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及点评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实录高品质版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实录第一课时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班级:丰惠中学高一(5)班课前出示两段文字投影,目的是让学生情感产生落差,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逝,遂亡一镜矣。
)师:我们把这两段文字来大声的读一遍。
能告诉大概的意思吗?生:第一则说老百姓一有空闲是很不听话,让他们干活就很好使,生:没有把老百姓当人看,只是劳动的工具,欺压的对象。
师:而第二则地球人都知道生:唐太宗说的,要以史为鉴,这里的联就是唐太宗。
封建社会中的明君。
师:括号中填的是——生:魏征。
师:不错,唐太宗是很有眼光,有这样的认识的君王一定是圣君。
那第一句是谁说的呢?(学生沉默)师:我们来做选择题,A 秦始皇B 隋炀帝C 唐太宗D 朱元璋。
请选择(学生自由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学生首先排除的是唐太宗)师:如果老师告诉你们,这两句话是同一个人,你们信吗?(学生很惊讶)反正我是信了。
肯定加确定就是李世民说的,在你们心中,李世民是怎样的形象?生: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武艺高强,生:对百姓很仁慈,善于用人。
师:看来宫廷戏看多了,总而言之,他是接近完美无缺的好男人。
这样的帅哥可能在哪种情况下说出令我们粉丝伤心的话?总有个理由吧?生:国家治理的比较太平了,开始骄傲了,自以为是了。
生:国家强大了,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了。
师:所以说人是会变化的。
如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炀帝)将行幸不息,民怨不堪” ,“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 ,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
” (《贞观政要》卷十),开始忘本和忘危。
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偏离正常的轨道的时候,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只有魏征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下学期(写写帮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下学期(写写帮整理)第一篇:《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下学期(写写帮整理)《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谏太宗十思疏》,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各位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课文简析第四单元编选了《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等四篇代表唐代不同时期创作成就的散文。
唐代散文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传统。
初唐时期,虽然仍以骈文为主,但已经透出新的气息。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尽管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式束缚,笔力雄健地阐明了居安思危和积德戒奢的道理。
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理解文章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及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学习作者用比喻排比手法正反论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3、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诵读、领悟、背时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
②引导学生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 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4、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渐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
他们不但对文艺性的材料感兴趣,而且对理论性的材料也感兴趣。
但对《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奏疏还是有些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对其探究学习给以指导和引导。
5、课时安排:两课时二:说教法新课标充分肯定“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同时也要求教师协助他们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强化他们的自我感觉。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两课时)(高一必修三)

第一课时)课前出示两段文字投影,目的是让学生情感产生落差,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逝,遂亡一镜矣。
)师:我们把这两段文字来大声的读一遍。
能告诉大概的意思吗?生:第一则说老百姓一有空闲是很不听话,让他们干活就很好使,生:没有把老百姓当人看,只是劳动的工具,欺压的对象。
师:而第二则地球人都知道生:唐太宗说的,要以史为鉴,这里的联就是唐太宗。
封建社会中的明君。
师:括号中填的是——生:魏征。
师:不错,唐太宗是很有眼光,有这样的认识的君王一定是圣君。
那第一句是谁说的呢?(学生沉默)师:我们来做选择题,a秦始皇b隋炀帝c唐太宗d朱元璋。
请选择(学生自由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学生首先排除的是唐太宗)师:如果老师告诉你们,这两句话是同一个人,你们信吗?(学生很惊讶)反正我是信了。
