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练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选择题1.“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
”这段话描述的是()A. 唐朝建立的过程B. 隋朝建立的影响C. 唐朝建立的背景D. 隋朝灭亡的教训2.毛泽东在其词作《沁园春雪》中有一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这里“唐宗”的统治时期,史称()A. “文景之治”B. “开皇之治”C. “贞观之治”D. “开元盛世”3.唐太宗比作“镜子”的名臣是()A. 姚崇B. 房玄龄C. 魏征D. 杜如晦4.唐太宗患有哮喘病, 长安的宫殿潮湿, 他更容易犯病。
有大臣建议在宫中建一个暖阁居住, 他没有同意, 并说: “功德不及汉文帝, 更不可浪费民力。
”这说明唐太宗()A. 勤于政事B. 虚心纳谏C. 节用戒奢D. 招贤用能5.唐太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A.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B. 发展经济,减轻劳役负担C.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D.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6.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继续完善了()A. 三省六部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册封制7.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措施体现的思想是()A. 仁政爱民B. 无为而治C. 以法治国D. 以德治国8.“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在唐太宗系列的治理国家的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鼓励发展农业,减轻人民负担B.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C. 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D. 勒于政事,提倡节俭9.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 唐高祖B. 武则天C. 唐玄宗D. 唐睿宗10.金榜题名源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
与“金榜”有关的进士科、殿试, 分别开始于()A. 秦朝、唐朝B. 唐朝、唐朝C. 隋朝、隋朝D. 隋朝、唐朝11.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 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 独断专权) 。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5课 同步练习题 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5课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同步练习题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是一个富强文明而又暴虐短命的王朝,38年的历史就像流星一样,瞬间璀璨又瞬间灭亡。
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杨坚B.孙权C.刘邦D.杨广2.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 A.581年B.589年C.605年D.618年3.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开凿“此河”的皇帝是( )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宋太祖4.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开凿最早的运河,目前已经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分别是( )A.余杭涿郡B.洛阳大都C.余杭洛阳D.洛阳涿郡5.现在官员提拔都提倡通过严格考察、“择优录取”。
历史上最早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皇帝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6.西方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隋文帝实行分科考试B.隋炀帝实行分科考试C.隋文帝设进士科D.隋炀帝设进士科7.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
你认为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应该是( ) A.权臣当道B.隋炀帝的暴政C.土地兼并严重D.隋末农民起义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
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材料二:“大业三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或即进士科之始。
”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他”统一中国的标志是什么?“他”开创科举制度的重要措施是什么?(2)材料二中“大业三年”是指哪位皇帝统治期间?“进士科”的创设有何标志性意义?(3)请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科举制在创立之初的影响。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武则天
唐玄宗
建立唐朝Biblioteka 发公元(618年) 展
继续 贞观之治
发展
政启开元 鼎 治宏贞观 盛
开元 盛世
单项选择题
学以致用
1.唐太宗时期,轻徭薄赋,戒奢从简,虚心纳谏,社会矛盾
相对缓和,史称( C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
唐朝的建立 “贞观之治” “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开元盛世”
学习目标2: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 自主探究:(5分钟)
➢ 阅读教材第6页,试述唐朝建立的时间,开国之君, 都城。
➢ 初读教材第7、8页,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学习目标2:掌握“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值得借鉴?
活动延伸(小组讨论) 你认为要使国家繁盛,其中哪些做法
值得借鉴?
学习目标4: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初唐盛唐历史发展历程
开元盛世
全盛
武则天统治
发展
贞观之治 初盛
贞观年间(627~649年) 武周政治(690~705年) 开元年间(713~741年)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喜功事,征勤伐兵、于热远心,营此造中,材有庸些主过之失所,常但为功。大”于过,
➢ 明太依祖然:可“以昔说唐是太古宗代繁一工位役杰,出好的战政斗治。家”。
➢ 章太炎在《书唐隐太子传后》中所说:“太宗即立, 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 信辞......”
