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便秘68例

2 .气 虚 型 便 秘 : 昏 头 晕 , 则 气 喘 汗 出 , 质 弱 , 头 动 体
继续 服用 上方 , 为 每 2 日 1剂 , 用 乌 鸡 白凤 丸 改 加 1丸 , 日 2次 。2 每 O天 为 1个 疗 程 , 1个 疗 程 后 评 价
方药 应 用 中国民间 疗法
CHI NA ’ NATURO P S ATHY ,De 20 1 . Vol 1 No 12 c 0 8
在 小 便 逐 步 通 畅 的 基 础 上 , 用 乌 鸡 白凤 丸 以加 强 应 补益气 血 的 力度 , 善 虚 损 , 固 疗 效 , 效 显 著 。 改 巩 收 l 临证 中嘱 患 者 注 意 条 畅 情 志 , 要 饮 酒 及 食 用 辛 辣 不 刺 激 食 品 , 免 久 坐 久 站 , 要 憋 尿 过 久 , 成 定 时 避 不 养 排 尿 习惯 。 坚 持 综 合 调 整 , 更 有 利 于 疾 病 的治 疗 。 才
型前列 腺增 生患 者 6 O例 , 得 良 好 效 果 , 道 如 下 。 取 报 医院 , 7 1 0 云 65O)
般 资 料
本组 6 0例 , 均为 本 院 门诊 病 例 , 龄 5 ~5 年 O 9岁 1 2 例 ,0 9岁 3 6 ~6 5例 , O 7 7 ~ 8岁 1 3例 , 均 年 龄 6 平 5岁 ;
( 稿 日期 2 1 —60 ) 收 0 00 —4
升 陷汤 加 减 治疗 中气 下 陷 型前 列 腺 增 生 6 0例
王 建华 徐 向 英
席作武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临证经验

席作武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临证经验席作武教授是中国著名的中医专家,擅长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尤其在治疗功能性便秘方面经验丰富。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席作武教授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下面我们将介绍席作武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证经验。
一、辨证施治席作武教授指出,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医理论中,功能性便秘多属于脾胃湿热、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病机。
对于不同类型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席作武教授会根据其具体病情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二、中药调理席作武教授认为,中药调理在治疗功能性便秘中非常重要。
他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方剂。
这些中药方剂能够帮助患者调整脾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从而改善便秘情况。
三、针灸治疗除了中药调理外,席作武教授还会采用针灸治疗来帮助功能性便秘患者。
他认为,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在针灸治疗中,席作武教授常常会选择一些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目的。
四、饮食调理五、生活方式调整席作武教授认为,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生活方式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会建议患者适量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他也会指导患者调整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以减轻脾胃负担,促进健康。
六、心理疏导席作武教授指出,部分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病因和发展与心理因素有关。
心理疏导在治疗功能性便秘中也非常重要。
他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和情绪波动,并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他还会介绍一些放松身心的方法,如瑜伽、冥想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压力,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席作武教授的治疗方法以其独特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而著称,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他的临证经验对于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广大中医医生在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便秘是指大便排出不畅或排便困难的症状。
中医认为,便秘的产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肝郁气滞等有关。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辨证:1.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脘腹胀满、口干口渴、舌质淡红、苔薄白等。
这种情况下,需要调理脾胃功能,增加水分摄入,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煮熟的蔬菜等。
2.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色黑、形状细长、口苦口干、胸胁胀痛等。
这种情况下,需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使用一些调气活血的中药,如柴胡、川楝子等。
饮食上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
3.肾阳虚弱型: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不畅、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
这种情况下,需要补肾壮阳,可使用一些温补肾阳的中药,如菟丝子、山茱萸等。
论治:1.茵陈蒿汤:茵陈、蒿子、枳壳各等分,加入适量水煎煮成汤后饮用。
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便秘。
2.丹参麻黄丸:丹参、麻黄、桂枝、防风、芍药等草药研磨成粉末,配制成丸剂。
适用于气滞血瘀型便秘。
3.菟丝子膏:菟丝子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白糖和水煮熬成糊状。
适用于肾阳虚弱型便秘。
4.艾灸:将艾叶燃烧后,用灰烬熏烤脐部。
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便秘。
5.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身体内的气血运行。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天枢等。
适用于气滞血瘀型便秘。
6.推拿按摩:对腹部进行按摩,促进肠动力和消化液分泌。
适用于脾胃虚弱型便秘。
尽管上述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便秘症状,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并遵循中医医生的指导。
此外,饮食上的调整也是很重要的,应避免过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多摄入高纤维食物、水果和蔬菜,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有助于预防和缓解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

。
护理方法
饮食调护
情志调护
多饮水,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过度进 食辛辣、油腻食物。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因便秘而产生焦虑、抑 郁等不良情绪。
运动调护
按摩调护
适当增加运动量,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 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可采用腹部按摩的方法促进肠道蠕动,缓解 便秘症状,按摩时要注意力度和方向。
THANK YOU.
