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春去也原文翻译赏析 刘禹锡

合集下载

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注释及译文

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注释及译文

白居易的《忆江南》注释及译文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注释及译文《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注释及译文,欢迎阅读。

白居易的《忆江南》注释及译文篇1一、《忆江南三首》原文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⑵;日出江花红胜火⑶,春来江水绿如蓝⑷。

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⑸,郡亭枕上看潮头⑹。

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⑺;吴酒一杯春竹叶⑻,吴娃双舞醉芙蓉⑼。

早晚复相逢⑽!二、《忆江南三首》的注释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桂子,桂花。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

即竹叶青。

亦泛指美酒。

《文选·张协〈七命〉》:“乃有荆南乌程,豫北竹叶,浮蚁星沸,飞华蓱接。

”⑼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

《文选·枚乘〈七发〉》:“使先施、徵舒、阳文、段干、吴娃、闾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

”此词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三、《忆江南三首》的译文其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

刘禹锡《忆江南》的意思及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的意思及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的意思及赏析
忆一江一南(其一)
刘禹锡
一江一南好,风景旧曾谙①。

日出一江一花红胜火,春来一江一水绿如蓝。

能不忆一江一南?
①谙(ān):熟悉。

一江一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

日出时,一江一中的一浪一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一江一绿水仿佛被染成了蓝色。

如此美景,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起一江一南呢?
【叙旧之美】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住了两年,又在苏州住了一年有余。

应该说他对一江一南比较了解,因此提到一江一南的时候,就像是在提自己的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

一开始就说:“一江一南很好哇,
我很熟悉那里”,然后得意地说“日出一江一花红胜火,春来一江一水绿如蓝。

”且不说这一句对一江一南风景的提炼有多么到位,使一江一南的水成为令人神往的地方;光是这种神气活现的叙旧口吻,就足以让人会心一笑,点头称是了。

【赏析】
文章要一气呵成,就像这里的《忆一江一南》,从开头到结尾,叙事流畅,没有断裂的痕迹。

怎样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那便要在下笔之前,有一个总体的构思。

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也最好不要把一篇文章分成几个时段来写。

【启示】
好风景并不是在诗人的笔下,而是在自己的心中。

白居易在杭州客居多年,如果他是在芜湖、武汉等地客居,也会以同样饱满的感情来回忆故地的。

不要觉得自己经历的总是比不上别人经历的,投入一段自己的情感在其中,哪里的景色都是美丽?
一江一南》的意思及赏析" alt="刘禹锡《忆一江一南》的意思及赏
析"/>。

《忆江南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忆江南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忆江南三首》原文及翻译赏析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赏析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

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

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

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

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

刘禹锡忆江南之观

刘禹锡忆江南之观

刘禹锡《忆江南》原词: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兰丛裛露似沾巾,独笑亦含嚬。

解读:哀而不伤,伤不断肠,似有无可奈何之境也,“谢”字婉转而柔情四洒,“疑”“似”皆含情而无所适,故有独之境也,虽笑而含嚬,其亦适心也。

细解:吾以为,春去之意,有伤春之嫌,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流水不还。

孔夫子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伤春之人,不忍离别,佳人有别,亲人远去,朋友适走,。

大有落幕之感,春去也,是人去也,是心伤也。

佳作所出,有春去而伤春,有春去而怀春,有春去而别春。

春去伤春之人,流连之意,浓重于心。

春去怀春之人,感念万物,虽逝而不伤,止纠结处,无语话凄凉,有无奈之感。

春去别春之人,物皆有逝,作洒脱之状,无故飘零乱人心,故多流连山水以自适,而求自然纯真之生活之状。

春去别春,无忧肠寸断,凄迷娇淫。

梦得之作忆江南,是春去怀春,有高格之人,是浸染温情,而无矫揉造作之断续。

梦得去春而得情,无埋怨之感,咋天地之间,人飘浮如沧海之一粟,既有高格之拿捏者,不可不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一“谢”妙万物,有言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此中之意,尔等待曼妙处,是人心所得,谢中有得,却无乐府旧作之《有所思》般决绝无情。

梦得婉谢旧人,回想旧景。

知生民之所凄迷。

得人潮之所未得,斗转笔锋,柳风交织,兰衣相伴。

“疑”“似”二字,有踌躇无奈之举,欲罢还休之境也。

终以独笑含嚬而归终以“独”字而落幕,有流连之意,心有所属,而不堪离别之情景,故春去怀春,而与春去伤春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故适大道,以字化悲情,以情化生死。

