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整理

合集下载

简述文献阅读的方法

简述文献阅读的方法

简述文献阅读的方法
文献阅读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有效的文献阅读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科研水平。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献阅读方法:
1. 首先,选择合适的文献来源。

可以通过学术数据库、图书馆目录、专业期刊等途径来寻找相关文献,确保所选文献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

2. 在进行文献阅读之前,先浏览摘要和关键词,以确定该文献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和研究方向。

3. 阅读文献时,可以采用扫读-精读-解读的阅读方法。

即先快
速扫描全文,了解文献内容的整体结构和主要论点;然后精读全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数据分析;最后进行深入解读,分析文献中的逻辑和论证过程,与自己的研究课题相互比较和交叉验证。

4.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使用标记工具,如高亮、下划线、批注等方式,将重要信息或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方便后续整理和引用。

5. 阅读完一篇文献后,及时总结和整理文献的主要观点、数据和结论,可以写笔记或制作文献摘要,以方便后续回顾和引用。

6. 在阅读过程中,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对文献的观点和实证进行评估,注意意识偏见和文献的可靠性。

7. 文献阅读还可以选择辅助工具,如参考书目管理软件、文献管理软件等,有助于整理和管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方便进行引用和文献著录。

总之,文献阅读是科研人员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通过选择合适的文献来源、采用扫读-精读-解读的阅读方法以及及时整理和归纳阅读内容,可以提高文献阅读效率和科研质量。

文献整理的方法

文献整理的方法

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整理听起来有点枯燥,但其实就像整理自己心爱的小物件一样有趣呢。

一、收集文献。

我们就像小蜜蜂采蜜一样,到处去寻找文献。

可以从各种学术数据库开始,像知网呀、万方这些。

还有学校图书馆的资源也不能放过。

有时候在网上搜索一些专业论坛或者相关的网站,也能发现一些宝藏文献。

把这些文献都下载下来或者标记好链接,就像把采到的蜜先收集到小罐子里一样。

二、分类文献。

这就像是给小宠物们分窝啦。

可以按照主题分类,比如研究文学的,就把关于小说的、诗歌的、散文的分别放好。

如果是理工科的,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像物理的电学、力学等分开。

还可以根据文献的类型分,论文是一类,研究报告是一类,专著又是一类。

这样分类之后,当我们要找某个方面的资料时,就像去特定的宠物窝找小动物一样,一下子就能找到啦。

三、阅读文献。

阅读文献的时候可不能走马观花哦。

可以边读边做笔记,把自己觉得重要的观点、数据都记下来。

就像我们看一本特别有趣的小说,看到精彩的句子还会划下来呢。

如果文献里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不要急,就像遇到一个小谜题一样,先标记好,说不定后面读着读着就懂了。

而且可以在文献上写写自己的小想法,就像跟作者对话一样,比如“你这个观点我有点不同意见呢”或者“这个数据好有趣呀”。

四、整理笔记。

把之前阅读文献做的笔记再进行整理。

把相似的观点合并起来,就像把小伙伴们按照兴趣爱好分组一样。

把零散的数据整理成表格或者图表,这样看起来就特别清晰,就像把一堆乱乱的小珠子串成漂亮的手链一样。

而且整理笔记的时候还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加进去,让这些笔记变得更有自己的特色。

五、建立文献库。

这是文献整理的一个大工程啦。

可以用一些软件来建立文献库,像EndNote之类的。

把分类好的文献都放到这个文献库里,就像给小宝贝们盖了一个大房子。

这样方便我们随时查找,而且还能保证文献不会丢失,就像把我们的宝藏都好好地保管起来一样。

文献整理虽然有点小麻烦,但是当我们把它做好了,就像把自己的小天地收拾得井井有条一样,特别有成就感呢。

结合教材,简述文献阅读的方法

结合教材,简述文献阅读的方法

结合教材,简述文献阅读的方法.
文献阅读是获取学术知识和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结合教材的简述文献阅读的方法:
1. 熟悉文献类型:了解文献的分类,例如研究论文、综述文章、学位论文等,以便选择最合适的阅读材料。

