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课。《荷叶母亲》
《荷叶母亲》的说课稿

《荷叶母亲》的说课稿《荷叶母亲》的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本课的特点。
《荷叶母亲》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讲述了在各种状态下发生的与亲情有关的故事,表现出的都是一种浓浓的亲情。
《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文章借景写人,以花喻人,赞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
形式新颖,思路清晰,内容浅显易懂,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本文又是一首散文诗,朗读是学生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在朗读上多下功夫,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简单的诗歌创作及鉴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用自己的语言去歌颂母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重点】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意象或事物去写歌颂母爱的小诗。
二、说教法1.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散文诗的知识了解不是很多,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感情运用不准,有分析简单文章的能力,但不能做到自主学习。
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对美的`事物有自然地亲近感,加上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感受文学的魅力,逐步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的年龄尚小,阅历浅,在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2.教学方法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诵读教学法2、讨论法3、欣赏与体验。
三、说学法学法上我始终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1.圈点勾画法2.品读法3.合作探究法四、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新课母爱,是文学作品一个永恒的主题,自古至今吟咏母亲的作品如天上的星星繁多璀璨,今天我们将和散发着奇异光芒的一颗进行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去共同接受一次爱的洗礼!今天我们要再一次去感受《荷叶母亲》这篇课文。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教学5篇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教学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自然界中的生命》章节,详细内容为《荷叶母亲》一文。
该文以荷叶为喻,生动描绘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可贵和生命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描述自己母亲的一个关爱自己的场景,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
揭示课题:通过学生分享,导入本课《荷叶母亲》。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讲解生字词,分析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母爱的体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出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设计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荷叶母亲》2. 生字词:荷叶、母亲、保护、依靠等。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4. 母爱伟大:关爱、付出、无私、奉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表达对母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亲情的美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反思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反思篇1教学设想《荷叶母亲》是一篇歌颂母亲的散文诗,文美情真。
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冰心文字的典雅,母爱的纯洁,本课主要设置两个学习活动板块:一为朗读积累,一为品析鉴赏。
朗读积累板块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解决字词,走入文本。
品析鉴赏板块由课文集美、鉴赏语句,例句仿写等环节构成,旨在使学生把握行文线索,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学习品析课文的方法,从而深入文本,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主要作品。
(2)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验人间至深至爱的亲情,并能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清丽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赏析点评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学习活动一朗读积累一、导入新课由孟郊的《游子吟》引出母爱这种圣洁的情感,书写课题、作者。
二、介绍冰心强调“母爱、童真、自然”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
三、朗读感知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抄写难懂及难以理解的词语。
2. 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音及释义。
3. 学生根据词语的含义为不完整语段填空。
4. 师生合作朗读,感知文意。
教师做朗读指导,要求:语速不快不慢,语调柔和舒缓。
学习活动二品析鉴赏一、课文集美请学生找出直接描写红莲的段落并朗读,从中选句子,组合起来,加在八、九两段的前面,形成一篇先描写后抒情的微型美文。
二、探究美点自由朗读课文,从情感表达、修辞手法、炼字用词、写作手法等角度赏析自己欣赏的语句。
三、仿写训练例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仿写:母亲啊,你是_____,我是_____,______,除了你,________?四、推荐阅读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冰心《繁星》《春水》板书设计荷叶母亲冰心托物言志荷叶——母亲无畏遮蔽无私爱护红莲——我爱的赞歌《荷叶母亲》教学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散文诗的文体特点,以品析为主,以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为基础,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一、与学生互动不够。
《荷叶母亲》PPT课文课件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
1、第二、三自然段写莲,先平淡叙述,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
作者先平平淡淡地铺叙,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 中去认识,华瑞人祥,三莲并蒂展示了吉祥的征 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下文以花喻人作铺垫。
2、第四段中,为什么要写白莲?
对比 把红莲和白莲相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
語文
荷叶 母亲
冰心
-.