肯定加确定就是李世民说的,在你们心中,李世民是怎样的形象?生:英俊潇洒,玉树临风,武艺高强,生:对百姓很仁慈,善于用人。
师:看来宫廷戏看多了,总而言之,他是接近完美无缺的好男人。
这样的帅哥可能在哪种情况下说出令我们粉丝伤心的话?总有个理由吧?生:国家治理的比较太平了,开始骄傲了,自以为是了。
生:国家强大了,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了。
师:所以说人是会变化的。
如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炀帝)将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
”(《贞观政要》卷十),开始忘本和忘危。
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偏离正常的轨道的时候,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只有魏征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师:用这里的思组个词语?生:思考,思虑。
生:思索,反思。
《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谏太宗十思疏》第一课时教学实录时间:2005年5月23日星期一第四节教师:铁皮鼓(魏智渊)(请保留)地点:高一三班教室付锐:(讲李清照《夏日绝句》,讲到了背景以及李清照诗风,还联系到了朱无璋,讲得很好)铁皮鼓:刚才付锐同学讲得很好!我注意到他留意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李清照写这首诗的背景。
当时南宋朝廷苟且偷生,和而不战,李清照借项羽来朝廷讽刺。
二是他提到了李清照词的通常风格,是属于婉约一派的,但这首诗却写得充满了阳刚之气。
这说明一个诗人的诗风可能还有许多侧面,比如陶渊明写诗比较温和淡泊,但是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句子。
其实李清照的性格也有许多侧面,也是表面柔弱内里刚强的。
李清照亡夫后再嫁,结果新夫只是图她的财产--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学家,留下了许多金石文物。
后来李清照借一件事情把新夫告上了法庭,彻底与他断绝了关系。
她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在当时,妻子是不可以状告丈夫的,如果状告,自己也会面临牢狱之灾。
李清照为此坐了两年牢,做出了当时一般妇女不敢做的事情,可见其人性格之刚强。
同样项羽的悲剧进行总结的人还很多,大家熟悉的比较著名的有两首,一首是杜牧写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毛泽东也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啸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候,党内有不少人支持与国民党划江而治,毛泽东借诗以明志,一定要将蒋介石赶尽杀绝。
我们今天来看项羽,当然也会有一些不同的说法,项羽身上有不少的缺点,但他是个英雄。
昨天在网上我写了一篇文章,评价一个知名网友的课堂实录《景阳冈》,这个网友提出,武松因缺点而成其为英雄,这个观点很对我的胃口。
还有网友反驳,说应该着重讲武松的大胆勇敢,机智灵活呀!我觉得这个那个上课的老师分析得很有道理,他通过一系列实事求是的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武松身上没有那些缺点,他就成不了英雄。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把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留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学问。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简介及写作背景1、: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书》,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简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省、慎重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进展,百姓生活也富有起来,加上边防稳固,内外无事,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糊涂的看到了在富强兴盛的后面隐蔽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屡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
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正。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也许内容。
1、留意加点字的读音。
求木之长浚塞源载舟壅蔽黜恶谬赏2、对比解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
(质疑)3、同学间相互商议,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教师准时订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间解释不当的地方,教师重点讲析。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课时教案:谏太宗十思疏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3.分析《谏太宗十思疏》对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核心观点;2.理解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批评。
三、教学难点:1.分析《谏太宗十思疏》对历史的影响;2.理解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批评。
四、教学准备:1.《谏太宗十思疏》文本;2.PPT或黑板;3.相关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5分钟)通过提问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政治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Step 2 介绍《谏太宗十思疏》(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魏徵和写作背景。
