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精讲笔记
四年级下册笔记语文笔记知识点第四单元

四年级下册笔记语文笔记知识点第四单元第四单元:词语搭配1. 搭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一起使用,共同组成一个语法正确、意义完整的搭配。
2. 常见的搭配:- 主谓搭配:主语和谓语的搭配,如“我喜欢唱歌”。
- 名词搭配:名词与形容词、动词等的搭配,如“红苹果”。
- 动词搭配:动词和副词、介词等的搭配,如“跑得快”。
- 形容词搭配:形容词和名词、副词等的搭配,如“美丽的花园”。
3. 搭配的作用:- 增加表达的准确度和美感。
- 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4. 学习和积累搭配的方法:- 阅读和听力中注意搭配的用法。
- 多运用同义、反义等搭配转化表达。
- 制作搭配卡片或者笔记本收集搭配。
5. 常见的词语搭配:- 开心、快乐、愉快- 认真、刻苦、努力- 清晨、正午、夜晚- 健康、强壮、健美- 安全、稳定、和谐- 美丽、漂亮、俊秀- 祖国、家乡、故乡- 热心、乐于助人、好心人- 黑夜、明月、星空- 森林、草原、沙漠6. 课文理解:本单元阅读的课文是《小松鼠和花生》。
课文主要讲述了小松鼠为了寻找食物,克服了许多困难和危险的故事。
课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小松鼠的机智灵活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7. 课文重点词汇:- 松鼠:一种常见的啮齿类动物,体形小巧,多栖息在树林中。
- 花生:一种洲际作物,是主要的粮食、油料和蛋白质来源。
- 飞檐走壁:形容人行动轻灵、敏捷,像在屋檐上飞翔。
- 弹跳:向上或向前跳起来,并迅速着地。
- 坚韧不拔:形容意志顽强,不屈不挠。
- 粘带:一种黏性强的胶带,可以粘合物品。
- 十分:表示“非常、非常地”的意思。
- 笑盈盈:形容笑容灿烂、开心。
- 暖和:温暖舒适的状态。
- 蹦蹦跳跳:形容孩子活泼有趣的样子。
九年级unit4知识点笔记

九年级unit4知识点笔记九年级Unit 4 知识点笔记Unit 4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旅行和地理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和要点。
1. 地理方位:在地理方位方面,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
北方表示地球的上部,南方表示地球的下部,东方表示地球的右侧,而西方表示地球的左侧。
此外,还有一些进一步的指向词汇,如东北方、东南方、西北方和西南方。
2. 旅行与交通:本单元中我们会学到一些关于旅行和交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我们会学习如何描述不同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
我们也会学习如何问路和指示方向。
3. 行程规划:在旅行中,行程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了解如何制定行程计划,包括选择目的地、预订交通工具和酒店等。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人数、预算和时间等因素。
4. 问路与指示方向:当我们在旅途中迷路时,问路和指示方向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用地图询问和指示方向,比如“请问去...怎么走?”和“沿着这条街走”。
5. 文化差异:在旅行中,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例如,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饮食特点和节日庆祝方式等。
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
6. 旅行经验分享: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旅行经验来帮助他人。
我们可以谈论自己的旅行目的地、行程安排、好玩的景点和各种体验等。
这不仅能够增加对话交流的机会,还能够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总结:Unit 4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理方位、旅行与交通、行程规划、问路与指示方向、文化差异和旅行经验分享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旅行安排和与他人交流,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希望本笔记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笔记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笔记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关于“动植物的生长”的,主要介绍了动植物的生命周期、植物的组成部分以及动物的生长过程。
以下是该单元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动植物的生命周期1. 动物的生命周期:- 出生:动物从幼崽或卵中孵化出来。
- 幼年期:动物在幼年时阶段性地成长,体型逐渐增大。
- 成年期:动物到达成年期后,会开始进行繁殖,生育后代。
- 老年期:动物在老年期时身体逐渐衰弱,无法再进行繁殖。
2. 植物的生命周期:- 种子:植物通过种子进行繁殖,种子埋在土壤里。
- 发芽: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长出根和幼苗。
- 生长:幼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
- 开花:植物在成长过程中逐渐长出花朵。
- 结果:花朵授粉受精后,会逐渐形成果实。
二、植物的组成部分1. 根:植物的根部用于吸收水分和养分,并固定植物在土壤中。
2. 茎:植物的茎部具有支撑和传输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3. 叶:植物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4. 花:植物的花朵用于繁殖,吸引传粉媒介。
5. 果实:植物的果实是为了保护种子,帮助种子传播。
6. 种子:植物的种子用于繁殖,种子内有胚珠,可以发芽。
三、动物的生长过程1. 幼体期:动物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体型小,需要大量的食物和饮水来生长。
2. 青少年期:动物在青少年期时开始长大,增加体重和体型,同时也发育出性征。
3. 成年期:动物到达成年期后,身体逐渐停止生长,性成熟,开始繁殖。
4. 老年期:动物在老年期时身体逐渐衰弱,活动能力下降,生育力减弱。
在学习这一单元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来深入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
可以通过种植一些简单的植物,如豆芽、小白菜等,观察它们的发芽、生长和结实的过程。
同时也可以观察一些常见的动物,如蚕、蝴蝶等,了解它们的幼年期、成年期和繁殖过程。
