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壁画
【doc】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初考

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初考一叼2000年7月总第122期第4期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MONGOLIASOCIALSCIENCESJu1.2000vOI_l22№.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初考[摘要]J999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沙布台多宝山村西+发现并清理了两座辽代早期壁画墓,获碍了大量极其珍贵的辽代早期壁画据此笔者对墓主人理身谤墓葬建造的年代理蛄构壁画的内容壁画发现的意义等进行了初步考证.t,[关键词]兰兰兰苎兰堕巷耳霉[分类号]K87I_{{[文1吐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8l(2000)04—0054—04 1994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台乡宝山村西.发现并清理了两座辽代早期壁画墓.获得了大量极其珍贵的辽代早期壁画.其壁画数量之多+绘制年代之早+内容之丰富+画技之高超+属契丹考古方面首见+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轰动,被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笔者根据多次现场考察的情况,现对两座壁画墓作点初步考证.一,墓主人及身份从一号墓室内的题记可知该墓内安葬的是.大少君次子勤德",年仅l4岁."大少君"是谁?《辽史》中未见记载.根据墓葬的宏大规模和豪华程度可推断其一定是契丹建国初期皇族中的重要成员."大少君"从字面解释应为排行第一的少年即封为君王(王储)的人但阿保机即位后立的太子是耶律倍.而耶律倍为公元909年出生+与该墓主勤德出生年份相近.故不可能是耶律倍的儿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一定是耶律阿保机的近亲.为14岁的孩子建造这么豪华的陵墓.非出自帝王之家是不可能的.应是契丹耶律皇室的王子.困其少年天亡故未收入《辽史》.二号墓中未见记载墓主人及其身份的题记+但有两首题诗.其中一首中有"苏娘一人名.因是墓室壁上题诗.难以断定是墓主人自己作的诗.还是别人作的诗.如果是后者,只是用诗里引用的苏娘故事而隐喻墓主人生前之事,未必是真指其人.就象一号墓中的壁画人物有汉武帝一样.不能据此就认为该墓是汉武帝的陵墓,可以肯定地认为此墓不是苏娘墓.这里安葬的极有可能是一位来自中原的与耶律氏有姻缘关系的女性.[收稿日期]]99905—24[作者简介]果万龙+男.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人民政府.二,墓葬的建造年代及结构据一号墓题记中记载"天赞二年癸未","当年八月十日於此殡故记".辽太祖天赞二年正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开国的同光元年,为公元923年.由此可知该墓为公元923年建造.是辽太祖阿保机在位时的壁画墓.比1992年在阿旗罕苏术境内发现的耶律羽之墓(有壁画)早l9年.属目前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辽代壁画墓.二号墓虽无确切的时间记载,但根据墓制形式和募室内的壁画风格推断.应与一号墓为同一时期的墓葬.两座墓建造时间上难分先后.墓葬的结构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室组成.其中一号墓的墓道东西墙砌有屋槽,意思为东西厢房,正面也砌有屋槽.外观看俨然是一所四合院.墓内为圆形墓室.圆穹庐顶上划十几根像蒙古包状的伞状支架.圆形墓室中间为一近似正方形的石室.石室内设置棺床.两个墓的墓室内及穹庐顶上绘满壁画.整个墓葬建造得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三,壁画的内容这两座墓葬均早期被盗.但墓内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两墓葬共有壁画120平方米.其内容以人物为主,兼及植物,动物.壁画中有各类人物46个.其中有男女主人,侍从,牵马童,守门侍卫.有诵经图,寄锦图,降真图.人物中除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外.还有神话传说和前朝掌故的人物,如西王母率众神女(有3位标名者,因字迹被水渍后无法辨认)接受汉武帝的朝拜;还有标名刘楚的儒生装扮的白描人物图.植物主要是垂柳,芭蕉,竹子,棕榈,菩提树及其它花卉?动物主要是马,羊,狗等驯养家畜和鹦鹉等鸟类.