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补体参与的反应及补体测定ComplementMediated
实验4 补体结合反应、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CH50法)

补体结合反应:结果观察 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CH50法):每人操作
补体参与的反应
补体参与的反应
溶血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 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CH50法)
溶血反应
RBC
+
抗RBC抗体 (溶血素) 新鲜血清
溶血
补体结合试验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
1∶1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
pH7.4 巴比妥缓冲
液(ml)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血清最后稀释度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 1∶1024
CH50法原理
被检血清及各种试剂稀释法
管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pH7.4 巴比妥缓冲
液(ml)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病人血清(ml)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弃 0.2
血清稀释度
量的变化可为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与补体缺陷 病的诊断与预后提供依据。
实验报告要求
补体结合实验 原理、结果观察、结论
CH50法 原理、材料、方法、结果、讨论
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 (CH50法)
掌握50%补体溶血试验的原理、方 法、结果判定及临床意义。熟悉 血清补体含量的计算。
CH50法原理
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在新鲜血清中补体的 作用下,绵羊红细胞可被溶解,产生溶血现 象。
溶血程度与血清中补体量相关,呈一弧形曲 线,但在50%溶血(CH50)附近时,溶血度 与补体量之间呈线性关系,故以50%溶血作 为终点观察指数最为敏感。
补体参与的反应式

补体参与的反应式标题:补体参与的反应式正文:补体是一组在人体免疫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它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免疫反应。
补体系统可以通过激活一系列酶级联反应来清除病原体、促进炎症和调节免疫应答。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补体参与的反应式,并介绍其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性。
补体系统的激活可以通过三种主要途径实现: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适应性途径。
经典途径的激活需要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抗体,而替代途径则通过直接与病原体表面的分子相互作用来启动反应。
适应性途径则是一种与抗原非特异性反应的激活方式。
一旦补体系统被激活,一系列反应式便会发生。
首先是C1酶的激活,它是经典途径中的第一个关键步骤。
激活后的C1酶能够切割C4和C2蛋白,形成C4b和C2a的复合物。
这个复合物进一步结合C3蛋白,形成C4bC2aC3b复合物,称为C5转换酶。
C5转换酶能够切割C5蛋白,生成C5a和C5b。
C5b结合到细菌表面或其他靶细胞上,进一步激活其他补体蛋白,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
MAC能够破坏细菌细胞膜,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
同时,C5a和其他激活的补体蛋白还能够吸引炎症细胞,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除了直接清除病原体外,补体系统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免疫细胞和分子相互作用来调节免疫应答。
补体蛋白可以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触发细胞信号传导,影响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泌细胞因子等功能。
然而,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也可能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激活的补体系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自身免疫病、炎症性疾病和肿瘤等。
