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测试步骤

合集下载

最简单的正交试验教程,一次搞定!

最简单的正交试验教程,一次搞定!

最简单的正交试验教程,一次搞定!大家好,今天要分享的是正交试验设计与结果检验过程。

正交试验设计时试验优化的常用技术。

它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达到用较少的试验次数,取得较为准确可靠的结果。

正交试验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步:①确定研究因素和指标水平;②制作成正交试验表格;③实施试验;④试验结果分析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某网站推出了不同规格的电脑,想了解哪种方案销售量最好。

在不使用正交表的情况下进行测试,尝试所有可能的方案总共3×3×3=27种。

这样做当然可以,但是出于时间、成本的考虑,不能把每种情况都实现,那有没有更省时高效的方案呢?①确定因素和水平因素是指作为研究对象的参数或指标。

水平是一个因素的可取值的。

例如,性别有两个取值,即男性和女性,因此有两个水平。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知,本次试验共确定3个因素分别是尺寸、颜色、价格。

各因素确定如下:②制作成正交试验表格进入SPSSAU系统,选择【实验/医学研究】--【正交实验】。

SPSSAU正交试验正交设计表通过正交设计我们将27种方案减少至9种,可以极大简化试验次数。

*特别说明正交表有很多种,但是通常都会使用符号Ln来表示。

L是正交表的符号,N是实验次数。

比如,L4.2.3,代表着需要做4次试验,2水平的因素共有3个。

再如,L8.2.4.4.1,代表着需要做8次试验,2水平的因素有4个;4水平的因素有1个。

如果在【自动生成正交表】没有匹配的正交表,可以在【自选正交表】中选择,包括下拉选择常用正交表,以及输入正交表ID查看更多正交表。

③实施实验选定正交表,将试验因素与各因素水平,代入正交表中。

按设计的试验方案进行试验。

④试验结果分析得到试验结果后,将试验数据填入表格,上传到SPSSAU系统中进行分析。

选择【进阶方法】--【三因素方差】,进行分析。

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SPSSAU结果显示,价格因素是影响销量的核心因素,颜色次之,尺寸影响最小。

同时,可使用[通用方法]--[方差]查看各因素不同水平的对比结果及趋势图。

用正交实验法设计测试用例

用正交实验法设计测试用例

用正交实验法设计测试用例正交实验法是一种高效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通过设计一组合理的测试用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软件系统的缺陷。

正交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多个因素进行组合,并通过对每个因素进行两个或多个不同取值的变化,来设计测试用例。

下面将详细介绍正交实验法的应用和测试用例设计。

一、正交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正交实验法是一种通过有限次数的测试用例来探索软件系统中各种参数之间相互作用的方法。

它通过将所有可能的参数值组合成测试用例,以便快速而有效地发现潜在的错误。

正交实验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多个因素进行组合,并通过对每个因素进行两个或多个不同取值的变化,来设计测试用例。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测试出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减少测试用例的数量。

二、正交实验法的应用正交实验法可以用于以下场景:1.系统参数设置:在软件系统中,有很多参数需要设置。

通过正交实验法,可以找出参数设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从而找到最佳的参数组合。

2.软件功能测试: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功能需要测试。

通过正交实验法,可以设计一组测试用例,快速发现各个功能之间的问题。

3.用户界面测试:用户界面是软件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

通过正交实验法,可以设计出一组合理的测试用例,覆盖用户界面的各个组件和功能。

4.性能测试:在进行性能测试时,往往需要测试多个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通过正交实验法,可以有效地设计一组测试用例,从而全面地测试出系统的性能。