“一个人不能离开那个时代,正如一个人的肉体不能离开他的皮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梳理(含习题)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6—8页)1.唐朝的建立:(1)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2)建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3.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②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③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唐太宗的主要政策和措施:①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最著名的谏臣:魏征)②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③政治: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14页第一段)4.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广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8-9页)1.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共掌朝政: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3.周朝建立: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4.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5.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学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培养学生的概括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
学习重难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学习过程:预习提纲: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3、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1)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2)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3)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治国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重用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二、女皇武则天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
2、统治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统治局面: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1.统治思想:(1)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重用贤能,任用为相。
2.改革措施:(1)整顿______,裁减冗员。
(2)发展经济,改革______。
(3)注重 ,编修经籍。
3.统治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进人鼎盛时期,史称“”。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2020春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青春时光 第2课时 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

道德与法治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学习委员刘杨遇到问题总要问一个为什么,他善于用自己的头
脑去思考,对网上的答案决不盲从、人云亦云,更不迷信权威。
这说明了他( A )
A.学会了独立思考 B.敢于质疑、否定一切
C.勇于创造
D.积极实践
返回
道德与法治
2.李然对遥控飞机很感兴趣,于是在课余时间专心研读有关飞 机模型的书,并反复研究试验。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做的飞机模 型终于飞上了天。这告诉我们( A ) A.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 B.我们必须依靠老师指导才能试验成功 C.我们的创造来源于课本 D.只有莱特兄弟制作的飞机才是创造
2.步入青春期,我们的 独立意识 不断发展,对问题开始有更 多的见解。 3.在我们的成长中,与 独立思考 相伴随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发 展。“学贵有疑”,在学习中,我们需要批判的精神和 勇气 。
返回
道德与法治
4.青春凝聚着动人的活力,蕴含着伟大的 创造力 ,为我们 的成长带来无限可能。 5.青春的创造是多姿多彩的。创造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存在于我们 每个人 身上。 6.创造离不开 实践 。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离 不开 劳动 和创造。青春的创造意味着用自己的智慧和
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 第一课 青春的邀约
第2课时 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
目录导航
01 目 标 导 航 02 思 维 导 图 03 课 前 预 习 04 真 题 探 究 05 课 堂 练 习 06 课 后 训 练
道德与法治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 1.知道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表现
返回
道德与法治
10.人类社会要前进,科学技术要发展,离开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习题课件2

1.唐朝的建立: (1)建立:___6_1_8___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发展: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__贞__观____”。
2.“贞观之治”措施 (1)用人上:虚心纳谏,重用__贤__臣____;广纳贤才,重用房
玄龄、杜如晦等。 (2)政治上:完善__三__省__六__部__制__;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
8.【河北张家口月考】公元621年,魏征第二次归顺唐朝 ,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看 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他为谏议大夫。 这说明唐太宗( C ) A.轻徭薄赋 B.简法轻刑 C.选贤任能 D.恩威并施
9.【河北衡水期中】《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 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 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 要依据是武则天( D ) A.改国号为周 B.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A.隋炀帝 B.武则天 C.李世民 D.赵匡胤
6.一时间,唐朝人才云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 等人先后任宰相……“开元盛世”的中华,开阔、宏伟 、多彩,其影响力远播世界。材料反映出国家繁荣昌 盛的关键在于( ) A.重用人才 B.重视科技 C.发展教育 D.经济实力
【点拨】材料反映出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在于重用人才。 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这一时期唐玄宗任 人唯贤,唯才是举。故选A。
知识点2 女皇帝武则天 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
为__周______。 2.统治措施: (1)打击敌对的_官__僚__贵__族___。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___殿__试___制度。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2课_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 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1. 唐玄宗的治国措施有哪些?
2. 在唐玄宗的一系列措施之下,唐朝出 现了什么样的局面?
团队展示
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②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 文教昌盛
1.武则天给你留下的印象如何? 2.武则天统治时实行了哪些措施? 3.你如何评价武则天这个人?
