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科技与第六次科技革命_苏玉娟

合集下载

中国不能错过第六次科技革命

中国不能错过第六次科技革命

中国不能错过第六次科技革命作者:张宏波来源:《创新科技》 2011年第10期文/ 张宏波“世界正处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前夜,中国再不能与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9月21日,主题为“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十三届中国科学年会在天津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作了题目为《新科技革命的拂晓》的报告。

“洞察科技革命新趋势,把握未来战略机遇期。

”“我们现在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

科技革命在现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它能够塑造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改变科学技术的结构体系,牵动全球科技中心转移,推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

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兴衰以及国家地位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升降。

”白春礼说。

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兴衰,与其在历次科技革命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息息相关。

在16世纪和17世纪,以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在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带来了世界的第一次科技革命。

这场前后经历144年的科技革命是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带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这也是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与现代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19 世纪中后期,其标志是内燃机、电机和电讯技术的出现,这带动了包括钢铁、石化、汽车、飞机等行业的发展。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叶,以进化论、相对论、量子论等为代表的科学突破引领了第四次科技革命,其主体部分涉及物理学,并扩展到天文学、遗传学、地学、计算机科学等。

20世纪中后期,电子计算、信息网络的出现,带来了第五次科技革命。

“中国错失了前四次科技革命的机遇”,而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白春礼指出,以社会生产力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1706年,中国的世界排名是第18 位,1820 年第48位,1900年第71位,1950年排第99位”。

然而,科技革命也让“有准备”的国家受益良多。

白春礼分析说,英国引领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第四次的科技革命,抓住机遇,成为世界强国;德国在英国之后,引领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的科技革命,曾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现在仍然如此;美国引领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科技革命,是当代最强的国家;日本抓住了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科技革命,升级为发达国家;芬兰和爱尔兰也一样抓住了机遇,成为发达国家。

生物样本库——转化医学与第六次科技革命

生物样本库——转化医学与第六次科技革命
2009 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 织生物样本库( 生物银行) 分会,全国 60 家知名医 院及科研院所共 89 名委员组成了第一届专业委员 会。该分会秉承" 珍惜样本、执行标准、充分应用、 维护产权" 的宗旨,在全国范围内积极组织活动,使 我国生物样本库有序、规范、健康发展[8]。近几年, 我国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沿海省份已纷纷开始 建立生物样本库和相应的协会机构,现已成立各级 转化医学研究平台达到 30 多个。
与临床的脱节。这个时期,临床医生和医疗器械公 司、厂家则特别注重技术的发展。就外科领域来说 在显微外科、器官移植、微创外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 列的成就。物理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促生了 CT、 磁共振、超声及内窥镜,它们的应用使医学诊断水平 大幅度提高。但基础医学研究的成果却没能快速有 效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来,在临床上没有得到更大 的发挥和体现。这种发展的结果导致了基础医学与 临床医学的割离,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沟通和交流 逐渐减少。因此,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之间形成 了一道屏障,有人称之为" 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 间的死亡谷"[9]。
生物样本库———转化医学与第六次科技革命
王庆宝
( 泰山医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6)
关键词:生物样本库; 转化医学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115(2012)01-0001-03 doi:10. 3969 / j. issn. 1004-7115. 2012. 01. 001
英国成立的 UK Biobank,是目前比较大的样本库, 到 2010 年底已经入库了 50 万人共 1500 万份的血 液和尿液样本。
美国从 1987 年开始就出现了专门的生物样本 资源库,2001 年欧洲生物样本库 ( Eurobiobank) 建 立,随后,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相继建立 了 自 己 的 生 物 样 本 资 源 库。 在 亚 洲 地 区,韩 国、日 本、新加坡也都拥有国家生物样本库网络。2009 年 9 月,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NCI) 开始筹划建立美国 第一个国家级肿瘤生物银行。有科学家认为,该样 本库建设是美国医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美国《时代 》杂 志 更 是 将 这 个 国 家 生 物 银 行 建 设 列 为" 2009 年改变世界十大规划之八"[3]。