通过实践与观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增强学习的效果。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堂笔记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堂笔记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它们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
二、重点知识
1.观察方法:本单元重点介绍了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包括观察前要做好准备、观察时要细致、观察后要记录等。
2.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如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等。
3.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究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如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光与影子的关系等。
三、课堂笔记
1.观察前的准备:选择观察对象,明确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和材料;了解观察对象的基本知识和背景。
2.观察时要细致:注意观察对象的细节和特征;使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如听觉、触觉、嗅觉等;注意观察对象的变化和动态。
3.观察后要记录:及时记录观察到的信息和数据;使用图表、文字等形式进行整理和归纳;对记录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
4.发现规律的方法:通过对比和分类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中提炼出关键要素和规律;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得出结论。
5.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交流成果。
四、易错点分析
1.观察时过于片面,只关注表面现象,忽略细节和深层次的特点。
2.记录时出现遗漏或错误,导致数据不准确,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3.在发现规律时,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结论出现偏差。
4.在实验探究中,实验设计和操作不严谨,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四单元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四单元课堂笔记1. 生字词。
- 字音。
- “肆”(sì),不要读成“yì”。
- “搀”(chān),注意是翘舌音。
- 字形。
- “祭”:上半部分是“又”加上一点,不要写成“夕”。
- “奠”:上中下结构,中间部分是“西”。
- 字义。
- 咆哮: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文中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 拥戴:拥护推戴。
-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2. 文章结构。
- 开端:山洪暴发,人们惊慌失措。
- 发展:老汉出现,指挥人们过桥。
- 高潮:老汉从队伍里揪出小伙子,小伙子被洪水吞没,老汉也牺牲了。
- 结局:洪水退去,一个老太太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
3. 人物形象。
- 老汉(党支部书记)- 沉着冷静:在洪水来临时,他没有慌乱,有条不紊地指挥村民过桥。
- 无私无畏:他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最后还把自己的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体现了他不徇私情。
- 村民。
- 开始时的惊慌失措,与老汉的沉着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老汉的形象。
后来听从老汉指挥,也表现出他们对老汉的信任。
4. 写作手法。
- 设置悬念。
- 文章直到最后才揭示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在前面的描写中只通过“揪”这个动作等细节给读者留下疑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 环境描写的作用。
- 文中多处描写洪水,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通过描写洪水的凶猛,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衬托出老汉的高大形象。
1. 生字词。
- 字音。
- “怨”(yuàn),不要读成“yuán”。
- “掀”(xiān),注意是前鼻音。
- 字形。
- “寡”:上半部分是“宀”,中间部分是“必”,下半部分是“灬”。
- “魁”:半包围结构,里面是“斗”和“鬼”。
- 字义。
-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文中形容海风猛烈。
-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御用第四单元精讲笔记

象征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 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 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 来。
48
11.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
一是以树喻人,把楠木与白杨树对比,即将顽固
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北方的抗日农民相对比,
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
《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
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 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 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点二:整体感知 何为礼赞? —— 表示崇敬和赞美。 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
因为白杨树不平凡。
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2.阅读课文,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 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开头段的作 用有哪些?