因此,对补体系统的调节和控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结起来,补体参与的反应式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在免疫应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和反应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免疫反应的机制,并为研究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需要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修改和调整,以确保符合您的需求。
同时,遵守文章中提到的相关要求,确保文章的清晰性和流畅性,并避免包含任何负面影响的元素。
9.第三节 补体参与的反应和补体测定

二 补体的测定
1补体活性的测定
(1)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测定(CH50)
原理:当红细胞和溶血素的量一定的时候,在 规定的反应时间内,溶血程度和补体的量和活 性呈正相关,但不是直线关系。
意义:
1总补体活性增高:急性炎症、感染、组织损伤、
恶性肿瘤等,还有传染病也可见不提代偿性增高
2补体减低见于消耗增多,大量丧失、合成不足
第三节
补体参与的反应和补体测定
补体激活后可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据此建立一些试验 免疫溶血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 免疫粘附试验
一补体参与的反应 1免疫溶血试验
原理:补体能使已被抗体(溶血素)致敏 的红细胞发生溶血
应用
溶血空班试验 CH50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抗补体试验
2补体结合试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原理: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结合补体,
而游离的抗原抗体不能。参与反应的
系统包括指示系统、补体系统、反应
系统
• 3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
• 原理:带有特异抗原的靶细胞和抗体结合后,在 补体的参与下引起靶细胞膜损伤,导致细胞死亡 • 常用于HLA抗原的检测
4免疫粘附试验
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补体C3b结合后,可粘附于红细 胞和血小板上,形成较大的聚合物
临床免疫学补体检测及应用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本章考点1.概述2.补体的活化途径3.有关补体测定的试验4.补体测定的应用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新鲜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
补体系统是补体加上其调节因子和相关膜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反应系统,称为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病理性反应,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系统和放大系统。
第一节补体系统的组成和性质一、命名根据l968年WH0命名委员会对补体系统进行了统一命名。
参与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称Cl、C2、……C9。
Cl由Clq、Clr、Cls 三种亚单位组成;补体系统旁路激活途径及调节因子中另一些组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 因子等;补体调节成分多以其功能进行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子等;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如、,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面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等;对补体受体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LrR、C5Ar、对C3片段受体则用CRl、CR2……CR4表示。
二、分类构成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活性成分,按其性质和功能可以分为三大类:1.在体液中参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的各种固有成分;2.以可溶性形式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各种补体调节蛋白;3.结合补体片段或调节补体生物效应的各种受体。
三、理化性质补体的大多数组分都是糖蛋白,且多属于β球蛋白,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l0%;Clq,C8等为γ球蛋白;Cls,C9为α球蛋白。
