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中医)—ECHO

合集下载

儿童保健 小儿便秘中医如何治疗

儿童保健 小儿便秘中医如何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儿童保健小儿便秘中医如何治疗
导语:便秘是指大便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次数减少,或便意频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症。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可见于任何年龄的小儿。

由于小孩年
便秘是指大便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次数减少,或便意频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症。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可见于任何年龄的小儿。

由于小孩年龄、饮食、精神状态、排便习惯等不同,排便次数亦可不同。

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在生后24小时内初次排出胎粪,2-3天后逐渐过渡为普通婴儿粪便,母乳喂养儿未加辅食时,每日排便2-4次,按月龄添加辅食后,大便次数可减少,人工喂养儿每日排便1-2次,如添加淀粉类食物或增加糖量,大便次数可增多,混合喂养儿其大便次数基本与人工喂养儿相似,随着年龄的增长,1岁以后一般每日1次大便。

如果平时2-3天解大便一次,能自己解出,无腹胀,无呕吐,失于仍好的小孩,应视作正常;如4-5天甚至一周以上解大便一次,大便硬如羊屎,排出困难,伴有腹胀,哭闹不安,厌食,甚至呕吐者,为便秘。

中医一般把便秘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型。

实证便秘常分为燥热内结,如实积滞,气机郁滞3个证型。

虚证便秘则由气虚、血虚所致。

实证便秘大便干结,排出困难。

腹胀痛,口臭,胃口不佳,舌红苔腻。

虚证便秘大便干燥,努力难下,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淡苔白。

便秘的治疗,以润肠通便为基本原则。

但宜针对病因,采用消积。

增液润燥、理肺、健脾、疏肝、益肾等治本之法。

药治、食治并举,通下法只可暂用,不可攻伐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小儿便秘的中医外治法概况

小儿便秘的中医外治法概况

小儿便秘的中医外治法概况小儿便秘是指婴幼儿(一般指1岁以内)或儿童在排便上有困难,大便不畅,甚至连续多日不排便。

便秘可能会导致儿童消化系统不良、营养不良、肠道感染等问题,甚至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治疗小儿便秘通常采用中医的外治法,主要包括按摩、灸法、针灸和熏洗等方法。

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按摩法:按摩是中医治疗小儿便秘的常见外治法之一。

按摩可以刺激儿童的肠道,促进肠蠕动,加快排便。

按摩的方法通常是用手指轻轻按压宝宝的腹部,顺着肠道的走向进行按摩,可以适当加一些植物油,让按摩更加顺畅。

按摩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每天进行2-3次。

在按摩的过程中,要注意力度不要过大,避免造成宝宝的不适。

灸法:灸法是中医治疗小儿便秘的另一种外治法。

通过灸疗可以刺激腧穴,促进肠道的蠕动和排便。

在小儿便秘的治疗中,可以选择穴位包括大椎穴、脾俞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进行灸疗。

灸疗的方法是使用艾条或灸盘,将其点燃,对准穴位进行适当的灸热。

灸疗的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灸的次数一般为2-3次。

在进行灸疗的时候,要确保儿童的安全,并注意适当降低灸热的温度,避免对宝宝的皮肤造成灼伤。

熏洗法:熏洗法是中医治疗小儿便秘的另一种外治法。

在熏洗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中药的药性和气味来刺激儿童的肠道,促进排便。

可以选择薄荷、艾叶、川芎等中药材进行熏洗,将其放在热水中,让宝宝吸入气味,或者用温水浸泡小儿的腹部和脚底,以达到温通经脉,舒筋活血,行气排便的目的。

在进行熏洗的时候,要控制熏洗的时间和温度,避免对小儿造成不适。

中医外治法对小儿便秘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进行治疗之前,要根据小儿的年龄、症状和体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外治法,并避免过度的刺激和压力,确保小儿的安全和舒适。

也要结合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提高小儿的排便能力,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小儿便秘中药方剂

小儿便秘中药方剂

小儿便秘中药方剂小儿便秘很多时候是小儿的发育消化系统不完善,或是饮食结构不正确导致的。

小儿便秘有很多种情况,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辩证施治。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小儿便秘中药方剂,希望能帮到你。

小儿便秘中药方剂一、治则小儿便秘,是指以排便困难为主诉,表现为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两天以上一次,排便困难,可伴少腹胀急、神疲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临床要注意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排便困难。

病位在大肠,病机在脾和肝。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故粪便的排出与大肠功能关系密切。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论》曰:“小儿便不通者,脏腑有热,乘于大肠故也。

”二、辨证论治1、食积便秘(1)主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恶心呕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2)治则消积导滞、清热化湿。

