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中医辨证分型治发及方药
慢性便秘的中医治疗概况

( 本文 主 要起草 人 :陈 治水 )
( 文娟 张 杨 建宇 李杨 辑 )
31 单方验方 儿茶粉 :0 ~2 , 日服 3 ,并 以 5 . . g 5 次 ~ 1g 温生理盐水 4 ~10 保留灌肠 ,每晚 1 。 0加 0 0 ml 次 蒲黄浸 膏液 :以 2 %蒲黄浸 膏液 1ml 日服 2次 , 5 5 ,
慢性便秘 的中医治疗概况 ※
李彦 知 13杨建 宇 13 范竹雯 郑绍 明 , 2 , , 2 , 许继宗 4 木
关键 词 :慢性 便秘 ;中医 药疗 法 ;综述
dh 036 /i n17 -792 1. .9 o 1. 9 .s. 227 .0 1 002 9 js 6 1
文章编号:17 -7 9( 0 I 1.180 622 7 2 1 )-002 —2
1 心理治疗 目前认为 ,精神心理 因素与便秘 的发病 明 . 3 显相 关,心理障碍越严重 ,肛 门直肠 动力和感觉异常越 显 著。因此 ,应注重心理健康 ,及 时对患者进行心理评 估 、心理 疏导,鼓励患者增强 治疗 的信心,缓解压力与 紧张 ,必要 时可使用一定 的抗焦虑药物[。 9 】 2 中药汤剂治疗 路广晁[J 1将功能性便秘 分为虚秘、实秘两大证型。阴 0 虚者治以滋 阴润燥通便 ,用增液汤加减 ( 玄参 、生地黄、 麦冬、柏子仁 、瓜萎仁等 ) ;阳虚者治 以温阳润肠通便 , 用济川煎加减 ( 肉苁蓉、牛膝 、当归、枳壳 、升麻 、泽泻 等) ;气虚者治 以健脾益气润肠 ,用黄芪汤加减 ( 黄芪 、
远O D擞 UF CC A息 l f 程 ' O N
第 O・1 2 1总4 0 0下刊 95第 1 期半 1月 1 卷 ・月 年 期 第
同时 以 5 %的稀释液 10 10 保 留灌肠 ,1日 1 。 O ~ 5 ml 次
便秘的中医辨证分型、治发及方药

6月28日每日一问“便秘的辨证分型、治法及方药”燥。
次症:(1)腹中胀满或痛。
(2)口干口臭。
(3)心烦不寐。
(4)小便短赤。
(5)脉滑数。
2.5.2 肠道气滞证:主症:(1)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干(2)腹满胀痛。
次症:(1)肠鸣矢气。
(2)嗳气频作。
(3)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
(4)纳食减少。
(5)舌苔薄腻。
(6)脉弦。
2.5.3 肺脾气虚证:主症:(1)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
(2)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
次症:(1)便后乏力。
(2)神疲懒言。
(3)舌淡苔白。
(4)脉弱。
2.5.4 脾肾阳虚证:主症:(1)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
(2)脉沉迟。
次症:(1)腹中冷痛,得热则减。
(2)小便清长。
(3)四肢不温。
(4)面色白光白。
(5)舌淡苔白。
2.5.5 津亏血少证:主症:(1)大便干结,便如羊粪。
(2)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
次症:(1)口干少津。
(2)眩晕耳鸣。
(3)腰膝酸软。
(4)心悸怔忡。
(5)两颧红。
(6)脉弱。
3.1 辨证治疗3.1.1 肠道实热证:治法:清热润肠。
主方:麻子仁丸(《伤寒论》)。
药物:火麻仁、芍药、杏仁、大黄、厚朴、枳实。
3.1.2 肠道气滞证:治法:顺气导滞。
主方:六磨汤(《证治准绳》)。
药物:沉香、木香、乌药、枳实、槟榔、大黄。
3.1.3 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润肠。
主方:黄芪汤(《金匮翼》)加味。
药物: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
3.1.4 脾肾阳虚证:治法:温润通便。
主方:济川煎(《景岳全书》)。
药物: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3.1.5 津亏血少证:治法:滋阴养血,润燥通便。
主方: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药物: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肉苁蓉。
1、实秘(1)热秘主症:本病的主症(大便干结)+证候的特征症状(腑气不通:腹胀腹痛,热证: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代表方:麻子仁丸(《伤寒论》)常用药物:火麻仁30,枳实15,川朴15,大黄10(后下),杏仁10,芍药15,郁李仁30,生地15,槟榔15。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便秘68例

2 .气 虚 型 便 秘 : 昏 头 晕 , 则 气 喘 汗 出 , 质 弱 , 头 动 体
