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9879(编制说明) - 钢铁标准网
国家标准《亚稳分解强化铜-镍-锡合金棒》编制说明(送审稿)

《亚稳分解强化铜-镍-锡合金棒材》国家标准(送审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根据国标综合委[2017] 128号和有色标委[2018]2号文件精神,国家标准项目《亚稳分解强化铜-镍-锡合金棒材》(计划编号20173799-T-610),由苏州金江铜业有限公司负责起草,完成年限为2019年。
二、工作简况1 立项目的和意义新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是目前国际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将人们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和应用引向更深层次。
为推动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加快企业转型、提高经济效益,研发推广新材料和新产品,替代资源消耗过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传统材料已成为许多有识企业重要的切入点。
铜基高强度弹性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高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光学仪器、和仪表制造等行业,是制做航天航海导航仪、仪表传感器、电位器、开关,接插件、化工和船用部件、继电器以及紧固件等弹性敏感元器件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随着电子设备和仪器仪表日趋小型化和轻量化,对广泛应用于该领域中的弹性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提高弹性元器件的强度,以减小元器件尺寸,另一方面则要求元器件能够长时间使用并保持可靠的电接触,即保持良好的弹性和电稳定性。
目前国内市场上铜基高强度弹性合金以铍青铜和锡磷青铜材料为主。
锡磷青铜属低弹性合金,其导电性能较低,同时,锡磷青铜又因难以热加工、退火次数多、生产周期长、成品率低而造成能源、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大量消耗。
而铍青铜是一种优质弹性材料,虽然具有高强度、硬度、耐磨、无磁性、导电导热性好、冲击无火花等诸多优异的性能,但是,铍青铜也有其固有无法消除的缺点,铍的氧化物或粉尘等有毒害;合金性能对热处理很敏感;高温抗应力松弛能力差,不宜长时间在较高温度下工作;生产工艺相对复杂,成本较高等等。
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大量铍青铜替代材料的研发,其中Cu- Ni- Sn系铜基亚稳分解强化合金材料的研究受到研发人员的重视。
Cu- Ni- Sn系铜基亚稳分解强化合金所具备的优异性能比锡磷青铜材料高出3倍以上,与传统的铍青铜相当,在电稳定性和抗热应力松弛性能等方面还优于铍青铜。
标准及名称

常用标准及名称GB/T8163-1999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法兰连接代号:GB/T14976-2002 《不锈钢无缝钢管》GB6479-2000 《高压化肥设备用无缝钢管》WN—对焊连接GB3087-1999 《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SW—承插焊连接GB5310-1995 《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 PT—螺纹连接GB9948-1988 《石油裂化用无缝钢管》LJ—松套连接GB/T3091-2001 《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SO—平焊连接SH/T3401-1996 《管法兰用石棉橡胶板垫片》法兰密封面代号:SH/T3402-1996 《管法兰用聚四氟乙烯包覆垫片》FF—全平面SH/T3403-1996 《管法兰金属环垫》RF—凸台面SH/T3404-1996 《管法兰用紧固件》RJ/RTJ—环连接面SH/T3405-1996 《石油化工企业钢管尺寸系列》MF—凹凸面SH/T3406-1996 《石油化工钢制管法兰》TG—槽面SH/T3407-1996 《管法兰用缠绕式垫片》SH/T3408-1996 《钢制对焊无缝管件》常用钢材牌号的适用范围:SH/T3409-1996 《钢板制对焊管件》10、20 -30,-20~+450℃SH/T3410-1996 《锻钢制承插焊管件》16Mn -40~+450℃09Mn2V -70~+100℃JB/T79.1-94 《凸面整体铸钢法兰》12CrMo ≤+525℃JB/T79.2-94 《凹凸面整体铸钢法兰》15CrMo ≤+550℃JB/T79.3-94 《榫槽面整体铸钢法兰》12Cr1MoV ≤+575℃JB/T79.4-94 《环连接面整体铸钢法兰》1Cr5Mo ≤+600℃JB/T81-94 《凸面板式焊钢制管法兰》低碳奥氏体不锈钢 -196~+700℃JB/T82.1-94 《凸面对焊钢制管法兰》超碳奥氏体不锈钢JB/T82.2-94 《凹凸面对焊钢制管法兰》00Cr19Ni10 -196~+400℃JB/T82.3-94 《榫槽面对焊钢制管法兰》00Cr17Ni12Mo2 ≤+450℃JB/T82.4-94 《环连接面对焊钢制管法兰》JB/T83-94 《平焊环板式松套钢制管法兰》JB/T84-94 《凹凸面对焊环板式松套钢制管法兰》动力粘度,mPa·sJB/T86.1-94 《凹面钢制管法兰盖》运动粘度,mm2/s= ———————JB/T86.2-94 《凹凸面钢制管法兰盖》密度,g/cm3SH 3501-2002 《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5-97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6-98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022-1999 《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蚀技术规范》管道分级表凹凸面法兰知识:设备管口如果用MFM(凹凸面)的法兰习惯是,朝上、朝外的管口是FM(凹面)的,朝下的是M(凸)面的;对于阀门一般都是FM (凹面)的。
钢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内钢结构火防火涂料通用技术条件GB 14907-94 General specifications of fire resistiveCoating for interior stell structure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钢结构防火涂料的定义及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和储存运输等通用技术条件。
2 引用标准GB/T1728 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GB1733 漆膜耐水性测定法GB3186 涂料产品的取样GB9152 建筑涂料涂层试板的制备GB9153 合成树脂乳液砂壁状建筑涂料GB9154 建筑涂料涂层耐冻融循环性测定法GB9278 涂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温湿度GB9750 涂料产品包装标志GB9779 复层建筑涂料GB9978 建筑构件耐火性能试验方法GB10279 非金属固体材料导热系数的测定法热线法33定义及分类3.1 钢结构防火涂料施涂于建筑及构筑物的钢结构表面,能形成耐火隔热保护层以提高钢结构耐火极限的涂料。
3.2 钢结构防火涂料按其涂层厚度及性能特点可分为:B类薄涂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一般为2~7mm,有一定装饰效果,高温时膨胀增厚耐火隔热,耐火极限可达0.5~1.5h。
又称为钢结构膨胀防火涂料。
