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5

合集下载

三字经弟子规全文

三字经弟子规全文

三字经弟子规全文选取了孩子易于阅读理解的两部国学启蒙经典,为了便于孩子理解,书中配有精当的注释和简洁的译文,另外还配有与原文相关的生动小故事及精美插图,这不仅为孩子们的阅读增添了趣味,还能帮助它们更好地把握原文内容,。

下面是大学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弟子规全文,欢迎大家借鉴!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

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三字经》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三字经》

三字经(一)经典国学再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我是小助手1.初:人生之初。

2.性:品德,道德。

3.本:本来,原来。

4.性:天性。

5.习:性格。

6.苟:如果,假使。

7.迁:改变。

8.道:方法。

我是小翻译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性格也相差不多,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所处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所受的教育有差别,人的性格习惯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异。

孩子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天性就会改变。

教育有许多种方法,可是最重要的要专心致志,能够坚持长久。

考考你的智慧1.请你用直线在选文中画出一组反义词。

2.“性乃迁”的意思是()A.天性就会改变。

B.性格就会迁移。

C.天性会迁移。

3.选文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呢?请你在下面说法合适的后面的括号中打“√”。

(1)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致志,一刻也不能放松。

()弘扬传统文化田子退金孩子如果不能好好教育,天性就会发生改变。

教育孩子,家长一定要持之以恒。

不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宰相叫田子。

他做了三年的宰相,他不做宰相之后将他当宰相的三年间得到的两千两黄金献给他的母亲。

母亲问田子:“你是怎么得到这些黄金的?”田子说:“这是我当官所得的报酬。

”母亲说:“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吗?你这个样子做官,不是我所期望的。

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诚实。

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

作为作家的大臣,不忠诚,那么也不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你把这些金子拿走吧。

”田子惭愧地走出家门,接着,他去齐王那里退还了黄金,还请求让自己进监狱。

齐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惠,有大义,就免了田子的罪,再次任命他当宰相,还把黄金赏给了他的母亲。

从此,田子为官清廉,很受百姓的喜爱。

这个故事就教育我们因为后天的环境,我们的天性会发生改变,因此,我们一定要接受良好的教育。

(二)经典国学再现昔孟母,择邻处。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

《三字经》全文带拼音它朗朗上口、蕴藏着无尽哲理,来学习下三字经吧!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人之初 , 性本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性相近 , 习相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苟不教 , 性乃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教之道 , 贵以专。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昔孟母,择邻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子不学,断机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窦燕山,有义方。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教五子,名俱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养不教,父之过。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教不严,师之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子不学,非所宜。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幼不学,老何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玉不琢,不成器。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人不学,不知义。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为人子,方少时。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亲师友,习礼仪。

国学《三字经》第五章介绍

国学《三字经》第五章介绍

国学《三字经》第五章介绍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做儿女的,在小时候就理应懂得热爱、尊敬老师和朋友,学习人和人之间交往的礼节。

汉朝人黄香9岁时,就知道用自己的身子孝敬自己的父亲。

孝敬父母,这是每个子女都理应做到的。

心得在“孝”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应该是长辈对晚辈的教导。

所以,孩子从小就应该多亲近名师和贤友,这样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举例故事: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晚上,黄香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儿,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子,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

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

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即使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升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

”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

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

”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得劳累了一天的父亲能早些入睡。

《三字经》全文解释5

《三字经》全文解释5

《三字经》全文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K启示2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K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籽「K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丁K启示2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K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向为「K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

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玉不琢,不成器。

《三字经》全文及译文(5)

《三字经》全文及译文(5)

《三字经》全文及译文(5)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译文】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

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译文】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译文】元趄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

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译文】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译文】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

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译文】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译文】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译文】顺治皇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译文】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鸦片战争。

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译文】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译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译文】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

带拼音《三字经》全文《三字经》拼音拼音版rén zhī chūxìng běn shàn人之初 , 性本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性相近 , 习相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苟不教 , 性乃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教之道 , 贵以专。

xīmèng mǔzé lín chǔ昔孟母 , 择邻处。

zǐbù xuéduàn jī zhù子不学 , 断机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窦燕山 , 有义方。

jiào wǔzǐmíng jù yáng教五子 , 名俱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养不教 , 父之过。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教不严 , 师之惰。

zǐbù xuéfēi suǒyí子不学 , 非所宜。

yòu bù xuélǎo hé wéi幼不学 , 老何为。

yùbù zhuóbù chéng qì玉不琢 , 不成器。

rén bùxuébùzhī yì 人不学 , 不知义。

wèi rén zǐfāng shào shí为人子 , 方少时。

qīn shī yǒu xílǐyí亲师友 , 习礼仪。

三字经节选五

三字经节选五

以下是《三字经》的部分节选:
1.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2.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3.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4.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5.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6.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7.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俱。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8.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9.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10.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阅读《三字经》原文以深入了解其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犬:狗的别称 2. 豕(shǐ):猪 3. 饲:饲养
伏羲氏驯六畜
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智者之一。 伏羲氏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土地 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又具有超乎寻常的 智慧和才能。伏羲氏将他观察到的一切事 物,都用一种数字符号描绘下来,这就是 八卦。用它可以推演出许多事物的变化, 预知事物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伏羲氏驯六畜
除了始创八卦之外,伏羲氏在做部落首领 的时候,人们都是以打猎为生。如果遇到 恶劣的天气,就抓不到野兽,人们没有办 法只能忍饥挨饿。伏羲氏看到这种情况, 就想了一个好办法: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多 抓一些野兽回来,吃不完的话就把它们饲 养起来。后来伏羲氏发现烤过的食物比生 吃有味,就教先民们把动物烤熟了再食用。
中国传统文化 ——《三字经》
回顾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第五讲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谢谢观赏!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解释】 稻子,高粱,豆子,麦子,黄米和谷 子称为六谷,是人类的主要粮食。
1. 菽(shū):豆的总称。 2. 黍稷[shǔ jì]:的名称粮食 3. 食:食用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解释】 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称为 六畜,使人们饲养的主要家畜。
伏羲氏驯六畜
后来经过人们的挑选,渐渐固定了一些可 以饲养的野兽的品种,也就是六畜。这些 牲畜除了供人们食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 途,比如,马可以拉车,牛能耕地,鸡能 报时,狗能看家护院等。人们饲养吃不完 的野兽,慢慢发展了畜牧业,社会进入了 农牧并举的时代,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解释】
金、木、水、火、土,称谓五行,是构成物 质的五种基本要素。
本:根本,基本。
曰仁义守信,为五常, 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处事做人的标准, 永远不变,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厌烦。
1. 容:容许,允许 2. 絮(xù):因多次重复而厌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