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 人与自然
五年级作文人与自然作文

五年级作文人与自然作文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保护环境。
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关系,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没有人类也就没有自然。
在我们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是我们的母亲,给予我们无尽的恩泽。
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太阳的温暖,也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春天的来临,万物复苏,花朵盛开,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喜悦。
夏天来临时,我们可以感受到热带雨林的湿润和清凉,也可以在海边玩耍,享受清爽的海风。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金黄的稻谷,也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的水果。
冬天来了,大地银装素裹,给人们带来一片宁静和安慰。
我们应该感激自然,珍惜自然的恩赐。
现实中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
垃圾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许多人不珍惜自然资源,乱扔垃圾,砍伐森林,污染河流……这一切都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我们看到了空气雾霾,我们看到了河水变得黑臭,我们看到了野生动物的减少。
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对待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后果。
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我们可以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少开车,多走路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污染的排放。
我们要垃圾分类,把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
我们要种树护树,保护森林资源,不乱扔垃圾。
我们要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环保知识演讲比赛,开展环保日等活动,向大家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方法。
政府也要加大力度,制定更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保护好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当自然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我们才能有一个美丽的家园。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保护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年级语文读写训练第二单元:人与自然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阅读导航我们周围有许多动物和植物,它们是人类的朋友。
有了它们,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色彩缤纷、情趣黯然。
走进本单元,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些朋友是那样可爱、可敬。
选入本单元的是一组描写动植物的状物类文章,阅读时要注意:第一,体会文章描写事物的手法(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如何抓住对象的外形特征);第二,把描述对象的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层次搞清楚;第三,了解文章运用的修辞方法;第四,体会作者对描述对象的思想感情。
阅读方法点拨【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我们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呢?一、关键语句提取法有些题目考查的是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于这样的题目,我们可以直接提取文章中的词句来作答。
首先,我们要根据所提的问题找到问题所涉及的相关段落,然后在这些段落里找到关键性的语句,将它们提取出来就可以直接作为解题的答案了。
例:《美丽的孔雀》它身上有几根彩色的羽毛,一抖起来,那翎毛就会轻轻颤动,惹人喜爱。
它还有一对凤眼,夹杂着黑、白、蓝、绿等好几种颜色,漂亮极了。
这些羽毛蓝里透绿,油亮油亮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显得格外美丽。
二、要素归纳法在归纳写人记事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直接从文章中找出代表六要素的词语,按照“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什么事”(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将这些词语连接起来,从而组成文章的全部内容。
三、段意归并法在总结写景状物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将各个段落的段意串联在一起进行综合归纳、整理、加工,然后将其归并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是一段话或者是全文的重点句,它们常常是点名文章中心的句子,因此对这样的句子要深入领会,这对理解全文有很大的作用。
怎样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呢?1.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来理解。
小学五年级人与自然(精选17篇)

小学五年级人与自然(精选17篇)优秀作文的结构严谨,从引子到论点再到结论,每一部分都紧密相连,为读者呈现出完整的思路和观点。
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人与自然五年级作文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
世人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
可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破坏大自然,地球上出现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自然创造了人类,孕育了人类。
她是人类的母亲,她一向关心`爱护着自我的孩子。
她包容人类一次又一次的错误。
她一向默默的付出。
她期望有一天人类会认识到自我的错误,并努力去挽回。
她明白,她明白人类这样下去,终究会受到惩罚。
她不想,也不忍心看着人类受到惩罚。
于是她极力掩饰着人类的罪行。
同时她也等待着,等待着人类觉醒的一天。
而人类却不明白母亲的痛苦和等待。
仍然伤害着母亲。
只想着怎样从母亲那里谋取更多利益。
人类很多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它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这不仅仅破坏了母亲原有的面貌并且也使母亲失去了健康。
此外,人类还破坏了植被。
因为人类的乱砍乱伐,使树木很多减少。
原先是树林成群的地方此刻已建起了高楼大厦;有的人甚至在山中建起了工厂。
森林大面积减少,这使各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也因为人类的破坏,使沙漠越来越多,沙尘暴也越来越频繁。
以前的宁波是个宁静的城市。
而前不久,沙尘暴竟然也袭击了那里。
这是向人类发出的警告。
所以我们多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使沙尘暴得到很好的控制。
人类盲目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
人类的盲目使自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罗布泊,过去那里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那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而此刻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溪流也干枯了。
那里夏季气温高达70摄氏度。
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飞禽敢于穿越。
大自然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而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让人类一齐保护大自然,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够看到一个清新绿色的,生机勃勃的世界吧!人与自然五年级作文近百年来,全球高温引起的气候变暖,冰山融化等连锁反应,一步步危害着我们人类。