2. 审视文献标题和摘要:通读文献的标题和摘要,以确定文献是否与研究课题相关,并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3. 阅读引言和研究目的部分:这些部分通常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以及研究问题和假设。

理解研究的动机和目标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后续内容。

4. 仔细阅读方法和实验部分:详细了解作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以便评估研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5. 注意结果和讨论部分:这些部分通常包含研究结果、数据分析和研究结论。

对结果进行仔细阅读,并评估作者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是否合理和可信。

6. 查找其他引用文献:在文献中查找引用的其他研究,可以了解该研究的前沿和相关的研究领域,也可以找到其他值得阅读的相关文献。

7. 撰写阅读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记录关键信息、主要观点和感想,方便后续整理和参考。

8. 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根据阅读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

思考文章的缺点与不足之处,以及可能的改进和未来研究方向。

9. 知识整理和总结:认真整理和总结所阅读的文献,提取重要信息和重点观点。

将不同文献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10. 与他人讨论:与同行或导师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
看法,促进对文献的更深入理解,并从其他人的观点中获取新的启示。

以上是结合教材的简述文献阅读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献内容,并进行相关研究工作。

快速读整理文献的方法

快速读整理文献的方法

快速读整理文献的方法
1.明确阅读目的,在开始阅读之前,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
是为了了解某个特定的研究领域,还是为了寻找支持自己研究观点
的证据。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2.筛选文献,在进行快速阅读之前,先对文献进行筛选,选择
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

可以通过文献的标题、摘要
和关键词来进行初步筛选。

3.扫描阅读,在进行快速阅读时,可以先进行扫描阅读,即快
速浏览全文,抓住文章的主题、结构和主要论点。

可以重点关注文
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以及各段落的首句和结尾句。

4.关键信息提取,在扫描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取
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包括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可以通过标记、摘要或者笔记的方式来记录这些关键信息。

5.整理归纳,在阅读完一些文献后,可以对提取的关键信息进
行整理归纳,将不同文献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
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形成自己对研究领域的整体认识。

6.反复阅读,在快速读整理文献之后,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反复阅读,深入理解文献中的内容,并且将其与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联系,以便更好地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

总的来说,快速读整理文献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法,通过扫描阅读和关键信息提取,将不同文献中的信息整理归纳,最终形成自己对研究领域的全面理解。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献的核心内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如何阅读文献和整理笔记

如何阅读文献和整理笔记

如何阅读文献和整理笔记1.阅读文献,要力求对一个方面或一个主题,或者一个概念的历史发展都要搞清楚,清楚来龙去脉.文献有新有旧,有些学科或专题文献的半衰期很长,经典文献的阅读是很重要的,只下载几篇新文献是很难理解全貌的。

2.要有意识阅读大家的文献,阅读某个领域或专题中里程碑式的文献或文献综述.这些文献对于初学者了解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发展很有帮助,对于某个阶段的重要文献提供了一个查找的捷径.从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关理论和学说、重要结果的进展。

3.要善于分析自己研究领域中一些国内外代表性实验室的论文,通过分析一个实验室的论文目录,可以了解这个实验室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兴趣的发展、拓展。

4.要善于分析本领域一些代表性学者的论文,通过分析这些引领学科或领域发展的科学家的论文目录,同样可以看到他(她)个人研究兴趣和研究生涯的发展,以及他(她)所领导的研究团队的发展过程。

5.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善于总结和整合,类似Minireview 的方式.如果能将类似相近的一些重要文献(如10-20篇),进行整合和归纳,理出最新的几个专题的进展,无疑会加深对所阅读的文献的理解.那么笔记记什么?记录新进展.哪些是新进展?需要广泛阅读才能知晓。

6.阅读任何文献或专著,一定要记录清楚文献题目、出处、作者、发表年代、期卷、页码等等信息,这些信息是以后引文时必须的,不要嫌麻烦,如作者栏目是需要将所有作者都要记录全的。

7.有些重要文献需要精读,读几遍是不行的,要很熟悉.这类文献在不同时期读有不同时期的理解,如开题阶段,可能比较注重某个方向或领域的理论和观点、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实验阶段,可能比较注意进行结果之间的比较,根据文献结果和变化规律,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一些趋势预测;在论文写作阶段,可能会比较关注结果分析、理论学说的验证等等.与之相应,多数文献是需要泛读的,可能只需要读读题目,可能只看看摘要,也可能只浏览一下图表等等。

