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诊疗对于缓解IBS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IBS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医称之为“腹痛”、“泄泻”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诊疗对于缓解IBS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IBS的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医认为,IBS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肝气郁结等。

其中,脾胃虚弱是导致IBS的主要原因之一,湿邪内盛则会使病情加重,而肝气郁结则会使病程延长。

IBS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

腹痛多为阵发性发作,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腹胀则表现为腹部胀满、排气增多等症状;排便习惯改变则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

中医治疗IBS主要从调理脾胃、祛湿、疏肝解郁等方面入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脾胃虚弱型IBS: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止泻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等。

湿邪内盛型IBS:治疗以祛湿清热、健脾和胃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陈皮、半夏等。

肝气郁结型IBS: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芍药、枳壳、甘草等。

对于IBS患者,西医治疗主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如使用解痉药、止泻药等。

然而,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并不冲突,可以互相配合使用,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IBS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

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改善肠道功能,减轻症状。

保持良好作息、适当运动等也是缓解IBS症状的重要措施。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中医称之为“腹痛”、“泄泻”等。

中医认为,IBS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肝气郁结等。

治疗IBS的中药包括调理脾胃、祛湿、疏肝解郁等,而西药则主要针对症状进行缓解。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生理功能性紊乱疾病,多见于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50岁以后首次发病极少,患者常有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的症状,过去称此症为结肠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等,实际上并没有炎性病变,而功能性紊乱也不局限于结肠,在小肠功能障碍显著的患者,則表现水样腹泻,伴脐周不适或阵发性疼痛和肠鸣亢进,往往因情绪波动而激发,有些患者,由于只在一段小肠发生较持久的痉挛,可有上腹或脐周持续性隐痛而无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多属于为中医的“气滞腹痛”的范畴,多由情志不畅,肝木失于条达,气机不畅所致,其症状以腹部胀闷疼痛,痛无定处,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郁怒加重为其特点,并伴有其他气滞不行之象,当然在临床上不是单一出现,常兼杂寒热虚实的症候,我们根据临床加以辩证加减,取得很好的疗效,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科收治病例4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1岁:病程1年以上者16例,3个月到一年者30例。

大便中伴有粘液者26例,不伴粘液者20例。

日大便在4次以上者15例,2-4次不等者26例,最多每天7次,便秘者5例,本组46例病人均针对其病情、病史、病程而进行过大便常规检查和培养,乙状结肠镜检查和钡灌肠而排除器质性病变。

同时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服过黄连素、土霉素、氟派酸等抗菌药物和654-2类解痉剂,因无明显疗效而改服中药治疗。

2 临床症状患者常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3个月以上,每天大便次数2~4次以上,甚至可达7次以上,每次泻下量不多,亦无里急后重感,或2-3天一大便。

其中大便有伴少许粘液者,也有无粘液者。

也有服黄连素后先是有效,后渐失效,也有服氟哌酸有效,后亦无效者,更见食减、体瘦、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等。

脉细弦或细软无力,苔薄白腻或淡黄薄腻苔。

3 诊断标准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诊断参考标准如下:1)以腹痛、腹泻及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状。

段素社主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

段素社主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 o1.18 No.66154投稿邮箱:sjzxyx88@段素社主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宫倩倩,周焕荣,任静茹,张慧明,段浩博,赵艳(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摘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伴有焦虑、烦躁、抑郁、精神紧张等心理精神问题,段素社主任医师认为便秘型肠易激多属于中医“便秘”“腹痛”“郁证”范畴,肝木郁结、脾土郁滞是其核心病机。

中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应重视精神、情志调节,疏肝解郁,散肝实而泄肝木,通运胃腑,安降肠胃之气。

调肝理脾随症加减,顾护患者忧思恼怒之情志则病必好转。

关键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柔肝醒脾;段素社;临床辨证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8.66.127本文引用格式:宫倩倩,周焕荣,任静茹,等.段素社主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6):154.段素社主任中医师是中国特效医药专家,石家庄市名中医,原河北省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研究所所长,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中国医促会中医药质量优化分会专家委员、常委,多年从事消化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工作,擅长应用经典名方加减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尤其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领域经验丰富,研制出多种专方专药,并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励及国家专利。