本文开头段
的作用是什么? 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6.阅读第2、3两段,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笔下的壮美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作 者感受又如何? 特点:“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 (2)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从黄土高原写 起? ① 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 挺立的形象。 ② 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 41 表达主题思想,为全文作铺垫。
六年级上册数学4单元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数学4单元的笔记一、除法的应用1.除法的含义除法是指将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若干份,每份的大小相等。
2.除法的运算法则(1)数的除法法则: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商。
(2)商的概念:商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商,记作a ÷ b = c,c就是商。
(3)约数的概念:如果一个数b除以a余数为0,那么a就是b的约数,也可以说a整除b,记作a|b。
二、整除与恰除1.整除的含义和性质(1)整除的含义:如果a能整除b,那么b就是a的倍数,也可以说a是b的约数。
(2)整除的性质:如果一个数c能被a整除,那么c也能被a的约数整除。
2.恰除的含义和特点(1)恰除的含义:如果a恰好能整除b,那么a就是b的因数。
(2)恰除的特点:-恰除是整除的特殊情况。
-整除的商是大于等于1的整数,而恰除的商只能等于1。
-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之和等于它本身。
三、整除性质的应用1.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大公约数)(1)最大公因数的含义:两个数中能够整除它们的最大的正整数。
(2)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列举法、约数分解法、辗转相除法等。
(3)最大公因数的性质:①对于任意两个正整数a和b,最大公因数一定存在;②最大公因数等于它们的公约数中的最大值;③最大公因数能整除任意一个整数。
2.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1)最小公倍数的含义:两个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正整数。
(2)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列举法、倍数法等。
(3)最小公倍数的性质:①对于任意两个正整数a和b,最小公倍数一定存在;②最小公倍数等于它们的公倍数中的最小值;③最小公倍数是a与b的乘积除以最大公因数。
四、带余除法和最简分数1.带余除法(1)带余除法的含义:将一个整数a除以一个正整数b,商为整数,余数为非负整数,被除数等于除数乘以商加上余数。
(2)带余除法的基本性质:①对于任意一个整数a和一个正整数b,总能唯一确定商和余数;②两个整数的余数相等或相差一个除数。
2.最简分数(1)最简分数的含义:如果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为1,那么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笔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笔记
知识点框架:
- 本单元课文篇目
- 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 重要的文学常识,如作者、写作背景等
思维方面:
- 老师分析课文结构、情节推进的思路
- 对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讲解思路
- 写作手法运用的分析推导过程
重难点和易错点:
- 重点语句的理解与赏析
- 易混淆的字词、概念
- 关键知识点的易错部分用特殊颜色标注
补充点:
- 相关作品的拓展介绍
- 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故事、奇闻轶事
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 对本单元课文风格的总体认识
- 不同课文间的异同点比较
- 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疑问和见解的记录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白杨树不平凡。
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2.阅读课文,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 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7.阅读第5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 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 用 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力争上游” 2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 的? 各有什么特点?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部形象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 (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 (质朴) 3 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 么? 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倔强挺立” “ 不折不挠“
48
48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 微泛出淡青色。
49
不努 强 折力 挺 不向 立 挠上 的 ,发 一 对展 种 抗, 树 着高 。 西到 哪 北丈 怕 风许 只 。, 有 两碗 丈那 ,样 参粗 天细 耸, 立它 ,却
2018/11/19 桐城市黄岗初中:舒林
这 是 虽 在 北 方 风 雪 的 压 迫 下 却 保 持 着 倔
知识点五:课文理解
一、《背影》
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背影
1. 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 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父爱
我的父亲
整体感知
理清文脉
2.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 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 背景的句子.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父子离别
1.本文写了件什么事情?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写了父亲在浦口为我送行, 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事,抒发 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及儿子对父 爱的感念之情。 2.作者对父亲前后的心理是一样 的吗? 不一样,起初对父亲不理解,觉得 父亲说话不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 及至看见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这才 良心发现: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 自以为是不对的。
第四单元 精讲笔记
知识点一:字音
差使( chāi )
交卸( xiè )
狼藉( jí ) 簌簌( sù sù ) 踌躇(chóu chú ) 迂 ( yū )
蹒跚( pán shān ) 栅栏( zhà ) 举箸( zhù ) 赋闲( fù ) 琐屑 ( suǒ xiè ) 颓唐( tuí )
开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kěn )
在哪里 流泪 徐州
具体描写流泪的 句子 不禁簌簌地流下 眼泪 泪很快地流下来 了 我的眼泪又来了
流泪的原因 为家庭的不幸变 故 被父爱所感动
泪中包含 的情感 悲哀
浦口
感动
浦口
为父亲的离开
惜别
北京
在晶莹的泪光中
对父亲的理解、 疼惜、怀念
思念
小结
开头设疑—— 点出背影 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
《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
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 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 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 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点二:整体感知 何为礼赞? —— 表示崇敬和赞美。 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
坦荡如砥( dǐ ) )
潜滋暗长( qián ) 无边无垠( yí n 诸如( zhū ) 倦怠 ( dài )
婆娑( suō 秀颀( qí 洗涤 ( dí
) 恹恹( yān 茸毛( rónɡ )
)
) 兴味( xīnɡ ) )
遏制( è
)
濒临( bīn
)
俯瞰( kàn ) 青头菌( jùn
鲜腴( yú ) ) 黄焖 ( mèn ) ) 密匝匝( zā )
结尾思念—— 再现背影 文章线索——背影(明线)
知识点六:语言赏析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 小帽,穿 深青布棉袍, 着 黑布 大马褂, 蹒跚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 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穿过铁 道 ,要 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 易了 。他用两手 攀着上 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 很快地流下来了。
52
2018/11/19
桐城市黄岗初中:舒林
53
53
11.白杨树有怎样的内在气质?用了怎样的手法?
