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谈古琴中的美学思想
古琴的琴学思想

古琴的琴学思想⼀、古琴⽂化的本体任何⼀种艺术皆植根于时代的⽣活和⽂化中,古琴也不例外。
数千年历史的古琴所表述的琴学哲学思想和琴艺审美理念,皆由中国传统⽂化⽽出。
传统⽂化中对⽣命的感悟和⼈格精神的培养是古琴发展的深层动⼒,古琴作为传统⾳乐⽂化的代表,⽐别的乐器更多地承载了传统⽂化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审美信息,发展成为世界上独特的⾳乐⽂化,焕发出特殊的⾳乐艺术魅⼒。
琴棋书画,是古代中国⼈⽣活中的重要内容。
琴居其⾸,因为琴之功⽤,不仅有娱⽿、平⼼的精神愉悦作⽤,还可以⽤以修⾝养性培养智慧⼈格,完善⼈⽣。
琴不仅是⼀件乐器,更是中华博⼤的⽂化的载体,还是感悟⽣命和养⽣极好的⼯具。
这样⼀件器具,⾃然成为古⼈⽣活中的选择。
古琴所承载的⽂化内涵,我们称之为“琴学”,由古琴所焕发出的中华⽂化思想和民族精神品格,我们称之为“琴道”。
⼆、古琴与传统⽂化中国⽂化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儒家⽂化⼀直居于庙堂的地位,成为中华⽂化的主流思想。
道家、佛家也以其精深的思想内涵,与儒家⼀道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思想的形成,培养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化⼈格。
(⼀)古琴与儒家天道观儒家有重视乐教的传统,儒家的天道观是以“仁、善”为基础的“天、地、⼈”之和,⽽谈到“和”莫善于为“乐”。
《周礼》⽈:“以乐教和,则民不乖。
”《乐记》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由礼达成的社会秩序安定与由乐达成的家国⼈⼼之和相结合,是儒家素来的理想国,儒家绍述的先王圣⼈⼀直以乐教化和同天下,故有“舜弹五弦琴,歌南风,天下治”的述说。
乐,担负着天地⼈和的重任。
公元前6世纪,儒祖孔⼦便将乐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是六艺之⼀。
孔⼦本⾝亦⾝体⼒⾏,每⽇必弹琴⿎瑟、歌诗吹笙,教化⼦弟培养君⼦德⾏,并向各国君王宣扬,以期达到“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兴于诗,⽴于礼,成于乐,”孔⼦把乐所致成的修养看作是君⼦⽴德修⾝的最终境界。
现存的⼀百余部古琴琴谱,其表述琴道的思想和包括琴曲琴律琴艺在内的琴学内容莫不围绕这种“天地⼈和”的天的天道观。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之魂,在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
可见,“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云“道法自然”,“道”“自然”是同一的。
“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白然”就是天然、白成、自然而然。
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美学意蕴的主要源泉。
在“自然”的基础上,老子又生发出"素"、“朴”、“淡”、“拙”等儿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并把它们归结为“道”的品格。
这些美学范畴反映到卜法审美上,便形成了后世追求真朴自然和反对雕饰、姿媚书风的精神依据。
宋代以“平淡”为美的审美观、黄庭坚“伟要拙多于巧”的创作观以及傅山“丑”、“拙”、“直率”的书学观,于此都不无关系。
庄子在继承了老子美学观的基础上,对道家的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发展。
从道家崇尚自然真美的思想出发,他提出了“大美”和“贵真”等重要的审美范畴。
“大美”虽是“不言”的,但它却表现出“白”、“无为”、“天成”的特点。
因而,在庄子看来,自然、天真就是美的最高标准和尺度,这也是历代二书论在进行书法品评时,为何把“自然”作为最高艺术品位的依据。
而要实现“大美”、“至美”,“贵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真实的才是自然的,书法贵天成自然,贵在写出真情性。
否则,就难免流于做作和安排。
受庄子“贵真”论的影响,历代书家都以真性情的抒发为尚,盛唐草书家,宋代苏、黄、米,晚明的徐渭等,无不在其作品中一任真情性的抒发。
而真情性的抒发,则需要书者不受外物的干扰,实现对主体的超越,以虚静空明的心怀去观照艺术形象之本源,使其与“道”融合为一,这种境界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和“坐忘”。
庄子从道家“法自然”的理论出发,认为宇宙本体的“道”是自然的、无为的,因此,在“道”统摄下的“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也应当是自然的。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美学思想,是对音乐的审美感受。
中国历史亘古绵延,源远流长,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音乐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声音具有魔法而音乐则被认为是巫术,不但可以沟通思想还可以治病消灾。
西周的大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则认为音乐具备培养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功能,可以与礼相辅相成,并制定了一套被后来的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是明日黄花,不从心,诸侯国割据纷争招贤纳士。
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与道家成为两个影响较大的流派。
他们的思想不仅反映在政治、经济和大文化上,也涵盖了音乐。
由老子奠定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是自由主义的美学思想,它高度重视人的理性精神,反对用固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的情感,主张自然地抒发和表现情绪。
