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饰论文.

彝族服饰论文.
彝族服饰论文.

关于云南东川红土地干彝族服饰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中国的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众多支系的民族。不同的彝族支系都有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干彝是生活在云南昆明东川红土地镇的一个彝族支系,干彝的传统服饰是众多彝族服饰中的一朵靓丽花朵,是彝族文化重要遗产之一。本文主要分析干彝的服饰,追寻传统干彝服饰的制作工艺,最终记录一整体干彝服饰的制作方法。

【关键词】东川干彝服饰分析制作

彝族的分支和多样化

彝族服饰历史悠久,早在公元二世纪就显现出彝族服饰文化特征,据彝族古藉书中记载,从“六祖”分支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分布的各个地域在保持原来服饰特色风格的基础上,大同小异,以地域提升了绚丽多姿的服饰精华。长期保持极其强烈的民族传统优秀服饰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彝族服饰文化代表体系。是绽放在民族花丛中的亮丽花朵。

彝族服饰不仅是体现了审美特征,而且还体现了地域特征,土司、贵族与贫民的等级制度的特点,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以及习俗等多方面的传统观念,代表着彝族人民在文化结构深层的智慧内涵。彝族居住地域广阔,随着历史岁月的不断进化,以两个支头形成了其文化自身的地域差异和众多支系,彝族服饰代表地域款式不下百种,其中滇中滇南以楚雄为代表的大支头、二支头和四川大小凉山为代表的三支头、四支头服饰最具有代表性;滇东北一代、贵州、广西、北京彝族为代表无、五支头、六支头分支的支系。虽然语言文字保持完好,但不少分支系服饰与其他民族逐渐同化,滇东北,昆明东川区落音山彝族发祥地之一的彝族女装是完整的保持了原貌特征的款式之一。东川区太阳神鼓队参加全国鼓舞大赛中夺得最高山花奖,其中这款彝族服饰就是一大亮点。民族服饰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了解这一符号,就是了解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了解该民族的生存方式和历史文化。以下论述就以东川彝族服饰为例,通过对服饰的详细分析,了解这一彝族支系的文化传承。

东川红土地干彝民族服饰分析

东川红土地干彝民族服饰包括:帽饰、上衣、腰带、外褂、裙子、鞋。这套服饰由昆明东川区红土地镇蚂蟥箐村…的苏文花制作,年龄有五十多,擅长绣平绣、十字绣,戳纱绣,曾在红土地镇举办的绣花比赛中两次拿一等奖。

上衣包括裁剪、刺绣分为十字绣

和平绣、缝制;腰带包括裁布、颜色、

缝制;外褂包括裁布、刺绣、颜色、

缝制;裙子包括裁白色棉布,黑色棉

布,白色粗纱布,裙坠、刺绣、缝制;

鞋包括准备材料,煮浆糊,画鞋样,

画平绣图案,上鞋。

一、帽饰

帽饰包括帽心和帽花,以及一些装

帽心是用一块长90厘米,宽6厘米,

高8 厘米,长条形状海绵,再裁一块

长93厘米,宽30厘米的碎花布把海绵

包裹起来做成的。海绵外面包裹用料是

舒适、柔软质地的布料,如棉布,丝等

等。戴在头上很舒适。

帽花是用一块长30厘米,宽9厘米

的长条白色粗纱布,绣上十字绣,绣好

图(2)用一块同等大小的布,材料质地不限,

衬在十字绣的背面,用以遮住绣花反面的针脚。衬底后帽花看起来更有层次感,

也扎实得多。

帽花上的刺绣以十字绣为主,刺绣的面积足以遮盖住整个帽心。帽花的图案

主要有太阳花,在干彝文化中帽子象征着太阳,帽花中间一排红色系的十字形花

就是太阳花,上下边缘蓝绿色的三角形适合纹样是绿叶,在彝族的帽饰中不是所

有帽子都绣太阳花。绣太阳花象征光明、永恒、生机、繁盛、希望和温暖。

帽花刺绣使用的颜色以红色为主,蓝绿为辅。太阳花的花瓣和花心的颜色是

红色系颜色,以深红、大红、枚红色、粉红色相搭配,中间的红色象征着森林中

的房屋。彝族人认为红色象征勇敢和热情吉祥,边缘三角形叶子用绿色和蓝绿色

搭配,绿色代表叶子,代表大树森林。

装饰是在绣好的帽花下面的坠子,坠子是用珠子、铃铛串成长十厘米的串珠,

长度和十字绣长条的宽度一样,珠子颜色有金色、红色、粉红色、绿色、蓝色,

有规律的排出花样。这种坠饰在市场上可以买到,只需把坠子缝到十字绣帽花下

方。每根坠饰最下面都拴有小铃铛,走路就回响,代表生机勃勃,缝好的十字绣

帽花两侧还需两条细花边,这种花边是机器绣的,不是手工的,在市场上可以买到,一边一根,长度各为15厘米,颜色、款式选择与十字绣颜色搭配,缝在十字绣的两侧边沿,功能是打结,再把十字绣帽花拴在海绵帽心外面。

二、上衣

上衣的裁剪方法同大金衣服一样,大

小可根据人的胖瘦来定,成衣一般高65

厘米,腰宽50厘米,袖到领的长度为69

厘米,袖宽17厘米。上衣的布料颜色可

选用黑色或蓝色布料。

最特别的是领子周围要另外裁剪一

圈坎肩,不和上衣一起,裁两块长40厘

米左右长,宽8厘米左右的长条形状,一图(3)

块为面,一块为里合在一起缝制,缝制好又把砍肩缝在领子上。坎肩的长度和宽也可根据衣服领口来定。

如图:

裁剪缝制好上衣后,将领口的缝份向内折起一折,包一层绿色或其他的颜色的布缝在领口,再把另外的坎肩缝上去。

上衣上的刺绣是服装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两种绣法,平绣和十字绣。分为四种类型的花。上衣的边部分都有三层绣花,中间部分为平绣,两边围着平绣的外层是十字绣。

上衣(肩、袖口、衣尾)以平绣为主,肩上绣的分为两层,肩中间用三种到四种毛线颜色绣,绣法是为简单的辫子绣;袖口和衣尾及衣尾两侧绣法同肩上一样,不用四种颜色隔开,平绣是先画图案在绣,整件衣服的平绣都是以花的图案加叶子和树干,有连串性。

平绣使用的颜色有大红、深红、粉红色、玫红色、橙色、蓝色、绿色,以红色为主,叶子为绿色;图案为红花绿叶,以生活中的一般花卉为图案有的图案改为简单花瓣合在一起。

领子口的平绣(图4)为倒三角,整齐的排列成一条,有五种颜色,一个颜色绣五个双面倒三角,下五个又换另一个颜色,五个颜色绣完重复,上衣口平绣倒

三角部位是直接绣上去的。其他刺绣的地方都

是要另裁布绣,绣好之后再缝上去,颜色:大

红、橙色、粉红色,玫红色,绿色。

平绣的周围用十字绣包围,衣领采用的十

字绣,花样是统统群花,中间由两个倒三角合

在一起,外面由六个对称花瓣围绕组成,叶子由对称三角形组成。颜色搭配可以和帽子差不多,以红色系为主,蓝绿色为辅。

图(4)

