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2:1.2 人口迁移 (共24张PPT)
江苏省镇江市高中地理 1.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学案2(无答案)鲁教版必修2

2.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和。这种现象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同时造成等社会问题。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世界人口的第一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的时间,从19世纪至1930年的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二个10亿的增长过程。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增长加速,到1960年,世界人口第三个10亿增长过程只用了30年。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总数由30亿发展到40亿,第四个10亿过程只用了15年。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但世界人口仍以每年8000多万年的绝对数增长,到1987年,世界人口突破50亿大关,第五个10亿过程缩短为12年。从1987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尽管人口增长率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世界人口总量还将继续持续增长。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因此,人口问题已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核心。
2.人口质量问题:
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素质,发达国家的人口素质。
3.人口结构问题:
工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人类的寿命不断。同时生育率不断下降,造成青少年人口比重不断。社会总人口中,老人人口的比重不断。这种现象被称为。
二.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人口问题
1.发展中国家: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加大了、人口增长速度。和、、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国家积累的财富,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
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很短,世代交替加快
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劳动力不足
④人口年龄结构呈青年型,劳动力就业困难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3.为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列人口增长模式中的( )
4.中国、印度、美国、日本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量的“民工流”不属于人口迁移。 ( √ ) 2. 大洋洲一直是国际人口迁移的净迁入地。 ( √ ) 3. 19世纪以前,欧洲人口主要向北美洲、南美洲及非洲北部迁移。 ( × ) 提示 19世纪以前,欧洲人口主要向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非洲南部迁移。 4.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人口迁移都是自发的。 ( × ) 提示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放宽,组织性人口迁移减少, 自发性人口迁移比重迅速上升,但并非全部都是自发性人口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推拉理论 (1)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_推__力___(排斥力)与迁入地的_拉__力___(吸引力)共同构成。 (2)任何一个地区都__同__时__存在某些促使人口迁出的推力因素和某些吸引人口迁入的 拉力因素。 (3)不同的人作出迁移决策时,往往考虑不同的因素。
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自然因素:__自__然__环__境__优美、气候宜人和资源丰富的地区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 的拉力;环境问题、__自__然__灾__害__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4. 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 D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解析] 由图中箭头粗细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亚洲。故选D。
5. 大量人口流入欧洲,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是( D )
A.增加了欧洲乡村人口比重
B.缓解社会矛盾
C.缓解交通压力
D.增加城市环境压力
[解析] 大量流入欧洲的人口主要流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环境压力。故选D。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农闲时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属于人口迁移。 ( × ) 提示 农闲时到城里打工的农民,他们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 2. 小明去留学不属于人口迁移。 ( × ) 提示 去留学已跨越了国界,且长时间改变了居住地,属于人口迁移。 3. 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一个区域的人口数量变化。 ( √ ) 4.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两种不同形式的人口移动现象。 ( √ )
江苏专版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分层作业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含答案)

江苏专版新教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二节人口迁移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2023苏州中学期中]人口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
读图,回答1~3题。
甲乙1.图甲是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号表示一个地区吸引人口的因素,“-”号表示一个地区排斥人口的因素,“○”表示无关的因素。