三、正交实验法的测试用例设计步骤正交实验法的测试用例设计步骤如下:1.确定待测试的因素:根据测试的目标和需求,确定待测试的因素。

例如,系统参数设置、软件功能等。

2.确定每个因素的不同取值:对于每个因素,确定该因素的不同取值。

例如,系统参数设置的因素可以是参数A、参数B等,每个参数可以有不同的取值。

3.根据正交实验法表格设计测试用例:根据正交实验法表格,将待测因素填入相应的列,填入所有的可能取值。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3.正交表
3.1正交表——正交拉丁方的自然推广
①将上述用正交拉丁方安排的4因素3水平的试验,编上 试验号,列成另外一种形式,即表11-5所示的形式,就成 为1张正交表L9(34) (表11-6)。可以由此得到系列正交 表(orthogonal table)。
②正交表与正交拉丁方的关系:
a.正交表是正交拉丁方的自然推广,但并 不都是由正交拉丁方转变而来的。在拉丁方的 安排中行数与列数相等组成正方形,即试验次 数一定等于正整数的平方,(但并不是每个正整 数都有正交拉丁方,如6×6的正交拉丁方就不 存在),而正交表却不一定,试验次数并非都是 正整数的平方。
4.3选择合适的正交表
总原则:能容纳所有考察因素,又使试验号最小。
一般有这样几条规则:
(1)先看水平数。根据水平数选用相应的水平 的正交表。
(2)其次看试验要求。如只考察主效应,则可选 择较小的表,只要所有因素均能顺序上列即可。 如果还需考察交互效应,那么就要选用较大的 表,而且各因素的排列不能任意上列,要按照各 种能考察交互作用的表头设计来安排因素。
3.4正交表的基本性质
(1)正交性。正交表的正交性就是均衡分布的 数学思想在正交表中的实际体现。正交性的主 要内容是:
①任何1列中各水平都出现,且出现次数相等。
②任意2列间各种不同水平的所有可能组合都 出现,且出现的次数相等。
上述正交性的2条内容,是判断一个正交表是 否具有正交性的条件。由上述分析可断定 L8(27)正交表具有正交性。p536
由正交表的正交性可以看出:
①正交表各列的地位是平等的,表中各列之间 可以互相置换,称为列间置换;
②正交表各行之间也可相互置换,称行间置换;
③正交表中同一列的水平数字也可以相互置 换,称水平置换。

正交测试步骤

正交测试步骤

三、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测试用例的步骤:(1)提取功能说明,构造因子--状态表把影响实验指标的条件称为因子,而影响实验因子的条件叫因子的状态。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时,首先要根据被测试软件的规格说明书找出影响其功能实现的操作对象和外部因素,把他们当作因子;而把各个因子的取值当作状态。

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的功能要求进行划分,把整体的、概要性的功能要求进行层层分解与展开,分解成具体的有相对独立性的、基本的功能要求。

这样就可以把被测试软件中所有的因子都确定下来,并为确定每个因子的权值提供参考的依据。

确定因子与状态是设计测试用例的关键。

因此要求尽可能全面的、正确的确定取值,以确保测试用例的设计作到完整与有效。

(2)加权筛选,生成因素分析表对因子与状态的选择可按其重要程度分别加权。

可根据各个因子及状态的作用大小、出现频率的大小以及测试的需要,确定权值的大小。

(3)利用正交表构造测试数据集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设计测试用例,比使用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等方法有以下优点:节省测试工作工时;可控制生成的测试用例数量;测试用例具有一定的覆盖率。

在使用正交实验法时,要考虑到被测系统中要准备测试的功能点,而这些功能点就是要获取的因子或因素,但每个功能点要输入的数据按等价类划分有多个,也就是每个因素的输入条件,即状态或水平值。

四、正交表的构成行数(Runs):正交表中的行的个数,即试验的次数,也是我们通过正交实验法设计的测试用例的个数。

因素数(Factors) :正交表中列的个数,即我们要测试的功能点。

水平数(Levels):任何单个因素能够取得的值的最大个数。

正交表中的包含的值为从0到数“水平数-1”或从1到“水平数”。

即要测试功能点的输入条件。

正交表的形式:L行数(水平数因素数)如:L8(27)五、正交表的正交性整齐可比性在同一张正交表中,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出现的次数是完全相同的。

由于在试验中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与其它因素的每个水平参与试验的机率是完全相同的,这就保证在各个水平中最大程度的排除了其它因素水平的干扰。

正交试验的实施步骤

正交试验的实施步骤

正交试验的实施步骤简介正交试验是一种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在有限资源的限制下,对多个因素进行有效组合和试验的方法。