五年级下《人与自然》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人与自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安排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植物,以及保护珍稀植物的意义。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保护珍稀植物的教育教材分析重点:了解一种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状况,知道植物的作用,提出我们保护性的建议。
难点:认识到爱护珍稀植物的意义,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关键:了解一种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状况,知道植物的作用学情分析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植物,相比城市的孩子多了一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学生对植物有更多的了解。
但珍稀物种知道不多,教师应结合他图片进行教学,图文结合,促进学生了解。
教学准备教师 PPT课件学生调查生活教法设计教授法交流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指导学生认识几种珍稀的植物。
教师活:讲述:我国植物种类很多,其中有些是非常珍贵、稀少的植物,如银杏树生长较慢,在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银杏果要20年左右,40年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作“公孙树”。
银杏树是树中的老寿星,具有观赏、经济和药用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我国珍稀的植物。
提问:你们知道在我国,哪些是珍稀的植物吗?谈话:你们刚才说的这些珍稀的植物,有的书上有一些简单介绍,有的没有。
同学们,你们查找到它们相关的资料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给同学们介绍一些珍稀物或植物。
组织同学汇报,学生汇报时,师生可及时点评,对汇报有新意的组给予鼓励、表扬。
认识保护珍稀植物的意义。
学生活:⑴学生课前准备好查到的资料。
⑵学生思考后回答:水杉、珙桐……⑶合作:小组同学共同准备,最后派1~2名代表来汇报。
水杉:水杉是闻名中外、称得上“活化石”的古老珍稀树种。
水杉适应性强,喜湿润,生长快。
水杉珙桐珙桐被誉为“中国的鸽子树”,又称“鸽子花树”“水梨子”,野生种群只生长在我国四川省、湖北省和周边地区。
珙桐: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
金花茶: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单元全册诠释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单元全册诠释第一单元:人与自然第1课:《草原》- 课文内容诠释:本文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草原的特点,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喜爱。
- 学会生字词,会用“草原”一词造句。
第2课:《丝绸之路》- 课文内容诠释:本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意义。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历史,培养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
-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 学会生字词,会用“丝绸之路”一词造句。
第二单元:人与社会第5课:《将相和》- 课文内容诠释:本文讲述了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智慧与勇气。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培养对国家历史的兴趣。
-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 学会生字词,会用“将相和”一词造句。
第6课:《草船借箭》- 课文内容诠释:本文讲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培养对国家历史的兴趣。
-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 学会生字词,会用“草船借箭”一词造句。
第三单元:人与科学第9课:《景阳冈英雄武松》- 课文内容诠释:本文讲述了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展现了他的勇敢和正义。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
- 学会生字词,会用“景阳冈英雄武松”一词造句。
第10课:《猴王出世》- 课文内容诠释:本文讲述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出世的故事,展现了他的神奇和勇敢。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与自然-大自然的语言

8、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目标。
1、学会“雁”“庐”“筝”“鉴定”“漂砾”“斗转星移”等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3、学习观察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了解看懂大自然语言的方法。
2、教学难点: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三、教学准备。
1、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寻找大自然的语言。
如:春、夏、秋、冬的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2、从课外读物中了解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的故事。
3、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立标。
1、大家知道人与人之间用什么交流吗?是啊,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那么,大自然有语言吗?大自然用它那特有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些什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去发现吧!(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出示课件讲解生字、生词,学习多音字组词,注意区分形声字。
2、熟读全诗。
通过个人读、小组读,把诗读流畅。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课后思考题再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几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四)、凭借情境,解疑构建。
1、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2、师生合作,细品诗歌。
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那么谁来说说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指名回答)同学们能积极思考,真不错,那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呢?是啊,只有热爱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
下面我们就来细细的品读诗歌,感受大自然那奇妙的语言吧!指名朗诵诗歌,生点评,教师点评,师范读。
引导学生从年轮得知树的生长环境、年龄、生长情况。
简介“三叶虫”化石。
3、小结: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你们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五)、扩展情境,当堂训练。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摘要:一、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概述1.单元主题:人与自然2.课文内容:包括《黄山奇石》、《日月潭》等五篇课文3.知识点:字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写作技巧二、字词学习1.生字词:归纳整理本单元的生字词,包括生僻字、多音字、形近字等2.词语运用:学习如何运用本单元的词语进行表达三、句子与段落1.句子结构:学习复杂的句子结构,如主从句、并列句等2.段落结构:学习如何组织段落,包括开头、主体、结尾等部分四、篇章结构1.篇章布局:学习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包括总分总、分总等2.衔接与连贯:学习如何使用过渡词语、句子等手段,使文章内容连贯五、写作技巧1.观察与描绘:学习如何观察事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2.顺序与逻辑:学习如何按照顺序进行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晰正文:在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中,我们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主题进行了学习。
