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渗透检测机理

合集下载

渗透检测

渗透检测
荧光法(优点:灵敏度高;缺点: 需要紫外灯在暗室观察)
表 1-2 各种渗透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优点
水 洗 型 着 适用于表面粗糙、不允许接触油的零
色法
件,操作简单、成本低。
后乳化型 适用于精密零件,灵敏度高。
着色法
溶 剂 去 除 适用于大型零件的局部探伤,用喷
型着色法 灌,操适用于表面粗糙零
方法 项目 工作原理 应用范围 检测对象 检测材料 检测制件 检测速度 检测缺陷类别 缺陷显示 缺陷显示方式 缺陷显示器材 检测灵敏度
污染
表 1-3 表面缺陷无损检测方法比较
渗透检测
磁粉检测
毛细管作用 探伤
表面开口缺陷 任何非多孔材料 铸、焊、锻、压
较慢 裂纹 直观 渗透液、显象剂痕迹 渗透液、显象剂 高 高
3、润湿的三种方式和润湿的四个等级
润湿的三种方式:沾湿润湿、浸湿润湿及铺展润湿。使用接触角θ 可以判定润湿以何种方式进行。当 θ ≤ 1800 时,可发生沾湿润湿现象(液体与固体接触,变液-气界面和固-气界面为固-液界面的过程);当
5
θ ≤ 900 时,可发生浸湿润湿现象(固体浸入液体中的过程,固-气界面为固-液界面所代替,而液体表面 无变化);当θ ≤ 00 时(或不存在),发生铺展润湿现象(固-液界面代替固-气界面的同时,液体表面还同 时扩展)。发生铺展润湿现象的条件是: γ S > (γ SL + γ L cosθ ) 。
4
§2-3 润湿现象 1、润湿和不润湿 液体在固体表面不呈球形,且能覆盖固体表面,此现象称润湿现象,表明液体能润湿这种固体。 液体在固体表面呈球形,不能覆盖固体表面,此现象称为不润湿现象,表明液体不能润湿这种固体。 把液体装在它能润湿的容器里,靠近器壁处的液面呈上弯的形状,如图 2-1 所示;把液体装在它不润

2014年渗透二级总结

2014年渗透二级总结

渗透检测是基于液体的毛细作用原理为基础,从而检查非多孔性固体材料表面开口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

渗透检测原理工件表面被施涂含有荧光染料或着色染料的渗透剂后,在毛细现象的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渗透剂可以渗入表面开口缺陷中;去除工件表面多余的渗透剂,经干燥后,再在工件表面施加显像剂,在毛细作用下使显像剂吸附缺陷中的渗透剂,在一定的光源下,缺陷处的痕迹被显示,从而探测出缺陷的形貌和分布状态。

渗透检测方法的分类 1.根据渗透剂所含染料成份分类Ⅰ荧光法、Ⅱ着色法、Ⅲ荧光着色法;根据渗透剂去除方法分类A水洗型、B亲油型后乳化型、C溶剂去除型、D亲油型后乳化型;根据显像方法分类:a干粉显像剂、b水溶解显像剂、c水悬浮显像剂、d.溶剂悬浮显像剂、e自显像根据渗透检测伤灵敏度的分类:1.很低级、2.低级、3.中级、4.高级、5.超高级常用的渗透剂是荧光渗透剂和着色渗透剂,常用的去除剂有溶剂去除型和水洗型,常用的显像剂是溶剂悬浮显像剂和干粉显像剂。

一般干粉显像剂与荧光法配合使用;干式显像法、水基湿式显像法和自显像法均不能用于着色法。

灵敏度:渗透检测系统发现缺陷大小的能力。

分辨率:渗透检测系统探测缺陷的几何特性(位置、形状和尺寸)的鉴别能力。

可靠性:渗透检测系统检出缺陷与受检件真实缺陷之间的对应性。

渗透检测的优点 1.可检查金属和非金属的非多孔性材料的表面开口缺陷2.不受被检工件化学成份的限制;3. 不受被检工件材料组织结构限制;4. 不受缺陷形状、尺寸和方向的限制渗透检测的局限性1无法或难以检查多孔的材料;2.不适于检查因外来因素造成开口被堵塞的缺陷;3.难以定量的控制检查操作质量,多凭检测人员的经验、认真程度和视力的敏锐程度。