袖口采用的十字绣有两种,袖口边缘的十

字绣也是统统群花,和衣领不同的是花心,花

心是棱形,外面也是六个花瓣,花瓣的正下方

中间多个小三角(四针十字绣),叶子内容改

变。袖子靠肘的十字绣名叫陀螺花,四个心形

组合成一个圆形状,叶子内容改变。十字绣的

绣法同帽花一样。(如图5) 图(5)衣摆的外层和内层十字绣同袖口一样,颜色搭配以红色为主,同帽子一样,有深红、大红、枚红色、粉红色、蓝绿相搭配。

上衣的刺绣是另准备布料进行刺绣,刺绣完成后再与上衣缝合一起。因此,首先是准备裁绣布料,平绣的布料质地跟衣服一样,如果上衣选用的布料为蓝色,平绣的布颜通常选用黑色,不能和上衣颜色一样,这样才有对比。平绣布料的宽度为7厘米左右,长度根据衣服的需要而定。十字绣布选用粗纱布,可以用白色或黑色,宽为4厘米左右,长度同意根据衣服的需要而定。绣好的十字绣和平绣再缝在衣服的各部位上。

上衣除了绣花还有其他装饰。袖口的边缘用红,黑,白(可用其他颜色)三色布重叠三小层,露出0.5厘米,一层压一层整齐排列,再把平绣,十字绣长条压上缝合,在沿着肩上的最外层,还要缝制一层坠饰,同帽子上一样。

三、腰带

腰带和帽花一样,用长条布料做成,布长为135厘米,宽9厘米,布料为粗纱布,绣花是十字绣统统群花,上面可绣二十朵花,绣完后用0.5厘米宽的小辫子沿带子的边缘平整缝上做装饰,用多种颜色的毛线排齐在腰带的一头,毛线的作用是装饰和系在腰上的时候打结,腰带就不容易掉,在缝的时候用小辫子压上,毛线放在纱布和小辫子中间。其他的绣法和缝制和帽花一样。

四、外褂

外褂的裁剪很简单,就用一块长126厘米,宽60厘米左右长方形的白色粗纱布,对折,在把对折的其中一面从63厘米处的中间裁丢宽为13厘米的一块就完成了外褂的刺绣为十字绣。沿裁片的每个边缘绣宽6厘米的十字绣,统统群花;外褂的背后绣一个长方形,高26厘米,宽20厘米左右,长方形中间绣两排太阳花,太阳花的外围绣统统群花,长方形下面绣两排统统群花一直接到褂子边缘的

外褂采用的颜色:布为白色,绣花颜色

同衣领、上衣一样。

外褂的缝制也很简单,跟上衣不同,因

为绣花是直接绣在衣服的裁片上,因此不再

需要把绣花缝制上去,只需把边缘没有绣花

的缝头整齐的叠进里层,在褂里衬一层布遮

住针脚就可以了。在把褂尾的两侧(腋窝下

面),从下到上缝合30厘米左右,外褂就完

成了。

图(6)

裙子是整个服装中工序最复杂的部分,

裙子分好几层,靠腰部用的白色棉为一层,

布长70厘米,宽120厘米左右,里层宽为

60厘米。

中间是一层黑色棉布,长120厘米,高

16厘米,再用另外的黑色棉布长为125厘

米,高7厘米,绣平绣,绣法和上衣一样。

一块长120厘米的白色粗纱布绣十字绣,白

色粗纱布上绣十字绣,十字绣花分为四层,

从上到下数,第一层和第三层一样绣太阳花,图(7)

绣花图案方法同帽子一样,第二层绣的十字绣叫孔雀花,图案上是两个孔雀尾巴

左右对称在一起成一朵花,第四层绣的方块形状的花,可以叫六边形,这种花代

表猫的眼睛。

裙摆是一层长30厘米的布条坠饰,坠饰选红黄蓝黑绿粉红色玫红色深

红棕色,各种颜色的布料,裁成长30厘米,宽8厘米的八种颜色的长布条,总的

群追有279条,随意排满,手工缝制成裙坠。

裙坠,有八个颜色,每个颜色分别缝制,缝制方法是把宽为8 厘米的部分从

两头往里对称折合四层,为2厘米宽,缝合即可。然后依次一个颜色一条,重复

排列,缝制在裙摆,布条坠饰与裙边缝成45度角往里倾斜,成45度角看上去有

坠感,整齐有顺序,长条布与长条布的间隔为0.3或0.5厘米,裙摆缝制排满。

把绣好平绣的黑色长条布和绣花十字秀的长条布缝在裙子的中间层,平绣缝在最

上层,依次顺序往下缝第二层十字绣的太阳花,第三层十字绣孔雀花,第四层十

字绣太阳花,第五层十字绣方块形状的花,第六层最下层接裙坠出缝一条辫子。

六、鞋

鞋上整套服装中最难做的部分。

第一是打布壳。先选用一些碎布,不一定要全部

一样大。然后是煮浆糊,用面粉加水煮,在煮的时候

要边搅边加面粉,多加水,浆糊不能太稠。浆糊用以

把碎布粘在木板上一层压一层,每层需弄平整,至少

三层。粘好的布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晒干后把布整块

的从木板上取下来。图(8)

第二是绣制鞋面。先画鞋样,把两只鞋样剪下来,在鞋样的正面粘上一层底布,通常这层布的颜色是黄色,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而粘。待干后就可以在黄色布上画平绣的图案,进行绣制了。鞋上绣花的图案可以和衣服一样。鞋头的绣花要大一点,这样更适合鞋的外形,绣花颜色是以红色为主,绣好的鞋样背面蒙上一层白色或其他颜色的布,遮住线头,让鞋子更美观。鞋样的两面在用缝纫机压上数圈线,使绣花更结实的贴在布上,使绣花结实平整,绣好的花线不容易断。压好后在鞋口蒙上一层黑色或绿色色布,这叫圆口。圆口外面余约为0.5厘米,里面的距离约为1.5厘米,这个步骤还连上鞋带一起圆圆完后把鞋尾缝合。

鞋面绣好了就上鞋底。准备塑料鞋底,市场上就可以买到,颜色是白色或米色。把鞋样沿着塑料鞋底的边对准,鞋样的边缘往内折约为0.5厘米用麻线缝合。最后缝纽扣,以固定鞋在脚上。

