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理论

合集下载

表演理论

表演理论

第一节演员表演艺术“让真人来演真事,由于他们明显的感到不自然,所以效果极坏,使观众坐立不安;仅仅因为他们是真人,并不能就使他成为真理得解释者。

真和逼真之间也许需要艺术作为桥梁。

”—G.皮尔逊表演到底是怎样的一门艺术?银幕上的斯琴高娃怎么一会儿是善良,贤惠而内秀的农村妇女玉贞(《归心似箭》),一会儿又成了市俗,泼辣而又纯真的车行主女儿虎妞(《骆驼祥子》),接着又以既冷酷又热情,既阴沉又睿智的日本战犯川岛真美子(《再生之地》)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这里边有什么诀窍?表演的实质1“三位一体”。

指创作中创作者、创作工具、材料及创作的结果——形象都统一于演员自身。

这一基本特性产生出演员创作中的“双重生活”、“双重人格”以及“演员与角色矛盾的统一”等。

2“三个统一”指演员创作的艺术境界,优秀的表演必须达到三个统一,即演员与角色的统一;艺术与生活的统一;体验与体现的统一。

3“三种素质”。

好演员必须具备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三种素质。

演员要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具备对生活、对人的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必须具备分析剧本和角色的能力,必须具备对艺术、对人及人性较深刻的理解能力,否则表演会不准确或流于肤浅。

4“三种能力“。

指演员对表演这门艺术掌握的三方面的功力。

A、是基本功、基础训练,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关于表演的元素训练、各种小品的训练及形体、语言方面的训练,以便掌握演员艺术创作的自我感觉,创造出艺术的第二天性。

B、是一套塑造人物形象的创造方法、包括理解人物、体验人物、体现人物的创作道路,性格化与“化身”的本领。

C是创作中的思维与观念。

必须有正确的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才能塑造具有时代气息、受当代观众欢迎的艺术形象,包括电影的观念,当代的观念,也包括艺术传统的规律与观念,宏观观念的落后与偏颇都将导致微观艺术创作中的陈旧与失误。

近年来,人们在银幕表演的研究中都十分重视创作思维模式与创作观念的探讨,不少演员在创作中尝试到观念转化的甜头。

表演理论(教学)

表演理论(教学)
两派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表演创作时对演员情 感的不同认识。
2020/7/21
39
一、表现派
(一)表现派的主要观点
1、哥格兰提出“两个自我”的观点,他认 为 第一自我是我的灵魂,是演员对剧本里角色的构 思、想象,是角色的操纵者。第二自我是我的工 具,是我的声音和肉体,而不包括演员自我的情 感。
2020/7/21
40
2、演员平时要刻苦训练自己的形体、声音, 使之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使用自己的工具。
3、在排练中,演员要认真钻研剧本、尽可 能地搜集相关资料,理解把握角色的外貌和性格, 体验的目的在于,寻找表现角色性格的外部形式。
在演出中,准确地再现这种形式,达到感动 观众的效果,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演员要学会 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能被角色“拐跑”。
表演理论
2020/7/21
1
第一章 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
第一节、表演艺术及其特点 一、表演艺术
戏剧、电影及电视剧演员在剧作家所创作出来的 文学形象的基础上,通过行动创造出生动鲜活的人物 形象的艺术。
一度创作:剧作家所进行的剧本创作。 二度创作:戏剧表演、电影和电视剧表演等不同 形式的创作活动,均属二度创作。这些创作活动都是 以文学剧本为基础,并在导演构思的制约下所进行的。
体验与体现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仅涉及到创作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认 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表演观 念。
要树立正确的表演观念,就必须清楚演员与 角色、内部(体验)与外部(体现)的关系。
2020/7/21
38
第一节 表现派与体验派
在表演艺术领域里,究竟应该侧重于内心体 验还是侧重于外在表现,欧洲曾有过表现派和体 验派的争论。表现派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狄 德罗、法国著名演员哥格兰等。体验派代表人物 有英国著名演员欧文、意大利著名演员萨尔维尼 和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拉夫斯基。

