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防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生防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生防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生防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3

王光华

133

 Jos M.Raaijmakers

2

(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150040;2荷兰Wageningen 大学植物科学系,Binnenhaven 8025)

【摘要】 利用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的一个主要内容.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一

个重要机制是产生拮抗物质.生防细菌的拮抗物质种类多,作用范围广谱.同一种拮抗物质可以由多种细菌菌株产生,而同一细菌也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结构的拮抗物质.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可以加快对产生拮抗物质生防细菌的研究,了解生防细菌在寄主植物根围和叶围的定植效果,明确拮抗物质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拮抗物质的产生除与细菌基因型有关外,一些外在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病原菌存在与否、温度、p H 和C 、N 营养等也影响拮抗物质产生.文中论述了生防细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混合菌剂的研制对防止病原菌抗性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应是今后生防菌剂研制中的重点.关键词 细菌 拮抗物质 生物防治文章编号 1001-9332(2004)06-1100-05 中图分类号 S336 文献标识码 A

Antibiotics production by b acterial agents and its role in biological control.WAN G Guanghua 1,Jos M.Raaij 2makers 2(1Institute of Northeast Geography and A gricultural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arbin 150040,China ;2L aboratory of Phytopathology ,Depart ment of Plant Sciences ,W ageningen U niversity ,Bin 2nenhaven 8025,The Netherlands ).2Chin.J.A ppl.Ecol .,2004,15(6):1100~1104.

Using bacteria to control plant diseases is one of the main strategies in plant protection ,and its mechanism is commonly thought to be the production of antibiotics by bacteria.The produced antibiotics not only have struc 2tural diversity ,but also have broad 2spectrum activity against many pathogen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one kind of antibiotics could be produced by several bacterial strains ,and one bacterial strain could also produced more than one kind of antibiotics.Recent development in molecular and bio 2analytical techniques greatly promot 2ed the research of bacterial bio 2control ,and the colonization survey of introducing bacterial strain to the rhizo 2sphere and spermosphere of host plants.Besides bacterial genotypes ,several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including whether the pathogens existing or not ,temperature ,p H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are also identified to affect the antibiotics production by bacteria.The authors illustrated some of the impeding problems in bacterial bio 2con 2trol agents ’application ,and suggested that in the future research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developing mixed bio 2control agent to avoid the anti 2antibiotic activity of pathogens.K ey w ords Bacteria ,Antibiotics ,Biological control.

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2SW 21924203)和哈尔

滨市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3AFQ Y J002).33通讯联系人.

2003-02-02收稿,2003-06-16接受.

1 引 言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各种有益的微生物资源处理植物的种子、块茎或根系等来达到促进植物生长,保护植物免受病虫害危害的目的.生物防治的研究是近年来随着化学农药的普及应用,对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日益构成威胁从而得以重视.在研究开发的各种生防菌中,利用生防细菌来防治植物病害成为国内外在生物防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大量的研究表明,生防细菌不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多种拮抗性或竞争性的代谢产物,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达到阻碍或杀死病原菌的效果,而且这些细菌大多是从植物的根围和叶围等处分离得到的,对植物具有较好的亲合性,接种后易于在植物上定植,生防效果持久稳定.

2 生防细菌产生拮抗物质的种类多样性

许多研究表明,生防细菌在离体条件下产生各种各样的次生代谢产物.早期对Pseudomonas spp.研究证明,该菌的某些菌株产生嗜铁素(siderophores ).它可以与环境中的铁离

子高度结合,而使植物病原菌缺乏铁营养不能够生长繁殖[27],这是典型的营养竞争防治植物病害的例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还产生许多种具有拮抗活性的物质.这些物质包括多种抗生素类、酶类和挥发性等成分,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6,46].

生防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多是一些低分子量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很低浓度下就可阻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发育[12].表1归纳了一些生防细菌产生的主要拮抗物质及其防治的主要病原菌.由表1可以看出,能够产生拮抗物质的细菌种类很多,且产生的拮抗物质也是多种多样,不仅同一种细菌可以产生多种拮抗物质,而且一种拮抗物质也可以从多种细菌的代谢产物中检测到,如B acillus cereus 菌株

UW85[19]和Pseudomonas f luorescens 菌株CHA0和Pf 25[2,25]

可以产生多种拮抗物质.

应用生态学报 2004年6月 第15卷 第6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J un.2004,15(6)∶1100~1104

表1 生防细菌菌株及其产生的主要拮抗物质

T able1Selected examples of antibiotics produced by b acterial biocontrol agents

拮抗物质Antibiotic 细菌菌株

Species/strain

目标病原菌3

Target pathogen

寄主/地点

Host/Origin

文献

Reference

DA PG Pseudomonas spp.

Q2287Ggt小麦/美国Wheat/USA47

CHAO Ggt,Tb,Pu烟草/瑞士Tobacco/Switzerland24

F113Pu甜菜/爱尔兰Sugar beet/Ireland43

PFM2St小麦/美国Wheat/USA28

Pf25Pu,Rs棉花/美国Cotton/USA21

Q8r1296Ggt小麦/美国Wheat/USA39 Phenazi nes Pseudomonas spp.

2279RN10Ggt小麦/美国Wheat/USA49

30284Ggt小麦/美国Wheat/USA36

PGS12Fo玉米/比利时Corn/Belgium16

In2b2109Rs,Gg水稻/菲律宾Rice/Philippines40

PCL1391Fo番茄/西班牙Tomato/S pain8

PNA1Fo,Rs鹰嘴豆/印度Chickpea/India1 Oomyci n A P.f l uorescens Hv37a Pu大麦/美国Barley/USA18

Pyol uteori n P.f l uorescens

Pf25Pu,Rs棉花/美国Cotton/USA21

CHAO Tb,Pu烟草/瑞士Tobacco/Switzerland24 Pyrrol nit ri n P.f l uorescens BL915Rs棉花/美国Cotton/USA29

B.cepacia B37w Fs马铃薯Potato5

Enterobacter agglomerans Bc,Rs葡萄/乌兹别克斯坦Grape/Uzbekistan7

Serratia spp.Vd,Rs,Ss油菜Oilseed rape22 DDR P.borealis MA342Pt,Tc小麦/大麦Wheat/Barley20

V iscosi nami de P.f l uorescens DR54Rs,Pu甜菜/丹麦Sugar beet/Denmark34

B utyrolactones P.aureof aciens63228Pu,Pc小麦/加拿大Wheat/Canada14

N2BBS Pseudomonas sp.AB2Pu,Rs,Bc土壤/韩国Soil/K orea26

A FA S.violaceusniger YCED29Pu莴苣Lettuce49 Pantoci n A和

B P.agglomerans EH318Eh苹果/美国Apple/USA52 Xanthobacci ns S tenot rophomonas SB2K88Pu甜菜/日本Sugar beet/Japan33

A FC2

B C11 B.cepacia BC11Rs土壤/棉花Soil,Cotton23 Kanosami ne B.cereus UW85Pm苜蓿Alfalfa32 Zwittermyci n A B.cereus UW85Pm苜蓿Alfalfa44 Pepti de B.amyloliquef aciens RC22Pu黄瓜/日本Cucumber/Japan53

3At:A grobacteri um t umf aciens;Ggt:Gaeumannomyces grami nis var.t ritici;Tb:Thielaviopsis basicola;Pu:Pythi um ulti m um;St:Septora t riti2 ci;Rs:Rhizoctonia solani;Fo:Fusari um oxysporum;Gg:G.grami nis;Ps:Pythi um splendens;Fs:Fusari um sambuci num;Pt:Pyrenophora teres; Tc:Tilletia caries;Pc:Phytophthora crypyogea;Bc:Bot rytis ci nerea;Eh:Erwi nia herbicola;Pm:Phytophthora medicagi nis;Vd:Verticilli um dahli2 ae;Ss:Scleroti nia sclerotiorum.

