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制度是什么_氏族制度的介绍
氏族志内容

氏族志引言氏族志是一种记录氏族历史、家族传承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文献形式。
它以家族为单位,通过记载家族的起源、发展、人物、事件等内容,展现了一个家族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氏族志不仅是一部家族的历史记载,更是一部家族的宝贵财富,是后人了解和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依据。
氏族的起源和发展氏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个大家族。
氏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部落社会,当时人们以共同的祖先或血缘关系为基础,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部落逐渐发展成为氏族,成为一个更加完整和稳定的社会组织。
氏族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
家族制度包括家族组织结构、家族规则和家族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它是氏族内部秩序和稳定的基础。
家族文化则是氏族的精神支柱,包括家族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它代表了氏族的特色和个性。
氏族志的作用与意义氏族志作为一种记录家族历史和文化的文献形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氏族志是了解家族历史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读氏族志,我们可以了解家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了解家族成员的生活和事迹,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家族。
氏族志记录了家族的兴衰荣辱,是家族历史的镜子,让后人能够从中吸取教训,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
其次,氏族志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依据。
家族文化是家族的精神财富,是家族成员共同的精神纽带。
通过编纂氏族志,我们可以将家族的文化传承下去,让后人了解和继承家族的传统,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再次,氏族志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资料。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家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氏族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特点,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氏族志的编纂和保存氏族志的编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编纂氏族志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包括家谱、族谱、史书、文献记载等,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和研究,再进行编写和编辑,最终形成一部完整的氏族志。
氏族社会的生活状态

氏族社会的生活状态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
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那么,氏族社会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形态?从计算世系方式看,分为母权制氏族和父权制氏族。
无论哪个氏族,都体现了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原始共产制的生产关系。
那么,在这种经济基础下,氏族社会呈现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母权制氏族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母权制氏族,也叫母系社会。
母系氏族制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
整个母系氏族历史时期,其结构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
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
由于氏族内部禁止通婚,而实行外婚制,氏族成员进行族外群婚。
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因而当时子女们知其母不知其父,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
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由于对偶婚的出现和逐步巩固,丈夫迁到妻方氏族从妻居。
在早期和发达期母系氏族制中,妇女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不同。
早期的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及社会性的家务劳动;男子以狩猎为主;捕鱼由男女两性分担。
由于男女在经济上所占的比重大致相等,因而在社会领域内以男女两性的平等权利为特征。
和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母系氏族公社实行原始共产制经济,生产资料和产品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早期母系氏族有自己的语言、名称。
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崇拜共同的祖先,以氏族图腾作为氏族的象征、名称和世系的标志。
由共同的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埋葬在共同的氏族墓地。
母系氏族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到了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随着原始农业及家畜饲养的出现,作为初期农业发明者的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负担原始农业繁重的劳动,因而在社会上受到尊敬。
氏族的成员推举年事最长的妇女担任首领,管理氏族的事务,领导全体成员从事各项生产活动。
这时氏族制度充分发展,包括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一系列有机结构,构成了原始时代社会制度的基础。
原始社会的解体氏族制度的崩溃与个体权力的崛起

原始社会的解体氏族制度的崩溃与个体权力的崛起原始社会的解体:氏族制度的崩溃与个体权力的崛起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之一,其特点是以氏族为基本单位,形成了严格的氏族制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逐渐崩溃,个体权力逐渐崛起,这一历史转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氏族制度的崩溃在原始社会,氏族是人们的生活和生存的基本单位。
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共同居住在一起,并共同经营土地、进行狩猎等活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
氏族内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权力分配,族长拥有绝对的权威,集中掌握着重大决策权。
然而,氏族制度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氏族的土地逐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造成了一部分族员的流动和迁徙。
这种流动加剧了氏族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导致了氏族制度的瓦解。
其次,随着劳动分工的出现,个体的能力和贡献开始凸显,个体逐渐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言权,对氏族制度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二、个体权力的崛起随着氏族制度的崩溃,个体的权力逐渐开始崛起。
个体在社会生活和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个体通过自身的能力和贡献,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地位。
个体的能力成为了评价其在社会中地位的重要指标,而非仅仅依赖于出身和血缘。
其次,个体在经济和生产领域的发展也强化了其权力地位。
个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得他们能够独立进行决策和行动,进一步削弱了氏族制度的约束和束缚。
随着个体权力的崛起,社会开始向更加自由和开放的方向发展。
个体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成为社会的基本动力,人们的地位和权力不再完全由出身和血缘所决定。
个体的努力和能力得到了更加公正和广泛的认可,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和开放。
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解体和个体权力的崛起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个体权力的崛起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个体的努力和能力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创新和发明的机会增加,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加快。
氏族克兰制度