论表演理论在表演实践中的意义

论表演理论在表演实践中的意义

论表演理论在表演实践中的意义表演理论在表演实践中的意义
随着舞台艺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表演理论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强。

表演实践中,表演理论一是赋予表演活动艺术性,二是提升表演表现的质量,三是优化表演的空间,四是鼓励表演的技术变革,从而成为表演活动的基石。

首先,表演理论丰富了表演实践的内涵,赋予其艺术品位性,使表演活动从本
质上成为艺术,具有明确的艺术意义和艺术表现,通过艺术灵活多变的表现,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和感官体验。

其次,表演理论能够有效把握表演表现的内在质量,既可在表现领域提高表演
表现的本领,又能针对不同表演类型内容,有针对性的掌控表现的内容、形式和节奏。

这些都能提高节目演出质量,同时给观众带来更加佳美的视觉冲击。

此外,表演理论有助于扩大表演活动的跨度,使表演空间更加开放全面,理论
支撑能促进表演者回归个体,灵活运用各种形式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去实现表演诗句的突出表现效果。

最后,表演理论对于不断创新表演技能及技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数
字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步,助力表演更多的科技运用,使表演者可以借助全新技术手段展现出新的表演效果,大大提升表演空间。

综上所述,表演理论在表演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可以从多个角度
有效改善表演质量,提高表演实践的可信度和质量,为其他舞台艺术演出带来艺术性和实用价值,从而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视听盛宴。

表演基础理论

表演基础理论

表演艺术基本特征《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在,永歌之不是,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么一段话所反映的艺术发生的现象,说明了诗歌、音乐、舞蹈等都是由衷而生,用来表的心态、抒发情感的,都是主体对客观事物作出了能动的、异常活跃的、反映的产物。

其中,“情动于中”是本,是推动力,无怪乎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经常提及的“以情动人”。

《辞海》“艺术分册”[戏剧]条说得更为明白:“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表演的实质:三个统一,①演员与角色统一②艺术与生活统一③体验与体现的统一,其次,要具备较好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创造角色过程或说法:艺术形象的创造虽可分为理性分析、感性分析个艺术体现三个步骤,但三者不可硬性分开。

理解和体验必须融入最后的形象体现之中。

一个演员登上舞台当众表演,并且能够克服心理障碍,真正能“以假当真”地深入到剧情中去,通过有魅力的“假使”,是创作想象力活跃起来,塑造出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并具备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需要演员具有较强的信念感,从自我出发,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的理解、情感体验和生活积累转化为角色情感,转化为舞台艺术。

戏曲表演特点:①以虚拟为主,虚实相生②以表演为转移处理时间和空间③高度凝练的程式动作动作是指看得见的、属于身体四肢的活动。

动作是指在规定情境的制约下,为完成既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心理的、形体四肢的活动。

行动是指一个有目的的、由动作和语言去完成的活动过程。

行为是行动的抽象,当我们对一个人的行动作出某种评价,如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评价时,我们就自然把这种行动本身叫做“行为”。

每个舞台动作的完成,都包含着做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因素,简称为动作三要素。

①做什么?这是指动作的实质,也可以说是指动作的任务。

②为什么?是指动作要达到的目的。

③做什么?这是指动作完成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动作可分为外部动作与内在动作两方面,两者是互为关联的有机统一体。

快板创作表演理论

快板创作表演理论

快板创作表演理论快板书作为一门艺术~借鉴了相声、评书、西河大鼓、山东快书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作为一名快板书演员~更要博采众长~多学习其他姊妹艺术。

