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史文化
《寻访家乡文化坐标》泉州采访稿

《寻访家乡文化坐标》泉州采访稿摘要:一、引言二、泉州的历史文化背景三、泉州的文化遗产四、泉州的民间信仰五、泉州的民俗文化六、泉州的美食文化七、总结正文:【一、引言】家乡文化是我们成长的根基,承载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为深入挖掘家乡文化,我们采访组来到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二、泉州的历史文化背景】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早在唐代,泉州便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宋元时期,泉州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窗口。
【三、泉州的文化遗产】泉州拥有众多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清净寺等。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见证了泉州历史的辉煌,也是我们研究家乡文化的宝贵财富。
【四、泉州的民间信仰】泉州民间信仰丰富多样,既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正规宗教,也有妈祖、关帝爷、土地公等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体现了泉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泉州的民俗文化】泉州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泉州花灯、泉州傀儡戏、泉州南音等。
这些民俗文化是泉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为家乡文化增添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六、泉州的美食文化】泉州美食种类繁多,既有闽南地区独特的沙茶面、土笋冻、烧肉粽,也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牛肉丸、羊肉泡馍等。
这些美食见证了泉州历史的变迁,也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总结】通过这次泉州之行,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家乡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泉州历史

我的家乡——泉州风土民俗:1. 茶文化:闽南人好饮茶。
泉州也不例外。
以茶会友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备有茶具。
2. 元宵节:每年的元宵节,泉州会举办游街。
基本上是从涂门街到文庙,开始游街仪式。
晚上的文庙人最多,以社会活动过节,俗称“闹元宵”,出门游上元,看花灯、焰火、猜谜语、攻炮城,举办文艺踩节:化装游行有宋江阵、踩高跷、迎阁、骑马队,乐队有南音、十音、车鼓阵、笼吹,舞蹈有舞龙、舞狮、火鼎公火鼎婆、踢球舞、拍胸舞、剑舞、扇舞等。
据说元宵晚吃甘蔗对牙齿好。
3.春节:春节的时候泉州人会互赠柑橘,其中以安西蜜桔,永春金桔最佳。
关于压岁钱的给法,只要没成家的人都可以再拿压岁钱。
4. 贺正: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
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
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女儿回娘家“贺正”,是在正月初二。
出嫁的女儿要偕同女婿、儿女携礼回娘家,娘家备丰盛午餐接待。
5. 十六岁生日:泉州人注重过16岁生日。
男孩十六岁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因此十六岁的生日仪式特别隆重。
家里要备办“三牲”、寿面最后一次答谢床母、檐口妈和夫人妈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线等物分送亲友邻居,并设宴招待。
这时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袜或布匹等表示祝贺。
名胜古迹:1.涂门街:又叫“土门街”,因传储存、输送建造东西塔土石方而得名。
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
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
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又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
涂门街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入选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
海丝古城泉州简介

海丝古城泉州简介海丝古城泉州,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它是世界上唯一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
泉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它是闽越文化的发源地。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泉州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地区进行贸易的重要枢纽。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泉州都是中国最繁荣的港口城市之一。
海丝古城泉州的建筑、文化、风俗等方面都受到了海上贸易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海丝古城泉州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泉州古城墙。
泉州古城墙始建于14世纪,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
城墙周长约为6公里,高约为10米,上有城楼、角楼和箭楼等防御设施。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壮丽景色,并且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除了古城墙,海丝古城泉州还有许多古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开元寺、清源山庙宇群和西洋楼群。
开元寺是泉州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建于公元686年,是福建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
清源山庙宇群包括清源寺、惠安土楼等,是泉州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庙宇群。
而西洋楼群则是泉州市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建筑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泉州富商为展示财富和追求现代化而兴建的,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建筑物。
海丝古城泉州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
例如,泉州木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细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
泉州的传统小吃也非常丰富多样,有鱼丸、肉粽、海蛎煎等美食,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泉州的浓厚文化氛围。
海丝古城泉州不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城市。