氏族克兰制度【原创版4篇】目录(篇1)I.氏族克兰制度的定义和特点II.氏族克兰制度的历史和演变III.氏族克兰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影响IV.氏族克兰制度的未来发展正文(篇1)氏族克兰制度是一种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它起源于原始社会,并且在许多原始部落中仍然存在。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生活,氏族内部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共同的利益,氏族成员之间也存在着互助和合作的关系。
氏族克兰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人们还没有形成国家,社会形态是以部落为单位存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克兰制度逐渐演变为了部落克兰制度,即以部落为单位的生活方式。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在一些偏远地区仍然存在。
氏族克兰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首先,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人类社会是由一个相对简单的社会形态逐渐演变而来的。
其次,氏族克兰制度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互助和合作的基础之上的。
最后,氏族克兰制度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即建立一个平等、互助、合作的社会。
氏族克兰制度的未来发展也是值得关注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
目录(篇2)I.氏族克兰制度的定义和特点III.氏族克兰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影响IV.氏族克兰制度的未来发展正文(篇2)氏族克兰制度是一种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发展完善。
氏族克兰制度的特点在于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强调族内通婚、族内互助和族内团结,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群体。
氏族克兰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当时,氏族克兰制度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组织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克兰制度逐渐演变为了部落、民族和国家等更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
氏族克兰制度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在某些原始部落中仍然存在,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一些地区的社区组织仍然以氏族克兰制度为基础,进行文化和传统的传承。
西方政治制度名词解释

自考《西方政治制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公开选举:指选举规则、候选人、选举经过和选举结果等都须向全体公民公开。
2.体制内政党:指那些在一个国家政党政治运作中起主导或重要影响作用的一个或多个政党。
3.政府是国家机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4.民族国家:是在欧洲中世纪晚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普遍形成的“典型的正常的国家形式。
比例代表制:指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候选人所得选票数,按比例分配议席。
5.选举监督:是依法检查选举活动中的行为是否公正合法,其目的在于防止违法与舞弊行为对选举活动的破坏。
6.法官独立:是指法官司法只服从宪法和法律;不同法院的法官在审判活动中相对独立,彼此不得干涉;对法官来说,在审判中要坚持独立,不受各方意见左右,以“自由心证“和”无罪推定“的原则判案。
7.城邦民主制:指城邦国家中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行使决定国家大政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力的政治制度。
8.强制选举:指并非出自选民意志的选举,即公民在选举中难以做到或完全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参加投票以及把票投给谁。
9.西门国会:标志着社会地位比骑士阶层更低的市民开始走上上层政治舞台,标志着在《大宪章》精神的影响下原由清一色大贵族垄断的大会议向“等级代表会议“的转变。
10.总统制:指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并独揽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一种政体形式,与内阁制相对。
11.否定资格: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得选举权所不能具有的资格。
12.职业代表制:是以全国的职业团体和企业、行业协会如工会、商会农会等作为选举代表的基本单位。
13.质询:是议会内阁制国家监督政府的一种重要手段。
议员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当局了解政府的施政方针、具体内容及其工作进度,从而可对之加以敦促或纠正。
14.普选制:指所有公民不受歧视性限制地平等享有和自由使用其选举权的现代选举制度。
15.非法政党:指被国家法律禁止,而转入地下活动的政党。
氏族论全文

氏族论全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氏族论的概述
2.氏族论的主要内容
3.氏族论的学术价值和影响
正文
氏族论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氏族制度和社会历史的专著,作者不详,成书于战国时期。
氏族论是对中国古代氏族制度的系统阐述,对后世的历史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氏族论首先概述了氏族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书中认为,氏族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智力的提高,氏族制度逐渐演变为封建制度,氏族社会也逐渐让位于国家社会。
氏族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氏族的定义、分类和组织形式。
氏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群体,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分布的结合体。
氏族可以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种类型。
母系氏族以母系血缘为依据,财产共享,子女归母方氏族。
父系氏族则以父系血缘为依据,财产私有,子女归父方氏族。
氏族的组织形式包括氏族议事会、氏族首领和氏族成员等。
氏族论还详细探讨了氏族制度下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
书中认为,氏族制度是古代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婚姻、家庭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氏族制度下的文化传承主要包括祖先崇拜、氏族图腾、神话传说等。
氏族论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是中国古代关于氏族制度的一部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历史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同时,氏族论也对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形式、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氏族论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氏族制度的重要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家的起源

• 3:暴力论
• [1},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与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 果。 • 代表人物 杜林:强调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考茨基;认为阶级与国家的形成是许多部落因 征服而互相联合的结果,其中强者战胜弱者就是阶级形成 和国家产生的原因。 • 评价: • 恩格斯评价考茨基:
谢谢
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 1:神权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
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
• (1)我国古代 • (2)外 [基督教早期,中世纪,16世纪}
• 神权论纯粹是从宗教的观点出发,把剥削阶 级国家说成是神的意志体现,用来迷惑人民 群众对于国家本质的认识,反对被压迫人民 起来革命。因而,它从来就是反科学观点。
氏族作为社会组织,它是“整个社会的根本细胞(摩尔 根)”。由于人口的增加,一个原有的氏族逐渐分裂为若干新 氏族;由于定居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社会经济组织单位需要 扩大。这样,关系较密切的几个氏族,便结成了氏族联盟,这 种联盟就是部落。在原始公社解体和阶级出现的时期里,部落 之间的矛盾也增加了,一些利害相关的部落又结成部落联盟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含义:它是原始制度和氏族社会组织,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
阶段所存在的最早的社会制度的组织形式
氏族:氏族,是具有血源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
集团。他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 会组织。
氏族制度的特点:禁止内部通婚,(但实 行群婚制),有组织机构(议事会),成员 相互帮助(但有血族复仇至今仍存在)原始 民主的特点:1、对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进 行管理,管理依靠管理者的威信和被管理者 的服从性。2、民主制度为全体成员享有;
原始部落采取的政治制度6