有人、有事、有劲、有趣。

打板节奏:表演快板不是打出点儿来就行了~更要声情并茂~我总结起来就是:唱打多变~串成一线。

叙事抒情~分节分段。

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说唱配句~关键新板。

嗓音别吵~运用自然。

吐字发音~字正腔圆。

包袱笑料~不过不欠。

高而不喧~低而不软。

用气丹田~切记别喊。

表演技巧:内心情感~思想总管。

人物表演~看脸看眼。

语气生动~突出重点。

声情结合~统一兑现。

进入退出~区分明显。

敌我界限~一刀两断。

手眼身步~稳准不乱。

一招一式~切莫挡脸。

台上台下~打成一片。

感情交流~不可散漫。

深入生活~不可间断。

多排多演~反复实践。

演出结束~总结经验。

肯定优点~找出缺陷。

振兴快板~多做贡献。

李氏快板书李氏快板书艺术上讲究4个字:平、爆、脆、美。

平~就是要唱得平平整整~让观众听了舒服。

爆~就是激情平整之中出现高潮。

脆~指发音准确~不掉字不倒字~力求弹性。

美~指声音甜美~高而不躁~低而不闷悦耳动听。

快板书的特点快板书突破了数来宝原来“三、三、七”的句式~在七言对偶的基本句式之外~增添了单字垛、双字垛、三字头、四字联、五字垛等句式~以及重叠、连叠句的长句式。

随着句式的丰富~“七块板儿”的运用也有了新的演变。

例如大小板儿的混合连奏多用于开书板儿和段落之间的过渡,说书中间的击节和烘托则以节子板儿为主~以大板儿为辅,而大板儿又成为摹拟事物、辅助表演的道具。

为了提高艺术格调~避免传统数来宝哦的“江湖气”~快板书演员借鉴竹板书、西河大鼓和各种演唱艺术的长处~革新口风语气和表演动作~增强了刻画人物、描述情景的表现能力。

白大嫂说有一位大嫂本姓白~站在这个河边喊起来:“喂—我的孩子掉在河里了~谁能给我捞上来,”打那边跑来一个小伙子~跑到跟前问明白~“大嫂~什么掉到河里啦,”“孩子:”“孩子,:”小伙子衣服都没脱~“扑通”就往那个河里栽。

斯坦尼表演理论

斯坦尼表演理论

表演理论第一讲绪论一、表演作为一门学科表演作为一门学科,迄今为止还谈不上科学,虽然有表演,有表演教学,甚至有表演经验谈,但作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还远没有形成。

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是科学,有两个基本的考察点:一个是这门学科的历史,一个是这门学科的理论。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在谈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条件时曾说过:“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的合起来,就成为现在的所谓艺术科学。

”P1可见,艺术的历史和艺术的理论是艺术成为一门科学的充分必要条件。

表演如果要成为科学也必须满足表演的历史与表演的理论这两个要求。

到目前为止,表演专业中的表演教学,既没有表演史的教学,也没有表演理论课教学。

这在其他学科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建筑、即使是刚诞生百来年的电影,全都既有历史的课程,也有理论的课程,唯独表演是个例外。

即使是中戏、上戏这样的戏剧艺术的高等学府,开设表演专业也有半个世纪了,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表演专业课程设置里既没有表演理论课程,也没有表演历史课程。

其他学科的主干课程主要是两门:历史课与理论课。

表演专业的主干课历来就是声形台表,这所谓的“四大件”成为中国表演专业的必修课。

这些课程重要不是重要?当然重要,但它还不是一门学科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些课是表演作为一门专业的特色课程,它解决的是表演作为一门技术的训练问题。

作为表演专业的学生应高度重视声形台表课程。

同时,表演专业的学生还必须认识到,表演的理论课与历史课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表演教育还只是私塾式或作坊制,还远远谈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

所以表演专业教育是不完整的。

二、表演专业教育的不完整所导致的后果第一,由于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素养,导致表演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形成本专业的系统的历史知识,他们看不到本专业发展的清晰轨迹,看不到自己所处的历史位置,不能对表演专业作出历史学的判断;而专业理论思考和理论素养,是任何一个专业的基本要求,表演专业由于没有理论思维训练与思维习惯,他们基本上没有理论的自觉,也不能对本专业作出富有理论价值的判断。

