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新城道中赏析
古文新城道中赏析

古文新城道中赏析古文新城道中赏析新城道中①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②。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③。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④,煮芹烧笋饷春耕⑤。
【注释】① 新城:为杭州属县,今属富阳。
② 积雨:久雨。
③ 铜钲:古代打击乐器,形如盘子。
④ 西崦:西山。
⑤ 饷:送东西给人吃。
【语译】和暖的东风知道我将要到山乡去旅行,特地把乌云吹散,停歇了那檐间响了多日的雨声。
清晨我行进在去新城的路上,远近的山岫,飘浮着白云,似乎戴上了一顶顶白色的絮帽,衔在树梢上的初升的太阳,犹如挂着面铜钲。
乡村人家短短的竹篱笆里,桃花含笑怒放;小溪边杨柳飘扬,倒影在水波中荡漾,是那么轻盈。
那西山住着的农民想来今天最为高兴,天晴了,赶快为春耕的家人备饭,烧煮些芹菜竹笋。
【赏析】这首七律作于熙宁六年(1073)二月,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视察各属县,经过新城。
诗人要出门公干,可是连天阴雨,心中自然感到烦闷;到了出门这天,天忽然放晴了。
老天爷如此垂青,他心中非常高兴,所以诗首联就赞美久雨初晴,说东风有意作美,为全诗定调。
由于心情好,兴致高,眼中所见便分外亲切,分外觉得赏心悦目。
于是他见到那山岭上缭绕峰尖的云彩,便童真地把它想象为山戴上了顶白絮帽;见到早晨初升的太阳挂在树梢,他又把它想象为一面铜钲。
这两句形容别致,想象奇特。
韩愈诗有“晴云如擘絮”句,说晴天的云彩像扯散了的棉絮,而苏轼见云朵凝结在山峰,便进一步说它如同棉絮帽;又因为古人有把太阳比作盘子的,苏轼便由初升的太阳的颜色与光度,认为像只发光的铜钲。
这一比,便使诗充满新鲜感。
这联诗虽然曾被人认为用字过俗,说得过实,实际上这正体现了苏诗随意挥洒的'特点,同时与全诗风格吻合。
诗中以“晴”字关联上联,“树头”句写早行也很得神采。
五、六句承接上联,由远景、大景改为近景、小景,拈出野桃、竹篱、溪柳、沙水,描摹农村景色,工巧新鲜,得自然的妙趣。
清汪师韩评云:“铸语神来,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
新城道中(其一)翻译及赏析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翻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
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
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
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
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
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本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
“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韩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
其实不仅此联,即如“絮帽”“铜钲”之比拟恰切,“散材”、“疲马”之颇见性情,也是诗中妙对。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新城道中》二首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旧历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这两首诗写出作者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篇1新城道中北宋【作者】苏轼【体裁】七言律诗【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释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浙江省富阳县。
②东风——春风③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④絮帽——丝绵帽子。
⑤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又名丁宁,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⑥西崦——本是山名,即崦嵫山,在今甘肃天水西境,这里泛指山。
西崦,意思是西山地区。
⑦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鉴赏《新城道中》其一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原文: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赏析:《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
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
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
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
本联紧扣一个“乐”字。
新城道中身世悠悠我此行翻译赏析

新城道中身世悠悠我此行翻译赏析《新城道中·身世悠悠我此行》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前言】《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
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注释】⑺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
辔:缰绳。
⑻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
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
《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⑼卷旆钲:收兵的号令。
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⑽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翻译】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
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
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
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
【赏析】第二首继写山行时的感慨,及将至新城时问路的情形,与第一首词意衔接。
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
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
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潺潺的山溪缓缓前行。
马背上的诗人低头陷入了沉思。
三、四两句颇见性情,很有特色,脍炙人口。
“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
作者是因为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在朝廷无法立脚,才请求外调到杭州任地方官的。
“散材”,是作者自喻为无用之才。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2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2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今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赏析】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绵绵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前行。
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
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
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
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洁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
诗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
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
一花一木都是这样春意盎然,这样殷勤好客啊。
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
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
优美的山野风光,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
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
诗的开头两句:多情的东风很会察颜观色,猜透了诗人心中的忧虑,并且立即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开,这怎能不使诗人喜出望外呢!所以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
新城道中(其一)翻译及赏析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翻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
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
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
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
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本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韩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
《新城道中二首·苏轼》原文与赏析