好女子 婆娑 屈曲盘旋
拟人 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
伟丈夫!
伟岸 正直 朴质 农民 哨兵 严肃 坚强不屈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精神 意志
排比反问 层层递进 气势充沛 酣畅淋漓
54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白杨礼赞
二、白杨礼赞
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
他们各有风姿,有挺拔的松、青翠的
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外观、性
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 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讨论之后说说
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
知识点一: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 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
50
50
9.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 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 人。) 10.“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 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 志?”(写人)
51
树
朴质、严肃
——人
北方的农民
坚强不屈
坚强不屈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精神和意志
( 学者 )( 民主战 士 )。代表作《荷 塘月色》《背影》《绿》《桨声灯 《踪迹》 影里的秦淮河》有诗文集( ) 《背影》 《欧游杂记》 散文集( )( )都收 在( 《朱自清文集》 )。里。
2.茅盾,原名(沈德鸿 ),字 ( 雁冰 ),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 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 要有《子夜》、《蚀》、《虹》、 《春蚕》、《林家铺子》、《霜 叶红似二月花》等。
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
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
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
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
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
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
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
3.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湖北 武昌人,当代作家。
罗素,英国(哲学家 )、 (数学家)、( 作家 )1950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西方称 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4.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代 表作小说( 《受戒》 ) ( )等。 《大淖记事》
知识点四:文体知识:散文 1.分类 ( 叙事散文 )
绿釉( yòu
吆喝( yāo he )
知识点二:词语集注 差使 职务或官职 狼藉 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 凄惨暗淡,不景气。 赋闲 失业在家。 勾留 短时间停留。 迂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颓唐 凄惨暗淡,不景气。 触目伤怀 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 悲伤。
情郁于中 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琐屑 细小而繁多(的事)。 视野 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 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 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 佳句。 无边无垠 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 边的意思。
秀颀 美而高。 潜滋暗长 暗暗地生长。 恹恹 精神不振的样子。 旁逸斜出 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 出来。 婆娑 树枝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纵横决荡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濒临 紧接,临近。
俯瞰 俯视。 鲜腴 新鲜肥美。 密匝匝 非常浓密的样子。
知识点三:作者简介
1.朱自清(1898-1948),字 佩弦 ( ), 江苏省扬州市人,( 散文家 )( 诗人 )
段落层次
一(1) 开头破题 二(2-6) 中间忆事 三(7) 结尾抒怀 点出背影 别时家境(2、3) 送“我”上车(4、5) 望父买橘(6) 再现“背影”
朗读并思考: 1、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 2、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3、全文中有几次提到“背影”? 请将它们找出来完成表格。
4、文章有几次提到“我”流泪? 请找出来并完成表格。
1、从穿着写背影:
照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 也与父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 对比 。 2、以行动写背影: 选用了“探”、“攀”、 “缩”、“倾”等动词和“蹒跚”、 “慢慢”、“努力”等形容词,抓 住了父亲年事已高、行动诸多不便 等特征,集中反映了父亲深挚的爱 子之情。
2.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 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 属多余笔墨? 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 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 爱的崇高。父亲当时正处于丧亲、失 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 境遇,然而即使在这惨淡的光景中, 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爱护着 自己的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 的事情。
( 抒情散文 ( 哲理散文 )
)
2.特点 ( “形散而神不散” ) (1)“形散”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 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 格。 (2)“神不散”指所表达的主体必须 明确而集中。
3.表现手法 (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达某种
社会现象的本质特性。所借之物与所抒之 情,象征体与本体之间都有相似点或相关 点。 ( 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一般 是两种事物在空间或时间接近的基础上产 生联想,或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 上相似所展开的联想。 ( 衬托 )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手法。 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 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