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圣才出品】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语言的起源)【圣才出品】

第1章语言的起源第一节劳动创造了语言1.劳动怎样决定创造语言的需要?答:在共同的劳动中,人的祖先,这些在形成中的人,渐渐感到需要彼此交换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彼此交换对进行劳动的一些方法的建议,以便步调一致,互相呼应,并且能够更顺利地从事各项活动,更好地收到效果,更多地获取外界事物来满足生活的需要。
这样,这种共同劳动就决定了他们创造语言的需要。
2.人的祖先为什么可能创造语言?答:劳动不但使正在形成中的人需要用语言来彼此交谈,进行思维,劳动又使语言的产生有了可能。
它是使原始的人能够具备足够的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的决定因素。
(1)劳动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改进,使原始人能够具备语言所必需的声音材料。
(2)劳动促进了人类思维的产生,使语言所必需的意义要素得以形成。
3.语言起源于伴随劳动的叫喊的学说和语言起源于游戏歌唱的学说有什么错误?答:(1)语言起源于伴随劳动的喊叫的学说是19世纪西欧语言学家诺瓦雷提出的他不能看出劳动在语言起源中所起的真正作用,片面地认为语言起源于伴随劳动的叫声,为使劳动时肌肉活动的节奏化而发出的叫喊就是最初的语言。
该学说的错误在于,仅仅是肌肉活动的节奏化的要求不能促使语言的产生,因为这种要求是容易满足的,只需喊叫,就能做到。
而语言的创造却为的是适应劳动中彼此交谈、认识客观事物、从而改造世界的需要,也只有在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劳动的促进下,类人猿才能具备创造语言的可能。
(2)语言起源于游戏或歌唱的学说是由20世纪丹麦的语言学家叶斯柏森提出的,其错误性在于,如果为的是满足嬉戏或歌唱的要求,就无需创造语言,因为人的祖先早就能满足这一要求。
第二节关于原始语言简述手势论的内容,并指出其错误。
答:(1)手势论的内容“手势论”认为原始语言是手势语。
例如,德国的心理学家冯德认为,在最古的时候,人们用“手势语”表达思想,声音只用来表达感情,也就是说,“手势语”是第一性的,到了后来,人们才用声音来表逢达思想。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劳动创造了语言)【圣才出品】

第一节劳动创造了语言
1.劳动怎样决定创造语言的需要?
答:在共同的劳动中,人的祖先,这些在形成中的人,渐渐感到需要彼此交换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彼此交换对进行劳动的一些方法的建议,以便步调一致,互相呼应,并且能够更顺利地从事各项活动,更好地收到效果,更多地获取外界事物来满足生活的需要。
这样,这种共同劳动就决定了他们创造语言的需要。
2.人的祖先为什么可能创造语言?
答:劳动不但使正在形成中的人需要用语言来彼此交谈,进行思维,劳动又使语言的产生有了可能。
它是使原始的人能够具备足够的声音材料和意义要素的决定因素。
(1)劳动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改进,使原始人能够具备语言所必需的声音材料。
(2)劳动促进了人类思维的产生,使语言所必需的意义要素得以形成。
3.语言起源于伴随劳动的叫喊的学说和语言起源于游戏歌唱的学说有什么错误?
答:(1)语言起源于伴随劳动的喊叫的学说是19世纪西欧语言学家诺瓦雷提出的
他不能看出劳动在语言起源中所起的真正作用,片面地认为语言起源于伴随劳动的叫声,为使劳动时肌肉活动的节奏化而发出的叫喊就是最初的语言。
该学说的错误在于,仅仅是肌肉活动的节奏化的要求不能促使语言的产生,因为这种要求是容易满足的,只需喊叫,就能做到。
而语言的创造却为的是适应劳动中彼此交谈、认识客观事物、从而改造世界的需
要,也只有在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劳动的促进下,类人猿才能具备创造语言的可能。
(2)语言起源于游戏或歌唱的学说是由20世纪丹麦的语言学家叶斯柏森提出的,其错误性在于,如果为的是满足嬉戏或歌唱的要求,就无需创造语言,因为人的祖先早就能满足这一要求。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词的词汇意义)【圣才出品】

