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钻井常用地质手册

合集下载

常规地质录井手册

常规地质录井手册

`常规地质录井手册目次1. 岩屑录井 (2)1.1 井深 (2)1.2 岩屑迟到时间校正 (2)1.3 岩屑捞取 (3)1.4 岩屑清洗 (4)1.5 岩屑烘晒 (4)1.6 岩屑观察描述 (4)1.7 岩屑保存 (5)2. 岩心录井 (6)2.1 取心原则 (6)2.2 取心方法 (7)2.3 取心前准备 (11)2.4 取心深度 (12)2.5 岩心出筒和整理 (12)2.6 岩心描述 (14)3. 井壁取心 (28)3.1 井壁取心原则 (28)3.2 井壁取心要求 (29)3.3 井壁取心方法 (29)3.4 计算发射率和收获率 (29)3.5 壁心描述整理:壁心描述同钻井取心。

(30)4. 荧光录井 (30)4.1 荧光录井要求 (30)4.2 荧光录井方法 (31)4.3 荧光录井的作用 (34)5. 钻井液录井 (35)5.1 钻井液性能要求 (35)5.2 钻井液性能监测 (36)5.3 槽面油、气、水显示监测 (36)5.4 井漏、井涌等复杂情况的资料收集 (37)5.5 钻井液电阻率测定方法 (38)5.6 油、气、水样的取样方法 (38)地质录井手册1. 岩屑录井1.1 井深1.1.1 井深(m)等于钻具总长(m)加方入(m);1.1.2 要求每次下钻完或接单根时必须核实钻具长度与井深。

1.2 岩屑迟到时间校正1.2.1 测量要求:理论迟到时间计算和实测迟到时间的间距及测量要求由现场地质监督决定,做到准确、符合实际。

1.2.2 计算方法理论计算法t w=V/Q={π(D2-d2)/4Q}×H式中:t w——钻井液迟到时间,min;V——井内环形空间的容积,m3;Q——钻井液泵排量,m3/min;D——井眼(钻头)直径,m;d——钻杆外径,m;H——井深,H=钻具总长+方入,m。

泵冲数法N={π(D2-d2)/4q}×H式中:N——累计捞砂泵冲数(冲);D——井眼(钻头)直径,m;d——钻杆外径,m;H——井深,m;q——泵每冲的容积,m3。

石油行业油田开发技术手册

石油行业油田开发技术手册

石油行业油田开发技术手册石油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而油田开发技术则是实现石油资源有效开采的关键。

本手册旨在详细介绍油田开发的各项技术,以帮助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提高石油开采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油田调查与评价技术1. 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技术是寻找潜在油田储量的基础。

本节将介绍地质勘探的常用方法,包括地震勘探、电磁勘探、测井和岩心分析等。

2. 油田评价技术油田评价技术是判断油田储量和开发潜力的手段。

本节将重点介绍油田的地质评价、储量估算、渗流模拟等技术。

第二章:油井钻井技术1. 钻井设备与井眼设计钻井设备是实施油田开发的基础工具。

本节将介绍常见的钻井设备和井眼设计原则,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钻井工艺。

2. 钻井液与井底工作钻井液的性能和井底的工作状况直接影响到钻井进程和油井质量。

本节将详细介绍钻井液的种类和性能、井底工作的要求和技术。

第三章:油井完井技术1. 完井工艺与设备完井工艺是将油井从钻井状态切换到生产状态的关键环节。

本节将介绍完井工艺的种类和选择原则,以及常见的完井设备。

2. 油井测试与优化油井测试是评估井眼产能和确定生产参数的重要手段。

本节将介绍常用的油井测试方法和优化技术,包括产能测试、井筒调整等。

第四章:油田油藏开发技术1. 原油开采与增产技术原油开采技术是实现油田有效开采的核心内容。

本节将重点介绍常见的原油开采方法,如常规开采、水驱开采、压裂、注聚等,以及增产技术。

2. 油藏管理与提高采收率油藏管理和提高采收率是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节将介绍如何进行油藏管理和提高采收率的策略,包括改造老井、培优井眼等技术。

第五章:油田环境与安全管理1. 油田环境保护技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是必不可少的。

本节将介绍针对石油开采环境问题的保护措施和技术,包括油田水处理、废弃物处理等。

2. 油田安全管理与事故应急油田安全管理和事故应急是确保生产安全和人员安全的关键。

石油勘探作业规程手册

石油勘探作业规程手册

石油勘探作业规程手册第一章总则1.1 本手册旨在规范石油勘探作业,保障作业过程的安全和高效。

1.2 本手册适用于石油勘探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地质勘探、钻井、采样和测试等。