同时,向学生展示《谏太宗十思疏》的文本,简要解读其中的主要内容。
Step 3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25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到两思疏的内容并进行讨论。
2.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和讨论心得。
3.整合总结:引导学生对各个思疏的内容进行整合总结,理解作者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批评。
Step 4 分析《谏太宗十思疏》对历史的影响(15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展示《谏太宗十思疏》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影响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对后世有何启示。
Step 5 总结与提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回答,以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中各个思疏的内涵;2.分析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批评观点;3.探讨《谏太宗十思疏》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中各个思疏的内涵;2.分析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批评观点。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中各个思疏的内涵;2.探讨《谏太宗十思疏》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
选修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重点字词:谏、太宗、十思、疏、臣、君、民、国、治、乱、安、危、得、失、福、祸、忧、乐、勤、俭、骄、奢、逸、戒、惧、慎、敬、谦、让、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节、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
选修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教学内容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05
教学步骤
06
教学重点与难点
07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
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语和语法,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教学实录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教学实录《谏太宗十思疏》课堂实录1、导入:同学们好,明白今天老师给大伙儿上什么课吗?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人镜,太宗由此而能明得失。
那么这面镜子又是如何样照出太宗的斑点与瑕疵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齐读标题,同学们你看到标题时,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2、整理同学们的疑问:背景、内容、写法……善于生疑者才会学习,那么,要解决这些许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读)3、自由朗读,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读准字音、句读、并试着读出一些语气(正音:长、塞)4、“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专门的文本,“十思”则是本次劝谏的内容,那么文中具体写“十思”内容的又是哪一段呢?(齐读)5、自己再试着读一次。
然后自行解决字、词、句、有不明白的能够合作解决。
(以:①连词:表目的“来”②把“以为度”③因为“无以怒”)(词类活用使动①“安人”“正身”名词作动词“下”乐:以……为乐)6、再请一位同学示读注意语气排比句式、铺排排列、勾连而下、气概不凡;骈偶句式。
同时“诚能”充满真情。
老师读,同学再读7、这“十思”两两对举,事实上为“五戒”,“戒奢戒骄戒纵欲,戒轻人言、戒赏罚不公”十思,句句坦诚,字字惊心,他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价值,对今天的人也专门有教育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古为今用,请你择其一条做为你的座佑铭,再与同学交换,要求会背,会译,说出理由。
8、在学习中反思自我,并提升自己,这是一种善于学习的表现。
那么有几条大伙儿都没选择,这和你目前身份有关系。
再请大伙儿依照你的生活常识,把它送给不同职业的人。
例如:送给法官,教师……9、由此看来,“十思”成为封建时代的君臣宝典,实在名至所归。
无怪乎此文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佑铭。
“座佑铭”,自然不可内容太多,精练为上,太宗也应把“十思”代繁为简。
就请同学把“十思”概括一下,化为“一思”,从文中找出这一句。
翻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及点评顾晓俊摘自:《凤凰教育网》实录:黄厚江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师:请坐。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
(板书:谏太宗十思疏魏徵)作者魏徵,既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
可是,他之所以彪炳史册,得到后人的敬仰,却主要因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冒死直谏的诤臣。
(板书:诤臣zh鑞g)他先后向太宗上书二十多次,虽然差一点因此掉了脑袋,但最终还是赢得了太宗的信赖,后人的敬仰。
《谏太宗十思疏》是他奏议中最著名的一篇。
布置预习时,要求同学们反复诵读课文,认真阅读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现在,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三个段落。