总结

东川干彝族这套衣服的装饰功能比较强,颜色鲜艳,实用功能不强,彝族人民平时很少穿,穿的是简单的便装,只在过节过年时穿戴,从民族民间艺术看,可以说是一件艺术品,它凝聚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记录着历史,希望更多人看到了解少数民族服饰,使民族服饰一直传承下去。通过制作和分析,让我了解彝族服饰的审美特征,更是深刻的体会到彝族人民文化结构深层的智慧内涵,写文章是在传习馆上刺绣课时,陈江晓老师给了我很大的指引和鼓励,让我有写这篇文章的冲动,自己也非常喜欢民族服饰, 这套衣服颜色鲜亮是最大的亮点,从08年7月份就开始写,这套衣服没有文字记载,写之前问过当地一些彝族,通过他们口述了解整套衣服的制作,从最原始做衣服的方法问起,还有每个图案花样代表的意义,随时间的变化,后代人有很多不了解,在写的时候还要用尺子量没块布、花样等的长度,比较麻烦,我自己也做了一套民族服饰,在样式上不同,这套衣服花很长时间才做好,在做的过程中有好多是请教当地的少数民族,从裁布、画花样、绣

花还是要很多步骤,样式上我自己改变设计一些,有衣服、裤子、鞋,把裙子改为裤子;在研究过程中还问了我爸了解文化背景意义,学到了不少知识,也感觉到了彝族人民的善良、淳朴、温情,很容易跟他们聊,每问一个问题他们都是不厌其烦的讲解,感动的是穿戴整套衣服时,服饰的作者细心的帮我穿戴,每一个细节都很认真,美丽的服饰体现出人物美和心灵美的结合,体现出东川彝族人民的审美特征,颜色搭配的热情奔放,最终也学会做少数民族衣服。

注释:

(1)口述作者苏文花,文中第二部分花样代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哓萍《民间布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2] 李友友张静娟《刺绣之旅》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年3月第1版

[3]木村孝《布花制作》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4]本书编译组《自制配饰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5]张满举《布艺堆绣画制作技法》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4年6月第1版

[6]吴兴禄《多彩的红土乡情》

致谢

经过少数民族口述、说明,感谢东川少数彝族的帮助和指导,感谢缪远洋、陈江晓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彝族服饰论文.

关于云南东川红土地干彝族服饰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中国的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众多支系的民族。不同的彝族支系都有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干彝是生活在云南昆明东川红土地镇的一个彝族支系,干彝的传统服饰是众多彝族服饰中的一朵靓丽花朵,是彝族文化重要遗产之一。本文主要分析干彝的服饰,追寻传统干彝服饰的制作工艺,最终记录一整体干彝服饰的制作方法。 【关键词】东川干彝服饰分析制作 彝族的分支和多样化 彝族服饰历史悠久,早在公元二世纪就显现出彝族服饰文化特征,据彝族古藉书中记载,从“六祖”分支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分布的各个地域在保持原来服饰特色风格的基础上,大同小异,以地域提升了绚丽多姿的服饰精华。长期保持极其强烈的民族传统优秀服饰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彝族服饰文化代表体系。是绽放在民族花丛中的亮丽花朵。 彝族服饰不仅是体现了审美特征,而且还体现了地域特征,土司、贵族与贫民的等级制度的特点,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以及习俗等多方面的传统观念,代表着彝族人民在文化结构深层的智慧内涵。彝族居住地域广阔,随着历史岁月的不断进化,以两个支头形成了其文化自身的地域差异和众多支系,彝族服饰代表地域款式不下百种,其中滇中滇南以楚雄为代表的大支头、二支头和四川大小凉山为代表的三支头、四支头服饰最具有代表性;滇东北一代、贵州、广西、北京彝族为代表无、五支头、六支头分支的支系。虽然语言文字保持完好,但不少分支系服饰与其他民族逐渐同化,滇东北,昆明东川区落音山彝族发祥地之一的彝族女装是完整的保持了原貌特征的款式之一。东川区太阳神鼓队参加全国鼓舞大赛中夺得最高山花奖,其中这款彝族服饰就是一大亮点。民族服饰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了解这一符号,就是了解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了解该民族的生存方式和历史文化。以下论述就以东川彝族服饰为例,通过对服饰的详细分析,了解这一彝族支系的文化传承。 东川红土地干彝民族服饰分析 东川红土地干彝民族服饰包括:帽饰、上衣、腰带、外褂、裙子、鞋。这套服饰由昆明东川区红土地镇蚂蟥箐村…的苏文花制作,年龄有五十多,擅长绣平绣、十字绣,戳纱绣,曾在红土地镇举办的绣花比赛中两次拿一等奖。