液体的表面张力:存在于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

表面张力系数(法定单位是N/m(牛顿/米)与液体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定成分的液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有一定的α值;不同液体,α值不同;同一液体,表面张力系数α值随温度上升而下降;但有少数的熔融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α随温度的上升而增高,例如铜、镉等金属的熔融液体,含有杂质的液体比纯净的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要小。

渗透检测

渗透检测

溶剂去除型着色法由于可以使用在没有水和电的场合, 因而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喷罐使用,可简化操作,适 用于大型零件的局部检测(如锅炉、压力容器的焊缝检 测等),该法成本较高,不适于大批量零件的渗透检测。
1.4 渗透探伤与磁粉探伤和涡流探伤的比较
P.7 表1-2
2 渗透探伤的物理化学基础
液体分子间作用力 毛细管现象 表面张力 弯曲液面附加压强
P ( 1 1 ) R1 R2
3 毛细现象中的液面高度
毛细管在润湿液体中,由于润湿作用,靠近管壁的液面就会上 升,形成表面凹下,在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下,液体表面向上收 缩,而形成平面;随后,润湿作用又起主导作用,靠近管壁的液面 又上升,重新形成表面凹下的弯曲液面,弯曲液面在附加压强的作 用下又上升。如此循环,使毛细管的液面逐渐上升,一直到向上的 弯曲液面附加压强的作用力与毛细管内升高的液柱重量相等时,达 到平衡,才停止上升。 毛细管中上升力F上 ,为毛细管内壁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产生的
2.3 润湿现象
1 润湿(或不润湿)现象 润湿作用是一种表面及界面过程。普遍而言,表面上的 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所取代的过程就是润湿。因此,润湿作用必 然涉及三相,而其中至少两相为流体。一般情况下,润湿是指固体 表面上的气体被液体取代,有时是一种液体被另一种液体所取代。 润湿现象是固体表面结构与性质,固--液两相分子间相互作用等 微观特性的宏观表现。
h
cos
rd g
缺陷内液面高度
以长a,宽C,深b的狭长细槽作零件上的裂纹模型
来分析讨论渗透探伤时渗透液渗入裂纹的毛细现象。 裂纹模型如下图,为开口于零件表面的裂纹,但不穿透。 当渗透液施加于有表面开口裂纹的零件表面时,具有 足够润湿性能的渗透液将润湿 裂纹内表面,裂纹内将形成向 液体内凹陷的弯曲液面,并在 弯曲凹面上产生指向液体外部 (裂纹)的附加压强P。裂纹 宽度越小,附加压强越大。这 个附加压强迫使渗透液向裂纹 内渗透的同时,就压缩裂纹内 已被渗透液封闭的气体。

渗透结晶原理

渗透结晶原理

渗透结晶工作原理水泥基渗透结晶是由特殊的催化剂、波特兰水泥和硅砂等组成的无机质粉状物;以水为载体,在砼微孔及毛细管中渗透、充盈,催化砼的微粒及未完全水化的水泥成分再次水化,形成不溶于水的枝蔓状结晶,对出现的0.4~1mm裂缝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如砼再次出现裂缝,遇水后又可反复多次产生结晶体封堵裂缝,达到永久防水作用,并有保护钢筋、增加砼密实度、提高强度的效果。

日本土木学会曾做过试验,在自然条件下12个月的渗透深度达到300mm。

这己满足大多数砼墙板的厚度。

耐水压为1.5MPa,膨胀系数与砼基本一致。

这是一种与砼同质同寿命的无机材料,没有有机防水材料出现的老化、环保等问题。

由于是在砼内渗透,增生新的水泥结晶封堵裂缝,是真正意义的“内防水”,并使施工变得更为简便,而且不怕穿刺、磕碰,无搭接要求和无须做找平层、保护层。

这种先进的技术设计与防水特性,引起了有关技术人员的极大兴趣。

该材料的核心技术是内含一种活性极强的化学催化剂。

渗透结晶防水材料机理主要成分表催化剂引发水泥结晶的增生机制图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在获得Ca²?的错体离子扩散在砼空隙的水分中,在反应型硅SiO?²¯存在的地方,因溶解度的格差得到Ca,错体的Ca转变为CaSiO?沉淀在砼的空隙中;分解出Ca的错体离子再次进行扩散,在存有Ca(OH)?:等物质、Ca²?浓度高的地方再次和Ca²?发生反应,转换成钙错体在砼内部扩散开来。