第二节词的词汇意义1.词义是什么?答:词义就是某一语言中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它的形成要受到语言词汇系统的制约。
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的构成成分。
词义中还可以有附加于理性意义之上的某种色彩,即一般所说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
2.词义中除理性意义之外,还可以有哪些附加的色彩?答:词义中还可以有附加于理性意义之上的某种色彩,即一般所说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
(1)形象色彩,就是词所引起的人们对现实中某种形象的联想。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在原有的词的基础上产生的新词或新的意义,往往带有一定的形象色彩。
(2)词义中往往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表爱的感情、表憎的感情等等。
(3)词义中还可以具有不同的风格色彩,例如“诞辰”和“逝世”,“生日”和“死亡”,前者具有庄严、崇敬的风格色彩,不是什么场合都可以运用的,而后者就没有这种色彩。
3.像“神”“鬼”“天堂”“上帝”之类的词义既然原来就是歪曲地、错误地反映了客观对象,而且我们现在也已正确地认识了它们,那我们为什么在交际中有时还用它们?答:(1)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还包含一些幻想的成分。
正因为如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幻想就会脱离现实,歪曲地、错误地反映客观对象,并且用一定的语音来表达它们,创造出没有正确地反映现实的词。
(2)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碰到了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和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万能力量在操纵一切,并希望它能帮助自己克服种种困难,使生活变得自由和幸福。
人们就在这种愿望的基础上,根据现实中的事物来幻想上帝、神仙、天堂的样子,并创造了“上帝”、“天堂“神仙”之类的词。
(3)这些词一般都会随着现实生活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达而逐渐失去它原来的意义,或者干脆从语言中消失。
由此看来,像“上帝”“神仙”“天堂”之类的词的意义的形成仍有其客观基础,只是这些意义是对现实的歪曲的、错误的反映罢了。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词 汇【圣才出品】

第4章词汇4.1复习笔记一、词汇、词和固定词组1.词汇的含义(1)词汇是语言中词的总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词汇不等于词,词只是构成语言词汇的单位。
一种语言虽然有成千上万的词,但却只有一个词汇。
(2)词汇的特点①什么样的意义典什么样的语音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的词汇中是不同的。
②一个词可以只有一个意义,但也可以有几个意义。
③甲语言中用一个词来标志的一定范围的事物,在乙语言中却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来分别标志;反过来,其中乙语言的一个词所标志的事物在甲语言中却要用词的组合来标志。
④不仅不同语言的词汇是不同的系统,就是同一语言的词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也是不同的系统,各有自己的特点。
2.词(1)词是一种语言建筑材料的单位,也就是造句的时候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所谓自由运用是说它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最小的建筑材料的单位,或单独地或和其它的建筑材料单位结合起来,造成各种语和句。
(2)词的特征①词的语音特征一般表现在有一定的语音结构,这除了有一定的音节或音节的组合以外,还有一定的重音和声调,音节间不能停顿,前后音节间的音素往往会发生同化、异化或其它变化,等等。
②词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意义,表明客观现实中的某一事物、性质、特征、行为或关系等。
③词在结构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固定词组(1)语言中有些词常常固定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单位,相当于一个词的作用。
这样的词的组合叫做固定词组。
成语是固定词组的一种,它是语言发展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习用的、定型的词组,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古代文献中继承下来的。
(2)固定词组的特点①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结构的定型性。
②在意义上一般说来具有完整性的特点。
二、词的词汇意义1.词的词汇意义的性质词汇意义简称词义,是某一语言中词的语音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它的形成要受到语言词汇系统的制约。
(1)理性意义是词义的基本的构成成分。
(2)词义中还可以有附加于理性意义之上的某种色彩,即一般所说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风格色彩等。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语言是思维工具)【圣才出品】

第四节语言是思维工具1.“赤裸裸的思想”是不是存在?答:不存在。
一个正常的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材料进行思维。
只要我们神智清楚地思考什么事,就要有语言的参加。
无论是计划行动,解答问题还是自我反省,莫不如此。
即使仅仅是对某件事情加以肯定或者否定时所进行的简单的思维活动,也要运用语言。
一个人进行思维,总要运用一种语言;不能认为,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形成“赤裸裸的思想”,只是在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才用得上语言材料。
2.什么是“内部言语”?它与“外部言语”有什么关系?答:(1)含义:言语有说出声来的言语和只有发音动作而不说出声来的言语的区别,前一种言语称作外部言语,后一种言语称作做内部言语。
(2)关系:无论是内部言语还是外部言语都是对某种语言的运用,所以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但二者也有各自的恃点。
内部言语往往不那么完整、连贯,而比外部言语粗糙、简略。
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还有一段距离。
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一种整理思想的过程。
3.请说明语言在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答:人类思维的日益精密,人类认识能力的日益加强,首先依赖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同时也得力于语言。
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一方面是掌握和运用人类已经得到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获取前人还没有获得的知识: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中,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来说,语言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工具,人类思维的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和发展;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些成果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广泛交流。
总而言之,有了语言,个人知识才能成为集体的财产,前代人的知识才能作为宝贵的遗产而传给后代,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4.语言和思维是一回事吗?答:(1)不是。
(2)语言和思维相依为命,彼此不能分离。
它们都是社会现象,但都不是上层建筑,都没有阶级性。
它们的活动范围都非常广泛,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生产到基础,从基础到上层建筑。
但是不能把语言和思维混为一谈。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5-7章)【圣才出品】