2023
中医内科学便秘
目录
• 引言 • 病因病机 • 病理生理 • 中医辨证治疗 • 中药治疗 • 中医其他疗法 • 现代医学治疗 • 预防与护理
01
引言
定义和分类
定义
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粪便量少,排便费力,有排不尽感 ,甚至需要手法辅助排便等症状。
分类
实秘和虚秘。实秘包括饮食内停、情志失调、阳虚寒凝、热 结肠燥等;虚秘包括气虚便秘、血虚便秘、阴虚便秘和阳虚 便秘等。
促进肠胃蠕动
拔罐可以促进肠胃蠕动, 增加肠道分泌,缓解便秘 症状。
调节气血
拔罐可以调节气血,改善 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便 秘引起的气血不足。
07
现代医学治疗
西药治疗
药物治疗
可选用容积性泻药、渗透 性泻药、刺激性泻药等。
联合用药
当患者便秘症状严重时, 可考虑联合用药。
长期用药
对于慢性便秘患者,需长 期治疗。
主要症状存在两项及以上,次要症状无或存在 一项及以上,同时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疾病 所致的便秘症状。
02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
01
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等,可导致胃肠积热、
大便干结难解。
饮食不足
02
习惯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

习惯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1年第4期主任医师王豪(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南昌 330008)习惯性便秘属于中医“脾约”“阴结”“阳结”“大便燥结”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便秘的基本病变虽属大肠传导失常,但与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脾虚传送无力,糟粕内停,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便秘;胃与肠相连,胃热炽盛,下传大肠,燔灼津液,大肠热盛,燥屎内结,可成便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燥热下移大肠,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便秘;肝主疏泄气机,若肝气郁滞,则气滞不行,腑气不能畅通而成便秘;肾主五液而司二便,若肾阴不足,则肠道失润,若肾阳不足,则大肠失于温煦而传送无力,大便不通,均可导致便秘。
其治疗当分虚实而治。
实证的治则是以祛邪为主,据热、冷、气秘之不同,分别施以泻热、温散、理气之法,辅以导滞之品,标本兼治,邪去便通;虚证以扶正为先,依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主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之法,酌用甘温润肠之药,标本兼治,正盛便通。
六腑以通为用,大便干结,解便困难,可用下法,但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润下为主。
1.肠道热结证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口干口臭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宜清泻肠热。
方用麻子仁丸:大黄10克,枳实15克,厚朴15克,火麻仁15克,杏仁10克,白蜜10克。
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以养阴生津;若兼血虚,加当归12克,熟地黄20克;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以清肝通便。
2.肠道气滞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胁腹痞满,腹中胀满而痛,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宜理气导滞。