正常血清中各组分的含量相差较大,C3含量最多,C2最低。
各种属动物间血中补体含量也不相同,豚鼠血清中含有丰富的补体,故实验室多采用豚鼠血作为补体来源。
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影响,如加热、机械振荡、酸碱、酒精等均可使其失活;在0℃~10℃下活性只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min可使血清中绝大部分补体组分丧失活性,称为灭活或灭能。
补体系统(Complement)-精品医学课件

C4
C4b + C2
C4b2a (C3转化酶)
C4a
C2b
C4b2a3b
C3
C3b (C5转化酶)
C3a
细胞溶解
C5b-C6,7,8,9
C5
膜攻击阶段 C5a
二、旁路激活途径
在一定条件下,不经C1、C4、C2途径,直接激活 C3,再顺序完成C5-C9激活的过程。
参与成分:C3、C5-C9、B、D、P等因子、Mg2+。
C3g C3d
7. S蛋白的作用
结合C5b67, 阻止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补体的生物功能
1.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通过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导致靶细胞溶解。
补体的这一功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重要的防御 和免疫监视作用,可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消 灭病变衰老的细胞。由于补体的溶细胞效应具有重 要生理意义,因而,当某些病人出现先天性或后天 性的补体缺陷时,出现的最重要表现是容易遭受病 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出现反复性感染。
2.补体受体1(CR1)----(CD35) 3.C4结合蛋白(C4 binding protein,C4bp)
4.衰变加速因子(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DAF) ----(CD55)
5.膜辅助蛋白(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MCP) ----(CD46) 6.I因子
3.补体生物合成的调节
补体的基因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不同细胞各自调 节其补体的生物合成。;补体的生物合成受多种因 素调节,包括局部组织特异性因子、激素、细胞因 子等。
4.补体的代谢
补体代谢率极快,血浆补体每天约有一半被更新。 疾病状态下,补体代谢可能发生更为复杂的变化。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经典途径
2、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
替代途径的激活剂:某些细菌、革兰氏阴 性菌的内毒素、细菌的脂多糖、肽聚糖、 葡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G4和IgA聚 合物等。
激活过程:C3是启动替代途径并参与其 后级联反应的关键分子。 经典途径产生或自发产生的C3b与B因子 结合,血清D因子的作用,形成C3转化 酶( C3bBb ), 不稳定,与血 清 P 因 子 结 合 则 形 成 稳 定 的 C3 转 化 酶 ( C3bBbP ); C3转化酶水解C3,形 成C5转化酶( C3bnBb 或 C3bnBbP );
免疫调节作用 C3可参与捕捉并固定抗原,通过与抗原提呈细 胞上的CR1及CR2受体结合,使抗原易被APC处 理和提呈 作用于多种免疫细胞,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 C3b与B细胞表面CR1结合,促进B细胞增殖分 化 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效应功能:NK结合C3b 增强ADCC作用
第二节 补体总活性测定
激活的特点: 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C3b的中止与 激活 替代途径是补全权系统重要的放大机 制:替代途径C3转化酶对经典途径补 体的活化是一种放大机制。
3、MBL途径
激活物: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诱导产生的急性期蛋白 ,如 MBL、CRP等。
激活过程:MBL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再与丝氨酸蛋 白 酶 结 合 , 形 成 MBL 相 关 的 丝 氨 酸 蛋 白 酶 ( MASP-1 、 MASP-2),MASP具有与活化的C1q同样的生物学活性,可 水解C4和C2,形成C3转化酶;其后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
甘 露 聚 糖 结 合 凝 集 素 ( mannan binding tectin,MBL) 途 径 , 简 称 MBL途径:MBL结合至细菌而启动激 活的途径,此途径不依赖于抗原抗体 复合物的形成,在感染的早期就能发 挥免疫防御效应,为急性期蛋白途径。
医学免疫学:第5 第6 第19 章 补体、补体检测及细胞因子 (2)