H类厚度型钢结构防火涂料—涂层厚度一般为8~50mm,粒状表面,密度较小,热导率低,耐火极限可达0.5~3.0h。
又称为钢结构防火隔热涂料。
44技术要求4.1 一般要求4.1.1 本标准所规定的涂料及涂层性能,均指能用于保护钢结构提高其耐极限的防火涂料和按本标准规定的试验方法检测的涂层性能。
4.1.2 用于制造防火涂料的原材料应预先检验。
不得使用石棉材料和苯类溶剂。
4.1.3 防火涂料可用喷涂、抹涂、辊涂、刮涂或刷涂等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或多种方法方便地施工,并能在通常的自然环境下干燥固化。
4.1.4 防火涂料应呈碱性或呈偏碱性。
中国国家标准分类目录之A24分类编码

GB 12409-1990GB 11714-1997 CJJ 46-1991GB 9648-1988GB/T 9649.9-1998 GB/T 9649.10-2001 GB/T 9649.16-1998 GB/T 9649.17-2001 GB/T 9649.20-2001 GB/T 9649.21-2001 GB/T 9649.24-2001 GB/T 9649.28-1998 GB/T 9649.29-1998 GB/T 9649.32-2001 GB/T 10113-2003 GB/T 10114-2003 GB/T 10630-1997 GB/T 12402-2000 GB/T 12905-2000 GB/T 12906-2001 GB/T 12907-1991 GB/T 12908-2002 GB/T 13396-1992 GB/T 13496-1992 GB/T 13497-1992 GB/T 13702-1992 GB/T 13745-1992 GB/T 13959-1992 GB 11643-1999GB/T 14159-1993 GB/T 14257-2002 GB/T 14258-2003 GB/T 14395-1993 GB/T 14467-1993 GB/T 14885-1994GB/T 14945-1994 GB/T 14946-2002 GB/T 15119-1994 GB/T 15161-1994 GB/T 15191-1997 GB/T 15421-1994 GB/T 15422-1994 GB/T 15423-1994 GB/T 15424-1994 GB/T 15425-2002 GB/T 15514-1998 GB/T 15628.1-1995 GB/T 15634-1995 GB/T 15635-1995 GB 12904-2003GB/T 15657-1995 GB/T 16295-1996 GB/T 16472-1996 GB/T 16502-1996 GB/T 16713-1996 GB/T 16827-1997 GB/T 16828-1997 GB/T 16829-2003 GB/T 16830-1997 GB/T 16833-2002 GB/T 16835-1997 GB/T 16962-1997 GB/T 16963-1997 GB/T 16987-2002 GB/T 17152-1997 GB/T 17295-1998 GB/T 17296-2000 GB/T 17297-1998 GB/T 17538-1998 GB/T 17826-1999 GB/T 18127-2000 GB/T 18283-2000 GB/T 18284-2000 GB/T 18298-2001 GB/T 18347-2001 GB/T 18348-2001 GB/T 18391.1-2002GB/T 18391.3-2001 GB/T 18391.4-2001 GB/T 18391.5-2001 GB/T 18391.6-2001 GB/T 18804-2002 GB/T 18805-2002 GB/T 18848-2002 GB/T 19251-2003 GB/T 19253-2003 GB/T 19583-2004 GB/T 19632-2005 GB/Z 19257-2003 GB 18937-2003GB 918.1-1989GB 918.2-1989GB/T 2260-2002 GB/T 2261.1-2003 GB/T 2261.2-2003 GB/T 2261.3-2003 GB/T 2261.4-2003 GB/T 2261.5-2003 GB/T 2261.6-2003 GB/T 2261.7-2003 GB/T 2659-2000 GB 3304-1991GB/T 4657-2002 GB 4658-1984GB/T 4754-2002 GB 4761-1984GB 4762-1984GB/T 4763-1984 GB/T 4764-1984 GB 4765-1984GB/T 4880-1991 GB/T 4880.2-2000 GB/T 4881-1985 GB/T 6512-1998 GB/T 6565-1999 GB/T 6864-2003 GB/T 6865-1986 GB/T 7156-2003GB/T 7635.2-2002 GB/T 8561-2001 JB/T 6611-1993 DL 503-1992DL 510-1993DL/T 495-1992 DL/T 517-1993 DL/T 518.1-1993 DL/T 518.2-1993 DL/T 518.3-1993 DL/T 518.5-1993 DL/T 518.4-1993 DL/T 700.1-1999 DL/T 700.2-1999 DL/T 700.3-1999 GB 8562-1988GB/T 8563-1988 GB 9649-1988GB 10301-1988 GB 11708-1989 GB/T 12403-1990 GB/T 12404-1997 GB 12405-1990 GB/T 12406-1996 GB 12407-1990 GB 12408-1990 WS 218-2002WS/T 102-1998 GB 4766-1984GB/T 11714-1995 GB/T 2261-1980 GB/T 8560-1988 LS/T 1701-2004 LS/T 1702-2004 LS/T 1704.2-2004 LS/T 1700-2004 LS/T 1704.3-2004 LS/T 1703-2004 LS/T 1704.1-2004 LS/T 1705-2004 GB/T 8563.2-2005GB/T 8563.1-2005 GB/T 4880.1-2005 YC/T 203-2006 GB/T 20093-2006 GB/T 16833-1997 GB/T 2260-1999 SB/T 10029-1992 GB 6565-1986GB/T 10114-1988 GB/T 12906-1991 GB/T 12908-1991 GB/T 14257-1993 GB/T 14258-1993 GB/T 14396-1993 GB/T 16987-1997 GB/T 14946-1994 GB 919-1989GB/T 16829-1997 GB 7407-1987GB 7408-1987GB 6512-1986GB/T 4754-1994 GB/T 4767-1984 GB/T 4657-1995 GB/T 7635-1987 GB/T 6864-1986 GB/T 15425-1994 GB/T 920-1989 GB 4754-1984GB 10091.2-1989 GB 10091.3-1989 GB 10091.4-1989 GB 10167-1988 GB 12904-1998 GB 2659-1986GB 2260-1991GB 10630-1989 GB 12404-1990 GB 4657-1990GB 12406-1990 GB 2428-1981DL 452.3-1991 DL 452.4-1991 DL 452.5-1991 DL 452.6-1991 DL 452.7-1991 DL 511-1993DL/T 452.1-1991 DL/T 452.2-1991 DL/T 494-1992 DL/T 504-1992EJ/T 657.1-1992 EJ/T 657.2-1992 EJ/T 749-1993 DZ 58-1988DZ 61-1988DZ 62-1988DZ 63-1988DZ 64-1988EJ/T 965-1995EJ/T 847-1994 GY/T 127-1995 GA 248.10-2000 GA 248.11-2000 GA 248.1-2000 GA 248.2-2000 GA 248.3-2000 GA 248.4-2000 GA 248.5-2000 GA 248.6-2000 GA 248.7-2000 GA 248.8-2000 GA 248.9-2000 HY/T 022-1992 HY/T 