方用六磨汤加减:木香15克,乌药12克,沉香12克,大黄9克,槟榔12克,枳实12克。
可加厚朴12克,香附10克,柴胡15克,以助理气之功;若气郁日久,郁而化火,可加黄芩15克,栀子12克,龙胆草10克,以清肝泻火;若气逆呕吐,可加半夏15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20克;若七情郁结,忧郁寡言,加白芍12克,柴胡12克,合欢皮10克,以疏肝解郁;若跌仆损伤,腹部术后便秘不通,属气滞血瘀者,可加桃仁12克,红花12克,赤芍10克,以活血化瘀。
中医学论文便秘的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学论文便秘的中医中药治疗本文旨在探讨中医中药治疗便秘的方法。
便秘是一个症状,不是一种疾病,其概念比较复杂。
在诊断时需要考虑病人原来的排便惯和病史的长短。
有的学者将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粪便干燥称为便秘,将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称为排便困难,两者合称为排便障碍性疾病。
2.辨证要点便秘的根本原因是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职。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糟粕,接受经过小肠泌清别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中医中药治疗便秘的方法包括辨证论治、外治法、推拿治疗和外科治疗。
3.辨证要点中医治疗便秘的关键是辨证论治。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可以从肺、肝、肾、脾胃等方面入手治疗。
气虚便秘、气滞便秘、血虚便秘、血瘀便秘、津亏便秘等不同类型的便秘,需要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
同时,外治法、推拿治疗和外科治疗也可以辅助治疗便秘。
4.外治法外治法是指通过外部手段来刺激肛门和直肠,促进排便。
常用的外治法包括灌肠、热敷、冷敷、按摩等。
这些方法可以刺激肛门和直肠神经,促进肛门括约肌的收缩,从而促进排便。
5.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是指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来刺激腹部和背部的穴位,促进肠道蠕动,从而促进排便。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腹部推拿、背部推拿、足三里按摩等。
6.便秘的外科治疗便秘的外科治疗主要是指直肠手术。
对于一些严重的便秘病例,如直肠脱垂、直肠癌等,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
7.结论中医中药治疗便秘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便秘时,可以结合外治法、推拿治疗和外科治疗等手段,提高治疗效果。
便秘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一般以内治为主。
但随着对便秘认识手段的不断发展,对一些特殊原因的便秘,如保守治疗无效的话,可考虑手术治疗。
需要手术治疗的便秘主要是直肠梗阻性便秘,如直肠前突、盆底直肠肌痉挛综合征手术。
国外也有部分手术病人对结肠慢传输型便秘进行手术治疗,但并发症较大,不适合推广。
参考文献:1.___.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便秘68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03:68.2.___,___.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经验[J].中医杂志,2007,48(9):790.3.世仲,___.中医中药便秘中医辩证分型的依据[J].南京卫生年鉴,1992:47-48.。
便秘的中医辨证

便 秘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症状。
本篇所讨论的是经常发作的习惯性便秘;至于并见于其他疾患过程中的便秘,则为一时性的现象,这里不予叙述。
【病因】1. 辛辣炙食品,进食过多,燥热内盛,热移于下,致令肠间干燥,宿垢滞留,发生便秘。