这个反应在砼中不断反复进行,产生新的水泥结晶,就是其基本机理。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字体大小:大- 中- 小tiand发表于08-07-23 11:19 阅读(1183) 评论(1)其主要成分硅酸盐水泥、精选石英砂、特种活性化学物质等,为灰色粉末状材料。

其防水机理在于以水为载体,通过水的引导,借助强有力的渗透性,在混凝土微孔及毛细管中进行传输、充盈,发生物化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枝蔓状结晶体。

渗透检测培训教材 ppt课件

渗透检测培训教材  ppt课件
• 液体中分子排列比气体紧密得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但分子热运 动的平均动能不足以克服分子间的作用力,因而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同时, 液体内部存在着分子可移动的空“位置”。因此,液体结构形状可变,若置 于不同形状的容器中,在液体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它就取与该容器相同的外 形。
PPT课件
26
2.2 表面张力与表面张力系数
动能改变了,所以内能也随着改变。又例如体积、形状或物态改变时,因为物
体分子的相对位置改变了,分子的势能改变了,所以内能也随着改变。

若干物体的内能越低(小),由若干物体所构成的系统的能量相应就越低
(小),系统就越稳定。

自然界各物体都有使其能量最小,从而使各系统变得最稳定的趋势,这就
是最小能量理论。
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1、根据渗透剂所含染料成分分类

根据渗透剂所含染料成分,渗透检测分为荧光渗透检测法、着色渗透检
测法和荧光着色渗透检测法,简称为荧光法、着色法和荧光着色法三大类。
着色法
荧光法
PPT课件
8
3.2、根据渗透剂去除方法方类

根据渗透剂去除方法,渗透检测分为水洗型、后乳化型和溶剂去除型三
大类。水洗型渗透法是渗透剂内含有一定量的乳化剂,工件表面多余的渗透
PPT课件
10
着色渗透检测法常用器材:
PPT课件
11
PPT课件
12
3.4.各分类方法渗透检测操作的基本步骤
• 渗透检测一般应在冷热加工之后,表面处理之前以及工件制成之后进行。基 本步骤见图1-2。 后乳化型渗透检测分为亲油型后乳化渗透检测及亲水型后 乳化渗透检测两种:
PPT课件
13

渗透简答

渗透简答

1.1 简答渗透检测基本原理?答:是将溶有着色染料或荧光染料的渗透剂施加于工件表面,由于毛细现象的作用,渗透剂渗入到各类表面开口缺陷中,清除附着于工件表面上多余的渗透剂,干燥后再施加显像剂,缺陷中渗透剂重新回渗到工件表面,形成放大的缺陷显示,在白光下或在黑光灯下观察,缺陷处可呈红色显示或发出黄绿色荧光。

目视即可检测出缺陷的形状和分布。

1.2 简答渗透检测适用范围?答:渗透检测适用于钢铁、有色金属、陶瓷、塑料和玻璃等固体材料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尤其适用于表面细微裂纹的检测,但不适用于多孔性材料的检测。

1.3 渗透检测的优点和局限性答:渗透检验的优点是设备和操作简单,缺陷显示直观,容易判断。

并不受材料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的限制。

局限性是只能检查非多孔性材料的表面开口缺陷,应用范围较窄,且仅能检出缺陷的表面分布,不能确定缺陷深度。

1.4 影响渗透检测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因素有:⑴渗透液性能的影响;⑵乳化剂乳化效果的影响⑶显像剂性能的影响;⑷操作方法的影响;⑸缺陷本身性质的影响。

2.1 试写出润湿方程,并作出简图注明方程中各符号。

答:润湿方程如下:cosθ=(f S-f SL)/f L式中f S-固体与气体的界面张力,f L-液体表面张力,f SL-固体与液体的界面张力,θ-接触角2.2 什么是毛细现象、毛细管?写出公式h=2αCOSθ/r ρg中各符号的含义。

