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小儿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小儿便秘方法

小儿便秘方法

当小儿出现便秘后,一般情况下只需按揉膊阳池穴,向下推按后承山穴,并加以按揉腹部就可缓解这种症状。

膊阳池穴为治疗便秘主穴,在腕背横纹上约三指中间处,在此穴位用拇指旋转按揉1-2分钟,可双侧对称同时进行,力度要稍大,进行强刺激,按摩此穴位可以止头痛、通大便。

后承山穴位于腿肚下凹陷中人字纹处,按摩此穴位需要自下而上直推约50-100次,可以起到止抽搐、通经络的作用。

推摩腹部时要用指腹在腹部顺时针方向环转快摩,直至感觉腹部发热、变软即可停下。

一般一天按摩一次,5天为一疗程,便秘急性期按摩1-2次即可见效。

很多宝宝在添加辅食后,排便变得不规律,甚至便秘。

那么,如何科学添加辅食,又让宝宝顺利排便呢?专家推荐胡萝卜黄瓜汁,它适合6个月以上的宝宝饮用。

原料:黄瓜1根,胡萝卜1根。

制作:黄瓜、胡萝卜切段,在榨汁机里加入少量矿泉水,然后加入黄瓜、胡萝卜榨汁,加少许白糖或兑牛奶都可。

给小宝贝喝时,可按1:1来兑水。

营养秘诀:黄瓜和胡萝卜除了富含维生素外,胡萝卜中还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都可以预防和缓解便秘。

如果婴儿粪便的臭味明显,则表示蛋白消化不良,这时应适当减少奶量或将奶冲稀。

如果粪便中多泡沫,则表示碳水合物消化不良,就必须减少甚至停止吃淀粉类的食物。

若大便外观如奶油状,则显示脂肪消化不良,应减少油脂类食物的摄入。

主食是乳品的小婴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全,肠蠕动迟缓,加上乳品经消化后产生的残渣少,自然缺乏大便。

有些牛奶中糖量不足,或者蛋白质过高,也容易导致大便干燥。

可以给宝宝空腹喝一点蜂蜜水,或者在奶里加糖,适当的时候添加辅食。

对大一点的宝宝,已经开始吃含淀粉、蛋白质或纤维类辅食,可以让宝宝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粗纤维比较多的蔬菜水果如香蕉、橘子、藕、白菜、韭菜等都能起到很好的润肠作用。

适当增加宝宝的活动,运动量大了,体能消耗多,肠胃蠕动增加,容易产生饥饿感,进食的情况一定不错,自然排泄也旺盛很多。

给半岁内的小宝宝多做抚触、做被动操。

小儿便秘中药方剂

小儿便秘中药方剂

小儿便秘中药方剂小儿便秘很多时候是小儿的发育消化系统不完善,或是饮食结构不正确导致的。

小儿便秘有很多种情况,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辩证施治。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小儿便秘中药方剂,希望能帮到你。

小儿便秘中药方剂一、治则小儿便秘,是指以排便困难为主诉,表现为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两天以上一次,排便困难,可伴少腹胀急、神疲乏力、胃纳减退等症。

临床要注意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排便困难。

病位在大肠,病机在脾和肝。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故粪便的排出与大肠功能关系密切。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论》曰:“小儿便不通者,脏腑有热,乘于大肠故也。

”二、辨证论治1、食积便秘(1)主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恶心呕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2)治则消积导滞、清热化湿。

方剂:导滞丸加减。

(3)常用药枳实、神曲、山楂、黄连、黄芩、茯苓、大黄(后下)、泽泻、白术等。

伤于面食:加用莱菔子;伤于谷食:重用神曲;伤乳食:加麦芽。

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食积化热:加连翘、胡黄连;腹胀满:加木香、鸡内金。

2、燥热便秘(1)主证大便干结,排出困难,甚至秘结不通,面红身热,口干口臭,腹胀或痛,小便短赤,或口舌生疮,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2)治则清热、润肠、通便。

方剂:麻子仁丸加减。

(3)常用药大黄(后下)、麻仁、枳实、厚朴、杏仁、白芍、蜂蜜(冲)。

口干舌燥、津液耗伤者:加生地、沙参或麦冬;大便干结坚硬者:加芒硝;肺热肺燥下移大肠者:加黄芩、知母、瓜蒌仁;腹胀痛者,加木香、槟榔、白芍。

3、气滞便秘(1)主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胁腹闷胀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2)治则疏肝理气、导滞通便。