斯坦尼表演理论

斯坦尼表演理论

斯坦尼表演理论表演理论第⼀讲绪论⼀、表演作为⼀门学科表演作为⼀门学科,迄今为⽌还谈不上科学,虽然有表演,有表演教学,甚⾄有表演经验谈,但作为⼀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还远没有形成。

衡量⼀门学科是否是科学,有两个基本的考察点:⼀个是这门学科的历史,⼀个是这门学科的理论。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在谈到艺术作为⼀门学科的条件时曾说过:“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的合起来,就成为现在的所谓艺术科学。

”P1可见,艺术的历史和艺术的理论是艺术成为⼀门科学的充分必要条件。

表演如果要成为科学也必须满⾜表演的历史与表演的理论这两个要求。

到⽬前为⽌,表演专业中的表演教学,既没有表演史的教学,也没有表演理论课教学。

这在其他学科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学、历史、哲学、⾳乐、美术、建筑、即使是刚诞⽣百来年的电影,全都既有历史的课程,也有理论的课程,唯独表演是个例外。

即使是中戏、上戏这样的戏剧艺术的⾼等学府,开设表演专业也有半个世纪了,但令⼈遗憾的是,他们的表演专业课程设置⾥既没有表演理论课程,也没有表演历史课程。

其他学科的主⼲课程主要是两门:历史课与理论课。

表演专业的主⼲课历来就是声形台表,这所谓的“四⼤件”成为中国表演专业的必修课。

这些课程重要不是重要?当然重要,但它还不是⼀门学科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些课是表演作为⼀门专业的特⾊课程,它解决的是表演作为⼀门技术的训练问题。

作为表演专业的学⽣应⾼度重视声形台表课程。

同时,表演专业的学⽣还必须认识到,表演的理论课与历史课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表演教育还只是私塾式或作坊制,还远远谈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等教育。

所以表演专业教育是不完整的。

⼆、表演专业教育的不完整所导致的后果第⼀,由于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素养,导致表演专业的学⽣基本上没有形成本专业的系统的历史知识,他们看不到本专业发展的清晰轨迹,看不到⾃⼰所处的历史位置,不能对表演专业作出历史学的判断;⽽专业理论思考和理论素养,是任何⼀个专业的基本要求,表演专业由于没有理论思维训练与思维习惯,他们基本上没有理论的⾃觉,也不能对本专业作出富有理论价值的判断。

表演理论演员

表演理论演员

表演理论演员一、引言表演艺术是一门复杂而精妙的艺术形式,而演员作为表演艺术的核心和灵魂,在舞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表演理论演员的特点、要求以及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二、表演理论演员的特点1. 良好的表演技巧表演理论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表演技巧,包括声音的控制、肢体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

他们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实践,使自己的表演技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深入的角色理解表演理论演员在扮演角色时,需要对角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他们需要了解角色的背景、个性、情感等方面的特点,以便能够更好地诠释角色,使观众得到更真实、更深入的感受。

3. 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演理论演员需要具备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创造出新颖、生动的表演形式,使观众产生共鸣。

4. 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表演理论演员通常在剧组中与其他演员、导演、编剧等人密切合作,因此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他人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一部成功的作品。

三、表演理论演员的要求1. 专业知识的掌握表演理论演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表演理论、戏剧史、角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诠释角色,提升表演水平。

2. 不断提升的自我要求表演理论演员需要对自己有高要求,并且不断提升自我。

他们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不断进修和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3. 良好的身体素质表演理论演员需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应对演出期间的重负荷工作。

他们需要定期进行身体训练,保持良好的体力和耐力。

四、培养表演理论演员的方式1. 教育培训表演理论演员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的演技培训班、表演学院等方式来接受系统的表演理论和实践教育,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2. 经验的积累表演理论演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参与演出和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