现将其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肠易激症状(Irritable Bowl Syndrome, IBS)[1]以腹部不适伴随排便异常为主要变现,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便秘型肠易激症状(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 IBS-C)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类型之一,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反复发作,排便后症状改善、大便非持续性干结,段素社主任医师常提及便秘型肠易激起病多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迁延难愈,虽有腹泻、便秘或腹痛,但整体健康情况多无特别影响,且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并可诱发、加重患者其他疾病症状,尤其长期患病者多存在焦虑、抑郁、失眠、头痛等精神症状。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效果好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效果好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效果好发布时间:2021-03-22T13:16:31.06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月21期作者:胡燕林[导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效果好胡燕林(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卫生院;四川?泸州646300 )肠道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是因肠管运动及分泌功能障碍所致。

一般患病患者不会有明显的结构改变,但是肠道受到刺激后会有明显的反应。

IBS症状表现为便秘、腹泻、腹痛,亦或是便秘与腹泻交替、粘液性大便等。

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高发,女性发病率相较男性更高,相关研究表明,IBS发病率占比胃肠道疾病总发病率的17.6%,发病率极高。

我国传统医学将IBS归属于“便秘”“腹痛”“郁证”“泄泻”等范畴,病机病因则主要与饮食劳倦、情志不畅相关,进而导致肝脾不和、肝郁气滞,使得肠道气机不畅,最终造成肠道气机传导障碍,进而诱发IBS。

根据临床试验发现,中医辨证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成效,就此我们将分析、总结针对肠道易激综合征病人中医治疗的方式。

一、IBS病因病机在古代,我国医学家便认为IBS的发生与精神存在密切的关联,精神失调会导致内脏功能紊乱,《黄帝内经》中便提及因惊恐、思虑而内伤脾胃,并引发腹泻症状。

另外劳倦久病、饮食不节以及寒湿等为IBS诱发、进展、加重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病因病机为肝脾不和、肝气郁滞、久病伤肾。

(1)情志失调“暴怒伤感”、“肝主疏泄”、“木郁克土”等均为IBS病因病机的传统立论。

通常情况下情志失调为基本病因,在南宋医学家陈言撰著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有记载:“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其中肝气乘脾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本病主要是由于精神进展,亦或是恼怒抑郁等一系列内在心理因素而发病,从而造成肝气郁滞,肝功能失调后不能有效疏泄,使得气机不畅,与此同时横乘脾土,脾胃功能也会因此受到限制,造成运化异常,发为泄泻;肝气郁滞还会导致升降失调,大肠传导功能障碍滞涩,则引发便秘症状,肝旺还会伤及阴,从而导致脾胃阴虚,且不能下润大肠,同样也易诱发便秘。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各有妙招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各有妙招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各有妙招发布时间:2021-07-14T06:20:48.045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4期作者:周围[导读]乐山市市中区中医医院 614000肠易激综合征英文简称IBS,是现阶段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并且该疾病发病人群以青中年为主。

另外女性患者的数量远远高于男性,在发病群体方面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患者在发病期间往往会感受到腹部存在排便前疼痛等症状,对于工作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该病的发病机制相对较为复杂,但是由于该病病情相对较轻,不少的患者容易忽视该病的危害,有可能导致病情的加重。

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面,临床方面采用的较多的极为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等方法。

但是肠易激综合征在病情以及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个体化差异,因此需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对症下药。

本文就将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行简单的概括。

1.肠易激综合征是什么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多发于年轻人和中年人群之间的功能障碍性综合征,致病因素相对较为复杂。

患者的发病期间往往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腹痛,但是腹痛情况在排便后会随之改善,部分合并高血压患者在发病时会感受到明显的不适感。

肠易激综合征的致病因素既包括患者自身因素,也与外界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自身因素包括患者心理方面的障碍以及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异常,外界因素包括社会压力的普遍增大以及外科手术等诱发该病的发生。

除此之外,肠易激综合征往往不易受到人们的重视,长此以往有可能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2.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治疗临床医疗领域一般将肠易激综合征按照患者粪便特点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腹泻型,第二类是便秘型,而第三类是混合型,我国所有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以腹泻型为主。