此外还有弓,箭,剑,马鞍具,桌子,凳子,点心盒,杯盘碗盏等.除上述内容外,两墓室内还有一处题记和两处题诗.其中一号墓的题记较完整.多数字迹清晰可辨.全文为:"天赞二年癸未.为大少君次子勤德年十四五月口日亡,当年八月十日於此殡故记."二号墓有两首题诗.分别题在两幅画上.第一首题在寄锦图的左上角.竖书三行.按书写习惯自右向左读.因年久部分字剥落.成为残诗,可推断为"口口征辽岁月深,苏娘颠口口难任.丁宁织寄姻口口,表妾平生缱绻心."有的学者认为此幅画表现的是古杂体诗《璇玑图》的故事,画中的女主人公"苏娘"应为苏蕙.是十六国时前秦着名女诗人.字若兰.武功(今陕西)人?苏道质第三女.不仅"仪容妙绝",而且"智识精明",嫁夫窦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后因罪徙流沙.后来复出被封为安南将军.留镇襄阳.窦滔有个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窦滔欲携其同往襄阳.苏蕙愤而不肯同行,窦滔遂抛下苏蕙,独携赵阳台到襄阳上任.并从此断绝了与苏蕙的"音问"."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莹心辉目.纵广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言?纵横后复,皆为文章",名日璇玑图.寄至襄阳.窦滔见诗后甚为感动,遂把赵阳台送回关中,备车以礼将苏氏接到襄阳.故认为此画应为《寄锦图》.但诗中"征辽岁月深一一说令人费解.第二首题在诵经图的右上角.竖书三行.不是自右向左读.而是自左向右读,其诗内容是赞美画中的白鹦鹉.全诗较为完整.仅有一字漫涣不清.诗文为:"雪衣丹凤陇山禽.每受宫闱指教深,口向人前出凡语.声声皆是念经音."55四,壁画发现的意义宝山辽代皇族壁画墓的清理和发掘,发现了丰富的辽代早期壁画,为史学界,社会学界,宗教界及绘画艺术界的研究提供了有关辽代丰富真实的资料,对其深八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一.再一次证明了辽代早期的墓葬内确有壁画.在一段时间里,考古界曾认为辽代的壁画墓只有中后期才有,早期的辽代墓葬里没有壁画.1992年耶律羽之墓的发现否定了这种认识.证明了辽代早期即在公元10世纪4O年代初已有壁画墓这次宝山壁画墓的发现不但再次证明了辽早期的墓葬里有壁画,而且又把时间由耶律羽之墓的公元942年前推到公元923年,提前了l9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辽代壁画基其二,壁画所反映的内容再现了契丹早期社会的经济,社会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水平.从壁画中与人共同生活的马,牛,羊,狗等动物情况.可以看出当时的畜牧业已成为契丹王朝的主导产业,马已成为『其人们骑乘的主要交通工具可以想像,在一千多年前的阿鲁科尔沁草原就是广阔的牧场.有成群的骏马和牛羊.从精雕细刻的马鞍具,弓,箭,术制油漆家俱,饰具等可以看出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经营着畜牧业,而且还兼营狩猎业,同时手工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人们的衣着服饰质量上可看出纺织业已很发达,男牧女织可能是当时典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画中独不见农耕具,说明当时农业很不发达从画面中主人,仆,k所处的位置,姿式,神态说明主仆的等级制已相当明显,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草原帝国的等级制度决不比中原王朝逊色.其三,反映了中原汉文化与北方契丹文化的相互幅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台,反映了中原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相互往来,和睦相处.如壁画中的垂柳,竹林,莒蘸,棕榈,菩提树等亚热带植物都画得很逼真,如果不是北方人亲自到南方目睹,或者不是南方画家亲到北方作画,光凭相像都是做不到的还有西王母率众神女迎汉武帝到极乐世界的画面和诵经图,这些典型中原文化中的佛教色彩.更说明在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一带的先民们就从中原引来了佛教,就信奉佛教,就生活在中原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旗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环境中其四.展示了晚唐辽初时期高超的绘画技巧扬仁恺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书画》一书中,在论述盛唐绘画艺术时指出:"盛唐是中国画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时代.