彝族服饰的色彩

彝族服饰的色彩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必定会积淀下来一些极具传统色彩的风俗习惯,也必定会保留下来一些极具民族魅力的文化表象。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是在漫长的民族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是民族感情认同最直观的表现。一个民族审美心理表达形式可以表现在民族文化系统中的方方面面,而服饰作为人类的贴身之物,是民族审美心理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民族服饰色彩的形成和传达,在很大程度上,受独特的民族意识的渗透和民族习俗的影响 一、彝族服饰色彩的审美渊源 彝族服饰的色调搭配五彩斑斓,以红、黄、黑为基础,以红、黄、黑、白、青为主色调。这与彝族古代“五色观”的色彩观念密切相关。在《吐鲁立咪》、《哎哺舍额》等古籍中认为:清青之气产生天。浊红之气产生地,天白地黑生成了宇宙。这样以青、红、皂、白来分天地。在《彝族源流》、《异文丛刻》等古籍中,有以五色配五方、五色配五行的观念。认为: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东方育龙、木,南方赤龙、火,西方白龙、金.北方黑龙、水,中央黄龙、土。彝族古代还有五色族称。尼、能部族即以青、红为族称,尼部即青夷,能部即红夷;慕、饵部族以白、黑为族称,“慕吐洱那”即天白地黑,慕部即白夷,饵部即黑夷;有尚黄部族“署舍乌够左”即“鸡冠黄人”部夷人。《物始纪略》中专门有《羊头青人根》、《鸡冠黄人根》、《猪毛黑人根》、《九掐脸白人》、《尼能清红九只脚》等篇章。 这些与彝族古代许多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观念相关联,反映了天文、历算、宗教、哲学、社会民俗等等方面的深层内涵。由于居住地域不同,“慕吐饵那”即“白天黑地”之白天,在高原地区变成了蓝天,相应就成了蓝天黑地。反映到服饰上就增加了蓝色色调。但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以五色为基调。探究其本来的内蕴,白或蓝代表天,黑代表地,红代表火,黄代表人,青代表绿草森林。 二、彝族服饰的色彩审美 总的来说“黑、红、青、黄,白”构成了彝族服饰中的主要色彩。其中首服多黑底,装饰配色大量使用红、黄、蓝、白等色,其中以红色为主。彝族首服大多选用黑、青色布料为基色,装饰的镶嵌色布和刺绣花边、图案,多选用红、黄、蓝等颜色。除了绿色之外,很少用别的过渡性中间色,但经过精心调配,色调鲜艳而且和谐,具有别具一格的美感。gggg1、五彩斑斓的配色技法 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风格特点,它是形式特征所产生的特定心理效应。影响色彩风格的因素很多,如色彩的明度、纯度、形状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由色彩之间复杂的对比关系构成。在整体的彝族服饰中,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就尤为突出和丰富。包豪斯学派的著名艺术教育家伊顿就总结了色彩的七种对比要素,即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纯度对比、面积对比、继续对比。而彝族首服,可谓是将色彩的明暗对比和色相对比运用的尤为出色。明暗对比的效果,侧重在色阶的层次感上,明暗反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色彩的明快与否。彝族首服中较少使用灰层次的颜色,以明度较低的黑色蓝色为底配上纯度较高的黄色、红色,形成的对比效果较为强烈;或是以暗色为底,装饰闪亮的银饰,看上去黑白分明,格外声势夺人。在色相对比中也是选用对比跨度大的颜色进行搭配,几乎是以红、黄、蓝等反差较大的对比色为主,高纯度的色彩占较大比例,在色彩配置上呈现出“跳跃性”,加之色彩形态上经常出现形与形之间的分割、交错、重叠,服饰色彩呈现出引人注目,具有刺激性的视觉效果。在众多彝族聚居地中,以云南彝族的首服配色,最为强烈而大胆,充满了色彩的张力。 2、黑白关系的巧妙运用 由于黑与白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们在色彩关系中的特殊作用,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色彩因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在金沙江边的小凉山地区,彝族男女服饰风格古朴。男子一般都在额顶留一块三寸见方的头发,彝民称之为“子尔”,把它视为能主凶吉祸福的天神所在。他们还用三四米长的黑布缠头,并将头帕的一端卷成姆指粗细的长椎形,男子还在左耳戴耳珠,他们一般上身穿黑色窄袖、镶有花边的右衽短布褂,下身着宽大多褶、颇似裙子的长裤,外面再披一件下端饰有长穗流苏的披毡,是用黑以羊毛织成的。 凉山区的彝族妇女服饰,颇为典雅。以中青年女子为例,她们头盖一块绣花的方布帕,并将头帕的前端叠成瓦式,遮于前额再用毛线和发辫缠压住。双耳一般都戴有银质耳环、耳坠,领口是以一块银排花。她们身穿绣花右襟上衣,既宽又短,仅及腹部。下身则用黑、黄、蓝、白诸种色布环绕拼接成百褶裙,裙长及地,修长优美,走起路来更是左右摇曳,婀娜多姿。 彝族服饰色彩是五色为基调,其五色内涵非别为白或蓝代表天,红代表火,黄代表人,黑代地,青代表绿色森林。这五种色彩构成彝族服饰主要色彩,其中首服多为黑色,青色布料为基色,装饰所用的镶嵌色布和刺绣花边,图案多用红、黄、蓝色彩。除绿色以外,很少

使用中间的过渡色彩,但经过精心安排后,色彩艳丽且和谐统一,兼有别具一格的美感。 彝族传统服饰富有巨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历史上对彝族人民的繁衍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今后还会以自己独特的名族传统,在中国服饰的百花园中显示自己永恒的美丽。

浅析云南花腰彝族服饰刺绣纹样及针法特征

云南花腰彝族服饰中刺绣纹样和针法研究 ——以云南石屏县哨冲镇雨能后村为例 许毓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摘要:花腰彝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它因浓艳多彩的花腰服饰而得名,每一套花腰彝族服饰的刺绣工艺都异常细致精美,纹样极其丰富。然而现代生活却悄无声息地将这一民族服饰消融于工业化中,这愈是凸显记录和传承的重要性。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以哨冲镇雨能后村为考察地,雨能后村民风淳朴,刺绣技艺得以完好传承。文章从花腰彝族服饰的图案纹样和刺绣针法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从花腰彝族服饰的刺绣纹样中探寻其民族的文化内涵,其次再对刺绣针法进行研究,刺绣技艺的传承最为重要。研究发现花腰彝族服饰刺绣纹样多以花卉类题材为主,而且每一种纹样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和象征,刺绣针法则以平针绣为主,织网绣最具特色。 关键词:花腰彝族;图案纹样;刺绣针法 0引言 云南省石屏县是花腰彝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彝族人占全县总人口一半以上。石屏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1]花腰彝族大多分布在石屏县龙朋、龙武和哨冲三个镇,还有小部分布在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共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雨能后”是用彝语同音直译而来的,“雨”代表水,“能”在以前叫“怒”是翠绿之意,“雨能后”连起来就是“一塘碧绿的水”的意思,这是因为村子里历来有一潭清澈的水被族人们视为神水,传说水里还有一条神龙保佑着全村每年都能风调雨顺,村民们每年都会在此举行祭龙仪式(图1)。雨能后全村93户人家都是花腰彝族,共378人。村子里的民族氛围比较浓厚,大人和小孩穿着民族日常装,平日里都用彝语相互交流,闲暇时间妇女们会聚在一起边绣花边说家常,或是男女老少一同载歌载舞,生活多姿多彩。独具代表性的花腰服饰只有在过节、过年或参加喜宴时才舍得穿戴。花腰彝族服饰的图案纹样和刺绣技艺独 1

幼儿园小班教案《彝族文化》

幼儿园小班教案《彝族文化》 小班教案《彝族文化》适用于小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综合发展钻、爬、跨跳、平衡、纵跳的能力,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的由来,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彝族文化》教案吧。 活动目标 1.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火把节的由来。 2.综合发展幼儿钻、爬、跨跳、平衡、纵跳的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布置活动场地:低矮灌木林,几座独木桥,竹排,害虫阵(将纸折的害虫挂在绳子上)。 2.请三名大班幼儿扮演彝族娃娃。 活动过程 一、教师扮演彝族姑娘,邀请幼儿到彝乡过火把节 1.师:我是某某村的彝族姑娘,今天邀请小朋友到我们彝乡去做客。 2.带领幼儿做开汽车状,走进布置好的场景中,边走边做准备活动。 3.对话交流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 师:今天请大家来做客是因为我们彝族人民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到了。小朋友参加过火把节吗?彝族人民是怎样过火把节的?彝族人为什么要过火把 节?(幼儿先自由讨论,教师再讲述故事,让幼儿知道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是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节日期间要举行庆祝战胜凶神、消灭害虫的活动。) 二、幼儿参加火把节庆祝活动 1.彝族姑娘介绍游戏名称,讲解玩法,并请三名彝族娃娃分别示范游戏的基本动作: (1)过低矮灌木丛:钻爬;(2)过独木桥:走平衡木,练习平衡;(3)跳竹排:练习单双脚跳。 2.幼儿自由选择活动项目,与彝族娃娃共同庆祝火把节。彝族姑娘分别参与、观察、指导各组的活动。 3.捕捉害虫:请幼儿帮彝族人民捕捉害虫。(练习纵跳) 4.彝族姑娘与幼儿一起点燃火把,烧死害虫。(提醒幼儿平时不能玩火) 5.在彝族姑娘的带领下,幼儿围成圆圈,在彝族音乐的伴奏下,跳彝族舞蹈庆祝胜利,庆祝丰收。 附:火把节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不满人间比天上好,就派了个凶神到人间来危害人类。老百姓齐心协力杀死了凶神。玉皇大帝一怒之下,撒下天虫千千万万,想吃绝庄稼,饿死人类。彝族人聚集在各个山头上,决定举火把,烧天虫。于是,男女老幼人人手举火把,三天三夜在田间绕行,火把不歇,火种不灭,烧死了成千