8.要重视论文的题目和摘要,这是很重要和简洁、精炼的信息.一篇论文的精华部分都在这里了.同样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如生态生理学特别关注物种对环境的适应,那么环境条件就是很重要的信息了,如物种的分类地位、生物学习性、地理分布,以及分布区的海拔、气候和植被等等。

如何整理论文文献资料(阅读和运用技巧)

如何整理论文文献资料(阅读和运用技巧)

文献收集的目的是了解这些文献对论文的选题有无关联和帮助。

但是,由于在选题前我们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并不熟悉,又不希望遗漏掉重要文献,所以收集材料时一般都采取了宜粗不宜细、广种薄收的策略,使用一些简单的内部特征,如关键词等检索。

这样收集的材料查全率高,但查准率低。

要真正用于论文写作,还需要研究分析,了解文献资料与论文选题的关联度。

此外,网络获取的文献可靠性也需要鉴别。

所以,在收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取舍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也是我们对选题的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过程。

一、资料整理和阅读(如何归类及阅读的方法)对收集的文献资料首先要进行分类把主题相近的文献归为一类,阅读时分门别类、多角度展开。

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尽快熟悉某一主题的研究情况,便于比较相近文献的观点、方法、结论,尽快形成概念、判断,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文献阅读的意义在于掌握本选题研究的进展。

不仅要读懂文献的内容,更要读懂文献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的作用。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本选题哪些问题早已解决,哪些问题尚存争议,哪些问题有待挖掘,哪些问题尚属空白。

同时,对完成自己的论文和研究进行启发和借鉴。

这对于完善自己的选题、最终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十分有益。

论文写作的时间一般不会安排太长,时间有限,作者精力也有限,因此提高阅读效率是每个人都遇到的问题。

每篇文献不必全部通读,阅读的重点放在论点、事实、数据、理论论据、研究角度或论证方法等方面。

与选题关联度大的,进入深层阅读,关联度不大的可以舍弃。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漫无目的地全面阅读学术期刊的文献是不现实的。

而且,过多零散、无序的资料,容易影响学术敏感性和鉴别力。

对此,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阅读方法。

所谓问题导向,就是带着问题阅读,阅读过程因此而朝着证实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推进,即从“设疑”到“求疑”,从而激发创造的活力。

这是一种有目的阅读,显然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经常有人说,辛辛苦苦看了很多资料,也作了大量笔记,结果写论文时,仍觉得头脑空空,选题无头绪、无线索,如同肖伯纳所言“头脑中让别人跑马”,以别人的知识结构代替了自己的思维结构。

文献阅读方法整理与总结

文献阅读方法整理与总结

文献阅读方法整理与总结1.确定阅读目标在进行文献阅读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

是为了了解一些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还是为了寻找适合自己研究的方法或理论?或者是为了撰写综述论文?明确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和阅读。

2.选择合适的文献源在进行文献时,可以选择一些常用的文献数据库,如PubMed、Google学术、Web of Science等。

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阅读目标,选择合适的文献源进行。

3.制定文献阅读计划在进行文献阅读之前,可以制定一个文献阅读计划。

确定每天或每周要阅读的文献数量,安排好阅读时间,以免过多或过少影响阅读效果。

4.审视文献摘要和关键词在进行文献时,可以先浏览文献的摘要和关键词,快速了解文献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如果摘要和关键词与自己的研究相关,则可以选择进一步阅读;如果与自己的研究无关,则可以排除。

5.阅读文献的结构在阅读文献时,可以先浏览文献的结构,了解文章的框架和主要部分。

通常,一篇科学论文的结构包括摘要、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等部分。

对于自己的研究,可以重点阅读方法和结果部分,以及讨论部分中对自己研究的相关性和启发。

6.精读文献7.笔记和批注在阅读文献时,可以进行笔记和批注。

可以使用纸质笔记本或电子工具,将自己的思考、疑问和理解记录下来。

这些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巩固知识,梳理思路,也便于日后回顾和引用。

8.整理和总结在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献后,可以进行整理和总结。

可以将相似的研究按主题进行分类,梳理出各个主题的关键点和亮点。

可以写一份文献综述,将各个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进行比较和总结,找出不同研究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一步深化对研究领域的理解。