它可以快速有效地评估多个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并帮助确定最佳的因素组合。

本文将介绍正交试验的实施步骤。

步骤1.确定试验因素:首先需要明确实验中的因素。

因素可以是任何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变量,如温度、压力、时间等。

根据实际需求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因素并进行清单列出。

2.确定因素水平:每个因素都需要确定其可能的水平。

水平是指因素的不同取值,可以是定量或定性的。

比如,对于温度因素,可能的水平可以是低、中、高。

对于压力因素,可能的水平可以是20MPa、30MPa、40MPa等。

3.选择正交试验设计表:根据因素的个数和水平确定采用的正交试验设计表。

正交试验设计表是一个由数字组成的矩阵,用于确定每个试验的具体组合。

选择合适的正交试验设计表,以保证试验的均匀性和高效性。

4.制定试验计划:根据正交试验设计表,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

试验计划应包括每个试验的具体操作步骤、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试验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

确保试验计划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5.实施试验:按照制定的试验计划进行试验。

根据正交试验设计表,依次进行每个试验,记录相关的数据和观察结果。

确保试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6.分析试验数据:对试验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借助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以评估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和交互效应。

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可以确定影响试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并优化试验方案。

7.优化试验方案:根据分析结果,对试验方案进行优化。

可以调整因素的水平或增加新的因素,以进一步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通过多次优化,得到最佳的试验方案。

8.总结与报告:最后,根据试验的结果和分析,总结试验的得失,并撰写试验报告。

报告应包括试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分析,以及对于未来工作的建议。

确保报告的内容清晰、准确,并符合规范要求。

以上就是正交试验的实施步骤。

正交实验法

正交实验法

正交实验法百科名片试验方法正交实验法举例编辑本段试验方法我们知道如果有很多的因素变化制约着一个事件的变化,那么为了弄明白哪些因素重要,哪些不重要,什么样的因素搭配会产生极值,必须通过做实验验证(仿真也可以说是实验,只不过试验设备是计算机),如果因素很多,而且每种因素又有多种变化(专业称法是:水平),那么实验量会非常的大,显然是不可能每一个实验都做的。

能够大幅度减少试验次数而且并不会降低试验可行度的方法就是使用正交试验法。

首先需要选择一张和你的实验因素水平相对应的正交表,已经有数学家制好了很多相应的表,你只需找到对应你需要的就可以了。

所谓正交表,也就是一套经过周密计算得出的现成的实验方案,他告诉你每次实验时,用那几个水平互相匹配进行实验,这套方案的总实验次数是远小于每种情况都考虑后的实验次数的。

比如3水平4因素表就只有9行,远小于遍历试验的81次;我们同理可推算出如果因素水平越多,试验的精简程度会越高。

建立好实验表后,根据表格做实验,然后就是数据处理了。

由于试验次数大大减少,使得试验数据处理非常重要。

首先可以从所有的实验数据中找到最优的一个数据,当然,这个数据肯定不是最佳匹配数据,但是肯定是最接近最佳的了。

这是你能得到一组因素,这是最直观的一组最佳因素。

接下来将各个因素当中同水平的实验值加和(注:正交表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个水平在整个实验中出现的次数是相同的),就得到了各个水平的实验结果表,从这个表当中又可以得到一组最优的因素,通过比较前一个因素,可以获得因素变化的趋势,指导更进一步的试验。

各个因素中不同水平试验值之间也可以进行如极差、方差等计算,可以获知这个因素的敏感度,等等等等,还有很多处理数据的方法。

然后再根据统计数据,确定下一步的试验,这次实验的范围就很小了,目的就是确定最终的最优值。

当然,如果因素水平很多,这种寻优过程可能不止一次。

在生产和科研中,为了研制新产品,改革生产工艺,寻找优良的生产条件,需要做许多多因素的实验。

请简述正交实验设计法测试用例设计步骤

请简述正交实验设计法测试用例设计步骤

请简述正交实验设计法测试用例设计步骤
一、正交实验设计法(无因次正交表)的测试用例设计步骤:
1、确定主要测试目标:首先是在测试过程中,要充分满足产品要求,并且实现高覆盖率,尽可能的测试每一个可能的场景。

2、收集需求Product Requirement Documents(PRD)和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RS):清楚的认识用例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测试用例设计的前提,这一步有助于获取软件的功能要求,功能分析,用例的具体信息,以及软件界面的模拟,可以加强对最终用例的审查、修改和添加。

3、绘制Use Case:将需求文档中的功能和属性抽象成用例,这个步骤不仅可以帮助理解系统,同时用例可以概括测试的范围,呈现系统的各个功能,从而确定要被测试的各种功能和参数。