023-1992 HY/T 024-1992 HY/T 032-1994JT 0019-1988JT 0024.1-1991 JT 0024.2-1991 JT/T 0023-1990 JT/T 0037.5-1993 JT/T 19-2001JT/T 24-2002JT/T 69.1-1993 JT/T 69.2-1993 JT/T 69.3-1997 JT/T 69.4-1997 LY/T 1080-1992 JT/T 307.1-1997 JT/T 307.2-1998 JT/T 307.3-1998 JT/T 307.4-1998 JT/T 307.5-1999 JT/T 380-1998LY/T 1119-1993 LY/T 1194-1996 QJ 1193.1-1993 QJ 1273.4-1991 QJ 1273.5-1991 QJ 1273.6-1991 QJ 1273.7-1991 QJ 1273.8-1991 QJ 1273.9-1991 QJ 2700-1995QJ 2352-1992QJ 2430-1993QJ 2015-1990QJ 2016-1990QJ 2563-1993QJ 2565-1993QJ 2647-1994SB/T 10135-1992 SL/T 200.16-1997 SY 5806-1993SY/T 5785-1993 SY/T 5844.3-1993 TB/T 2172-1990 TB/T 2183-1991 TB/T 2252-1991 TB/T 1946-1992 TB/T 2303-1992 TB/T 2338-1993 TB/T 2633-1995WH 0501-1995WJ 2030-2000WJ 2557-2000YC/T 190-2005YC/T 191-2005LY/T 1209-1998 WJ 2676-2005JT/T 0011-1984JT/T 0015-1986JT/T 0021-1989 HY/T 075-2005QJ 3263.1-2005 GB/T 2659-1994 GB/T 20530-2006 GB/T 20529.1-2006 GB/T 12905-1991 GB/T 12402-1990 GB 12410-1990GB 8561-1988GB 917.2-1989GB 917.1-1989GB/T 17296-1998 GB/T 4658-2006 GB/T 20533-2006 WB/T 1029-2006 YC/T 210.1-2006 YC/T 210.2-2006 YC/T 210.4-2006 YC/T 210.5-2006 YC/T 210.6-2006 GB/T 20794-2006 QC/T 775-2007YC/T 210.3-2006 GB/T 16828-2007 GB/T 21049-2007 GB/T 2260-2007 GB/T 12906-2008 GB/T 21335-2008 YC/T 212-2006中国国家标准分类目录之A24分类编码址: 电话:400-7255 888 QQ:569872709 MSN/Email:csres@地理格网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城市用地分类代码CJJ46-91国际单位制代码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结晶学及矿物学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岩石学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矿床学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煤地质学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水文地质学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工程地质学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地质经济学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地球物理勘查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地球化学勘查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固体矿产普查与勘探分类与编码通用术语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放射性矿产地质术语分类与代码经济类型分类与代码条码术语中国标准书号条码库德巴条码信息技术 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条码符号规范 三九条码中国标准音像制品编码银行行别和保险公司标识代码全国清算中心代码计算机软件分类与代码学科分类与代码文件格式分类与代码编制方法公民身份号码通用键盘汉字编码输入方法评测规则商品条码符号位置信息技术 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城市地理要素--城市道路、道路交叉口、街坊、市政工程管线编码结构规则中国植物分类与代码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货物运输常用残损代码全国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分类与代码集装箱常用残损代码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 林木病害贸易数据元目录 标准数据元国际贸易方式代码国际贸易单证代码国际贸易交货条款代码电子数据交换用支付方式代码EAN.UCC系统 128条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及有关地点代码中国动物分类代码--脊椎动物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的段目录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的复合数据元目录商品条码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通用键盘汉字输入技能测试方法货物类型、包装类型和包装材料类型代码劳动合同制用人形式分类与代码计算机硬件分类与代码中国标准刊号(ISSN部分)条码位置码信息技术 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 条码码制规范 交插二五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的代码表高等学校本科、专科专业名称代码国际贸易付款方式代码国际贸易合同代码规范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数据库(基本库)数据格式运费代码(FCC)--运费和其他费用的统一描述国际贸易用计量单位代码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中国气候区划名称与代码 气候带和气候大区全国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海洋生物分类代码物流单元的编码与符号标记店内条码快速响应矩阵码税务信息分类与代码集128条码商品条码符号印制质量的检验信息技术 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 第1部分: 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框架信息技术 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 第2部分: 数据元的分类信息技术 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 第3部分:数据元的基本属性信息技术 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 第4部分:数据定义的编写规则与指南信息技术 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 第5部分:数据元的命名和标识原则信息技术 数据元的规范与标准化 