一个出现了巨人与全新风格的时代,一个应物象形能力极大提高并且与丰富的艺术想象相结合的时代.""^,物造型更加准确生动.甚至有四面生意.仕女形像大率张丽丰满,甩笔出现了更有弹力的莼菜条般的描法.流畅飞动,刚健婀娜."在论及中晚唐的绘画艺术时指出:人物仕女画与宗教绘画,继承发展着盛唐的馀绪,更趋圆满完备.肖像画不唯妙得其真.且能体现被画者言笑之状.仕女画未脱张萱蹊径,但更尚风姿,形像仍属车艳称丽,性格情思的表现则青出于兰.优秀的作品还传达了内心孤寂迷惘的情绪."两墓葬中的壁画与以上论述极为吻台.通览两墓葬壁画.篇幅巨大,内容丰富,笔法娴熟,设色鲜艳,唐风浓厚.画中的人物多数身着唐装,尤其是女性,体态丰腴,面部圆润,峨眉,细目,小口,圆脸,丰满的体形,华丽的服饰,皆为典型的唐代装束作者采用精美细腻的工笔重彩技法进行描绘.使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如前所述的诵经图中,两名侍女一^手持团扇,一人双手捧碗,陪伴两旁,女主人居中而坐,展开一轴经卷.铺于案上,专心致志地诵读.画者独具匠心地在其身边设置了一只学舌的鹦鹉,也和主人一56样.注视着展开的经卷.仿佛在学着主人读经.并配以赞美的诗文.还有画中的桌凳杯盏之类-立体感极强.以致使一些初进墓室的人以为那不是画而是放着的实物-不自觉地动手去拿,碰到墙上才知是画.马的画法也颤具唐马风格.马的个体较大.浑圆肥壮.在绘画技巧方面除以上特点外.另一独特之处是在服饰,头饰,弓箭等物品上采用了贴金的装饰手法.这与已发现的唐懿德太子墓和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贴金箔技术相当一致.在已发现的辽代壁画中属绝无仅有.这些画作于公元923年,唐朝仅灭亡16年.就是辽王朝建立那年(公元907年)出生的人也只有十六七岁.尚未成年.这样丰富的艺术构思,这样高超的绘画技巧,当为有相当造诣的画师所作.参照扬仁恺先生的论述,有理由认为.这些画均出自唐人之手.叉由于画中南方园林特色极浓.所以极有可能是来自中原或南方的画师所作,它充分展现了晚唐一代的高超绘画技巧和巧妙的艺术构思.其五,这两个墓葬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契丹皇族——耶律氏的发源地不在祖州.祖州只是祖陵的奉陵邑.其家族的真正发源地可能还在上京以东今阿鲁科尔沁旗境内.理由是耶律羽之墓,耶律万辛(北大王)墓和这两座皇族墓都在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发现,这些地方应是他们的出生地.很可能早期他们就在这一带生活.[参考文献]扬仁恺.中国书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990.何贤武,王秋华.中国文物考古辞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j993.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j992.(责任编辑葛根)'21世纪国际政治八大趋势钱文荣在《晦望}2000皋第4期撰文整理了最近的一次国际政治道势研讨会(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举办)的发言.对新世纪初国际政治的走向作7掇讨一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在夸后一个于日当长的时问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但冷战结束以来,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二是科袁沃战争表明大国关系远l未定位.大国关系既有矛盾分歧,摩擦.又有对话与合作.三是多极化是社会发展的一和客观趋势,它是各国特别是大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发展从不均衡逐渐向相对均衡的必熊结果,也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必然结果,但对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应作具体的分析.多极化既不能绝对保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也不是极越多越好,在其漫长的发展近程中主要是对单极倾向起制约作用.多极化的发展是充满激烈斗争,反复曲折的过程四是如何正确估计美国的实力,是我们判断新世纪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关键问题五是俄罗斯国家牡马选举,叶利钦总统辞职和新总统选举对俄未来政局和内外政策将产生重大影响.美俄关系不会发展到对抗.六是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欧美矛盾在发展.七是日本政治越来越保守化.国民思潮也趋向保守化.这些都将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八是审美关系碍面临新的考验.近期内中美关系仍然是时起时伏.从长远看.从战略上看.中美矛盾和分歧涛呈增长的势头.我们要尽量争取有一个稳定发展的中美关系.57。