继续 服用 上方 , 为 每 2 日 1剂 , 用 乌 鸡 白凤 丸 改 加 1丸 , 日 2次 。2 每 O天 为 1个 疗 程 , 1个 疗 程 后 评 价
方药 应 用 中国民间 疗法
CHI NA ’ NATURO P S ATHY ,De 20 1 . Vol 1 No 12 c 0 8
在 小 便 逐 步 通 畅 的 基 础 上 , 用 乌 鸡 白凤 丸 以加 强 应 补益气 血 的 力度 , 善 虚 损 , 固 疗 效 , 效 显 著 。 改 巩 收 l 临证 中嘱 患 者 注 意 条 畅 情 志 , 要 饮 酒 及 食 用 辛 辣 不 刺 激 食 品 , 免 久 坐 久 站 , 要 憋 尿 过 久 , 成 定 时 避 不 养 排 尿 习惯 。 坚 持 综 合 调 整 , 更 有 利 于 疾 病 的治 疗 。 才
型前列 腺增 生患 者 6 O例 , 得 良 好 效 果 , 道 如 下 。 取 报 医院 , 7 1 0 云 65O)
般 资 料
本组 6 0例 , 均为 本 院 门诊 病 例 , 龄 5 ~5 年 O 9岁 1 2 例 ,0 9岁 3 6 ~6 5例 , O 7 7 ~ 8岁 1 3例 , 均 年 龄 6 平 5岁 ;
( 稿 日期 2 1 —60 ) 收 0 00 —4
升 陷汤 加 减 治疗 中气 下 陷 型前 列 腺 增 生 6 0例
王 建华 徐 向 英
大便干燥

坐于床上,两手叉腰,两拇指按于两侧肾俞穴上,适当用力按揉1分钟。
三、按摩四肢
1.按揉合谷穴
以一侧拇指指腹按住合谷穴,轻轻揉动,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合谷穴是全身四大保健穴之一,也是清热止痛的良穴,可以有效缓解因便秘造成的头晕、饮食不振、情绪烦躁、黄褐斑、痤疮和腹痛等症。
2.按揉支沟穴
3.单方验方:
双术汤(xx验方)
处方:
白术、苍术各30克,枳壳10克,肉苁蓉20克。水煎服。
血虚秘【证见】大便干结,面色萎黄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方药】
1.主方润肠丸(xx《xx尊生书》)
处方:
当归12克,生地黄20克,火麻仁30克,肉苁蓉18克,何首乌20克,桃仁、枳壳各10克。水煎服。
便秘治疗的辨证论治
热秘【证见】大便干结,腹部胀满,面红身热,心烦口干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燥,脉滑实。
【治法】清热润肠。
【方药】
1.主方麻子仁丸(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
枳实12克,大黄10克(后下),火麻仁20克,北杏仁12克,郁李仁20克,瓜蒌12克,玄参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30、白芯番薯200克(切细),煎水,加适量片糖服用。
(5)黄芪笋鱼汤:
黄芪10~20xx、党参15~
30、黑芝麻12~24克(布裹)、玉竹15~30克、陈皮
5、笋壳鱼100~150克,煲汤。适用鱼气虚便燥,津液不足之便秘。
(7)将橘皮洗净:
切细丝,加白糖、蜂蜜适量,煮沸,冷却,每次1汤匙,每日服3次,可治便秘,经常喝点蜂蜜水,也可解除便秘之苦。
食疗方法
1.桂花糖10克,荸荠500克,枣泥馅150克,加面粉、淀粉、白糖各适量,制成饼状,入花生油中炸成金黄色食用。适用于轻度便秘。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便秘系因气阴不足,阳虚寒凝,或燥热内结,痰湿阻滞,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的,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范围】西医学中因肠动力减弱、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便秘,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直肠肛门病变如肛裂、痔疮等引起的便秘,以及药物作用引起的便秘,热病伤阴后的便秘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便秘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疾病,也可以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度饮酒,或恣食辛辣肥甘厚味、煎烤之品,以致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燥热内结于肠道,肠道失于濡润;或食量不足,或进食蔬菜过少,或饮水不足,或经常食用方便食品等,均可使水谷精微化源不足,肠道津液不足。
以上因素使大肠津亏而失于濡润,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或郁怒伤肝,七情不和,均可使气机郁滞,进而导滞大肠传导失司,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或气郁不解,而化火伤津,肠道失润,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不行;或气郁导致水津不布,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或欲便不出。