C4bp的抑制作用(C4 Binding Protein)
结合C4b,抑制C4b与C2的结合,防止C3转化酶的组装。 促进I因子对C4b的蛋白水解
四.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在细胞表面激活并形成 MAC,介导溶细胞效应; 激活过程中产生的水解片段,介导各种生物学效应
1. 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CH50(U/ml)=1/血清用量*稀释倍数
取10只试管,分别编号,按照下表加入各试剂
试管号 BBS 1:20稀释血清 2%SRBC 2U溶血素
补体溶血活性
1 1.40
0.10
0.5
0.5
200
2 1.35
0.15
0.5
0.5
133
置
3 1.30
0.20
0.5
0.5
100
37℃
4 1.25
0.25
2. 调理作用 C3b、C4b
3. 免疫粘附 C3b
4. 炎症介质作用 过敏毒素 C3a、C5a 趋化因子 C5a
第十九章 补体检测及应用
补体总活性测定
•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 • 特异性抗体+红细胞→激活补体→溶血 • 在适当的、稳定的反应体系中,溶血反应
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特殊的S形曲线
阳性
阴性
阴性
阳性
二、方法评价
➢优 点
灵敏度高、所测定的抗体水平可达0.05μg/ml , 出现交叉反应的机率较小, 可检测的抗原或抗体范围广泛, 无需特殊设备、结果容易观察、试验条件要求不高
➢现 状
影响的因素多、各种制剂需要繁琐的稀释和滴定等, 现代化、自动化抗原抗体检测方法的不断涌现,补体结合试验逐 渐被遗弃 补体结合试验作为一种经典的免疫方法类型,其设计和原理仍对 新型免疫方法的建立有着启迪和指导作用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练习题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2017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一、A11、总补体活性测定试验的原理属于A、溶血反应B、凝集反应C、沉淀反应D、补体结合反应E、中和反应2、不属于血清学反应的是A、凝集反应B、溶血反应C、溶菌反应D、补体结合反应E、Ⅳ型变态反应3、检测总补体活性,采用50%溶血试验是因为()。
A、50%溶血试验比100%溶血试验简单B、以50%溶血作为终点较100%溶血作为终点更敏感C、以50%溶血作为终点较100%溶血作为终点可节约时间D、以50%溶血作为终点较100%溶血作为终点更为节省成本E、50%溶血作为终点好判断4、以免疫黏附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补体活性片段是()。
A、C3aB、C2aC、C3bD、C5bE、Clq5、在总补体活性测定时,所测定的是()。
A、红细胞与补体结合的能力B、补体溶解红细胞的活性C、补体溶解致敏红细胞的活性D、溶血素与补体结合的能力E、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的能力6、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识别的亚单位是()。
A、C1B、C2C、C3D、CAE、C97、补体受体4(CR4)是哪一种受体()。
A、C4bB、C4aC、iC3bD、C5aE、C1q8、关于补体旁路激活途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活物质是细胞壁成分B、从C3激活开始C、发挥效应比经典途径早D、亦有激活效应的扩大E、旁路途径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9、补体结合试验的指示系统包括()。
A、特异性抗体和补体B、特异性抗原和补体C、红细胞和溶血素D、加热灭活的病人血清E、特异性抗原和抗体10、补体结合试验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新鲜豚鼠血清作为补体B、补体、SRBC和溶血素应预先定量C、出现溶血反应即为反应阴性D、不出现溶血反应即为反应阳性E、待测定系统中的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形成复合物激活补体,出现溶血11、以下哪项与补体结合试验无关()。
A、抗原B、抗体C、补体D、溶血素E、酶12、补体结合试验结果阴性时出现()。
A、血凝B、血凝抑制C、溶血D、不溶血E、沉淀13、可抑制MAC形成的补体膜调节因子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章补体参与的反应及补体测定Complement Mediated Reactions andAssays of Complement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一、目的要求掌握:免疫溶血试验及CH,。
测定的原理及意义;熟悉:补体参与的反应试验类型、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的原理、旁路途径溶血活性测定;了解: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黏附试验的原理、C4和B因子活性测定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1.补体参与的反应:免疫溶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免疫黏附试验。