本单元包括《黄山奇石》、《日月潭》等五篇课文,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学习本单元的字词。
这包括生字词,如生僻字、多音字、形近字等,以及词语的运用。
通过归纳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字词,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词汇量。
其次,我们要关注句子与段落的学习。
在句子方面,我们要学习如何构建复杂的句子结构,如主从句、并列句等。
在段落方面,我们要掌握如何组织段落,包括开头、主体、结尾等部分。
这样,我们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决定了文章的整体布局。
我们要学习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包括总分总、分总等。
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如何使用过渡词语、句子等手段,使文章内容连贯。
最后,我们要学习写作技巧。
这包括观察与描绘,即如何观察事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以及顺序与逻辑,即如何按照顺序进行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晰。
通过掌握这些写作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五年级人与自然

集体备课教案( 2017---2018年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南双庙镇山后小学科目:人与自然姓名:张柳__年班:五年级_学期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也存在差异。
教师在教学时注意个体差异。
二、学期教学计划:本学期,对学生开启了探索自然,科技创新之旅。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体验自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的联系,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无论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人类都离不开地球母亲的呵护。
每一口新鲜的空气,每一滴干净的水,都是地球母亲无私的馈赠。
真正爱护她、保护她,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通过本册书帮助学生打开创想的大门,走进创造的乐园。
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拓宽视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形成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让他们学会用一双慧眼留心观察,用聪明的大脑缜密思考,用灵巧的双手大胆实践,那么就一定会丰富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请不要忽视小观察、小实验、小制作,它们会激发出你的奇思妙想,为你们插上智慧的翅膀。
让我们在创造的乐园里翱翔。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检验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要善于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而努力。
三、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许多奥秘探索,知道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
无论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人类都离不开地球母亲的呵护。
2、帮助学生打开创想的大门,走进创造的乐园。
用一双慧眼留心观察,用聪明的大脑缜密思考,用灵巧的双手大胆实践,那么就一定会丰富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1、热爱大自然,知道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历史背景:
《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当时正值初 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袄又上了 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 当涂(今的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 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 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 为天冷的原因江上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 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过来,李白就这样在 船头吟唱了这首诗。
• 天门山:天门两山本是一体,抵挡 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的冲击,撞 开天门,使它中断成为东西两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两句写“江”与“山”组成 的壮阔场面,“开”字写出了 楚江的神奇力量。“回”字写 出两山间狭通道对水的控制奇 险之山,冲决之水显示了天门 山一带壮观的气势。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中心思想:
• 《望天门山》描写了长江冲 决一切的奔腾水势和天门山 的奇险山势,赞美了大自然 的神奇张壮丽。表达了作者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乐观豪 迈的情感。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
山 水 ( )断( )开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问题
• 诗中用了那六个动山水景物呈现出 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 带的雄奇阔远?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问题:找出这首诗的千古名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李白(唐)
作者介绍:
李白(唐代)(701年2月8日—762年), 字太白,汉族,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 仙”、“诗侠”、之称。有《李太前集》 传世,诗作中多在醉时写的,代表作有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 酒》、《早发白帝城》、《静夜思》等 多首。
第二单元 人与自然
大自然是画家,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画卷;大 自然会说话,为我们讲述了丰富的知识;大自然 是奇妙的,它让世界千变万化;大自然是伟大的, 它时时带给人们震撼。让我们睁大眼睛欣赏大自 然,伸出双手拥抱大自然,敞开心扉感受大自然, 饱含激情赞颂大自然。
阅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 然的,并想想文章采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这两句写行船的感情,在高耸的天 门山之间,在喷薄的红日映衬下疾 驶而来一叶孤舟,多么壮丽神奇景 象?从中也展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 和乐观豪迈的情感,“出”字把本 是静止的天门山写活了,写出了作 者的喜悦之情。
翻译:
• 高高的天门山中间断开成为 东西两山,是被长江之水劈 开的,碧绿的江水东流至此, 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 耸立,忽隐忽现,一叶小舟 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指东西两山之间杯水隔开
往远处看天门山 看,往远处看 李白(唐代) 天门中断楚江开, 劈开,断开
转变(改变)方 碧水东流至此回。 向 碧绿的江水 向东流的江水在这里转向北流 长江
望天门山
诗七言绝 句
指博望山和梁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
相互
突出,出现
单独一只船 船上风帆这里指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孤帆一片日边来。
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 驶过来,好像来自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