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史整理

合集下载

泉州近代史

泉州近代史

泉州近代史
1840年前后--------泉州军民进行禁烟抗英斗争。

1853年-1857年--------泉州爆发林俊、邱二娘、小刀会反清起义。

1911年11月-------辛亥革命,泉属各县推翻清朝统治。

1913年-1916年-------泉州各县响应反袁运动。

1919年5-6月-----------泉州学生、市民多次示威游行,响应"五四"运动和福州学生的反日运动。

1926年11月-----------东路北伐军进入泉州。

1927年1月-----------中共泉州特别支部成立。

1927年4月----------国民党泉州当局进行"清党"。

1929年8月----------朱德率领红军第二、三纵队进驻永春福鼎村。

1934年-1935年--------南安永德游击根据地和晋安游击队先后建立。

1938年3月---------国民党当局制造"泉州事件"。

1940年4月---------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泉州"抢米"斗争。

1940年7月---------日寇侵犯永宁,崇武。

1947年5月---------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游击队攻打安海,南安永、晋南同游击根据地。

泉州学生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1948年6月28日---------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泉州劫狱斗争。

1949年8月31日---------泉州解放。

泉州历史文化简介

泉州历史文化简介

泉州历史文化简介我国在历史上有三个泉州:一个在河北通县,《汉书・地理志》说汉代置雍奴、泉州二县。

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泉州入雍奴,这个北方的泉州就被历史遗忘了。

一个是今福建福州,《隋书》载:“陈置闽州,仍废,后又置丰州。

平陈,改曰泉州。

”及后改名福州。

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故乡泉州。

《福建通志》说,“唐景云二年(711年)以武荣州为泉州,州治今泉州也。

”从此今泉州地域就在闽南确定下来。

但当时武荣州的州治设在今南安县丰州镇,唐开元六年(718年)才移到清源紫帽之间、晋江北岸的今泉州的地址,所以泉州古城已有1266年的历史。

随着唐代以后闽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泉州的辖区屡有变化。

唐代北起莆田,南至龙溪,几乎包括闽中和闽南。

不久和漳州分治,北宋初又与兴化分治,据《岛夷志略》载,澎湖“地隶泉州晋江,至元间立巡检司”,所以宋元以后台湾又属于泉州辖区,泉州管了晋、南、惠、同、安、永、德七县。

清康熙间升台湾为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划出永春、德化置永春州,所辖只余五县,而同安县还包括今厦门市和金门县。

辛亥革命后厦门从同安分治,地位上升,但历史上仍和泉州关系很大。

我今天所讲的泉州,并不仅指今泉州市境,而是指古泉州,也即是约等于今晋江地区(按:1985年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的辖地的古泉州。

从千年来泉州的迁治和城市建设来看,州治呈现出由西而东,由北而南, 向海发展的特点。

北宋谢履有诗:“州南有海浩无穷”,海是泉州的生命线。

从物产来看,泉州虽山海并论,但有个主次,主是海。

历史上泉州曾是国际上最大的商港之一,今天依然是我国重要侨乡,离开海就谈不上这些特点了。

为叙述方便,我试解释几个泉州的别名来说明泉州的自然概况与历史沿革。

温陵,这是一个形象概括泉州地形气候的地名:《晋江县志》说:“地处高阜,其气独温。

”《南安县志》说:“泉州气候燠多寒少,故古有温陵之称。

”唐诗人韩偓称泉州气候,“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泉州的历史泉州的起源•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泉州的繁华时期•南宋时期,泉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火器、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泉州进行海上贸易。

泉州的文化交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融合。

•泉州人民接触到来自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泉州文化。

泉州的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古迹。

•海外交往使得泉州的建筑风格融合着西方和东方的元素。

泉州的名人之一:郑和•郑和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在泉州。

•郑和七次下西洋,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

泉州的文化遗产•泉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清源山石刻、开元寺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泉州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过往。

泉州的现代发展•泉州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

•泉州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它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

泉州的旅游资源•泉州的独特历史和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参观古城区、文化遗迹等景点,感受泉州的魅力。

以上是关于泉州历史的简要介绍,通过泉州的起源、繁华时期、文化交流、建筑风格、名人、文化遗产、现代发展和旅游资源等方面,展示了泉州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泉州的历史泉州的起源•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泉州的繁华时期•南宋时期,泉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火器、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泉州进行海上贸易。