凉山彝族服装

凉山彝族服装 气候特征 凉山州内各地都明显呈现出立体气候。总的说来,凉山州区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均气温16℃~17℃。 因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气候的垂直、水平差异很明显,往往山头白雪皑皑,山下绿草茵茵,可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以大小相岭和黄茅埂为界,具有着南干北湿、东润西燥、低热高凉的特点。日照量自北向南递增,北部山地年日照时数约在1600~1800小时,而中南部达到2400~2600小时。与我国同纬度及其邻近地区相比,这是湘、赣、浙南、闽北等地区全年日照时数的1.2~1.5倍;是黔西地区的1.6~2.1倍;是四川盆地的 1.6~ 2.8倍。在我国北纬30o以南地区,除西藏和云南元谋之外,这里的日照时数是最多的。

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彝族传统服饰。用羊毛编织或编制成,有较好的保温避水性能。无领无袖,象一口钟,下端缀长穗,长到膝下,颜色多为黑色。彝族男女老少都爱穿,终年不离身。夜间用它作被盖,不论在家居住,还是野外宿营,均可席地而铺,裹着睡觉。 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 . 3 3 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传统的衣料以毛、麻为主,喜用黑、红、黄色相配搭。常以挑、绣、镶、染等多种工艺技法制成头镰、羊角、涡形等传统图案。大小凉山,山川险阻,过去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很少,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传统风格。 为适应高山地区的生活环境,彝族服饰的样式都比较宽松、肥大,以便于山路的行走,如披风、百褶裙、宽脚裤等。凉山型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 1、绑腿设计(温度与湿度的调节) 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但彝族服装款式大都宽松,为了御寒保暖,皆喜扎绑腿。绑腿一般用色条布缠绕,甚或还有刺绣图案,极富装饰味道,既美观又实用。山林之路棘草丛生,山野之中,湿度相对大。毒草孽发,很多地区彝族无论穿裙还是穿裤,皆喜扎绑腿,既防棘荆,又防毒虫,夏天防蚊虫叮咬。 2、擦尔瓦(温度、湿度、气流、辐射的调节) 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山区的彝族,昼夜温差大、晴雨无常的自然环境,一般都会在衣服外面加披毛皮坎肩或披毡。羊皮经简单鞣制,毛柔皮硬,冷时毛向内,

中国彝族服饰

中国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在阶级社会,表示社会存在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也有所反映。由于彝族在历史上宗族观念深、支系多,所处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生产经济类型各有差异,以及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彝族服饰在其质地、款式、饰品、纹样等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待征:一方面强烈地反映着自己的传统特点,同时也反映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O% a" e( I& Y; ]6 f 这里展示的彝族服装根据各地服饰的特点,并参照被称为"社会化石"的语言分布状况,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等六个类型,类型下面又分为若干种样式,以便大家对彝族服饰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大凉山、小凉山是彝族重要聚居区之一,这一地区由于在1954年民主改革以前,长期处于奴隶制度阶段,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因此凉山型服饰保留其固有文化传统比较多,故在彝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 乌蒙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彝族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乌蒙山型服饰集中地表现了这一地区既保持了固有的民族传统,又反映了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后所发生的明显变化。 红河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红河型服饰呈现了纷繁多彩的多种款式并存的局面。一般来说,边远山区较封闭,传统服饰特点较浓;其他地区因民族之间交往较多,服饰与汉装较接近。- k. a& E. O4 v8 N! L, w 滇东南型服饰以其明显的支系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特色。) F, L& e1 a) g; Q5 z( r: F 滇西地区曾是古代南诏国的发祥地,妇女盛装尚有南诏王室贵族服饰华美艳丽的遗风。( h/ n# R/ l3 i" F 楚雄型服饰分布区与其他彝族地区相比,是彝族支系最多最集中之地,也是保留彝族传统文化较多的地区之一。近百年来,虽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彝族服饰变化较大,右襟短衣和长裤已成为本型服饰当今的基本款式,但披羊皮、衣火草布、着贯头衣等古老习俗,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至今。: {8 M; i9 l. u: @7 D8 f' J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以来,一些文物和文献记载的彝族先民披羊皮、披毡、着贯头衣、着拖尾服、妇女穿裙,男子头饰"兹体"(英雄结)等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区保留和流行,充分反映了彝族服饰强烈的传承性。8 G3 S T" c A5 O4 S7 }2 F# b+ E; [ 1963年发现的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霍氏墓壁画(公元386-394年)所绘头饰"兹体"、披披毡、跣足的部曲形象,与今日四川大小凉山彝族男装颇为相似,足见彝族服饰历史之久远。 披羊皮习俗,在唐(公元618-907年)樊绰的《蛮书》等文献多有记载,而如今在彝族地区仍在流行。云南南涧彝族中的新娘不论经济条件如何充裕,结婚时必披羊皮,充分反映了传统习俗和观念彝族人民中影响之深远。$ p2 o t' r6 ^# ^" G 贯头衣是人类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古老款式。据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以来多种史志记载,彝族早期妇女上穿贯头衣、下着裙,"衣无开襟,服之自首笼下","女衣不开领,缘中一孔,从头而下之"。此种服装在云南的楚雄、禄劝、红河、广西的那坡等地彝族中现在仍可见到。至于妇女穿裙在凉山彝族中普遍存在,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则已改裙为裤或处于裙裤同穿的过渡形态。 当今流行于滇西、楚雄、滇东南等地的前短后长之"拖尾服",可能即《后汉书》所载哀牢夷"衣皆著尾"的一种遗风。而楚雄等地的"火草布"更反映着人类早期采集经济特色。6 N# J+ b8 u* f2 E 在装饰纹样上,凉山、乌蒙山等地以涡旋纹几何图案为主,风格古朴、粗犷。其他地区以写实性动植物纹样居多,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内容以火纹、虎纹、羊角纹、八卦图案最富代