如今,泉州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但它始终保留着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辉煌。
泉州历史文化简介

泉州历史文化简介我国在历史上有三个泉州:一个在河北通县,《汉书・地理志》说汉代置雍奴、泉州二县。
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泉州入雍奴,这个北方的泉州就被历史遗忘了。
一个是今福建福州,《隋书》载:“陈置闽州,仍废,后又置丰州。
平陈,改曰泉州。
”及后改名福州。
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故乡泉州。
《福建通志》说,“唐景云二年(711年)以武荣州为泉州,州治今泉州也。
”从此今泉州地域就在闽南确定下来。
但当时武荣州的州治设在今南安县丰州镇,唐开元六年(718年)才移到清源紫帽之间、晋江北岸的今泉州的地址,所以泉州古城已有1266年的历史。
随着唐代以后闽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泉州的辖区屡有变化。
唐代北起莆田,南至龙溪,几乎包括闽中和闽南。
不久和漳州分治,北宋初又与兴化分治,据《岛夷志略》载,澎湖“地隶泉州晋江,至元间立巡检司”,所以宋元以后台湾又属于泉州辖区,泉州管了晋、南、惠、同、安、永、德七县。
清康熙间升台湾为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划出永春、德化置永春州,所辖只余五县,而同安县还包括今厦门市和金门县。
辛亥革命后厦门从同安分治,地位上升,但历史上仍和泉州关系很大。
我今天所讲的泉州,并不仅指今泉州市境,而是指古泉州,也即是约等于今晋江地区(按:1985年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的辖地的古泉州。
从千年来泉州的迁治和城市建设来看,州治呈现出由西而东,由北而南, 向海发展的特点。
北宋谢履有诗:“州南有海浩无穷”,海是泉州的生命线。
从物产来看,泉州虽山海并论,但有个主次,主是海。
历史上泉州曾是国际上最大的商港之一,今天依然是我国重要侨乡,离开海就谈不上这些特点了。
为叙述方便,我试解释几个泉州的别名来说明泉州的自然概况与历史沿革。
温陵,这是一个形象概括泉州地形气候的地名:《晋江县志》说:“地处高阜,其气独温。
”《南安县志》说:“泉州气候燠多寒少,故古有温陵之称。
”唐诗人韩偓称泉州气候,“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泉州的历史泉州的起源•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泉州的繁华时期•南宋时期,泉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火器、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泉州进行海上贸易。
泉州的文化交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融合。
•泉州人民接触到来自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泉州文化。
泉州的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古迹。
•海外交往使得泉州的建筑风格融合着西方和东方的元素。
泉州的名人之一:郑和•郑和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在泉州。
•郑和七次下西洋,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
泉州的文化遗产•泉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清源山石刻、开元寺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泉州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过往。
泉州的现代发展•泉州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
•泉州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它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
泉州的旅游资源•泉州的独特历史和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参观古城区、文化遗迹等景点,感受泉州的魅力。
以上是关于泉州历史的简要介绍,通过泉州的起源、繁华时期、文化交流、建筑风格、名人、文化遗产、现代发展和旅游资源等方面,展示了泉州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泉州的历史泉州的起源•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泉州的繁华时期•南宋时期,泉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火器、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泉州进行海上贸易。
泉州的文化交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融合。
•泉州人民接触到来自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泉州文化。
泉州的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古迹。
•海外交往使得泉州的建筑风格融合着西方和东方的元素。
•如清源山石刻和开元寺的建筑,展示了泉州古代建筑的魅力。
泉州的名人之一:郑和•郑和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在泉州。
与泉州相关历史故事

与泉州有关的历史故事
1.《汉志》:渔阳郡属县泉州,“有盐官,莽曰泉州”。
天津市宝坻秦古城遗址出土了秦石质“泉州丞印”印范,铭文:“泉州丞印”(正面),“范阳丞印”(反面)。
因而,从中可以得知,泉州城市名最早在河北地区,而不是福建泉州独有,泉州这座城市名是于唐朝时期才形成如今的泉州。
2.汉朝建立后,无诸因参与灭亡秦、西楚功劳,因而被刘邦封为闽越王,统领闽越之地,泉州便是其下属城市之一。
早期,泉州地区属于莽荒之地,人员较少,因而并没有多少在这里居住。
3.泉州状元街地名的来历:泉州状元街街位于鲤城区东街后街,全街共分三个区,第一街区是一段宅内步行街,二、三层有廊桥相接,还设置三座牌坊――“海滨邹鲁”、“岳献海邦”、“四门学士”,中央有一个700多平方米的市民休闲广场:第二街区入口处有“仁风行春”、“白云古地”、“太康肇始”三座牌坊,区内广场两侧墙壁上的“子见老子”、“老子出关”两幅大型壁雕;第三街区最引人注目的要算在街口的仿宋状元石牌坊,牌坊上刻有曾从龙、梁克家、庄际昌、吴鲁等历代出自泉州的状元姓名。
4.状元石牌坊和旁边的“鲤鱼跃龙门”、“渔樵耕读”浮雕则反映出古代泉州耕读传家的深厚文化传统.状元街原本不叫这名儿,后来,每年高考分数出来后,那些考上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学生,为了筹措学费,就把自己的笔记和作业摆到这条街上卖,没想到都成了抢手货.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大学、进名校,宁肯出高价买这些高考“状元”的笔记和作业,每年高考放榜后的一段时间,这条街上就挤满了人,形成了一个集市,这条街也因此被叫作状元街.综上就是泉州状元街地名的来历。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泉州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泉州泉州,古称“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我的家乡。
泉州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我家乡泉州的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遗产。
泉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02年的东汉末年。
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可以找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和遗址,这些见证了泉州的变迁和发展。