西医治疗中现阶段还未出现一种能够有效治愈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或者方法,由于在对患者腹部进行胃镜和肠镜检查时无法发现异常,但是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因此现阶段在治疗中仅能通过药物等方式进行改善,降低该疾病的发病概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DOI :10.13288/j.11-2166/r.2017.15.023标准与规范基金项目: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重点医学专业发展计划-重点医学专业(中医脾胃病)(ZYLX201411);江苏省中医消化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项目(BL2014100)通讯作者:1)张声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zhss2000@ ;2)沈洪,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病科,shenhong999@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流行病学调查及回顾性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便秘患病率为18.1%,儿童的患病率为18.8%,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的8.2%;农村人口患病率为7.2%,显著高于城市人口的6.7%[1]。

中医药治疗便秘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伤寒论》创立了蜜煎导法,所记载的麻子仁丸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公布了《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促进了便秘中医药诊治规范的完善。

近年来便秘的临床研究不断进展,有必要对既往的共识意见进行更新。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4年8月在合肥牵头成立了《便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

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便秘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并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

2015年9月,于重庆进行了第一次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起草小组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

2015年12月,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次投票。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6年6月,在厦门召开核心专家审稿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脾胃病学知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第三次投票,并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修改。

2016年7月在哈尔滨第28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专家们再次进行讨论、修改和审定,并于201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专家定稿会议,完成了本次共识意见的制定。

逍遥散加减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2例临床体会关键思路分析

逍遥散加减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2例临床体会关键思路分析

逍遥散加减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2例临床体会关键思路分析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和腹胀。

在中医传统治疗中,逍遥散加减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IBS,其有效性得到了临床验证。

本文通过对52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分析,总结出逍遥散加减方治疗IBS的关键思路和体会,以期对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患者基本情况本研究纳入了52例IBS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为18-60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便秘和腹胀等主要症状,并经过临床诊断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IBS。

二、逍遥散加减方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我们在逍遥散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加减方,个性化调理。

一般而言,腹泻型IBS患者主要加减芒硝、厚朴、神曲,便秘型IBS患者主要加减大黄、枳实、木香,腹痛明显者加减砂仁、苍术、防风等。

并结合辨证施治原则,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进行差异化治疗。

三、疗程及观察指标患者均按规定方案服用逍遥散加减方,每日3次,每次5-8克,连续治疗4周。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腹痛程度评分、大便次数及性状、腹胀感觉评分等。

四、临床体会与关键思路分析1. 辨证施治:在临床实践中,IBS患者症状千差万别,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比较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肝气郁结型、脾胃虚弱型、湿热蕴结型等,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用差异化治疗,能够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2. 加减施用:逍遥散加减方作为治疗IBS的主要处方,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加减,以增加疗效。

对于腹泻型IBS患者可适当加芒硝、厚朴、神曲,对于便秘型IBS患者可适当加大黄、枳实、木香,以及结合其他常用药物进行综合治疗。

3. 疗程持续性:IBS是一种慢性病,治疗过程需要持续进行,较长的疗程有利于稳定患者的病情。

在疗程设计上,需要保证患者足够的疗程持续性,避免过早停药或治疗不足导致病情反复。

调肝理脾通腑法配合饮食疗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

调肝理脾通腑法配合饮食疗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

经统 计学处 理 , 差异无 显著 性意义 ( > o 0 )具 有 可 P .5 , 比性 。 医诊 断标 准 : 西 肠易激 综合 征的诊 断和分 型参照 罗 马 Ⅲ标准 , 选择其 中便秘 型_ 。 1 ] 治 疗 方 法 治 疗 组 给 予 饮 食 治 疗 , 口服 生 燕 麦 5 g d 早上 服 , O/ , 中药治疗 : 以调肝 理脾通 腑法为 主 。主
H2 O O 8 , O 8 O 9 规格 l g 袋 ) O / 口服治 疗 , 次 2g 每 0 ,1次/ d 两 组 均 每 日保 证 饮 水 2 0 mL, 次 饮 , 次 。 00 分 每 50 0 mL。 连续 治疗 1 , 月 治疗前 严格诊 断 、 检查 并记 录 , 疗 程 中每周 观察 并记 录 病情 变化 1次 , 疗 后复 查 临 治
【 中图分 类号】 R5 4 【 1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 0 —3 9 2 1 ) 91 4 — 2 0 07 6 ( 0 0 0 —1 8 0
肠易 激综 合 征 (ri beb we s n rme , B ) Ir a l o l y do t IS 目前属 于 尚不 能 完全 治愈 的 功能性 肠 病 , 正 确 而适 但 当的治 疗措施 , 可获得 医患 双方均满 意 的效 果 。 们观 我
治 疗期 间 , 有病 例 除 以上治 疗外 , 所 均不 用任 何 通便 、
摘 要 目的 : 观察 中医调 肝理 脾通 腑法 结合饮 食 治疗便秘 型 肠 易激综 合征 患者的 临床 疗效 。方 法: 随机 设 中医调 肝理脾 通 腑法 结合饮食 治 疗组 5 O例 和 聚 乙二 醇 4 0 0 0对 照组 5 O例 , 对
治疗前 后 的结肠 症状 问卷表 积分 疗效评 定进 行 比较 。结果 : 疗组在 症状 疗 效方 面有 良 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 1062一1065)。