彝族文化介绍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金成外国语小学第六届民族文化节406班的彝族分会场,我是你们的讲解员王心怡,我将会带大家一起走进彝族的文化世界。 我们将从彝族概况、居住环境、饮食、服饰、文化艺术、风俗六个方面对彝族进行逐一介绍,相信在听完之后你会爱上这个智慧的民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彝族在中国有将近871万人。 ?彝族的房子非常有特色,他们特有的民居建筑是土掌房。土掌房大多依山而建,建于斜坡上,用土坯砌成,房顶平台可以作为晒场使用。彝族的“土掌房”大部分都是平房,不过也有建成两层甚至三层的。 ?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他们最有特色的主食为荞麦粑粑。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他们喜欢把肉切成拳头大小煮来吃,他们叫这为“砣砣肉”,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过节及招待贵客的招牌菜。 ?彝族常以酒招待客人,彝族谚语说“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说明他们对酒的重视。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桶酒、水酒等。 ?彝族服饰是彝族的缩影和百科全书,彝族服饰以厚重、朴实、艳丽、多彩而著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单一民族的服饰种类能超 过彝族,彝族服饰,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彝族服饰,各地不 尽相同。大体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为六大类。彝族服饰的款式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的区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等。彝族男女老幼都会身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擦尔瓦”形状像披风,多为深蓝色。

?彝族人很重视头部,头部都戴头帕以示对老人的尊重。女子大都是用青布头帕或者绣花头帕层叠,辫子盘在头帕上面,再用一些饰品固定,层次丰富而又俏皮美丽。成年男子的头顶用黑色布条缠绕,做成帽子,帽子上都有一只高高扬起的角,显得英气十足,这个角被称做“英雄角”。据说“英雄角“这个名字还是周恩来总理给取的呢。 ?刚才我们有讲彝族服饰按区域分为6种不同类型,现在我们一一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凉山彝族男女的服饰都为右衽大襟衣,下面穿长裤。佩饰“图塔”最有特色,“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chēqú)片。一般女子穿百褶长裙,长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美若山中的仙子。 ?乌蒙山彝族男女大都穿青色或蓝色衣服,最特别的就是腰间系白色腰带,穿的都是绣花鹰头鞋。 ?红河彝族男子服饰大多是对襟、短衣、长裤。而女子的服饰款式却非常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还套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也琳琅满目,尤其喜欢以银泡、绒线做花当装饰。图案以自然纹和几何纹为主。 ?滇东南地区彝族女装款式为右襟或对襟上衣、长裤,个别地区穿裙子。以白、蓝、黑为底色,以动植物花纹图案和几何图案装饰。昆明地区的部分彝族青年妇女,头戴“鸡冠帽”,形状像鸡冠,都用大大小小各种银泡镶绣而成,做工精细;老年妇女一般挽发髻[jì]。 ?滇西地区彝族妇女大多穿前短后长的右大襟衣,下面穿长裤,系围腰,套坎肩。男子身穿右大襟长衫、羊皮坎肩、宽裤脚、头包青帕。 ?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主要是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

各地彝族服饰展示

各地彝族服饰展示——石林彝族 撒尼服饰(一) 民族服饰发表日期: 2008-12-30 撒尼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石林县境内,撒尼人的服饰在彝族可是颇具特色的,撒尼人勤劳、善良、乐观及爱美的天性在服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电影《阿诗玛》第一次让世人领略到绚丽多彩的彝族撒尼文化,影片中的撒尼服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很多人开始关注起这石林这片乐土上的彝族人和撒尼服饰。如今,时代在变迁,石林地区彝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撒尼人更是将爱美的天性在服饰中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当你走在每个撒尼村寨,你会在随处漂来的歌声中看到一个个漂亮的撒尼姑娘的身影,那精美的绣花包头、花围腰、精面料制作的花边衣,远远看去,象一朵鲜花绽放舞动,走近了,更让人为这亭亭玉立的着装惊叹和着迷。 彝族撒尼人爱美,千百年绣制出了如此精美的花衣,撒尼人勤劳,从来没有停下过绣制美的双手。如今在石林的市场上,你可以看到形式多样,用料精致的各式撒尼服饰,其工艺之精湛,构图之精美,色泽之艳丽,可算天下一绝,这样的服饰,即使在风靡流行的年代,也不会显

得落伍。 彝族撒尼服饰不仅精美实用,而且寓意深刻,彝族撒尼人将自己的信仰崇拜和独到的审美观融合到了服饰文化中,所以撒尼服饰的精美也更让人着迷。

女子服饰: 撒尼妇女服饰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工艺精巧,一件服饰可谓一件精美艺术品。撒尼妇女头饰彝语叫"喔姐"呈半圆形,似天上彩虹。包头上的色彩和饰物随年龄,婚否略有区别。

老年人和已婚妇女多用红、黑两色布做包头,头顶上只有一只平放的三角形饰物,表示已婚。

未婚姑娘的包头十分艳丽,做工别致,用红、黑、黄、绿、等五彩丝绸做包头,包头边沿订洁白的银泡,包头两端绣精美的花草图案,包头的双耳部各插一只刺绣精细的"彩蝶",表示未婚。包头右端缀一串玻璃珠或一绺乌亮的黑发,彝语称"抢喔"。抢喔过右肩垂露至前胸,走动时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 撒尼妇女身穿斜襟长衣,长略过膝,双腿两侧开衩至腰。长衣的领口、袖口用花边镶嵌。袖子用花边和五彩布叠镶成各种纹饰。长衣的边角用丝线滚镶。长衣的右前胸镶世代相传的白云图案。肩斜披披风,两条披风带分别过右肩左腋下,交搭于前胸,带端自然下垂及膝。寒则肩披绵羊皮披风。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巍山县牛街乡牛街小学卜瑜仙 考号:292706100004 指导教师:余玫 论文定稿时间:

浅谈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巍山县卜瑜仙 [摘要]漫步在南诏发祥地巍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身着彝族服装的妇女穿梭与牛仔、西装人流的动人画面。那服饰式样的繁多,色彩的绚丽,让人联想起道道多姿的晚霞。原来,视野开阔的彝族女人,一直用心编织着生活,把对生活的热爱,一览无余地诠释在服饰文化中。她们在吸纳其他民族衣装风格的同时,巧妙的将气候美丽的巍山本土文化设计在服饰中。刺绣图案一类反映花鸟植被等自然资源,另一类图案:太阳、月亮、蜘蛛、火焰等图案则体现先民崇拜、感恩心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整套服饰表现了巍山彝族女性对所居环境(高山、盆坝、河谷)多元地理气候相适应的特色设计。无论是那一身身倾向与华丽风格、绿色诗意的东山女性服饰,还是那倾向于简朴审美主义设计的智慧类型、黑白相衬的西山女性服饰,都向人们表达着彝族女子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独特的美学怪、观念。 关键词女性服饰;种类;内涵。 巍山位于云南省西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的北端,北部以漾濞江西洱河为界与大理苍山相望,东部为红河流域的上游,西部属澜沧江流域,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独特。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美丽的红河源孕育了一个独