方剂:导滞丸加减。

(3)常用药枳实、神曲、山楂、黄连、黄芩、茯苓、大黄(后下)、泽泻、白术等。

伤于面食:加用莱菔子;伤于谷食:重用神曲;伤乳食:加麦芽。

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食积化热:加连翘、胡黄连;腹胀满:加木香、鸡内金。

2、燥热便秘(1)主证大便干结,排出困难,甚至秘结不通,面红身热,口干口臭,腹胀或痛,小便短赤,或口舌生疮,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2)治则清热、润肠、通便。

方剂:麻子仁丸加减。

(3)常用药大黄(后下)、麻仁、枳实、厚朴、杏仁、白芍、蜂蜜(冲)。

口干舌燥、津液耗伤者:加生地、沙参或麦冬;大便干结坚硬者:加芒硝;肺热肺燥下移大肠者:加黄芩、知母、瓜蒌仁;腹胀痛者,加木香、槟榔、白芍。

3、气滞便秘(1)主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胁腹闷胀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2)治则疏肝理气、导滞通便。

方剂:六磨汤加减。

(3)常用药木香、乌药、沉香(后下)、大黄(后下)、槟榔、枳实。

胸胁胀闷痛甚者:加香附、川楝子;腹胀攻痛者:加白芍、元胡;嗳气不除者:加旋复花、代赭石;恶心呕吐:去槟榔,加半夏、生姜、陈皮;气郁日久化火:口苦咽干者:加栀子、龙胆草等:虫积阻滞气机者:重用槟榔,并加雷丸、使君子等。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小儿功能性便秘是指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但排便频率减少,大便干结或者硬而较难排泄的一种肠道功能紊乱。

小儿功能性便秘病因复杂,其中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作息不规律、情绪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等因素。

传统中医药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已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和医生的重视。

中医药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疗法较为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

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和体质特点,中医医生会个性化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排便状况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药物疗法。

根据小儿的病情和症状特点,中医医生可能会选择一些草药制剂或成药来治疗。

比如一些清热利湿、润肠通便的中药如火麻仁、大黄、芒硝等,可以帮助患儿排便通畅。

与此在使用药物时中医医生也会根据小儿的年龄和体质进行精准调配,减少药物对小儿的不良影响。

中医药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药调理。

中医中药以“清热解毒、益气生津”为主要治疗原则,可使用一些具有健脾利湿、理气通便功效的中药材,如川芎、白术、陈皮等,通过中长期服用,来调理小儿的肠胃功能,增加肠道蠕动,改善排便情况。

中医药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针灸疗法也备受关注。

通过针灸手法刺激穴位,可以调理小儿的肠胃功能,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促进蠕动,达到通便的目的。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对小儿功能性便秘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无副作用,可以作为中医治疗小儿便秘的有效手段之一。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重要方式之一。

适当的按摩可以刺激小儿腹部穴位,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通过适当的揉捏和拍打,可以促进小儿的肠胃蠕动,改善排便情况。

对于年幼的小儿来说,推拿按摩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并非一劳永逸,家长和医生需要长期配合,进行规范治疗。

在治疗期间,还需引导小儿改变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调整生活作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期依赖药物或治疗,从根本上调理小儿的生理功能。

小儿便秘的中医外治法概况

小儿便秘的中医外治法概况

小儿便秘的中医外治法概况小儿便秘是指婴幼儿排便不畅或停滞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小儿便秘一般归为“大便不通”范畴。

中医认为,小儿便秘的病因复杂,与饮食、生活习惯、体质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因此,针对小儿便秘的中医外治法主要是通过调整饮食、增强体质、促进肠道蠕动等多方面方法治疗。

一、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针灸通过刺激穴位,促进经络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身体健康。

对于小儿便秘,中医指出,可以通过针灸调整“脾经”、“胃经”、“肠经”等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增强肠道蠕动。

二、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推拿按摩及时疏通经脉,解除局部疼痛和僵硬,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提高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对于小儿便秘,中医认为,可以通过对小腹部和大腿前区按摩,或者在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推拿按摩,调节脏腑功能,促进小儿大便通畅。

三、草药泡洗法草药泡洗法是中医通过用草药熬制的热水泡洗作用于患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对于小儿便秘,中医建议可以采用薏苡仁、芦荟、大豆、枸杞子、山楂等草药,熬制后倒入温水盆中,让小儿腰部以及小腹区域进行泡洗,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促进通便。

四、食疗外治法中医对于小儿便秘还建议采用食疗外治法,从调整饮食入手,通过科学合理搭配营养,药食结合,起到调节脾胃、增强体质的作用。

对于小儿便秘,可以适当添加蜂蜜、糯米、冬瓜、豆腐、菜花、西红柿、木瓜等有助于通便的食物,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总之,小儿便秘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疾病,中医外治法以调整脾胃、促进肠动力等为主,可以缓解小儿便秘的症状,提高健康状况。