下列表示推力因素的是( )A.矿产资源丰富B.文化教育发达C.土壤盐渍化D.老龄化2.图乙显示了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阶段②最有可能是( )A.原始社会阶段B.农业社会阶段C.工业化阶段D.后工业阶段3.影响③④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B.国家政策C.社会经济D.战争[2023天津市宝坻区期中]读蒙古国某年人口国际迁移迁入国统计图,回答4~5题。
4.蒙古国以学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往的国家分别是( )A.中国、美国B.中国、韩国C.中国、捷克D.美国、捷克5.蒙古国的国际人口迁移将( )A.促使蒙古国人口数量减少B.缓解捷克和中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C.促进蒙古国社会经济发展D.促进韩国和美国的文化交流[2023扬州高二学业考试]继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为一线城市后,2022年成都、重庆、杭州、西安、武汉、苏州、郑州、南京等15个城市也成为新一线城市。
下图为2017—2021年三类城市中高端人才流入百分比示意图。
据此回答6~7题。
6.吸引中高端人才流入一线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A.对外开放程度B.交通便捷度C.经济发展水平D.生活舒适度7.新一线城市对中高端人才需求量大增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力缺乏B.人口素质下降C.老龄化严重D.产业转型升级[2023镇江丹阳期末]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2020年浙江省省外流入人口为1618.65万人,分布在11个地级市。
下图为第七次人口普查省外流入人口分布图。
读图,回答8~9题。
8.与丽水相比,杭州省外流入人口的特点是( )A.文化程度较高B.平均年龄较低C.男女比例差异小D.农村人口占比大9.浙江省吸引大量人口流入的主要原因是( )A.教育水平高B.环境优美C.就业机会多D.环境容量大10.[2023南菁高中期中]读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共22张)

四、人口移动的效应:(双重性)
人口移动的效应包括环境效应和社会经济效应。
第一、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明显地改变了 世界人口分布。 美、加、澳、以色列、新西兰、波斯弯产油国(科威特 、阿联酋、卡塔尔等) 第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调整劳动力供求比例(大脑流失)、劳工的侨汇、节省 了大笔培养教育费用、智力和资本的流动。 第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西欧吸纳了大量来自非洲、亚洲和拉美的移民、社会风 貌发生显著变化如德国清真寺几千座,伦敦居民在家中 使用的语言达300多种。
Hale Waihona Puke 主要迁入地广东、上海、北京等
主要方式
自发流动
主要目的 主要原因
务工和经商
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大,国家推出了 允许农民进城的政策
影响
积极影响
提供大量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供需矛盾 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 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为城乡思想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人口流动
国际人口流动 主要为外籍劳工 国内人口流动 我国特殊的人口流动—“民工流”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一、人口迁移
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 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迁移》练习及答案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1.2 人口的迁移课后知能检测中图版必修2一、选择题读下图,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入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亚洲2.若此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主要方向,则甲、乙可以分别表示( )A.四川、广东 B.湖北、重庆C.河北、山东 D.新疆、内地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到乙地的是( )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甲地良好的教育条件 D.甲地优美的环境【解析】第1题,二战后,人口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迁往发达国家和地区。
西亚、北非的石油输出国因为资源开发,招募了大量外籍工人。
第2题,当前,我国人口主要从内地迁往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及工矿地区。
湖北、重庆均位于中部地区,河北、山东均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相互间的人口迁移量不大。
新疆因为资源开发,属于人口净迁入地区。
第3题,良好的教育条件、优美的环境会吸引人口迁入。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迁移的进行。
【答案】 1.C 2.A 3.A(2018·乌鲁木齐高一检测)2019年中国春运自1月8日起至2月16日止,为期40天,其中节前15天,节后25天。
据此回答4~6题。
4.春运期间,春节前后人口主要流动的方向分别为( ) A.城市→农村,农村→城市B.农村→城市,城市→农村C.城市→城市,农村→农村D.农村→农村,城市→城市5.我国面临春运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客流量过大②出行时间分散③客流集中于公路运输④民工潮A.①③ B.③④C.①④ D.②③6.关于近几年春运旅客量不断增加可能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压力B.扩大了流出地、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一定压力【解析】第4、5题,春运的旅客主要是民工和大中专院校学生,春节前人员由城市流向农村回家过年,春节后流向城市外出务工和求学。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迁移》(共68张PPT)

2.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后果。
主要原因: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就业 机会、生活环境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
直接结果: 对流入地区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对流出地区的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 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目前各国国内人 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我国历史上人口规模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哪里?
清代“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迁移主要的迁出 地分别是哪里?