3 生防细菌产生拮抗物质的作用范围广谱性

许多生防细菌产生拮抗物质的作用范围是广谱性的. 1960年,Nishida[35]发现,由Pseudomonas和B urkholderia产生的Pyrrolnitrin对许多人类细菌性和真菌性疾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Pyrrolnitrin对多种植物真菌性病原菌如:Rhizoctonia solani、Bot rytis cinerea、V erticil2 lium dahliae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及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特别是对S t reptomyces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29].同样由多种Pseudomonas f luorescens菌株产生的拮抗物质DAPG,不仅可以防治多种植物真菌和细菌性病害,还可以防治植物线虫病害.Cronin[9]用提纯的DAPG处理线虫提高了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胞囊的孵化率,降低幼虫的活动.芽孢杆菌(B acillus)是除Pseudomonas之外的另一类重要的生防细菌,由B acillus spp.产生的多肽类物质对多种植物真菌和细菌病害在活体和离体条件下都表现出很强的拮抗活性[53].王光华等[48]对芽孢杆菌BRF21菌株平板对峙培养实验结果证明,该菌的代谢产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很强的拮抗活性;而由B acillus cereus和B.thuringinensis产生的拮抗物质Zwittermycin A对多种植物真菌性病害,特别是由Phytophthora和Pythium引起的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44].值得注意的是,Zwittermycin A与Bt毒素蛋白具有协同作用效果,可以提高Bt毒素蛋白杀虫活性[4].

生物表面活性剂(biosurfactant)是最近发现的一类具有生防作用的拮抗物质.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 luo2 rescens)的某些菌株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剂,降低了病原菌孢子的表面张力,在细胞膜内外膨压的作用下,使孢子细胞破裂而死亡.S ouza[45]对P.f luorescens SS101的研究表明,将浓度为25~50μg?ml-1的提纯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离体条件下,观察对腐霉病菌游动孢子的作用.结果表明,游动孢子在30 sec内活动受到明显抑制,60sec后孢子细胞膜破例,孢子消失.盆栽生物测试也证明,SS101菌株对由Phytophthora和Pythium引起的花卉和蔬菜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4 拮抗物质在生物防治中作用效果的验证

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大多是基于在离体条件下与病原菌的对峙培养或抑制病原孢子萌发实验而获得的.而在原位条件下拮抗物质的作用效果可用以下实验得到间接的佐证:1)应用细菌的培养滤液或提纯的拮抗物质获得了与直接应用野生型菌株同样的防治效果,如B916无细胞培养液对水稻纹枯病防效可达5811%,而孢子发酵液为77%[6];2)应用紫外诱变等技术,获得不产生拮抗

1011

6期 王光华等:生防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物质的突变体,应用该突变体处理植物降低生防细菌的防治效果;3)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调控拮抗物质生物合成途径,提高野生型菌株拮抗物质合成效率,从而提高了生防效果.如Ligon[29]将多拷贝的调节基因gacA转入P.f luorescens菌株BL915中,提高了Pyrrolnitrin产率215倍,显著地提高了对Rhizoctonia solani的防治效果;4)将编码合成拮抗物质基因导入异源的、不产生拮抗物质的菌株中,然后对转座子的生防效果进行评价,如Fenton[11]将P.f luorescens菌株中DAPG生物合成基因片段(大约6kb)转入非产菌株M114中,获得转座子的DAPG产量高于亲本,提高了对由Pythi2 um ultim um引起的甜菜根腐病的防治效果.

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对细菌产生拮抗物质种类和数量也可以在原位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一种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应用诸如gus、gf p和lacZ等报告基因进行标记,利用报告基因进行标记虽然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但该方法只能进行定性研究,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一种方法是采用薄层层析(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原位接种生防菌产生的拮抗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测试.特别是HPLC法,由于其精确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在生防菌产生拮抗物质的原位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如Raaijmakers[38]采用HPLC对生长在小麦全蚀病抑病土中的小麦根系上由Pseudomonas spp.产生的DAPG测定表明,小麦每克根鲜土中含有20ng的DAPG,进一步证明了Pseudomonas spp.产生的DAPG是防治小麦全蚀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5 影响拮抗物质产生的因素

大量的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很多细菌产生拮抗物质,可以作为生防菌应用.但田间应用证明,多数菌株的效果很不稳定,导致菌株商品化率很低.生防菌剂的效果不稳定与很多因素有关,一方面从内因上分析与合成拮抗物质的基因表达调控产生变异有关.对Pseudomonas研究发现,拮抗物质的产生受一系列内在因子调控,这些因子包括GacA/GacS 调节系统、依赖通过N2酰基高丝氨酸内酯调节的细胞密度和δ因子等[13,41].另一方面,很多外在的因素也影响拮抗物质的产生.Bonsall[3]研究表明在离体条件下,Pseudomonas菌株Q2287、Q2287(p PHL5122)和Q69c280(p PHL5122)在YM 琼脂培养基上产生DAPG的量要远高于在YM液体培养基,其中Q2287在YM琼脂培养基上产生DAPG是YM液体培养基的60倍.3种供试菌株在27℃条件下产生的DAPG 要高于在室温(22~24℃)条件下的处理.

在自然条件下,定植于植物根面的Pseudomonas spp.产生DAPG的能力也与菌株特征、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及是否存在致病菌有关.K eel[24]从未感病土壤和感染小麦全蚀病致病菌(G.graminis var.t ritici)的感病土中生长的小麦根土分别提取到0104μgDAPG?g-1根土和0110μgDAPG?g-1根土,表明在致病菌存在的条件下促进荧光假单胞杆菌合成更多的DAPG.而Maurhofer[30]用同样的方法从感染Pythium

ultim us和未感染的每克根土中只提取得到0125μg和0123μg的DAPG.可见Pseudomonas spp.产生DAPG数量受不同致病菌诱导表现出较大的差异.Bonsall[3]用Q2287和遗传改良后的高产菌株Q2287(p PHL5122)分别接种小麦,然后播种在RSL和SSL两种土壤上,结果表明,两种菌株在RSL土壤中产生的DAPG量高于在SSL土壤中的2~5倍,且不论在何种土壤上Q2287(p PHL5122)产生DAPG量都高于原菌株Q2287,表明在离体条件下合成DAPG能力强的菌株在自然条件下合成能力也强.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向外界释放或分泌很多有机物质提供给微生物生长.植物种类不同,在分泌有机物种类和数量上存在差异,导致细菌在利用这些营养产生拮抗物质上也存在较大的不同.Milner[32]发现,向B acillus cereus培养介质中添加苜蓿幼苗分泌物,该菌产生K anosamine的量提高了3倍.Duffy和Defago[10]对产生DAPG的P.f luorescens菌株CHA0和其它41株Pseudomonas菌株在利用碳源、无机磷源和矿质营养元素效率上的试验结果也表明,菌株之间在利用不同营养物质产生DAPG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供给葡萄糖提高了大多数菌株产生DAPG的能力,Zn在提高菌株产生DAPG能力上存在菌株特异性,而供给P抑制了大多数菌株DAPG的产生.

环境因素不仅影响细菌拮抗物质的产生,而且也影响拮抗物质活性.Chin2A2Woeng[8]报道,在p H517离体条件下,拮抗物质phenazine212carboxamide的抗真菌活性是拮抗物质phenazine212carboxylic acid(PCA)的10倍,表明在酸性条件下降低了PCA的抗菌活性.与PCA相反,拮抗物质DAPG 的抗菌活性在酸性条件下明显地大于在中性和碱性环境,对Pythium spp.引起的病害防治效果也相对较高[45].向土壤施用NH+42N比NO-32N更能提高荧光假单胞杆菌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效果[42].