第6部分:数据元的注册运输工具类型代码商品条码印刷适性试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WIS)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贸易项目的编码与符号表示导则信息技术 数据元值的格式表示法涉外收支交易分类与代码殡葬服务、设施、用品分类与代码供应链数据传输与交换全国产品与服务统一标识代码编制规则道路车辆分类与代码 机动车道路车辆分类与代码 非机动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 人的性别代码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2部分: 婚姻状况代码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3部分: 健康状况代码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4部分: 从业状况(个人身份)代码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5部分: 港澳台侨属代码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6部分: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码个人基本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7部分: 院士代码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中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代码文化程度代码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家庭关系代码政治面貌代码党、派代码本人成分代码家庭出身代码语种名称代码语种名称代码 第2部分:3字母代码中国语种代码运输方式代码职业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代码语种熟练程度代码文献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可运输产品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 第2部分:不可运输产品专业技术职务代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档案分类与编码电力工程设计代码全国电网名称代码电力行业单位类别代码电力科技成果分类与代码电力生产人身事故分类与代码电力生产人身事故原因分类与代码电力生产人身事故触电分类与代码特大和重大设备事故分类与代码电力生产设备事故性质分类与代码电力物资编码 第1部分:材料产品电力物资编码 第2 部分:机电产品电力物资编码 第3部分:备品配件纪律处分代码奖励代码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出国目的代码公路桥梁命名编号和编码规则干部职务名称代码单位隶属关系代码单位增员减员种类代码表示货币和资金的代码干部职务级别代码社会兼职代码卫生机构(组织)分类与代码临床检验项目分类与代码婚姻状况代码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人的性别代码荣誉称号和荣誉奖章代码粮食信息分类与编码 粮食企业分类与代码粮食信息分类与编码 粮食属性分类与代码粮食信息分类与编码 粮食检验 第2部分:质量标准分类与代码粮食信息分类与编码粮食行政、事业机构及社会团体分类与代码粮食信息分类与编码 粮食检验 第3部分:标准方法分类与代码粮食信息分类与编码 粮食及加工产品分类与代码粮食信息分类与编码 粮食检验 第1部分:指标分类与代码粮食信息分类与编码 粮食设施分类与代码奖励、纪律处分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2部分:荣誉称号和荣誉奖章代码奖励、纪律处分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3部分:纪律处分代码奖励、纪律处分信息分类与代码 第1部分:奖励代码语种名称代码第1部分:2字母代码烟草行业商业企业财会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文新闻信息分类与代码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的代码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蔬菜计算机编码蔬菜商品分类和代码职业分类和代码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中国标准书号(ISBN部分)条码三九条码通用商品条码符号位置条码符号印制质量检验疾病分类与代码全国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数据库(基本库)机读格式规范全国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分类与代码公路等级代码交插二五条码中国及世界主要海运贸易港口代码星期编号运输方式代码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健康状况代码中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名称代码全国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代码贸易单128条码公路路面等级与面层类型代码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事物特性表 钢铁产品事物特性表 钢铁及有色金属产品外形尺寸事物特性表 有色金属产品地方时差表示法商品条码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放射性矿产地质术语分类与代码单位隶属关系代码中央党政机关 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名称代码表示货币和资金的代码中国成年人头型系列单位性质代码单位级别代码干部职务级别代码干部任免权限代码经济类型代码电站设备备品配件分类与编码导则能源部机关及有关单位名称代码干部职务名称代码电力行业单位类别代码(试行)电力工程规划设计任务来源代码中国档案分类法核工业档案分类与代码中国档案分类法核工业档案专用综合复分表放射性矿产资源勘查管理数据采集格式与代码地质矿产部单位代码地质机械产品分类与代码地质工具产品分类与代码实验室选矿设备分类代码地质仪器产品分类与代码核工业档案全宗单位代码放射性矿产资源探矿工程综合管理数据采集格式与代码中央、盛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代码(附编制说明)边防管理船舶信息代码 第10部分:船舶边防检查类型代码边防管理船舶信息代码 第11部分:查控船舶性质代码边防管理船舶信息代码 第1部分:船舶性质代码边防管理船舶信息代码 第2部分:船舶用途代码边防管理船舶信息代码 第3部分:船体材料代码边防管理船舶信息代码 第4部分:船舶来源代码边防管理船舶信息代码 第5部分:船舶使用类型代码边防管理船舶信息代码 第6部分:船舶颜色代码边防管理船舶信息代码 第7部分:船舶部位代码边防管理船舶信息代码 第8部分:船舶种类代码边防管理船舶信息代码 第9部分:船舶边防监护类型代码中国海洋调查机构代码中国海洋观测台站代码中国近海海洋调查断面代码海洋科学文献分类法运输货物分类和代码中国港口代码 沿海港中国港口代码 内河港船员职务名称代码海上交通事故统计信息分类与代码 气象海况运输货物分类和代码民用航空油料信息分类与代码中国港口代码汽车运价信息分类及代码--货物运输汽车运价信息分类及代码--集装箱运输汽车运价信息分类及代码 货运站收费汽车运价信息分类及代码 客运站收费林业档案分类与代码公路及主要构筑物、管理养护单位代码--省干线公路代码公路及主要构筑物、管理养护单位代码--国家干线公路桥梁代码公路及主要构筑物、管理养护单位代码--国家干线公路隧道代码公路及主要构筑物、管理养护单位代码--国家干线公路渡口代码公路及主要构筑物、管理养护单位代码--公路管理养护单位代码交通工业产品分类与代码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 