9.与他人交流讨论阅读文献后,可以与他人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可以参加研究组会议、学术讨论会、国际会议等,与同行交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观点,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文献阅读是一项需要认真和耐心的工作,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技巧。

文献阅读方法整理与总结

文献阅读方法整理与总结

文献阅读方法整理与总结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工作中的点滴发现,思想火花,都应该写下来。

我和王忠诚院士、顾玉东院士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都有记卡片的习惯。

病例随访、文献观点,等等。

到写作文章时,都是现成的材料。

现在有了电脑,但是写文献综述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的好方法。

随时记下论点,个人心得,(关键是要很好保存、整理和运用)会有事半功倍的成绩。

无论写在纸上,还是记载在电脑内,都应该有一个记事簿,并且经常整理。

”记什么:摘抄:心得:自己的评注:“看文章时作笔记阅读笔记本可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摘录,如:进展,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研究结果等,并可加上自己的批注。

另外,有的时候想到的思路,闪过的想法,作笔记记下来,随时查一查,可能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新的看法。

”怎么记:1、分类的记:“对于下载的文献,要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

哪些需要仔细阅读并保存,哪些用处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

以后想到时,还能及时找到。

”2、定期总结(不能光记不看!我就是!)“对于笔记要定期总结(总结过去已经做过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做到知己知彼;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和不足。

预测将来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准确出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我们要着眼于将自己的成果往SCI上发,所以对一些经典的陈述,要有选择性的标记并记下来。

”原则:1、大量的阅读、读外文:“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新手,,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

记得一个留洋的研究生说,起初导师让他读大量的文献,而且每天都规定了数量,好像是100篇吧?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