其他同学看看他们的诵读有没有体现文言文诵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指名三位学生分别诵读课文三个段落)师:请一位同学对他们的诵读作一个简要的评点。
生:读文言文要注意断句,以及字音和现代文的不同。
这一点,他们都已经注意到了,可是读得不是很流畅。
师:这位同学强调了文言文诵读要注意字音和句读,这的确是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
不过,对于同学们来说,达到这个基本要求是不难的。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还应该能读出文言文特有的情味,(板书:情味)也就是通过诵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文言文特有的魅力。
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遍录音诵读,再听我诵读。
然后请对我的诵读和录音的诵读作一个比较和评价,看怎样诵读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听课文录音)(教师诵读课文)师:好,请同学们对录音的诵读和我的诵读作一个比较和评价,说说你认为谁读得更好。
哪位同学先说?生:我更喜欢老师你的诵读,因为我感觉这是魏徵对太宗说的话,你的诵读体现了他对太宗所作所为的着急以及他激动的心情。
师:激动的心情,很着急,愿望很迫切?生:对。
师:谢谢。
其他同学呢,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我也认为黄老师你读得比较好,因为你抑扬顿挫比较明显,而录音读的时候,感觉读起来好像比较平,比较柔。
(学生笑)师:谢谢同学们的肯定。
不过,我还想听听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还是温柔一点比较好。
如果他怕掉脑袋的话,他应该温柔一点吧。
师: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篇课文,应该是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呢?是“柔”一点还是“刚”一点?(板书:基调)或者说,如果魏徵上书要当朝读这篇奏议,他诵读时的感情应该是怎样的?生:应该很着急,希望能说服唐太宗。
师:对,这是他的目的。
其实,我倒觉得我和录音的诵读,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把握还是比较一致的。
有些同学也已经体会出来了。
(转向一位学生)你体会出这篇文章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生:我觉得应该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感觉。
师:强烈的责任感?是不是说“以天下为己任”更好?刚才一位同学分析得不错----“如果他怕掉脑袋的话,他应该温柔一点”,可是作者怕掉脑袋吗?不怕。
----唐太宗才开始执政时,非常勤政,也很体恤百姓,可随着国力的强盛,政治的安定,他开始大兴土木,广造宫殿,大臣们屡次进谏,他就是不听;魏徵屡屡上奏,惹得他非常不满,扬言要杀了他。
可是魏徵就是不怕。
----大家想一想,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谏,可能“温柔”吗?(生:“不可能。
”)对,不可能温柔。
我们是否可以说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诚恳”?(板书:忠诚、恳切)要做一个诤臣,首先要有满腔的忠诚,对国君的,对国家的;同时,又要特别恳切,才容易被接受。
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才能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情味。
除了感情基调的把握,字音的准确,还要把握文章语言的特点。
(板书:语言)从整体上说,文言文有它独特的语言魅力;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又有它具体的语言特点。
大家能说说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吗。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整体语言都是慷慨激昂的。
师:“慷慨激昂”,还是作者的感情,很忠诚,很恳切。
这样的感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的呢?生:我觉得语言形式上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师:能具体从句子的形式上说说特点吗?生:第三段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来论述事理,很有气势。
师:很好,其实修辞的运用都和语言形式有着紧密的关联。
比如排比,从句子形式角度来看,常常都是整齐的句式,也叫整句。
魏征这篇奏议把整句和长短交错的散句结合,非常有表现力。
这在奏议里是一个独创,在唐代散文里也是一个贡献。
奏议这类文章,形式比较固定,语言大多比较僵化,魏徵却大胆地突破了一般的语言形式,把整句和散句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所以同学们诵读这篇文章,不能不注意这个特点。
同学看哪一段这个特点最鲜明?(生:第三段)对,文章第三段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我们一起来揣摩这一段的诵读。
先请一个同学尝试读一遍。
(指名一位同学读第三段)师:她读得比较流畅,字音、句读也没有问题,可语言的特点,作者的情感表现得还不够。
诵读,与对内容的理解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来对这一段的内容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这一段开头是一个散句:“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同学们体会一下,读这个句子,哪个字读得重一点能更好地体现感情?生:忽。
师:对!这样可以引起太宗的注意。
文章主要内容在后面的“十思”。
这也是诵读的难点,十个句子结构一样,很容易读得呆板。
那么,怎样处理呢?有人把“十思”的内容概括为“五戒”。
(板书:“十思”----“五戒”)大家想一想,是哪“五戒”?哪些句子表达了共同的内容?生:每两句一“戒”。
师:各“戒”什么呢?(讨论归纳:一戒奢,二戒骄,三戒纵欲,四戒轻人言,五戒赏罚不公)师:所以诵读时,根据句义关系首先应该把这十个句子分成五个单位。