打造“民生科技” 创新惠及百姓

打造“民生科技” 创新惠及百姓
展, 建设美好江苏 , 以及 江苏省实施科技惠 民工程的有关 问题进行 了解读 。本刊在此选编了此 次访谈 的部分 内容 , 希望 给读者 以启 示 。访谈 内容 由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网络与宣传中心林 巧宁同志整理 。
生科技” 创新惠及百姓
■ 本 刊 编辑 部
问: 江苏省科 技惠 民工 程是在什 么
的安全 、 健康 、 环境、 生态 、 富民等社会发 展领域 , 组织实施 2 个使百姓直接受惠 0
的 民生 科 技 示 范 工 程 . 设 2 个 经 济 发 建 0
重点任务 。主要有 : 加强优 质 口粮新 品
背景下实施 的?怎样才能使科技惠 民工
程 成 为 群 众 满 意 工程 ? 答 :0 8年 4月 下 旬 ,根 据 省 委 的 20
动 了学 习实 践 科 学 发 展 观 活 动 。通 过 学
展 高危行 业 劳动 保护关 键 技术 的研 究 与示 范、 建立气 象灾害预 警与应急救 助 技术示 范工程 、 加强重大 疾病临床规 范
的“ 技富 民强县 ” 科 工作试 点 , 力突破 着 1 0 旨在 提高人 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 0项 平的关键技术 .构建形成服务于民生 的 科技工作体系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对 民 生领域 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问:请问科技惠民工程 主要服务哪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办
好 十件实事 中的第一件事 。 问: 请具体介 绍一下科 技惠 民工程
的 目标 答 : 技 惠 民 工 程 的 三 年 奋 斗 目标 科
农 民生活富裕提供 技术支撑 : 四是组织
实施推 进生 态文 明建 设 的科技 示 范工 程 , 改善人 民群众生 活环境提供 技术 为 支撑 。

预言第六次科技革命(生命科学)

预言第六次科技革命(生命科学)

Company Logo
科学猜遇与对策》 何传启的长文《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与对策》,受到 100多位两院院士的高度关注。 多位两院院士的高度关注。 多位两院院士的高度关注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表示: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表示: 研究员表示 约在2020-2050年间,可能发生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融 年间, 以生命科学为基础, 约在 年间 可能发生以生命科学为基础 合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 合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提供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和提 高生活质量的第六次科技革命。 高生活质量的第六次科技革命。
Company
LOGO
预言第六次科技革命
2020-2050
制作:孙文杰 时间:2011.10.10
内容

引言
提出“科学猜想”:第六次科技革 提出“科学猜想” 命
上篇
第六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
下篇
第六次科技革命与中国对策
Company Logo
科学猜想

Company Logo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

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仿生工程和机器人学的结合, 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仿生工程和机器人学的结合, 信息转换器、人格信息包、两性智能人、人体再生和互联网的 信息转换器、人格信息包、两性智能人、 结合, 结合, 人类将获得三种新的“生存形式” 即网络人、 人类将获得三种新的“生存形式”,即网络人、仿生人和再生 实现某种意义的“人体永生” 人,实现某种意义的“人体永生”。
Company Logo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

技术革命部分: 技术革命部分:
信息和仿生工程。 信息和仿生工程。 “信息转换器”的发明,实现人脑与电脑之间的直接信息转 信息转换器”的发明, 换,人脑可以直接“知识充电”。 人脑可以直接“知识充电” “人格信息包”的发明,它包含人的全部人生信息、独立 人格信息包”的发明,它包含人的全部人生信息、 人格和自主意识,使人的“网络化生存” 人格和自主意识,使人的“网络化生存”和网络虚拟人成为 可能,实现人的“网络化永生” 可能,实现人的“网络化永生”。