团队展示
二、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称帝(周)
说明:本课件根 据中学历史教学武园则天地是唐高宗
李治的皇后,多谋
团队展示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 时 间:618年 建立者:李渊 都 城:长安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
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广纳人 才,知人善任。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 措施:
① 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 职权和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法罚;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 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 官吏的政绩。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表现 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贞观之治”。
3.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1)治国措施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 重视发展生产. (2)影响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之中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是(D)A.皇帝必须任用贤臣B.必须善于纳谏C.必须轻徭薄赋D.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解析:隋朝短命而亡,不重用贤臣、不能保证农民有土地和生产时间、科举制度不完善,都可以作为教训来接受,但是,这些都是具体的表现和举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隋的统治者不能准确定位君民关系因而滥用民力,实施暴政,这才是唐太宗从隋亡中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
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C)A.减少决策失误B.当一代明君C.维护统治D.笼络人才,安定社会秩序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词是“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也就是最重要的目的,对比四个选项,A、B、D都是为了C,C才是根本的目的。
统治阶级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为了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
3.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政府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A)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不可过分压榨农民,要廉洁奉公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④见证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再现史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善于纳谏,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①②③符合史实;唐太宗死后继位的是唐高宗,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故本题选择A。
4.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
这体现了武则天(D)A.严惩贪官污吏B.提倡节俭C.善于纳谏D.重视农业生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中材料的意思是“官吏所治理的地区,田地大量开垦,百姓家有余粮的,官吏可得到提拔”。
这说明武则天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5.“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C)A.唐太宗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B.减少百姓的劳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C.吸取隋亡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D.唐太宗身经隋末农民起义,目睹了隋亡过程,受到极大震撼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四个选项都是其原因,但C答案包含其他三项内容,较全面。
因此,最根本的原因就只能是C。
6.唐太宗在气头上曾经说出过“会须杀此田舍翁”一句话,这个被唐太宗戏称为“乡巴佬”的人实际上是唐朝最著名的一位谏臣,他叫(C)A.狄仁杰B.姚崇C.魏征D.杜如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现知识的能力。
唐太宗时期,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
故选择C。
7.下列皇帝统治的先后顺序是(A)①唐太宗②唐高宗③唐高祖④武则天A.③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③②①④解析:本题是一道排列组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要回答好此题,必须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及他们在位的先后顺序。
8.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相似点有(A)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实行选拔贤才的政策③接受魏征的进谏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和辨析能力。
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都注意选拔贤才。
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谏臣,故③不对;④是唐太宗实行的措施。
9.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下列言论不属于他的治国智慧的是(C)A.“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B.“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C.“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D.“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解析:C是李白的诗句,是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历史功绩的高度评价,因此不属于唐太宗的“治国智慧”。
10.以下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在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中(C) A.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地说:“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B.唐太宗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百姓用交子在夜市上买东西D.文成公主入藏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唐太宗。
考查学生的审题及识记能力。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交子是北宋时期出现的纸币。
故选择C。
11.史书《贞观政要》对唐朝社会情况有如下记载:“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与书中描述的繁荣景象有直接关系的帝王是(B)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
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分析材料,找出有效信息“贞观政要”,结合课本中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可知有关的是唐太宗。
12.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
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B)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继续发展C.奢侈腐化,心狠毒辣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解析:武则天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初的政策和措施,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A、C 错误;唐玄宗时期开创“开元盛世”,D错误。
故选B。
13.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他主张(B) A.统一铸造五铢钱B.轻徭薄赋C.废除丞相D.闭关锁国解析:统一铸造五铢钱是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可以排除A。
废除丞相发生在明朝时期,可排除C。
贞观初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D是错误的。
故选B。
14.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
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B)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解析:由题干中的“魏征”“以民为本”可知,此处的“太宗”是指唐太宗,而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因此符合题意的是B。
15.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源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D)A.春秋诸侯争霸B.汉末军阀割据C.魏晋北民南迁D.隋朝暴政而亡解析:材料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太平。
这是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
故选D。
16.唐太宗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皇帝要想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借助忠臣。
因此他(D)A.重视教育B.倡导节俭C.轻徭薄赋D.虚心纳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一些做法。
题干中唐太宗说的话与教材中魏征死后唐太宗说的“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这一段话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他对用人纳谏的见解。
知道这一点,就很容易选择D虚心纳谏。
17.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说法,不确切的是(B)A.指的是开元年间出现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局面B.是唐代几代皇帝不断推动的结果,和劳动人民的关系不大C.盛世期间人民的负担相对较轻,生活较为安定D.武则天的统治为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
“开元盛世”的出现是唐代几代皇帝共同努力的结果,如唐太宗、武则天,也与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分不开,所以B是错误的。
18.《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C)A.改国号为周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C.破格用人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D.减轻人民负担并提高人民的政治地位解析:本题考查武则天的主要政绩。
D明显是错误的,首先排除;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C符合题意。
19.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一和图二中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2)图一中的人物当政时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图二中的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她的哪些措施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答案:(1)图一中的历史人物是唐太宗,图二中的历史人物是武则天。
(2)“贞观之治”。
原因: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不过分压榨农民;②政府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唐太宗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④大臣们廉洁奉公;⑤唐太宗知人善任;⑥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3)地位: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借鉴: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太宗的话)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未足,征求无已,亦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之灭。
此皆朕所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主,可不畏惧!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材料均摘自《贞观政要》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理由何在?(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答案:(1)有关系。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