2.补体的测定:补体活性的测定,补体含量的测定,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第二部分测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溶血素效价滴定判定的温度和时间是A.37℃、30minB.4℃、30minC.37℃、15minD.40℃、30minE.56℃、30min2.在补体连锁反应中最终形成的攻膜复合体是A.C5b6789B.C4b2a3bC.C4b2bD.C3bBbE.C3b4b3. 下列哪项试验没有补体参加A.CH试验B.CDC试验C.溶血空斑试验D.ADCC试验E.Raji细胞试验4.补体结合试验中所用补体是哪种动物血清A.马血清B.绵羊新鲜血清C.豚鼠新鲜血清D.大白鼠新鲜血清E.山羊新鲜血清5.下列哪项试验不能用于补体缺陷的过筛诊断A.CDC式验B.CH50试验C.血清C3含量测定D.血清Cl含量测定E.C4溶血活性试验6.B因子溶血活性测定中,在缓冲液中加.),.EGTA是为了螯合反应体系中的A.Mg2+离子B.Ca2+离子C.zn2+离子D.Fe3+离子E.P3+离子7.在单个补体成分溶血活性测定中,用氨水处理是为了去除哪个补体成分A.C1B.C2C.C4D.C5E.C38.检测免疫小鼠脾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抗SRBC抗体的试验是A.CH50试验B. CFTC,APH50测定D.B因子活性测定E.溶血空斑试验9.利用溶血反应作为指示系统,判断抗原抗体是否相对应的试验是A.CHs50试验B.CFT C.APH50测定D.B因子活性测定E.抗补体试验10.补体经典途径的最重要激活物是A.特异性抗原B.特异性抗体C.抗原抗体复合物D.细菌脂多糖E、酵母多糖11.正常血清中,补体含量最低的是A.C1qB. C5aRC. C1rRD.DfE.C1INH12.正常血清中,补体含量最高的是A.C1B.C2C.C3D.C4E.C513.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的始动分子是A.C1sB.C1rC. C1qD.DfE.C5aR14.补体激活的替代途径的始动分子是A.C1qB.C1rC.C1sD.C3bE.C3d15.在CH50 试验中,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的关系为A.直线B.抛物线C.双曲线D.S形曲线E.正态分布16.CH50试验是以什么作为终点指标A. 100%溶血B. 80%溶血C.75%溶血D. 50%溶血E. 25%溶血17.SRBC悬液浓度一般为A.1~2%B.2~5%C.5~6%D.7~9%E.10%18.溶血素即A.SRBCB. 抗原C.补体D.ICE.抗SRBC抗体19.经典途径激活血清补体作用最强的IgG 是A.IgG1B.IgG2C.IgG3D.IgG4E.IgM20.补体系统经典激活途径与旁路激活途径的汇合点是A. C5B. C4C.C3D. C2E. C121.C3a 和C5a的生物学作用有A.杀菌作用B.过敏毒素作用C.中和病毒作用D.调理作用E.吞噬功能22.能使补体而不使抗体灭活的温度和作用时间是A.37℃,1hB. 45℃,30minC. 56℃,30minD. 60℃,30minE.80℃,30min23.C3b的抑制因子是A.I、H 因子B. H 因子, 过敏毒素灭活素C.过敏毒素灭活素,S蛋白D.H 因子,S蛋白E. I因子,过敏毒素灭活素24.补体占总蛋白的含量为A. 25%±B. 15%±C.10%±D. 1%±E. 0.5%±25.C4的激活剂是A.C1qB.C1rC.C1sD.C1qrsE.C526.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补体是A .C1sB.C1rC. C1qD.C2E.C1qrs27.当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在何种情况下方能激活补体A.CH1的补体结合点暴露B.CH2的补体结合点暴露C.CH3的补体结合点暴露D.借助抗原作桥梁E.直接同补体结合28.IgA、IgD 和IgE 之所以不能与C1q 结合,是因为A.分子结构简单B. VH 无补体结合点C.Fab段结构与补体相差甚远D. Fc段无补体结合点E.VL无补体结合点29.常规的补体滴定法是以什么来定“实用单位”A.以发生全溶的补体最少用量B.以发生全溶的补体最高稀释度C.以发生全不溶的补体最高稀释度D. 以微不溶的补体最低用量E. 以发生全溶的补体最低稀释度30.补体滴定时,若1:60的0.12ml补体为1 个“实用单位”,则0.2ml2 个“实用单位”为A. 1:60B. 1:50C.1:40D. 1:30E. 1:2531.CFT前的抗原抗体方阵滴定的目的在于A.选择抗原抗体最适比例B.避免抗原抗体复合物太多C.使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补体的量最多D.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最少E.选择前带现象32.CFT检测系统中血清作56℃30 分钟处理,目的在于A. 破坏血清中的抗羊红细胞成分B.增强血清中抗体同抗原结合的能力C.破坏补体,去除一些非特异反应D. 提高血清中抗体的激活状态E.增加补体活性33.溶血反应的检测试剂中加入少量的钙、镁离子的目的是A. 有助于补体的激活B.维持合适的pHC.抑制细菌的生长D.抑制溶血反应E. 保持溶液的等渗压34.在补体参与的溶血试验中,应使用A.