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翻译、背景、主题思想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

中考文言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

中考文言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导读:黄鹤楼
作者:崔颢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黄鹤楼》译文

《黄鹤楼》译文

《黄鹤楼》译文黄鹤楼,这座屹立于长江之畔的名楼,承载着无数的历史与文化,吸引着古今文人墨客的目光。

其声名远扬,不仅在于它的雄伟壮观,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独特韵味。

对于黄鹤楼的描绘,最早见于崔颢的《黄鹤楼》一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以其空灵的意境和深沉的感慨,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下面我们来逐句对其进行翻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意思是说,过去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这一句开篇便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氛围,让人们对黄鹤楼的历史传说充满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飞走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空中悠悠飘荡。

这两句进一步加深了那种时光流转、世事无常的感慨,白云的空悠更衬托出黄鹤楼的孤独与寂寞。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朗的原野上,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

这两句描绘了从黄鹤楼眺望到的美丽景色,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了,我的故乡在何处呢?看着江上的烟波,更增添了我的忧愁。

这是诗人情感的升华,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自己的故乡,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整首诗的翻译,既要准确传达诗句的字面意思,又要尽力保留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词汇的选择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比如“昔人”这个词,翻译成“过去的仙人”,既符合传说的神秘色彩,又能让读者明白其含义。

“历历”翻译为“清晰可见”,形象地描绘出树木在阳光下清晰的样子。

“萋萋”翻译成“繁茂”,突出了芳草的茂盛。

在翻译诗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韵律和节奏的问题。

虽然无法完全保留原诗的韵律,但要尽量使译文在语言上流畅自然,富有节奏感。

对于“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样的句子,翻译时要通过词语的组合和语序的调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悠长而空旷的意境。

《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重点难点)

《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重点难点)

《黄鹤楼》原文及翻译赏析(重点难点)《黄鹤楼》原文【作者】崔颢【朝代】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七言律诗的规定篇幅固定。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押韵严格。

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

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

讲究平仄。

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

要求对仗。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创作背景是怎样的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

黄鹤楼翻译简短

黄鹤楼翻译简短

黄鹤楼翻译简短1.黄鹤楼翻译《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黄鹤楼崔颢主旨: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之感叹.甲,课文要点:写作背景: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写景: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抒情: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问:1.前四句写甚麽抒发了何种感情答: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2.后四句抒发甚麽情思答: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乙,段落大意:首联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颈联写黄鹤楼前实景:江山依旧.尾联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在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大名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滕王阁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岳阳楼建于开元四年(716)。

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古诗翻译、注释、分联详析、创作背景、赏析及崔颢介绍

八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古诗翻译、注释、分联详析、创作背景、赏析及崔颢介绍

《黄鹤楼》古诗翻译、注释、分联详析创作背景、赏析及崔颢介绍黄鹤楼崔颢〔唐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分联详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黄鹤楼》译文

《黄鹤楼》译文

《黄鹤楼》译文黄鹤楼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古人云:“楚天千里,长江万重。

黄鹤楼、飞帆长。

”这是对黄鹤楼壮丽景色的描写。

楼高五层,总高度达到五十一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木结构楼阁。

黄鹤楼曾多次毁于战火,但每次都重建,展现出中国人民复兴的精神。

楼外有一株古树,据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树枝纷繁,翠绿欲滴,给黄鹤楼增添了更多的生机。

楼内保存着许多文物和历史遗迹。

墙上悬挂着古代名人的字画,让人回味古代的繁荣文化。

黄鹤楼内也有一首著名的诗作——《黄鹤楼》。

这首诗描述了壮丽的黄鹤楼景色,诗中有“高插楚天云,流彩堆秋光”,展现了黄鹤楼独特的美景。

每年,无数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黄鹤楼观光。

一登上黄鹤楼,就能俯瞰整个湖北大地的壮丽景色。

楼上凉爽的空气吹拂着脸颊,让人心旷神怡。

黄鹤楼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每当楼内漂浮起薄雾,就有江中神兽黄鹤出现。

这个传说让人们对黄鹤楼充满了神秘感。

黄鹤楼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更是中国人民对于历史的敬仰和热爱的象征。

黄鹤楼矗立在长江边,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

随着时间的流逝,黄鹤楼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历史的篇章中。

黄鹤楼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吸引了无数文化学者和游客前来探寻其中的历史和美景。