6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产生拮抗物质生防细菌研究中的应用

由表1可以看出,能够产生拮抗物质的细菌种类很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但这些细菌主要生存在植物的根围或叶围上,从植物根围或叶围中分离获得的菌株接种植物后生防效果更好、更稳定,这就要求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中,首先要从植物的根围或叶围中分离,筛选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过去对生防菌的筛选都是基于大量的室内工作,非常耗时耗力.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许多细菌合成拮抗物质的基因都已克隆测序,基于对不同拮抗物质产生基因的序列分析,可以用这些基因的某些片段为模板,设计特殊的引物和探针,直接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分子水平的检测,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

荧光假单胞杆菌可产生多种拮抗物质,包括Pyoluteorin (Plt)、Pyrrolnitrin(Prn)、Phenazine212Carboxylic acid(PCA)和2,42Diacetylphloroglucinol(Phl或DAPG)等,在目前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Raaijmakers[37]和S ouza[45]等根据合成Plt、Prn、PCA和Phl的基因序列,设计了4对

2011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5卷

表2 用于PCR检测产生4种不同拮抗物质的引物特征

T able2Ch aracteristics of the primer sets for identif ication4antibiotics by PCR analysis

引物Primer

序列3

Sequence

G+C

(%)

T m

(℃)

位置

Position

产物长度

Product length(bp)

拮抗物质

Antibiotics

参考文献

Reference

PRND1GGGGCGGCCGTGGTGATGGA761282145269786Prn45 PRND2YCCCGCSGCCTGYCTGGTCTG661674126055

PL TC1AACA GATCGCCCCGGTACA GAACG5813741212282438Plt45 PL TC2A GGCCCGGACACTCAA GAAACTCG5813731812720

Phl2a GA GGACGTCGAA GACCACCA60731915745DAPG37 Phl2b ACCGCA GCATCGTGTATGA G5*******

PHZ1GGCGACATGGTCAACGG6417521434281408PCA45 PHZ2CGGCTGGCGGCGTATTC701657134836

3序列顺序从5’到3’Sequence from5’to3’.

引物对分离得到的细菌DNA进行PCR检测,取得了非常好

的筛选结果(表2).同样对B acillus研究中,G iacomodona2 to[17]也设计了一对引物,采用PCR方法直接检测分离到大豆根圈产生多肽类(Peptide)拮抗物质的芽孢杆菌.

利用不同的引物对分离细菌的DNA进行PCR扩增,并结合S outhern杂交技术可从植物根围和叶围区分产生不同拮抗物质细菌的分离比率,有助于直观地了解不同生防菌株在植物表面的定植生存情况.Raaijmakers[37]将Phl+P seudomonas spp.和PCA+P seudomonas spp.分别接种在小麦种子上,然后播种在6种不同土壤(4种感病土,2种抑病土),连续种植4茬,调查这两种菌株在根际的定植效果,结果表明,在2种抑病土中Phl+P seudomonas spp.的检出数在511×105~210×106CFU?g-1根土,而在感病土中的Phl+P seudomonas spp.没有被检出,或者其数量比抑病土中低40倍,而PCA+P seu2 domonas spp.无论在抑病土或是感病土中基本上没有检测出来.荧光假单胞杆菌在供试的6种土壤中分离总数变化不大,介于510×106~110×107CFU?g-1根土之间,但在抑病土中Phl+P seudomonas spp.占荧光假单胞杆菌的分离比率(Phl/ Flu)在310%~12%之间,而感病土中的Phl/Flu小于011%.该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产生DAPG的Phl+P seudomonas spp.数量上升是导致小麦全蚀病抑病土产生的主要原因.

产生同一种拮抗物质的细菌菌株之间存在着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多样性.G ardener[15]从美国和荷兰小麦根际土中分离出138株产生DAPG的P seudomonas spp.,对这些菌株采用BOX2PCR、ERIC2PCR和ARDRA分析证明,Phl+P seudomonas 具有基因多态性.采用BOX2PCR将所有菌株划分为13个型, ERIC2PCR划分为15个型,而利用ARDRA将所有菌株划分为3个型,其中一种多态型包括了87%的供试菌株.另外,供试菌株在表现型方面也存在差异,用Biolog SF2N平板测试菌株利用底物碳源表明,培养3d有7种表现型出现,而培养7d 有4种表现型出现.Mavrodi[31]对从6处美国土壤和6处世界其它地区土壤中获得的123株Phl+P seudomonas spp.基因型研究也表明,不论采用RAPD还是PCR2RFL P分析方法,上述菌株均表现出基因多态型.生防菌基因型的差异与环境因素变化及土壤微生物演替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同一块土壤,由于前茬不同,也影响到后茬土壤中的生防菌的基因型,了解产生拮抗物质的生防菌基因多样性,对我们分离出具有特殊生态特点的生防菌株,提高菌株的生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7 结 语

研究表明,生防细菌从实验室走向田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是菌剂的研制.阻碍许多生防菌田间应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菌剂的货架储藏期短,特别是由Pseudomonas制成的生防菌剂,这一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对于此类菌剂的研制,可以将它制成干粉剂型,以延长菌剂的储藏期,而由B acillus制成的菌剂明显地优于Pseudomonas,因为它能够产生耐热抗逆的芽孢,便于菌剂的研制和剂型的加工,这也是市场上由B acillus开发的菌剂较多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是生防菌生态学的研究.要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了解生防菌株在植物根围或叶围的定植情况,运用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检测生防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防治病害发生发展的作用阈值,生防菌的应用效果才更具有说服力;第三,避免植物病原菌对生防细菌的拮抗物质产生抗性.在自然界,病原菌的抗药性广泛存在,要避免病原菌抗性产生,最好采用混合菌株研制生防菌剂,如我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增产菌系列产品就是由多种芽孢杆菌组成的混合菌剂,在全国推广应用多年,累计应用面积超过161675×106hm2,取得良好的抗菌防病效果[6].因此,今后在利用生防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中应重视对混合菌剂的研制.

参考文献

1 Anjaiah V,K oedam N,Nowak2Thompson B,et al.1998.Involve2 ment of phenazines and anthranilate in the antagonism of Pseu2 domonas aerugi nosa PNA1and Tn5derivatives toward Fusari um spp.and Pythi um spp.Mol Plant2Microbe Interact,11:847~854 2 Bender CL,Rangaswamy V,Loper J E.1999.Polyketide production by plant2associated pseudomonads.A nnu Rev Phytopathol,37:175~196

3 Bonsall RF,Weller DM,Thomashow LS.1997.Quantification of2, 42diacetylphloroglucinol produced by fluorescent Pseudomonas spp.

i n vit ro and in the rhizosphere of wheat.A ppl Envi ron Microbiol,

63:951~955

4 Broderick NA,G oodman RM,Raffa KF,et al.2000.Synergy be2 tween zwittermicin A and Bacill us thuri ngiensis subsp kurstaki a2 gainst gypsy moth.Envi ron Ent,29:101~107

5 Burkhead KD,Schisler DA,Slininger PJ.1994.Pyrrolnitrin produc2 tion by biological2control agent Pseudomonas cepacia B37w incul2 ture and in colonized wounds of potatoes.A ppl Envi ron Microbiol, 60:2031~2039

6 Chen Z2Y(陈中义),Zhang J(张 杰),Huang D2F(黄大日方).

2003.Research progress on antimicrobial mechanism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of Bacill us for plant diseases biocontrol.Acta Phy2 topathol Si n(植物病理学报),33(2):97~103(in Chinese)

7 Chernin L,Brandis A,Ismailov Z,et al.1996.Pyrrolnitrin produc2 tion by an Enterobacter agglomerans strains with broad spectrum activity towards fungal and bacterial phytopathogens.Curr Micro2

3011

6期 王光华等:生防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biol,33:208~2122

8 Chin2A2Woeng TFC,Bloemberg GV,Van der Bij AJ,et al.1998.

Biocontrol by phenazine212carboxamide producing 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PCL1391of tomato root rot caused by Fusari um oxysporum f.sp.radicis2lycopersici.Mol Plant2Microbe Interact, 10:79~86

9 Cronin D,MoenneLoccoz Y,Fenton A,et al.1997.Role of2,42di2 acetylphloroglucinol in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biocontrol pseu2 domonad strain F113with the potato cyst nematode Globodera ros2 tochiensis.A ppl Envi ron Microbiol,63:1357~1361