3.劳逸过度贪逸嗜卧坐久少动,易致意志消沉,体力下降,脏腑失调,气血郁滞,以致胃肠运动减弱,气机呆滞,大肠传导失职,久则中气暗耗,津液布散失常,气机壅滞,营血不畅,传导失职而为便秘。
用脑过度,或积思难解,或长期夜间苦读,可致阴血暗耗,中气受损,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而成便秘。
房劳过度,放纵嗜欲,可致肾精亏损中气耗伤,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精亏则肠道干涩而为便秘。
4.正气亏虚久病之后,或失血,或过用发汗、利小便之法,皆可致阴津受损,血虚津亏则大肠失荣,肠道不润,而排便艰难。
或病后阳虚,或素体阳虚或因过用苦寒药物,伐伤阳气,均可致阴寒内盛,滞留于肠道,阳气不运,阴津凝而固结,使津液不行,大肠传导失常致便秘。
二、病机1.发病本病多见于年老体衰,或久病,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者。
多缓慢发病。
2.病位在大肠,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与肾、肝、肺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便秘之辨证论治

便秘之辨证论治1 病因病机1.1 气血不足:因年老体虚,脾胃功能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精液枯竭。
大肠失去濡润,而形成便秘。
1.2 秘阳虚寒凝:年高体弱,阳气不足,则阴寒内生,凝滞肠胃,致阳气不运,津液不行,肠道传导无力,形成便秘。
1.3 阴液不足:老年体弱或长期有病,或服用泄下药物过多,导致津液大伤,肠道干枯大便燥结难下。
1.4 气机郁滞:老年之人,多忧善思或久坐少动,致气机郁滞,腑气不通,糟粕内停而致便秘。
1.5 肠胃积热:素体阳盛,或饮酒过度,或过食辛辣厚味,致肠胃积热,或热病之后,余热未尽,耗伤津液,使肠道失于濡润而致便秘。
2 治疗2.1 药物治疗:便秘临床上分为热秘、气秘、虚秘、冷秘。
虚秘又分为气虚和血虚2种。
(1)热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润肠。
方药:麻仁丸。
本方重在泄热润肠,取其通便而不伤正。
方中大黄、麻仁泄热润肠通便为主药;辅以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里;枳实、厚朴行气除满,用白蜜为丸,意在缓下。
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玄参、麦冬之类以养阴生津;若兼郁怒伤肝,症见易怒目赤等,可另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
如燥热不甚,除便秘外,并无其他明显症状,或治疗后便虽通而不爽者,可服青麟丸以清腑缓下,以免再秘。
(2)气秘: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行滞。
方药:六磨汤。
本方重在调肝理脾,通便导滞。
方中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三药气味辛通,能如肝脾以解郁调气;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
若气郁日久化火,症见口苦咽干,苔黄,脉弦数者,可加黄芩、山栀以清热泻火。
(3)虚秘:①气虚: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虚白,神疲气怯,舌淡嫩,苔薄,脉虚。
治法:益气润肠。
方药:黄芪汤。
本方重在益气润下。
方中黄芪为补益脾、肺之要药;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理气。
中药养生法中医经方治疗便秘

中药养生法中医经方治疗便秘便秘是指排便不畅、粪便干结、排便不规律等症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而中药养生法中的医经方治疗便秘,由于其独特的疗效和安全性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中药养生法中医经方治疗便秘的几种常用方剂。
第一种方剂:大承气汤【组方】:大黄、枳实、芒硝、法半夏、麻黄、厚朴、生姜各5克。
【功效】:清热泻火,通便润肠。
【适应症】: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胸中痞闷,嗳酸胸满,口渴欲饮水,舌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用量】:一剂分两次煎煮,早晚空腹服用。
每次服用1剂,连续3日。
第二种方剂:保济丸【组方】:枳实、厚朴、法半夏、茯苓、芒硝各等分。
【功效】:行气、宽胸、和胃、通腑。
【适应症】:大便秘结,舌质滑腻,苔白润滑,脉弦滑等症状。
【用法用量】:每次5~10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