4、构建正交表:熟悉无因次正交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并定义不同参数的取值,构建完整的正交表,以查看不同输入的取值组合是如何给出不同的对应输出结果的,如果有复杂的场景,需要细化正交表。

5、优化正交表:根据测试覆盖率、测试周期等考虑,优化正交表,优化后的正交表可以加强测试覆盖范围,降低测试周期,更好地检测出可能出现的问题。

6、实施测试:根据正交表设计用例,构建用例列表,并实施测试,收集测试数据,完成最终测试任务。

7、正交实验设计法的测试用例设计步骤就结束了。

正交试验设计的流程

正交试验设计的流程

正交试验设计的流程正交试验设计是一种有效的统计方法,用于确定影响某个过程或系统的多个因素的最佳组合。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有限的实验次数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从而优化产品或过程的性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正交试验设计的流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方法。

第一步:确定实验目标和因素在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标和需要研究的因素。

实验目标可以是改进产品的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艺效率等。

因素则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变量,例如材料的种类、温度、压力等。

在确定因素时,需要考虑到可能的相互作用效应,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步:选择正交表正交表是正交试验设计的基础,用于确定实验的运行次数和因素的水平。

根据实验因素的个数和水平数,可以选择合适的正交表。

常用的正交表有Taguchi L9、L12、L16等。

选择正交表时,需要考虑因素个数和水平数的平衡性,以及实验次数的可行性。

第三步:确定试验方案在确定了正交表之后,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目标和因素,确定试验方案。

试验方案包括确定实验的次数、因素的水平和实验的顺序。

通常情况下,每个因素的水平应该均匀分布在正交表的各个列中,以保证各个因素的效应能够被准确估计。

第四步:进行实验在正交试验设计中,实验次数通常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合理安排实验的顺序。

一般来说,应该先进行主要因素的实验,然后再进行次要因素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和观察值,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第五步: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在完成实验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结果解释。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等。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确定各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并找出最佳的因素组合。

第六步:优化和验证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进行产品或过程的优化。

通过调整因素的水平和组合,可以进一步改进产品的性能或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还需要进行实验结果的验证,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测试用例的步骤:(1)提取功能说明,构造因子--状态表把影响实验指标的条件称为因子,而影响实验因子的条件叫因子的状态。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时,首先要根据被测试软件的规格说明书找出影响其功能实现的操作对象和外部因素,把他们当作因子;而把各个因子的取值当作状态。

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的功能要求进行划分,把整体的、概要性的功能要求进行层层分解与展开,分解成具体的有相对独立性的、基本的功能要求。

这样就可以把被测试软件中所有的因子都确定下来,并为确定每个因子的权值提供参考的依据。

确定因子与状态是设计测试用例的关键。

因此要求尽可能全面的、正确的确定取值,以确保测试用例的设计作到完整与有效。

(2)加权筛选,生成因素分析表对因子与状态的选择可按其重要程度分别加权。

可根据各个因子及状态的作用大小、出现频率的大小以及测试的需要,确定权值的大小。

(3)利用正交表构造测试数据集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设计测试用例,比使用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等方法有以下优点:节省测试工作工时;可控制生成的测试用例数量;测试用例具有一定的覆盖率。

在使用正交实验法时,要考虑到被测系统中要准备测试的功能点,而这些功能点就是要获取的因子或因素,但每个功能点要输入的数据按等价类划分有多个,也就是每个因素的输入条件,即状态或水平值。

四、正交表的构成行数(Runs):正交表中的行的个数,即试验的次数,也是我们通过正交实验法设计的测试用例的个数。

因素数(Factors) :正交表中列的个数,即我们要测试的功能点。

水平数(Levels):任何单个因素能够取得的值的最大个数。

正交表中的包含的值为从0到数“水平数-1”或从1到“水平数”。

即要测试功能点的输入条件。

正交表的形式:L行数(水平数因素数)如:L8(27)五、正交表的正交性整齐可比性在同一张正交表中,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出现的次数是完全相同的。

由于在试验中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与其它因素的每个水平参与试验的机率是完全相同的,这就保证在各个水平中最大程度的排除了其它因素水平的干扰。