新疆民生科技需求的动态演化历程

新疆民生科技需求的动态演化历程

1 问题 的 提 出
20 0 7年 “ 两会 ” 期 间 ,全 国人 大 代 表 周 旭 首 次 将 “ 民生科 技 ” 的概 念 带 进 了人 们 的视 线 。周 旭 认 为 民生科 技 的 根本 理 念 就 是让 科 技 进 步 和 创 新 最 大 范 围地 惠及 百姓 ,提高 人 民群众 的生活 质 量 。 “ 民生科 技 ” 是 指 与 民 生 问题 最 直 接 相 关 的科 学技 术 ,即 与人 民最 关 心 、最 直 接 、最 现 实 的利 益 问题 相关 的科 学 技 术 。从 民生 科 技 的 内 涵 看 ,民生 科技 主要 包 括 两 方 面 的含 义 ¨ 。一 方 面 , 民生 科 技 要求 科技 的发 展 要 贴 近 民生 ,科 研 项 目的选 题 要 把 解决 民生 问 题 放 在 重 要 位 置 。不 同 的 时期 、不 同 国 家 的 民生 问题 往 往 不 尽 相 同 ,解 决 民 生 问题 所 依 靠 的科 学技 术 手 段 有 些 是 普 适 的 ,有 些 却 是 我 们 国家 在特 定 时期 所 特 有 的 ,这些 民 生 问 题 的解 决 就 需 要 采取 技术 创 新 等 方 法不 断增 加 与 民 生 直 接 相 关 的科
21 0 2 ̄
1 8期
si … c e
Hale Waihona Puke 。 … Rh d i 1 . 9 9 j i n 10 7 9 . 0 2 1 . 1 o :0 3 6 / . s . 0 0— 6 5 2 1 . 8 0 9 s
新 疆 民 生 科 技 需 求 的 动 态 演 化 历 程
董 晔 ,李 金 叶
技 术为主 ;到 17 2 0 9 8— 0 2年主要 以与工业及 现代 农业 有关 的技 术 为主 ;再 到 2 0 0 3年 以后 对 民生科技 的全 面需

民生科技发展的社会文化维度研究

民生科技发展的社会文化维度研究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ECONOMY2013年第23卷第2期“民生科技”是民生问题与科学技术相融合的概念。

民生问题是一切文明社会关注的共同领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内在要素与外在环境。

从狭义上讲,民生问题包括与民众生存、生活、生计直接相关的问题。

一方面,包括与民众直接相关的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在问题;另一方面,包括与民众直接相关的生态、社会、人文等外在环境问题。

从广义上讲,民生问题包括与民众生存、生活、生计直接或直接相关的所有问题。

由于广义的民生问题边界过于泛化,不利于分析,所以笔者重点分析狭义的民生问题和由此产生的民生科技。

民生问题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民生科技的系统性特征,民生科技不仅包括与民众生存、生活、生计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还包括与生态、社会、人文等相关的科学技术。

我们可以说民生科技就是直接解决民生问题的科学技术。

民生科技的发展不仅是科技与民生的一个内在问题,还是一个外在问题。

民生科技的发展与外在的社会文化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本文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1民生科技发展的社会文化特征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和组织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从构成性来看,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文化和精神文化。

民生科技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科学技术,与民生问题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特征是联系在一起的。

民生科技发展的社会文化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民生科技发展具有社会多元性民生科技的内涵体现在科技服务于“民”与“生”两个层次,体现了想民、爱民、为民、富民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

“生”涉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一,民生科技的发展领域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

读史与语境论历史观的建构——以民生科技发展为例

读史与语境论历史观的建构——以民生科技发展为例

7 ・ 6
苏玉娟:
读史 与语境论历史观 的建构
客 观再 现 , 是 由历史 事 实 、 史学 、 史研 究者 、 这 历 历 读 史 者 的语 境 性特 征决 定 的。 1历史 事实 的语境 性特征 。 事 实或行 动是语 境 . “
语 境划 分为历 史语 境 、 认知语 境 、 学语 境 和社会语 科
次把 唯物 主义贯 彻到 社会 历史 领域 。 目前历 史研 究 以历史 唯物 论为 基础 , 成对历 史 的三种 t cn x) e 狭义上指话语 、 句或语词 的上 语 下 文或 前后关 系 或前 言后语 。广义上 不 仅指 话语 或 语 句 的意义 ,而且 指话 语 或语 句所反 映 的一 定 的社
会、 历史 、 政治 、 经济 、 化 、 文 科学 、 技术 等 诸多 要素 之 间的相 互作用 和相 互联 系。语 境论 作为 一种世 界 观 和 方法论 ,是 把研 究 对象放 人 直接 相关 的语 境 中进
观、 外史观和综合史观。
内史 观 认 为 历 史 就 是 研 究 历 史 事 实 本 身 的 发
观, 为综 合分 析历史 提供 了理 论基础 与 实践途 径 。
( ) 境论历 史观 的 内涵 二 语
( ) 史观 的 回顾 一 历
历 史观 是人们 关 于历史 的根 本观点 和看法 。 历 “ 史 观 的基本 问题 ,是 社会存 在 和社会 意 识 的关 系问
题 。m 9 ” 1世纪4 年代 , 0 马克思提m的历史唯物论第一
大 变革 。
历史不仅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实 和行为本 身 , 而且指 对发 生 的往事 进行记 述 和研 究 。后者 主要 根 据历史事实的相关资料还原历史 ,这样使历史语境 成为历史研究的基点 ;人类往事往往对不同主体在 认 知层 次 上产 生 影 响 , 而影 响 人类 的行 为 , 进 因此 , 认知语境成为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 ;历史是 自然科 学、 社会科 学 和人文 科学 的发 展史 , 部历 史就 是一 一