第5章语法第一节语法的性质1.什么是语法?语法的特点是什么?答:语法是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以及组词成句的规则的总和。
语法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抽象性。
语法把词和语加以抽象化,而不管它的具体的内容。
语法把词的变化和用词造句的基本共同之点综合起来,并用这些共同之点组成语法规则、语法定律。
语法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工作的成果,是人类思维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的指标。
2.词法和句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1)区别: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称作词法。
组词成句的规则称作句法。
两者是不同的语法规则。
(2)联系:词法和句法是不同的语法规则,但二者有密切的联系。
①词总是以确定的语法上的形式进入句子的。
②组词成句的某些特点决定于词法。
③词法和句法是互相补充的。
3.请解释语法成分、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形态、语法手段等术语的含义。
答:(1)语法成分:语法的功能单位即句子成分,也称作语法成分。
是句法结构中承担结构关系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主语、谓语、述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
(2)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词语的组合方式、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义。
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是反映组合方式的,名词、动词等是反映词语的组合功能的,陈述、疑问等是反映词语的表述功能的。
至于性、数、格、人称、时体等范畴意义,也是反映上述方式和功能的。
(3)语法形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记,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又称语法手段。
语法形式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语法形式可以直接感知,主要包括语序、虚词、词缀、重叠及各种语音形式。
隐性语法形式不能直接感知,但可通过能否组合、替换、扩展、变换等方式分析抽象出来。
(4)形态:指词与词组合时间的形式上发生的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5)语法手段: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形式标志或物质手段的类型,是从语法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第二节词法(上)1.什么是词素?答: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包含有意义的单位。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圣才出品】

第二节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1.怎样证明语言是社会现象?答:(1)可以从语音与语义的结合关系以及世界语言的多样性说明语言是社会现象语言中的语音与语义怎样结合成特定的语言成分都是社会习惯所使然,都是约定俗成的。
不但语言成分中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中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一套词汇,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一套语法,也都是约定俗成的。
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的语言,就是不同的社会集体各自约定俗成的结果。
(2)从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也可以说明语言是社会现象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
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的。
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
另一方面,社会不能没有语言。
语言对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2.从前有一位工匠,偶然有机会参加了天文学家关于银河问题的学术辩论会。
会后,他向一位天文学家提出一个问题:“我懂得人们怎样学会了测定各个星辰间的距离,他们怎样计算出这些星辰的重量和解释出它们的物理恃性,以及怎样认识了其它的许多东西。
可是请您告诉我,人们是怎样知道星羣和行星的名称的呢?”请你替这位天文学家作一个回答。
答:名称对于事物来说是外在的,用某个名称来指称某个事物并没有必然的理由。
语音与语义怎样结合成特定的语言成分不是天生注定的,而决定于一定社会集体的意志,决定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
3.为什么说语言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个人现象?答:(1)语言不是自然现象任何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死亡都是与一定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死亡息息相关的。
在语言研究中利用一些自然科学的成就固然是语言学的一个进步,但无论怎样地研究语言都不能改变语言是社会现象这一事实。
语言除了具有社会属性之外,还具有自然属性。
但是,语言的一切自然属性都不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2)语言不是个人现象任何语言都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被创造的,而且是经过许多时代由全社会创造出来的。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语流音变)【圣才出品】