原始部落采取的政治制度6原始社会是一个原始部落联盟,内部有不同的部落制度。
其联盟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以氏族为单位建立的城邦国家。
第二种是原始部落联盟各部落都有自己的议会,每一个部落设有“总执事”、“总管”和“领袖”。
第三种是各氏族联盟为联合体的酋长,首领的权力大,但是他没有实权,部落中没有酋长。
第四种是部落内部的宗族政权。
原始部落在形成时由一个人或几个人建立,在每个部落都会设立一个总执事和一个总管。
每个总执事都代表各氏族,他掌握着整个部落最大和最重要的权力。
总行执事在所有重要场合行使重大权力,由他任命;总管负责处理本区域内的事务;首领掌管自己领地内的军事。
1.建立制度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许多人还没有结婚,只有一些年轻的奴隶,还没有结婚就成了家庭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氏族组织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立,必须要有若干个首领带领其他氏族组成一个新的氏族。
部落建立前,各个氏族都有自己的首领。
建立氏族制度成为了原始部落建立国家的基础。
氏族制度是一个历史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基本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人们不能完全脱离他们所在氏族独立生活,他们必须与其他氏族结成联盟,才能共同生活、生产。
部落建立时要把各个氏族按它们的血缘关系分成若干个氏族集团,每个集团都有若干个首领和几个最高首领职位。
一般每个集团都有自己的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这两个首长负责本集团内部的各种行政事宜:处理一些重大活动和重大问题;监督和指挥本集团内部人员和集团之间的行动;对外作战时进行指挥;主持集体生产等。
因此氏族内部还设有氏族首领、部落领袖、首领与其他重要领导人物等等级秩序制度。
2.政治分工及部落制度氏族内部有分工,酋长管理部落的内部事务,部落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管理自己的氏族,同时也承担部落内部事务的处理。
在政治上,每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议会,每一个部落都会设立一个总管和领袖来掌管本部落和其他氏族的事务。
各部落总执事负责部落的政治事务,总执事为部落各氏族的领袖,同时也是最大和最重要的部落议会成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氏族制度是什么_氏族制度的介绍
氏族制度从字面来理解其实就是氏族社会的组织制度,也就是氏族社会时期人类共同形成并遵守的一套规范。
这套规范的形成有其具体的背景和条件,这也决定了氏族制度的一些特点。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氏族制度的介绍,希望你喜欢。
氏族制度的介绍氏族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原始公社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
在人类及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原始群是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形成中的人”的群体的制度。
氏族制度的特点氏族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
当时主要是以石器和弓箭作为生产工具。
母系氏族时期的生产率极低,生产发展异常缓慢,人类完全受着大自然的支配。
第二,氏族制度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归氏族集体所有,个人只有一些生活用品和随身携带的工具。
与此相适应,消费品也是平均分配。
第三,氏族公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民主的。
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和平均分配决定的。
氏族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在氏族内部,除了舆论对人们的褒贬之外,没有任何强制手段,更没有任何剥削和压迫。
第四,氏族内部的婚姻制度是族外通婚,禁止同一血缘亲族集团内部互相通婚。
当时典型的婚姻形态是对偶婚。
同一个血统的几个氏族组成胞族,两个或几个姻系胞族组成一个部落。
于是形成了氏族;;胞族;;部落这样的组织系统。
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区别虽然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且都实行财产、分配的公有制,但也存在几大区别:
1、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2、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时期,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3 、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氏族社会的血族复仇介绍血族复仇是以血还血之意。
又称“血亲复仇”,产生并盛行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时期。
当时,出于一个共同祖先的氏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胞族和部落也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
因此,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各种关系中,血缘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同一氏族和部落的人,有相互帮助和相互保护的义务,而个人也只有依靠氏族、部落的保护才能生存。
当氏族或部落的成员受到外来伤害时,则视为对本氏族或本部落的伤害,就要杀死对方的人员为之报仇,这就是血族复仇。
到原始社会晚期,被伤害一方则不一定必须杀死对方的成员,可
以通过调解,由行凶者所在的氏族或部落用道歉和送厚礼赎罪的办法解决,这种方式称为“同态复仇”。
若受害者所在氏族或部落接受这种方式,问题就算解决,否则就将行凶者所在氏族或部落的人杀死,对方无权提出异议。
随着氏族的解体和阶级的产生,基于地缘关系的国家组织代替基于血缘联系的氏族部落,血族复仇也就随之减少。
但在阶级社会,由于血缘关系还起一定作用,血族复仇也就以某种形式保留下来。
例如,在中国周朝,“父母之仇弗与共天,昆弟之仇弗与共国”,即此习俗的一种表现;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和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保留血族复仇的习俗。
氏族制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