文物201404期--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代壁画墓清理简报_王青煜

颊两侧各彩绘一卫士及祥云、飞鹤,但剥落
严重。 门额上有砖雕门簪 1 对。 门额上方为
仿木门楼,用深红色绘立柱 4 根,柱头各有
斗拱 1 朵,柱间以深红色绘出额枋。 栌斗为
砖雕,上承批竹昂,昂及昂上散斗、齐心斗皆
为突出壁面的砖雕。 泥道拱、瓜子拱和令拱
皆为彩绘影作, 并用普蓝或章丹绘出仿木
纹理。 撩檐枋由砖砌出,椽头及屋檐滴水
哈 拉 海 场 屯 南 距 巴 林 左 旗 辽 上 京 遗 址 74 公里。 墓葬所在地为一西北高、东南低的缓坡 袋状狭长山谷。墓葬位于一黄土坡上,坐北朝 南。 从 3 座墓的排列形式看, 应为家族墓地 (图一)。 现将 M1 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1 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天井、墓门、甬 道、墓室及耳室组成。 方向 125°(图二)。
墓道 仅清理了天井前的一段。 天 井 东 西 宽 2.92、南 北 长 3.1、墙 高 2.54 米。 北端抵墓门壁面,南端为墓道。 墓道与天井 之间有木板封门,上宽 1.52、下宽 1.08 米,砖砌 凹槽中插有 0.06 米厚的木板。 墙顶砌出仿木结
图一 墓地位置示意图
哈拉海场北沟辽墓 福河沟村
收为穹隆顶。 穹隆顶的东南有长 1.2、宽 0.8
米的形状不规则的盗洞。 后室券顶上有一石
块垒砌的竖井筒,内直径 1.8、高 1.6 米,已被
盗墓者拆去一半。
此墓早年被盗, 历经多次人为破坏,墓
内随葬器物全部无存。 因雨水冲刷及自然灾
害损毁,墓室灌入大量泥土,墓顶已有部分
券顶砖塌落,前室、后室及左、右耳室中的壁
!!!!!!!!!!!!!!!!!!!!!!!!"
!!!!!!!!!!!!!!!!!!!!!!!!"
由辽墓壁画看辽代的休闲娱乐活动

TO CULTURAL RELICS 契丹建国后,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也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的充盈,各种休闲娱乐活动随之兴起,并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史料及考古发掘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喜爱的休闲娱乐项目。
有学者研究认为辽代的休闲娱乐项目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中原传统农业娱乐项目和草原游牧文化娱乐项目,种类主要包括马球、双陆、围棋、叶格戏、角抵、百戏、钓鱼、猎鹰等。
本文主要介绍受中原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休闲体育娱乐项目。
1 契丹的休闲娱乐活动1.1 马球契丹族是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骁勇尚武,擅长骑射,马在契丹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从目前出土的辽代文物来看,与马相关的内容极其丰富,契丹鞍马更是闻名天下,在辽墓壁画中也发现许多关于马的题材内容,如射猎图、出行图、侍从牵马图、仪仗车舆图、打马球图等,其中打马球题材作为当时盛行的体育娱乐活动尤为引人关注。
契丹人非常喜好打马球,打马球又被称为击鞠、骑鞠、击球,在《辽史》等史料中一般统称为“击鞠”,指的是比赛者骑在马背上,手执月杖击打球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
打马球在中国古代深受各民族喜爱,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中也常有打马球内容,使人们对这一活动并不陌生。
关于马球的起源,目前学术界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球运动是由波斯、吐蕃传入中国,并在唐代有所发展;第二种说法认为马球起源于中国本土,最迟在汉代就已出现。
关于马球的起源笔者更偏向于第二种说法,因为在三国时期,著名才子曹植在其《名都篇》中就已有关于击鞠的记载,“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虽是在诗篇中简单描写,但足以证明马球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
