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化险》教案
黄河化险

《黄河化险》教学设计(主备人:枣庄三十三中王启玲 1课时)文本解读课文通过记叙毛泽东带领中央纵队在黄河边遭遇敌人包围,以过人的胆识带领大家顺利脱险的故事,歌颂了革命领袖过人的智谋、胆识以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课文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强调“毛泽东是人不是神”,在死里逃生的危急时刻他表现出常人应有的一面,但最终毛泽东镇定自若,指挥有方,立场坚定,最终黄河脱险。
相关课程标准“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一、借助环境描写,体会险情的紧急。
二、感受毛泽东在危急关头的慎重思考,体会作者把思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的表达。
三、学习毛泽东在困境中逆流勇进的英雄气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表现历史伟人在万分危急的重大关头的思考。
教学难点:作品如何将毛泽东看不见、摸不着的思考变成生动可感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能坐在这里享用精神食粮,能回到家中享用幸福安康。
这些被我们习惯了的幸福生活,却曾是一代革命者半个世纪浴血奋战的伟大理想,多少个前赴后继的身影、多少次生死关头的抉择,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安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革命万分危急的关头,我们的伟大领袖是如何临危不惧、机智化险的。
(板书:黄河化险)2、解题同学们,要想用较少的时间把握文章的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眼进行阅读是一条捷径。
本文的文眼应该是哪两个字?(化险)对,文章的重点就是化险,“黄河”给我们交代了地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小组内解决。
2、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革命队伍遇到哪些“险”情?思考、勾画并进行概括。
(要求:在书中找出原句后,小组交流,班级交流)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1、自然条件之险 (前有天堑)2、军事形势之险(后有追兵)三、品“化”在前有天堑,后有追兵,形势万分危急的时刻,大家把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他在做出重大决策前的思考,是复杂的、激烈的、也是惊心动魄的。
第9课《黄河化险》优教课件1_

整体感知
基础字词
澧水
lǐ
紧蹙
cù
孱弱 炙烤
chán zhì
愠怒
yùn
整体感知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旁若无人: 身边好像没有人。形容自视高大;态度
傲慢。也形容态度自然、镇静自如的样子。
猝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如梦初醒: 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 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意气用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
坚强、果敢、自信、干练等。
研读课文
3.请接着往下看课文,在做出这个决定后,他是怎样 行动的?标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4.请合上书本,根据提示想象当时的情景。 5.请思考,他的这一决定是不是被逼急了,一时的感 情冲动,部队侥幸得以脱险的?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不是。特别是描写他作这个决定之前的神态、要 烟、骂人、吸烟等,都表明了他的焦虑,他思想斗争 的激烈、复杂。
风,而且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整体感知
二则在军事上,只要党中央留在陕北,蒋介石就不敢 把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投入到别的战场;三则党中央在延 安住了十来年,现在一有战争就走,对不起陕北的乡亲
们。因此,毛泽东决定和陕北的军民在一起,不打败胡宗
南就决不过黄河,事实证明,这正是毛泽东的高明、伟大 之处!
整体感知
心理等的刻画,勾画
出一个遇事沉着、意志坚强、善于思考的领导者
的形象。进入角色,尝试把人物的神情和气质表 现出来。
研读课文
1.请看毛泽东做出不过黄河的决定的片段,先想象揣
摩一下这里描写的几个动作。齐读。
“立”、“掼”、“踩”几个动作干净利索, “迸”出的话更是掷地有声。 2.这个片段展示出毛泽东怎样的气度?
《黄河化险》教案

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单元9、《黄河化险》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外部描写体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3、感受逆境中伟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1、借助环境描写,体会险情的紧急。
2、学习毛泽东在困境中逆流勇进的英雄气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难点:1、感受毛泽东在危急关头的慎重思考,感受逆境中伟人的精神境界。
2、体会作者把思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的表达。
作者简介:权延赤,当代作家,1945年生于河北完县。
1970年北京工业学院毕业。
历任空军某部无线电技师、宣传干事、大队副政委、北京空军政治部文学创作员。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多年之欲》《狼毒花》,长篇纪实文学《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等。
背景介绍:1947年,国民党几万大军紧追我中央机关的几百人直到葭县黄河边,形势十分严峻。
在大兵压境的险恶局势下,毛泽东认为党中央留在陕北,一则在政治上粉碎了蒋介石打击我党的阴谋,灭了敌人的威风,而且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二则在军事上,只要党中央留在陕北,蒋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投入到别的战场。
因此,毛泽东决定和陕北的军民在一起,不打败胡宗南就决不过黄河。
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毛泽东,被挤在三县交界的一个狭小地带,背后是沙漠,东面是黄河,南北均有大批敌军压来。
而当时他率领的中央机关,警卫部队只有100余人,情况万分危急,形式空前严峻。
课文《黄河化险》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样生死关头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展示名言2、观看视频《保卫延安》片尾曲二、导入新课:电视剧《保卫延安》讲述的是1947年国民党用十倍于我军的兵力,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采用运动战的方式,转战陕北,行程2000多里,沉重打击了敌人。
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其中一个就是《黄河化险》。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遇险化险论险2、文题“黄河化险”中的“险”具体指什么?课文是如何写黄河的,有怎样的作用?明确:前有黄河后有追兵,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黄河化险

