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经典
韩非子最有名的篇目

韩非子最有名的篇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法学家、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韩非子最有名的篇目无疑是《韩非子》,这部书是其代表作之一,被称为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学派——法家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仍在广泛传播。
《韩非子》全书分为五篇,即《说难》、《五蠹》、《孤愤》、《外储说》和《显学》,每篇篇目都着力探讨了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治国安邦等方面的问题,展现了韩非子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他独特的政治哲学思想。
篇目《说难》主要介绍了韩非子对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看法,他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在和平时期都是非常贪婪和自私的,只有在受到约束和惩罚的时候才会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他主张实行法家的法治思想,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明确的规范和明确的责任来加强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治理效率。
此篇让人深刻地感受到韩非子对法治的独到见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篇目《五蠹》讨论了人的五大“蠹”,即饥饿、欲望、怠惰、财欲和乐欲,这五种蠹不仅会侵蚀人的品德和道德,也会影响到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固。
韩非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从根本上消除这五蠹,建立起健康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健康心态。
这篇让人深刻领悟到韩非子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治理的全面考量。
篇目《孤愤》揭示了韩非子对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认为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约束,否则就会变成暴政,压迫和伤害人民。
他力求建立一个公平、正义、有序的社会秩序,让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免受压迫和欺凌。
这篇引起人对政治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秩序的持续关注。
第四,篇目《显学》则是对韩非子政治哲学的总结和展望。
他认为要想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依靠法律、制度和人民的自觉,避免势力斗争和权力腐败。
他主张人民要有信仰、有道德,要尊重他人,要自律,才能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
这篇对韩非子独特的政治理念和治国之道进行了全面阐述。
法家经典名言

法家经典名言[标签:栏目] ,法家经典名言1、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
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2、今有马于此,形容似骥也,然驱之不往,引起不前,虽臧获不托足其轸也。
(现在有一匹马在这里,外表看上去像一匹良马,但是用鞭子赶它不走,用缰绳拉它不动,即使是卑贱的奴婢也不会将其当成骑乘的工具。
)3、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4、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5、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
(所以臣下提出主张,君主根据主张命其行事,再依据结果来考核他们的功效)6、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7、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8、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
(那么过重民众就会敬畏掌权的大臣二轻视君王,于是也就会归附大臣而与君离心离德了。
)9、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君主隐藏自我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我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10、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
(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一样的才能有不一样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因此君主就能够无为而治。
)1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12、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所以明君依据法令来任用臣下,而非随意任用;依据法令评定功绩,而非随意评定。
)13、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
(摇动树木的人如果一一拨动树上的叶子,即使劳累也不能全部让叶子动起来;而左右摇晃树干,那么所有的叶子都会摇动起来。
)(说明∶应以法律作为主杆)14、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褔与咎。
[经典语录]法家名言
![[经典语录]法家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47815d7633687e21ae45a905.png)
[经典语录]法家名言法家名言1、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2、自胜谓之强。
3、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4、小利为大利之残5、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6、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7、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8、小忠乃大忠之贼。
9、非圣贤莫能听至言。
10、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11、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12、虚静无事,以暗见疵13、小忠乃大忠之贼14、奸臣蕃息,主道衰亡15、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1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17、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18、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摘自:短美文19、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20、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21、一以当十,所向无敌。
22、非圣贤莫能听至言23、君无见其所欲。
24、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26、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27、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奸行。
28、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法家名言。
29、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30、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31、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32、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33、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34、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5、末大必折,尾大不掉36、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37、小利为大利之残。
38、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39、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40、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41、自见之谓明。
42、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43、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44、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45、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46、以智说愚必不听。
47、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韩非子文言文

韩非子文言文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也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法家之宝”。
以下是一些韩非子的文言文作品:
1. 《韩非子·说疑》:这是一篇论述信任和怀疑关系的文章,韩非子认为,信任应该建立在怀疑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信任的可靠性。
2. 《韩非子·有度》:这是一篇论述法制的文章,韩非子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基础,必须严格执法,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3. 《韩非子·难一》:这是一篇论述难题的文章,韩非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阐述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何通过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
4. 《韩非子·说林下》:这是一篇论述智慧和见识的文章,韩非子认为,智慧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他通过这则寓言,告诫人们要时刻反思自己。
韩非子的文言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深度,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瑰宝之一。
法家代表著作