驱使人们“闯关东”、 “走西口”的因素有哪 些?
c b
1
2 a
(1)我国在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迁出省区有哪些, 迁入省区有哪些?
(2)哪类地区的经济水平较高?哪类地区的自然条件 较好? (3)当时人口这样迁移的原因何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有什么新的特点?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内地到沿 海,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到 经济发达地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流动人口逐年增加。2001 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并分析:
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人增多
增加
a. ?
b. ?
欧洲人向
非洲黑人被
美洲移民
欧洲殖民者
c. ? 贩运到美洲
亚洲各国
居民向国
外移民
d. ?
f. ?
发展中国 家优秀人 才移民
e. ?
g. ?
人口迁移 流向发生 变化
三、国内人口迁移
•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 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
江苏省镇江市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2人口迁移课件新人教必修2

因素
影响因素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适 应、控制能力的加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 的影响作用正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 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即学即练]
①巴勒斯坦人沦为国际难民或迁居国外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②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走西口”“下江南” ③我国现在农民进城经商 (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 ④美洲印地安人被迫迁往生存环境恶劣地区 (自然环境) 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向外迁移 ⑥21世纪初,大洋洲岛国图瓦卢决定举国搬迁到新西兰 (自然环境) ⑦我国历史上因朝代更替和都城变换引起的人口迁移 (政治因素) ⑧由于父母工作工作调动,小明转学去异地读书 (社会文化)
人口迁移的分类
就范围而言
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省际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县际迁移
乡际迁移
二、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1、人类社会早期 迁移原因:自然条件 2、古代农业社会 迁移原因: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 战乱、宗教迫害等。
15~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 及原因各是什么? 3、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
流动方向
我国的“民工流”
农村→城市 内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流动特点 自发性、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流动目的 务工、经商、学习、培训、分配等 流动原因 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涌至广东打工的民工
积极影响
提供大量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
消极影响
交通、城市和经济等造成压力
社会治安管理问题
(2)由本案例可以看出,人口移动是 拉力和 推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的 原因是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 。
水平差异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第2节人口迁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设计一幅人口迁移的流程图,以有趣的方式展示人口迁移的过程。
(3)使用颜色和符号标注重点知识点,以增强记忆和视觉吸引力。
(4)通过插入人口迁移的实际案例和数据,增加板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板书布局:
(1)左侧为概念和定义,右侧为类型和原因,中间为影响和案例。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对人口迁移问题的深入思考。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题,评价学生对人口迁移概念、类型、原因及其影响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4.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后作业的认真程度和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和理解。
5.教师评价与反馈: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改进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人口迁移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人口迁移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人口迁移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3.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视频:播放现实中的人口迁移案例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口迁移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地图、数据分析工具等,让学生实时获取和分析人口迁移相关数据,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 迁入地 有利 迁出地
①加强了与外界社会的经济、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 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环境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不利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 市管理的难度,并对自然和 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 建立起一批移民为主体的国家,明显 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美、加、澳、 新西兰、新加坡) (2)促进经济发展(美洲、西欧、中东) (3)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流动方向
我国的“民工流”
农村→城市
内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流动特点
自发性、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流动目的 务工、经商、学习、培训、分配等
涌至广东打工的民工
积极影响 提供大量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 消极影响 交通、城市和经济等造成压力 社会治安管理问题
流动原因 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练一练]
7、随着我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很多人向西 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 ) D A、水源条件的改善 B、民族政策的变化 C、交通和通讯的进步 D、经济布局的改变 8、二战以来,外籍劳工移动的总趋势是( A ) A、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由富裕国家流向贫穷国家 C、由人口较稀疏的国家流向人口稠密的国家 D、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请说出下列案例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⑦我国历史上因朝代更替和都城变换引起的人口迁移 (政治因素) ⑧由于父母工作工作调动,小明转学去异地读书 (社会文化)