国营林场名称和代码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 陆栖野生脊椎动物人事系统数据航天工业单位代码基本建设投资来源分类与代码基本建设投资构成分类与代码基本建设投资用途分类与代码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阶段分类与代码基本建设单项工程进度分类与代码基本建设建筑面积分类与代码物资供货单位名称代码厂 所(部 站)下属单位代码编制规则航天类图书资料分类规范空气动力学常用物理参数的符号与代码空气动力学大气环境基本物理参数的符号与代码工艺方法分类与代码职工代码编制规则弹(箭)CAD设计差错分类与代码社会商业商品分类与代码单位经济核算类型代码油(气)层层位代码石油工业信息分类编码导则油气地质实验信息代码古生物名称代码 上下册铁路钢轨伤损代码铁路货运事故分类代码铁道部机械动力设备特征代码铁道部机关及部属单位代码铁路系统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表铁道部机械动力设备 分类代码铁路职工伤亡事故代码铁路固定锅炉和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备事故代码图书馆行业条码兵器行业信息分类代码管理规定产品设计文件分类编号方法烟草行业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卷烟箱用条码标签营林产品分类与代码兵器产品零件分类与代码 枪械船舶运输生产非专业数据交换项目名称代码港口装卸机械分类代码船用柴油机配件代码海洋信息分类与代码型号、型号分系统及型号研制阶段、状态代码 第1部分:总则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文献档案资料数字化工作导则企业信息分类编码导则 第1部分:原则与方法条码系统通用术语 条码符号术语经济类型代码国际航行船舶识别代码专业技术职务代码公路路线命名和编码规则国家干线公路线名称和编号公路路线命名和编码规则命名和编号规则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土纲、亚纲、土类和亚类分类与代码学历代码生态科学数据数据装载单和运输包装的条码符号烟叶代码 第1部分:烟叶分类与代码烟叶代码 第2部分:烟叶形态代码烟叶代码 第4部分:烟叶部位代码烟叶代码 第5部分:烟叶颜色代码烟叶代码 第6部分:烟叶等级代码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乘用车类别及代码烟叶代码 第3部分:烟草品种代码商品条码参与方位置编码与条码表示汉信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中国标准书号条码RSS条码烟草行业工业企业财会管理信息系统 基本功能规范1991-5-1 1998-1-1 1992-4-1 1989-2-1 1999-1-1 2001-1-2 1999-1-1 2001-1-2 2001-1-2 2001-1-2 2001-1-2 1999-1-1 1999-1-1 2001-1-2 2003-12-1 2003-1-2 1998-8-1 2001-3-1 2001-3-1 2001-10-1 1992-1-1 2002-1-2 1993-1-1 1993-3-1 1993-3-1 1993-6-1 1993-7-1 1993-7-1 1999-7-1 1993-8-1 2002-12-1 2004-8-1 1994-1-1 1994-1-1 1994-9-12002-12-1 1995-3-1 1995-3-1 1998-3-1 1995-8-1 1995-8-1 1995-8-1 1995-8-1 2002-12-1 1998-10-1 1996-2-1 1996-1-1 1996-1-1 2003-5-1 1996-1-1 1996-10-1 1997-1-1 1997-5-1 1997-7-1 1998-3-1 1998-3-1 2003-1-2 1998-3-1 2002-12-1 1998-3-1 1998-1-1 1998-1-1 2002-12-1 1998-8-1 1998-10-1 2001-3-1 1998-10-1 1999-6-1 2000-5-1 2001-3-1 2001-7-1 2001-7-1 2001-8-1 2001-10-1 2001-10-1 2002-12-12002-3-1 2002-3-1 2002-3-1 2002-3-1 2003-4-1 2003-4-1 2003-4-1 2003-12-1 2003-1-2 2005-1-1 2005-5-1 2003-12-1 2003-4-16 1989-10-1 1989-10-1 2002-10-1 2003-12-1 2003-12-1 2003-12-1 2003-12-1 2003-12-1 2003-12-1 2003-12-1 2001-3-1 1992-4-1 2002-10-1 1985-5-1 2002-10-1 1985-10-1 1985-10-1 1985-10-1 1985-10-1 1985-10-1 1992-1-1 2001-5-1 1985-10-1 1999-2-1 1999-7-1 2003-12-1 1987-7-1 2003-1-22003-4-1 2001-10-1 1993-10-1 1993-7-1 1993-10-1 1993-1-1 1994-1-1 1994-1-1 1994-1-1 1994-1-1 1994-1-1 1994-1-1 2000-7-1 2000-7-1 2000-7-1 1988-7-1 1988-7-11989-9-1 1990-6-1 1991-5-1 1998-3-1 1991-5-1 1997-7-1 1991-5-1 1991-5-1 2002-5-1 2004-1-1 1985-10-1 1996-2-1 1981-7-1 1988-7-1 2004-7-1 2004-7-1 2004-7-1 2006-7-1 2004-7-1 2004-7-1 2004-7-1 2004-7-1 2005-10-12005-10-1 2005-12-1 2006-3-1 2006-5-1 1998-3-1 1999-7-1 1992-12-1 1987-5-1 1989-8-1 1992-1-1 1992-1-1 1993-5-1 1993-5-1 1994-1-1 1998-9-1 1994-10-1 1989-10-1 1998-3-1 1987-11-1 1987-11-1 1987-6-1 1995-4-1 1985-10-1 1996-2-1 1987-9-1 1987-7-1 1995-8-1 1989-10-1 1985-1-1 1990-6-1 1990-6-1 1990-6-1 1989-7-1 1999-7-1 1987-3-1 1992-1-1 1989-10-1 1991-5-1 1991-6-1 1991-5-1 1981-5-11992-5-1 1992-5-1 1992-5-1 1992-5-1 1993-10-1 2001-1-1 2001-1-1 1993-1-1 2004-6-1 1992-7-1 1992-7-1 1993-10-1 1999-1-1 1989-3-1 1989-3-1 1989-3-1 1989-3-1 1995-11-1 1994-12-1 1996-4-1 2000-9-1 2000-9-1 2000-9-1 2000-9-1 2000-9-1 2000-9-1 2000-9-1 2000-9-1 2000-9-1 2000-9-1 2000-9-1 1990-7-10 1990-7-1 1990-2-10 1994-7-1 1988-12-1 1992-3-1 1992-3-1 1991-5-1 1993-12-1 2001-8-12002-5-1 1994-6-1 1994-6-1 1997-8-1 1997-8-1 1993-6-1 1997-8-1 1999-2-1 1999-2-1 1999-2-1 1999-7-1 1999-2-1 1992-1-1 1996-6-1 1993-12-1 1991-8-1 1991-8-1 1991-8-1 1991-8-1 1991-8-1 1991-8-1 1995-11-1 1992-11-1 1992-12-1 1991-6-1 1991-6-1 1993-12-1 1993-12-1 1994-10-1 1993-5-1 1996-10-1 2004-11-1 1994-3-1 1994-5-1 1991-8-30 1991-12-1 1992-10-1 1992-10-1 1992-11-1 1993-7-20 1995-9-11995-10-1 2001-6-1 2001-6-1 2005-7-8 2005-7-8 1998-12-1 2006-5-1 1985-10-1 1987-3-1 1989-9-1 2005-7-1 2006-5-1 1995-8-1 2007-3-1 2007-3-1 1992-1-1 1991-5-1 1991-5-1 1988-7-11998-10-1 2007-3-1 2007-3-1 2007-7-1 2006-10-13 2006-10-13 2006-10-13 2006-10-13 2006-10-13 2007-5-1 2007-3-6 2006-10-13 2007-12-1 2008-2-1 2008-2-1 2008-8-1 2008-8-1。