10 Duffy B K,Defago G.1999.Environmental factors modulating an2 tibiotic and siderophore biosynthesis by Pseudomonas f l uorescens biocontrol strains.A ppl Envi ron Microbiol,58:2429~2438

11 Fenton AM,Stephens PM,Crowley J,et al.1992.Exploitation of genes involved in2,42diacetylphloroglucinol biosynthesis to confer a new biocontrol capability to a Pseudomonas strain.A ppl Envi ron Microbiol,58:3873~3878

12 Fravel DR.1988.Role of antibiosis in the biocontrol of plant dis2 ease.A nnu Rev Phytopathol,26:75~91

13 G affney TD,Lam ST,Ligon J M,et al.1994.G lobal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of antifungal factors by Pseudomonas f l uorescens biolog2 ical control strain.Mol Plant2Microbe Interact,7:455~463

14 G amard P,Sauriol F,Benhamou N,et al.1997.Novel butyrolac2 tones with antifungal activity produced by Pseudomonas aureof a2 ciens strain63228.J A ntibiot,50:742~749

15 G ardener BBM,Schroeder K L,Kalloger,et al.2002.G enotypic and phenotypic diversity of phl D2containing Pseudomonas strains iso2 lated from the rhizosphere of wheat.A ppl Envi ron Microbiol,66: 1939~1946

16 G eorgakopoulos D,Hends on M,Panopoulos NJ,et al.1994.Cloning of a phenazine biosynthetic locus of P seudomonas aureof aciens PGW12and analysis of its expression in vitro with the ice nucleation reporter gene.

A ppl Environ Microbiol,60:2931~2938

17 G iacomodonato MN,Pettinari MJ,Souto GI,et al.2001.A PCR2 based method for the screening of bacterial strains with antifungal activity in suppressive soybean rhizosphere.Worl d J Micr Bioech, 17:51~55

18 Gutterson NI,Layton TJ,Z iegle J S,et al.1986.Molecular cloning and genetic determinants for inhibition of fungal growth by a fluo2 rescent pseudomonad.J Bacteriol,165:696~703

19 Handelsman J,Stabb EV.1996.Biocontrol of s oilborn plant pathogens.

Plant Cell,8:1855~1869

20 Hokeberg M,Wright SAI,Svensson M,et al.1988.Mutants of 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defective in the production of an anti2 fungal metabolite express reduced biocontrol activity.A bst ract Pro2 ceedi ngs ICPP98,Edinburgh,Scotland.

21 Howell CR,Stipanovic RD.1979.Control of Rhizoctonia solani on cotton seedings with Pseudomonas f l uorescens and with an antibiot2 ic produced by the bacterium.Phytopathology,69:480~482

22 Kalbe C,Marten P,Berg G.1996.Strains of the genus Serratia as beneficial rhizobacteria of oilseed rape with antifungal properties.

Microbiol Res,151:433~439

23 Kang YW,Carlson R,Tharp W,et al.1998.Characterizat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biosynthesis of a novel antibiotic from B urkhol de2 ria cepacia BC11and their role in biological control of Rhizoctonia solani.A ppl Envi ron Microbiol,44:3939~3947

24 Keel C,Schnider U,Maurhofer M,et al.1992.Suppression of root diseases of by Pseudomonas f l uorescens CHA0:Importance of sec2 ondary metabolite2,42diacetylphloroglucinol.Mol Plant2Microbe Interac,5:4~13

25 Keel C,Weller DM,Natsch A,et al.1996.Conservation of the2, 42diacetylphloroglucinol biosynthesis locus among fluorescent Pseu2 domonas strains from diverse geographic locationa.A ppl Envi ron Microbiol,62:552~563

26 K im KK,Kang J G,Moon SS,et al.2000.Isolation and identifica2 tion of antifungal N2butylbenzensulphonamide produced by Pseu2 domonas sp.AB2.J A ntibiotics,53:131~136

27K loepper J W,Leong J,Teintze M,et al.1980.Pseudomonas si derophores:A mechanism explaining disease suppressive soils.

Curr Microbiol,4:317~320

28 Levy E,G ough FJ,Berlin KD,et al.1992.Inhibition of Septoria t ritici and other phytopathogenic fungi and bacteria by Pseu2 domonas f l uorescens and its antibiotics.Plant Pathol,41:335~341

29 Ligon J M,Hill DS,Hammer PE,et al.2000.Natural products with antifungal activity from Pseudomonas biocontrol bacteria.Pest M anage Sci,56:688~69530 Maurhofer M,K eel C,Haas D,et al.1995.Influence of plant species on disease suppression by P seudomonas f luorescens CHA0with enhanced antibiotic production.Plant Pathol,44:44~50

31 Mavrodi OV,G ardener BBM,Mavrodi DV,et al.2001.G enetic di2 versity of phlD from2,42diacetylphloroglucinol2producing fluores2 cent Pseudomonas spp.Phytopathology,91:35~43

32 Milner JL,S ilo2Suh L,Lee JC,et al.1996.Production of K anosamine by Bacillus cereus UW85.A ppl Environ Microbiol,62:3061~3065 33 Nakayama T,Homma Y,Hashidoko Y,et al.1999.Possible role of xanthobaccins produced by S tenot rophomonas sp.strain SB2K88in suppression of sugar beet damping2off disease.A ppl Envi ron Mi2 crobiol,55:4334~4339

34 Nielsen MN,Sorensen J,Fels J,et al.1998.Secondary metabolite2 and endochitinase2dependent antagonism toward plant2pathogenic microfuhgi of Pseudomonas f l uorescens isolates from sugar beet rhi2 zosphere.A ppl Envi ron Microbiol,64:3563~3569

35 Nishida M,Matsubara T,Watanabe N.1965.Pyrrolnitrin,a new anti2 fungal antibiotic:Microbiological and toxicological observations.J A ntibi2 otics,18:211~219

36 Pierson LS,Thomashow LS.1992.Cloning and heterologous ex2 pression of the phenazine biosynthetic locus from Pseudomonas au2 reof aciens30284.Plant2Microbe Interact,5:330~339

37 Raaijmakers J M,Weller DM,Thomashow LS.1997.Frequency of antibiotic2producing Pseudomonas spp.in natural environments.

A ppl Envi ron Microbiol,63:881~887

38 Raaijmakers J M,Bonsall RF,Weller DM.1999.Effect of population density of Pseudomonas f l uorescens on production of2,42di2 acetylphloroglucinol in the rhizosphere of wheat.Phytopathology, 89:470~475

39 Raaijmakers J M,Weller DM.2001.Exploiting genotypic diversity of2,42diacetylphloroglucinol2producing Pseudomonas spp.charac2 terization of superior root2colonizing P.f l uorescens strain Q8r1296.

A ppl Envi ron Microbiol,67:2545~2554

40 Rosales AM,Thomashow LS,Cook RJ,et al.1995.Isolation and i2 dentification of antifungal metabolites produced by rice2associated antagonistic Pseudomonas spp.Phytopathology,85:1028~1032 41 Sarniguet A,Kraus J,Henkels MD,et al.1995.The sigma factor sigma(s)affects antibiotic production and biological control activity of Pseudomonas f l uorescens Pf25.Proc N atl Acad Sci US A,92: 12255~12259

42 Sarniguet A,Lucas P,Lucas M,et al.1992.Relationship between take2all,soil conduciveness to the disease,populations of fluorescent pseudomonads and nitrogen fertilizer.Plant Soil,145:17~27

43 Shanahan P,O’Sullivan DJ,Simpson P,et al.1992.Isolation of2, 42diacetylphloroglucinol from a flurorescent pseudomonad and in2 vestigation of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influencing its production.

A ppl Envi ron Microbiol,58:353~358

44 Silo2Suh LA,Lethbridge BJ,Raffel SI,et al.1994.Biological2activ2 ities of2fungistatic antibiotics produced by Bacill us cereus UW85.