答:润湿液体在毛细管中呈凹面并且上升,不润湿液体在毛细管中呈凸面并且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现象,能够发生毛细现象的管子称为毛细管。

公式h=2αCOSθ/rρg中各符号的含义是:H 一润湿液体在毛细管中的上升高度。

α—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θ—接触角。

R —毛细管内半径。

ρ—液体密度。

G —重力加速度。

2.3 什么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什么在渗透检测中通常采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答:凡不能电离成离子的表面活性剂称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由于不电离所以稳定性高,不宜受强电解质无机盐及酸和碱的影响,与其它类型表面活性剂相容性好,在水和有机溶液中具有较好溶解性能,由于溶液中不电离,故在一般固体表面亦不宜发生强烈吸附,所以渗透检测中,通常采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第五章 渗透检测技术(PT) 无损检测技术及缺陷评价

第五章  渗透检测技术(PT) 无损检测技术及缺陷评价
NDT Training Courses
第五章 渗透检测技术
Liquid Penetrant Testing
无损检测方法回顾
1)所要检查的缺陷的位置: 表面: PT,MT ,ET 。
2)缺陷的种类: 平面型缺陷,体积型缺陷;
3)工件类型 焊缝:UT,RT,MT,PT; 铸件:铝:RT,UT, PT 钢结构: MT ,UT,PT,RT。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11时6分13秒
8
渗透检测物理基础--毛细管现象
定义
将小直径的玻璃管(称毛细管)插入盛有液体 的容器中,液体会沿着管内壁自动地上升(或下 降),使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出(或低于)容器的液 面,这种现象称为毛细管现象。
毛细管现象
• 定量计算
式中:h —— 液体在管内的上升高度。 γ ——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θ—— 接触角; r —— 毛细管内壁半径; ρ—— 液体的密度;
20
毛细管现象
• 应用
• 渗透剂在缺陷内的毛细渗透 • 细颗粒的显象剂对缺陷内渗透剂的毛细吸附
毛细管现象
• 毛细上升的影响因素
由公式:h = 2 γcosθ/ rρg 可得出以 下结论: • 毛细上升高度 h 与 γcosθ 成正比; • 毛细上升高度 h 与管径 r 成反比; • 毛细上升高度 h 与液体密度ρ成反比。
干式显象与湿式显象比较: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11时6分13秒
29
荧光检测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11时6分13秒
30
典型缺陷显示: 条状裂纹(铝合金试块)
铸造缺陷:疏松
裂纹
铸造缺陷:收缩裂纹
锻造缺陷:裂纹
2020年4月24日星期五11时6分13秒

渗透检测教案

渗透检测教案

渗透检测教案一、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及现状1. 定义:渗透检测是一种以毛细作用原理为基础用于检测非松孔性金属和非金属试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

(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查方法)2. 基本原理:渗透检测是将一种含有染料的渗透剂涂覆在零件表面上,在毛细作用下,渗透剂渗入表面开口的缺陷中去,然后去除表面多余的渗透剂,再在零件表面涂上一薄层显像剂,缺陷中的渗透剂在毛细作用下重新被吸附到零件表面上来而形成放大了的缺陷显示,在黑光灯下(荧光检测法)或在白光灯下(着色检测法)观察缺陷显示。

3. 基本操作步骤渗透清洗显像检验图1-1 渗透检测的基本操作步骤4. 适用范围:不适用于陶瓷、粉末冶金、碳素制品陶瓷:上釉是瓷--------非松孔性可用常规渗透检测方法未上釉是陶------松孔性可用过滤性微粒渗透检测方法粉末冶金:分多孔性和致密性,应通过试验确定用过滤粒子法还是常规方法碳素制品:通过浸铜处理,可将松孔堵塞,可用常规方法检测5 渗透检测简史起源:约二十世纪初“油—白垩法”公认为是最早的一种渗透检测方法——铁道工业部门使用补加应用:1930—1940年航空工业的发展——非铁磁性材料的大量使用美国人斯威策着色渗透剂荧光渗透剂发展:现代高灵敏度、超高灵敏度、基本无毒害的渗透剂,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了检测效率。