一个单位的溶血素B.二个单位的溶血素C.三个单位的溶血素D.四个单位的溶血素E.五个单位的溶血素35.在溶血素滴定时,(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1.补体参与的反应包括A.免疫溶血试验B.补体结合试验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D.免疫黏附试验E.白细胞趋化试验2.补体含量的检测方法有A.单向免疫扩散法B.火箭免疫电泳C.免疫比浊法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放射免疫分析法3.检测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常用的指标有A.CH50试验B.C4活性测定C.APH50测定D.B因子活性测定E.溶血空斑试验4.检测补体旁路激活途径常用的指标有A.CH50试验B.CFTC. APH50测定D.B因子活性测定E.溶血空斑试验5.通过补体受体进行的试验有A.免疫黏附试验B.CH50试验C.ADCC一效应D.凝集试验E.Raij细胞试验6.下列哪些试验和补体系统无关A.免疫黏附试验B.CH50试验c.ADCC效应D.凝集试验E.CDC试验7.参与免疫溶血试验的成分有A.溶血素B.绵羊红细胞C.补体D.人红细胞E.抗人红细胞抗体(三).配伍题问题1~2A.HfB. CR2C.S蛋白D. IfE.CR51.能使C5b~7失去膜结合活性的是2.能结合液相反应物,清除IC的是二、填空题1.补体参与的反应试验类型包括( )、( )、( )和( ).2.参与补体结合试验的试剂可分为( )和( )两个系统。
3.Ⅲ型变态反应疾病患者的血清中补体水平( )。
4.补体的最佳保存温度是( )。
5.CH50试验中有( )、( )和( )参与反应。
三、名词解释1.免疫溶血试验(immunohemolysis test) 。
2.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 ,3.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测定(complement hemolysis 50%assay,CHso assay,CHso试验)4.旁路途径溶血活性测定(alternative pathway hemolysis 50%assay,APHso assay,APH50试验)5.致敏红细胞(sensitized red cell)四、简答题1.免疫溶血试验的原理和用途。
2.补体结合试验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控制?3.如何进行补体单个成分的测定?4.补体结合试验和抗补体试验有何不同?5.补体依赖细胞毒试验的原理。
6.免疫黏附试验的原理。
7.补体测定有何临床意义?五、论述题1.试比较两种补体激活途径。
2.试述CFT的原理及结果解释。
参考答案与题解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A 2.A 3.D 4.C 5.A 6.B 7.C 8.E 9.B 1 0.C 11.D 12.C 13.C 14.D 15.D 16.D 17.B 18.E 19.C 20.C 21.B 22.C 23.A 24.C 25.C 26.E 27.B 28.D 29.A 30.B31.A 32.C 33.A 34.B35.A(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1.ABCD 2.ABCDE 3.AB 4.CD 5.AE 6.CD7.ABC(三).配伍题1.C2.E二、填空题1.免疫溶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免疫黏附试验2.指示系统反应系统3.降低4.一20℃以下5.绵羊红细胞溶血素人血清三、名词解释1.免疫溶血试验:补体能使已被抗体致敏了的红细胞发生溶血,实验时将三者混合,置37 CC 30min,如条件适合溶血即可发生。
2.补体结合试验:抗原抗体复合物可结合补体,而游离的抗原或抗体则不能,以溶血素和绵羊红细胞作为指示系统,指示补体是否被结合,从而可判断抗原抗体是否相对应。
它可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3.50%补体溶血试验:用于血清总补体溶血活性测定,根据免疫溶血试验原理设计。
当红细胞与溶血素的量一定时,溶血程度与补体的量及活性正相关,因50%溶血作为反应终点比以1 oo%溶血作为终点更敏感,故以50%溶血作为反应终点。
4.50%旁路途径补体溶血活性测定:正常情况下,涎酸可抑制B因子活性。
家兔红细胞所含涎酸量低于其他动物的红细胞,可以激活血清中的B因子,引起旁路途径活化,导致兔红细胞溶解。
在红细胞量一定时,溶血程度与血清中参与旁路活化的补体量及活性呈正相关。
5.致敏红细胞:指与溶血素结合的绵羊红细胞。
四、简答题1.原理是补体能使已被抗体致敏了的红细胞发生溶血。
免疫溶血试验所参与的成分有补体,抗原(SRBC)及抗体(溶血素),这三种成分中如有两种是已知的就可测知第三个成分,稀释该成分可测定其效价或含量。
如溶血素的滴定,溶血空斑试验,CH50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补体试验等。
2.补体结合试验有五种成分参与,每一成分的变更均可影响结果。
如某些游离的抗原或抗体能结合补体具有抗补体能力,补体不能过多或过少,否则将影响溶血素和绵羊红细胞的溶血,故补体结合试验的成分应加以滴定并设立多种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