方剂:六磨汤加减。

(3)常用药木香、乌药、沉香(后下)、大黄(后下)、槟榔、枳实。

胸胁胀闷痛甚者:加香附、川楝子;腹胀攻痛者:加白芍、元胡;嗳气不除者:加旋复花、代赭石;恶心呕吐:去槟榔,加半夏、生姜、陈皮;气郁日久化火:口苦咽干者:加栀子、龙胆草等:虫积阻滞气机者:重用槟榔,并加雷丸、使君子等。

便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便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便秘便秘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解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症状。

主要因饮食不当、思虑少动、素体阳盛及病后体虚所致。

病机总属肠腑传导失常。

病在大肠,与脾胃肝肾相关。

本症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肠神经官能症及药物所致的便秘。

【诊断】1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出无力,出而不畅。

2 .常兼有腹胀、腹痛、纳呆、头晕、口臭、肛裂、痔疮、排便带血以及汗出气短、头晕心悸等症。

3 .发病常与外感寒热、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

起病缓慢,多表现为慢性病变过程。

4 .应除外其他内科疾病中所出现的便秘症状。

5 .纤维结肠镜等有关检查,常有助于部分便秘的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症有虚实之分。

因肠胃积热、气机郁滞者属实,因阳气不足、阴血亏虚者属虚。

邪实者,治以清热泻火、理气导滞、温里散寒为主;属虚者,治当益气温阳、养血滋阴、润肠通便。

1肠胃积热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举例:麻子仁丸加减。

火麻仁、枳实、制大黄、槟榔、郁李仁、瓜萎仁、玄参各IOgo加减: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黄、玄参、麦冬各10g。

若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龙胆草6g、桅子10g,或用当归芦荟丸(包煎)6go若燥热不甚,或药后通而不爽者,可用青麟丸,每次6g,每日2次。

2 .气机郁滞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暧气频作,食少纳呆,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方药举例:六磨汤加减。

沉香3g,枳实、槟榔各IOg,制大黄6g,川楝子、乌药、香附、厚朴各10g。

加减:若气郁日久,郁而化火,可加黄苓、桅子各10g,龙胆草5g。

若气逆呕吐者,加制半夏10g,旋覆花(包煎)6g,代赭石(先煎)30go若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10g,柴胡、合欢皮各6g。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小儿功能性便秘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特点是排便困难、大便干硬、排便次数减少、甚至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佳等消化不良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功能性便秘的发生与脾虚湿重、肝郁气滞、肾虚等多种因素有关。

针对这些病因,中医药治疗在小儿功能性便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脾虚湿重型脾虚湿重型主要表现为面色黄暗,口淡不渴,身体发胖,大便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沉缓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类型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规律,导致脾气不足,湿气过重,从而造成便秘。

中医治疗主要是针对脾胃功能进行调理,扶正祛湿,常用的中药有破滞湿、健脾化湿的药物如枳实、陈皮、苍术、白术等。

2.肝郁气滞型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易激动,食欲不振,腹胀疼痛,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脉弦有力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类型是由于情绪压抑,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治疗方法以疏肝理气,通便排便为主,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枳壳、瓜蒂等。

3.肾虚型肾虚型是指小儿肾精不足,导致腰酸脚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类型主要是由于遗传不足,先天不足,以及长期疾病和疲劳所致。

治疗方法是以益气固本、滋肾养阴为主,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枸杞、山药等。

1.枳实枳实有理气行滞、消食化积的功效,常用于小儿功能性便秘中,并且可加入猪肝、红枣、姜等配伍同煮,可以增强其通便作用。

2.芒硝芒硝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直接服用或加入米汤中一起喝。

3.大戟大戟有泻下通气的效果,但是由于其有剧毒,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

4.厚朴厚朴能够疏通肠道,通便润肠,但是需要注意控制剂量,以免引起不适。

5.瓜蒂瓜蒂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功效,中医常用于小儿功能性便秘中,但是需要注意控制剂量,以免引起腹泻等副作用。

1.定期调理小儿功能性便秘需要长期治疗,建议定期调理,避免便秘反复发作。

2.饮食调理小儿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通便。

治疗小儿便秘的实用小秘方

治疗小儿便秘的实用小秘方

治疗小儿便秘的实用小秘方1、大黄丸配方:川大黄30g锉,微炒,枳壳麸炒微黄,去瓤、栀子仁、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用法:每次5丸,以熟水送服。