第三种方剂:瞿麦附子汤【组方】:瞿麦、大黄、附子、芒硝、茯苓、白术、半夏各适量。
【功效】:泻火通便、利水消肿。
【适应症】:大便秘结、烦热口渴,小便赤黄,舌红腻黄,脉濡数等症状。
【用法用量】:一剂分两次煎煮,分早晚服用。
饭前30分钟服用,每次1剂。
连续7日为1个疗程。
第四种方剂:小承气汤【组方】:大黄、枳实、芒硝、法半夏各适量。
【功效】:清热泻火,通便润肠。
【适应症】:大便秘结,胸中痞闷,口渴欲饮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等症状。
【用法用量】:一剂分两次煎煮,温服。
早晚空腹服用,每次1剂。
以上介绍了中药养生法中医经方治疗便秘的四种常用方剂,这些方剂具有泻下通便、润肠排毒的作用,能够有效治疗便秘并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
然而,在使用这些方剂时,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此外,为了更好地改善便秘,也需要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饮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医关于“便秘”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便秘”的证治分类一、实秘(一)热秘1.临床表现:大便干结,腹胀或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2.证机概要:肠腑燥热,津伤便结。
3.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4.代表方:麻子仁丸。
5.常用药:大黄、实、厚朴通泄热,麻子仁、杏仁、白蜜润肠通便;芍药养阴和营。
若大便干结而坚硬者,加芒以针通:口干舌燥,加生地黄、玄参、麦冬以滋阴生增水行舟;咳喘便秘者,加瓜行子知母清肺降气以通便;郁怒伤肝,目赤易怒者,加衣丸或当归龙荟丸以清肝通,不其或药后大便不爽者,用青麟丸以通腑缓下,以免再秘;痔疮、便血者,加槐花、地榆热势较盛,痞满燥实坚者,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二)气秘1.临床表现:大便干结,或不甚于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气,吸气频作,痞满胀痛,舌苔薄腻,脉弦。
2.证机概要: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3.治法:顺气导滞,降逆通便。
4.代表方:六磨汤。
5.常用药: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通便。
若腹部胀痛甚,加赤芍、柴胡、厚朴等疏肝解郁;气郁化火,便秘腹痛,舌红苔黄,加板子、龙胆草等;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柴胡、合欢皮疏肝解郁;肠鸣粪软,黏腻不畅者,加皂角子、蚕砂等祛痰湿以通便;跌仆损伤或腹部术后,便秘不通,气滞血瘀者,加红花赤芍、桃仁等。
(三)冷秘1.临床表现: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2.证机概要:阴寒内盛,凝滞胃肠。
3.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4.代表方:大黄附子汤。
5.常用药:附子、细辛温里散寒止痛,大黄荡涤积滞。
若腹痛较甚,加枳实、厚朴、芍药、甘草理气导滞;腹部冷痛,手足不温,加高良姜、花椒、小茴香、当归、乌药以散寒止痛。
二、虚秘(一)气虚秘1.临床表现:大便干或不干,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质淡,苔白,脉弱。
2.证机概要:脾肺气虚,传送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月28日每日一问“便秘的辨证分型、治法及方药”
肠道实热证:主症:(1)大便干结。
(2)舌红苔黄
燥。
次症:(1)腹中胀满或痛。
(2)口干口臭。
(3)心烦不寐。
(4)小便短赤。
(5)脉滑数。
肠道气滞证:主症:(1)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
爽,大便干结或不干(2)腹满胀痛。
次症:(1)肠鸣矢
气。
(2)嗳气频作。
(3)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
(4)纳
食减少。
(5)舌苔薄腻。
(6)脉弦。
肺脾气虚证:主症:(1)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
意,但排便困难。
(2)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
次症:(1)
便后乏力。
(2)神疲懒言。
(3)舌淡苔白。
(4)脉弱。
脾肾阳虚证:主症:(1)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