因而,能最有效地进行比较和作出展望,容易找到好的试验条件。

均衡分散性在同一张正交表中,任意两列(两个因素)的水平搭配(横向形成的数字对)是完全相同的。

这样就保证了试验条件均衡地分散在因素水平的完全组合之中,,因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容易得到好的试验条件。

用正交实验法设计测试用例以上介绍了正交实验法的由来。

怎么用正交实验法进行用例的设计呢?一、用正交表设计测试用例的步骤(1) 有哪些因素(变量)(2) 每个因素有哪几个水平(变量的取值)(3) 选择一个合适的正交表(4) 把变量的值映射到表中(5) 把每一行的各因素水平的组合做为一个测试用例(6) 加上你认为可疑且没有在表中出现的组合二、如何选择正交表* 考虑因素(变量)的个数* 考虑因素水平(变量的取值)的个数* 考虑正交表的行数* 取行数最少的一个三、设计测试用例时的三种情况(1)因素数(变量)、水平数(变量值)相符(2)因素数不相同(3)水平数不相同四、我们来看看第一种情况:(1)因素数与水平数刚好符合正交表我们举个例子:这是个人信息查询系统中的一个窗口。

我们可以看到要测试的控件有3个: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也就是要考虑的因素有三个;而每个因素里的状态有两个:填与不填。

选择正交表时分析一下:1、表中的因素数>=3;2、表中至少有3个因素数的水平数>=2;3、行数取最少的一个。

从正交表公式中开始查找,结果为:L4(23)变量映射:测试用例如下:1:填写姓名、填写身份证号、填写手机号2:填写姓名、不填身份证号、不填手机号3:不填姓名、填写身份证号、不填手机号4:不填姓名、不填身份证号、填写手机号增补测试用例5:不填姓名、不填身份证号、不填手机号从测试用例可以看出:如果按每个因素两个水平数来考虑的话,需要8个测试用例,而通过正交实验法进行的测试用例只有5个,大大减少了测试用例数。

用最小的测试用例集合去获取最大的测试覆盖率。

(2)因素数不相同如果因素数不同的话,可以采用包含的方法,在正交表公式中找到包含该情况的公式,如果有N个符合条件的公式,那么选取行数最少的公式。

(3)水平数不相同采用包含和组合的方法选取合适的正交表公式。

正交实验法的又一个例子上面就正交实验法进行了讲解,现在再拿PowerPoint软件打印功能作为例子,希望能为大家更好地理解给方法的具体应用假设功能描述如下:* 打印范围分:全部、当前幻灯片、给定范围共三种情况;* 打印内容分:幻灯片、讲义、备注页、大纲视图共四种方式;* 打印颜色/灰度分: 颜色、灰度、黑白共三种设置;* 打印效果分:幻灯片加框和幻灯片不加框两种方式。

因素状态表:状态/因素A打印范围B打印内容C打印颜色/灰度D打印效果0全部幻灯片颜色幻灯片加框1当前幻灯片讲义灰度幻灯片不加框2给定范围备注页黑白?3?大纲视图?? 我们先将中文字转换成字母,便于设计。

得到:因素状态表:状态/因素A B C D 0A1B1C1D11A2B2C2D22A3B3C3?3?B4?? 我们分析一下:被测项目中一共有四个被测对象,每个被测对象的状态都不一样。

选择正交表:1、表中的因素数>=42、表中至少有4个因素的水平数>=23、行数取最少的一个最后选中正交表公式:L16(45)正交矩阵为:12345100000201111302222403333510123611032712301813210920231102132011220131223102 1330312143120315321301633021 用字母替代正交矩阵:123451A1B1C1D102A1B2C2D213A1B3C3224A1B43335A2B1C2236A2B2C1327A2B33D118A2B4C3D209 A3B1C33110A3B232011A3B3C1D2312A3B4C2D12133B13D22143B2C3D13153B3C230163B4C121 我们看到:第一列水平值为3、第三列水平值为3、第四列水平值3、2都需要由各自的字母替代。

123451A1B1C1D102A1B2C2D213A1B3C3D124A1B4C1D235A2B1C2D136A2B2C1D227A2B3C2D118A2B4 C3D209A3B1C3D2110A3B2C3D1011A3B3C1D2312A3B4C2D1213A1B1C1D2214A2B2C3D1315A3B3C2D2 016A1B4C1D11 第五列去掉没有意义。