第六节语流音变1.什么称作语流音变?答: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往往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自己在语流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称作语流音变。
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换位、弱化、脱落等几种。
2.什么是语音的同化和异化?指出下列语流音变中哪些是同化,哪些是异化,它们各属于同化或异化中的哪一小类:汉语:棉袍[miɛn35][p‘au35]>[miɛm35p‘au35]冷水[ləŋ214][ʂuei214]>[ləŋ35suei214]英语:individual[indi'viʤuəl]>[inni'viʤuəl](个人的)俄语:ottatb[ʌt'dat]>[ʌd'dat](交付)答:如果原来是不相同或不相近的音,其中一个音因受另一个音的影响而变得与它相同或相近,这就称作同化。
如果原来是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音因受另一个音的影响而变得与它不相同或不相近,这就称作异化。
棉袍:属于同化中的逆同化冷水:属于异化中的逆异化individual:属于同化中的顺同化ottatb:属于异化中的顺异化3.什么是语音的换位?答:换位是两个音前后位置的互相调换。
江西临川话把“蜈蚣虫”[ŋu kuŋt‘uŋ]说成[ŋuŋku t‘uŋ],第一个音节的[u]和第二个音节的[uŋ]互换位置。
换位一般是为了避免发音上的困难而引起的。
4.什么是语音的弱化和脱落?指出下列语流中的弱化和脱落现象:汉语:脑袋[nQu][tail>[nau ta]打扮[tA][pan]>[tA p3n]衣服[fu]>[if]你们[ni][man]>[him]英语:of C0v]>[or](…的…)俄语:xopomo[XOrO。
Jo]>[XOrA。
Jo](好)答:语音的弱化就是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的变弱。
辅音的弱化表现为发音阻力的减少。
元音的弱化总是出现在弱化音节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1.人类为什么要创造文字?
答:(1)文字起源于人类社会相当发达的时代,文字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复杂的交际所提出来的要求。
(2)社会不断地发展,随着较大的氏族公社和部落公社的形成,社会生活渐渐复杂起来。
人们(特别是氏族或部落的领袖和长老们)需要记住本氏族或本部落的户口、财产、对外战争的情况、和其它氏族或部落订立的条约以及自己内部发生的大事,并且让后代子孙也知道自己祖先的历史;同时人们还要把命令或是某些事情告诉远方的人。
这样,只靠口说和心记就不行了,人们需要有一种方法把某些事情记下来(只是极简单、极粗略地记下来),帮助记忆,辅助口说的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3)古代人(或是现代落后的民族)经过长期的摸索,终于找到了记事的方法——用实物记事和用图画记事。
再后来,由于社会再进一步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更加丰富,社会交际的更加复杂,记事的实物和图画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人们需要能代表语言、因而能把客观事物和思想精确而详细地记载下来的工具,也就是说需要真正的文字了。
2.文字同记事的实物和记事图画的关系怎样?
答:无论是记事的实物还是图画,都还不是文字。
它们虽然能够起一些辅助交际、帮助记忆的作用,但是不记录语言,不代表一定的词句。
利用实物来辅助交际太不方便。
不论如何加以改造,结绳、结珠或者讯木都不能记录语言中成千上万的词,并用以组成句子和文辞。
而记事图画所用的画的办法则比较好。
于是,古代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努力,把记事图画逐步
地加以简化、整理、充实,使它能代表具体的语言成分,有了读音。
这样,人们就创造了文字。
3.简单说明文字的发展过程?
答:(1)公元前一千多年,闪美特人在古埃及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放弃了从词的意义入手(即描绘或用图形提示事物)来造字的方法,只去记录语言成分的读音;并把早期文字中的图形加以简化和整理。
拼音文字可以分为三种,即音节字母文字,辅音字母文字和音位字母文字。
(2)我们汉族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甲骨文中每个字是一个图画的缺点。
汉字发展到小篆,就已经开始把原来的图形改造成一定的笔划组成的形体,形成了一种过渡状态的东西。
而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的隶书,则已经摆脱了图形的束缚。
到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非拼音的汉字就显得更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汉字的非拼音状态终将结束,汉字必将改革成拼音文字。
(3)书写顺序的更动(过去一些自右向左书写或自上而下书写的文字,后来改为自左向右书写);字形日趋整齐、分明、美观;非拼音文字逐渐被整理成比较少的声符、意符,由它们构成整个的文字体系;拼音文字越来越便于连写等等。
(4)文字由图画式的变为非图画式的,由不是拼音的变为拼音的等等,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4.汉字为什么必须改革?怎样改革?
答:(1)汉字必须改革的原因是:方块汉字还不是拼音文字,这是它的严重缺点。
方
块汉字记起来,写起来都很困难,这使扫除文盲,普及教育的工作进行起来相当费事。
而且汉字在印刷、电报、打字、检字、索引等方面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汉字的非拼音状态终将结束,汉字必将改革成拼音文字。
(2)当前汉字改革的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普通话的普及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一个先决条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这三项任务的完成,不但有利于目前的文化建设,而且也将给汉字拼音化铺平道路。
5.简单说明来源于闪美特人字母的几种重要字母的情况。
答: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北方闪美特人的字母分成了三支。
其中迦南字母和希腊字母向西传播,阿拉马字母向东流传。
(1)迦南字母:采用这支字母的文字现在大多成了无人使用的古文字。
(2)希腊字母:希腊人接受了闪美特人的字母以后,经过了一番创造性的改革,制成了在文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希腊字母。
(3)阿拉马字母:阿拉马字母大约形成于公元前八世纪。
它的“后裔”很多,现在的分歧也相当大,其中最重要的是阿拉伯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