2. 忧思郁结,气机失于疏畅,以致津液不行,肠失传导之职,形成便秘。
3. 气血亏虚,气虚则传送无力,血虚则肠失濡润,而治便秘。
一般多见于老年体弱,或产后失血过多,或大病之后气血未复的患者。
4. 肾阳不足,蒸化无能,肠失温润,以致浊阴凝结,引起便秘。
正如张景岳所说:“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
”【辨证施治】便秘的一般症状,是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三、五日或六、七日大便一次。
有些患者除便秘外,并无其它兼证,但长期便秘患者,往往因粪便的燥结,引起痔核或肛门造裂;或有腹胀嗳气,头晕纳减等现象。
兹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分述如下:1. 燥热内结:口有热臭味,腑胀溲赤,苔薄黄腻,脉滑实有力,治宜清润通便,用麻子仁丸①或更衣丸②。
2. 气滞不行,腹胀或痛,嗳气胸痞,苔薄腻,脉象多弦。
治宜顺气行滞,用六磨汤③加减。
3. 气血亏虚:气虚的,便后乏力,气短汗出,舌薄腻,脉虚软,治宜益气润肠,用黄芪汤④加味;血虚的,形瘦唇白,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多中剥,质淡红,脉细小,治宜滋阴润燥,用五仁丸⑤加生熟地、当归、鲜首乌之类。
4. 浊阴凝结:一般多见于老人,很少伴有其它兼症,或有轻度腹痛,按之则舒,得温则减,口和舌淡,脉多沉迟,治宜温肾通便,用半硫丸⑥或苁蓉润肠丸⑦,随症选用。
【附方】①麻子仁丸(《伤寒论》):麻仁,杏仁,芍药,大黄,川朴,枳实。
②更衣完(录自《时方妙用》):芦荟,朱砂。
③六磨汤《证治准绳》:沉香,槟榔,木香,乌药,大黄,枳实。
④黄芪汤(《金匮翼》):黄芪,陈皮,麻仁。
⑤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桃仁,杏仁,松子仁,伯子仁,郁李仁。
⑥半硫丸(《局方》):半夏,硫磺。
便秘的中医辨证

术或虫积肠 中者 ,临床 多伴见 喘气 频作 、肋 腹痞 闷、胀肠痛 诸 杏仁润 肠通便 。诸 药伍 用共奏通 络祛瘀 ,活 血养血 ,润肠通 症 。治当肃降肺气 ,顺气导滞 ,秘乃 去也。方 以六磨 汤为之 。 便之功 ,以治本证 ,药证相符 ,故 能取 得 良效。
药用乌药 、木香行气 ,沉香降气 ,枳实 、槟榔破 气下气 ,且槟榔 能攻下 ,合大黄共奏通下导滞之 功。气 郁化火者 ,加 栀子 、龙 胆草清热 泻火 ,郁 而寡 言者加合 欢皮 、白芍 、柴 胡疏肝解 郁 , 跌仆损伤 者加桃仁 、红花 以奏其功 ,临证多有奇效。 3 冷 秘
乃常食寒凉生冷 ,或过用苦寒药物 ,伐伤 阳气 ,或 年老体 减 ,治 多获效 。便 秘 的形 成 ,主要在 于 大肠 传 导失 职 而成 。 弱 ,真阳不足 ,脾 肾阳气虚弱 ,温煦无权 ,不能蒸 化津液 ,温润 而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 热肺燥 移 于大肠 ,导 致传导 失职 而成
肠道 ,于是 阴寒 内结 ,糟 粕 内停 而成 。临 床多见 大便排 出困 难 、小便 清长 、面色 青 白、手足不 温 、喜热怕 冷 、腹 中冷 痛 ,或 腰脊冷重 、舌淡苔 白、脉沉迟。治当温润通便 ,汤药多从济川 煎化裁。主用肉苁蓉、锁 阳温补 肾阳 ,当归养 血和血 ,且能 润 肠通便 ,牛膝强腰肾 ,善下行 ,泽泻引药 下行 ,枳壳宽肠下 气 , 升麻 轻宣升 阳 ,合 当归 、肉苁 蓉共取通 便润燥 ,合 泽泻 、枳壳 则能升清降浊而取其功 ,临证治疗 ,每有 显效 。 4 气 虚 便 秘
5 血虚便秘 多见于痔疮出血 日久 ,产后 、术 后或从 事脑力 活动 极少
体力 活动之气 血亏 虚 ,血 行不 畅 ,肠 络瘀 阻,肠失 濡润 ,肠道
多有奇效 。若 热秘兼 见气虚 者 ,则 以黄龙 汤加减 ,以硝黄攻 干涩而成秘 者。