请教导师,却被告知只要每天把数量读够就行了。

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终于最后融汇贯通,也理解了导师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提取条件的选择 由表 2 的极差分析可知, 各因素的影响力为B 提取温度 > A 乙醇体积分数 > D 料液比 > C 提取时间, 据表 2 中的吸光度、 K 值和平均值(K/4)可知, 最佳提取方案是 A 2 B 4 C 2 D 2 , 即乙醇体积分数为40%, 温度为 70 ℃, 时间 80 min, 料液比为 1∶ 20。按此优化条件重做一次试验, 得其平均吸 光度值为 0.983, 与正交试验最大值 0. 997(A 2 B 4 C 3 D 2 )无显著差异 (P >0. 05), 但却更经济、 实用。此条件下花色苷得率为 14. 50%。
宁夏枸杞子极性提取物在食用油 高温氧化中的作用研究
本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分析,得 到超声波协同微波提取黑小麦色素的最佳 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1.9 mL/g,提取时间 121 s和微波功率299 W,实际测得的吸光 值为0.704,与理论预测值比较误差仅为 0.72%,该方法稳定可靠。
黑粒小麦麸皮中花色苷的提取及 性质研究
2.1.4 微波功率的影响
试验设定乙醇浓度50%、液料比10 mL/g和提取时 间120 s,考虑不同微波功率对得率影响,结果见图5。 由图5可知,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物质的加热 程度随着增加,黑小麦色素的吸光值也增加;在超声 功率达到300 W之后,吸光值有减少趋势,这可能是 由于高超声功率导致的热效应使得色素分解所致。因 此确定超声功率300 W。
1. 4. 2 正交试验 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基础上, 选取 L 9 (3 4 )正交试验 表, 对乙醇体积分数、 提取温度、 时间和料液比在 4 个不同水平进行优化 。
1. 5 黑粒小麦麸皮中花色苷理 化性质的测定
1. 5. 1 pH 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取花色苷提取液 20. 00 mL 7 份, 用 Na 2 HPO 4 -柠檬酸缓冲液配制不同 pH 提取液, 测定溶液在 λ max处的吸光度(A), 放置室内暗处, 一周后在 λ max 处测溶液吸光度并观察其颜色变化。 1. 5. 2 温度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取花色苷提取液 200 mL 装于 5 个碘量瓶中, 在不同温度水浴中各加热 3 h, 每 隔 30 min 取一次样,迅速冷却后测定 λ max 处的吸光度, 并观察其颜色变化 。
2 结果与分析
2. 1 光谱特征 由图1 可见, 以 pH 1. 0 的乙醇浸提, 所 得色素提取液在紫外光区280 ~285 nm 有 较强的吸收峰, 为花色苷酰基结构的特征 峰;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最大吸收在 525 nm 处, 为典型的花青素光谱特性[6 ] 。自 然界花青素多以与糖苷键结合的形式存在 , 所以推断黑粒麸皮色素为花色苷类, 这 与前人研究结果相符。图 1 黑粒小麦麸皮 色素花色苷紫外全扫描图(200 ~800 nm)
2. 3. 1 pH 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7 d 后在 pH <5. 0 时, 该花色苷提取液为红色透明状, 稳定性较好;pH > 5. 0 时, 花色苷提取液颜色由浅红变黄绿色, 并出现混浊甚至沉淀现象, 说明 花色苷在中性和碱性范围内色素稳定性很差, 花色苷结构易发生变化。颜色 变化是因为随 pH 变化, 花色苷在水溶液中存在形式为花徉盐式(红色) →查 耳酮式(无色) →醌式(蓝色)。pH 越大, 花色苷的降解速度越快。由此说明, 花色苷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好, 可作为酸性食品添加剂。 2. 3. 2 温度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从图2 可以看出, 加热温度小于60 ℃时, 温度及受热时间都对花色苷提取 液的吸光度影响较小, 即较低温下花色苷对热表现出较好稳定性;而当加热温 度高于 80 ℃, 随着时间的延长, 花色苷吸光度明显下降, 说明花色苷在高 温下稳定性差, 这可能是花色苷母体结构受热生成无色查尔酮式结构的缘故 。
文献阅读整理
超声波协同微波提取黑小麦色素的 工艺优化
1. 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1.9 mL/g,提取时间121 s和微波功率299 W,在此条 件下,吸光值达0.704。工艺稳定可靠,可在生产中应用。 2. 超声波协同微波提取作为一种优良的提取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捷、 提取时间短、 提出率高等特点, 目前已广泛应用在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方面 。 3.原料与试剂 黑小麦麸皮,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4.方法 (1)超声波协同微波提取 称取3 g黑小麦麸皮于100 mL特制三角瓶中,再 加入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后,抽滤、定容、 测定。 (2)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用1.0 cm比色皿,在狭缝宽度为2 nm,采样间 隔为0.50 nm,扫描速度为快速的仪器条件下,用 TU-1810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色素从400 nm~700 nm进行 自动光谱扫描。
2. 3. 5 氧化还原剂对花色苷 稳定性的影响
由图 5 可见, 随着氧化剂 VC、 H 2 O 2 和还原剂Na 2 SO 3 浓度的增大, 花色苷的吸光度急剧下降, 颜色逐渐消退, 其中 Na 2 SO 3 影响最大 , 0. 5 mg/mL 就能使花色苷褪色, 原因是 SO 2 作用于花色苷类色 素的苯并吡喃环的 4 - 位碳上, 生成了一种无色物质,表明该色素耐 氧化、 耐还原性差, 在使用时应尽量避免与氧化性或还原性物质接触 。 2. 3. 6 食品添加剂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从表 4 可见, 加入一定浓度的 NaCl, 该花色苷溶液的吸光度从 0.849(对 照)上升到 0. 985, 增加了12.84%, 说明 NaCl 对该花色苷有一定 增色、 稳定作用;加入蔗糖和柠檬酸后, 该花色苷溶液的吸光分 别降低了82. 85% 和64. 05% , 说明蔗糖和柠檬酸对表 4 食品添加剂 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该花色苷有明显的褪色作用, 且褪色作用随浓 度增大而加强;当苯甲酸钠质量浓度低于 0. 1 mg/mL 时,花色苷溶液 吸光度基本无变化, 高于 0. 2 mg/mL 时,吸光度降低了 6. 42%, 但随着加入浓度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 说明苯甲酸钠质量浓度在高于 0. 2 mg/mL时对该花色苷有一定的褪色作用。
1. 3 测试方法
花色苷提取率采用比色法:通过测定最大波长处的吸光度来计算总花色苷质量 分数, 此方法被用来对黑米色素进行定量分析 [5 ] 。 其计算公式为: 总花色苷质量分数(mg/g) =A ×V ×N/(98.2 ×m) 式中:A 为吸光度;V 为定容体积/mL;98. 2 为花第 26 卷第 10 期 李 伟等 黑粒 小麦麸皮中花色苷的提取及性质研究色苷色的平均消光系数;N 为比色时的稀 释倍数(本试验中 N 都为 2);m 为被测样品的质量。 由上式可看出, 当样品质量、 定容体积、 比色时的稀释倍数相同时, 总花 色苷质量分数与吸光度 A成正比, 为了描述方便在本文中直接用吸光度(A)代 表花色苷质量分数。
2. 3 黑粒小麦麸皮花色苷理化 性质
2. 3. 3 光照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由图 3 知, 花色苷溶液光照 3 d 内吸光值变化很小, 说 明短时间内花色苷对光照不敏感;随着时间的延长, 花 色苷溶液在光照贮存和避光贮存下, 吸光度均有一定 幅度降低, 但在阳光直射条件下降低最明 显, 说明光对花色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使用时要避 光保存。图 3 光照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2. 3. 4 金属离子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图 4 结果表明, 金属离子对该花色苷的稳定性作用由大到 小为:Mg 2 + > K+> Al 3 + > Ca 2 + > Fe 2 + >Cu 2 + > Zn 2 + > Fe 3 + , 其中 Mg 2 + 、 K+和 Al 3 + 对 花色苷有很好的增色、 稳定作用;Ca 2 + 和 Fe 2 + 对花 色苷的稳定性影响不大;Cu 2 + 、 Zn 2 + 和 Fe 3 + 使花 色苷明显褪色, 并伴有沉淀, 这可能是因为花色苷与 金属离子形成了络合物, 因此, 在生产应用中应尽量 避免与Cu 2 + 、 Zn 2 + 和 Fe 3 + 等金属离子的接触