马球运动真正发展兴盛是在唐代,它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
据史料记载唐代皇帝多是马球爱好者,非常喜爱打马球。
1971年章怀太子墓发现的《马球图》,真实地描绘出盛唐时期打马球的场景。
在辽代,骑马打球是最贴近契丹人生产生活的体育娱乐项目,据史料记载,马球在辽穆宗时由中原传入,辽代统治阶级非常喜欢打马球,《辽史》中关于皇帝打马球的记载就有20多处,马球很快在契丹社会流行发展起来,并深受各个阶层的喜爱。
辽代壁画及其高仿作品

辽代壁画及其高仿作品作者:阿敏布和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8期摘要:通过对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尤其是契丹族留下的灿烂历史文化遗产——壁画的研究、思考与模仿,开创了高仿辽代壁画这一独特的草原画派,丰富、发展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本文重点介绍了契丹人的墓室壁画和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主的辽代壁画,并且对高仿辽代壁画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有助于推动对契丹以及辽代历史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赤峰市;辽代壁画;契丹墓葬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07-02壁画,墙壁上的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而内蒙古出土的辽代壁画,在考古、史学、绘画等学术界,是一件极具价值的发现。
辽代壁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那沉重的尘土厚墙阴暗墓室中的完美线条,那汇集了岁月的丰盈与沧桑的坚实色彩,那见证了几个世纪变迁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器皿,无时无刻不彰显它的魅力。
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我们发现,现今在绘画的滚滚长河中,很少有专门摹描绘壁画艺术的,尤其是内蒙古出土的辽代壁画。
尽管早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明确指出:“壁画和宝藏在公侯邸宅内的绘画不同,是存在于壁上,是属于大众的。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和一种把家乡出土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推向大众的初衷,我开始了绘制辽代壁画的漫漫长路。
我现今的绘画风格及艺术表达形式是经过反复寻求、探索、试验的,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极致演变以及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绘画视觉语言。
在绘画的过程中,我力求达到笔痕质朴,人物造型简约,与壁画所传达出来的寓意浑然天成。
在摹绘这些辽代壁画中,我把西洋水彩清新明快的特点与东方水墨的笔墨情趣融汇在了一起,以笔墨为材质,在兼工带写之中,最大限度地把辽代壁画的风采还原、展现出来。
内蒙古出土的辽代壁画,是辽、宋、西夏历史的一部分,对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研究的拓展延续。
契丹政权在中国北方存在200余年,是继鲜卑之后在中原北部建立王朝历史较长的北方草原民族。
从辽博藏画试谈唐代仕女画成就

从辽博藏画试谈唐代仕女画成就金维诺2012-12-4 15:22:28 来源:中国书画,2004年10期辽宁省博物馆藏张萱《虢国夫人出游图》,有金章宗题签、明昌诸玺,南宋贾似道等公私三印。
《庚子销夏录》、《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书著录,是流传有绪的宋摹本。
张萱是盛唐时的宫廷画家,与杨宁、杨抖并善画人物,为开元年间集贤院画直。
张萱京兆人,尝画贵公子、鞍马、屏幛、宫苑、仕女,名冠于时。
《历代名画记》、《唐书》载有张萱画《伎女图》、《乳母将婴儿图》、《按羯鼓图》、《愀陋图》、《虢国夫人出游图》。
原作在《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也有记载。
此外尚有《虢国夫人踏青图》、《虢国夫人夜游图》等作,是张萱曾一再描绘的杨氏姐妹游乐生活。
《虢国夫人踏青图》描绘虢国夫人带领随从乘马游春,人物服饰华贵,形象神情从容。
画面中部二盛装贵妇,前骑着蓝衫红裙,面目清秀者,为虢国夫人,并列着红衫蓝裙,面颊丰腴者,年稍长为韩国夫人,后乳母抱女婴乘三花马,左右为侍从。
