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中医辨证

合集下载

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

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

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概述
2.便秘的分类与中医症候
3.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的内容
4.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的应用与意义
正文
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概述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大便排出不畅或间隔时间过长。

在我国,便秘的中医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为了对便秘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提高治疗效果,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

本文将对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进行简要介绍。

便秘的分类与中医症候
便秘从中医角度可分为实证便秘和虚证便秘。

实证便秘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排出困难、腹痛等,常见于急性便秘和习惯性便秘;虚证便秘主要表现为大便排出无力、便后乏力、便秘不畅等,常见于慢性便秘和老年性便秘。

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的内容
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便情况:包括大便的次数、质地、颜色、气味等;
2.排便感觉:包括排便是否费力、是否伴有疼痛、腹部不适等;
3.伴随症状:包括口干、口臭、头晕、乏力等症状;
4.舌象和脉象:观察舌质、舌苔、脉搏等,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脏腑
功能状况。

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的应用与意义
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的应用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便秘症状,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通过评分表,医生可以判断便秘的类型、病位、病性和病程,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此外,评分表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便秘中医症候评分表是便秘中医治疗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便秘是指大便排出不畅或排便困难的症状。

中医认为,便秘的产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肝郁气滞等有关。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辨证:1.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脘腹胀满、口干口渴、舌质淡红、苔薄白等。

这种情况下,需要调理脾胃功能,增加水分摄入,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煮熟的蔬菜等。

2.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色黑、形状细长、口苦口干、胸胁胀痛等。

这种情况下,需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使用一些调气活血的中药,如柴胡、川楝子等。

饮食上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

3.肾阳虚弱型: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不畅、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

这种情况下,需要补肾壮阳,可使用一些温补肾阳的中药,如菟丝子、山茱萸等。

论治:1.茵陈蒿汤:茵陈、蒿子、枳壳各等分,加入适量水煎煮成汤后饮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便秘。

2.丹参麻黄丸:丹参、麻黄、桂枝、防风、芍药等草药研磨成粉末,配制成丸剂。

适用于气滞血瘀型便秘。

3.菟丝子膏:菟丝子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白糖和水煮熬成糊状。

适用于肾阳虚弱型便秘。

4.艾灸:将艾叶燃烧后,用灰烬熏烤脐部。

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便秘。

5.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身体内的气血运行。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天枢等。

适用于气滞血瘀型便秘。

6.推拿按摩:对腹部进行按摩,促进肠动力和消化液分泌。

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便秘。

尽管上述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便秘症状,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并遵循中医医生的指导。

此外,饮食上的调整也是很重要的,应避免过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高纤维食物、水果和蔬菜,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有助于预防和缓解便秘。

中医对便秘病机的认识及热秘、冷秘、虚秘的辩证要点(肠道健康23)

中医对便秘病机的认识及热秘、冷秘、虚秘的辩证要点(肠道健康23)

肠道健康中医对便秘病机的认识及热秘、冷秘、虚秘的辩证要点
肠道健康--
中医对便秘病机的认识及
热秘、冷秘、虚秘的辩证要点
一、中医认为便秘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便秘与肾、脾、胃、大肠、肺、气血津液、寒热虚实,以及房事、饮食、七情等均有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饮食人胃,经脾胃运化,吸其精华,所剩糟粕经大肠传送而出。

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内留时间过长,粪质干燥坚硬,形成便秘。

而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与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如阳明胃热过盛,热灼津液,津伤液耗,肠道失润;脾气不足,气虚而传送无力;肝气郁结,气机雍滞,气内滞而物不行,或气郁化火,火邪伤津,肠道失润;肾开窍于二阴而恶燥,又主五液,肾阴不足,肠失濡润,肾阳不足,阴寒凝滞,津液不通。

脾胃肝肾功能失调,皆可便秘。

可见,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是便秘发生的主要病机。

二、中医认为习惯性便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现代中医学理论认为,情志因素是产生习惯性便秘的主要原因。

情志失调,忧愁思虑,或郁怒伤肝,或久坐少动以致气机郁滞,或木郁乘土,即肝气郁结、乘克脾土、气机不利,导致津液输布失常,津液不布,则肠道失于濡润,故大便干结或欲便不出。