三次科技革命高品质版

三次科技革命高品质版
更明显。 D.这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影响
都远远超过前两次。
试分析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影响
1. 改进了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 高。
2. 导致人口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 3. 促进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
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4. 促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不断调
三次科技革命
执教:缪银丹
据报道:我国会,近日国家拨 款500万元奖励袁隆 平和吴文俊两位科学
家以期加快科技的发
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起始年代 主要标志 共同背景
特点 共同影响
18世纪60至70年代
蒸汽机的发明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二,资本的积累 三,生产技术的积累,科学理论的突破 四,市场的需求
五,劳动力的增长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 把科学推向前进。
启示: 每次科技革命的出现都是由于实
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实践从需要推动了认识的发 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A.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它使 人类处于蒸气时代。
整。 5. 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形成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格局,推动
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并形成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 序。 6. 影响了世界工业的布局。 7. 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思考:科技,教育,经济三者 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社会活动的驱动力,经济的 繁荣能为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奠定物 质基础。教育是基础,它以发展能 促进进步,也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第一生产力,教育和科技的发展能 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近代以来,世界上大致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这五次科技革命具有一些规律性机理:发生领域从单个学科走向学科群,科学技术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动力来源于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其影响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不断发生转移;其趋势越来越走向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一体化。

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是重要动力,将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产业的一体化将成为重要趋势。

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大力发展民生科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观,加强民生科技内部发展需要与外部需求的耦合,提高民生科技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等。

〔关键词〕民生科技,第六次科技革命,机理,走向,重要维度,现实路径〔中图分类号〕N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1-0018-04苏玉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太原030006)民生科技与第六次科技革命关于科技革命,学界有三次说、四次说、五次说,比较能够达到共识的是五次说。

“第一次是近代物理学诞生,第二次是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第三次是电力和运输革命,第四次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革命,第五次是电子和信息革命。

”〔1〕2011年以来,《科学时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科学基金》《决策》等报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论文、调查报告和人物专访。

根据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机理以及专家学者对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猜测,我认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维度。

“民生科技指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换和科技服务。

”〔2〕为了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民生科技。

一、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机理及其走向前五次科技革命的发生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把握科技革命发生的规律有助于预测第六次科技革命。

(一)科技革命发生的领域从单个学科走向学科群,科学技术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

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是以日心说、牛顿力学等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革命,促进近代化学、生物学、地学等科学的发展,科学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蒸汽机和机械革命,促进了当时英国冶金业、纺织业等产业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19世纪中后期,是以发电机、内燃机、电讯技术等为代表的电力技术革命,促进了汽车、无线电、航空等行业的发展;第四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促进了天文学、地学等学科的发展。

前四次科技革命表征为主体科学技术在发生革命的过程中渗透或带动了与其相关科学或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从综合走向分化。

第五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后期,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包括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在内的学科群革命。

第五次科技革命不同于前四次科技革命,它是以某主体学科为先导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学科群革命。

从〔收稿日期〕2012-12-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学、技术、社会”视域下民生科技发展的路径研究(10CZX012),负责人苏玉娟。

〔作者简介〕苏玉娟(1975-),女,山西稷山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史、科技哲学。

18··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的轨迹看,科技革命不仅体现了从某学科革命走向学科群革命,而且体现了科学技术从综合走向分化,再从分化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

(二)科技革命发生的动力来源于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

科学革命主要来源于科学内部发展需要,技术革命更多来源于社会外部需求。

“发达国家的科技需求与科技革命的关系更紧密。

”〔1〕蒸汽机和机械革命来源于英国解决棉纺织品质量低劣、竞争力低问题,因急需采用新技术提高竞争力的需求而产生;电力革命起源于欧洲,发生于美国,“原因在于当时美国人少地多,劳力不足,需要发展节约劳力的机械技术。