只有在实践中,他们才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逐渐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

3. 导师指导表演理论演员可以寻找有经验的导师指导自己的表演,从导师那里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表演的假定性
影视演员创作的特点之一。
①演员创造角色的假定性。剧本中的人物、情节、人物关系、规定情境等,都是剧作家虚构的,它们构成演员创作的假定性。表演艺术就是在这些假定性中以假当真地去进行创作,以达到真与假、演员与角色、生活与艺术的平衡和统一。
②影视演员拍摄中的假定性。影视表演在屏幕上的逼真性往往是在实拍中极大的假定性下完成的。如断续、颠倒的拍摄;面对摄影机进行无对象交流的表演;借视线、借地位等技术要求;运用背景重叠特技拍摄的镜头;以及由于生产周期等条件限制,不得不夏季拍严寒的侵袭,冬天拍酷暑的煎熬,会遇到种种复杂情况。因此影视演员应具备很强的信念感,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并具有注意力集中和适应的本领。
1.演员要表演得仿佛没有在表演,观众观赏屏幕上演员的表演仿佛象观看现实中的人在实景里活动一样逼真、自然、亲切,具有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
2.生活化表演绝不是试图以生活本身去代替艺术创作,对自然的真实反映也并不是自然本身;它同样要以生活为原型,从中选择、提炼,再以生活化的形态,艺术地加以表现,同样要求演员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技巧,只是表演时将艺术与技巧隐藏到生活的背后,融入生活之中。是看不出技巧的技巧,使屏幕上的表演达到“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的境界;
表演的多义性
当代影视表演的一种追求。指一种不仅包含单一含义,而且能够反映出生活的复杂性、多层意义的表演。为了深刻地反映现实,保持现实生活本身的多义性,当代屏幕表演不应满足于单一指向、因果关系直接、意念感单纯的表演层次,而要求一种多层含义并具有丰富内涵与外延的表演。这种表演促使观众不是简单地依靠外部因果逻辑,而是靠“感悟”去领略创作者深涵的意图,并引起丰富的联想和补充,从而增加表演的信息量。它要求演员对生活有深入的观察、深刻的理解、敏锐的捕捉能力和准确的提炼和选择本领。在影视片《人到中年》的表演创作中体现出这种追求。如女主角陆文婷“啃烧饼”一场戏中,演员的复杂表情反映出人物丰富的感情:对儿子的内疚、工作中的委屈、焦虑、疲乏、爱与宽慰、辛酸与自责等,使观众感悟到表情之外更多的含义,诸如人物复杂的遭遇,人物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人物与周围人物细腻而复杂的关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等。追求表演的多义性可避免将现实生活的丰富含义单一化,但须防止表演走向“暧昧性”和“朦胧性”。
重复形象的表演
演员在多部影视片中的表演没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原样照搬自己塑造过的角色形象。演员在不同作品里扮演同一种类型的角色是常见的现象,如果演员对这些同类型角色不着力创造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特色,则会陷入重复形象的表演,从而丧失演员的艺术创造活力。它不同于类型化的表演,后者是指演员经常扮演某一类型的角色,但在每一个角色的表演中部可以有新的创造和探索。
5.完成影视特有的场面调度:
6.对摄影棚、实景拍摄及摄影机前无对象交流、借地位、借视线等影视特行技巧的适应等。
影视表演的非连续性