第二章地质勘探2.1 勘探区域评估2.1.1 根据地质资料和现场勘察,评估勘探区域的地质条件,确定勘探目标和方案。

2.1.2 编制详细的勘探区域评估报告,并提交专业地质团队审核。

2.2 地质勘探设备及技术2.2.1 根据勘探区域的地质特点和目标,选用合适的勘探设备和工具。

2.2.2 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勘探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钻井作业3.1 钻井设备及配件3.1.1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钻井设备和配件,确保作业安全和正常进行。

3.1.2 定期对钻井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故障。

3.2 钻井方案3.2.1 制定详细的钻井方案,确定钻井目标、井眼轨迹和作业进度等。

3.2.2 钻井前进行现场会议,明确作业流程和责任分工。

3.3 钻井作业管理3.3.1 严格按照钻井方案进行作业,确保井深、井径和井眼轨迹等目标的实现。

3.3.2 钻井作业过程中,加强现场安全监控,及时处理事故和紧急情况。

第四章采样与测试4.1 沉积物样品采集4.1.1 使用合适的采样器具,根据采样计划准确采集沉积物样品。

4.1.2 样品采集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污染和保存样品的完整性。

4.2 地层测试与分析4.2.1 在采样完成后,进行地层测试和分析,获取地质参数和储量评估数据。

4.2.2 使用专业的分析仪器和设备,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五章安全管理5.1 安全责任5.1.1 所有工作人员都有安全保障的责任,必须遵守石油勘探作业安全管理要求。

5.1.2 建立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安全规定的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5.2 安全培训5.2.1 对参与石油勘探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加强对作业环境和设备的了解。

5.2.2 定期组织安全演习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石油钻井操作技术手册

石油钻井操作技术手册

石油钻井操作技术手册一、引言石油钻井是获取地下石油资源的重要工艺,涉及到复杂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本手册将详细介绍石油钻井操作技术,包括钻井设备、井眼设计和钻井工艺等方面的内容。

二、钻井设备1. 钻井平台钻井平台是进行钻井作业的基础设施,要求稳固、安全、方便作业。

常见的钻井平台包括陆上平台和海上平台,其细节和特点将在下文中详细介绍。

2. 钻头钻头是进行钻井的重要工具,负责切削地层并将岩屑带出井口。

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井眼要求,选择合适的钻头类型和材质,以提高钻井效率和质量。

3. 钻杆钻杆用于传递转矩和推力,连接钻头和钻机。

其材质和结构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应对高强度冲击和扭力的要求,保证钻井过程的平稳进行。

4. 钻机钻机是推动钻杆进行旋转和提升的设备,根据不同的钻井作业需求有着多种类型和功率的钻机。

合理选择和操作钻机,能有效提高钻井效率和作业安全性。

三、井眼设计1. 井口结构井口结构一般由井口装置、固井套管和井口防喷设备组成。

井口结构的设计应考虑到井眼要求、固井要求和安全要求,以确保井口的稳定和安全。

2. 钻井液钻井液在钻井过程中起着冷却钻头、悬挂岩屑、平衡井压等重要作用。

根据地质条件和井眼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钻井液类型和性能参数,以保证钻井过程的顺利进行。

3. 套管设计套管是钻井中的重要部件,用于井眼的加固和地层隔离。

根据地质情况和井眼要求,设计合理的套管尺寸、悬挂方式和固井类型,以提高井眼稳定性和完整性。

4. 钻井方案钻井方案是指根据地质和井眼设计要求,确定合理的钻井参数和操作流程,以保证钻井安全和效率。

在编制钻井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地质风险、工程经济和环境影响等因素。

四、钻井操作工艺1. 下井作业下井作业是指将钻杆、钻头等钻井设备送入井口并连接起来的过程。

该过程需要严格控制钻井设备的下降速度和连接质量,以确保下井作业的顺利进行。

2. 钻井作业钻井作业是指进行钻井过程中的旋转、推进和循环等操作。

油田钻井技术手册

油田钻井技术手册

油田钻井技术手册(文中所有数字均为示意,非规范数值)油田钻井技术手册第一章概述1.1 目的和范围本手册介绍了在油气田钻井中所需的技术知识和操作规程,旨在帮助钻井工程师及时准确地掌握钻井工艺和作业程序,有效提高钻井生产效率和工作安全。

