都是在管理激励目标下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

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1、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股权激励缘起的基本理论,即股权激励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公司高管和股东的利益、责任风险不同导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

经典的委托代理问题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提出的。

19犯年,他们认为企业所有者兼具经营者的方式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于是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者保留剩余索取权,而将经营权利让渡。

1976年,迈克尔·詹森(MichaelC.Jensen)和威廉·麦克林(WilliamH.Meckling)发表的论文《公司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资本结构》开拓了代理成本理论(实证代理理论)。

他们把这种代理成本概括为::监督成本、约束成本、剩余损失。

因此,委托代理的成本是由决策权的委托导致的。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最早是在16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佩蒂将人类生命的损失与战争中武器和其它军械等物质的损失进行了比较,一般认为,这是“首次严肃地运用了人力资本概念”。

之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全体国民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算作资本”,对人力资本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

其主要观点: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交易成本理论。

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最先从激励角度反对认为市场是唯一有效的经济组织的观点,除此之外,企业的任何制度安排都对低效率的新古典主义厂商理论进行了挑战。

《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范文

《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范文

《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制造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这个大背景下,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

本文以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深入研究,旨在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绩效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逐渐增多。

在汽车制造业领域,许多学者探讨了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股东属性等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更全面地揭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了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进行实证研究。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

四、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现状1. 股权集中度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大部分公司的股权集中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这种股权结构有利于公司决策的集中和快速执行,但也可能导致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害。

2. 股权性质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质以国有股和法人股为主,二者合计占据了较大比例。

此外,还有一定比例的社会公众股和外资股。

不同性质的股权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 股东属性股东属性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在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持股比例较高。

个人投资者则更加注重短期收益,可能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五、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1.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研究发现,适度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

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中,大股东有更强的动力去监督公司管理层,减少代理成本,从而提高公司绩效。

然而,过高的股权集中度可能导致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侵害,反而降低公司绩效。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实证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实证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实证研究综述摘要: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不一样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企业不一样的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因此决定了企业的最终治理绩效。

所以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本文主要对近几年我国学术界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方面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研究角度、变量选取、研究结论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评论。

关键词:股权集中度;股权属性;公司治理一、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含义(一)股权结构的含义股权结构是指股份公司总股本中,不同性质的股份所占的比例及相互关系。

股权即股票持有者所具有的与其所拥有的股票比例相应的权益及承担一定责任的权利。

一般来讲,股权结构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只股权集中度,即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

而从股权集中度这个角度将企业的股权结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拥有一个绝对控股股东;而是股权高度分散的,公诉没有大股东,所有权和经营权基本完全分离;三是公司拥有较大的相对控股股东,同时还拥有其他大股东。

第二个含义则是股权属性的构成,即各个不同背景的股东集团分别持有股份的多少。

在我国,就是指国家股东、法人股东及社会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

而我国关于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绩效的研究也是从这两层含义来研究。

(二)公司治理的含义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将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治理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

它明确规定了公司各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力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且清楚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

二、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实证分析综述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关系”的研究,西方学者主要有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即利益趋同论和利益侵占论。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国内外文献综述2200字》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关于偿债能力研究的文献资料不断朝着丰富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有:王棣华(2015)通过抽取773家制造业中的上市公司,数据区间为2010-2014年,以多元回归来完成初步的实证检验,得知资本结构的确和经营绩效二者存在负相关。

宋丽等(2016) 研究认为,税负水平的高低,和资产负债率之间表现直接的正相关。

税负沉重的情况下,企业也会选择负债较高的资本结构。

相反,企业则会选择负债很小的资本结构。

营利性、规模大小和成长性,均和企业自身的资产负债率之间呈正相关;而所得税率,同样也可能会改变企业内部的资本结构。

乔虹(2017)分别完成了资产负债结构比例、长短期偿债能力以及存货周转分析,分析企业在资本结构上的基本现况,同时找出其中问题;结合影响资本结构的各类因素,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