A ppl Envi ron Microbiol,60:2023~2030

45 Souza J T.2002.Distribution,diversity,and activity of antibiotic2 producing Pseudomonas spp.PhD thesis.Wageningen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46 Trejo2Estrada SR,Paszcaynski A,Crawford DL.1998.Antibiotics and enzymes produced by the biocontrol agent S t reptomyces vio2 laceusniger YCED29.J Indust Microb Biotech,21:81~90

47 Vincent MN,Harrison LA,Brackin J M,et al.1991.G enetic analy2 sis of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a soilborn Pseudomonas aureof aciens strain.A ppl Envi ron Microbiol,57:2928~2934

48 Wang G2H(王光华),Zhou K2Q(周克琴),Zhang Q2Y(张秋英), et al.2003.Antagonism of Bacill us strain BRF21against plant pathogenic fungi.Chi n J Biol Cont rol(中国生物防治),19(2):73~77(in Chinese)

49Weller DM.1983.Colonization of wheat roots by a flurorescent pseudomonad suppressive to take2all.Phytopathology,73:1548~1553

50 Wright SAI,Zumoff CH,Schneider L,et al.2001.Pantoea ag2 glomerans strain EH318produces two antibiotics that inhibit Er2 wi nia amylovora i n vit ro.A ppl Envi ron Microbiol,67:284~292 51 Y oshida S,Hiradate S,Tsukamoto T,et al.2001.Antimicrobial ac2 tivity of culture filitrate of Bacill us amyloliquef aciens RC22isolat2 ed from mulberry leaves.Phytopathology,91:181~187

作者简介 王光华,男,1966年生,在职博士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生理生态、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发表论文30多篇.T el:0451********;E2mail:guanghua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154572789.html,

4011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5卷

各类细菌总结

病原学 细 菌 各 论 总 结 衛卋琦 2014.04.01

第六章球菌 葡萄球菌属 链球菌属 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菌 奈瑟球菌属 淋病奈瑟菌 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 分类 1、按溶血现象: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多为条件致病 菌)、乙型溶血链球菌β(致病力强)、丙型链球菌(一 般不致病); 2、按抗原结构:A∽V 20种,对人致病90%属A群; 3、按需氧量:需氧性、兼性厌氧性和厌氧性对人致病主 要为前两者; 抗原构造 抵抗力 不强 60℃ 30min可以杀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类药敏感 致病性致病物质 1、致热外毒素; 2、链球菌溶血素:1、链球菌溶血素O(SLO)可引起心 肌损伤,能加重心肌炎的病变;2、链球菌溶血素S(SLS)对白细胞、血小板和多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 3、M蛋白; 4、透明质酸酶; 5、链激酶使血块溶解或阻止血浆凝固,利于细菌扩 散;重组链激酶已用于心肌梗死; 6、链道酶使脓液稀薄,利于细菌扩散;用于脓胸、输 卵管炎等疾患,解除组织粘连; 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 2、猩红热 3、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炎

免疫性感染后可获一定免疫力(主要为抗M蛋白抗体)。因其型别多,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故常发生反复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1、直接镜检 2、分离培养与鉴定 3、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实验 4、 分子生物学法 防治原则 积极治疗,减少传染源。对急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应早期、彻底治疗,防止风湿病和急性肾小球炎等疾病发生。对A群链球菌感染 者首选青霉素G。 传播途 径 飞沫 肺炎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G+ 无鞭毛和芽胞有荚膜(人工培养无) 培养特性兼性厌氧性,营养要求高。可分解菊糖,能被胆汁溶解。分类90个血清型 1-3致病力强 抗原构造 与分型 荚膜多糖抗原 C物质 抵抗力 弱 56℃ 20min可杀死。有荚膜抗干燥。对一般消毒剂、 青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等敏感。 致病性 致病物质荚膜,有抗吞噬作用。 所致疾病大叶型肺炎 免疫性病后有牢固的型特异性免疫 微生物 学检查 1、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2、分离培养与鉴定 3、动物实验 防治原 则 用荚膜多糖疫苗预防接种、治疗主要采用大剂量青霉素或林可霉素。 奈瑟菌属 项目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生物学性1、形态与染色:呈肾形或豆1、形态与染色:G-双球菌,与脑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七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练习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7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选择题:(下列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写在下面的答题栏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日本发生的“痛痛病”和“水俣病”,各是由于工业废水中含有下列哪种物质所致?()。 A. 汞和银 B. 汞和镉 C. 汞和铝 D. 镉和汞 2.曾作为保护滩涂的益草而引进的大米草,如今覆盖了洛阳江流域约200公顷的滩涂面积, 导致了该流域贝类、蟹类、藻类、鱼类等多种生物窒息死亡。这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A. 植被的破坏 B. 非生物因素的破坏 C. 食物链的破坏 D. 环境污染 3.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有()。 ①在草原上过度放牧 ②采伐森林,开垦耕地 ③工业的发展 ④黄河出现断流现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4.下列不属于生物技术引发的问题是()。 A.人口越来越多,人口素质难以提高 B.将生物技术用于战争,会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 C.个人基因信息的隐私权是否应该得到尊重 D.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 5.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度放牧,生长的草逐渐减少,可导致沙尘暴的出现 B.长期使用网眼直径不足10毫米的渔网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C.核电站、热电厂向空气中排放的热水蒸气会导致温室效应 D.废电池中的重金属进入土壤会破坏土壤的结构,也会造成水体污染 6.对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的理解,正确的是()。 A.晚婚、晚育对于国家来说,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 B.晚婚、晚育对于个人来说,不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习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人教版生物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与其他生物以及人类具有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举例说明动物群体数量的消长对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2)举例说明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着重从“生物圈是统一的整体”的观点出发,分析动物个体的行为活动和动物群体数量的消长对其生活环境、其他生物及人类的影响。本课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生态系统、食物链、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识,呈现丰富的录像和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对事实和数据的分析感受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关注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情境导人 播放人类肆意捕杀藏羚羊的视频。 提问:如果人类为了一己私利而捕 杀了所有的动物,这个地球将会怎样? 观看视频,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思 考动物在生物圈 中的作用。 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有些动物对人类的牛活和生产具 有一定的危害,比如“麻雀吃稻谷”、 “狼吃羊”,我们能不能因此对它们大 量捕杀呢? 新课标第一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54572789.html,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出示教材“资料分析”中的资料1 和2,要求学生写出资料中的食物链。 食物链1:农作物麻雀 蝗虫 食物链2:草牛、羊狼 野兔 提问:为什么有关专家呼吁要保护 麻雀?如果大量捕杀狼,将会造成什么 后果? 引导学生分析食物链中各生物之 间的消长关系,并总结出生态平衡的定 义。 阅读教材,分析资料,写出食 物链。 分析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的消 长关系,得出结论: 1.人类不能肆意捕杀某一动 物,否则将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 数量不能无限制增长,因为会受到 生存空间和其他生物的影响。 引导学生回 顾所学知识,并 用以解决新问 题。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回顾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三者之间 的关系,出示图片: 小组讨论: 1.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什么作 用? 2.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得到了什 么?产生了什么? 3.生态系统中有怎样的物质循 环?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画出物质循 环图。 总结: 虽然植物被细菌、真菌分解 后,分解产物也能回到环境十,但植物 经过动物的取食,在动物体内分解得更 快,分解产物回到环境十的速度也就史 快,因而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 复习,回答。 回顾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的知识。 小组讨论得出:动物直接或间 接以植物为食,获得了有机物,这 些有机物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产 生了CO2、无机盐等简单的无机物, 这些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动物排 出的粪便或遗体也可经分解者分解 后释放山CO2和无机盐等,被植物 利用。w W w.xK b 1. c o m 引导学生在 复习相关知识的 基础上进行讨 论,将结果通过 图示直观呈现出 来,帮助学生理 清思路,突破难 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154572789.html,

