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_201605231051

合集下载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结构抗震技术概论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结构抗震技术概论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结构抗震技术概论
结构抗震技术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为了提高建筑物对地震的抵抗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抵抗能力主要体现在减震、抗震和防震三个方面。

减震是指通过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动力响应,减少地震对建筑物本身和人员的破坏程度。

在建筑结构中常采用的减震技术有弹簧隔震、减震橡胶支座、摩擦隔震等。

弹簧隔震主要是通过设置弹簧装置使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减缓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减震橡胶支座是利用弹性力学的原理,在建筑物的支点处设置弹性橡胶支座,降低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作用力;摩擦隔震是通过设置摩擦装置,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形成摩擦力,减缓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作用力。

抗震是指通过增强建筑物自身的刚度和强度,提高建筑物对地震的承载能力。

在建筑结构中常采用的抗震技术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框架结构等。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常用的抗震结构形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钢结构由于其高强度和良好的延性,也是一种常用的抗震结构形式;框架结构是由竖向柱和水平梁构成,具有较好的整体稳定性和刚度。

防震是指通过建筑物的布置和材料的选择,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减轻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破坏。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常采用的防震技术有合理设置防震墙、设置抗震层、使用抗震材料等。

防震墙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中设置墙体,起到增加结构刚度和分布地震作用的作用;抗震层是指在建筑物的上部或中部设置具有较好抗震性能的结构层,起到缓冲地震波的作用;抗震材料是指具有较好韧性和耐震性能的材料,如耐震砖、防震填充材料等。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现代建筑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乎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以提供抗震设计的相关知识点为主题,帮助读者了解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基本要素。

1. 设计地震烈度设计地震烈度是在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它是根据地震破坏特征、地震动力学理论和历史地震资料等多方面的考虑来确定的。

通过对设计地震烈度的把握,可以帮助工程师选择合适的防震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2. 结构设计参数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确定一些结构设计参数,包括设计基准周期、最大位移角等。

这些参数与结构的刚度、质量、耗能能力等密切相关,通过合理的参数选择,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3. 结构抗震形式抗震形式是指通过设计和构造方式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见的抗震形式有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筒结构等。

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选择合适的抗震形式。

4. 材料选择与构造方式材料的选择和构造方式对于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设计中,需要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并采用合理的构造方式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耐震能力。

5. 抗震措施与技术抗震措施与技术是提高工程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它包括了预应力技术、消能装置、隔震技术等。

通过合理的抗震措施和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减小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提高其抗震能力。

6. 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计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抗震设计规范,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等。

这些规范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着具体而详细的要求,设计师需要结合具体工程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

7. 抗震监控与评估抗震监控与评估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

监控和评估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总结: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包括设计地震烈度、结构设计参数、抗震形式、材料选择与构造方式、抗震措施与技术、抗震设计规范以及抗震监控与评估等。

工程结构抗震课件

工程结构抗震课件
地震 动
地震动是指地震时作用于工程结构的地震力,其特性包括峰值、频率和持时等。 地震动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需通过地震观测和震害调查进行了解。
工程结构的震害与破坏机理
震害类型
工程结构的震害类型主要包括变形破坏、断裂破坏、倾倒破 坏和丧失使用功能等。不同类型结构的震害特点不同,需根 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
01
02
03
新材料应用
采用高强度材料、复合材 料等新型材料,提高结构 的强度和刚度,降低地震 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新工艺应用
采用新型连接方式、混合 结构设计等新工艺,提高 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
优化结构设计
结合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 用,优化结构设计,实现 工程结构的轻量化、高效 化和安全化。
减隔震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减隔震技术原理
减隔震技术是通过在结构关键部 位设置消能减震装置或隔震支座,
以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减隔震装置类型
常见的减隔震装置包括摩擦阻尼 器、黏性阻尼器、支撑式悬挂减 震装置等,可根据不同结构和需
求选择合适的装置。
技术发展与推广
随着减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其 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未来可在更 多工程结构中推广和应用该技术。
抗震加固方案
根据桥梁的结构特点和损伤情况,采用增设支撑、加固桥墩、更换部分桥面铺装等措施进行加固。同时,对桥面和桥 墩进行防震处理,以减少地震对桥梁的破坏。
抗震性能评估 在加固后,需要对桥梁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以确保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评估内容包 括地震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材料性能等因素。
抗震稳定性措施
为保障大坝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 性,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 坝体加固、优化排水系统、加强 防渗处理等。同时,还需要对大 坝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 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工程结构工程结构抗震

工程结构工程结构抗震
F EK ? a 1G eq
Fk
Gk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单质点取 G;多质点取 0.85∑Gi
F1
G1
a1 —相应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 二层以内可取 amax 二层以上可按 T1=(0.06 ~ 0.09)N 确定a1
Fi ?
H iG i
n
? H kG k
k?1
F EK
三、抗震构造措施
a
?
( Tg T
)0.9 a
max
a ? [ 0.235 ? 0.02(T ? 5Tg )]a max
0 0.1
Tg
T(s)
5Tg
6.0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a max (阻尼比为0.05)
烈度
地震影响
6
7
8
9
多遇地震 0.04 0.08(0.12) 0.16(0.24) 0.32
罕遇地震 ----- 0.50(0.72) 0.90(1.20) 1.40
3、房屋越高,地震反应越大,抗震要求越高。
抗震等级是确定结构构件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的标准。根据设防烈 度、房屋高度、建筑类别、结构类型及构件在结构中的重要程度确定, 共分四个等级,一级最高。
三、抗震构造措施
2.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结构的抗震等级
三、抗震构造措施
2.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度的要求
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时不应降低
较小乙类建筑:工矿企业的变电所、空压站以及城市供水水源的泵房等。 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指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
二、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
4. 地震作用