情境导入
一朵金色花,表达了孩子对母亲至真至纯的爱,一只小小 的纸船又寄托了一个游子对母亲多么深沉的思念?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习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荷叶母亲》。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2.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3.熟读背诵两首诗
姊妹( zǐ ) 菡萏( hàndàn) 徘徊(páihuái) 荫蔽( bì ) 欹斜( qī )
1. 听配乐范读。 2. 朗读指导。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3. 学生自由读、齐读。
要求带着问题朗读:找出“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 的变化?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看红莲
环境
心情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烦闷
雷声作了,雨 越下越大
不适意,徘徊
繁密的雨点, 肆意的下
不宁的心绪散 尽了,感动
的爱恋。
4、第4、5、7自然段,为什么要反复写雨势之大?
原因:
强调雨势之大,更能反衬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之情 是多么重要。
表达了:
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研读课文
1、第三节是诗人展开的联想,有何特点?有什么作 用? 这一想象新奇大胆,充分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 对母亲深情的爱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荷叶母亲》朗读+知识点梳理+课件+教案

《荷叶母亲》朗读+知识点梳理+课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荷叶母亲》,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学会从自然现象中感悟母爱的伟大。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朗读及解析。
2. 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解释。
3. 诗歌意境的感悟。
4. 母爱的主题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关键字词的理解、意境的感悟。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母爱的主题,学会从自然现象中感悟母爱。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解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理解诗歌意境。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母爱主题。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含诗歌原文、关键字词解释、意境图片等内容的课件。
2. 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
3. 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读录音。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荷叶的印象,分享对荷叶的记忆和情感。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荷叶母亲》,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如“荷叶”、“母亲”等,解释其含义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4. 感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中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5. 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母爱主题,鼓励学生从自然现象中感悟母爱的伟大。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表现:观察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投入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讨论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深度。
3.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的诗歌解析和感悟作业,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荷叶为主题,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家长参与诗歌朗诵活动,共同感悟母爱的伟大。
3. 引导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从自然现象中寻找和感悟母爱的存在。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2016秋人教版语文七上第4课《荷叶 母亲》word教案

4.散文诗两首•荷叶 母亲㈠走近作者冰心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笔名出自“洛阳亲友如想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心、自然是她作品的三大主要内容。
代表作《繁星•春水》。
㈡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母爱”的主题。
(提示:朗读诗歌就要学会“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恰当的停顿,抑扬顿挫地读。
) ㈢再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
2.品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说说文段中“荷叶”、“红莲”、“心中的雨点”比喻的意义。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二、课堂研讨展示 ㈠预习反馈1.小组中两人结对检查“读一读,写一写”,一个同学报读,一个同学听写,然后交换。
2.推荐代表朗读课文,结合录音范读进行评价,学会诗歌的朗读技巧。
3.小组交流思考题答案,注意认真倾听并做好补充笔记,推荐代表在全班集中展示小组交流成果。
㈡合作研讨1.“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这句中词语“勇敢慈怜”能改为“宽大碧绿”吗?为什么?2.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可谓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前文哪些内容为结尾作了充分的铺垫?㈢活动展示活动一:品读美文,仿写美句仿照“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的形式,也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首短诗,表达你对母亲的爱。
活动二:欣赏歌曲,共话母爱欣赏几首歌颂母爱的流行歌曲,然后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感悟,与同学们交流。
三、课内训练巩固1.这首散文诗为什么以“荷叶母亲”为题目?2.诗的2、3两段交代八九年前的往事的作用是()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借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恋。
C.写一段趣事,丰富文章的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教案(优秀4篇)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1、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课堂该解决的问题。