细菌鞭毛染色及活菌运动观察

微生物实验报告——细菌鞭毛染色及活菌运动观察摘要 关键词 前言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A.细菌鞭毛染色法的基本原理 B.压滴法观察活菌运动的基本原理实验器材 实验内容 (一)压滴法观察活菌运动 (二)细菌鞭毛染色 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报告编写人:张行润 生命科学学院生科四班 200900140177 细菌鞭毛染色及活菌运动观察 摘要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是否具有鞭毛,以及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目是细茵的一项重要形态特征.细菌的鞭毛很纤细,其直径通常为0 . 01 ~0.02um ,所以,除了很少数能形成毛束(由许多根鞭毛构成)的细菌可以用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到鞭毛束的存在外,一般细菌的鞭毛均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而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要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查细菌的鞭毛,必须用鞭毛染色法。 细菌形态学观察包括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和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压滴法属于最常用的不染色标本检查法,主要用于检查细菌的运动性。 关键词 鞭毛(flagellum)细菌(bacteria)鞭毛染色法(flagellum staining) 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e)压滴法(Pressure drop method) 前言 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10—20n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但是由于设备限制,我们希望能够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就能够看见细菌鞭毛。于是,便产生了鞭毛染色法。1958年Rhodes根据Fontana的螺旋体改良镀银染色法,建立了一种细菌鞭毛镀银染色法。试剂分为媒染剂和银染剂。但是试剂的稳定性低,容易变质。2002年谷海瀛发明了一种新的细菌鞭毛镀银染色法。该法将媒染剂分为A、B两种。A液为酸化FeCl3溶液,B液为15%单宁酸,含甲醛1 ml,用时A、B液等量混合,轻微加热,染片40s,再用银染液涂片加热至微冒蒸汽,染色10 s。这种方法不仅染色效果好,而且解决了试剂稳定性差的问题,此种试剂常温下至少可保存1年。通过鞭毛染色,可以观察到鞭毛形态、数量和鞭毛在菌体分布的位置,鞭毛数量和在菌体上的分布位置是鉴定细菌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鞭毛的这些特征,可将有动力细菌分为单端极鞭毛菌、单端丛鞭毛菌、周鞭毛菌、侧鞭毛菌。有了这种简易的鞭毛染色方法,对于我们的细菌研究来说就更加方便容易了。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鞭毛染色法并了解鞭毛的形态特征

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人类对生物圈的依靠 导学提纲 一、人类的生存依靠于生物圈 生物圈对人类有专门多宝贵的价值,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人类对生物圈中资源的合理利用 1.自然资源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是可连续进展的物质基础。可连续进展的关键是要和。 例题解析 【例1】(2008·陕西学业考试)太阳是人类的能源之母,属于可再生能源。下列能源中均属于可再生能源的一组是()。 ①风能②水能③煤④石油⑤核燃料 A.①② B.①②⑤ C.③④ D.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把握情形。风能、水能属于可再生能源,而煤、石油、核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答案:A 【例2】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爱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行 B.进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爱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还草”能增加植被。我国政府在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时,专门强调爱护生态平稳,走“可连续进展”之路,可连续进展的关键确实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因此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课堂自测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类有思维,不同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是生物圈的主宰

B.生物圈为人类的生存和种族的连续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C.生物圈为人类的生存和进展提供了所需的资源 D.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的利用,是生物圈遭到破坏的要紧缘故 2.下列自然资源不属于不能复原或再生的是()。 A.树木 B.煤 C.石油 D.天然气 3.我国提倡“不使用一次性木筷”的动身点是()。 A.减少垃圾污染 B.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C.节约木材,爱护森林 D.养成良好的生活适应 4.(2008·河北中考)参与节能减排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是()。 A.尽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B.用布袋代替塑料购物袋 C.关闭电器后拔掉插头 D.杜绝自来水的跑、冒、滴、漏现象 5.下列倡议与“节能减排”的主题不符合的是()。 A.提倡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少开家庭轿车 B.提倡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塑料垃圾 C.提倡少用空调,减少用电量 D.提倡都市亮丽工程通宵亮灯,美化都市 6.1998年以来,中国各大宾馆、酒店、饭店普遍使用一次性筷子,所造成的木材缺失每年达5.0×106立方米,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植树造林的全部林木的总蓄积量。某国大量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的要求专门高,如材料必须没有疤结等,以便用于造纸。中国每年出口到该国的一次性筷子达2.0×1014双,折合木材4.0×109立方米。该国在全国建立了回收木筷的网络,如此每年能节约20%的造纸用木材。 (1)按照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状况,谈一谈你对上述做法的观点。 (2)关于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知能提升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案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第四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想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能力目标: 提高课前探究的能力,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2.形成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 真菌引起农作物患难与共病的标本;cAI。 课前安排学生准备: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习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根瘤、地衣及采集过程录像。鉴于本课课前准备内容较多,因此,决定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头进行。 五、课时分配: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言:一开始,从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入,由主持人说开场白:如果没有植物,地球将失去绿色,动物都会饿死。如果没有动物,生态平衡也难以维持。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展开,非常自然地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提问:谁能展示细菌真菌是分解者的证据?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腐烂”的结果,其他同学或

抗细菌感染药物的消炎药分类

抗细菌感染药物的消炎药分类 治疗细菌感染的 消炎药 药物品种很多,按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他等。就其主要品种介绍如下: 【氨基糖苷类】--适用于下呼吸道、泌尿道、肠道感染等。 氨基糖苷类为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有良好的杀菌作用,适用于下呼吸道、泌尿道、肠道感染等。不同的品种特点不同。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为常用品种,其中奈替米星抗菌活性较强,耳、肾毒性较低。链霉素现主要用于治疗结核。大观霉素(壮观霉素)可用于治疗淋病。新霉素因耳毒性大,仅用于口服和局部外用。氨基糖苷类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耳毒性(可致失聪)、肾毒性和神经毒性。对本类药过敏者禁用,肾功能不全、老人、孕妇慎用。 【青霉素类】--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常用的有青霉素G、青霉素V、甲氧西林(新青I)、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替卡西林(羧噻吩青霉素)、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泌尿生殖道感染等。青霉素类药物的主要优点为杀菌作用强,毒副作用少,孕妇及儿童使用较为安全,不影响肝功能。但应注意的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炎。血清病、皮疹、接触性皮炎等。严重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喹诺酮类】--可治疗全身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和胆道感染、妇科感染等。 主要有诺氟沙星(氟哌酸)、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司帕沙星等。喹诺酮类是一类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抗菌药物。诺氟沙星主要用于肠道感染与尿路感染。依诺沙星和培氟沙星可治疗全身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和胆道感染、妇科感染等。环丙沙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品种,适用于治疗全身各处的感染,安全有效。喹诺酮类主要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呕吐、腹泻、皮疹等。应注意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新型β-内酰胺类】 如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西斯他丁(商品名:泰能)、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是迄今开发的抗菌药物中抗菌谱最广、抗菌作用最强的一类,具有广谱、强效、细菌耐药发生率低等特点,但价格昂贵。适用于全身各处的感染。剂量偏高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惊厥、抽搐、头痛等。另外应注意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的问题。严重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大环内酯类】--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特别适用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咳嗽,呼吸道! 主要有红霉素、甲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适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特别适用于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所引起的感染。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此类抗生素。克拉霉素还可用于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成人0.25 bid)。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恶心、腹痛、腹泻等)及肝功能异常。 【林可霉素类】主要品种有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对厌氧菌感染效果较好。主要用于厌氧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主要不良反应有腹泻或伪膜性肠炎等。