影视演员创作的特点之一。蒙太奇的分切手法、镜头的分割拍摄,使影视演员的创作是断断续续在摄影机前一个一个镜头进行的。最长的镜头有几分钟,最短的只有一刹那。所需拍摄的场景既不连贯,又无顺序,甚至根据场景分类颠倒拍摄。这种拍摄的非连续性却要求屏幕放映时艺术的连续性.因此,要求演员能断断续续不间断地生活在同一形象中,以保持人物形象的统一性,思想、情绪发展的、连贯性和镜头衔接的连续性。演员一般在开拍前就充分做好案头工作,将整个角色酝酿成熟,包括对剧本及人物的理解,对人物基调、性格及其发展的掌握,对规定情境的挖掘和人物关系的把握,对各场戏,甚至单个镜头的设想,对节奏的处理力度的配置等,并通过排演及做各种小品,探索和掌握形象,补充和丰富镜头和场景间的空白部分以使形象丰满统一。总之要有人物创作的总谱,并预想到在屏幕上的效果。为了适应拍摄的非连续性特点,影视演员必须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很强的信念感和即兴表演的本领,以便拍摄时能迅速进入规定情境,深入形象;并在镜头的间隔拍摄中,能很快地从形象的一种情绪转到另一种情绪,做到从分镜头剧本中抽出任何一段戏或一个镜头进行拍摄,都能演好并掌握住分寸和连续性。
戏剧化表演
①影视表演的风格之一。表演痕迹明显,服饰性较强,运用一定夸张手法而区别于生活。
②根据古典或现代的舞台戏剧改编拍摄的影视,为保持原剧的风格特色,依然运用与之相适应的表演手法。特点是带有一定程式化的动作和诗意念白的韵律感,具有明显的戏剧表演特色的表现形式,如面对观众大段独白,略带夸张的手势等。英国演员劳伦斯・奥立弗在影视片《王子复仇记》中的表演;我国演员刁光窜、朱琳等在影视片《蔡文姬》中的表演皆属此。
②不同时期所普遍流行的表演风格特征。如默片时代影视中所普遍流行的表演风格、四五十年代戏剧化影视中所普遍流行的表演风格以及现代影视中趋于生活化的表演风格等,都有各自的特色,会结观众造成不同的时代感.
③现代的一种艺术见解,主张无论演哪一个时代的作品,演员的表演都要具有现代精神.如拍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员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解释和处理角色,表演方能称为有时代感。这种艺术见解引起了很大争议。
程式化表演
①戏曲、舞剧、舞蹈特有的表演艺术风格。其动作来自生活,经提炼和艺术加工,形成夸张美化的规范性程式动作,用以鲜明有力地表达思想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②在以真实地再现生活为特点的影视表演艺术中,是指一种错误的表演方法,即运用某种刻板程式的动作,外在地、表面化地进行情感的图解,如痛苦时双手捧心,表示决心时在胸前握拳,绝望时两臂伸向空中,或者简单生硬地模仿套用某种模式的表现手法。一种肤浅的表演顾问。脸谱是传统戏曲中用各种色彩在演员面部勾画成纹样图案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并起褒贬作用的一种程式,如:红色表示忠勇、白色表示奸诈。某些人物又各有其特定的脸谱。这里借用脸谱的含义,用以形象地指明那种从角色的类型概念出发,以固定的外在手法去表现人物的肤浅表演。脸谱化表演不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在本质,不从生活出发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而是把人物分为正反,贴标签式地把正面人物表现为端着架子、高不可攀的英雄,对反面人物则简单地加以丑化,从而削弱了人物的真实感及表演深度。
自我展览的表演
演员出于表现自己的强烈意识,偏离剧本规定的角色,在屏幕上一味展现个人的表演。又:某些制片人往往利用突出展现某个演员的某种特点去制作影视片以招徕观众。
表演的意念感
过分直露地表现角色所体现的思想、其行为的意图和情感的内在含义的一种表演倾向。演员必然要体现影视片赋予角色的特定作用和某种思想意念,但如表面化地去图解和说明角色的思想,直接表露创作者的意图,即造成角色总体的意念感。如果演员唯恐某个镜头、某一段戏的表演观众看不明白,于是过分使劲地去展现角色此时此刻的情绪状态,如:他被战友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她对别人的关心是虚情假意的;倘对“感动”或“虚情假意”予以明显外露的表现,则导致具体表演的意念感。意念感强的表演往往是肤浅的、造作的和概念化的。