但五个单位之间如果停顿的节奏一样,仍然会显得呆板,表现不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要有轻重和节奏的变化。
组与组之间的停顿可稍微长一点,每组句子后一句的前半句,和前一句跟得紧一点,这样和轻重的语气结合,就能把恳切之情、强烈的愿望表现出来。
下面我读一遍,大家注意体会。
(教师范读“十思”)师:同学们自己诵读体会,然后我们请两位同学试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先指名一位同学诵读,然后指名前面尝试诵读的同学再次诵读,教师评点其进步之处)(学生齐读“十思”)师:读得不错!“十思”的后面还有一组整句,句子都比较短,主要是通过句间停顿的长短形成适当的节奏,应该是前三句之间稍长一点,最后一句接得紧一点,“信者”这里有一个停顿,可以增强意味。
最后一句要读好句末的语气词“哉”,想一想轻读好还是重读好?(学生意见不一)大家再体会一下。
轻读还是重读?(生:重)对,重读,可以增加表达的力量,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视,也包含了作者的强烈的情感。
诵读文章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同学们课后还要反复诵读,一定能读得更好,对文章的理解也会不断深入。
----其实,比较我和录音的诵读,还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就是我们读的文本有很大的区别。
这里的区别有很多是细微的,有的是较大的。
比较明显的是资料上删了许多句子,而教科书上则保留了这些句子。
预习时已经让同学们标注出这些不同的地方。
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你们觉得,这些句子是有好还是没有好?思考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就是文章本身的内在结构。
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好,这位同学好像有话要说,你是不是觉得没有更好啊?生:我还是同意保留。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教科书上的是魏徵的原文。
师:你怎么敢下这个结论?生:因为有名的文章是不可以随便篡改的。
师:有道理,但是也不一定。
有时候就是发现被偷偷改了。
你觉得又好,能从文章本身说说理由吗?生:比如第三段,资料上开头比教科书少一句话,直接把“十思”亮了出来,我觉得有点突然。
师:加了这一句,行文更自然,对吧?(转向另一学生)生:我觉得没有好,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魏征对太宗的所作所为非常着急,他进谏时应该是怀着一种恳切着急的心态,他想尽快让太宗明白自己的意图,所以直接突出重点,态度更明确。
师:这位同学认为没有更切合作者迫切的心情,更简明。
还有哪位同学要发言?生:我认为保留与不保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师:很有道理。
现在的具体情况就是魏徵向唐太宗进谏。
你说有还是没有好呢?生:第三段的第一句(读第一句)这句需要保留,因为这一句可以引起下文。
而后面的“君人者”要省去,因为他进谏时锋芒不能直接针对唐太宗,这样不好,会影响进谏的效果。
师:这位同学的分析也很辩证。
其他同学呢?生:我认为没有好,因为现在社会什么都讲究创新,创新就要改革,……师:这位同学结合时事从大的方面讲,有高度。
可我想提醒同学们,对具体文章内容的讨论还是多从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考虑,删了未必就是改革,更很难说是创新。
生:我觉得有好,因为毕竟是臣对君,臣不能当着君的面指责他,只能把具体的史实说给君听,希望国君能明白。
师:这位同学从君臣关系来看。
也是个很好的角度。
生:我觉得没有比较好。
魏徵在进谏时,他不可能说得那么准确。
师:我想魏徵这个奏议,是事先写好的,不是当场口头说的。
他应该字斟句酌。
(转向另一学生)生:我也认为没有好。
因为在当时那种背景下,简洁一点,更表现出他的期待。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我想提醒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板书:观点)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句子是有好还是没有好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主要的观点是什么?生:他希望太宗以仁为本。
师:就从文章里摘一个关键的词句来表达,能吗?生:“十思”。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我认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师:主要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有没有不同的理解呢?生:“积其德义”。
师:现在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十思”,一种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还有一种是“积其德义”。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在这三者中作出选择。
(学生看书)师:这篇文章我们还要用一节课深入学习。
在初读文章以后,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认为文章的中心观点是“居安思危”的同学举手。
(学生举手)----好,大多数同学认为是“居安思危”。
我想问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于提出“十思”的建议,可是“居安思危”能概括“十思”的内容吗?(学生犹豫,有同学要发言)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的意见----生:我认为是“积其德义”。
师:为什么呢?生:“十思”的内容有五个方面:戒奢,戒骄,戒纵欲,戒轻人言,戒赏罚不公。
居安思危不能全部概括。
师:同意这个观点的举手。
(部分同学举手)师:我也赞同这位同学的意见。
因为只有“积其德义”才能概括(板书:积其德义)“十思”的全部内容。
同学们可以在对课文的继续学习中,加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看,有许多句子是不能删去的,否则文章的中心就不够明确,结构也不够严谨清晰。
而删去的许多句子,可以使文章的中心更突出更鲜明。
比如第一小节,“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第二小节“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都是强调了德义的重要;文章结尾的“无为之大道”是什么呢,也是强调德义。