国家标准 钢铁标准网

《烧结余热回收利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烧结余热回收利用技术规范》编写组二〇一五年五月目次一项目背景 (1)二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和原则 (2)三采标情况 (4)四标准主要内容 (4)五调查验证的情况和结果 (21)六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21)七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21)八标准水平建议,预期的社会经济效果 (21)九对该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22)十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22)《烧结余热回收利用技术规范》编制说明一项目背景1 任务来源根据国家标准委综合[2014]51号关于下达《氧化铝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122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计划编号20140105-T-605的《烧结余热回收利用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制定项目。
2 编制单位本规范由由济钢集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并在有关设计研究单位、钢铁冶金企业等单位的协助下进行编制。
3 主要工作过程(1)根据国家标准委国标委综合[2014]51号关于下达《氧化铝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122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和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钢标委[2014]21号《关于下达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解产能过剩标准支撑工程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济钢集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于2014年9月成立了标准编写组。
(2)2014年9月~2014年10月,确定标准范围、要素和标准结构,并编制了工作计划,明确了标准章节的起草人员和完成时间。
(3)2014年11月,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鞍山市主持召1开《轧钢连续加热炉热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等21项节能、节水国家标准计划落实会。
会议确定了本标准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初步确定了标准参与起草单位、验证单位和工作进度。
(4)2014年12月~2015年1月,完成调研论证工作,组织标准的有关调研工作,发放市场调研表,收集好有关信息,论证标准要求的技术指标和方法等内容。
焊接材料使用和管理规程

哈尔滨城林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焊接材料使用和管理规程编制:校对:审核:审定:哈尔滨城林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哈尔滨城林科技有限公司1目录1. 目的和范围 (3)2. 引用标准 (3)3. 总则 (4)4. 采购 (4)5. 验收 (4)6. 入库 (4)7. 存放 (5)8. 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6)8.1 一般要求 (6)8.2 烘干、保温及清理 (6)8.3 识别标志 (7)8.4 焊接材料的收回 (7)8.5 焊接的重复使用 (7)2焊接材料使用和管理规程CLTC201-111. 目的和范围本文适用于焊接生产中焊条、焊丝、焊剂、合金粉末以及焊接用气体等焊接材料在采购、验收、保管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管理要求。
2. 引用标准GB/T5117--1995 碳钢焊条GB/T5118--1995 低合金钢焊条GB/T983—1995 不锈钢焊条GB3669--83 铝及铝合金焊条GB/T14957—94 熔化焊用钢丝GB/T14958--94 气体保护焊用钢丝GB/T8110--95 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GBl0045--88 碳钢药芯焊丝GBl0858--89 铝及铝合金焊丝GB4242--84 焊接用不锈钢丝GB/T15620-1995 镍及镍合金焊丝GB6052--85 工业液体二氧化碳GB4842--84 氩气GB4844--84 氮气33. 总则焊接材料的生产企业应有可靠的质量体系,具备满足需求的生产能力,焊接材料的供货方一般应提供焊接材料的质量证明书或合格标记,并保证所提供的焊接材料符合有关标准或者供货协议的要求。
4. 采购焊接材料的采购应依据订货技术条件按择优定点的原则进行。
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配套采购。
必要时,特殊焊接材料应按焊接主管人员指定的供货单位采购。
5. 验收检验焊接材料的包装是完好,有无破损、受潮现象。
对于附有质量证明书的焊接材料,核对其质量证明书所提供的数据时候齐全并符合规定要求。
DL/T 1987—2019 六氟化硫气体泄漏在线监测报警装置技术条件

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装置组成 (2)5 技术要求 (3)6 试验方法 (6)7 检验规则 (9)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10)9 供货成套性 (10)六氟化硫气体泄漏在线监测报警装置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六氟化硫气体泄漏在线监测报警装置(以下简称装置)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六氟化硫电气设备工作场所用六氟化硫气体泄漏在线监测报警装置的生产和检验,其他场所用六氟化硫气体泄漏在线监测报警装置的生产和检验可参考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6587—2012 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GB/T 9969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GB/T 13384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 17626.2—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 