特的彝族文化。 巍山彝族,是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崇善龙虎的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西汉时称为“昆明”(1)唐代称为“乌蛮”,元、明、清时称“罗罗”、(2)“密撒”等,自称“腊罗把”,汉意为“崇尚龙虎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人民聪慧、勤劳、勇敢、善良、包容、上进,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开疆辟土,团结其他民族,为祖国西南边陲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同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彝族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现象,如彝族打歌、毕摩经、十月太阳历、洞经、及独特的土主文化与服饰文化等,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呈上了一份多彩的文化特餐。其中,服饰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中最为外在、直观和最具美学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巍山彝族女性服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类众多、类型复杂的特点,在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彝族后代的我,在这里,主要想从巍山彝族女性服饰入手,力图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巍山彝族女性服饰的种类 彝族是巍山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巍山盆坝的四周和河谷、高山地区。聪慧的女性为适应所居环境的地理气候,经历史沉淀,设计了混合南北民族衣装风格的特色服

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风情介绍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现有人口657万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万多人。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0%左右。云南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大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彝族历史悠久,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采。其《太阳历》和《十二兽历法》有其独特之处。自称他称有多种,主要的有撒尼拨、阿细拨等。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装差异大,服饰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下著百褶长裙,裙的下面镶有多层色布。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族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刺绣水平如何,决定了妇女的社会声誉。滇中、真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以多颗银泡镶绣而成,华贵美观,戴在头上就仿佛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据说,鸡冠帽戴在头上,表

示雄鸡永远陪伴着姑娘,可以驱邪避害,逢凶化吉。还有一种说法是:鸡冠帽的大小银泡是星星和月亮的象征,姑娘头戴这种帽子,一生将吉祥如意,充满光明和幸福。幼年未婚的彝族姑娘均梳单辫,成年后才能改梳双辫。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披毡。形似斗篷,一般为深黑色,白天披在身上挡风御寒,夜晚则当被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已经少见。小凉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之为“天菩萨”。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否则,主人就会认为是对他的最大侮辱。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时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显得英姿勃勃,神采飞扬。 在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乡的一些寨子,居住着彝族的一个支系棗腊鲁人。腊鲁妇女多系着漂亮的围腰去赶街做客,走亲串戚。每当吉日节庆,妇女们都要系上光彩夺目的银泡围腰跳舞赛歌,银泡围腰给节日的欢乐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情趣。 彝族少女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一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就要穿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还要将童年时期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沙拉洛”仪式标志着少女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在云南永仁等地的彝族,还举行一年一度的赛装节。届时,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纷纷穿上自己最心爱,最漂亮的绣花衣裳,成群结队赶来,参加隆重快乐的赛装节,显示自己精巧的手艺和才智,学习别人的经验。她们互相欣赏交流,比赛谁的服装最美,谁的手艺最高。她们还在一起唱歌跳舞,兴尽方散。 彝族简介 2009-08-04 10:39:01 来源:新华网编辑:王玉珊发表评论进入论坛>> 彝族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其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在滇池、邛都(现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其中一支以“昆明”为名,在今云南洱海周围从事农牧生产,于8世纪前后建立了“南诏”奴隶政权。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组图) 彝族武士服饰蓝布地大襟长袖女子衣 缎地刺绣三角荷包 全国约有八百万人的彝族,集中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广阔的土地上。彝族服饰是世界上种类最为丰富的服饰。根据支系、地域、服饰习俗和特点不同。专家把它分为凉山型、红河型、乌蒙山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等六种类型。 凉山型彝族服饰,代表了北部方言区服饰文化,如今还在活态的存在。它包括凉山州十七个县市及俄边、马边、石棉、汉源、九龙等县,以及云南省的永善、宁蒗、攀枝花、丽江等县市。服饰特色古朴、大气、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彝族服饰的传统风格。男子的头饰都以兹体、奥帖为主,女子的头饰却有奥帖、三角帽、圆盘帽等不同的特色。从款式上来说,彝族上衣有大襟、对襟、琵琶襟、一字襟、贯头衣等主要款式;下装为男裤女裙;饰品是金银珠宝齐全。 彝族古代服饰从制作上来说,彝族女子服饰传统采用麻、棉和羊毛等,捻线纺纱,制作服饰;男子则采用兽皮和牛羊皮制作服饰。

传统彝族崇尚和喜爱的颜色是白色、黑色和蓝色。而不是人们所说的红、黄、黑。彝族传统服饰几乎找不到黄色和红色为底的。它来自于彝族先民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逐步丰富的过程。 在四川,彝族刺绣与羌族刺绣齐名,被专家誉为“南彝北羌”。彝族服饰的衣领、衣襟、袖臂、项背、下摆、裤脚、帽子、头帕、挂包、围腰、裙边等部位装饰各种花纹,工艺有贴花、挑花、盘花、锁花、镶嵌、平绣等。 近年来,国内外对彝族服饰的关注和收藏也在不断增多。北京国家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北京服装学院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台湾故宫 博物院、台湾政治大学、楚雄州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昭觉彝族服饰展览馆以及法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彝族服饰的收藏。 然而,有关彝族服饰的各类活动和研究,却相对较少。1985年,以彝族服饰为参照的服饰为我国夺得第一个国际服饰大奖;1987年彝族服饰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但此后,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没有彝族服饰专题活动。 2004年,昭觉举办首届彝族服饰文化节;2005年,昭觉举办首届彝族服饰文化论坛;2006年,昭觉彝族服饰表演团参加北京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开幕式表演,走进了人民大会堂;2007年,昭觉彝族服饰表演团参加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演,并参加在成都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白银年会,被授予“中国少数民族银饰特色县”称号;2008年,文化部授予昭觉县“彝族服饰文化之乡”称号,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服饰是彝族人相互间的情感纽带,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彝族的工艺技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折射出彝族的宗教、信仰、伦理民俗等文化内涵。彝族服饰不但具有实用穿着价值、工艺美学价值,同时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教育激励价值、旅游观赏价值、经济发展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它值得我们毕生去捍卫和发扬。