一、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表现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是通过老子和庄子的著作表现出来的,也得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嵇康、李贽等的发展。
(一)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1、音声相和《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从美与丑(恶)、善与不善的对立统一角度,推演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后”的对立统一规律,就在与“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和“相随”。
在这中间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音声相和。
所谓音声,在古汉语里应当做两个词语来理解。
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音乃合奏而出,声乃单一发出。
历代文人学士对音声作解的很多,有的认为音乃艺术之音,声乃未经修饰的自然声音。
在世人看来,前者是和谐的,也是美的;或者是不和谐的,是恶的。
但老子认为,只有“音”而无“声”,或者只有“声”而无“音”都会顾此失彼,二者是对立的两面又统一于“和”。
以合节之琴,拟太虚之音——《庄周梦蝶》音乐表现形态特点及意象构成方式

2、以“音”拟“物”的象征色彩谱例1《庄周梦蝶》反复强调的第二个以“音”拟“物”的乐思是在第二段中部出现的la这个音,这个音在右手“掐撮三声”技法的反复强调下牵引出贯穿本曲的第(见谱例2)。
该乐思巧妙地利用二个核心物象“蝴蝶”撮三声”技法中双音的“撮”与单音“掐”之间由于色谱例2《庄周梦蝶》中对上述两个以“音”拟“物”象征性乐思的反复呈现,将“庄周”与“蝴蝶”与特定下的146音乐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引导着听众时刻被主题音牵引着思绪而置身于庄周的梦境,使其在梦境中不断感受、构想、推求庄周与蝴蝶间的虚实世界。
(二)与道家琴乐普遍特征相比的反常之道古琴是一种琴面无品无码、光滑无碍的乐器,其有效弦长等比琴长达一米以上,这就导致古琴在左右手配合拨奏的过程中会产生散音、泛音、按音三种不同的音色,以及带来实音与虚音这两种不同的音质感受。
相较于右手直接击弦引起琴弦震动而产生的实音,道家琴乐尤其追求右手拨弦以后、左手借助余音在指定徽位移动而产生的走手音(即虚音)带来的“韵味感”。
这主要是因为道家所追求的“清”“虚”“玄”“真”在古琴虚实对比的悠远音韵中得到了极好的契合。
而《庄周梦蝶》却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了该曲别具一格的如下音乐特点。
1、右手点断式的取音特色《庄周梦蝶》音乐审美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右手点断式的取音特征。
这种音乐审美特色具体体现到古琴操缦角度,就是该曲贯穿始终并大量使用的“长琐”“滚拂”“掐撮三声”“拨溂”“打圆”等右手演奏技法。
正如上文所讲,在《庄周梦蝶》中以“长琐”引出“庄周”这一物象,以“掐撮三声”引出“蝴蝶”这一物象,此类右手技法在之后段落至高潮段落,又加入“滚拂”“拨溂”“打圆”“拂历三声”四种套头指法,被作为贯穿全曲音乐发展的主要构成被反复使用。
这些技法从力学的角度来说是点状发音,组合技法一“滚”一“拂”、一“拨”一“溂”、一“勾”一“挑”演奏之间里外相和、上下相呼使得音乐语言变得“声多韵少”。
浅析老庄音乐思想内涵

浅析老庄音乐思想内涵林莉一、注重养生的音乐思想从5老子6的恒、常以及5庄子6的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等思维看来,这一切是可以理解的。
积极来说,生命若要活得真实无伪并且具有活力以及自由,做到生命状态中的全生保真是重要的关键。
老、庄的生命情态从自然本性的最根本中体会而来,自然在/万物与我为一0的境界中找到思想论述的基石,面对生死的问题正如5庄子6所言/与天为徒0,在顺乎天地与无系于我心的状态下以超越生命的局限。
这样的思维方式正引领出中国人对生命的另一种见解,即为/养生0。
道家所开出的/养生0观念在与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和0的发展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是一种有机性的思维。
/和0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发展上一项重要的概念,除展现音乐本有的性质外,其中亦引申出谐调、融合、适中、平顺等与生命相融的哲学意涵,在这些成组的思维中除了凸显出中国文化特有的性格外,其与/养生0所结合的音乐思想更是特殊。
老、庄对/和0的理解正是由生命的自然/平衡0状态下说起的,他们的体验是一种/从容不迫0的生命情态,这些思维从5老子6/音声相和0以及5庄子6/莫不中音0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找到思想发展的依据。
因此这样的/养生0观点有以下几点特征。
其一,自然原始的回归是首要的概念。
所谓/大0/返0/逝0等观念是诉诸于宇宙之间运行的规律以及创生的根源,生命在此并无长短而是无限地延伸。
其二,生成与变化是生命本来的面目。
在规律性、多元性、变动性所谓/气0的思维中,变动之中的相互谐调性是全生保真的基本形式。
其三,依顺于天地规则(天道思维的指引)以作为/调0 /适0/节0/养0等观念的依归。
由天道过渡到人道,以宇宙的运行为主体,进一步作为人世间的种种法度。
其四,去除/欲望0、解构/我心0。
在所谓/涤除玄览0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0的态度上寻得养生的功夫。
依于天道之序、气化之理,所谓/和0的观点,在养生之应用与展现上是多元的。
我们可以发现,在战国中晚期思想汇集的思潮下,道家所关怀的/和0被寄予一种高度的生命期望,在所谓/道0(天地法则)与/术0(人世规范)的结合下,/和0有另一层转化,即为/养生0。
庄子美学思想

虚静一、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二、中医名词:心无旁念。