但需要注意,治疗过程需要遵医嘱进行,不能随意使用中草药治疗,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小儿功能性便秘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特点是排便困难、大便干硬、排便次数减少、甚至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佳等消化不良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功能性便秘的发生与脾虚湿重、肝郁气滞、肾虚等多种因素有关。

针对这些病因,中医药治疗在小儿功能性便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脾虚湿重型脾虚湿重型主要表现为面色黄暗,口淡不渴,身体发胖,大便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沉缓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类型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规律,导致脾气不足,湿气过重,从而造成便秘。

中医治疗主要是针对脾胃功能进行调理,扶正祛湿,常用的中药有破滞湿、健脾化湿的药物如枳实、陈皮、苍术、白术等。

2.肝郁气滞型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易激动,食欲不振,腹胀疼痛,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脉弦有力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类型是由于情绪压抑,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治疗方法以疏肝理气,通便排便为主,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枳壳、瓜蒂等。

3.肾虚型肾虚型是指小儿肾精不足,导致腰酸脚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类型主要是由于遗传不足,先天不足,以及长期疾病和疲劳所致。

治疗方法是以益气固本、滋肾养阴为主,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枸杞、山药等。

1.枳实枳实有理气行滞、消食化积的功效,常用于小儿功能性便秘中,并且可加入猪肝、红枣、姜等配伍同煮,可以增强其通便作用。

2.芒硝芒硝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直接服用或加入米汤中一起喝。

3.大戟大戟有泻下通气的效果,但是由于其有剧毒,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

4.厚朴厚朴能够疏通肠道,通便润肠,但是需要注意控制剂量,以免引起不适。

5.瓜蒂瓜蒂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功效,中医常用于小儿功能性便秘中,但是需要注意控制剂量,以免引起腹泻等副作用。

1.定期调理小儿功能性便秘需要长期治疗,建议定期调理,避免便秘反复发作。

2.饮食调理小儿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通便。

小儿便秘的中医外治法概况

小儿便秘的中医外治法概况

小儿便秘的中医外治法概况小儿便秘是指小儿排便频率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便时疼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便秘主要是由于脾虚、肾虚、肺热、痰湿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在治疗上采用中医外治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中医外治法是指通过外用药物、按摩、针灸等方法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小儿便秘的治疗上,中医外治法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外用药物疗法:外用药物疗法是指将中药制剂或草药煎熬成浸润液,通过清洗、涂抹等方式直接作用于患部,起到治疗作用。

在小儿便秘的治疗中,可以采用中药制剂如乌梅丸、太子参丸等,将药物研磨成细末后加入适量的温开水搅拌均匀后涂抹于小腹部位,或者将草药如大黄、芒硝等煮成浸润液后用温水清洗小腹部位,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2. 穴位按摩疗法:穴位按摩疗法是指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刺激相应的经络,从而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在小儿便秘的治疗中,可以采用腹部按摩的方法。

具体方法是先取适量的橄榄油或食用油涂抹于小腹部位,然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按揉脐周围及下腹部位,顺时针方向揉动,每次揉动10-15分钟,每天1-2次,可以促进腹部脏腑的活动,增加大肠蠕动,缓解便秘。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指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小儿便秘的治疗中,可以采用脐针疗法。

具体方法是在小腹部位选取合适的穴位,如天枢穴、曲池穴等,使用细针刺入穴位内进行刺激,每次刺激15-30分钟,每周2-3次,可以通过调节脾胃功能,缓解便秘。

小儿便秘的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外用药物疗法、穴位按摩疗法和针灸疗法。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刺激脏腑功能、调整气血运行等途径来治疗便秘,能够有效地缓解小儿便秘的症状,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

但是在使用这些治疗方法时,务必选择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指导和治疗,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方法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治疗方法小儿便秘症状是指以排便困难为主诉,表现为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排便困难,粪便干燥坚硬,可伴少腹胀急、神疲乏力、胃纳减退等症,并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排便困难。

小儿便秘脾虚肝旺常见小儿便秘与饮食和习惯有关,病位在大肠,关键还在于小儿脏腑功能特点,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

小儿脾常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小儿生而未全,全而未壮,故其脏腑功能较弱,另一方面还因小儿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期,对水谷精气的需求,比成人相对高,而小儿脾气尚弱,存在着运化功能不健的现象。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且位居中焦,又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所以在水谷的运化、吸收及糟粕的排出方面脾胃的作用至关重要。

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调摄不当、情志变化,则易造成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脾升胃降失常,浊阴不降,影响大肠气机,致传导功能低下,糟粕内留而便秘。

临床见大便秘结,甚则粪干如羊屎,数日不解,患儿因排便时疼痛而恐惧排便,可伴见大便涩滞不畅、脘腹胀满,同时有面色不华,食欲不佳,气怯神疲,眠少或睡眠不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肝主疏泄,能调畅全身气机,且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大肠传导功能以助大便排泄。