临床 多伴 面色淡 白无华 、心悸 、健忘 、头晕 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便秘系因气阴不足,阳虚寒凝,或燥热内结,痰湿阻滞,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的,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范围】西医学中因肠动力减弱、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便秘,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直肠肛门病变如肛裂、痔疮等引起的便秘,以及药物作用引起的便秘,热病伤阴后的便秘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便秘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疾病,也可以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度饮酒,或恣食辛辣肥甘厚味、煎烤之品,以致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燥热内结于肠道,肠道失于濡润;或食量不足,或进食蔬菜过少,或饮水不足,或经常食用方便食品等,均可使水谷精微化源不足,肠道津液不足。
以上因素使大肠津亏而失于濡润,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或郁怒伤肝,七情不和,均可使气机郁滞,进而导滞大肠传导失司,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或气郁不解,而化火伤津,肠道失润,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不行;或气郁导致水津不布,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或欲便不出。
3.劳逸过度贪逸嗜卧坐久少动,易致意志消沉,体力下降,脏腑失调,气血郁滞,以致胃肠运动减弱,气机呆滞,大肠传导失职,久则中气暗耗,津液布散失常,气机壅滞,营血不畅,传导失职而为便秘。
用脑过度,或积思难解,或长期夜间苦读,可致阴血暗耗,中气受损,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而成便秘。
房劳过度,放纵嗜欲,可致肾精亏损中气耗伤,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精亏则肠道干涩而为便秘。
4.正气亏虚久病之后,或失血,或过用发汗、利小便之法,皆可致阴津受损,血虚津亏则大肠失荣,肠道不润,而排便艰难。
或病后阳虚,或素体阳虚或因过用苦寒药物,伐伤阳气,均可致阴寒内盛,滞留于肠道,阳气不运,阴津凝而固结,使津液不行,大肠传导失常致便秘。
二、病机1.发病本病多见于年老体衰,或久病,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者。
多缓慢发病。
2.病位在大肠,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与肾、肝、肺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3.病性为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
虚为气虚、阳虚、血虚、津亏、精亏;实为热结、气郁、寒凝。
4.病势初起多为其它脏腑失调而影响大肠致病,久则病势逐渐向大肠发展,大肠传导失常,伤阴耗液,反过来又影响其它脏腑。
5.病机转化初起多为肠道积热,耗伤津液,或七情不和,气机郁滞;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耗气伤津,形成虚实夹杂;久则气血不足,下元亏损,阳虚阴寒内生,乃成虚证。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排便时间延长,间隔3天以上,粪便干燥坚硬,难以排出,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2.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3.多见于老年、大病久病体弱、体质偏盛偏衰者。
二、鉴别诊断1.大肠癌粪便形状进行性变细,原有排便正常而近期出现便秘,年龄在45岁以上,粪便表面可见鲜血,或隐血试验持续阳性,肛门指检多可触到结节状坚硬肿块,指尖常染有血迹,直肠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及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诊断。
便秘一般无便血症状。
2.肛裂排便开始即疼痛,便后有一短暂的间歇时间,疼痛缓解几分钟后,随之出现剧烈持续性疼痛,可长达数小时,粪便上带血,色鲜红,血量不多,点滴而下,或手纸染血,伴便秘、肛门痒。