”〔3〕第五次科技革命来源于解放脑力劳动和解决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能源、生态、环境等危机的需求。

美国在20世纪中后期具有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成为第五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地。

因此,科技革命是否发生需要科技内部发展需要和社会外部需求的推动。

(三)科技革命发生的影响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并使世界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不断发生转移。

一般来讲,科学革命引起人类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变革,技术革命引起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两次科学革命产生了机械唯物观和辩证唯物观;三次技术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生活方式电气化和信息化,使人类逐步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与此同时,科技革命促进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科技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转移路线基本是一致的,即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

(四)科技革命发生的趋势越来越走向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一体化。

一方面,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发生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不断走向一体化。

第一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相隔近200年;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后期,相隔仅几十年。

另一方面,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越来越走向一体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763~1870年,第一次技术与第一次产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46~1970年,第三次技术革命与第三次产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

所以,从发展趋势看,总体上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走向一体化。

二、民生科技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维度第六次科技革命什么时候发生?一些专家认为可能发生于2020~2050年。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约2020 ̄2050年)有可能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提供解决和满足人类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需要的最新科技。

”〔4〕他提出三个方面原因,每次科技革命发生周期约70年,第五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中后期到21世纪20~50年代近70年,此后将会发生新的科技革命;分子生物学从1953年诞生到2020年近70年的积累,有从量变到质变的潜能;还有2020年有可能是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拐点。

中科院通过对300多名专家研究形成“面向2050年中科院发布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

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及综合考虑专家学者的观点,我认为民生科技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维度,具有相应的动力机制,并对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种讨论具有一定的“科学猜想”性质。

(一)民生科技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可能领域。

从目前世界科技发展视角看,“许多科学家认为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许多国家对生命科学的投入比较大。

”〔1〕生物学发展对人口健康等民生科技发展具有变革力。

从我国科技发展情况看,2011年5月,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曾收回108位院士关于迎接世界第六次科技革命看法与对策建议。

从统计资料看,“信息和仿生工程的支持率最高,达到72%;部分院士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体部分应包括: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防灾减灾科学等;有院士认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绿色能源问题。

”〔5〕从面向2050年中科院发布科技发展路线图来看,围绕民生的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等有望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维度。

所以,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以与民生直接相关的生物学为先导,包括健康科技、生态环境科技、公共安全科技、防灾减灾科技等民生科技在内的学科群革命。

民生科技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可能领域。

(二)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动力。

从科学内部发展需要看,学术界多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主要发生在生命科学领域或者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领域。

”〔5〕从社会需求看,21世纪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把解决民生问题、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作为国家科技规划的重要选择。

美国把“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健康”19··作为重要维度之一;欧盟把“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资源的管理”作为四个主题计划之一;日本把建设“人民安居乐业且生活质量高的国家”作为科技发展三个目标之一;我国《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大力发展惠及民生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绿色城镇关键技术等。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将与民众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能源科技、环境科技、人口与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等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信息科技、生命科学、能源科技、纳米技术和新材料科技,以及与公共卫生、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领域多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

而这些重点领域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的、有广泛影响的领域。

”〔6〕所以,从科技发展内部发展需要和外部需求看,解决健康环保、安全等民生问题为己任的人口健康科技、公共安全科技、环保科技等民生科技将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领域。

(三)民生科技作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领域将引起人类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及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

从观念变革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观。

18~20世纪科技发展的重点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21世纪的科技重点将是人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和适应太空环境,全面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可持续性和适应宇航时代的需要”〔1〕,体现为以人为本,人类与环境、人类与社会、人类自身的和谐发展。

第六次科技革命将使人类生产方式走向人性化,生活方式走向休闲化和创新化,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引起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转移到何处?从目前国际发展趋向看,谁抓住机遇,抢占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有利位置和制高点,谁就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科技中心和经济中心。

“1700~1950年期间中国从世界强国降为半殖民地国家,从发达国家降为欠发达国家。

”〔4〕1950年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不断提升,1978年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第15位,1980年第7位,2011年跃升为第2位。

第六次科技革命使中国再次面临选择,我们是从第六次科技革命中抓住机遇获得巨大发展,还是付出高额代价,关键看我们的行动。

我们只有主动解决民生问题,积极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才有可能创造新的辉煌。

(四)民生科技与产业的一体化将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发生的重要趋势。

从前五次科技革命发生机理看,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是交替发生的,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