而所谓该解决的问题应该就是结合了学段特征与单元特征的体系知识。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的课文,作为初中的起始年级,应该在朗读上多下功夫。
朗读是我们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本设计重以朗读带动起整堂课的学习理解。
通过组织多次朗读(感读-思读-悟读),每次朗读都有具体要求,每次要求均各不相同,力求步步深入。
2、侧重于整体感知课文内涵,力求从文本走向能力、走向生活。
3、语文教育是情感教育,要想学生生情是件不容易的事。
教师要善于捕捉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并且不拘泥于课文本身,把目光投注于学生自身,让学生在感受母爱的阳光中懂得珍惜亲情,懂得感谢父母,懂得感恩父母。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畅文句,领会课文大意。
2、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细致深入地体味和感受亲情之爱,学会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学习重点】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感恩从感谢母亲开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1、预习作业(传统做法):(1)字词音义的标注;(3)查找文体“散文诗”材料;(4)初步熟悉课文,并参考有关资料作“旁注”。
2、下发背景材料《母爱是一部书》材料作业题:冰心的母亲让冰心感动,你的母亲让你感动了吗?把你母亲最让你感动的点滴写下来,当作献给你母亲的礼物吧!(设计意图:每一个人的母亲都是一部书,让学生在了解冰心母亲的同时盘点自己的母亲令己感动的点点滴滴,也为阅读冰心的其它作品作情感铺垫。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引读)1、导入师设问:会背《游子吟》这首诗吗?生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荷叶母亲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看红莲,当时环境,红莲,作者的心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环境
繁杂的 雨声浓 阴的天
雷声作 了雨愈 下愈大
大荷叶慢慢地 雨势并不减 倾侧了下来 退勇敢慈怜
(雨肆意地下着) 的荷叶上聚 了些水珠
红莲 开满 亭亭
(白莲已经凋谢)
左右攲斜
在大荷叶 的覆盖下
不摇动
心境 烦闷
不适意 不宁的心 深深地受
荷叶.母亲
冰心
作者简介
• 冰心(1900-1999),
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 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 代表作有:
散文集《寄小读者》 诗集《繁星》、《春水》 •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 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 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你会读吗?
这篇散文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荷 叶 护 莲 图
文题为《荷叶母亲》
文章题目是《荷叶.母亲》,试 结合全文说说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点明诗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 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表达了作者的心灵感受
另一首诗中相同意旨的一句: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
因为荷叶倾侧下来覆盖红莲,无畏的为红莲遮 蔽,正如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作者内心的温 柔被深深触动,感受母亲为自己的付出,意思 是自己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地帮助自己。
找出两首散文诗的相同点
共同特征就是诗人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 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对母爱的表 达用“金色花”“荷叶”等物象来体现。 这样,不仅更加生动具体,而且使情感 更具深层的意蕴和含义。
吐露心声
例子: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 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蔽天空下的荫蔽。
母亲啊,你是_____,我是_____, ______除了你,________。
母亲,你是_____,我是_____, _______除了你_______。
作业:
• 模仿课文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 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 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进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好 躲进你的怀里。”(《繁星》第159节)。
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主要是为了引出三蒂莲的初开, 作者把花与人映衬着写,为下文埋 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再由下 文的莲花联想到母爱。
阅读4——9段,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文中几次写到红莲?当时的环
境、作者的心情、红莲的情形各是 怎样?
并蒂 dì
莲蓬 lián péng
菡萏 hàn dàn 徘徊 pái huái
梗 gěng
攲斜 qī
遮蔽 zhē
荫蔽 yīn bì
词语解释
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 烦闷:心情不畅快。 亭亭:①形容高耸;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 适意:舒适。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 遮拦:遮挡,阻挡。 荫蔽:(树叶)遮蔽。 慈怜: 慈爱怜惜。
•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
3.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曲终见主 旨,总结宕开一笔,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自 然界的雨点是有形的,而“心中的雨点”涉及面 极广,内容纷繁。谁来荫蔽?这就把母爱推向高 潮。
“雨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用过慈怜的荷叶上面,聚 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受了感动。”作者 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 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而深受感动,这是为什么?
绪散尽
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 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2.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 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3. 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 作用?
2.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 难的人。母亲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时得 到安慰,在孤独时得到快乐,在失望中得到希 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