应当尽量隐藏起创作者的意图,使它通过合乎角色情理的言行自然流露出来。当代影视表演越来越表现出隐藏意念的倾向。在有些影视流派的作品中,为了突出“间离效果”,强调理性化,有意识地运用意念感的表演以达到所需要的独特艺术效果。直接表演结果演员缺乏应有的内心根据和内在体验而去表现剧情要求于角色的结果。演员如果对人物性格缺乏具体分析和准确把握,仅抓住角色性格特征的一般外部表现,如刚强者昂首挺胸、粗暴者横眉怒目等,即导致直接表演性格。演员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心感受,缺少情绪变化过程,简单化地用某种说明式的动作或表情去表演角色的悲痛、欢乐、愤怒、兴奋等情绪的外壳,则导致直接表演情绪。如:“悲痛”是个一般化的情绪概念,演员要演出角色的这一情绪,就应深入细致地去体会角色具体的情感活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引起的悲痛?它在角色内心激起怎样的情感变化:是尽量抑制还是猛然爆发?是在掩盖自己的悲痛还是有意显示自己的悲痛?此时此刻的人物是怎样表达悲痛之情的:是痛极无声还是嚎啕大哭?是猝然晕例还是强自支撑?如果离开规定情境与人物性格,缺乏内心根据,仅仅做出某种悲痛的样子,表演就会流于肤浅一般。在影视拍摄现场,导演往往从镜头所需要的角色情绪结果出发对演员提出要求,如拍某个镜头,要眼眶渐渐发红,涌出热泪,泪水从眼角缓缓流下等。演员必须在实拍的瞬间完成镜头的要求,这就需要演员在拍摄前对角色的情感活动有充分的体会和酝酿,有熟练的技巧,能即时调动自己的感情,适应影视拍摄的特性。西方某些导演把演员作为体现自己创作意图的活动工具,他们要求演员在摄影机前只是完成导演所规定的动作。
3.对不同摄影技巧处理的适应。要求演员适应摄影师、灯光师拍摄技巧上的需要,熟悉不同的摄影技巧(推拉摇移、俯仰升降、长焦距、变焦距等)对表演的不同要求相限制,并能掌握对摄影机拍摄的具体感受;
4.对不同景别及蒙大奇处理的适应。影视演员除了分析剧作家的影视文学剧本外,还要学会分析分镜头剧本,并依据导演的蒙太奇处理去构思自己的表演。如不同景别的镜头要求以不同的表演分寸和手段去体现。远景(或全景)与近景(或特写)两极镜头要求演员的表演运用不同的动作幅度和表现技巧。前者持重于外部形体的表现力,后者则要求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细微的面部表现;
夸张风格的表演
影视表演的风格之一。常见于喜剧影视片或音乐歌舞片中的表演。特点是善于运用灵活生动的形体动作,吸取舞蹈、杂技、哑剧的表演技巧,对人物造型、表情及动作加以漫画大的夸张,以构思奇妙、节奏明快、动作优美见长。这种夸张要基于对现实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精心提炼,符合人物心理的逻辑发展;同时要求演员极其认真地对待那些近似离奇出格的行为,使之具有可信性和真实感。这一表演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查利・卓别林,他在以流浪汉夏尔洛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影视片中的表演,赋予夸张的喜剧表艺术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当代风格化较强的影视片中也运用夸张的表演风格,如日本影视片《蒲田进行曲》中的表演。
生活化表演
现代影视表演的一种形态和风格。以生活的自然形态艺术地反映生活的一种表演形式。影视艺术和影视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带来影视表演形态和风格的演变和发展。当代影视科技的演进,影视艺术家对影视表现手法的开掘和探索,使得屏幕形象越来越趋于现实的“自然形态”,发挥影视独具的“生活美”(纪实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视听感受,影视几乎全能逼真地再现。当代影视表现精巧的艺术构思时可以极其肖似生活的本来面目。这一美学原则要求当代影视表演更加逼真、自然、生活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