泉州的文化交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融合。

•泉州人民接触到来自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泉州文化。

泉州的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古迹。

•海外交往使得泉州的建筑风格融合着西方和东方的元素。

•如清源山石刻和开元寺的建筑,展示了泉州古代建筑的魅力。

泉州的名人之一:郑和•郑和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在泉州。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泉州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泉州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的泉州泉州,古称“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我的家乡。

泉州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我家乡泉州的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遗产。

泉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02年的东汉末年。

在这个古老的城市里,可以找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和遗址,这些见证了泉州的变迁和发展。

根据历史记载,泉州曾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与海外贸易有着深厚的渊源。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就已经与日本、琉球、印度尼西亚等许多国家建立起贸易联系。

因此,泉州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

在泉州古镇的街道巷弄中,可以欣赏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泉州采取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将中式传统建筑与岭南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胶南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并注重空间布局和装饰艺术的细节。

著名的建筑如开元寺、陈氏书院等,都是泉州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瑰宝。

除了建筑遗产外,泉州还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而闻名。

泉州是一个具有较强民俗文化传承的地方,许多传统习俗和庆典活动仍然在当地保留着。

例如,每年农历正月的“泉州开门红”活动,全城的人们会身着传统的锦绣礼服,举行盛大的游行和庆祝活动,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泉州还有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如漳州剪纸、德化陶瓷等,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泉州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一部分。

作为海滨城市,泉州以其丰富的海鲜资源而著名。

当地的海鲜制作技艺独特,融合了多种烹饪方式,如清蒸、红烧、煎炸等。

特色菜品包括鱼羹、海蛎煎、海蛏干烧等,口感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泉州还以其特色小吃而闻名,如肉燕、鱼丸、八宝粥等,这些小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而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

除了建筑、传统文化和美食之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景观可以让游客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

例如,泉州还有许多美丽的公园和自然景观,如清源山、开元湖等,这些地方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人们了解泉州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窗口。

泉州历史文化研究报告

泉州历史文化研究报告

泉州历史文化研究报告
摘要:
泉州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通过研究泉州的历史和文化,探讨了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并重点介绍了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建筑风格、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一、泉州的历史
泉州作为一个古老的港口城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两千年前的汉代。

在唐宋时期,泉州成为海上贸易中心,是中国最早的对外经济活动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在明清时期,泉州的繁荣达到高峰期,是中国最大的外销贸易港口之一。

二、泉州的文化遗产
泉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宗教文化、建筑风格和音乐文化等。

泉州的宗教文化以妈祖文化为代表,妈祖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海神,泉州被称为“妈祖故乡”。

泉州的建筑风格主要以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具有独特的南洋风格,尤其以鳌江建筑群和开元寺三大殿为代表。

泉州的音乐文化以世袭民间乐团为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三、泉州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泉州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得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南方各地文化的交融之地。

同时,泉州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
为中国南方建筑和文化的代表之一。

总结:
泉州作为一个古老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城市,其海上丝绸之路、建筑风格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使得它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对泉州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南方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同时,保护和传承泉州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对于维护中国文化多样性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泉州22个遗产点介绍

泉州22个遗产点介绍

泉州22个遗产点介绍1.开元寺:福建省的佛教名刹,建于唐朝开元年间。

2.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介绍泉州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3. 晋江古城:保存完整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4. 洛阳桥: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5. 泉州南安岩雕:以南宋岩雕艺术为代表的中国岩雕艺术重镇。

6. 清源山:福建省著名的道教圣地,是福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7. 祖师庙:福建省的道教名刹,是中国道教“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的祖庭。

8. 吕厝福建土楼:闽南土楼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

9. 岩头寺:中国南方早期佛教建筑的代表,被称为“南方龙岩石窟”。

10. 台湾连江北竿岛: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综合体,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先民居址。

11. 大崎头:福建省最大的土城遗址之一,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清凉寺:始建于唐朝,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

13. 成仙台:传说中唐代道士陈抟成仙的地方,是福建省文化名胜。

14. 万祥禅寺:建于金代,是中国禅宗的瑰宝之一。

15. 泉州安海古城: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街巷、建筑和风貌,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