难。
(2)脉沉迟。
次症:(1)腹中冷痛,得热则减。
(2)小
便清长。
(3)四肢不温。
(4)面色白光白。
(5)舌淡苔白。
津亏血少证:主症:(1)大便干结,便如羊粪。
(2)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
次症:(1)口干少津。
(2)眩
晕耳鸣。
(3)腰膝酸软。
(4)心悸怔忡。
(5)两颧红。
(6)
脉弱。
辨证治疗
肠道实热证:治法:清热润肠。
主方:麻子仁丸
(《伤寒论》)。
药物:火麻仁、芍药、杏仁、大黄、厚朴、枳实。
肠道气滞证:治法:顺气导滞。
主方:六磨汤
(《证治准绳》)。
药物:沉香、木香、乌药、枳实、槟榔、大黄。
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润肠。
主方:黄芪汤
(《金匮翼》)加味。
药物: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
脾肾阳虚证:治法:温润通便。
主方:济川煎
(《景岳全书》)。
药物: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津亏血少证:治法:滋阴养血,润燥通便。
主方:
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药物: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肉苁蓉。
1、实秘
(1)热秘
主症:本病的主症(大便干结)+证候的特征症状(腑气不通:腹胀腹痛,热证: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脉:(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伤寒论》)
常用药物:火麻仁30,枳实15,川朴15,大黄10(后下),杏仁10,芍药15,郁李仁30,生地15,槟榔15。
(2)气秘
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而不爽。
)+证型的特征症状:(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脉(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代表方:六磨汤(《证治准绳》)
常用药物:沉香10,木香10(后下),槟榔15,乌药10,枳实15,大黄?川朴15,火麻仁30。
(3)冷秘
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艰涩)+证型的特征症状:(寒:腹痛拘急,手足不温;实:腹满拒按,胁下偏痛,呃逆呕吐)+舌脉(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合半硫丸(《局方》)
常用药物:熟附子10(先煎),党参15,炙甘草10,大黄10(后下),干姜10,硫磺?半夏10。
2、虚秘
(1)气虚秘
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
)+证型的特征症状:(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
治法:益气润肠
代表方:黄芪汤(《金匮翼》)
常用药物:黄芪30,陈皮10,火麻仁30,白蜜?党参30,白术30,枳实15。
(2)血虚秘
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干结)+证型的特征症状:(面白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代表方:润肠丸(《沈氏尊生书》)
常用药物:当归10,生地30,火麻仁30,桃仁10,枳壳15,何首乌15,郁李仁30,北杏10,川朴15,槟榔15。
(3)阴虚秘
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干结)+证型的特征症状:(阴虚: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夹热: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通便
代表方:增液汤(《温病条辨》)
常用方药:玄参30,麦冬30,生地30,沙参15,当归10,火麻仁30,郁李仁30,北杏10,川朴15,槟榔15。
(4)阳虚秘
主证:本病的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证型的特征症状:(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冷痛)+舌脉(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通便
代表方:济川煎(《景岳全书》)
常用药物:当归15,牛膝10,肉苁蓉30,泽泻15,升麻10,川朴15,枳实15,火麻仁30,北杏10,熟附子10(先煎),白术30,木香10(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