而便秘多无便血、疼痛表现。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便秘伴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El臭,嗳气频作,胁腹痞满,甚则胀痛,鼻息气热者多为实证、热证。
便秘伴短气汗出,面色咣白,头晕目眩,心悸,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者,多为虚证、寒证。
二、治疗原则以“通”立法。
实者当清热、顺气、润肠通便;虚者当益气、养血、温通、生津、滋阴、润肠通便。
不可一味单纯用攻下法。
三、分证论治1.肠道实热证候大便干结,腹胀满,按之痛,口干或口臭,舌苔黄燥,脉滑实。
证候分析热结于肠道,灼伤津液,大肠失濡润,则大便干结;热结于肠道则腹胀满;肠中有干结的粪便则按之痛;热熏蒸于上则口干或口臭;舌苔、脉象均为肠道实热之征。
治法清热润肠通便。
方药运用(1)常用方麻子仁丸加减。
药用火麻仁、芍药、杏仁、枳实、大黄、厚朴、白蜜。
方中火麻仁甘润滋脾,润肠通便为君药;臣以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生津;佐以小承气汤(枳实、大黄、厚朴)通腑泻热,导积通便;使以白蜜,清热解毒,润肠通便,养阴生津,引诸药入大肠。
(2)加减大便秘结日久,粪块坚硬者,加芒硝、全瓜蒌;津伤较重者,见口渴喜饮,加玄参、生地、麦冬、石斛、芦根以养阴生津,增液行舟;若肝胃火旺者,加芦荟。
(3)临证参考本证若俱备阳明腑实证的主要症状,可用《伤寒论》诸承气汤治疗,但不可久服,以免攻伐太过,伤气耗津,通便后改投缓剂,如用麻子仁丸之类治疗,并在方中加养阴生津之品。
2.肠道气滞证候大便不畅,欲解不得,甚则少腹作胀,嗳气频作,舌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气机郁滞,升降失调,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职,故大便不畅,欲解不得;肠道气滞则少腹作胀;气机郁滞上逆则嗳气频作;舌苔、脉象均为气机郁滞之征。
治法:理气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运用(1)常用方六磨汤加减。
药用槟榔、沉香、乌药、枳壳、人参、大黄。
方中槟榔行气破滞而降气为君药;臣以沉香性沉而降气,乌药疏散宣通,入肺、脾而疏胸腹之逆气,可使逆气顺,肝气舒,肺脾和;佐以枳壳理气行滞,调胃肠气机,人参益气补中,降中有升,泻中带补,防伤正气;大黄苦寒,少许以引诸药入大肠下行,为使药。
(2)加减腹胀甚者,加莱菔子、青皮;肺气不降所致者,加苏子、前胡、桔梗,或改投苏子降气汤;气郁日久化火者,症见口苦咽干、苔黄者,加龙胆草、栀子、黄芩以清热泻火;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
(3)临证参考本证以调畅气机为要,不可妄投硝黄之类。
方中诸药皆为辛温芳香走窜之品,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以防耗损正气。
3.脾虚气弱证候大便干结如栗,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萎黄无华,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脉弱。
证候分析脾虚气弱,则大肠气亦不足,传导功能减弱,或无力传导,使糟粕停于肠道,久则成结,更难传出;气虚则临厕无力努挣,努挣后便出,气随便泄,故汗出气短,神疲气怯;脾虚气弱则面色萎黄无华;舌、脉均为脾虚气弱之征。
治法补脾益气,润肠通便。
方药运用(1)常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用人参、炙黄芪、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枳壳、升麻、柴胡、白蜜。
方中以人参大补脾肺之气为君药;臣以炙黄芪、炙甘草健脾益气和中。
同时黄芪还有固腠理止汗之功,白术燥湿健脾,当归和血益阴润肠;陈皮理清浊相干之乱气,且防甘味药致中焦滞满,枳壳调气,收缩弛缓的大肠,并少佐升麻、柴胡升下陷之清气,清阳升则浊阴降,同时陈皮、枳壳配升麻、柴胡升降结合,调理气机,四药共为佐;自蜜清热解毒,润肠道便,引诸药入大肠,且有健脾益气之功,为使药。
(2)加减体胖,咳嗽痰多,苔白腻者,加桂枝、半夏、白芥子以化痰;便于结甚者,加生地、柏子仁以滋阴;食欲欠佳者,加砂仁。
(3)临证参考本证当以补气健脾益肺为主,佐以滑利润肠之品,中气得斡旋,肠道得润,则大便自通。