知识点汇总及复习题——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基础知识巩固 人类对生物圈的依赖 一.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生物圈:生物圈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二.人类对生物圈中的资源的合理利用 1.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人口增长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导致了对资源大规模、无节制的索取 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污染影响人类和其它生物 2.复合效应严重地威胁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存 保护我们的家园 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例题解析 【例1】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林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还草”是增加植被,我国政府在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时,特别强调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因此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例2】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是( )。 A.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B.农业生产的进步 C.人口的过度增长 D.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解析: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是人口的过度增长,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进行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掠夺性开发,从而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环境质量的下降等。 答案:C 【例3】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最有效的个人行为是( )。 A.玻璃包装物的回收利用 B.积极参与制定环境保护法的活动和宣传活动 C.以自行车代替汽车作为个人的交通工具 D.由食肉者改为素食者 解析: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而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的措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只有制定一套系统、全面、完整的环境保护法规并使人人都遵守,才能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而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最有效的个人行为就是积极参与制定环境保护法的活动和宣传活动,并带头遵守这一法规,所以B选项才是最有效的个人行为。而A、C和D都是个人局部的行为,虽然对环境的保护有一定的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状况,形不成整体的强大的社会力量,其作用极为有限。 答案:B 典型习题 一、选择题 1.为了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北京市有关部门对汽车尾汽进行检测,此举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减轻城市中的( )。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土壤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2.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你认为我们应大力开发和利用下列哪种能源?( ) A.大量开采石油,利用化学能 B.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 C.利用煤,大力修建火力发电厂 D.大力修建核电站 3.为了尽量减少农田污染,你认为应该( )。 A.多施用化肥和生长激素 B.尽可能使用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 C.不施用任何肥料 D.尽可能使用高效毒性强的农药 4.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多是好事,改造环境的力量大

八年级生物上册.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新版)冀教版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5.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收集资料、交流表达、观察实验等方法,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教学过程】 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细菌、真菌,那么从形态上讲,细菌和真菌的最大区别是什么?(细菌没有细胞核,只有核区;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具有细胞完整结构).我们学习过的细菌按形态分,可分为哪几种?(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学过的真菌有哪些种?(酵母菌、青霉、曲霉,还有蘑菇等食用菌). 细菌和真菌虽然个体小,不像动植物那样惹人注目,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展开,非常自然地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提问:谁能展示细菌真菌是分解者的证据? 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腐烂”的结果,其他同学或提问或思考或补充.首先弄清以下两问题: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你会想到什么问题(面包和水果为什么会腐烂?)从而探究出细菌、真菌与水果生霉、腐烂的关系.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的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技能训练:为了能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请你来评价一下哪个方案更好,这样很自然地开始技能训练.在这里,我把技能训练提前到此进行,是我认为这个时候进行技能训练,与前面知识有联系,比上完全部内容后单独进行要显得自然,有意义.既有知识的连贯,又能训练技能. 设计本训练关键在于通过对3种实验方案的选择让学生领悟到设置对照组时,要根据实验目的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因此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这个评价过程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讲座让他们难免说明各个实验方案可行可不完善的道理,这学生学会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展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提问: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分解者)?想一想,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引导思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观看大屏幕,分组讨论并回答.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初中生物备课参考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1节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 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将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被称作为消费者)。 对植物的积极作用: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使植物顺利受精,促进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二、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与各自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食物链与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的捕食与被食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之间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从而促进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生物圈中的任何一种动物,与它栖息的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的。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须的物质与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四、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生物圈中的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复杂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五、动物是食物链结构的成分 1.食物链: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有复杂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这种营养联系形成了食物链。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六、动物对环境的影响:渡渡鸟与大栌榄树广阔的非洲土地上分布着许多珍稀的物种。毛里求斯有两种特有的生物,一种是渡渡鸟,另一种是大栌榄树。渡渡鸟虽然有翅膀,但早已在陆地行走生活中退化,不仅不能飞,而且行动迟缓,靠地面上的食物为生,身体硕大。大栌榄树是一种珍贵的树木,树干挺拔,木质坚硬。渡渡鸟喜欢在大栌榄树树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生活过或者经过的地方,大栌榄树总是枝叶繁茂,幼苗茁壮。16世纪至17世纪时,欧洲人踏上了毛里求斯的土地。身体硕壮,行动迟缓,肉肥味美的渡渡鸟很快便成了他们肆意捕食的对象。在来福枪的射杀和猎犬的追捕下,渡渡鸟自由自在生活的乐土再也不复存在了。渡渡鸟的数量急骤减少,到1681 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杀死。从此,地球上再也见不到那自由漫步在大栌榄树丛林下憨态可掬的渡渡鸟了。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以后,大栌榄树也日渐稀少,似乎患了不育症。到本世纪80 年代,整个毛里求斯也只剩下13 株大栌榄树。这种名贵的树眼看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了。 七、动物能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帮助植物传粉(蜜蜂、蜂鸟、鼠类等)传播种子(苍耳、鬼针草等的传播)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不包括() A.促进物质循环 B.维持生态平衡

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测试

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章 《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圈。 2.区分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 2.发展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有的家园。 2.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3.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环保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特别是 环保意识的提高,确立本节应用“激趣和展示”教学模式。本节课没有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 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理解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圈。基于以上分析,课上指导学生通过 观看视频,观察图片、课件演示和课本插图等,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探究、小组讨论、 表达交流,最后自己得出科学的结论,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调查常见生活物品的制作原料与生物圈的关系。 2.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视频: 张泽群和海霞朗诵的郭沫若的诗《地球,我的母亲》倾听、感受,用视频吸引学 生注意力,使学 生迅速进入学 习状态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学习第七章师:郭沫若为什么称地球为我的母亲?我们的衣食 住行真的全都来自于她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进入今天的学习。 出示七年级下册知识的思维导图 出示学习目标 一生物圈是我们的家园 出示生物圈的图片和概念 回扣问题,我们的衣食住行真的来自于地球生物圈 吗? 介绍生物圈2号实验, 二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出示自主合作学习内容: 自学课本回答问题, 1.生物圈的资源分成两类,什么是再生性资源? 什么是非再生性资源? 2.下列属于非再生性资源的是? 思考 观察,分析思维导图, 读学习目标, 回忆生物圈相关知 识。 探究生活用品的原 料,是否最终都来自 于生物圈, 倾听思考 根据提示,自学课本, 找出再生性资源和非 再生性资源的概念, 并区分再生性资源和 非再生性资源, 设置疑问,激发 学习动机,引入 课题。 让学生讲今天 所学的知识,和 前面的知识联 系起来,并构建 成一个整体。 围绕目标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生物圈为七年 级上册数学,复 习基础知识,为 本节课的学习 打好基础。 让学生自行得 出生物圈是人 类家园的结论。 让学生自行得 出生物圈,是人 类唯一家园的 结论, 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

细菌的鞭毛染色和形态观察

细菌的鞭毛染色和形态观察 胡雪芳 201300261033 【实验目的】 1.学习掌握鞭毛染色方法,观察鞭毛形态特征。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和无菌操作技术。 3.观察细菌的运动特征。 【实验原理】 1.鞭毛 鞭毛(flagellum)在某些细菌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鞭毛的长度常超过菌体若干倍。在某些菌体上附有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少则1-2根,多则可达数百根。这些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细菌鞭毛极纤细,直径一般为0.01-0.02μ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 2.鞭毛的分类 通常根据鞭毛的位置可 以将鞭毛分为两大类:端生 鞭毛和周生鞭毛,端生鞭毛 又可以细分为端生单鞭毛, 单端丛生鞭毛和两端丛生图1.鞭毛的种类鞭毛。形态如图1所示。 A端生单鞭毛,B单端丛生鞭毛,C两端丛生鞭毛,D周生鞭毛。

3.鞭毛染色法 鞭毛染色法的基本原理是: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丹宁酸或明矾钾)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采用鞭毛染色法虽能观察到鞭毛的形态、着生位置和数目,但此法既费时又麻烦。如果仅须了解某菌是否有鞭毛,可采用悬滴法或压滴法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活细菌是否有运动能力,以此来判断细菌是否有鞭毛。 悬滴法就是将菌液滴加在洁净的盖玻片中央,在其周边涂上凡士林,然后将它倒盖在有凹槽的载玻片中央,即可放置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压滴法是将菌液滴在普通的载玻片上,然后盖上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材料】 1.菌株及其培养条件 本次实验采用的是不同鞭毛着生方式的细菌,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鞭毛着生方式的细菌。