功能:润肠通便。

小儿大便不通,心腹壅闷。

2、木香汤配方:木香锉、大黄锉,炒、阿橘皮去白,焙各30g。

制法:上为粗末。

三四岁儿每次3g,用水150ml,煎至75ml,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行滞通便。

小儿大便不通。

3、牛黄散配方:牛黄研7.5g,大黄锉,炒、甜硝研各3g,甘草炙,锉、人参各6g。

制法:上为细散。

用法:每次1.5g,乳食后以新水调服。

功能:泻热通便。

小儿大便不通,口燥颊赤。

4、木通汤配方:木通锉、大黄锉,炒、陈橘皮去白,焙各30g。

制法:上为粗末。

三四岁儿每次3g,用水220ml,煎至110ml,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泻火通便。

小儿大便不通。

1、饮食不足小儿进食太少时,消化后液体吸收余渣少,致大便减少、变稠。

奶中糖量不足时肠蠕动弱,可使大便干燥。

饮食不足时间较久引起营养不良,腹肌和肠肌张力减低,甚至萎缩,收缩力减弱,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便秘。

2、食物成分不当大便性质和食物成分关系密切。

如食物中含大量蛋白质,而碳水化物不足,肠道菌群继发改变,肠内容发酵过程少,大便易呈碱性,干燥;如食物中含较多的碳水化物,肠道发酵菌增多,发酵作用增加,产酸多,大便易呈酸性,次数多而软;如食入脂肪和碳水化物都高,则大便润利。

如进食大量钙化酪蛋白,粪便中含多量不能溶解的钙皂,粪便增多,且易便秘。

碳水化物中米粉、面粉类食品较谷类食品易于便秘。

小儿偏食,许多小儿喜食肉类,少吃或不吃蔬菜,食物中纤维素太少,也易发生便秘。

3、体格与生理的异常如肛门裂、肛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脊柱裂或肿瘤压迫马尾等都能引起便秘。

应进行肛门指检、下部脊柱和会阴部检查。

有的患儿生后即便秘,如有家族史,可能和遗传有关。

4、精神因素小儿受突然的精神刺激,或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也可引起短时间的便秘。

小儿便秘中医

小儿便秘中医
• 2、邪热伤津: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感邪易于化
热,耗液伤津,燥热内结,可见“痞满燥实”。其他疾病 过用温燥之品,耗伤津液,亦可形成便秘。
• 3、气机郁滞:暴受惊恐或所遇不遂,情志抑郁不舒,
肝气郁结,横逆脾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宜,大肠传导不 利,大便秘结。
• 4、气血亏虚:素体亏虚或久病致虚,常见于脾、肾,
• 本病大多预后良好,部分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整理课件
4
二、病因病机
• 常见病因:饮食、情志、热病伤津及正气亏虚等。 • 病位:主在大肠,常于肝、脾、肾三脏相关。 • 病机: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整理课件
5
• 1、乳食积滞: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或嗜食
辛辣荤腥,脾胃积热伤津,运化失职,肠失濡润推动,大 便燥结不通;
气血津液濡养不及,气机无力推动,大便燥结难解。
整理课件
6
三、诊断
• 诊断要点
• 1、不同程度的大便干燥,轻者前部干硬,重者状如羊屎; • 2、排便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常2~3日排便1次,甚
至达6~7日1次; • 3、虽间隔时间正常,但排便艰涩或时间延长,或便意频
频,难以排出或排尽; • 4、可伴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排便哭闹等,可并发肛
① 乳食积滞 辨证:有明确伤食或伤乳史,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痛,纳差
口臭,手足心热,小便黄少或恶心呕吐等 治法:消积导滞,清热和中 处方:乳积者,消乳丸加减;食积者,保和丸加减。 ② 燥热内结 辨证:多见于热证之后,或嗜食辛辣炙煿,便秘症状突出,伴
见内热津亏之象。 治法:清腑泄热,润肠通便 处方:麻仁丸
•。
整理课件
3
• 便秘全年均可发病,今年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可 能与目前儿童食谱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中医治疗便秘偏方