《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虚静的解释“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
胸襟宽大得像山谷一样宽广。
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
谷:山谷”。
浅谈“虚静”从远古至今,中国艺术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在这艺术发展的岁月长河中,上一眼望去,似乎不见源头;下一眼望去,好像永无尽头。
如若对中国的艺术思想进行探源,那么老庄“虚静说”的提出和发展,则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其认为“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正是无数的中国艺术家通过对这种态度的内心关照,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从而使艺术回归到生命和自然中的本质状态,从而在艺术长河中激起了无尽美丽晶莹的浪花。
一、老庄“虚静”学说的产生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
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除玄览”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限时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费孝通先生谈“差序格局”是从私说起,私的问题是个群、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于是,费老先生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
中国的社会不像西洋社会,西洋社会是团体社会,称为团体格局,“像由几根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煞个人。
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
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
在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中,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
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可以说是公。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李鹏亚《读乡土中国——对差序格局的理解》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
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
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
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
从老庄美学看中国美学

从老庄美学看中国美学作者:张洁任义杨海陈佳燕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3期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种谗岚的文明中孕育着丰富而成熟的审美意识。
本文就以著名的老庄美学作为切入口,从哲学的渗入,理性感性的碰撞,道法自然三个角度探索中国美学的内涵特征。
关键词:老庄;美学;自然;感性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297-01一、哲学的渗入讲到老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哲学思想,而很少会想到他在文学范畴的美学。
其实,在老庄的著作以及言论中,很多既是有关哲学上的思辨,也是对美学问题的探索思考。
比如在《文心雕龙》谈到“神思”即创作思维活动,其中关于创作思维心态就是来自老庄哲学思维论。
在这当中提到的“虚”,“闲”,“静”本是老庄哲学范畴,用以说明创作思维,简直不需要进行过多改造、整合、只要把接受视角改变一下,以哲学眼光来看,则是哲学思维;用艺术眼光来看,则成艺术思维,不必做中介性调节(有时甚至是哲学上的悖谬命题却在美学上存在合理性和积极影响)。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美的概念老庄很少有直接提到。
而后人则根据其言论著作所体现的一些精神看出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即老庄美学。
有关哲学的思考渗入到了美学的探索这是老庄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哲学思想的渗入,在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甚至对文学美学发生深刻影响的艺术思维也起着定势的重要作用。
就以前面讲到的“虚”问题为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强调“将真事隐去”。
同样的,“善”使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确定其伦理道德内涵,却又成为中国美学特别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从而没善相连,没善兼具。
可见,文学美学和哲学之间这种渗透、贯通现象,本身已经构成了中国文学美学的现象。
也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倘若把中国文学美学视为一个自治系统,它绝非是绝缘体,外系统的哲学既是其理论构成的内核,又是环保他的系统圈,哲学因素给其输入了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庄”谈古琴的美学思想
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