正如《金匮翼·气
1/ 3。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便秘系因气阴不足,阳虚寒凝,或燥热内结,痰湿阻滞,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的,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范围】西医学中因肠动力减弱、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便秘,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直肠肛门病变如肛裂、痔疮等引起的便秘,以及药物作用引起的便秘,热病伤阴后的便秘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便秘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疾病,也可以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度饮酒,或恣食辛辣肥甘厚味、煎烤之品,以致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燥热内结于肠道,肠道失于濡润;或食量不足,或进食蔬菜过少,或饮水不足,或经常食用方便食品等,均可使水谷精微化源不足,肠道津液不足。

以上因素使大肠津亏而失于濡润,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或郁怒伤肝,七情不和,均可使气机郁滞,进而导滞大肠传导失司,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或气郁不解,而化火伤津,肠道失润,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不行;或气郁导致水津不布,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或欲便不出。

3.劳逸过度贪逸嗜卧坐久少动,易致意志消沉,体力下降,脏腑失调,气血郁滞,以致胃肠运动减弱,气机呆滞,大肠传导失职,久则中气暗耗,津液布散失常,气机壅滞,营血不畅,传导失职而为便秘。

用脑过度,或积思难解,或长期夜间苦读,可致阴血暗耗,中气受损,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而成便秘。

房劳过度,放纵嗜欲,可致肾精亏损中气耗伤,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精亏则肠道干涩而为便秘。

4.正气亏虚久病之后,或失血,或过用发汗、利小便之法,皆可致阴津受损,血虚津亏则大肠失荣,肠道不润,而排便艰难。

或病后阳虚,或素体阳虚或因过用苦寒药物,伐伤阳气,均可致阴寒内盛,滞留于肠道,阳气不运,阴津凝而固结,使津液不行,大肠传导失常致便秘。

二、病机1.发病本病多见于年老体衰,或久病,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者。

多缓慢发病。

2.病位在大肠,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与肾、肝、肺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中医关于“便秘”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便秘”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便秘”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便秘便秘是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虽频有便意,但排便不畅为主症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属本病范围,肠易激综合征、药物性便秘以及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等过程中以便秘为主症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便秘”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 《黄帝内经》称本病为“后不利”“大便难”,指出便秘与脾胃、小肠、肾有关。

如《素问·厥论》曰:“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

”《素问·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痒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脾约”“阴结”“阳结”等之病名。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认为寒、热、虚、实均可导致大便不通,并记载了蜜煎“以内谷道中”、猪胆汁和醋“以灌谷道内”等特色疗法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曰:“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

”“邪在肾亦令大便难。

”“渴利之家,大便亦难。

”指出便秘与五脏不调、阴阳虚实寒热有关。

4.宋代《圣济总录·大便秘涩》云:“大便秘涩,盖非一证,皆荣卫不调,阴阳之气相持也。

若风气壅滞,肠胃涩,是谓风秘;胃蕴客热,口糜体黄,是谓热秘;下焦虚冷,窘迫后重,是谓冷秘。

或肾虚小水过多,大肠枯竭,渴而多秘者,亡津液也。

或胃燥结,时作寒热者,中有宿食也。

”将本病概括为寒、热、虚、实四类。

5.金元医家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张洁古《医学启源》均提出便秘应分虚实而论治,至今仍被沿用。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燥结》认为便秘是因血少,或肠胃受风,涸燥秘涩所致。

6.明清时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秘结》曰:“此证之当辨者唯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

中医医案——便秘

中医医案——便秘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柔肝缓急法治便秘二例病案一:张某,男,48岁。