6 渗透探伤工作质量及体系渗透探伤的工作质量取决于渗透检测探伤体系的可靠性与重复性。

渗透探伤体系包括:渗透探伤使用的设备仪器(渗透装置、乳化装置、显像装置、黑光灯)渗透探伤剂(渗透剂、乳化剂、显像剂、去除剂)工艺方法(渗透、去除、显像与水洗法、后乳化法、溶剂去除法)环境条件(水源、电源、气源、暗室、光源)渗透探伤操作人员的技术资格水平补加7 国外渗透检测现状•50年前代后美国推出军方规范MIL-I-6866 《渗透探伤方法》MIL-I-25135 《渗透探伤试验材料》•60年代后,研制成功闪烁荧光渗透检测材料,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自动生产线开始出现•水基渗透液和水洗法技术的出现•对氟、氯、硫的控制•专职渗透剂公司的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s h rg
式中:r为两板之间间距的一半;
(6-2 )
在渗透检测中,可将零件表面的开口缺陷看作毛细管或毛
细缝隙, 渗透液在毛细作用下进入表面缺陷,显像过程也是利
用显像剂微粉之间形成很小的毛细作用,将渗透剂吸收出来, 在试件表面形成一个放大的缺陷显示。
液体渗透检测
6.2 渗透检测的物理基础
液体渗透检测
θ=0°,完全润湿; θ<90°,润湿; 90°<θ<180°,不润湿; θ=180°,完全不润湿
液体渗透检测
液体渗透检测
6.2 渗透检测的物理基础
二.
当液体与固体相接触时,有两种现象: ① 当液滴成球形,与固体接触有收缩趋势 —不润湿 ②当液滴沿固体表面散开与固体接触有扩散趋 势 —润湿 润湿时,内聚力<附着力,润湿角θ≤90°
液体渗透检测
渗透检测(PT)是用带有荧光染料(荧光法) 或红色染料(着色法)渗透剂的渗透作用,来显示 放大缺陷图像的痕迹,从而能够用肉眼检查试件表 面开口缺陷的方法,并给予评价。
液体渗透检测
液体渗透检测
液体渗透检测ຫໍສະໝຸດ 渗透检测6.1 概述
一、渗透检测发展简史
渗透检测是最早被人们采用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它广泛 地应用于钢铁零件的表面质量检验,特别是在铁道系统应用 极广。但自MT、ET问世后,PT发展稍有停滞。由于MT只 能检验铁磁性材料,对于非铁磁材料(如有色金属、塑料、 陶瓷等)则无能为力,而ET只适于检测导电材料,因此, PT以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在NDT技术中逐渐受到重视。
毛细管一端封闭,此时润湿液体在毛细管中仍 能上升,由于末端存在空气压力,毛细管中液体上 升的高度小于开口毛细管
2b cos h p0d 2 cos
式中:p为大气压强; b为缺陷深度; d为缺陷宽度
液体渗透检测
σ 增加,h增加, σ 太大,不利于渗透, σ 太小,挥发性大。
工件中贯通缺陷不常见,非贯通的较常见,
类似于此情况,液体渗透液正是在毛细作用下自动
地渗进表面缺陷中去的。
液体渗透检测
PT是利用液体渗入工件表面来寻找缺陷的方法。 具体过程是将渗透液喷于工件表面,在毛细作用下, 渗透液渗入到工件表面开口的缺陷中,去除多余渗透 液,保留缺陷内的渗透液,再在工件表面上涂上一层 显像剂,缺陷中的渗透液在毛细作用下重新被吸到工 件表面,从而形成缺陷痕迹,据此对缺陷做出评判 。
液体渗透检测
6.2 渗透检测的物理基础
渗透检测用的渗透剂绝大部分为液体,故必须研究渗透过 程中的毛细管现象、清洗剩余渗透液过程中的乳化现象、显
象过程中的毛细吸附。
渗透检测中不同液体向固体孔隙中的渗透能力不同,称 为液体的渗透力,其强度将明显影响发现缺陷的能力。 液体的渗透力取决于液体的表面张力、液体与固体表面间的 润湿角的大小、缺陷的形状和大小以及渗透液的粘度等因素。
渗透检测
6.1 概述
二、渗透检测的特点
局限性:
只能检测表面开口缺陷 对多孔性材料检测困难 一般检验温度范围不得低于5℃或高于50℃ 渗透液易被污染失效
三、渗透检测的应用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渗透检测技术已日益完善,已被广泛 应用于机械、航空、宇航、造船、仪表、压力容器和化工工业 等各个领域。