1.2 适用条件本手册适用于在陆地和海洋油气田中进行的各种类型的钻井作业,包括常规井、增强井、水平井、多段式水平井、超深井和大角度井等。

1.3 组成和内容本手册共分为七章,分别介绍了钻井工程的各个环节:第二章钻机设备2.1 钻机选型2.2 钻机构造2.3 钻机参数2.4 钻机组件2.5 钻杆组合与下洞2.6 钻头的分类、选用和维护第三章钻井液3.1 钻井液的种类3.2 钻井液的组成与性能3.3 钻井液循环系统3.4 钻井液操作流程及处理第四章钻井工艺4.1 钻井方案设计4.2 钻井进度控制4.3 钻井过程中的事故处理4.4 钻井终止操作第五章地层工程学5.1 岩石力学基础5.2 水文地质基础5.3 地质结构变形规律5.4 岩石破裂与井眼稳定性第六章测井工艺学6.1 测井技术基础6.2 测井参数和仪器6.3 测井资料解释6.4 测井资料在钻井工作中的应用第七章钻井作业安全7.1 钻井作业安全规章制度7.2 钻井作业各环节操作注意事项7.3 紧急事故应急处置方法与措施7.4 钻井施工自动化控制及技术发展趋势第二章钻机设备2.1 钻机选型钻机是钻井作业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鉴于不同钻井工艺和钻井地质条件的要求,可根据如下因素选择不同型号和型式的钻机:(1)井深和井径(2)杆组合的长度和钻头的选用(3)地质构造和井壁稳定性(4)井口及井眼的样式(5)钻井工艺和作业要求2.2 钻机构造钻机通常由下列主要部件组成:(1)钻井台,用于承接钻杆负荷,并支持钻杆旋转和往下推进。

(2)井口装置,用于装卸钻杆和钻头。

(3)钻机动力系统,用于提供旋转和远程控制操作。

(4)冷却系统,用于降低机械和液压设备的运转温度。

钻井手册

钻井手册

钻井手册(第2版)(共2卷)专注于实际应用技术,并且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该手册分为两册。

第一卷的主要内容包括:钻井设计,地层压力和井眼结构,套管设计和套管操作,固井完井,钻井液,钻头和钻井参数设计,井控技术,钻柱和井底组件设计;第二卷的主要内容包括:特殊工艺井的钻井,欠平衡钻井,海上钻井,深井和超深井钻井,钻井设备和工具以及地质条件综合质量评估,钻井HSE管理,井下复杂性和事故,新钻井技术,附录。

内容有效性钻井手册(第2版)(共2卷)可供从事石油和天然气钻探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相关大专院校的师生的参考资料。

书籍目录钻井手册内容:第一卷第一章钻孔设计第1节钻孔设计的基本要求第2节钻孔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程序第三节普通钻井设计的主要内容第4节批量钻孔设计的主要内容第5节钻井工程的质量要求第六节钻井施工设计与规划第七节钻井设计的监督与实施附录I钻孔设计规范附录二中国石油竖井工程设计资格管理办法附录3钻井质量控制规范(SYFI,5088-2008)第二章地层压力与井筒结构设计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第2节原地应力第三节地层孔隙流体压力第四节地层破裂压力第5节地层塌陷压力和井眼稳定性第六节井眼结构设计参考第三章套管设计与套管操作第1节套管柱类型第二节套管设计的机械基础第三节套管载荷分析第四节API套管强度计算公式第五节双轴应力计算第6节套管特性第7节套管柱设计第8节特殊井的套管柱设计第9节套管操作第十节套管井口设置计算附录通用相关标准第四章固井与完井第一节油井水泥第二节水泥浆性能第三节油井水泥添加剂和掺合料第4节介词液第五节水泥浆的流变第六节水泥浆设计第7节固井工艺第八节水泥挤注水泥浆塞第九节特种井固井技术第十节固井质量评价第11节固井设备,工具和配件参考第五章钻井液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钻井液性能第三节钻井液性能测试仪器及方法第四节常用钻井液系统及其应用第五节钻井液原料及添加剂第6节钻井液系统,性能和配方设计。

石油行业钻井技术手册

石油行业钻井技术手册

石油行业钻井技术手册第一章介绍石油行业钻井技术手册是为了指导钻井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石油行业开展钻井作业而编写的。

本手册详细阐述了钻井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流程,旨在提高钻井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

第二章钻井勘探2.1 钻探目的钻井勘探是为了确定石油储量和矿藏质量,选择适宜的钻井点位和设计方案。

通过岩心取样和地层记录分析,可以评估油气资源的价值和开采潜力。

2.2 钻井点位选择钻井点位的选择是基于地质勘探和地层分析的结果,考虑到地下结构、资源分布以及环境因素。

综合地质勘探资料,确定最佳的钻井点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勘探成功率。

2.3 预测井眼路径预测井眼路径是为了确定钻探井段的方向和造斜角度,以适应地下结构和实现最佳的石油开采效果。

通过地质勘探和地质力学分析,结合控制井斜的工具和技术,进行井眼路径的预测和规划。

第三章钻井装备3.1 钻井机械钻井机械是实施钻井作业的重要设备,包括钻机、钻杆、钻头、钻井液循环系统等。

合理选择和使用钻井机械,可以提高钻井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保证作业安全。

3.2 钻井液体系钻井液体系是为了满足钻井作业的技术要求,包括平衡地层压力、冷却钻头、运输钻屑和控制井壁稳定等。

不同的地层和井型需要选择合适的钻井液类型和配方,以保证作业的顺利进行。

3.3 钻井管柱和下套管钻井管柱和下套管是连接钻机和钻头的关键部件,用于传递回转和下压力,支撑井壁和保持井眼稳定。

选择合适的钻井管柱和下套管,可以提高强度和耐腐蚀性,确保钻井作业的质量和安全。

第四章钻井操作流程4.1 钻头下套管操作钻头下套管操作是钻井作业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套管下套、套管固井和套管测试等。