通过分析,由于四个因素里有三个的水平值小于3,所以从第13行到16行的测试用例可以忽略。

那么这样的话,就可以有12个测试用例了:1、测试用例编号PPT—ST—FUNCTION—PRINT—001测试项目测试powerpoint打印功能测试标题打印PowerPoint文件A全部的幻灯片,有颜色,加框重要级别高预置条件PowerPoint文件A已被打开,电脑主机已连接有效打印机输入文件A:D:\系统测试.ppt操作步骤1、打开打印界面;2、打印范围选择“全部”;3、打印内容选择“幻灯片”;4、颜色/灰度选择“颜色”;5、在“幻灯片加框”前打勾;6、点击“确定”。

???????????????????????? 预期输出打印出全部幻灯片,有颜色且已加框。

2、测试用例编号PPT—ST— FUNCTION—PRINT—002测试项目测试powerpoint打印功能测试标题打印PowerPoint文件A全部的幻灯片为讲义,灰度,不加框重要级别中预置条件PowerPoint文件A已被打开,电脑主机已连接有效打印机输入文件A:D:\系统测试.ppt操作步骤1、打开打印界面;2、打印范围选择“全部”;3、打印内容选择“讲义”;4、颜色/灰度选择“灰度”;5、点击“确定”。

?????? 预期输出打印出全部幻灯片为讲义,灰度且不加框。

3、测试用例编号PPT—ST—FUNCTION—PRINT—003测试项目测试powerpoint打印功能测试标题打印PowerPoint文件A全部的备注页,黑白,加框重要级别中预置条件PowerPoint文件A 已被打开,电脑主机已连接有效打印机输入文件A:D:\系统测试.ppt操作步骤1、打开打印界面;2、打印范围选择“全部”;3、打印内容选择“备注页”;4、颜色/灰度选择“黑白”;5、在“幻灯片加框”前打勾;6、点击“确定”。

???????????????????????? 预期输出打印出全部备注页,黑白且已加框。

4、测试用例编号PPT—ST—FUNCTION—PRINT—004测试项目测试powerpoint打印功能测试标题打印PowerPoint文件A全部的大纲视图,黑白重要级别中预置条件PowerPoint文件A已被打开,电脑主机已连接有效打印机输入文件A:D:\系统测试.ppt操作步骤1、打开打印界面;2、打印范围选择“全部”;3、打印内容选择“大纲视图”;4、颜色/灰度选择“黑白”;5、点击“确定”。

???????????????????????? 预期输出打印出全部大纲视图,黑白 5、测试用例编号PPT—ST—FUNCTION—PRINT—005测试项目测试powerpoint打印功能测试标题打印PowerPoint文件A当前幻灯片,灰度,加框重要级别中预置条件PowerPoint文件A已被打开,电脑主机已连接有效打印机输入文件A:D:\系统测试.ppt操作步骤1、打开打印界面;2、打印范围选择“当前幻灯片”;3、打印内容选择“幻灯片”;4、颜色/灰度选择“灰度”;5、在“幻灯片加框”前打勾;6、点击“确定”。

???????????????????????? 预期输出打印出当前幻灯片,灰度且已加框。

6、测试用例编号PPT—ST—FUNCTION—PRINT—006测试项目测试powerpoint打印功能测试标题打印PowerPoint文件A当前幻灯片为讲义,黑白,加框重要级别中预置条件PowerPoint文件A已被打开,电脑主机已连接有效打印机输入文件A:D:\系统测试.ppt操作步骤1、打开打印界面;2、打印范围选择“当前幻灯片”;3、打印内容选择“讲义”;4、颜色/灰度选择“黑白”;5、在“幻灯片加框”前打勾;6、点击“确定”。

???????????????????????? 预期输出打印出当前幻灯片为讲义,黑白且已加框。

7、测试用例编号PPT—ST—FUNCTION—PRINT—007测试项目测试powerpoint打印功能测试标题打印PowerPoint文件A当前幻灯片的备注页,有颜色,不加框重要级别中预置条件PowerPoint文件A已被打开,电脑主机已连接有效打印机输入文件A:D:\系统测试.ppt操作步骤1、打开打印界面;2、打印范围选择“当前幻灯片”;3、打印内容选择“备注页”;4、颜色/灰度选择“颜色”;5、点击“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