17626.3—201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 17626.4—200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 17626.5—200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 17626.8—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 17626.11—200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GB/T 18268.1—201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20936.1—2007 可燃性气体探测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25480 仪器仪表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JJG 205—2005 机械式温湿度计JJG 365—2008 电化学氧测定仪JJF 1263—2010 六氟化硫检测报警仪校准规范DL/T 1555—2016 六氟化硫气体泄漏在线监测报警装置运行维护导则3 术语和定义GB 20936.1—2007、DL/T 1555—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防护屏安全要求GB8197-1987

防护屏安全要求
Safety requirement of shield
自 1988-5-1 起执行
为保障操作者人身安全,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场所为防止人体机械伤害、灼烫、腐蚀、触电等致伤危险而设置的防护屏。
本标准不适用于电磁辐射、微波、噪声等危险因素的防护。
1 名词术语
1.4 危险源的危险区域(dangee)
人体进入后,可能由危险源引起致伤危险的空间区域。
1.5 危险点(danger points)
人体危区与危险源的危险区域相切的点。
1.6 危险点高度(height of the danger point)
危险点至人体站立基准面的垂直距离。
1.1 防护屏(shield)
用于防止人体任何部位进入危险区域而设置的一种隔离装置。
1.2 防护屏高度(height of shield)
防护屏上缘至安装基准面的垂直距离。
1.3 人体危区(hazrydous location)
人体上肢最大伸展时,中指指尖点运动轨迹集合所构成的最大包络面所包含的空间。在此空间区域内,若有危险源存在,则可能引起对人体的致伤危险。
1.7 防护屏的安全距离(safety distance of shield)
危险点至可触及防护屏的垂直距离,另加相应的附加距离。
2 技术要求
2.1 防护屏一般应采用金属材料制造,并应有相应的足够强度;在满足防护要求的条件下,也可采用其他材料制造。
2.2 设置防护屏时最小安全距离应符合表1的规定(见表1)。
a、b、c分别为三个不同危险物体所形成的危险区域的危险点。
Ya、Yb、Yc分别为三个危险点高度。
Xa、Xb、Xc分别为三个危险区域所应具备的最小安全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用钢板》编制说明《建筑结构用钢板》编制组二O一三年七月《建筑结构用钢板》国家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 任务来源根据“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1 年第一批国家标准修订项目计划”,计划编号为20110503-T-605,要求对国家标准《建筑结构用钢板》进行修订。
2 编制单位主编制单位: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等3 主要工作过程3.1 主要过程简介近年来,钢结构建筑由于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地基费用省、占用面积小、工业化程度高、外形美观、且与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环保和可再次利用等一系列优点,获得了迅速发展。
钢结构建筑代表了当今建筑业发展的新潮流。
据有关资料介绍,国外建筑用钢量占钢产量的10%-30%,美国、日本这些钢结构建筑普及的国家,用钢量已经达到了钢产量的30%;而我国现在每年建筑用钢量占钢产量的比例不到5%。
今年4月财政部联合住建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补贴政策,钢结构建筑位列其中,且随着我国钢结构住宅技术的日趋成熟,钢结构住宅大规模推广势在必行,因此,建筑结构钢板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建筑房屋抗震性能差是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钢结构住宅建筑以其特有的的抗震性保护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所以,建筑结构钢板的安全性尤为重要,体现在其特性上即具有易焊接、抗震、抗低温冲击等性能。
建筑结构用钢板具有以下特点,以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1)低屈强比,强韧性匹配良好;建筑用钢要承受较高的载荷,对其抗震性更是要求强韧度、塑性达到最佳配合。
屈强比反应了钢板的冷变形能力和塑性变形能力,屈强比越低,材料从开始塑性变形到最终断裂所需要的形变量越大,可有效缓解因过载而产生的应力集中,使建筑构件吸收较多的地震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反之若屈强比过高则会导致由于局部大变形而造成的超载失稳。
因此低屈强比是建筑用钢设计的首要条件。
2)屈服强度波动范围小;对于建筑用钢板,钢板的屈服强度波动范围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非常大。
较大的波动范围使钢部件之间的强度不均衡,易发生局部变形过大,使得整体结构功能与设计相违背,降低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当钢板屈服强度波动较小时,钢结构间的载荷与变形比较均匀,提高了钢结构整体的塑性变形能力,有利于提高抗震安全性。
因此建筑用钢板在保证其强度要求下还应该保持其波动范围不能过大,即具有窄的屈服强度波动范围。
3)韧脆转变温度低;建筑用钢板要求其韧脆转变温度低以具备良好的韧性储备。
4)良好的焊接性能;建筑结构用钢板要求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因此,需要合理控制钢的焊接性能;钢的焊接性能通常用碳当量(Ceq ) 和焊接裂纹敏感指数(Pcm) 来衡量。
5)优异的抗层状撕裂性能;对于厚度方向承受拉力的钢板,还要具有优异的抗层状撕裂性能(厚度方向性能)。
舞钢1996年成功研发建筑结构用钢板,生产的钢板用于建造国内多座高层建筑;并于2000年研究制定了YB4104-2000《高层建筑结构用钢板》,2005年研究制定了GB/T19879-2005《建筑结构用钢板》,近年来生产的建筑结构钢板广泛用于建造国家体育场“鸟巢”、“水立方”、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上海中心大厦、广州财富中心大厦、深圳平安大厦等高层建筑。
为了做好该标准的修订工作,舞钢于2013 年1月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开始了标准的起草编制工作,标准编制组根据建筑钢结构专家的意见,舞钢建筑结构钢板的生产应用情况,国内外建筑结构钢板标准及日本的建筑结构钢板的研发应用、武钢建筑结构高强度钢板的研发应用,在原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修订。
3.2 主要起草人及其所承担工作的简要说明3.2.1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了实现“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国家标准编制原则,按照生产和使用两个行业的专家共同制定标准的思路,努力做好这项重要的国家标准修订工作。