前行者,中为骑三花马之贵人,身着描金鸾圆领绿朝服,腰系玉饰朱带,戴曲脚漆纱帽。
吴同先生认为:“由于画家对此人神态服饰的加意描绘,诸如神色之傲慢,衣冠之堂堂,其所着朝服,长袖覆手不露,长襟蔽膝及足……所乘骏马……鬃剪三花,……可能是右相杨国忠。
”“史称秦国夫人早卒,国忠与韩、虢二家受庞最久。
国忠每人朝谒,与韩国、虢国联辔挥鞭骤马,鲜装炫服,率从宫絸而行。
此图所见正复如此。
”与杜甫名诗《丽人行》一样再现了杨氏姊妹的生活片断,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那些引人深思的社会现实。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张萱《捣练图》(宋摹本),《宣和画谱》著录,《遗山先生文集》记张萱《四景宫女》之《长门怨》亦此图之另一种摹本。
描绘捣练、络线、缝衣、熨练各种活动中妇女的情态,人物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各不一,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生活研究

Vol.45No.2Feb.2024第45卷第2期2024年2月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敖汉,蒙语译为“老大”,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地处努鲁尔虎山脉北麓,科尔沁沙地南部边缘。
在辽代敖汉地区是辽中京和辽上京的管辖地。
敖汉地区辽代遗址共发现600余处,重要的城址有武安州和降圣州两处。
其实辽代的辉煌与兴盛不仅表现在地上的遗迹,更表现在地下墓葬壁画中。
敖汉地区出土辽墓壁画的墓葬共20余处,其中大多为辽代中期、晚期的墓葬,墓室结构多以六角形砖墓为主,也存在八角形、方形、圆形墓。
并且发掘于20世纪90年代的墓葬较多。
因为整体较好地保护了辽墓壁画,才使敖汉地区辽墓壁画成为辽代文化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收稿日期:2023-09-27作者简介:黄晓蕾(1989-),女,汉族,内蒙古赤峰人,研究方向:考古、文物与博物馆。
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生活研究黄晓蕾,林杨,彭晓静,骆玉梅(红山文化博物馆,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辽代壁画作为墓葬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为装饰,更多为反映墓主人的生前生活而绘制。
它不仅从出行、狩猎、放牧、宴饮、风景等多个方面描绘出了当时辽代人民生活的画卷,也反映了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
赤峰市敖汉地区发现的辽代遗址众多,其中辽代壁画不但数量较多并且大都保存比较完整,敖汉地区辽墓壁画的内容丰富,除了辽墓壁画中经常出现的出行、狩猎、风景图之外,还有许多内容精彩的场景图,是辽墓壁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辽墓壁画;敖汉地区;契丹人生活中图分类号:K246;K8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4)02-0001-05编号墓葬名称发掘时间壁画保存状况时期墓室结构出处1白塔子辽墓1977年一般辽代晚期六角形砖砌券顶《敖汉旗白塔子辽墓》2北三家1号墓1978年一般辽代中期六角砖室《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北三家辽墓》3北三家3号墓1979年较好辽代中期六角砖砌《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北三家辽墓》4皮匠沟1号墓1990年残缺辽代中期六边形,砖砌地面《内蒙古敖汉旗北三家1、2号辽墓》5下湾子1、2号墓1991年一般辽代中期八角形穹顶《敖汉旗下湾子辽墓清理简报》6下湾子5号墓1991年一般辽代中期六角形《敖汉旗下湾子辽墓清理简报》7喇嘛沟辽墓1991年较好辽代晚期砖砌八角形穹顶《敖汉旗喇嘛沟辽代壁画墓》8娘娘庙辽墓1991年残缺不明方形转室券顶《敖汉旗娘娘庙辽代壁画墓》9七家1号墓1995年残缺辽代中期六角形《敖汉旗七家辽墓》10七家1号墓1995年残缺辽代中期六角形砖室《敖汉旗七家辽墓》11七家1、5号墓1995年残缺辽代中期八角形穹顶《敖汉旗七家辽墓》12羊山1号墓1995年残缺辽代中期砖砌圆形《敖汉旗1———3号辽墓清理简报》13羊山2号墓1995年残缺辽代晚期六角形穹顶《敖汉旗1———3号辽墓清理简报》14羊山3号墓1995年一般辽代晚期砖砌方形《敖汉旗七家辽墓》表1敖汉辽墓壁画统计表编号墓葬名称发掘时间壁画保存状况时期墓室结构出处15韩家窝铺第一地点1号墓2002残缺辽代晚期砖砌方形穹顶田彦国、王苹编《大辽丹青———敖汉辽墓壁画》16韩家窝铺第二地点2、6号墓2002年较好辽代晚期六角形穹顶田彦国、王苹编《大辽丹青———敖汉辽墓壁画》17山咀辽墓2002年较好不明砖砌六角形券顶田彦国、王苹编《大辽丹青———敖汉辽墓壁画》18六间房辽墓2018年残缺不明砖砌圆形穹顶田彦国、王苹编《大辽丹青———敖汉辽墓壁画》19敖汉旗康营子辽墓1979年以前较好不明不明《辽宁昭乌达地区发现的辽墓绘画资料》20闫杖子水泉村辽墓2020年较好不明不明敖汉文体旅游发布的文章表1续辽代壁画作为墓葬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为装饰,更多为反映墓主人的生前生活而绘制。