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黄河化险课程背景与目标本次课程为七年级语文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黄河化险》这一篇古文。
通过学习本文,可让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地形地貌、黄河的洪水灾害以及我国古代人民的耕作与抗洪历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情感体验。
本次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句子意思、进行相关词汇的学习和了解古代文化。
预习导引在课程开始前,学生将会通过预习向导了解本篇文章的大意。
以下是预习导引:•通过阅读题目和作者的名字推测文章主题和题目含义;•粗略浏览文章,了解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和背景;•了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如果不理解,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对文章进行整体感性理解,思考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深层含义。
通过这些预习导引可以帮助学生在课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学习效果。
课堂内容和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黄河化险》的主题,从而进入本次课程。
步骤二:课文讲解进行本文的逐段讲解,重点讲解一些重要的词汇和句式结构。
在讲解时,要注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能够从讲解中获取足够的信息内容。
逐段讲解内容如下:第一段•“黄河,发源于中华特有的巨龙脊,是中国第一大河。
”——帮助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区域。
第二段•“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黄河也常常带给中国人民灾难。
”——帮助学生了解黄河的洪水灾害和对人民的影响。
第三段•“我们的祖先在这条河边繁衍生息,勤劳聪明的中华儿女创造了经久不息的文明,也在这里埋下了骨肉。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人民生活状况。
第四段•“…..击破连年大水的黄河大堤。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人民在抗洪救灾方面付出的努力。
第五段•“于是古人制造了黄河大堤,铺装了观音堤,千年之后,它还是一个个英勇善战的中华儿女在黄河岸边上筑起了一道道高高的河堤。
”——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勇气和智慧。
第六段•“壮哉!黄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长河之重任,从不能泯灭的历史记载中,你是伟大的,是崇高的,是永恒的。
【K12学习】《黄河化险》教案

《黄河化险》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一个故事;掌握一种写法;欣赏一个人物。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展示名言 2、观看视频《保卫延安》片尾曲二、导入新课:电视剧《保卫延安》讲述的是1947年国民党用十倍于我军的兵力,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在毛主席的领导下,采用运动战的方式,转战陕北,行程20XX 多里,沉重打击了敌人。
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其中一个就是《黄河化险》。
(板书课题作者)三、《黄河化险》之“险”从“险”字入手,结合课文,看看险在何处,险情如何?1、学生找寻句段。
2、指明朗读。
3、展示重点句段,体会险情。
4、小结与过度:前有天堑,不可逾越;后有追兵,近在咫尺。
这样的情形,八十四年前,就曾经出现过(插入石达开的故事)八十四年后,历史惊人巧合,险情更加紧迫。
面对此情此景,毛泽东是怎么做的?四、《黄河化险》之“烟”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
听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用大量文字细致入微地描写找烟、点烟和吸烟的过程?1、师摘读课文。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重点语段展示,体会伟人此刻此心理活动,结合具体词句谈谈。
4、练笔:仿照问短写法,用一段文字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5、学生写作。
6、作品展示。
7、教师小结:有人说,黄河边上的一支烟,不亚于一次遵义会议,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你认同这个说法么?及决定作用的,究竟是烟还是人?五、《黄河化险》之“人“思考:毛泽东凭借什么化险为夷的?他是人还是神?说说你的看法,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1、学生结合课文思考。
2、指名表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智大勇、胆大心细、信念坚定等)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补充。
(如上下团结等,并展示相关文段)4、教师小结:展示赛捏卡名言。
六、《黄河化险》之“得“1、用一句话自我总结2、教师小结:感谢黄河化险,让我们看到了伟人的大智大勇,宛若神明;看到了他的性情率真,平凡普通;让我们在深深的敬佩里,从此懂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逆境勇进,你就是拯救自己的神明!板书设计:黄河化险权延赤大智大勇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逃遁;它以刚硬驱逐雷电远避它方……信念坚定上下团结……(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北师大版七下《黄河化险》教案学案4篇