2.1.2 液料比影响
试验设定乙醇浓度50%、提取时间120 s和微波功率300 W,考虑不同液料 比对得率影响,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知,随着液料比提高,黑小麦色素吸光值先增加后降低,在液料 比为12 mL/g时吸光值达到最高。这主要是因为前期溶剂量越大,有效成 分浸出越完全,吸光值也就越大;但当溶剂过大时,会造成溶剂和能源 的浪费。因此确定液料比为12 mL/g,作为后续试验继续考察。
由图1可知,该色素在532 nm处有最大吸收。因此,在此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值。 (3) 单因素试验 分别以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和微波功率为影响因素考察其对吸光值的影响。
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 的基础上,选取影响显著的液料比、提取时间和微波 功率3个影响因素,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 方法,试验因素与水平设计见表1。共17个试验点: 其中12个为析因点,5个为中心点。
单因素试验


2.1.1 乙醇浓度的影响
试验设定液料比10 mL/g、微波时间120 s和微波 功率300 W,考虑不同乙醇浓度对得率影响,结 果见图2。 从图2可知,当乙醇浓度小于50%时,随着乙醇 浓度的增加,吸光值随之增加;在50%时达到峰 值,这是因为色素是有一定极性的化合物,根据 相似相溶原理,当提取剂的极性与此色素的极性 更加接近时,从而使吸光值最大。因此在此选择 乙醇浓度50%进行后续试验。
2.1.3 提取时间的影响
试验设定乙醇浓度50%、液料比10 mL/g和微波功率300 W,考虑不 同提取时间对得率影响,结果见 图4。由图4可知,随着提取时间 的增加,黑小麦色素吸光值不断 增加,在120 s时达到峰值。再继 续增加时间,色素吸光值明显下 降,这可能是因为随着超声时 间的增加,温度急剧升高,导致 色素分解所致。因此选择提取时 间120 s,作为后续试验继续考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