工程结构抗震试验

工程结构抗震试验
[ 感谢观看 ]
地震观测站是专门用于观测和记录地震活动的设施,通常由地震台和地震监测网 组成。地震台通常由地震仪、数据采集系统、传输系统等组成,用于实时监测地 震活动并记录地震数据。
地震监测网则是由多个地震台组成,通过协同工作实现对一定区域内的地震活动 进行全面监测。
地震观测和记录方法
01
地震观测和记录的方法主要有测震学方法、地震学方法和强震观测方法等。测 震学方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的传播和震源机制来分析地震活动,包括地震台网 监测、地震定位和震源深度测定等。
01
结果评估
根据采集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评 估试件的抗震性能和破坏模式,为工 程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05
03
施加振动激励
根据试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振动激励 方式和幅值、频率等参数,对试件进 行振动加载。
04
数据采集与分析
实时监测试件的响应,采集相关数据, 如位移、加速度、应变等,进行分析 和处理。
振动台试验结果分析
了解结构的动态性能。
性பைடு நூலகம்评价
根据评估目标,对结构的抗震 性能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满 足预期的抗震要求。
薄弱环节识别
通过分析数据,识别结构中的 薄弱环节和易损部位,为加固 和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改进建议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 改进建议,包括加固、优化设 计方案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
性能。
THANKS
VS
数据采集阶段则是通过仪器实时采集 地震数据,并进行初步处理和存储。 数据传输阶段是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 到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析。最后,通 过数据分析阶段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提取有关地震活动和工 程结构抗震性能的信息。
地震观测和记录结果分析

工程结构抗震作业

工程结构抗震作业

工程结构抗震作业工程结构抗震是指在地震过程中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其具有抵御地震力的能力。

抗震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考虑结构的材料、构造形式、荷载、动力特性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从地震破坏机理、抗震设计原则和常用抗震措施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地震破坏机理是进行抗震设计的基础。

地震作用下,结构会受到地震力的作用,并且产生振动。

这种振动会产生一系列的动力效应,如惯性力、位移力、速度力和加速度力等。

地震力会引起结构的变形和应力集中,进而导致结构的破坏。

研究地震破坏机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其次,抗震设计的原则包括减轻地震作用、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增加结构的韧性。

减轻地震作用是指通过改变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减小地震力的大小。

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是指通过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使其具有更好的抵抗地震力的能力。

增加结构的韧性是指结构在受到地震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延性变形而不断吸收地震能量。

最后,抗震设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常用的抗震措施包括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加强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采用防震构造形式和增加结构的吸能能力等。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加固结构的方式,如增加柱和墙体的截面尺寸或加装预应力杆件。

同时,可以在结构的建设过程中加强施工监督,确保结构按照设计标准进行施工。

抗震设计还需要依据地震区划和结构等级进行。

地震区划是指将地震活动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地震等级确定结构设计需要满足的要求。

结构等级是指根据结构的用途和重要程度将结构分为不同的等级,从而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需求。

综上所述,工程结构抗震作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地震破坏机理、抗震设计原则和常用抗震措施等因素。

通过科学有效的抗震设计,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复习要点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复习要点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复习要点课程名称:《工程结构抗震》适用专业:土木工程辅导教材:《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柳炳康,沈小璞,武汉理工出版社复习要点: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地震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2、了解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成灾机制;3、掌握地震波的运动规律和震级、地震烈度等地震强度度量指标;4、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方法;5、了解基于性能的工程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基本要求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

其中构造地震为数最多,危害最大。

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可以用地壳构造运动来说明;构造地震成因的宏观背景可以借助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2、地球上地震活动划分为两个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82.7%。

3、地震灾害主要有地表的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海啸等次生灾害,以及由前面两种灾害导致的工厂停产、城市瘫痪、瘟疫蔓延等诱发灾害。

4、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甫波。

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纵波使工程结构产生上下颠簸,横波使工程结构产生水平摇晃,当体波和面波同时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5、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异。

6、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给出的基本烈度或其他地震动参数。

为反映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地震对工程结构影响,《建筑抗震规范》将建筑工程的设计地震划分为三组,不同设计地震分组,采用不同的设计特征周期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工程结构抗震

工程结构抗震

工程结构抗震工程结构抗震是指建筑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对地震力的阻抗能力,也就是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会受到地震波的作用,如果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高,就能够有效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影响,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工程结构抗震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有地震波、结构系统、结构材料、结构设计等。

地震波是指地震时地球内部释放出的能量,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会带来多种力的影响,例如剪力、压力、拉力等。

这些力在建筑结构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因此,在进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地震波的性质、频率、幅值等因素,以便为建筑结构提供最佳的抗震设计方案。

结构系统也是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对地震的反应方式有所不同,从而也影响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例如,对于柱板结构而言,柱子一般要比板子更硬,因此在地震下要受到更多的力,其抗震性能也会相应减弱。

而对于框架结构而言,在地震波的作用下,框架轴力增大,梁和柱的受力也会加大,这也必须在抗震设计方案中予以考虑。

除结构系统以外,结构材料对结构的抗震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

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是工程结构抗震的重要参数之一。

例如,钢材因为加工质量好、容易加工、高强度等因素,通常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波的影响。

而混凝土由于其质量易受到干湿环境影响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的比较不稳定,因此抗震设计时必须掌握其抗震性能的优化方案。

最后,结构设计也是工程结构抗震的核心。

工程结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结构材料、结构系统、地震波等因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的结构方案。

这一过程中需要考虑荷载等一系列因素,同时保证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抗震设计中还要考虑多种特殊情况的应对处理方案,如地下建筑、高层建筑等。

总之,工程结构抗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抗震设计应当在结构设计、结构性能分析以及测试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和测试,以为人们创造一个更为安全稳定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