液体渗透检测
6.2 渗透检测的物理基础
在毛细管中上升高度h
2 cos h Rg
式中:θ 为液面与管壁接触角; ρ 为液体的密度;
σ 为表面张力系数;
R为细管半径;
g为重力加速度。
液体渗透检测
6.2 渗透检测的物理基础
液体在间距很小的两平行板之间也会发生毛细现象,此时,液面 形状为柱面,液面上身或下降的高度h可用下式计算:
PT的效果有赖于表面的清洁程度、缺陷空腔几何 尺寸和形状、液体表面张力及润湿工件表面的能力
液体渗透检测
6.2 渗透检测的物理基础
四.
表面活性就是使溶剂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降低的性质。
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物质能使原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显著
降低,从而产生润湿,乳化,分散等现象。
液体渗透检测
五.
在某物质的作用下,把原来不相溶的物质变为可溶性的, 这种作用称为乳化作用。所用这种物质叫乳化剂。例如,把水和 油一起倒进容器中,静置后就会出现分层现象,形成明显的界面。 如果加以搅拌,使油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但稍静置,又 会分成明显的两层。如果在容器中加入合适的乳化剂, 经搅拌 混合后,可形成稳定的乳浊液。这一类乳化剂是由具有亲水基和 亲油基 ( 又叫憎水基 ) 的两亲分子构成的,它能吸附在水和油的 界面上,起一种搭桥的作用,不仅防止了水和油的互相排斥,而 且把两者紧紧地连接在自己的两端,使油和水不相分离。这样就 把渗透液变成可溶性的了,经这样处理后的渗透液在检测清洗时, 很容易被水洗掉,保证了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润湿是固体表面上的气体被液体取代的过程。渗透液润湿
金属表面或其他固体材料表面的能力,是判定其是否具有高的
渗透能力的另一个最重要的性能。 液体对固体的润湿程度,可以用它们的接触角的大小来表 示。把两种互不相溶的物质间的交界面称为界面,则接触角θ 就是指液固界面与液气界面处液体表面的切线所夹的角度, 如 图所示。由图可知,θ 越大,液体对固体工件的润湿能力越小。
液体渗透检测
6.2 渗透检测的物理基础
一.
由于液体分子间距比气体小得多,分子力比气体大。所有
在分子作用球半径的液体薄层内并与气体交界的分子,都受到 指向液体内部力的作用,此薄层称为表面层,此吸引力即为内
聚力。因此,表面层中的分子均有从表面进入液体内部的趋势,
因而,液体要尽可能地缩小其表面积,而球的表面积是最小的。 (水滴为球形)
使液体自动收缩的力叫表面张力,它使液体表面积都有收
缩到最小面积的趋势,能量最低。
液体渗透检测
6.2 渗透检测的物理基础
液体的表面张力决定于液体的性质,同一种液 体,其表面张力大小与温度有关。
F l
式中:σ 为液体单位长度的表面张力; l为液面的长度。
液体渗透检测
6.2 渗透检测的物理基础
二.
渗透检测
6.1 概述
二、渗透检测的特点
优点:
不受试件形状,大小,化学成分,组织结构,缺陷方向限制, 一次可简便地探出任何方位的缺陷 原理简明易懂,便于掌握。对于训练有素的检验人员来说, 发生无关显示的机率比其他方法少 检测设备及工艺过程简单,检测费用低,既不需要特殊设备, 又不受场地限制,适于野外及无电源地区。
液体渗透检测
三.
通常把内径、宽度 ≤ 1mm 的管子或两平行板,称 为毛细管
润湿时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和不润湿液体在毛细 管中下降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液体渗透检测
液体渗透检测
毛细机理:
润湿管壁—凹弯月形
不润湿管壁—凸弯月形 凹弯月面下液体压强<水平液面压强 凸弯月面下液体压强>水平液面压强 液面不断上升 直至与水平液面压强相等 液面不断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