16. 西街:泉州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和文化遗产。

17. 东湖公园:有着悠久历史的园林,是泉州市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

18. 龙港古城:明清时期的海港城市,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重要场所之一。

19. 泉州城隍庙: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是泉州市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20. 南安山:拥有众多的峰峦、瀑布和溪流,是福建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21. 河滨公园:位于泉州市中心的城市公园,有着美丽的江河风光和众多的文化景点。

22. 泉州丰泽妈祖庙:是中国妈祖信仰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福建省的文化名胜。

泉州地方史

泉州地方史

泉州地方史(部分)1、中原汉人南迁,对古代泉州的开发产生了什么作用?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破坏,南方相对安定,海上交通发达。

中原汉人通过陆、海两路进入泉州,带来铁家具、牛耕、翻车等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开发晋江流域。

泉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今南安丰州及晋江下游的广阔平原地带,逐渐成为物产富庶、人烟稠密之区。

2、宋元时期,泉州与台湾的关系如何?宋元时期,泉州与台湾的澎湖已有贸易往来。

南宋时期,泉州知州事汪大猷在澎湖建造营房,派兵长期驻守,正式辖台、澎。

元世祖统一中国后,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管辖澎湖、台湾,隶属晋江县。

3、明清时期,为什么泉州人大量移居到东南亚?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之一。

唐宋元时期海外交通发达,那时就有泉州人侨居东南亚、日本和高丽。

明末清初,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海外私商贸易发展;泉州山多田少,“以海为田”;受郑和下西洋的鼓舞;严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抗清斗争失败,逃避政治迫害;欧洲殖民者到南洋,要求与我国建立贸易关系。

4、你知道“鲤城”“温陵”“刺桐”“清源”“泉南”等古代泉州美称的来历吗?①鲤城:五代时,泉州城扩建,站在清源山顶,南望扩建后的泉州城,形似鲤鱼,头东尾西,故称“鲤城”②刺桐:唐中后期,泉州遍城栽种海外传人的刺桐树,故称“刺桐城”③温陵:泉州气候温暖,丘陵起伏,故称“温陵④清源:泉州城北有清源山,五代泉州改制为清源军(军事地方行政单位),故称“清源”⑤泉南:泉州因在古泉州(今福州之南),故称“泉南”5、唐宋时期,泉州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唐朝时,泉州进入兴盛时期。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两宋末,金,元先后入主中原,北方多次发生战乱,南方较为安定,政治经济中心南移。

中原人民几次大批进入泉州,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推动泉州经济的发展。

五代闽国开创者王审知,泉州统治者留从效、陈洪进,南宋寓泉赵宋宗室,都对泉州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6、宋元时期,泉州为什么会形成多元宗教兼容并存的独特盛景?主要是因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崛起对泉州社会的影响。

泉州历史文化历史研究报告

泉州历史文化历史研究报告

泉州历史文化历史研究报告泉州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关于泉州历史文化的研究报告。

一、泉州的历史沿革泉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时期,当时泉州是琅琊郡的一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泉州成为了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是当时一个繁华的城市。

二、泉州的历史遗迹泉州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包括福建土楼、开元寺、国际码头等。

其中福建土楼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被誉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开元寺是泉州最大的寺庙,始建于唐朝,是泉州佛教的中心。

国际码头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近代建筑,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泉州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重要枢纽。

三、泉州的文化传承泉州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包括语言、戏曲、音乐等。

泉州方言是福建方言的一个分支,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泉州的戏曲有闽南戏、闽南柳子戏等,是泉州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

泉州音乐则以泉州潮音为代表,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四、泉州的历史人物泉州有着众多的历史人物,其中最有名的是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倡导忠义之风,以其忠贞不屈的精神和文学才华被后人所称颂。

泉州还出产了许多其他杰出的历史人物,如宋代文学家陆游、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等。

五、泉州的文化节庆泉州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如元宵节、海神诞、开渔节等。

元宵节是泉州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泉州人民会举办花灯游行和元宵灯会等活动,庆祝节日的到来。

海神诞是泉州特有的庆祝活动,以海洋信仰为主题,表达人们对海洋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开渔节是泉州渔民们的传统节日,他们会举办渔船游行和渔火晚会等庆祝活动。

六、泉州的旅游资源泉州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闻名,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泉州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如清源山、华侨博物馆、金门等。

清源山是泉州的象征性景点,是泉州最大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大事件详述: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

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唐代中期,对外通商贸易不断扩大,来泉的外国使臣、商人和传教士日益增多,出现了“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洲人”的盛况。