根据历史记载,泉州曾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与海外贸易有着深厚的渊源。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就已经与日本、琉球、印度尼西亚等许多国家建立起贸易联系。
因此,泉州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
在泉州古镇的街道巷弄中,可以欣赏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泉州采取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将中式传统建筑与岭南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胶南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并注重空间布局和装饰艺术的细节。
著名的建筑如开元寺、陈氏书院等,都是泉州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瑰宝。
除了建筑遗产外,泉州还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而闻名。
泉州是一个具有较强民俗文化传承的地方,许多传统习俗和庆典活动仍然在当地保留着。
例如,每年农历正月的“泉州开门红”活动,全城的人们会身着传统的锦绣礼服,举行盛大的游行和庆祝活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泉州还有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如漳州剪纸、德化陶瓷等,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泉州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海滨城市,泉州以其丰富的海鲜资源而著名。
当地的海鲜制作技艺独特,融合了多种烹饪方式,如清蒸、红烧、煎炸等。
特色菜品包括鱼羹、海蛎煎、海蛏干烧等,口感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泉州还以其特色小吃而闻名,如肉燕、鱼丸、八宝粥等,这些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而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
除了建筑、传统文化和美食之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景观可以让游客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
例如,泉州还有许多美丽的公园和自然景观,如清源山、开元湖等,这些地方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人们了解泉州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窗口。
泉州历史文化

“东方第一大港”
泉州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港口。她兴起于唐、 盛于宋,宋末元初到达顶峰,是当时公认的“东方 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泉州之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海港,是有一个发展 过程的。九世纪时的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考尔大贝, 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中国的贸易大港,自南而北的排 列顺序是:一交州,二广州,三泉州,四扬州。
泉州别名鲤城。这是因为她的城郭形似鲤鱼而得名的。 唐朝时的泉州城,规模只有三里左右,称“子城” 。到了南唐 时,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郭,规模一下子从3里增加到20 里,称 “罗城”。 宋朝郡守游九功在罗城以南靠近晋江的地方,筑起 一道438 丈的长墙,称“翼城”。
直到元朝,“扩罗就翼”,就是把罗城南城墙拆掉,将城区扩 大到翼城,并把它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周围30里的上宽下狭的长 形城郭,鲤鱼的样子终于出现,鲤鱼城才算形成。
“海上丝绸之路”与“东方第一大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唐代。泉州在它1000
多年日益繁荣的海外交通贸易历程中,逐步形成 了一条以西航为主,沟通亚欧非诸国的海上通道, 代替了从西北内陆通往西亚和欧洲 的 “丝绸之路”,称它为“海上丝绸之路”。
有南航线,北航线与西航线,覆盖亚洲,欧洲, 非洲等。
《道德经)石刻群——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 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约前571~前 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留有五千言 《道德经》。
少林寺——泉州少林寺,亦称南少林寺。 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据《西山杂志》 载,为唐代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 智空入闽所建。南北少林同源一宗。
南安:古时候,福建是个后开发地区, 相对于战乱频繁的中原地区,政局稳定, 而泉南一带更为安定。“南疆安定”是 当时人们公认的事实,后来设立郡县即 以“南安”明之,沿用至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泉州的历史和文化
泉州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
地处福建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历史文化悠久,构成其人口的主体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语之一闽南语为泉州的主体语言。
西晋年间,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泉州晋江、洛阳江两岸,今泉州自此兴起。
迄今泉州每个家族的姓氏均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
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在《马可·波罗游记》里,马克·波罗认为只有亚历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甚至比亚历山大港更加宏伟。
当地人们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
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时期佛教则更为鼎盛。
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
五代太守留从效为发展泉州奠定伟大功绩;明代时期,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贽为延续和创新汉文明矢志不渝;明后时期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保全汉文明和抵御外侮南征北战。
泉州还是多名杰出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宾国父荷西·黎萨,印尼前总统瓦希德。
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
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古闽越人就已开始。
其中儒商文化在泉州经济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推动泉州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加上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拼搏精神使得泉州经济不断的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福建省的经济巨头。