《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见《骈拇》、《马蹄》等篇)。
但庄子并没有完全否定有
声之乐,而是提出“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的命题,要求音乐表达人之自然情性,而不应
拘于人为的礼法。
基于此,《庄子•大宗师》所载子桑“父邪,母邪?天乎,人乎”的悲歌在古琴审美中就不但实现了对情的肯定,而且实现了对悲乐的肯定,《庄子•让王》中提
出的“鼓琴足以自娱”的命题,则强调了古琴音乐的娱乐作用、审美作用。
《老子》“大音希声”以有声之乐为参照,充分肯定了无声之乐的永恒之美,后被《庄子》纳入古琴理论,说“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齐物论》)。
这一思想备受文人推崇,对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历代琴人无不将“希声”作为演奏的至境,以追求琴乐的含蓄之美。
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从演奏美学角度对“希声”有详尽的描写,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如“静”况所说“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迟”况中所说“疏如寥廓, 若太古,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者,此希声之始
作也;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因候制宜,调古声淡,渐入渊源,而心志悠悠不已者,此希声之引申也;复探其迟之趣,乃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
涧流寒,而日不知哺(晡),夕不觉曙者,此希声之寓境也”。
值得注意的是,徐上瀛此处
对“希声”的解释是建立在有声之乐的基础上,和老、庄本意不同。
徐氏之言代表了绝大多数琴论的观点,古典琴论中的“希声”之“希”多为稀疏之意,即指“调慢弹且缓,
夜深十数声”(白居易《夜琴》)、“曲为节稀声不多”(白居易《五弦弹》)的有
声之乐,而《老子》“大音希声”之“希”是“听之不闻名曰希”之意,指无声之乐。
“大音希声”对古琴美学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人们以此追求“淡而会心”的含蓄之美,要求创造音乐的深远意境,追求音乐的弦外之韵味;其消极影响则表现在琴人以“希声”为准,排斥古琴演奏中的“烦手淫声”、“靡曼烦响”,陈幼慈、祝凤喈等人都有类似琴论。
《庄子》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又提出“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虚而待物”(《人间世》)、“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化通”(《大宗师》),要求审美主体忘掉自身、忘掉功利,超越个人的生理感官、摆脱个人之机心,用心灵去感受、体验、想像,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合一的自由审美境界。
这对古琴美学也有深刻影响,所以陶渊明提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声音本身,而在于声音之外,弹琴就是为了求得弦外之意趣。
此后的琴论也都重视音、意之关系,以心手俱忘、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为其最终目标,并从创作、演奏、欣赏等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体现出对弦外之音、音外之意的追求。
如《庄周梦蝶》和《坐忘》两曲的音乐创作表现了这
种对物我两忘的追求,而成玉 、欧阳修、苏轼、庄臻凤等人的琴论则表现了琴人在演奏、欣赏中格外追求言外之意的表达,弦外之美的体验,认为演奏时意比声更重要、欣赏时心比耳更重要,心意既得,形骸俱忘,才是音乐至境。
刘籍说“遇物发声,想像成曲,江山隐映,衔落月于弦中,松风飕 ,贯清风于指下”(《琴议》);徐上瀛说“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溪山琴况》);祝凤喈说“迨乎精通奥妙,从欲适宜,非独心手相应,境至弦指相忘,声晖相化,缥缥缈缈,不啻登仙然也”(《与古斋琴谱》暨《补义》)。
他们所描述的就正是这样的至境,所以颜元在《四存篇》里干脆将“心与手忘,手与弦忘”列为能琴的重要标准之一。
老、庄上述思想渗透在其后古琴美学思想的各个方面。
《老子》“淡兮其无味”的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限制了古琴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对古琴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庄子“得意而忘言”的思想被陶渊明等众琴人所继承,使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成了古琴音乐审美中的重要特征;老、庄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为嵇康、陶渊明、李贽等多人继承,使古琴美学思想重视人和自然的联系,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庄子以自由为美、音乐可自由表达感情的思想又被嵇康、李贽等人发展,提倡音乐要成为人们抒发心声的艺术,而不是封建统治的工具。
另外,老、庄明哲保身、退隐出世的思想也对古琴美学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一张好古琴,可悦己,可传世,可弹出上古遗音。
故,作为当代古琴大师王鹏先生之唯一入室弟子张汉麟先生创立的品牌——正麟殿,立志为琴界做有意义之事,斫世人皆可享之传世好古琴!礼乐求天,正麟殿愿一己之力,联合全国优质实体琴馆,专注发扬及传播中国古琴文化事业,让更多的追求生活品质之人弄弦鸣玉,让更多独具智识品位的琴友拥有传世好琴。
还琴之雅,崇其之古,以当代古琴大师斫琴工艺为背景及血统,正麟历时多年潜心研制良琴,造福海内外琴人友人!愿国泰民安,祈文化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