法家代表著作法家,又称“礼法学派”,是中国一派传统哲学思想,它以《诗经》《尚书》以及《礼记》为核心典籍,由孔子发展而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具有独特的法律学思想体系。
其中包括《荀子》、《孟子》、《慎子》以及《潜夫论》等多部著作,是中国儒家法律文化的精华。
《荀子》是法家的经典著作,也是孔子学生荀况的一部著作,主要分析了在历史、政治、家庭和社会中的法律制度,详细论述了“礼仪”、“君臣”、“职责”以及“法令”等有关政治制度的理论。
荀子以其精细严谨的思维,以及深刻、深沉的认识,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政治观念,给中国的法律思想发展和实践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
孟子又称《孟子》,是由孔子的学生孟轲所编写的著作,以“思想”、“道德”和“政治”为主题,探讨敬虔、义理、礼义和政治制度。
书中提出的“礼”、“义”、“仁”三大概念,对人性、制度和社会进行了深刻而持久的思考,尤其是以“惠人利己”为前提,勇于探究人类社会运行的原则,使其成为儒家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慎子《慎子》由孔子的学生慎到所作,以“施政”为主要主题,研究家族、政治、社会经济和武将等政治形式,并提出“礼仪”、“君臣”以及“宗法”等制度观点,对儒家礼仪学说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考察。
慎子以“虚虚实实、柔弱谦卑”为主要思想,以礼仪为基础,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规律之间的关系,为实施政治禁止、政治教化和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潜夫论《潜夫论》是孔子的学生司马迁的著作,主要论述的是家庭的法律制度,特别是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家庭当中的权力结构、礼仪规范、行为原则和道德观念。
夫论提出政治体制必须以家庭教育为前提,强调个人道德价值,以及社会结构特定的家庭规范。
司马迁指出,个人的改变对家庭的礼义制度的关系,从而使得儒家法律学思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总之,以上几部著作是法家代表作品,其中包括荀子、孟子、慎子以及潜夫论等,它们研究的内容涉及政治制度、礼仪规范、家庭法律制度以及道德原则等方面,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法家的重要著作,对中国法律学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法家一、法家简述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

古为今用
想误差一样,漏洞只能进口量的去减小,而不可能被完 全避免,一件事在运行当中,局势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变化,而在每一次发生变化的时候,漏洞就不可避免 地出现了,漏洞并不可怕,但每一次漏洞出现却都会 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如果对手幸运地抓住了机会,那 么自己的不幸也就开始了,所以尽量的东减少漏洞是 必要的,而减少漏洞最好的办法,就莫过于稳定局势 ,以不变应万变,对手就没有了可乘之机,而对手没 有可乘之机,就正是自己的良机,因为最好的对手无 不善于等待。
法家
一、法家简述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 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 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整套的理 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 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 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 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 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 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 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 、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 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 卓有成效。
6、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译文: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 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所以刑罚如果 不能坚决执行,那么君主下达的命令就无 法严格的实施。
解读经典
译文: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 ,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所以刑罚 如果不能坚决执行,那么君主下达的命 令就无法严格的实施。
故事链接
刘邦称帝后封功臣二十余人为侯,其余未被 封赏的功臣们日夜争功,汉高祖一日在洛阳 南宫望见一些将领坐在沙地上议事,就问他 们在说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 陛下称帝后封的都是萧何,曹参等亲信,而 诛杀的都是自己怨恨的人。这些人得不到封 赏,又怕诛杀,所以要商量谋反。”高祖于 是向张良请教,张良建议他封最厌恶的庸齿 为侯。高祖采纳的张良的建议,群臣得知后 自己不必担忧了。
管子法家思想的经典

管子法家思想的经典管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法家思想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统治的强大,以实现社会繁荣和国家富强。
本文将简要介绍管子的法家思想,并分析其经典观点。
一、法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和特点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是追求法治和政治权力的集中。
法家注重制度和法律的建设,通过严苛的法律约束,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统治的强大。
在法家思想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必须服从国家的统一安排。
法家的主要特点包括:1. 管理示范作用:法家认为,政府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管理他人。
只有领导者的言行一致,才能够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敬畏。
2. 重视制度建设:法家倡导通过完善的制度来管理社会。
他们强调要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并对其执行进行严格监督。
只有通过制度的规范,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维护。
3. 便民利民:法家注重为人民谋福利,通过改革制度和政策,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
他们主张便民利民,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社会的稳定。
二、管子的重要观点1. 仁政思想:管子强调君主应该实行仁政,以民众的福祉为出发点,推行公平正义的政策。
他认为君主通过仁政来维护社会稳定,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 功利主义原则:管子主张以功利为导向的治理原则。
他认为,只有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才能够有效地管理社会,促进人民的奋发向上。
3. 力政思想:管子主张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来管理国家,通过集权的方式来提升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
他认为,权力的集中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
4. 兼爱观念:管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即国家应该关心和照顾所有的人民,而不仅仅是统治阶级。
他认为只有实施兼爱政策,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富强。
三、管子的法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管子的法家思想虽然诞生于古代,但是仍具有现代社会的普遍意义。
首先,法家思想强调便民利民,追求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这与现代社会追求公平正义和社会福利的目标相一致。
法家经典