“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案例分析1】
二柱是一位农民,全家刚离开X村,迁到Y城居住:
(1)你觉得二柱搬迁的可能原因有哪些?(推 力、拉力)
思考讨论
2008年春节前后,电视剧《闯关东》在各省、地电视台滚动热播, 讲述的是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 至东北。据统计,整个清代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占当时整个东北人口的近 一半。改革开放后山东经济增长迅速,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 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清代,大批华北饥民为什么要“闯关东”?自改 革开放后,东北地区许多人口为什么返乡回迁? 引起
1.2 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人口移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来到另 外一个地方的活动.不论其距离远近、时间长短, 只要有空间移动,就属此概念.如狩猎活动、旅游 活动、朝圣活动。
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 人口流动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
1、概念 通常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 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 动现象。 2、三大条件 户 (1)空间位移:迁出或迁入 籍 (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 变 更 (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通常1年以上)
人口迁移的分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就范围而言
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省际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县际迁移
乡际迁移
二、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1、人类社会早期 迁移原因:自然条件 2、古代农业社会 迁移原因: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 战乱、宗教迫害等。
15~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 及原因各是什么? 3、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
9、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 龄及性别统计表”,拒此回答(1)和(2)题。(双选) 0~14 15~29 30~44 年龄段(岁) 男性人口(万人) 5.04 25.14 14.68 女性人口(万人) 3.84 37.10 11.63 45~59 ≥60 4.94 1.76 4.01 1.78
2、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
迁移方向
从欧洲迁到 美洲 大洋洲 从非洲迁到 美洲 西亚
特点
1)旧大陆移向 新大陆 2)已开发国家 移向未发国家
原因
1)地理大发现 新航线的开辟 2)世界资本主义 的发展和殖民扩 张
二战前后人口的迁出地与迁入地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欧洲:变为迁入地 拉丁美洲:变为迁出地 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迁入地
(1)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是( BC )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CD )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落后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练一练] 4、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D ) A.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D.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5、下列现象中,对我国中西部剩余劳动力而言,属于人口 迁移拉力的是( C ) A.东部地区气候较西部优越,光照丰富 B.东西部语言差异大,交流隔阂多 C.西部到东部大城市找工作收入多,生活条件优越 D.国家政策不允许农民跨省界务工经商 6、近年来,我国人口移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表 明( A ) A、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 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 C、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打工 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哪些?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具体因素 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 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灾害等 主要、经常起作用。追求更好的 经济因素 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 (最主要) 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 因素
政治因素
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等
影响因素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适 应、控制能力的加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 的影响作用正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 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即学即练]
①巴勒斯坦人沦为国际难民或迁居国外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②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走西口”“下江南” ③我国现在农民进城经商 (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 ④美洲印地安人被迫迁往生存环境恶劣地区 (自然环境) 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向外迁移 ⑥21世纪初,大洋洲岛国图瓦卢决定举国搬迁到新西兰 (自然环境)
[练一练]
人口迁出甲地
人口迁入乙地
读上图,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人口迁移的方向,该图可能表示( C )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非洲 2、若该图表示我国民工移动的方向,该图可能表示( A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 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往乙地的是( A )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甲地生活水平高 D、甲地优美的环境
4、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迁移方向
特点
1)从发展中国家移向 发达国家 2)永久性移民的比例 明显减少 3)政治性的国际人 口迁移剧增
原因
亚洲 非洲 拉美
西欧 北美 大洋洲 西亚的 产油国
世界各国生 产发展的不 平衡性
一、人口移动 (二)人口流动
1、概念: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
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 的人口移动现象。 2、表现:中国的“民工流”
推力:X村环境条件差,经济水平低,子女受教育程度差, 就业选择面狭窄等。 拉力:Y城经济条件好,就业选择面宽,工资高,子女受教 育程度高等。
(2)由本案例可以看出,人口移动是 拉力和 推力 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的 原因是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 。
水平差异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