祁家河初中学案设计姓名科目:语文年级:七主备人:秦爱琴审阅:李雪剑李立全时间:2010-5-17 课题:黄河化险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及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齐读目标,明确方向)二、课前热身(认真阅读《目标检测》第90页的“相关链接”)1、了解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2、了解课文的故事背景(了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3、生字词(圈画出课文中重要的字词,并掌握,注意下列加点字的字形、读音及词语含义。
)警惕.喧嚣.蠕.动葭.芦河紧蹙.澧.水蓦.地孱.弱沤.烂踉踉跄跄旁若无人目瞪口呆意气用事如梦初醒有言在先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化险”,请用“”画出文章表现“险”的句子,试概述队伍遇到了怎样的险情?2、在险象环生的情境中,毛泽东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用“”标出来。
从这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内心活动或性格?请举例分析。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例:听到有人以为可能要渡黄河,毛泽东“猛然掀起眼皮,目光咄咄逼人”,这一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对妄加揣测的战士的责怪。
(二)合作研讨(交流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展现自己的时候到了!)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提问质疑。
四、巩固提升(要相信自己能完成的很好哦!)1、本文的作者是,代作家。
本文选自《》。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下列后面的四个成语。
泥泞.()滞.()留紧蹙.()刘戡.()愠.()怒咄咄逼人:旁若无人:猝不及防:适得其反:3、把下列四个词语恰当地填在空格处。
(骤然猝然猛然突然)(1)“三十里。
”任弼时压低声。
(2)毛泽东抬起眼皮。
(3)只见那七八名精壮的小伙儿忽地腾起,又从浪尖上坠落。
(4)卫士和警卫人员从惊愕中惊醒。
北师大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化险》教学设计1

《黄河化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写作重点。
教育学生向伟人学习,培养他们逆流勇进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育学生向伟人学习,培养他们逆流勇进的精神品质。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
二、基础点播: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泥泞(nìng)滞留(zhì)咄咄逼人(duō)蠕动(rù)朦胧(ménglïng)惊骇(hài)孱弱(chán)弥漫(mí)愠怒(yùn)掼跤(guàn)紧蹙(cù)沤烂(îu)猝然(cù)烟瘾(yǐn)葭(jiā)解释下列词语。
泥泞:因有烂泥而不好走。
滞留:停留不动。
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踉踉跄跄:形容走路不稳的样子。
蠕动:形容行动缓慢。
兵不厌诈:用兵打仗可以使用欺诈的办法迷惑敌人。
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三、背景资料。
本文的作者权廷赤,1945年出生于河北完县。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多欲之年》,长篇纪实文学《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等。
读完本文后,我有下列疑惑:四、合作探究。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境对毛泽东的神情描写传达出怎样的心理听到有人以为可能要渡河①猛然掀起眼皮,目光咄咄逼人责怪妄加揣测的战士周恩来说过了葭芦河就有了回旋的余地望住周恩来,神色严肃②担心群众会认为过了葭芦河等于过了黄河前边有人喊到了黄河边上了③脸色阴沉,双眉紧蹙形势危急,心情沉重两批战士都无法渡过葭芦河神色肃穆严峻④渡河失败,思虑重重接到香烟,陷入思考目光淡漠,眉头微蹙⑤心无旁骛,专注思考决定不过黄河,走上堤岸⑥用讥嘲的目光朝敌人射击的山头瞟一眼胸有成竹,蔑视敌人任弼时肯定了不过黄河的决策神色变得庄严,凝神着远方轻轻点一下头⑦深感责任重大,决策艰难任弼时批评他做事带情绪脸也涨红了,望着任弼时半晌无语……点一下头⑧对正确的批评感到难情,经过思考终于接受2、课文以毛泽东唱出两句京剧结束全篇,这样写有何深意?明确:《空城计》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诸葛亮是人们公认的智慧的化身,作者这样写,显然赞颂毛泽东如同诸葛亮一般用后如神,智慧超人。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下册《黄河化险》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这些问题将涉及课文的关键词、句子和段落,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同时,通过提问、解答、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将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分工合作完成课堂任务。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促进共同成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学习黄河抢险过程中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提高环保意识,激发学生为保护母亲河贡献力量的决心。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勇敢、担当等品质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探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此外,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黄河抢险的紧张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2.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形成统一的观点。
3.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4.针对各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四)总结归纳
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化险》教案
授课人:刘君婕指导老师:蔡仲平
授课时间:4.19
授课地点:三楼多媒体教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2.学习本文通过外部描写体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浏览、概述、复述、朗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遇事镇定从容、机智勇敢的宽广胸襟,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精神。
2.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初步培养学生客观的理性的知人论世的态度。
教学重点
毛泽东如何化险为夷的情节、通过外部描写体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毛泽东能够化险为夷的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疏通文字,熟悉内容,理清情节。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明确学习任务,由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故事情节。
2.思考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学生交流学习:
1.中央纵队遇到了哪些危险?
2.毛泽东如何化险为夷?
四.学生拓展学习:
1.阅读并思考所给材料。
2.讨论:毛泽东带领中央成功化险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读了课文,把你最深刻的感受记录下来,写几句感言。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