《新城道中二首·苏轼》原文与赏析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熙宁六年(1073)出巡途中即兴之作。
神宗执政后,任用王安石变法革新。
苏轼虽也不反对改革,但认为王安石改革的步子跨得太快,因而持否定态度。
他深感朝廷内部争斗激烈,风云叵测,于是在神宗熙宁四年(1071)请调杭州通判。
他在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赴新城(今富阳县新登镇)道中,饱览沿途明丽的春光,写下了这两首别有情味的诗作。
两首诗第一首主要写景,而又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两首诗意蕴深远,耐人咀嚼。
第一首为途中即景。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官员,他不仅具有浓烈的书卷气,而且时有出游的雅兴,天公多情,雨后放晴,接着又送来一个东风吹拂、春光明媚的佳日,他不禁游兴勃发,诗歌的前四句,反映了作者当时轻快而美好的心绪。
正是因为心情愉快,所以眼中所见,天地日月,皆具情态。
远近山峰还笼罩在云雾中,远远望去,就象戴着白色的头巾,东方初日好象挂在树梢的铜钲。
铜钲,是古代的一种铜制乐器,形似盘,用以形容初日又圆又亮。
紧接着诗人又从天地云日转入对农村景物的描绘,从景物的转换中体现作者游踪之变化。
作者陶醉于自然的怀抱之中,颇有乐而忘返之感:看!矮矮的竹篱旁,艳丽的野桃仿佛对人含笑,令人心醉。
溪边的垂柳,倒影映入清澈的河水中,摇曳生姿,更动人心魄。
诗人见如此美景,欣羡不已,最后说:“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把山村农民的生活想象成与世外桃源相似,构筑了一幅情调欢快而色彩鲜明的农妇饷耕图。
整首诗透露出诗人轻松而愉快的心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他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生活美好情趣。
第二首诗写由大自然美妙的山水所引起的人生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道中二首《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
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品原文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⑴,吹断檐间积雨声⑵。
岭上晴云披絮帽⑶,树头初日挂铜钲⑷。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⑸,煮芹烧笋饷春耕⑹。
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⑺。
散材畏见搜林斧⑻,疲马思闻卷旆钲⑼。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⑽。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东风:春风。
⑵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⑶絮帽:棉帽。
⑷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⑸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⑹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⑺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
辔(pèi):缰绳。
⑻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
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
《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⑼卷旆(pèi)钲:收兵的号令。
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⑽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白话译文其一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其二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
那朝廷上的党争,即便是难用之材也怕搜林之斧,疲惫的战马希望听到收兵的号令。
下够了的细雨,带给茶农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我的清官好友。
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
作品鉴赏这两首诗是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
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
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
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
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
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第二首继写山行时的感慨,及将至新城时问路的情形,与第一首词意衔接。
行进在这崎岖漫长的山路上,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旅途同样是这样崎岖而漫长。
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阴风惨雨,也有雨过天晴。
诗人不知不觉中放松了缰绳,任马儿沿着潺潺的山溪缓缓前行。
马背上的诗人低头陷入了沉思。
三、四两句颇见性情,很有特色,脍炙人口。
“散材”、“疲马”,都是作者自况。
作者是因为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在朝廷无法立脚,才请求外调到任地方官的。
“散材”,是作者自喻为无用之才。
“搜林斧”,喻指新、旧党争的党祸。
即使任官在外,作者也在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降临,即便是无用之材,也畏见那搜林的利斧。
作者对政治斗争、官场角逐感到厌倦,就像那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
所以,作者对自己此时这样悠然自在的生活感到惬意。
他在饱览山光水色之余,想到了前几日霏霏春雨给茶农带来的喜悦,想到了为官清正的友人新城县令晁端友。
临近新城,沉思之余,急切间却迷了路。
诗的最末两句,就写诗人向田园中农夫问路的情形,同时也暗用《论语·微子》的典故: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二人回答说:“滔滔者,夭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诗人以此喻归隐之意。
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
尤其是第一首“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诗选评笺释》卷二)。
其实不仅此联,即如“絮帽”“铜钲”之比拟恰切,“散材”、“疲马”之颇见性情,也是诗中妙对。
《新城道中》(其一)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西南,为属县(今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作者简介: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之,轼的诗今存 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朗读感知:自读,初步感知;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容;有感情的品读。
探究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
(意思相近即可)4、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
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
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小结: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
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
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知识拓展红梅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赏析: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
“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
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轼的词作。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定风波1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