法家经典:《管子》《邓析子》《韩非子》《商君书》《慎子》《申子》1、《管子》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之后代。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他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和《管子》的思想颇为接近。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
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2、《邓析子》邓析(前545-前501)】河南新郑人,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
与子产同时,名家学派的先驱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家经典:《管子》《邓析子》《韩非子》《商君书》《慎子》《申子》
1、《管子》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之后代。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他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和《管子》的思想颇为接近。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
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2、《邓析子》邓析(前545-前501)】河南新郑人,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
与子产同时,名家学派的先驱人物。
他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革新派,他第一个提出反对“礼治”思想。
他的主要思想倾向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邓析的法律思想主要有:①反对“刑书”,私造“竹刑”。
他不但反对旧的奴隶主贵族,也反对以子产为代表的继承周礼的新贵族。
他不满子产所铸刑书,私自编了一部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成文法,把它写在竹简上,叫做“竹刑”。
②私家传授法律。
传说,他聚众讲学,招收门徒,传授法律知识与诉讼方法,还以类似讼师身份帮助民众打官司(被戏称为春秋末期的律师)。
作品传世两篇《无厚篇》《转辞篇》。
3、《韩非子》韩非子(前281?——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人。
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是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一大部分关于阴谋。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
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
势融为一本。
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
(《韩非子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
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
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
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
4、《商君书》《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商君书》的文体多样。
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
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
《徕民》篇运用了“齐人有东郭敞者”的寓言,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像性。
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
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司马迁录入《史记.商君列传》(文字有改动),用以表明商鞅的主张。
《商君书》文字虽然不多,但内容庞杂,其中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等诸多重大问题,可谓洋洋大观。
5、《慎子》作者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
齐宣王、齐泯王时游学稷下,在稷下学宫讲学多年,有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
在稷下时,与田骈、接子、环渊等有较多的交往。
他们一起被齐王命为大夫,受到尊敬,齐王还特意为他们建起了高楼大厦,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
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慎子》一书,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介绍说有“十二论”。
徐广注释道:“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
”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四十二篇,宋代的《崇文总目》记为三十七篇。
现存《慎子》只有七篇,即《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知忠》、《君臣》。
由此可见,《慎子》的佚失情况相当严重,大多。
已经失传。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
“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
慎到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他提倡重“势”和“无为而治”。
6、《申子》《申子》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的所著。
申不害(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7年),郑国京(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人,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申不害继承了道家的学说,主要从道家里边吸收了“君人南面之术”,即驾御大臣的权术,以此来加强法家当时所主张的君主中央集权制度。
他主张君主“无为”,即不从事任何具体的工作,只是不动声色地用“术”去驾驭臣子。
根据《韩非子·定法篇》中的解释,“术”的意思是说,君主要按照大臣们的才干授予官职,还要经常对他们进行督促和考核,根据政绩来决定赏罚。
申不害强调,明君是身体,大臣是双手,君主要掌握权柄,大臣去做具体的工作。
即君主要把立法、任免、赏罚等大权掌握在手,做事要抓要害,抓大事。
因此,君主要防止大臣蒙蔽君主的视听,防止大臣主权独断,侵害君主的权力,那样很可能导致大臣谋杀君主而自立为王。
申不害主张的“术”,最典型的就是“藏于无事,示天下无为”,这是具体的驾御大臣的权术。
要求君主“去听”、“去视”、“去智”,就是装听不见,装看不见,装不知道事情真相,避免暴露自己,这使大臣摸不清君主的底细,没办法投其所好,也就没法掩盖他们自己的缺陷。
而君主则可以看得明白,辨别出忠臣和奸佞小人。
韩非认为,“术”是必要的,但只讲术而忽视法,会导致法令前后矛盾,给人可利用的机会。
所以,韩非批评申不害是只懂得“术”而无法,所以改革成效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