通过合理的套管操作,可以确保井壁稳定和井眼质量,提高钻井作业的成功率。

4.2 钻井液循环操作钻井液循环操作是为了冷却钻头、运输钻屑和控制井壁稳定,主要包括钻井液循环系统的建立和操作控制。

合理的钻井液循环操作可以提高钻井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4.3 钻井井眼质量控制钻井井眼质量控制是为了确保井眼的规范和质量,主要包括井眼壁稳定、井眼直径控制和钻探井眼质量评估等。

石油勘探与地质工程技术手册

石油勘探与地质工程技术手册

石油勘探与地质工程技术手册一、简介石油勘探与地质工程技术手册是一个全面介绍石油勘探与地质工程技术的指南,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石油勘探与地质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本手册旨在提供给石油勘探与地质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学生和研究者,以及对该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一个系统、全面的参考资料。

二、地质与石油勘探概述1. 地质学原理地质学是石油勘探与地质工程的基础。

本章将介绍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岩石类型、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内容。

2. 石油勘探基础石油勘探是寻找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过程。

本章将解释石油勘探的基本概念,包括勘探方法、地震测井、钻井技术等。

三、石油勘探与勘探工程技术1. 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勘探方法,通过控制地震能量的源和接收地震波的地震探测器,在地下探测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本章将介绍地震勘探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钻井是开发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关键步骤。

本章将介绍钻井工程技术,包括钻井方法、钻井设备、钻井液等内容。

3. 测井技术测井是在钻井过程中对井眼内的地层进行测试、评估的方法。

本章将介绍测井的原理、方法和常用工具,以及如何根据测井数据解释地层的性质和石油勘探的潜力。

4. 勘探地质工程技术勘探地质工程技术是通过综合应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数学等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对勘探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本章将讨论勘探地质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具。

四、石油勘探与地质工程的应用领域1. 油田开发技术油田开发是指对已发现的石油或天然气资源进行开发、生产和管理的过程。

本章将介绍油田开发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包括油藏工程、增产技术、水处理和注水技术等。

2. 油藏评价技术油藏评价是确定油田的盈利能力和开采潜力的过程。

本章将讨论油藏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地质建模、油藏模拟、储量评估等内容。

储运工程技术是指将从油田中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到加工厂或用户的过程。

本章将介绍储运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管道输送技术、储存技术和输油泵站技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 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 厘米/秒 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 厘米/秒 2
自转周期 23 时 56 分 4 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 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 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 度 26 分
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
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 1.66×1024 克,约为地球
总质量的 3600 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
中)水的 35 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 2600 米的水层所均
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地核)、幔(地幔)、壳(地壳)结构。 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美丽外套。
1.1.1 地球的基本参数:
扁率因子:
298.257
平均密度:
5.52 千克/米 3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1 地壳及其组成
1.1 地球的内部构造及物理性质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盖娅(Gaea),按离太阳由近及远 的次序数是第三颗。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像一个陀螺,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 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 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 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 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 约 21 千米。
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 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 100
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 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 10 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
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
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
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
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
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
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
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
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
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
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
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
是水圈。 大气圈
图 1-1 地球结构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
在 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
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
二氧化碳和不到 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 5.136×1021 克,相
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 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 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 40 万种,动物约有 110 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 10 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 5-10 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 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 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 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 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 33 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 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 100 公里。由 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 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 积的 2/3 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 45%,其平均水深为 4000~5000 米,大量发 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 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 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 100 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 堡在 1926 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 B 层。在洋底下面,它位 于约 60 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 120 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 60~250 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 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 33 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 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 2900 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 在地幔中的地震波 S 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 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 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 1914 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 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 公里深度的 B 层,410~1000 公里深度的 C 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 D′层(1000~2700 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 D″层(2700~2900 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 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 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 2900 公里至 5120 公里深度。整 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 2900 至 4980 公里深度称 为 E 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 公里至 5120 公里深度层称为 F 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 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 5120 至 6371 公里地心 处,又称为 G 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 G 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 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 5.515 克/厘米 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 2.6~3.0 克/厘米 3。由此, 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 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 3/秒 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千克/米 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公转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
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 150 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
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
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
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
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
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
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
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 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 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 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 公里 表面积 510067866 平方公里
1.1.2 地球内部的层圈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
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