傅晓等(2017)研究认为,不论哪种资本结构,均没有办法帮助投资主体们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而项目收益率趋于合理,代表投资者也会乐于投资。

陈玉荣(2017)根据40个具有代表性的公用事业公司的财务数据,我主要从债务基金的角度来研究和调查经营绩效,并了解到资本集中与经营绩效不保持线性关系,而资产、当前负债比率以及财务杠杆比率和经营绩效之间存在相关性。

康俊(2017)尝试对研究对象进行细化,将样本减少到2011-2014年这几年的创业板上市公司。

从融资结构的角度上,以回归分析法来对融资结构、绩效二者相关性作了实证检验。

从中得知:在资本结构中,资产负债率、借款融资率实质上均和经营绩效的高低保持一种负相关。

方明月(2018):某个区域的产权制度越差,当地企业则越期待提高无形资产的比例;而缔约制度越是不完善,企业便会着力于减小无形资产的比例;和大企业相比,中小民企在自身的资产结构上,对制度质量十分地敏感。

闫雨莎(2020)认为在融资结构中,资产负债关系与房地产公司的业绩呈强负相关;在债务结构中,当前资产负债比、银行贷款率与收益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在股权结构、公股比例和股权平衡程度中,房地产公司的业绩有促进作用,流通股比例对公司的业绩有限制性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Ab s t r a c t :A s t u d y a n d e mp i i r c a l na a l y s i s o f C h i n e s e A — s h a r e l i s t e d c o mp a n y o f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i n d u s t r y o f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o w n e r s h i p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c o r p o r a t e p e f r o r ma nc e i n 2 0 1 3 . Re s u l t s s h o w ha t t t h e C h i n e s e A — s h a r e i l s t e d c o mp ny a o f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i n d u s t r y s h o w e d a n e g a t i v e c o r r e l a i t o n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o w n e r s h i p c o n ・ c e n t r a t i o n nd a c o r p o r a t e p e fo r r ma nc e ;P o s i i t v e l y c o re l a t e d r e l a i t o n s h i p b e we t e n d e g r e e o f o wn e sh r i p b a l a n c e a n d c o r p o r a t e p e r f o m a r n c e, b u t n o s i g n i i f c nt a c o r r e l a t i o n; S t a t e s h a r e h o l d e r e q u i t y p e r c e n ag t e re a n e g a i t v e l y r e l a t e d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摘要: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是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

本文以净资产收益率和托宾的Q这两个公司绩效指标为因变量,以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性质指标为自变量,选取浙江7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公司绩效一、文献综述国外最早研究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是Berle和Means(1932),他们认为股权越分散,公司绩效越难以达到最优。

而Jensen和Meekling(1976)将股东分为内部股东(有投票权)和外部股东(没有投票权),其研究结论是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内部股东所占有股份的大小,内部股所占比例越大,公司的价值也越高。

国内学者许小年(xu and Wang,1997)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差;法人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好;流通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基本无关。

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以1998年底沪深两市上市的503家公司为样本,研究了obin的Q值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关系,得出倒U型关系。

浙江省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国有大中型企业落户较少,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并不多,相反作为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大省,浙江上市公司大多以民营企业为主。

本文认为作为研究对象的浙江省上市公司群体,其股权结构及其与绩效表现的关系必定会体现出与国内上市公司不同的状况。

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对浙江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表现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二、研究样本及数据(一)样本选取本文以2006年为数据窗口,选取在沪市和深市上市的75家浙江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横截面数据分析股权结构与绩效的关系。

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以如下标准对样本进行了筛选:(1)沪市和深市有一家ST公司,为ST英特,其财务指标和总体有较大出入,故将其剔除;(2)样本中有两家公司其净资产收益率小于-50%,大大小于平均值,对样本有异常影响,故剔除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的研究的文献综述11级会计(CPA)2班汪宇浩 11020537【摘要】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础,通过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属性两个方面,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营治理,进而影响公司绩效水平。