中医治疗便秘偏方

中医治疗便秘偏方中医治疗便秘偏方1.生甘草治疗便秘取生甘草2克,用15~20毫升开水冲泡服用。

服用方法就是每天1剂。

这个秘方是专门治疗婴幼儿的便秘,效果十分的好,一般用药半个月就可以有效改善。

2.胖大海便秘的治疗首先我们要准备胖大海5枚,放在茶杯或碗里,用沸水约150毫升冲泡15分钟,待其发大后,少量分次频颇饮服,并且将涨大的胖大海也慢慢吃下,胖大海的核仁勿吃,一般饮服1天大便即可通畅。

3.蒲公英治疗便秘取蒲公英干品或鲜品60~9 0克,加水煎至100~200毫升,鲜品煮20分钟,干品煮30分钟,每日1剂饮服,年龄小服药困难者,可分次服用,可加适量的白糖或蜂蜜以调味。

4.桑椹子治疗便秘准备桑椹子适量,然后加入水500毫升,放在火上煎煮,快要完成之时加入适量的冰糖,服用为每天1次, 5天为1个疗程。

5.决明子治疗便秘取决明子20克,放置茶杯内,以白开水冲浸,如泡茶叶一样, 20分钟后,水渐成淡黄色,香味四溢,即可饮用,喝完药液后,再加1次开水泡饮。

6.白术散治疗便秘取生白术适量,粉碎成极细末,每次服用白术散10克,每天3次。

此法对虚性便秘疗效颇佳,一般用药3~5天,大便即可恢复正常,大便正常后即可停药,以后每星期服药2~3天,即可长期保持大便正常。

7.芍甘汤加味治便秘取生白芍30克,生甘草20克,枳实15克,加水2碗煎成大半碗,每天1剂,分2次服用。

这个秘方可以治疗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便秘,而且效果十分明显,尤其适合由久病体弱的引起的成人便秘,但适不适合孕妇。

8.连翘治疗便秘取连翘15~30克,煎沸当茶饮,每日1剂。

小儿可兑白糖或冰糖(不兑糖效果更好)服用。

持续服用1~2周,即可停服。

便秘的饮食调理鲜土豆汁300克鲜土豆去皮切碎,用干净的纱布包好挤汁,饭前服用1~2汤匙,每日2~3次,适用于习惯性便秘。

五仁粳米粥将芝麻、松子仁、柏子仁、胡桃仁、甜杏仁等五仁各10克碾碎,与粳米100克,加水煮粥。

服用时加少许白糖,每日早晚服用。

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文档

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文档

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便秘的门诊患儿。

一、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编码-BNPOOO)。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便秘(ICD-10编码:K59.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断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2)西医诊断:参照FC罗马III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临床常见症候:实证:肠道实热征肠道气滞证虚证:脾胃虚弱证阴虚肠燥证脾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便秘病(功能性便秘)的患者。

2、年龄6 月-18岁。

3、知情同意、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有器质性病变,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呼吸系统等严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不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政、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症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l)血常规(2)腹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消化道钡餐,腹部彩超、尿常规、便常规、血微量元素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实热证:清热润肠通便。

(2)肠道气滞征:顺气导滞通便。

(3)脾胃虚弱证:益气润肠通便。

(4)阴虚肠燥征:滋阴润肠通便。

(5)脾肾阳虚证:温阳补肾通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诊断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排便时间延长,严重者每次排便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便次少于3次/周,粪便干燥坚硬。

(2)重者大便困难,干燥如栗,有排便不尽感,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便时肛裂出血等症,长期依赖开塞露等药。

(3)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新生儿/幼儿功能性便秘(FC)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幼儿FC罗马Ⅲ诊断标准:
新生儿~4岁幼儿至少出现以下2条症状,达1个月。

(1)每周排便2次或小于2次;(2)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失禁发作;(3)有大便潴留病史;(4)有排便疼痛和费力史;(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6)粪便的最大直径曾堵塞过厕所;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下降和(或)早饱。

随着大量粪便排出,伴随症状可很快消失。

儿童/青少年FC罗马Ⅲ诊断标准:
年龄至少为4岁儿童,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更多,且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的诊断标准;(1)每周排便≤2次;(2)每周至少有1次大便失禁;(3)有大量粪便潴留或有与粪便潴留有关姿势;(4)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5)直肠内存在大粪块;(6)大块粪便曾堵塞厕所管道病史。