初诊:1989年12月10日。

主诉及病史:大便干结已有12年,三五日一次,均呈栗子状,艰涩难下。

曾服麻仁丸、果导等,初服尚效,久则无效。

便后肛门不适,仍有便意。

近1年非用开塞露则大便不下,食辛辣则更甚,常见肛裂出血。

诊查:舌质偏红,少苔,脉象弦细。

辨证:证属肝阴不足、肝气郁滞,导致大肠传导失司。

治法:治以柔肝养阴,调理气机,以柔肝缓急汤加味。

处方:生白芍15g 炙甘草10g 生麦芽15g 柏子仁12g 郁李仁10g 玄参10g 5剂并嘱忌食辛辣、肥腻、炙煿之物。

二诊:栗状便已转为条形,便时较爽,但仍干燥,两日一行,再以原方加焦山栀10g。

宗养阴必须清火之意。

7剂。

三诊:大便已通畅如常。

效不更章,再以原方加南沙参、炙紫菀各12g,5剂。

同时再以汤剂方10倍量,炼蜜为丸,每服10g,1日2次,空腹以淡盐汤送服,以巩固疗效。

病案二:高某,男,50岁。

初诊:1990年7月5日。

主诉及病史:大便秘结已有两年。

始服果导或用麻仁丸、番泻叶等,均初服有效,继则便秘更甚。

现在大便仍五六日一行,非用开塞露不能行。

便形初如栗状,继则软细如面条,但仍不能下,便时有腹痛。

纳谷尚可,脘腹时有胀满。

诊查:舌质淡胖,脉细软。

辨证:证属肝脾不和,肝失疏泄,脾虚失运。

治法:治宜柔肝理气、健脾助运,以柔肝缓急汤、枳术丸加味。

处方:炒白芍12g 炙甘草6g 生麦芽12g 玫瑰花6g 焦白术15g 炙紫菀10g 7剂二诊:栗状便已无,能两三日自行大便一次,但硬便后仍有形细软便,努责难下,便后仍有便意,小腹胀,足冷。

肝气虽和,脾肾阳虚未复。

治以健脾补气,温补肾阳。

处方:焦白术30g 枳壳10g 太子参15g 炙升麻6g 炙紫菀10g 肉苁蓉10g 大熟地黄10g 肉桂5g 谷麦芽各12g 7剂三诊:大便形转粗,小腹胀、足冷亦减,便时亦较通畅,但停药后大便又复艰涩,再以原方加味进治处方:焦白术60g 黄芪15g 陈皮5g 太子参15g 炙升麻6g 炙紫菀10g 肉苁蓉10g 大熟地黄10g 肉桂5g 谷麦芽各12g 7剂四诊:大便形粗如常,小腹胀与足冷均除。

中医学论文便秘的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学论文便秘的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学论文便秘的中医中药治疗本文旨在探讨中医中药治疗便秘的方法。

便秘是一个症状,不是一种疾病,其概念比较复杂。

在诊断时需要考虑病人原来的排便惯和病史的长短。

有的学者将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粪便干燥称为便秘,将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称为排便困难,两者合称为排便障碍性疾病。

2.辨证要点便秘的根本原因是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职。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糟粕,接受经过小肠泌清别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中医中药治疗便秘的方法包括辨证论治、外治法、推拿治疗和外科治疗。

3.辨证要点中医治疗便秘的关键是辨证论治。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可以从肺、肝、肾、脾胃等方面入手治疗。

气虚便秘、气滞便秘、血虚便秘、血瘀便秘、津亏便秘等不同类型的便秘,需要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

同时,外治法、推拿治疗和外科治疗也可以辅助治疗便秘。

4.外治法外治法是指通过外部手段来刺激肛门和直肠,促进排便。

常用的外治法包括灌肠、热敷、冷敷、按摩等。

这些方法可以刺激肛门和直肠神经,促进肛门括约肌的收缩,从而促进排便。

5.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是指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来刺激腹部和背部的穴位,促进肠道蠕动,从而促进排便。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腹部推拿、背部推拿、足三里按摩等。

6.便秘的外科治疗便秘的外科治疗主要是指直肠手术。

对于一些严重的便秘病例,如直肠脱垂、直肠癌等,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

7.结论中医中药治疗便秘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便秘时,可以结合外治法、推拿治疗和外科治疗等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便秘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一般以内治为主。

但随着对便秘认识手段的不断发展,对一些特殊原因的便秘,如保守治疗无效的话,可考虑手术治疗。

需要手术治疗的便秘主要是直肠梗阻性便秘,如直肠前突、盆底直肠肌痉挛综合征手术。

国外也有部分手术病人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进行手术治疗,但并发症较大,不适合推广。

参考文献:1.___.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便秘68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03:68.2.___,___.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经验[J].中医杂志,2007,48(9):790.3.世仲,___.中医中药便秘中医辩证分型的依据[J].南京卫生年鉴,1992:47-48.。

便秘的中医辨证

便秘的中医辨证

便 秘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症状。

本篇所讨论的是经常发作的习惯性便秘;至于并见于其他疾患过程中的便秘,则为一时性的现象,这里不予叙述。

【病因】1. 辛辣炙食品,进食过多,燥热内盛,热移于下,致令肠间干燥,宿垢滞留,发生便秘。

2. 忧思郁结,气机失于疏畅,以致津液不行,肠失传导之职,形成便秘。

3. 气血亏虚,气虚则传送无力,血虚则肠失濡润,而治便秘。

一般多见于老年体弱,或产后失血过多,或大病之后气血未复的患者。

4. 肾阳不足,蒸化无能,肠失温润,以致浊阴凝结,引起便秘。

正如张景岳所说:“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

”【辨证施治】便秘的一般症状,是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三、五日或六、七日大便一次。