常用药如炙黄芪、人参、太子参、白术、百合、沙参、当归、枳壳等。
白术生用大剂量(120g~150g),有健脾益气通便之功。
枳壳之用,非仅在调气,且有收缩弛缓大肠之功。
虚者不可泻下通便,大黄、芒硝之品,皆为攻伐,故禁忌。
此外,胃虚者润下忌用肉苁蓉,体丰痰湿重者,亦不相宜,以其下咽作呕也。
同时柴胡、升.麻二药用量不能过大,一般为1~2.5g,最多不超过3g。
.4.脾肾阳虚证候大便秘结,面色咣白,时眩晕心悸,甚则少腹冷痛,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舌质淡,体胖大,苔白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命门火不足,寒冷之气滞结于大肠,浊阴凝聚,阳气不行,津液不通,故大便秘结;阳虚阴寒内盛则面色咣白,甚则少腹冷痛;脾肾阳虚,元阳不足,则时眩晕心悸,畏寒肢冷;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清长;舌、脉均为脾肾阳虚之征。
治法温补脾肾,润肠通便。
方药运用(1)常用方济川煎加减。
药用肉苁蓉、当归、牛膝、泽泻、升麻、枳壳。
方中重用咸温之肉苁蓉,温补肾阳,并能润肠通便为君药;当归辛甘而温润,养血和血又能润肠,牛膝益肝肾而养阴血,善下行,共为臣药;泽泻性降入肾而泄浊并有润肠之功,同时泽泻合牛膝能引药下行,枳壳宽肠下气,稍加升麻轻宣升阳,与当归、肉苁蓉相配,亦可润肠通便,与泽泻、枳壳相合,则得欲降先升之妙,使补而不滞,共为佐使药。
(2)加减气虚者,加炙黄芪、党参、白术、山药、人参;肾虚者,加山萸肉、生地、熟地黄;寒重者,加干姜、肉桂、吴茱萸,亦可于方中加入核桃仁、锁阳、黑芝麻以温补肾阳,润肠通便;老年人可加半夏、精制纯硫黄。
(3)临证参考本证以阳虚为主,且多伴气虚、寒湿,故在治疗时,需配伍益气和利湿燥湿之品。
后者既可防温补过热,伤阴津,又可防温热与湿相结,酿成湿热。
5.阴虚肠燥证候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口干少津,纳呆,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则肠道失濡润,粪便在肠道中涩滞难行,故便干结,状如羊屎;阴虚津液亏耗,无以上奉于口,故口干少津;胃失濡养而纳呆;舌、脉均为阴虚有热之征。
治法滋阴生津,养血润燥。
方药运用(1)常用方增液汤加减。
药用玄参、麦冬、生地、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陈皮、白蜜。
方中重用玄参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君药;麦冬益肺阴,滋液润燥,生地黄滋肾阴,养阴清热,二药共为臣药,三药合用性均属寒而质润,相辅相成,共奏滋阴液清热,润肠通便之功;佐以多脂之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润燥通便滑肠,陈皮理气和胃,调气机;使以白蜜清热解毒,滋阴润燥滑肠,引药入大肠。
(2)加减血虚者,加熟地、当归、白芍、阿胶、川芎;心烦口干,舌红少津者,加知母、石斛、玉竹以清热养阴;年老之人加黑芝麻、桑椹、核桃肉、何首乌;脘腹胀甚者,加少量枳壳、厚朴。
(3)临证参考阴虚肠燥之便秘,不可误作实证通利攻下,只宜滋阴、养血、润燥。
(一)实秘;大便秘结而腹胀拒按者。
1 热秘: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腹部胀满,按之作痛。
口干口臭或口舌生疮。
身热面赤。
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脾约麻仁丸加减;麻仁8克白芍4克炙枳实4克大黄8克炙厚朴5克蜂蜜60克杏仁4克1.大便干结而坚硬者,可加芒硝。
2.如干舌燥,津液耗伤者可加生地、玄参、石斛。
3.如兼痔疮便血,宜加槐花、地榆。
便秘加减:1.津液耗伤较盛,口渴喜欢,大便坚硬者,宜加沙参、生地、麦冬、玄参等,以增液行舟。
2. 秘结日久不通,大便坚硬者,可加玄明粉以咸寒软坚而通便。
便秘加减2:1. 大便秘结日久,粪块坚硬者,加芒硝、全瓜蒌;2. 津伤较重者,见口渴喜冷饮,加玄参、生地、麦冬、石斛、芦根以养阴生津,增液行舟,3. 若肝胃火旺者,加芦荟。
2若兼郁怒伤肝,症见易怒目赤+更衣丸【组成】朱砂(研飞如面)15克芦荟<研细)21克3郁怒伤肝,肝郁化火证:症见大便秘结,目赤易怒,口苦,舌质红,脉弦而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