本文回顾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等问题的研究方式、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目前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的不足之处,期望探求未来写作毕业论文的方向及思路。

【关键词】上市公司; 股权结构; 公司绩效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繁荣,上市公司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治理方案,以求公司利益最大化;资本市场上的中小股东也都希望公司业绩不断上升,使得个人利益最大化。

但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础,通过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属性两个方面,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营治理,进而影响公司绩效水平。

20世纪30年代,Berle和Means在《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一书提出“股东高度分散并且经理人员拥有较少股权,企业的资源就很有可能被用来最大化经理层的利益而非股东的利益”这一观点引发了学界对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

在如何量化对于“公司业绩”进行评价时,学者们常用的绩效指标有RoA、RoE、cRoA、托宾Q值、EVA等可见公司财务指标依然是首选。

其中,由于公司资产市值和资产重置成本在我国现行资本市场环境下很难衡量,导致托宾Q值指标的使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而经济增加值(EVA)是一个绝对一值指标,不能反映不同企业的规模差异,并且在计算时所进行的调整可能会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因此的使用也极为有限"对于经济学学者常用的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指标而一言,虽然表面看来主营业务利润指标的引入增强了利润指标的可信度,但容易忽略了该比率分子与分母不匹配的事实,主营业务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缺乏充分的会计学意义,相比而言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反映资本收益能力的国际通用指标,是所有财务比率指标中综合性最强、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与此同时,还有使用市净率(PB)作为评判标准,市净率避免了公司为了在股市获利而使用盈余管理,改变ROE的大小。

对于银行等特殊行业,往往从规模、创新、稳定性、盈利能力、配置、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以及营业范围等软性因素去考量公司绩效。

二、国外研究现状关于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Berle和Means 著写了《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一书,该书较全面的描述了控制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现象。

在此以后,国外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加以研究,研究扩展到了很多方面,角度选取也不尽相同。

在这里对国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第一类研究成果认为股权集中有利于公司治理绩效的提高。

此类观点认为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能够有效地激发大股东对经理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的动力。

该类研究成果最早的是 Berle 和 Means(1932),他们在 1932 年出版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权》中指出股东高度分散并且经理人员拥有较少股权,企业的资源就很有可能被用来最大化经理层的利益而非股东的利益。

但是正式展开对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的是Jensen 和 Meckling(1976),他们把公司股东分为内部股东及外部股东。

内部股东主要包括董事会成员和公司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外部股东则指的是不拥有公司控制权的中小股东。

Jensen 和 Meckling 对内部股东所拥有的股权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公司的价值越大。

Grossman 和Hart(1980)沿着 Jensen 和 Meckling 的研究思路,证明了股权高度分散条件下,单个股东缺乏对公司监管的动机,原因在于监管所获得的收益远低于他们监管所付出的成本。

Morck,Shleifer 和 Vishny(1988)认为,经理层倾向于依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这必然会与公司外部股东的整体利益相冲突,然而当经理人员不拥有较高的持股比例,其个人利益与外部股东的利益将会一致,提高了公司治理绩效。

第二类研究成果认为股权分散有利于公司治理绩效的提高。

此类观点认为公司控股股东与外部中小股东的利益相冲突,在缺乏外部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大股东很可能以牺牲部分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而与内部人共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降低了企业价值。

庞德(Pound,1988)根据他的研究结果认为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时,在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大股东与经理人员共谋,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从而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

Leech 和 Leahy(1991)通过对英国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股权集中度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Laporta(1999)的研究结论也支持了股权分散的观点,他认为具有控制权的大股东在缺乏外部监管的情况下,完全有动机去以牺牲其他小股东的利益和公司价值为代价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类研究成果认为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Demsets,Lehn (1985)对美国 511 家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并不相关。

Holdeness 和 Shechan(1988)分析和比较了股权高度集中和股权高度分散的两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发现二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别,由此得出了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的结论。