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的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 38一4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肠道气滞证;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胸闷不舒,喜善太息,嗳气频作,心情不畅,脉弦。

2.肠道热结证:大便硬结难下,舌红,苔黄燥,少津,少腹疼痛,按之胀痛,口干口臭,脉数。

3.肺脾气虚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4.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脉沉迟,腹中冷痛,
得热则减,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5.津亏血少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口干少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两颧红,脉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气滞证
治法:顺气导滞
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

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等。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2肠道热结证
治法:清热润肠。

推荐方药:麻子仁丸加减。

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等。

中成药:麻仁润肠丸、黄连上清丸等。

3.肺脾气虚证
治法:益气润肠。

推荐方药:黄芪汤加减。

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等。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4.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润通便。

推荐方药:济川煎加减。

当归、牛膝、肉从蓉、泽泻、升麻、枳壳等。

中成药:便秘通、苁蓉通便口服液等。

5.津亏血少证
治法:养血通便。

推荐方药:润肠丸加减。

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肉苁蓉等。

中成药:五仁润肠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多选用大肠俞、天枢、支沟等穴,实秘用泻法;虚秘用补法。

肠道实热可加针刺合谷、曲池;肠道气滞可加刺中脘、行间、脾气虚弱加针脾俞、胃俞;脾肾阳虚可艾灸神阙、气海。

2.耳针疗法:常用胃、大肠、小肠、直肠、交感、皮质下、三焦等穴位,一次取3∽ 4个穴位,中等刺激,每日1次,2耳交替进行,每天按压10次,每次3mmn。

(三)推拿治疗
辨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

按摩手法常用摩、揉法等。

(四)外治法
1.灌肠疗法:常用药物:番泻叶30g水煎成150∽200ml或大黄10g加沸水150∽200ml,浸泡10mln后,加玄明粉搅拌至完全溶解,去渣,药液温度控制在40℃灌肠。

患者取左侧卧位,暴露臀部,将
肛管插入10∽15cm后徐徐注入药液,保留20min后,排出大便,如无效,间隔3∽4h重复灌肠,适用于腹痛、腹胀等便秘急症,有硬便嵌塞肠道,数日不下的患者。

2.敷贴疗法:辨证选用药物敷贴。

如实证多用大黄粉、甘遂末、芒硝等,虚寒证多用附子、丁香、胡椒等。

3.生物反馈疗法:在模拟排便的情况下将气囊塞入直肠并充气
再试图将其排出,同时观察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压力和肌电活动,让患者了解哪些指标不正常,然后通过增加腹压,用力排便,协调肛门内外括约肌运动等训练,观察上述指标的不断变化,并不断调整训练,学会有意识地控制收缩的障碍,肛门矛盾收缩或肛门不恰当的松弛,从而调整机体,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出口梗阻型便秘。

(五)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音乐疗法、心理治疗、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电频电疗等。

(六)护理调摄
包括生活调理、心理调节、锻炼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单项症状改善评价标准
痊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消失。

显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改善2级及以上者。

有效:腹部不适症状改善1级者。

无效:腹部不适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

其中症状按程度分为4级:
无症状。

轻度:便秘、腹部不适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中度:便秘、腹部不适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重度: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2.中医证候评价: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 (7):1062-1065)、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北京中医药,2011;30(1):3∽7)。

临床痊愈:便秘、腹部不适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

有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

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其中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无症状(0分)轻度((1分):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度
(2分):症状尚能够忍受,己经部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重度(3分):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二)评价方法
1.门诊当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2.门诊2∽7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3.门诊8∽14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4.门诊15∽21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5.门诊22∽28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