3.2.2 主要起草人所承担的标准研究工作:⑴收集、对比、研究相关国内外标准GB/T700-2006 碳素结构钢GB/T709-2006 热轧钢板和钢带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1591-2008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2975 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的制备GB/T 5313 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 14977 热轧钢板表面质量的一般要求GB/T16270-2009 高强度结构用调质钢板GB/T28414-2012 抗震结构用型钢中国(CCS)船级社规范GB50017-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ISO24314:2006 结构钢——改进抗震性能建筑结构钢交货技术条件ASTM A913/A913M-11 淬火回火优质结构低合金高强度型钢JGJ99-98 高层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IS G3136:2012 建筑结构轧制钢舞钢供货技术条件⑵统计分析舞钢建筑钢板实物质量,包括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等(3)编写本标准编制说明(4)收集本标准中主要技术指标确定所需的理论研究材料和论证材料;3.3对相关的国内外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本次修订参照JIS G3136:2012、GB/T1591-2008、中国船级社(材料规范)等标准。
二、标准修订原则1、本标准主要内容以GB/T19879-2005 《建筑结构用钢板》标准为基础,参照日本标准JIS G3136:2012(JIS G3136是日本根据建筑钢结构对抗震钢材的技术要求特点而研究制定的一个专用标准)、ISO24314:2006 结构钢——改进抗震性能建筑结构钢交货技术条件。
本标准在技术思路方面采用了日本标准的规定,并参照GB/T700-2006《碳素结构钢》、GB/T1591-200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5313-2010《厚度方向性能钢板》、CCS船级社规范等基础通用标准,同时又考虑到建筑钢结构专家的建议及使用部门的要求,结合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设部JGJ99-98《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中对材料的规定,对GB/T19879-2005进行修订,以满足或优于钢结构规程的规定。
2、充分考虑国内外钢铁企业的生产科研成果,特别是日本抗震建筑钢板的生产应用,提高钢板的抗震性能,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以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3、标准的编制格式严格按照GB/T 1.1—2009规定进行编写,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三、标准主要内容说明1 范围根据目前建筑钢板的应用情况,最大厚度由GB/T19879-2005中的100mm扩大到150mm。
2 牌号表示方法与原标准GB/T19879-2005表述一致。
3 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根据钢结构专家的意见,要求钢板厚度偏差强调为正偏差,规定“5.1.1钢板的厚度允许偏差应符合GB/T 709的C类偏差”,C类偏差是负偏差为0的一类偏差。
同时,为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规定“5.1.2 根据需方要求,经供需双方协议,可供应其它类别偏差的钢板。
”按照限定厚度负偏差交货的钢板的厚度计算按照GB/T709-2006的规定,即“钢板按理论重量交货,理论计重采用的厚度为钢板允许的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的算术平均值。
计算用钢板密度为7.85g/cm3。
”4 钢的的牌号和化学成分4.1牌号设置牌号设置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已成熟应用的牌号(Q235GJ、Q345GJ、Q390GJ、Q420GJ、Q460GJ),并根据用户的要求,Q390GJ、Q420GJ、Q460GJ增加B级钢;第二部分是根据钢结构的发展应用需求及目前国内外抗震建筑钢板的研发成果,参照日本建筑抗震钢板的拉伸性能标准设计,设置高强度钢板牌号(Q490GJ、Q540GJ、Q580GJ、Q630GJ)。
4.2化学成分(包括熔炼分析和碳当量)4.2.1熔炼分析化学成分钢的化学成分的设定以原GB/T19879-2005为基础,并考虑与通用标准GB/T1591-2008、GB/T16270-2009、GB/T700-2006等的一致性。
与原标准相比,各牌号D、E级钢的S含量由GB/T19879-2005中S≤0.015%加严为S≤0.010%,取消Nb、V的下限含量,Nb、V含量与GB/T1591-2008一致,对Q420GJ、Q460GJ,考虑厚度100㎜以内,拉伸性能中规定的等屈服强度,提高了合金元素Cr\Ni的上限,有利于保证性能。
同时,增加“供方根据需要,可以添加表1、表2以外的其它元素”条款,提高标准的灵活性,便于生产厂成分的自行设计。
对于推荐使用牌号的化学成分:Q490GJ、Q540GJ与GB/T1591-2008中的Q500、Q550 C、Si、Mn、V、Nb含量一致,合金元素含量参照KR船级社、NK船级社及GB/T16270的规定。
Q580GJ、Q630GJ C、Si、Mn含量与日本JFE-HITEN780、HBL630一致。
合金元素含量参照KR船级社、NK船级社及GB/T16270的规定。
4.2.2碳当量或焊接裂纹敏感性指数考虑标准规定的屈服强度是下屈服强度,且厚度100毫米以内的钢板,屈服强度不降低,多个牌号的抗拉强度下限值有提高,因此除Q235GJ\Q345GJ外,原标准已规定的碳当量或焊接裂纹敏感性指数在本标准中变化不大,原标准未规定的牌号,按照相应的日本牌号的规定。
对于厚度大于100毫米到150毫米的钢板,考虑到板厚较厚,各牌号的碳当量、焊接裂纹敏感性指数分别比100毫米厚板提高0.02%、0.01%。
推荐使用牌号的碳当量或焊接裂纹敏感性指数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6冶炼方法与原标准规定一致.7交货状态规定推荐使用牌号高强度的交货状态为: “淬火+回火、热机械控制轧制(TMCP)或热机械控制轧制(TMCP)+回火”.8力学性能及工艺性能建筑钢板抗震性能是建筑钢板的特征性能,提高钢板的抗震性能是本标准的目的,具体体现即屈服强度波动范围、屈强比;本标准与日本标准相比,本标准规定的屈服强度波动范围与日本JISG3136相对应的牌号相比,具有窄的屈服强度波动范围、加严10MPa,即具有更优越的抗震性能;且厚度100毫米以内的屈服强度值不降低,提高了Q390GJ、Q420GJ、Q460GJ的抗拉强度最小值,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利于钢结构的设计制造。
同时,提高了各牌号的冲击功值,增加了材料的韧性储备,相应地提高了钢结构的安全性。
与原标准相比,Q235GJ、Q345GJ的屈服强度波动范围加严了10MPa,Q345GJ的屈强比由≤0.83降低到≤0.80,Q390GJ、Q420GJ、Q460GJ的屈强比由≤0.85降低到≤0.83,本标准规定的钢板的抗震性能优于原标准的规定。
对于推荐使用高强度钢板牌号的性能规定,Q630GJ采用日本HBL630、HITEN780的相应规定,其它牌号性能的规定参照日本HBL630、HITEN780的性能设计思路,主要考虑屈强比低,因此降低了相应强度级别的屈服强度规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