洒落之全新生活之境界,婉转而有深意,流连处有超越之境。

气象即成!。

刘禹锡《忆江南》中华古诗词欣赏

刘禹锡《忆江南》中华古诗词欣赏

刘禹锡《忆江南》中华古诗词欣赏刘禹锡《忆江南》主要描写的是什么景色呢?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忆江南(其一)刘禹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①谙(ān):熟悉。

江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

日出时,江中的浪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染成了蓝色。

如此美景,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起江南呢?【赏析】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

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

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

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

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

后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

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

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

松了金钡;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如果借来作为“去也”两字的注解,就不难想象那种爱春、惜春而又尤计留春的惆怅之情。

“多谢洛城人”则又转换角度,以春天的口吻,向惜春之人遥遥致意。

作者在短短七字之间展现了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挥洒自如,更显示出其杰出的想像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泡露似沾巾”两句,紧承前句“多谢洛城人”而来,不写人之惜春,而先写春依恋人,描绘出一幅气韵横生的送春画图,且看那纤弱的柳条随风依依轻摇,就好像挥手作别轻扬起的衣袖;而葡花沾满露珠,更有如一位不胜嫣羞的美人,在离别之际泪湿纸巾。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忆江南·歌起处歌起处,斜日半江红。

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

家在五湖东。

注释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黄熟时的连绵细雨。

耐:宜,适宜。

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如藕丝。

五湖:指太湖。

注释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黄熟时的连绵细雨。

耐:宜,适宜。

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如藕丝。

五湖:指太湖。

鉴赏这是一首轻快活泼的短歌。

起句以悠扬的歌声,抓住读者的听觉,先声夺人,引出明丽的画面:斜日半江红。

斜日正是落日,落日的晚霞洒在江面上,碧绿的江水出现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诗)的瑰丽画面。

接着词人又以“柔绿的竹篙”和“黄梅细雨”点缀画面,夕阳之下,细雨,江水新涨,着一“添”字,使人似乎看到竹篙吃水加深,使撑船之人更需奋力,情绪渐渐高涨,推出词中的主人公:穿着淡黄衣衫撑篙的舟子。

他那随藕丝般微风飘动的黄色衣衫,不仅给画面增添了新的色彩,也给画面增添了生气。

“藕丝风”三字把无形之风写得富有质感,“藕”字透出柔和粉嫩的色彩,造成优美的视觉效果。

最后,以“家在五湖东”收尾。

这是舟子的家乡,也是词人的家乡太仓的所在地,轻描淡写的陈述句式,却有十分丰富的意蕴,首先是说明家乡之所在,其次点《忆江南》之题,洋溢着舟子,也是词人对家乡的热爱。

全词写景如画,色彩和谐,折射出词人心灵的平静。

境界的开阔和景物的明丽,又透露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

摹景抒情,诗中有画,表现了诗与画的同步造诣和审美情趣,达到了唐代诗人“诗中画趣”的优美境界。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2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译文] 东风吹拂,杨柳飘落,春天又过去了,多么感谢怀念那洛城的人儿啊![出自]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露浥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注释: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浥(yì):沾湿。

颦(pín):皱眉。

刘禹锡《忆江南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忆江南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词作品,这组词充分体现了“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忆江南二首》原文唐代: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译文及注释译文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

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

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注释(1)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2)袂(mèi):衣袖。

(3)裛(yì):沾湿。

(4)颦(pín):皱眉。

(5)尊:同“樽”,酒杯。

赏析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

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

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

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

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

后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

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

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1忆江南唐朝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译文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忆江南》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忆江南》鉴赏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着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自,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自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自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说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自,可见江自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自,兼包苏、杭,写染景。

季词五句。

一开口即赞颂“江自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自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自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染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染来”,互文见义。

染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染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

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江南·春去也原文翻译赏析刘禹锡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忆江南·春去也》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著作,在《忆江南·春去也》体现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忆江南·春去也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

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译文】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

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

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赏析】
此词作于开成三年(838),作者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

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即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第一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

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

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
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

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最后“独坐亦含颦”,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该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

引第二首词写的是作者惜春伤春之情。

开篇发出了“共惜艳阳年”的感慨;其后写作者见到春天已过、桃花飘落在流水上的情景,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后两句写借酒消愁,不惜醉倒在酒杯前,却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

词中既有伤春之意,又表现了作者珍惜流年的情怀。

这两首词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

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评价说:“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

刘梦得《忆江南》‘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简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

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

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

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最后“独坐亦含颦”,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这首小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

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

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