有些患者除便秘外,并无其它兼证,但长期便秘患者,往往因粪便的燥结,引起痔核或肛门造裂;或有腹胀嗳气,头晕纳减等现象。

兹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分述如下:1. 燥热内结:口有热臭味,腑胀溲赤,苔薄黄腻,脉滑实有力,治宜清润通便,用麻子仁丸①或更衣丸②。

2. 气滞不行,腹胀或痛,嗳气胸痞,苔薄腻,脉象多弦。

治宜顺气行滞,用六磨汤③加减。

3. 气血亏虚:气虚的,便后乏力,气短汗出,舌薄腻,脉虚软,治宜益气润肠,用黄芪汤④加味;血虚的,形瘦唇白,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多中剥,质淡红,脉细小,治宜滋阴润燥,用五仁丸⑤加生熟地、当归、鲜首乌之类。

4. 浊阴凝结:一般多见于老人,很少伴有其它兼症,或有轻度腹痛,按之则舒,得温则减,口和舌淡,脉多沉迟,治宜温肾通便,用半硫丸⑥或苁蓉润肠丸⑦,随症选用。

【附方】①麻子仁丸(《伤寒论》):麻仁,杏仁,芍药,大黄,川朴,枳实。

②更衣完(录自《时方妙用》):芦荟,朱砂。

③六磨汤《证治准绳》:沉香,槟榔,木香,乌药,大黄,枳实。

④黄芪汤(《金匮翼》):黄芪,陈皮,麻仁。

⑤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桃仁,杏仁,松子仁,伯子仁,郁李仁。

⑥半硫丸(《局方》):半夏,硫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症状。

本篇所讨论的是经常发作的习惯性便秘;至于并见于其他疾患过程中的便秘,则为一时性的现象,这里不予叙述。

【病因】
1.辛辣炙食品,进食过多,燥热内盛,热移于下,致令肠间干燥,宿垢滞留,发生便秘。

2.忧思郁结,气机失于疏畅,以致津液不行,肠失传导之职,形成便秘。

3.气血亏虚,气虚则传送无力,血虚则肠失濡润,而治便秘。

一般多见于老年体弱,或产后失血过多,或大病之后气血未复的患者。

4.肾阳不足,蒸化无能,肠失温润,以致浊阴凝结,引起便秘。

正如张景岳所说:“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


【辨证施治】
便秘的一般症状,是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三、五日或六、七日大便一次。

有些患者除便秘外,并无其它兼证,但长期便秘患者,往往因粪便的燥结,引起痔核或肛门造裂;或有腹胀嗳气,头晕纳减等
现象。

兹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分述如下:
1.燥热内结:口有热臭味,腑胀溲赤,苔薄黄腻,脉滑实有力,治宜清润通便,用麻子仁丸①或更衣丸②。

2.气滞不行,腹胀或痛,嗳气胸痞,苔薄腻,脉象多弦。

治宜顺气行滞,用六磨汤③加减。

3.气血亏虚:气虚的,便后乏力,气短汗出,舌薄腻,脉虚软,治宜益气润肠,用黄芪汤④加味;血虚的,形瘦唇白,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多中剥,质淡红,脉细小,治宜滋阴润燥,用五仁丸⑤加生熟地、当归、鲜首乌之类。

4.浊阴凝结:一般多见于老人,很少伴有其它兼症,或有轻度腹痛,按之则舒,得温则减,口和舌淡,脉多沉迟,治宜温肾通便,用半硫丸⑥或苁蓉润肠丸⑦,随症选用。

【附方】
①麻子仁丸(《伤寒论》):麻仁,杏仁,芍药,大黄,川朴,枳实。

②更衣完(录自《时方妙用》):芦荟,朱砂。

③六磨汤《证治准绳》:沉香,槟榔,木香,乌药,大黄,枳实。

④黄芪汤(《金匮翼》):黄芪,陈皮,麻仁。

⑤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桃仁,杏仁,松子仁,伯子仁,郁李仁。

⑥半硫丸(《局方》):半夏,硫磺。

⑦苁蓉润肠丸(《金匮翼》):苁蓉,沉香,用麻子仁汁打糊为丸。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