黄鹤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相传,东吴大将陆逊曾在此筑楼,以阻挡蜀汉大将诸葛亮的进攻。

虽然楼后来多次毁于战火,但每一次重建都是古人们对于黄鹤楼文化价值的坚定信仰。

今天的黄鹤楼是在1957年重建的,通过精心的修复,重现了古时的壮丽景象。

黄鹤楼的建筑风格充满古典气息。

整个楼身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檐角翘起,形态独特。

楼内的楹联和柱头雕刻都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登上黄鹤楼的楼梯,步步宽阔,稍加喘息,便可抵达楼顶。

站在顶层,一片壮丽的景色呈现在眼前。

远处,湖水波光粼粼,一条长长的黄鹤船缓缓行驶其间。

江面上的渔船和游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金光,犹如一幅水墨画。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菩萨蛮·黄鹤楼》是毛泽东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词。

该词是在当时中国正处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总揽大权、积极反共的背景下创作的。

该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也写出了对革命前途的焦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对革命抱有坚定信念的乐观。

作品原文: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作品注释:①菩萨蛮: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名。

《菩萨蛮》原是今缅甸境内古代罗摩国的粤曲,后经汉族乐工改制而成的,于佛教语中“菩萨”无关。

另有一说,唐苏鹗《杜阳杂编》说:“大中(唐宣宗年号,850年前后)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队’。

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此说不可信。

据《教坊记》载,开元年间已有《菩萨蛮》曲名。

上下片各四句。

《词谱》定李白《菩萨蛮》词为正体。

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②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之西长江岸边的黄鹤矶(一作黄鹄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

楼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修复,1955年修建大桥时拆去遗留建筑物,1985年六月在重新扩建后开放。

《南齐书·州郡志》说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鹄(即鹤,古“鹄”、“鹤”二字通)经过黄鹄矶。

《太平寰宇记》说骑鹤仙人叫费文袆(huī),一作费祎(yī),每乘黄鹤到此楼休息。

楼因此得名。

许多文人曾题诗抒慨,唐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尤为历代传诵。

作者借这个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③茫茫:广大貌,远貌。

④九派:派,水的支流。

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

鲍照《登黄鹤矶》诗:“九派引沧流。

”⑤中国:就是国中。

《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阎伯理《黄鹤楼》原文和翻译译文

阎伯理《黄鹤楼》原文和翻译译文

阎伯理《黄鹤楼》原文和翻译译文1、阎伯理《黄鹤楼》原文和翻译译文阎伯理《黄鹤楼》原文和翻译黄鹤楼记阎伯理原文: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何必濑乡九柱①、东阳八咏②,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译文: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

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

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

是实写。

4.尾联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淼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又回到开头渺茫的境界。

【作者】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

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背景】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
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

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主孙权下令“城江夏山”,也就是下令在武昌江边倚着蛇山建一座城池。

当时,孙权的主要对手曹操与东吴隔江而制。

因此,长江天险的防守对东吴来说非常重要。

为了随时掌握江上的情况,在修建武昌城的时候,还在沿江一处叫做黄鹄矶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望楼。

这座望楼,就是黄鹤楼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演变,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价值,而成为人们饮酒消遣,欣赏风景的好去处。

在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黄鹤楼可以说是饱经沧桑,受尽磨难。

它先后十余次毁于战乱,或意外失火。

先后十余次被毁,又十余次被重建。

黄鹤楼最后一次被毁是在公元1884年,最后一次重建是在1981年动工,1984年建成的。

【主旨】
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