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肝常有余,生机勃发,其气机升多降少,糟粕不易顺降而郁滞肠腑,故便秘者多。

肝常有余还可表现为小儿情绪不稳定、性情急躁。

肝气郁结,疏泄不畅,气机壅滞,同时也影响了脾的运化,大肠气行不畅,糟粕留滞,而成便秘。

有些小儿因环境改变后不适应,可造成肝气郁结、气机不畅。

小儿肝常有余,不仅见于小儿易动肝风而发热惊厥等,亦见于小儿情绪不稳定及性情急躁,致使肝气不疏,气郁化火,伤津则肠道失润而致便秘。

脾虚则运化失健,故纳差、腹胀;气血津液无以化生,不能充养皮肤、四肢,故面色不华、神疲怠动、寐时露睛。

有上述表现则中医辨证为以脾虚肝旺型,临床较多见。

治以攻补兼施健脾行气便秘传统辨证主要分热秘、气秘、虚秘,治疗主要以清热泻下药物为主配合益气、养阴等治法,却忽视了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12
五、其他
• 1、中成药 • 2.针灸疗法 • 3、推拿疗法
a
13
六、预防、调护
• 1、饮食:清淡,增加蔬菜等粗纤维食品摄入; • 2、适当增加有通便作用的水果,如香蕉、梨、火
龙果等; • 3、适当增加运动、饮水; • 4、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
a
14
• 功能性便秘又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以及混 合型三类。
a
3
• 便秘全年均可发病,今年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可 能与目前儿童食谱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 便秘可引起头晕、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甚至肛 裂、脱肛、直肠脱垂等,长期反复便秘可导致儿 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免疫力降低以及精神性异常。 故便秘可影响儿童身心发育,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嗳气频作等肝气不舒见症。 治法:疏肝理气,导致通便 处方:六磨汤 ④ 气虚不运 辨证:多见于素体不足或病后失调患儿,时有便意,大便不
甚干结,但努争难下,以及气虚见症。 治法:健脾益气,润肠通便 处方:黄芪汤
a
11
⑤ 血虚肠燥 辨证:大便干燥,艰涩难下,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头晕心
悸等血虚见症。 治法: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处方:润肠丸加减
• 本病大多预后良好,部分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a
4
二、病因病机
• 常见病因:饮食、情志、热病伤津及正气亏虚等。 • 病位:主在大肠,常于肝、脾、肾三脏相关。 • 病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a
5
• 1、乳食积滞: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或嗜食
辛辣荤腥,脾胃积热伤津,运化失职,肠失濡润推动,大 便燥结不通;
• 2、邪热伤津: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感邪易于化
热,耗液伤津,燥热内结,可见“痞满燥实”。其他疾病 过用温燥之品,耗伤津液,亦可形成便秘。
• 3、气机郁滞:暴受惊恐或所遇不遂,情志抑郁不舒,
肝气郁结,横逆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宜,大肠传导不 利,大便秘结。
• 4、气血亏虚:素体亏虚或久病致虚,常见于脾、肾,
裂、便血、痔疮; • 5、部分患儿右下腹可触及粪块。
a
7
• 鉴别诊断
• 1、先天性巨结肠 • 2、机械性肠梗阻
a
8
四、辨证论治
• 1、辨证要点
• ——以八纲辨证为主,重点区分实证、虚证;其 次分清寒热。
• 2、治疗原则 • ——以濡润肠腑,通导大便为基本法则。
a
9
• 3、证治分类
① 乳食积滞 辨证:有明确伤食或伤乳史,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痛,纳
第五节 便秘
a
1
• 一、定义 • 二、病因病机 • 三、诊断 • 四、辨证论治 • 五、其他 • 六、预防、调护
a
2
一、定义
•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间 隔时间延长,或大便艰涩排出不畅的病证。
• 便秘包括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两大类,本节 主要讲述功能性便秘,是指结肠、直肠未发现明 显器质性病变而以功能性改变为特征的排便障碍。 占儿童便秘90%以上。
差口臭,手足心热,小便黄少或恶心呕吐等 治法:消积导滞,清热和中 处方:乳积者,消乳丸加减;食积者,保和丸加减。 ② 燥热内结 辨证:多见于热证之后,或嗜食辛辣炙煿,便秘症状突出,
伴见内热津亏之象。 治法:机郁滞 辨证:年长儿多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可伴胸胁痞满,
气血津液濡养不及,气机无力推动,大便燥结难解。
a
6
三、诊断
• 诊断要点
• 1、不同程度的大便干燥,轻者前部干硬,重者状如羊屎; • 2、排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常2~3日排便1次,甚
至达6~7日1次; • 3、虽间隔时间正常,但排便艰涩或时间延长,或便意频
频,难以排出或排尽; • 4、可伴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排便哭闹等,可并发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