当时,泉州与广州、扬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商港。

“泉绢”与青花瓷、铜铁品均远销海外,由于环城遍植刺桐树,逐以刺桐港闻名于世。

宋元佑二年(1087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推动刺桐港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到北宋后期,泉州的对外通商贸易已涉足31个国家和地区。

南宋时期,海舶一直称雄于海上,成为南宋政府海上交通要地和重要的经济补给来源。

据《诸蕃志》记载,泉州其时已与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往来,“涨海声中万国商”,使刺桐港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

蚶江渡、美山渡、文兴渡、东平渡是刺桐港重要组成部分。

为方便中外船舶出入蚶江,进出刺桐港,于附近的石湖金钗山筑建了六胜塔为“海上航标”,古渡遂成为世界航海史上唯一以石塔为航标之地。

元代,政府仍袭用南宋之法,在泉州设市舶司。

至元十八年(1281年)还特地作出规定:“商贾市舶物货,已经泉州抽分者,诸处贸易,止令输税,不再抽分”。

使泉州港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泉州也在此时取得“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

据《岛夷志略》载,泉州与海外通商贸易已涉足近百个国家与地区。

马可·波罗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冬,奉命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途经泉州时在其《行记》中写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这里)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丰富。

”马可波罗说其繁荣兴盛可与亚历山大港媲美!泉州的“剌桐缎”畅销于南洋、印度和欧洲。

迪云(德化)制造的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马可波罗还注意到泉州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世界三大宗教,均甚为流行。

在民间所见的大都是“偶像教徒”,这大概是指佛教而言。

这与泉州古称“泉南佛国”可谓不谋而合。

在经过温敢(永春)、迪云(德化)时,他说永春“制糖甚多”,除供应本地居民外,还运往汉八里(北京)“以充上供”、可见在那时,永春的制糖业是相当发达的,在德化,马可波罗注意到那里流行的方言,只有当地人才能理解,虽然写成文字就可看懂,但在外人看来则充满了神秘感。

50年后,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泉,他在游记中写道:“余见(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矣!”其时,泉州不仅是昌盛的通商巨埠,而且是一座繁华的国际都市,居住泉州城的居民,除中国人外,来自外国的商人、传教士、僧侣、游历家、王子、贵族和使节等达数万人。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义兵万户赛甫丁和阿迷里丁占据泉州,酿起兵乱,持续五年未息。

至正二十二年,西域人那兀又据泉叛乱,到至正二十六年才平息,前后达十年之久,泉州社会因此受到极大破坏,经济开始衰败。

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

泉州又复设市舶司,并加设“来元驿”。

此时,泉州农桑和手工业发达,盛产棉布和葛布,织染业称著一时。

陶瓷产品均为上品,冶炼技术精湛,造船技术高超,所产的糖、盐、茶叶、桂元等都是海外贸易的得利商品。

但由于官营的朝贡贸易须大量赏赐丝绸、铜币等,得不偿失,至成化六年(1470年)“四夷朝贡人数日增,岁造衣币赏赉不敷”,朝贡贸易维持不下去。

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置福州。

从此,泉州对外贸易一蹶不振。

清初,清朝政府面对郑成功的强大抗清力量,先实行“禁海”,以后又下令“迁界”,强迫海边居民分别内迁30--35里,致使泉州沿海居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良田荒芜,闾里空虚,经济全面衰败。

1662年,郑成功东复台,大批流离失所的沿海居民入台屯垦;施琅平台时,又有一批泉州人随军入台。

据统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存在的23年间,泉州沿海移居入台达20万人以上,对开发建设台湾起着重要作用。

至18世纪以后,当欧洲殖民主义称霸海上,中国被打开门户的时候,泉州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被厦门取代,泉州港昔日的辉煌已成为过去,沦为地区性的小港。

辛亥革命期间,泉州一批追求民主的文化人和爱国人士,先后参加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11月,清朝泉州知府逃走,晋江知县投降,交接政权,泉州宣告光复。

1949年8月31日,人民解放军29军87师同泉州团队在泉州城内胜利会师。

9月1日,泉州城正式宣告解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泉州在原有基础上重建港口。

1980年,泉州港务管理局成立;1983年1月1日,泉州港正式恢复对外籍船舶开放,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24个对外开放港口之一。

经过泉州港人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泉州港终于重新成为亿吨大港。

闽商精神:
“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歹看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