以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的分茶研究

社会影响
分茶在宋代成为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也成为了当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文化内涵
分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民俗习惯和美学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承与创新
现代的分茶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多种新的流派和风格,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视觉当时人们对于精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和雅致生活方式的代表。
精神追求
分茶在宣化辽墓壁画中,还体现了当时茶文化中的礼仪教化功能,成为了一种社交礼仪和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
礼仪教化
艺术价值
宣化辽墓壁画中的分茶艺术表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成为后世研究当时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2023
以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的分茶研究
CATALOGUE
目录
宣化辽墓壁画概述分茶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宣化辽墓壁画中的分茶图像分茶在宣化辽墓壁画中的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结论
01
宣化辽墓壁画概述
1987年,宣化辽墓壁画在内蒙古赤峰市首次被发现,分布在该地区的辽代遗址中。
宣化辽墓壁画主要集中在辽代中晚期的墓葬中,这些墓葬多位于草原和农耕交错地带。
宣化辽墓壁画对于了解辽代社会生活、习俗、礼仪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宣化辽墓壁画是研究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材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02
分茶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分茶是一种以茶汤为基础,通过特殊的技艺和器具,将茶汤注入到茶盏、茶杯或茶碗中,再配以其他食品或饮品,以获得特定图形或文字的茶艺表演。
将分茶文化与当地文化、艺术、历史等联系起来,深化了对其认识和理解。
研究不足之处
受限于现有资料和研究的深入程度,对分茶活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探讨仍有待完善。
辽墓壁画展现的契丹服饰文化

辽墓壁画展现的契丹服饰文化作者:孙立梅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孙立梅(白城师范学院历史系,吉林白城 137000)摘要:20世纪以来,辽代墓室壁画的大量发现,展现了辽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文通过对所发现的辽墓壁画绘制的人物形象的服饰,从形制、质料、图案、颜色、佩饰等方面,来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契丹服饰体现了契丹民族效法大自然,与游猎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也体现了契丹民族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特点。