确诊前至少2个月满足上述标准,并且每周发作至少1次。

(二)证候诊断
1.实证
(1)肠道实热证:大便干结;口干口臭。

腹中胀满或痛;五心烦热;小便短赤;脉滑数;舌红苔黄厚或燥。

(2)肠道气滞证: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腹满胀痛。

肠鸣矢气;嗳气或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纳食减少;舌苔白厚、脉弦。

2.虚证
(1)脾胃虚弱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

便后乏力;面色萎黄或无华;神疲懒言、肢倦乏力;舌淡苔薄白。

脉虚弱。

(2)阴虚肠燥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口干少津。

形体消瘦;心悸怔忡;两颧红赤、头晕耳鸣、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3)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得热则减。

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眩晕耳鸣;舌淡苔白厚。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实热证
治法:清热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
(1)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厚朴、枳实等。

(2)麻子仁丸加减。

麻仁、芍药、杏仁等。

中成药:三黄片、麻子仁丸等。

2.肠道气滞证
治法:顺气导滞通便。

推荐方药:
(1)六磨汤加减。

木香、乌药、枳实、槟榔等。

(2)枳实导滞丸加减。

大黄、枳实、神曲、黄连等。

中成药:木香顺气丸、枳实导滞丸等。

3. 脾胃虚弱证
治法:益气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
(1)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党参、当归、芒硝等。

(2)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当归、火麻仁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等。

4.阴虚肠燥证
治法:滋阴养血通便。

推荐方药:
(1)润肠丸加减。

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枳壳、肉苁蓉等。

(2)四物汤加减。

当归、生地、芍药、川芎等。

中成药:润肠丸等。

5.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通便。

推荐方药:
济川煎加减。

当归、牛膝、肉苁蓉、火麻仁、仙灵脾、升麻、枳壳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主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为治疗便秘的首选穴位。

2.随症加减:
(1)肠道实热:加曲池、合谷。

(2)肠道气滞:加支沟、太冲。

(3)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

(4)阴虚肠燥:加关元、三阴交。

(5)脾肾阳虚:加石关、大钟、照海。

(三)推拿治疗
1.主穴:手部取穴:补脾、清胃、清大肠各200~300次,按揉搏阳池500次;推下七节骨100次;腹部取穴:天枢、中脘、顺时针摩腹。

2.随证加减:
(1)肠道实热:加上巨虚、大肠腧。

(2)肠道气滞:加气海、承山。

(3)脾胃虚弱:加三阴交、大横。

(4)阴虚肠燥:加阴陵泉、气海俞。

()5脾肾阳虚:加关元、大赫。

(四)其他治疗
中药经皮离子导入仪通过皮肤靶向定位给药,把中药直接渗透作用于关元、中脘等部位。

(五)耳穴
取穴:便秘点、直肠下段、大肠
实证者加:肺、肝、胆、心
虚证者加:以脾、胃、肾、肾上腺
(六)自制膏剂穴位敷贴疗法
实证:
通便散神阙穴贴敷:大黄30g、芒硝20g,炒莱菔子15g,芦荟30g,焙干、研面、过细筛,分20份,每取一份,以香油或植物油调成糊状,敷以脐部,贴敷贴固定。

每天1次,每次4~6小时。

5天为一疗程,胶布过敏者以绷带缠裹。

虚证:
通便膏贴敷神阙穴:熟地、当归、火麻仁、郁李仁各30g研面,以香油或植物油调成膏状,敷以脐部,以敷贴固定。

每天1次,每次4~6小时。

5天为一疗程,胶布过敏者以绷带缠裹。

(七)中药保留灌肠:
对于口服药物困难,或便秘较重者可采取口服中药予保留灌肠。

(八)护理调摄:生活习惯、饮食指导。

(九)健康教育:心理指导。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便秘《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判断。

1.治愈:大便通畅,质地适中,每日1次。

2.显效:大便质地明显改善,排便时间较前缩短2/3,1~2天1次。

3.有效:大便略干,排便时间较前缩短1/3,大便2天1次。

4.无效:大便干结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
1.疗效观察时间应在二月以上,注意排除随访期间的混杂因素,同时在进行疗效比较的时候要考虑中医药干预的饮食因素影响。

2.疗效评价在强调大便干结缓解的同时,还包括对大便质地的观察。

3.在疾病疗效评价的同时,宜进行中医证候疗效的评价,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医药防治小儿便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