彝族(撒尼)刺绣

以“山水田园风光”著称于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普者黑,山美水美,而且有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当你步入景区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穿着“阿诗玛”服装的“小阿乃”(撒尼语小姑娘之意),她们或为你撑船掌舵,或背着大三弦为你跳起豪迈的撒尼舞,或为你导游……她们服饰上的每一块点缀物更是精美的工艺品,深受中外游客青睐。 说起彝族撒尼人的服饰,人们常会想起美丽的阿诗玛。据彝族民间长诗《阿诗玛》记载:“美丽阿诗玛,包头红光闪,耳环垂两颊,面秀如皎月,身修似金竹,左手戴金戒右手戴银镯,身披絮羊皮,漂亮围腰带,美似老胡须,一缕又一缕,垂须颤悠悠。脚像黄萝卜,穿着绣花鞋,灰衣配黑裤,全身多协调”。今天撒尼姑娘的服饰也大致如此。她们挑绣出来的花包头、花围腰、花边衣服图案,工艺精湛独特,构图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刻。撒尼服饰既有美化生活的装饰性,又有长幼及已婚、未婚的身份标志性,还有信仰崇拜的象征性及审美心理和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这也许就是撒尼服饰让人着迷之处。 撒尼妇女自幼就必须学习刺绣、挑花。绣技的优劣,常与她们未来的恋爱、婚姻成败有关。谈情说爱择偶配婚,男性首先索取的信物,就是姑娘的绣品——花腰带。撒尼姑娘戴的花布包头是全身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它把一张张楚楚动人的笑脸映衬得更加秀美。花布包头以红、绿、蓝、紫、黄、青、白七种颜色的丝绸配制,外沿镶上银制泡泡(撒尼语称“卡士玛”),长辫裹于包头中,包头两端各缀着一只“彩蝶”(三角形包绣花图案布),右侧还垂吊着一串串珠和一绺乌黑的黑发。串珠垂至胸前,走路时,串珠左摇右摆,妩媚多姿,煞是好看。 传说,撒尼包头的图案是仿天上的彩虹制作的,为的是纪念一对为忠贞的爱情投火殉情的恋人。这对恋人死后化作了长虹。姑娘们于是纷纷绣起了彩虹,并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头上,象征着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贞。姑娘们衣服上通常也绣上自己心爱的花饰,上身多穿绣有花纹图案的白色、浅蓝色上衣,宽松的袖子上用彩色丝绸布镶了两道宽花边。斜襟长略过膝,左襟边沿用紫红或黑色绒布镶上牛鼻子形纹宽边。背部披上一块以黑绒布作外壳的洁白羔羊皮,腰间系花腰带,下着黑色或青色等深色花边宽裆裤,足穿绣花鞋。未婚少女于头部花包头上,左右两边各插一块蝴蝶块,已婚者,摘下蝴蝶块,一块收藏,一块放于头顶,包头上的银泡泡和串珠也不再戴。小伙子一见“彩蝶”已飞,就不会贸然试探了。已婚妇女上衣的颜色也逐渐从浅色转为深色,以示成熟与庄重。男子多穿青色、黑色对襟衣,大裆裤,外套白色绣花短褂,系花腰带。 撒尼妇女最擅长挑花,有单挑、双面挑、素色挑、彩色挑等,多以几何纹或日月星辰、彩云、青山、绿水、花朵和动植物变形纹,组成各种风格质朴、精美的图案。凡是在生活中能看到的一切美的事物,都被撒尼妇女用灵巧的双手绣在服饰上。服饰是撒尼文化的重要标志,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的刺绣服饰,再现了撒尼妇女对大自然深邃的观察、独特的理解和深厚情感,充分反映出撒尼人的聪明才智和独特的艺术天赋。如今,普者黑仙人洞村,已被确定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成为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一朵奇葩。撒尼人挑绣的服饰更是一朵脱颖而出的绚丽之花,越来越焕发出特有的风采。

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云南爱因森软件职业学院作者:方进普) 内容摘要:云南彝族服饰文化体系,是彝族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述。它以符号化视觉语汇透视出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审美理念和思想情感,标志着彝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服饰构成要素的变更,促进了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变化和发展。民族服饰视觉情感语义的准确快速传达,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服饰造型和图案设计等呈现出来,并体现彝族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关键词】彝族服饰/符号化/视觉语汇/视觉情感/审美文化 1.引言 云南彝族服饰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沧桑,形成了富有云南气派、博大精深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合,以及审美主体内心炽热情感的外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云南彝族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高度艺术化地概括反映了民族服饰文化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出云南彝族服饰语言从审美意象到具体化艺术符号情和意的整合构筑与传达。 2.云南彝族服饰文化 2.1云南彝族地域分布 彝族人口众多,分布很广,云南省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衰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全省都有分布,由于其支系众多,支系间由于地域的差别,其服饰也千变万化,绚丽多姿,各具特色。

彝族民族服饰

中国民族服饰: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 四川凉山和贵州西部一带,男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多褶宽脚长裤;也有的地区穿小脚长裤:以长达数丈的青蓝布帕包头,在右前方扎成细长锥形子帖(汉称“英雄结”),向前伸出帕外。左耳戴黄、红大耳珠,珠下缀红线。 女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裙缘镶多层色布。姑娘头覆绣花瓦式方帽,压以发辫,遮住前额,尤如帽沿。戴耳环。领口有银排花。外出时男女都穿擦尔瓦。冬天以领部有裥褶的羊毛披毡套在擦尔瓦内。

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最多、分支最为复杂、居住分布最广,因而彝族服饰之多姿多彩多种类,也是绝无仅有的。据调查,仅云南彝族的服饰就可区别出上百种不同样式。但是,毕竟是一个有着共同渊源关系的民族,各地彝族的服饰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民族文化特征。总的来说,彝族服饰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身,美观大方,纹样丰富多变,色泽沉着和谐,色调简洁明朗。在色彩应用上,彝族服饰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蓝等色为主,衬以红、黄等色。这与彝族长期历史文化所积淀的尚黑、喜红黄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彝族认为,黑色象征刚强坚韧,红色象征他们崇拜的火,黄色象征善良和友谊。彝族服饰尤为注重红、黄、黑三色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单纯之中显露出丰富的感觉。特别是彝族妇女的服装最为考究。 彝族历史上曾有过“六祖分支”的事件。据彝文文献记载:大约春秋末期,一场洪水过后,彝族人曾分成六个部落,由始祖阿普笃慕的六个儿子带领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开去。有学者根据六祖分支的线索和现实的情况,进行概括,将各地彝族服饰粗略地划分为楚雄型、凉山型、乌蒙山型、滇西型、红河型、滇池及滇东南型等六大类型,以便从千差万别的现象中了解其概貌。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种。其服饰特点是:(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 (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 (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 (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

彝族服饰特点

彝族服饰特点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彝族男女都外着“察尔瓦”和彼毡。“察尔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风,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多为原色或蓝色。察尔瓦和披毡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备之服,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易。在此基础上,又根据年龄,性别分为男装,女童,妇女等不同的类型。 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一般不做花,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挑花刺绣也是彝族服饰的特点。在彝族地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穿着精美的花衣裳。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绣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 服装的花纹、花边,它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有日、月、星、云、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图,有鸡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动物方面的图,有叶、花、火镰、发辫、几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图。彝族的服饰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崇敬仰慕之情,人从自然中得到需要的东西,也就应该感恩于自然。同时,那些鲜艳的色彩也表现出彝族人民火一样的热情和他们豪迈奔放的性格特点。这也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