儒商精神这一概念是指一种援儒入商所形成的独特的商业人格和行为规范,所谓儒商也就是指作为商人而要有儒的精神、儒的气度、儒的道德规范,以儒家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为准则去从商、经商,在商业行为中渗透儒家所倡导和躬行的"仁、义、礼、智、信"。
诚信,是儒家倡导的重要道德规范。
儒商的经营原则是“诚笃不欺人亦不疑人欺”,所开办的商号买卖公道、童叟无欺,获得了长久而良好的商业信誉。
儒商奉行的诚信为本,还表现为守法重约。
儒商大多从小就受到“安分守法”的庭训,有凡事“立字为据”的习惯,能够信守契约和法条的要求与原则。
这些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信息透明、法制健全,无论从商从政还是为人处世,惟有坚持诚实守信、平等待人、彼此无欺,才是长远制胜之道,才能有效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
同时,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除了从制度设计上发挥法律与契约的规范作用,还应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与契约意识。
义利,是儒家关注的核心价值命题。
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商把“重义”视为经商的重要原则,强调宁舍利取义而不见利忘义。
明代一位著名晋商在总结其经商经验时提出,商人应与士一样,讲究道德修行,做到“利以义制,名以清修”。
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今天仍然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所必需的。
在社会分工与合作十分发达的条件下,人们的社会化
程度空前提高,人与人之间具有高度的利益相关性。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社会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有机统一体。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互助友爱等,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的“大义”所在。
每个人在谋取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并有助于促进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同时是否妨碍他人合法利益的实现;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使前者服从于后者。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求真而务实的泉州商人,不拘泥于传统封建理学的言义、言理、不言利的旧观念,把义与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们又信奉谋利而不忘义,谋利就是为了义,有了利才能真正实现义。
否则,空谈义,不谋利,于事无益,于家无补,一切徒劳。
泉州商人知书明理,通情达理,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他们为人处世礼让三先,轻易不与人争斗,给人以谦恭、儒雅的良好形象。
在处理商务活动中,他们以理在先,遵守规矩,守德守义守信。
与人相处讲道理,明是非,这使得泉州商人在商务活动中,给人以信任感、可靠感,如此便使其生意不断地做强做大。
儒商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泉州宝贵的经济文化的基础,更是泉州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文支撑。
说到泉州的历史与经济,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历史。
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
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
历史上,从泉州港口开出的货船,装载着丝绸和瓷器等物品前往印度洋沿岸,然后进入波斯湾地区,形成了一条联接亚、非、欧、美的海上大动脉,一派繁华热闹。
频繁的贸易让泉州见证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中原汉人往泉州的迁移,促进了先进生产工具和造船技术的传播,也使泉州元宵节泉州游园活与海外地区的海上交通成为可能。
唐代中叶,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丝绸外销的主要途径。
宋元全盛时期,泉州港更是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外国商人和中国商贾,云集在泉州街头,码头上进口的香料、珠宝,出口的丝绸、瓷器,堆积如山,各国的商船以及前来进贡朝廷的诸侯国使者,都集中在这个盛大的海港。
北宋末年,官府在泉州设置来远驿,专门接待来华外国使节。
一些外国商人,聚居在泉州城南一带,形成了“蕃人巷”。
元代,泉州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
当时与泉州有海上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一百多个,中国和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的交往相当频繁。
往来的商船为东南亚各国带去了养蚕取丝的技术、精美的宋瓷和青花瓷,也为中国带来了东南亚的染料、埃及的历表、印度的香料,还有药材、犀角、珠宝、钻石和许多珍禽异兽。
商船来来往往,每次能装载二三百吨货物,扬帆出海,十分壮观。
因为拥挤和超载,当时有些运载货物的商船刚出港口就沉没了,今天泉州港口附近还有百余只沉船,沉船上有大量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
同其他港口城市一样,泉州至今还保存着海岸文化交流重镇的历史与遗迹,其中包括因港口形成的桥梁建筑,比如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洛阳桥。
这座桥梁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工程,它首创了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
泉州还有中国古代最长的跨海石桥安平桥,全长2250米,直接从码头插入海岸,供人和货物进出。
透过这些桥梁,人们看到了港口昔日的繁荣。
古泉州的其他建筑,也体现着中外文
化艺术的相互渗透。
比如泉州的清净寺,圆形的穹顶、尖拱形的大门,具有十分浓郁的阿拉伯宗教建筑风格,细部结构却又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各国商客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给泉州留下了丰富的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泉州确定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宗教博物馆”。
这些宗教遗迹,是泉州发达的海上贸易促成的文化遗存,也与从事航运的人们特有的海神崇拜有关。
人们从泉州港口出海时,常在泉州西郊九日山麓的廷福寺举行祈风仪典,祈祷中外商船都能平安地抵达或归来。
人们同时还拜祭女性海神妈祖。
由于泉州港口的地位和影响,泉州迅速成为妈祖信仰的传播中心,并在华人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祈风和拜祭仪式中,人们会在岩石上刻上祈祷的记录,长时间以来形成了宝贵的祈风遗迹。
这些石刻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记载了泉州港同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东非等地区的海上贸易史及民间友好交往史,是现存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证,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