关键词:辽墓壁画;服饰;内涵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7-0006-02辽代墓室壁画绘有大量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内蒙古塔子山辽墓壁画、敖汉旗七家2号辽墓壁画、敖汉旗下湾子1号辽墓壁画、巴林左旗滴水壶辽代壁画墓、辽宁阜新平顶山辽墓壁画等展现的契丹服饰形象,来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辽墓壁画所展现的契丹服饰形制“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1],契丹人不论男子妇女都善于骑射。
因而从服饰的形制上,是便于骑射的样式。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小五家乡大营子村塔子山发现的辽墓壁画绘制的契丹男子侍吏,外穿圆领左衽红色长衫,足穿黄色靴[2]。
内蒙古敖汉旗七家2号辽墓壁画契丹男侍身着桔黄色圆领紧袖长袍,足蹬白靴[3]。
内蒙古巴林左旗滴水壶辽代壁画墓绘的三个成年男子,均着白色圆领窄袖长袍,褐色中单,系腰带,足踏长靴[4]。
从以上辽墓壁画中可以看出,契丹服饰特点是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腰间束带,下穿长裤,着长靴。
在库伦1号辽墓墓道北壁画《出行图》中,绘于男主人前边躬身而立的男仆,其袍服臀后就绘有梯形开禊。
在巴林左旗白音罕山辽韩氏家族墓道发现的契丹男仆石俑所着的袍服也有开禊。
在克旗二八地辽代石棺前堵头内壁绘有《引马出行图》,该图中右手执策、左手牵马的契丹人,就是身着圆领、窄袖、左衽袍服,袍服的前裾、后裾都有开禊[5]。
这种长袍两侧或者后部开衩的特点,既方便骑马,又可护腿防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墓壁画
年级:2012级班级:环艺一班姓名;朱盼盼学号:201201010050 老师:耿纪朋
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西南的宝山主峰阳坡上,有一处围有茔墙、规模壮观的契丹显贵墓地。
1933年冬,墓地中的一座大型画壁墓被盗。
该墓内部结构独特,装饰华丽,满绘壁画,并有“天赞二年”(923)题记,是迄今发现的纪年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旗文物管理所于翌年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同时在该墓西侧发现另一座绘有大量精美壁画的墓葬,后将两墓分编为1、2号墓。
1号墓和2号墓都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和石房组成。
1号墓壁画绘于墓室及石房内外,除局部脱落外,大多数画面保存较好,总面积近百平方米。
墓室壁画可划分为三层,各层画面主题鲜明,与施彩仿木建筑结构相辉映,立体效果甚佳。
底层壁画主要绘生活场景,有吏仆图、侍仆图、牵马图等;中层壁画绘卷云火焰宝珠纹等;顶层壁画绘卷枝花卉、卷云火焰珠宝纹等。
石房绘有侍仆图、厅堂图、高逸图、武帝谒见西王母图、云鹤图等。
2号墓壁画绘于墓室与石房内外,现存近30平方米,其中尤以石房内的壁画最为精湛。
石房外部绘有侍从图等,内部绘有仆佣图、牡丹图、寄锦图、颂经图、花卉图等。
宝山辽墓壁画题材丰富,绚丽多姿,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浓艳、写实与夸张与一体,描写生动、构图准确,表现高超的艺术水准,是辽代初期的杰出画作。
在壁画中描绘的契丹族人物占相当比例,笔法简练、追求写实。
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画面则着重传统风貌,工笔细腻,色彩浓艳,极具观赏性。
另外,壁画中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如2号墓颂经图中盛装女子,容貌丰润,发型讲究,着宽大衣袍,犹如唐代仕女图翻版,而男吏所戴的展角幞头则为五代式样。
同墓中的寄锦图及1号墓武帝谒见西王母图中的女子,其面容与发髻亦为唐氏风格,但在长裙外加套腰裙却属五代特有款式。
此外,画中案、椅等日用家具也更多的含有五代特点。
宝山辽墓壁画所体现的丰富内容,充分展示了辽初绘画艺术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它们既保留了浓厚的唐代风格,又反映初五代的新变化,由此形成不拘形式博雅别致的画面。
这些壁画所表现出的高超技艺与五代时期中原等地绘画水平的发展相一致,对探讨晚唐以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弥足珍贵。
从宝山辽墓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辽代壁画写实严谨、简洁大方、朴实雄健、色彩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壁画史上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