此外,Gedajlovic 和 Shapiro(1998)做了进一步实证,在美国和德国的企业当中,股权集中度和会计利润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三、国内研究现状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国内学者逐渐关注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施东晖(2004)指出所有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可能主要取决于行业的竞争程度,可能是依存状态的。

之后,学界对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具体存在着何种关系,不同学者研究得出的结果存在着明显分歧,很多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结论。

现就学界的部分观点整理如下:(1)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存在线性关系徐莉萍(2006)等人计算了4845个上市公司在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成长性和生产效率等四个方面的九项指标,发现在不同性质的控股股东情况下,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

不同性质外部大股东的作用效果可能会不同,但过高的股权制衡程度对公司的经营绩效有负面影响。

孙菊生,李小俊(2006)选取了 421 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计算每家公司的ROE,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得出,股权集中度同公司绩效呈现负相关,在股权较为集中时,法人股集中时的公司绩效要高于国有股集中时的绩效。

阎海峰、沈锦杰(2010)通过对中外合资企业的 95 家公司做了实证研究,采用业务、人力资源和创新三方面指标来衡量合资企业的绩效,发现中外双方均衡持股的合资企业拥有最高的绩效,中方控股的绩效次之,外方控股的绩效最低。

刘媛媛、黄卓、谢德逊和何小锋(2011)以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727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是上市公司公布的2007年年度报表,采用境内审计数据计算ROA,分析得出国有股比例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境内法人股比例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产规模与公司绩效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负相关。

吴新春(2010)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房地产上市公司中,在选择绩效指标时采取了市净率(PB)作为公司绩效的度量指标,以避免上市公司操控股价而对ROE采用盈余管理所带来的影响。

他分析得出公司绩效随着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股权集中度等的提高而下降,随着法人股比例的提高而上升。

惠楠、陈晨、赵文(2012)对2004年深圳中小板37家上市公司的ROE进行研究后得出:股权集中度越高,公司绩效越好;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也存在负相关关系;在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关系方面,公司绩效与股权制衡度呈正相关。

(2)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郑录军、曹廷求(2005)对我国25个银行样本、运用DEA方法,结合银行效率研究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特点,从规模、创新、稳定性、盈利能力、配置、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以及营业范围等八个方面考察影响银行绩效的因素,发现股权集中度与银行效率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而且股权越集中这种趋势越明显。

周镭、陈辉(2010)以7家纺织机械型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得出的结果是: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相关,国有股、流通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法人股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刘晨(2006)通过研究2002一2004年的128家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成长能力(总资产增长率)三方面共选取4个指标对民营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进行衡量。

最终得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股比例对公司盈利能力有正效应,但是效应不显著;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成长能力有不显著的负效应,表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绩效的相关指标与公司股权集中度指标之间还不存在显著的数量化的相关关系。

李汉军、李维安(2006)选取我国1999年至2003年在深沪两个证券市场的上市民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计算出调整后的托宾Q数值,研究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发现当公司存在绝对控股股东时,高管持股对公司绩效无显著影响;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20%时,高管持股对公司绩效也没有显著影响;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40%时,高管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是呈现倒U型关系的。

邵国勇(2010)对112家民营上市公司的2007年和2008年的数据根据上市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发现后,虽然不同途径下股权结构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影响不同,但可以明确的是: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与民营上市公司的绩效正相关。

赵丽媛(2010)采用因子分析法,针对258家民营上市公司的2008年和2009年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选取了经营绩效综合指标体系来衡量民营上市公司的绩效,得出的结论为:在股权集中度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经营绩效存在不是太显著的正向影响;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四、评述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学界对于股权结构和公司业绩的关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

其主要原因是相关研究都是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被引用的数据的期限较长,但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的结果同样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其中某些对特定行业的分析的结论由于样本的局限性,使结果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而且,这些研究也并未解释清楚造成分析结果的原因或者说是并未能解释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结果,从而未对如何通过改善股权结构来提高公司绩效提出较好的意见,也未能得出是否存在最优股权结构的相关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