真菌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三节真菌 课型:新授审核:马生平主备:姚瑜杰 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2)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复习七年级有关真菌的知识。馒头、面包的发酵需要哪一种菌类? 2.根据你们查阅的资料,知道真菌还有哪些种类?看谁知道得多。 [教学过程]: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1.你见过那些真菌?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2.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3.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点? 4.我们已知道蘑菇的营养价值很高,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更容易采到? 【随堂练习】 1.青霉区别于曲霉的结构是直立菌丝顶端的分枝结构排列成( ) A.球状B.丝状C.芽状D.扫帚状 2.工业上能用于制酱油、制酒的是( ) A.真菌B.酵母菌C.青霉D.曲霉3.下列生物的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是( ) A.水绵B.细菌C.青霉D.海带4.孢子生在菌褶上的是( ) A.青霉B.曲霉C.酵母菌D.蘑菇 5.下列生物中,不能靠孢子繁殖后代的是( ) A.酵母菌B.细菌C.青霉D.蘑菇 6..对真菌特征的描述中,不准确的是() A、真菌的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B、真菌都是单细胞个体 C、真菌都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D、真菌能用孢子繁殖 7.真菌与细菌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 A、都有细胞结构 B. 都有细胞核 B、都是分裂生殖 D. 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板书设计】 【学(教)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圈中的人》中考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圈中的人》中考知识点 一、选择题 1.如图,为胸腔和肺的示意图,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图中三部位压力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A.c>a>b B.a>b>c C.a>c>b D.b>c>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详解】 呼吸运动之所以能实现肺的通气,是因为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了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气压差。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腔容积增大,胸腔内气压小于肺内气压,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即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b>c。 故选:B。 【点睛】 肺内气压与大气压间的气压差是肺的通气的关键。 2.小强同学在探究血液的成分时,将等量的新鲜鸡血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在A、D两支试管内加入抗凝剂,B、C不做上述处理。静置较长一段时间后,下列图示中正确的是 A.B.C.D.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分层,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是血浆,红细胞在下层,

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不加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凝结成血块,血块的上方会出现少量淡黄色液体,叫做血清。 【详解】 A、A中加入抗凝剂,A分层,上面的是血浆,下面的是血细胞,A正确; B、B中没有加入抗凝剂,B不分层,上面析出的是血清,下面的是血块,B错误; C、C中没有加入抗凝剂,C不分层,上面析出的是血清,下面的是血块,C错误; D、D中加入抗凝剂,D分层,上面的是血浆,下面的是血细胞,D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理解掌握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肉丁炸酱面一碗儿,豆芽青菜七八样儿。”这说的是老北京炸酱面。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面条中的淀粉是在口腔中开始消化的 B.炸酱中的脂肪在肝脏中被胆汁初步消化 C.炸酱面中的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吸收 D.配菜种类多样,有利于做到合理营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消化腺有五种: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唾液腺能够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胃腺能够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蛋白酶,对蛋白质具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能够乳化脂肪;肠腺能够分泌肠液,胰腺可以分泌胰液,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据此解答 【详解】 A、淀粉最先在口腔内被消化,口腔内有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初步消化成麦芽糖。A正确; B、脂肪的消化部位是小肠。肝脏能分泌胆汁,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进入小肠。胆汁中不含有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将较大的脂肪微粒乳化成较小的脂肪微粒,利于脂肪的消化。B错误; C、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小肠很长,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这些特点是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的,C正确; D、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合适,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配菜种类多样,有利于做到合理营养,D正确。 故选B。

初中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课稿

初中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是*学校的教师,我说课的内容是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下而我从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而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 (人教版) 第五单元的第三章c 本节内容的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 也为第六单元中《保护生物多样》打下基础、本课教学资源丰富, 主要是历史上的生态事件, 生活中的人与动物关系实例,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它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即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我们应当爱护它们D 本章内容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本节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 一眉七上《生态系统》有关联、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知识更是有紧密联系, 可以说是一次总结坊提升, 因而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本课的效果有较大影响、 二、学生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思维是感性到理性的过渡阶段, 对资料的分析尚不够深入、不能主动透彻的去分析和总结现有的资料、但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让学生白主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积级作用、 2、知道生态平衡的含义 3、巩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知识 4、认同生态系统中生物惊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 能力目标 进一步提高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1、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四、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学会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五单元3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 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教学重点】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课前准备】 1.有关动物生态的录像带,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2.食物链和食物网课件,小生态瓶六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欣赏一组画面: 依次呈现:狮子追逐麋鹿,老鹰捕捉兔子,羚羊不停地在树上摩粘在身上的苍耳…… 问题:从这些画面中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想到: (1)这是一个生态系统。 (2)狮子追逐麋鹿,老鹰捕捉兔子,这是它们在捕食。 (3)羚羊不停地在树上摩粘在身上的苍耳,有利于苍耳种子的传播。 师:是的,同学们观察总结得非常好,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二、新课教学 (一)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过渡:动物也像植物一样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蛇的减少会引起老鼠增多,那么动物

在生态平衡中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对以上资料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2)你认为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否无限制的增长,为什么? (3)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你认为蚂蚁“侵食”金合欢,对金合欢的生长有害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然后让学生推荐代表回答,老师作适当补充) 通过讨论,老师补充后,试让学生自己绘制材料(2)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然后教师播放课件做补充。 1.让学生通过课件,复习食物链,并举例:草、羊、狼。 2.当狼被大量捕杀,对野兔、草、羊有何影响?(让学生分析) 学生可能分析:狼被猎杀,数量减少,野兔增多,草被吃光,草的减少导致羊数量减少。 师:由此可见,在一个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怎样? 生: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师: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总会维持在一定的平衡状态,那么同学们能否总结出什么是生态平衡? 生:分组总结。 师:因此,动物在自然界中有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它们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就如狼吃羊,但又能吃野兔,因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它们,合理地保护和开发这些动物资源。 (二)动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哪位同学回忆一下光合作用? 生:回忆光合作用的原理。 师:我们知道,只有植物才能制造有机物,那么动物和人体中的有机物是怎样产生呢?(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原来学过的知识及生活实际回答) 生:(1)生物体都能够进行呼吸作用;(2)通过细菌、真菌把动物粪便和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么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到底有何作用? 生:动物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师:小结板书: (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师:同学们观察教材第63页的彩图,探究动物对植物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A:图1、图2是动物帮助植物传粉。

细菌鞭毛染色

细菌鞭毛染色 一、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鞭毛染色方法,并观察鞭毛的形态。 二、实验原理 细菌的鞭毛极纤细,直径一般为0.1—0.2u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 鞭毛染色的基本原理: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如单宁酸或明矾钾)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如碱性复红、硝酸银、结晶紫)。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本次实验用硝酸银当染色剂) 三、实验器材及试剂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鞭毛周生)、铜绿假单胞菌(鞭毛端生)。 2.溶液和试剂:硝酸银鞭毛染色剂A液和B液、95%乙醇、蒸馏水。 3.仪器和其他物品:载玻片、酒精灯、显微镜、双层瓶、擦镜纸、接种环、镊 子、电热炉、大烧杯、洗衣粉 四、实验步骤 鞭毛染色——硝酸银染色法 1.载玻片准备:将载玻片用洗衣粉洗涤后,置于95%的乙醇溶液中浸泡20min,使用时取出再火焰上烧去乙醇及可能残留的油迹。 2.制片:取一块载玻片,在一端滴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无菌操作从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孢菌)斜面上挑取菌种在载玻片液滴上轻轻蘸一下,使液滴表面形成一薄层菌膜,随后倾斜玻片,使悬菌液缓慢流向另一端,用吸水纸在载玻片边缘处吸去多余菌悬液,自然干燥。 3.染色:滴加硝酸银染液A液覆盖菌面3-5min后用蒸馏水充分洗去A液,之后用B液洗去残留水分,再滴加B液覆盖菌面数秒至1min,其间可用微火加热,当菌面出现明显褐色时,立即用蒸馏水冲洗,自然干燥。 4.镜检:先低倍,再高倍,最后用油镜检查,菌体呈深褐色,鞭毛呈浅褐色。

四、实验结果记录 枯草芽孢杆菌鞭毛染色观察图 铜绿假单胞菌鞭毛染色观察图 五、实验结果分析 1.理论结果: 2.实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